物理有机化学:结构与原理/高等学校教材

物理有机化学:结构与原理/高等学校教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席婵娟,邓耿 著
图书标签:
  • 物理有机化学
  • 有机化学
  • 结构化学
  • 原理
  • 教材
  • 高等学校
  • 化学
  • 有机反应
  • 化学教育
  • 高等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ISBN:9787040470307
版次:1
商品编码:1204767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高等学校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6
字数:44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物理有机化学:结构与原理/高等学校教材》以结构和原理为主线,首先从有机分子结构出发,按不同层次分析其电子结构(第一章)、立体结构(第二章)和超分子结构(第三章),然后引入基本的有机反应原理(第四章),绺而讨论有机反应中间体(第五章)、有机反应的溶剂环境(第六章)和酸碱条件(第七章),之后再深入论述有机反应中的电子行为(第八章),最后介绍研究有机反应的实验方法(第九章)。每一章后还配有一定数量的练习题,读者可以通过练习加深对相关内容的理解。书后配有彩色插图帮助读者直观立体地理解分子轨道等内容。
  《物理有机化学:结构与原理/高等学校教材》可以作为综合性大学化学类专业本科生及研究生的教材,亦可作为其他院校相关专业教材或参考书。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这本书为中文物理有机化学教材的编写做了十分难得的探索,丰富了我国有机化学教学的优秀资源,不仅可以作为普通高校本科生和研究生学习现代有机化学的理论框架的教材使用,也可以供生物医药、材料、能源等其他领域人员在相关科学研究中参考。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程津培教授
  
  ★本书内容丰富,条理清楚,说理简明,图像清晰,通过许多有机分子的实例,阐述它们的结构、性能和反应历程,是一本很好的教材。
  ——北京大学周公度教授
  
  ★(This physical lorganic textlbook)is cornprehensive,at a good interrnediatelevel,anal balancecl.I Like the introdution of frontier orbitals,and DFTconcepts of hardness.(这本物理有机教科书内容全面、水平适中、取材均衡。我喜欢其中对前线轨道的介绍和硬度的密度泛函概念。)
  ——1981年Nobel化学奖获得者Cornell大学Roald Hoffmann教授

目录

第一章 有机分子的电子结构
1.1 概述
1.2 有机化合物中的化学键
1.2.1 共价键
1.2.2 氢键
1.2.3 分子间相互作用
1.3 经典结构理论
1.3.1 Lewis-结构和共振论
1.3.2 VSEPR模型
1.4 基于量子力学的结构理论
1.4.1 价键理论和杂化轨道理论
1.4.2 分子轨道理论
1.4.3 Huckel分子轨道理论
1.4.4 自洽场理论和密度泛函
理论简介
参考文献
习题

第二章 分子构型与构象
2.1 概述
2.2 基本概念
2.3 顺反异构
2.3.1 双键的顺反异构
2.3.2 环状化合物的顺反异构
2.4 对映异构
2.4.1 手性分子的结构形式
2.4.2 手性化合物的物理性质
2.4.3 手性化合物的光学性质
2.4.4 前手性
2.5 其他立体异构
2.6 分子能量与稳定性
2.7 简单分子的构象分析
2.7.1 链状分子的构象分析
2.7.2 环状分子的构象分析
2.8 分子力学
参考文献
习题

第三章 分子识别与超分子
3.1 概述
3.2 分子识别的模式
3.3 结合体系的热力学
3.4 超分子结构和高级功能
参考文献
习题

第四章 有机反应理论
4.1 概述
4.2 唯象理论
4.2.1 动力学方程
4.2.2 复杂反应的唯象研究
4.2.3 温度与反应速率的关系
4.3 势能面和反应坐标
4.4 过渡态理论
4.4.1 基本理论
4.4.2 活化参数
4.4.3 对过渡态理论的讨论
4.4.4 过渡态的结构——Hammond假设
4.4.5 Marcus的速率理论
4.5 复杂反应
4.5.1 动力学和热力学控制
4.5.2 Curtin-Hammett关系
4.5.3 催化
4.6 分子结构与反应性
4.6.1 取代基的电子效应
4.6.2 线性自由能关系的基本原理
4.6.3 }tammett关系
4.6.4 Hammett关系的扩展
4.6.5 其他线性自由能关系
参考文献
习题

