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手] 软件工程导论(第6版)第六版 张海藩 清华大学

[二手] 软件工程导论(第6版)第六版 张海藩 清华大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海藩,牟永敏 著
图书标签:
  • 软件工程
  • 软件工程导论
  • 张海藩
  • 清华大学
  • 教材
  • 计算机科学
  • 计算机专业
  • 二手书
  • 第六版
  • 编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盛况空前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330981
商品编码:14491506919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3-08-01

具体描述

友情提示: 本店出售二手图书均为正版,请放心选购!所购图书满29元包邮(新疆 西藏 青海,宁夏,甘肃及港澳台除外)一般当日16:00前下单,当日发货(发货时间周一至周六,如遇法定假日,发货时间顺延至假期后的工作日),有特别着急的客户请您谨慎下单。本店默认发韵达快递,从河北燕郊发货,一般同城次日达,外阜3-5日达。 关于二手图书的品相问题:本店一般默认八成新以上的二手图书才会出库发货,如有个别书达不到标准或者光盘丢失的情况,我们会在发货前与您联系。(二手图书品相因每个人的标准有差异,所以请追求完美的客户谨慎下单)。因为是多平台销售,故有小几率缺货情况出现,如有此等情况我们会尽快与您联系。如需帮助请给我们联系咨询,我们会及时回复,并根据您的下单时间安排发货。客服在线时间:周一至周六,早9点到晚6点。

基本信息

书名:软件工程导论(第6版)(21世纪软件工程专业规划教材)

定价:39.50元

作者:张海藩,牟永