第五章 有机反应中间体
5.l 概述
5.2 碳正离子
5.2.1 经典碳正离子
5.2 .2 非经典碳正离子
5.3 碳负离子及相关中间体
5.3.1 碳负离子
5.3.2 叶立德
5.4 自由基
5.4.1 自由基的结构
5.4.2 自由基的产生
5.4.3 自由基的稳定性
5.5 卡宾及相关中间体
5.5.1 卡宾
5.5.2 卡宾的稳定性
5.5.3 乃春和卡拜
5.6 芳炔
参考文献
习题

第六章 有机化学中的溶剂效应
6.1 概述
6.2 溶剂化及溶剂效应
6.3 溶剂分类及溶剂极性参数
6.3.1 溶剂分类
6.3.2 溶剂极性参数
6.4 溶剂化模型
6.4.1 基本原理
6.4.2 连续溶剂模型
6.4.3 精确溶剂化模型
6.5 溶剂效应对化学反应的影响
6.5.1 Hughes-Ingold溶剂效应理论
6.5.2 溶剂效应对化学平衡状态的影响
6.5.3 溶剂效应对反应选择性的影响
6.5.4 溶剂效应对竞争反应机理的影响
参考文献
习题

第七章 有机酸碱理论
7.1 概述
7.2 Bronsted酸碱
7.2.1 Bronsted酸碱概念
7.2.2 酸和碱的强度
7.2.3 溶剂的拉平效应
7.3 Hammett酸度函数
7.3.1 高浓度溶液的酸度尺度
7.3.2 超强酸
7.3.3 函数一一弱碳氢酸强度的测定
7.4 碳氢酸酸度的测定方法
7.4.1 热力学平衡法
7.4.2 动力学酸度
7.4.3 电化学方法
7.5 Lewis酸碱
7.6 硬软酸碱理论
7.6.1 硬软酸碱理论
7.6.2 硬软酸碱理论的理论基础
7.6.3 硬软酸碱作用原理在有机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7.7 酸碱强度的影响因素
7.7.1 分子结构对酸碱强度的影响
7.7.2 介质对酸碱强度的影响
7.8 酸碱催化
7.8.1 特殊和一般的酸(碱)催化作用
7.8.2 Bronsted催化方程
参考文献
习题

第八章 有机反应中的电子
8.1 概述
8.2 电子分布与电子推动
8.2.1 分子中的电子分布
8.2.2 电子推动法
8.3 分子轨道与反应性
8.3.1 分子能量与反应势能面
8.3.2 前线轨道及其相互作用
8.3.3 前线轨道理论的应用
参考文献
习题

第九章 研究反应机理的实验方法
9.1 概述
9.2 机理实验的一般方法
9.2.1 产物和中间体的研究
9.2.2 同位素标记
9.2.3 ,立体化学的研究
9.2.4 化学动力学的研究
9.3 动力学同位素效应
9.3.1 一般原理
9.3.2 一级动力学同位素效应
9.3.3 二级动力学同位素效应
9.4 中间体的检测
9.4.1 碳正离子和碳负离子的检测
9.4.2 自由基的检测
参考文献
习题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l 物理常数和能量换算因子
附录2 部分习题答案与提示
中英文索引

前言/序言

  经过四年多的编写和准备之后,这本《物理有机化学:结构与原理》终于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
  从2002年起,席婵娟教授一直在清华大学为化学系和化工系高年级本科生教授物理有机化学课程,积累了一些教学经验和心得。而当时教学面临的一个问题便是缺少一本内容现代、篇幅合适的教材,这促使我们想编写一本物理有机化学课程教材。到了2012年夏天,邓耿同学(当时是化学系本科三年级学生)刚刚选修完物理有机化学课程,并且又在席婵娟教授实验室进行过两年的学生研究训练(SRT)工作,彼此已经较为熟悉,于是我们就商定写作这本教材。编写这本教材经过了四年的时间,初稿完成时已是2016年7月了。
  物理有机化学的重要意义和课程内涵,在程津培院士的精彩序言中已经阐述得很明白了。我们写作时,参考了国内外不少经典教材的思路,形成了现在这本书以结构和原理为主线的写作思路。首先从有机分子结构出发,按不同层次分析其电子结构(第一章)、立体结构(第二章)和超分子结构(第三章);然后引入基本的有机反应原理(第四章),继而讨论有机反应中间体(第五章)、有机反应的溶剂环境(第六章)和酸碱条件(第七章);之后再深入论述有机反应中的电子行为(第八章);最后介绍研究有机反应的实验方法(第九章)。本书在每一章后还配有一定数量的练习题,读者可以通过练习加深对相关内容的理解。我们没有对有机反应机理进行传统的分类和详细讨论,主要考虑到它们更多的是基本原理的应用,同时也有课程容量上的考虑。全书目前的篇幅可供48~64学时的物理有机化学课程选用,也可作为有关科研人员学习和从事科研工作的参考书。
《现代有机合成策略与方法》 本书旨在为有机化学领域的研究者、高年级本科生及研究生提供一个系统、深入的学习平台,聚焦于当前有机合成领域最前沿、最具创新性的策略与方法。本书并非对基础有机化学知识的简单复述,而是以批判性的视角,深入剖析各种合成策略背后的逻辑、优势、局限性以及在复杂分子构建中的应用。 核心内容概述: 本书内容紧密围绕“策略”与“方法”展开,分为以下几个核心板块: 第一部分:逆合成分析的深化与拓展 超越线性逆合成: 详细阐述非线性逆合成策略,包括基于环化、重排、芳构化等过程的逆合成设计,以及如何识别和利用分子中的潜在断键。 不对称合成的策略性考量: 深入探讨手性源的选择、手性诱导的机理与优化、动力学拆分与动力学控制在复杂分子不对称合成中的应用,以及如何设计经济高效的不对称合成路线。 官能团的转化与保护策略: 并非简单列举官能团转化反应,而是重点分析在复杂多官能团分子合成中,如何根据反应选择性、兼容性以及经济性来制定最优的官能团转化与保护/脱保护策略。 第二部分:催化在现代有机合成中的核心作用 金属催化的串联与一锅法反应: 深入研究钯、铑、铜、镍等过渡金属催化剂在设计高效串联反应和一锅法合成中的应用,如何通过精妙的催化剂设计和反应条件优化,实现多步转化的一步完成,显著提高效率和原子经济性。 有机小分子催化与生物催化: 详细介绍各类有机小分子催化剂(如手性胺、磷、硫叶立德等)在不对称催化中的独特优势,以及酶催化在温和条件下实现高选择性转化的强大能力,探讨其在绿色化学中的地位。 光氧化还原催化与电催化: 聚焦于近年来飞速发展的光氧化还原催化和电催化技术,阐述其如何利用光能或电能作为驱动力,实现传统方法难以进行的转化,如C-H键活化、自由基化学等,并讨论其在可持续合成中的巨大潜力。 第三部分:新型反应方法学与工具 C-H键活化与官能团化: 详细介绍各种金属催化或非金属催化的C-H键直接官能团化策略,包括位置选择性、官能团耐受性等关键问题,以及其在简化合成路线、构建复杂骨架方面的应用。 自由基化学的新视角: 探索利用光、电、金属催化等方法生成和控制自由基,实现新的成键模式和官能团转化,特别是在构建碳-碳键和碳-杂原子键方面的创新应用。 流体化学与微反应器技术: 介绍流体化学在有机合成中的优势,如反应条件的精确控制、传质传热效率的提升、安全性的改善等,以及微反应器技术在放大生产和高危反应中的应用。 第四部分:面向复杂分子的合成实践 天然产物与药物分子的合成案例分析: 精选具有代表性的复杂天然产物和药物分子的全合成路线,深入剖析其设计思路、关键步骤的挑战与解决方案、以及所采用的创新合成策略和方法。 策略性路线设计与优化: 强调合成路线设计的系统性,包括对文献的检索与分析、对潜在问题的预判、以及如何根据目标分子的结构特点和合成目标(如效率、成本、环境友好性)来选择最优的合成路径。 合成化学的未来趋势: 展望未来有机合成可能的发展方向,如人工智能在合成设计中的应用、生物合成与化学合成的融合、以及更高效、更绿色的合成技术的开发。 本书特色: 深度与广度并重: 在覆盖有机合成核心策略与方法的同时,对关键反应机理、催化剂设计以及最新的研究进展进行深入的探讨。 强调批判性思维: 鼓励读者不仅理解“如何做”,更要理解“为何如此”。通过对不同策略和方法的比较分析,培养读者独立解决合成问题的能力。 图文并茂,案例丰富: 配备大量精心绘制的反应机理图、结构图,并引用了大量最新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合成案例,便于读者理解和掌握。 面向前沿,兼顾实践: 既包含理论层面的深入分析,也聚焦于解决实际合成问题所需的策略和方法,为从事科研和实际合成工作的读者提供宝贵的参考。 本书旨在激发读者对有机合成的浓厚兴趣,提升其在复杂分子设计与构建方面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为推动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用户评价

评分

在我过去的学习中,有机化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与此同时,我也常常在面对复杂的反应机理和难以理解的现象时感到一丝困惑。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帮助我深入理解其本质的书籍,而《物理有机化学:结构与原理》这个书名,恰好击中了我的需求点。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对化学反应的能量学进行深入的剖析。究竟是什么因素在驱动着化学反应的发生?我想了解,活化能、反应自由能以及焓变、熵变等热力学参数是如何共同决定一个反应的进程和平衡的?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定量的分析方法,让我们能够更精确地预测反应的可行性。其次,对于反应动力学,我也充满了兴趣。我想知道,反应速率的快慢是如何受到分子碰撞、能量和取向等因素的影响的?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介绍反应速率方程,以及如何利用动力学实验数据来推断反应机理,比如通过识别决速步骤。此外,关于立体化学,我也希望能获得更深刻的理解。为什么某些反应会优先生成特定的立体异构体?是空间位阻、电子效应,还是立体电子效应在起作用?我希望书中能够用分子轨道理论等工具来清晰地解释这些现象。总而言之,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构建一个坚实的物理有机化学知识体系,让我能够从根本上理解有机化学的规律,并能够将这些原理应用到解决复杂的化学问题,从而提升我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评分

自从我接触了基础有机化学后,就一直被那些千变万化的反应和奇特的分子结构所吸引,但同时我也意识到,仅仅记忆这些是远远不够的。我迫切需要理解这些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而《物理有机化学:结构与原理》这个书名恰好满足了我的需求。我尤其期待书中对化学反应能的深入分析。例如,为什么有些反应会自发进行,而有些则需要能量输入?书中应该会探讨吉布斯自由能、焓变和熵变等热力学参数,并解释它们如何决定反应的平衡和方向。我希望能够通过学习,理解活化能的概念,以及如何通过催化剂来降低活化能,从而加速反应。此外,我也对反应动力学非常感兴趣。我想了解,反应速率究竟是如何被分子碰撞、能量和取向等因素所决定的,以及如何通过动力学研究来推断反应机理。我期待书中能提供一些经典的动力学实验案例,并展示如何用实验数据来验证理论模型。对于立体化学,我也希望能从物理有机化学的角度获得更深刻的理解。例如,为什么某些反应会优先生成某种立体异构体?是分子内部的位阻效应、电子效应,还是立体电子效应在起作用?我希望书中能用分子轨道理论等工具来解释这些立体选择性的根源。总而言之,我希望这本书能为我打开一扇新的大门,让我能够以一种更宏观、更系统的视角来审视有机化学,并能够运用物理学原理来解释和预测化学现象,从而提升我的科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评分

作为一个对化学本质充满探究欲的学习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深入理解有机反应背后物理规律的读物,而《物理有机化学:结构与原理》这个书名无疑是我的目标所在。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能量在化学转化中的核心作用。究竟是什么能量驱动着化学键的形成与断裂?我希望书中能够深入解析键能、活化能以及反应热力学等概念,并提供一些量化计算的方法,让我能够估算这些能量参数,从而预测反应的发生趋势和能量变化。另外,我对反应动力学也充满了兴趣。我想知道,反应速率是如何受到分子碰撞频率、碰撞能量以及碰撞取向等因素的影响的?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反应速率方程的讲解,以及如何通过实验手段来测定反应级数和速率常数,并利用这些信息来推断反应机理。对于立体化学,我也希望能够从物理有机化学的角度获得更深刻的理解。例如,为什么有些有机反应会产生特定的立体异构体?是分子自身的空间构型、过渡态的能量差异,还是其他立体电子效应在起作用?我希望书中能够结合分子轨道理论等工具,清晰地解释这些立体选择性的成因。总而言之,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个系统、严谨的物理有机化学知识体系,让我能够从更深层次理解有机化学的奥秘,并能够运用这些原理来解决实际的化学问题,甚至启发新的科学发现。

评分

随着我对化学研究的深入,我越来越意识到,仅凭经验记忆和对反应式子的熟悉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更根本的物理原理出发,才能真正掌握有机化学的精髓。《物理有机化学:结构与原理》这个书名,恰恰点出了我所追求的。我特别期待书中对分子轨道理论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的详细阐述。我想了解,HOMO和LUMO的能量和对称性是如何决定一个分子是否能够与另一个分子发生反应,以及反应的区域选择性和立体选择性是如何产生的?我希望书中能提供一些具体的例子,比如Diels-Alder反应,用分子轨道理论来解释其协同性和立体化学。此外,对于酸碱理论,我也希望这本书能给出更深入的解释。不仅仅是给出酸碱的定义,而是从能量学和动力学的角度来分析酸碱强度。例如,如何通过计算共轭碱的稳定性来预测酸的强度?我希望书中能介绍一些量化的方法来评估酸碱性。另外,我对自由基化学也充满好奇。自由基是如何产生的?它们的反应活性如何?我希望书中能够用电子自旋密度等概念来解释自由基的性质,并讨论一些典型的自由基反应。总而言之,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个扎实的物理有机化学基础,让我能够用更科学、更严谨的视角去理解和研究有机化学,并能够将其应用于解决更复杂、更前沿的化学问题,甚至去设计新的功能性分子。

评分

我最近对分子模型和光谱学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这本书的书名《物理有机化学:结构与原理》似乎正是解答我疑问的钥匙。我一直觉得,理解有机分子的三维结构是理解其化学性质的关键,而物理有机化学正是研究这种结构与性质之间关系的学科。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介绍各种确定分子结构的方法,比如X射线衍射、核磁共振谱(NMR)、红外光谱(IR)和质谱(MS)等,并解释这些技术是如何揭示分子的原子排列、键长、键角以及电子云分布的。尤其是NMR,我想深入了解不同类型质子和碳的化学位移、耦合常数等信息是如何反映其所处化学环境的,以及如何利用这些信息来推断分子的结构。此外,我对共振结构和离域电子的概念非常感兴趣。这些非定域的电子是如何影响分子的稳定性和反应活性的?我想这本书应该会用分子轨道理论来解释这些现象,比如HOMO(最高占据分子轨道)和LUMO(最低未占据分子轨道)的能量和分布如何决定分子的反应性。我希望书中能提供一些计算化学的实例,展示如何通过模拟来可视化这些分子轨道,并解释它们与化学反应之间的关系。总的来说,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清晰的框架,将抽象的物理概念与具体的分子结构和化学反应联系起来,让我能够用更科学、更系统的方式来理解有机化学,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甚至进行一些创新性的研究。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洁而专业,深蓝色的背景搭配烫金的标题,散发出一种严谨的学术气息。我之所以选择它,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物理有机化学”这几个字本身就代表着一门核心的化学分支,它连接了宏观的有机化学反应与微观的分子结构和电子行为,是理解化学转化本质的金钥匙。而“结构与原理”更是点明了本书的重点,我一直觉得,只有深刻理解了分子的结构是如何影响其反应性的,才能真正做到举一反三,预测新的反应,设计新的分子。高等学校教材的定位,也让我对内容的深度和系统性充满了期待,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个扎实的基础,为我未来的学习和研究铺平道路。我尤其关注这本书在量子化学计算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方面是否有深入的探讨,比如如何利用计算化学来解释反应机理,预测反应的立体选择性和区域选择性,甚至指导新材料的设计。这方面的知识在我看来是现代物理有机化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另外,我非常期待书中对各种电子效应(如诱导效应、共轭效应、超共轭效应)的详细讲解,以及它们如何通过改变分子轨道的能量和分布来影响反应活性和稳定性。例如,对于亲电加成反应,理解碳正离子的稳定性以及过渡态的能量变化至关重要,而这些都离不开对分子结构的精细分析。书中是否能够提供丰富的实例和图示来帮助理解这些抽象的概念,是我非常关心的一点。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引导我一步步走进物理有机化学的殿堂,让我能够感受到其中严密的逻辑和无穷的魅力,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知识的堆砌上。我希望能从中获得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而不仅仅是记住一些公式和反应。

评分

我一直以来都对化学领域充满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在了解了有机化学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之后,我更加渴望能够深入理解其背后的科学原理。《物理有机化学:结构与原理》这本书的书名,立刻引起了我的注意,因为它承诺将物理学的严谨性与有机化学的实践性相结合,这正是我所追求的。我特别关注书中对化学反应速率和选择性的解释。为什么有些反应速度非常快,而有些则很慢?又为什么在生成物中,某种异构体总是占优势?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介绍反应动力学,包括活化能、过渡态理论以及影响反应速率的各种因素,比如浓度、温度、催化剂等。同时,我也希望能够从物理有机化学的角度理解立体选择性和区域选择性的形成机理,例如,通过分析分子轨道相互作用或者立体位阻效应。此外,我对分子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也充满了好奇。我想知道,分子的几何构型、键长、键角以及电子分布是如何影响其物理性质(如溶解度、沸点)和化学性质(如反应活性)的?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光谱学(如NMR、IR)和计算化学的方法,来帮助我们分析和理解这些结构与性质的关系。总而言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个系统、深入的物理有机化学知识体系,帮助我从本质上理解有机化学的规律,并能够将这些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的化学问题中,培养我独立思考和创新研究的能力。

评分

作为一名已经接触过一些基础有机化学知识的学习者,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帮助我深入理解有机反应机理的书籍。这本书的书名《物理有机化学:结构与原理》立刻吸引了我,因为它暗示了本书将从更根本的物理层面来解释有机化学中的各种现象。我特别希望书中能详细阐述能量学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比如,为什么有些反应需要加热才能发生,而有些反应一旦开始就会持续进行?我想这与反应的活化能和自由能变化密切相关。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计算方法,让我们能够估算这些能量参数,并用它们来预测反应的可行性和速率。其次,我非常关注书中关于反应动力学的内容。如果能够理解反应速率的决定步骤,以及各种因素(如浓度、温度、催化剂)如何影响反应速率,那么我们就能更有效地控制化学反应,实现高产率和高选择性。我特别想知道,书中是否会介绍一些经典的动力学模型,并结合具体的有机反应进行分析。另外,对于立体化学,我希望这本书能从物理有机化学的角度来解释为什么会有立体选择性,比如分子内部的位阻效应和电子效应如何影响过渡态的构象,从而导致某种立体异构体的生成占优势。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将我之前学到的零散的有机化学知识串联起来,形成一个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能够用物理学的语言去描述和解释有机化学中的各种现象。这不仅能加深我对有机化学的理解,更能培养我独立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为我未来的学习和科研打下坚实的基础。

评分

我是一名对化学充满好奇心的学生,一直以来都觉得有机化学的魅力在于其多变性和创造性,但同时我也深感其背后有着深刻的物理原理作为支撑。这本书的书名“物理有机化学:结构与原理”正中下怀,它承诺将抽象的物理概念与具体的有机分子世界相结合,这对我来说极具吸引力。我尤其关注书中对化学键的理解,比如为什么有些键如此稳定,而有些键又如此容易断裂?这是什么在背后驱动着这些化学反应?我想这本书应该会深入探讨原子轨道如何杂化形成σ键和π键,电子如何在分子轨道中运动,以及这些电子分布的微小变化如何导致宏观化学性质的巨大差异。例如,我一直对自由基反应机理感到好奇,自由基是如何产生的?它们的活性又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我期待书中能用物理学的眼光来解析这些问题,比如通过计算自由基的电子自旋密度,来判断其反应活性中心。此外,对于酸碱理论,我也希望这本书能超越传统的布朗斯特-劳里和路易斯酸碱理论,而是从能量学和动力学的角度来解释酸碱的强弱,例如通过计算共轭酸碱的稳定性来预测其酸碱性。书中对于取代基效应的讨论也至关重要,不同的取代基会如何通过电子效应和空间效应来改变反应中心的电子密度,从而影响反应速率和选择性?我希望书中能提供一些量化的证据,比如通过Hammett方程来解释取代基效应。总而言之,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真正理解化学反应的内在驱动力,并能够运用这些原理来解决更复杂、更前沿的化学问题,甚至去设计一些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分子。

评分

在我接触有机化学的过程中,我常常感到困惑于一些反应现象的“为什么”。比如,为什么某些官能团的反应活性如此之高?为什么某些反应会遵循特定的立体化学规律?《物理有机化学:结构与原理》这个书名,让我看到了希望,它承诺将我们带入到分子世界的深层结构和驱动原理之中。我尤为关注书中关于电子效应的讲解。我想知道,诱导效应、共轭效应、超共轭效应等是如何通过改变分子的电子云分布来影响其反应性的?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例子,比如通过分析取代基对碳正离子、碳负离子或自由基稳定性的影响,来解释这些效应的实际作用。此外,我期待书中对过渡态理论的深入阐述。化学反应并非一步到位,中间必然经历一个能量较高的过渡态。我想了解,过渡态的结构和能量是如何影响反应速率的?书中是否会提供一些计算方法,来模拟和分析过渡态的性质?这对于理解反应机理至关重要。同时,我也对立体选择性反应的物理基础非常感兴趣。为什么某些反应会倾向于生成特定的立体异构体?是空间位阻、电子排斥,还是特殊的立体电子效应在起作用?我希望书中能够用分子轨道理论等工具来清晰地解释这些现象。总而言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建立一个完整的物理有机化学知识框架,让我能够从根本上理解有机化学的规律,并能够运用这些原理去分析和预测新的化学反应,从而提升我的科学素养和解决复杂化学问题的能力。

评分

是很好 对我来说很有帮助 哈哈哈

评分

还可以吧 化学类教材清华还是北大的差点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书自己选的,包装一般,书上面有些灰,另外发货特别慢。嗯,就这些。

评分

教材编辑质量很高,帮助很大。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对老师教学很有帮助。

评分

是很好 对我来说很有帮助 哈哈哈

评分

不错,书已收到,满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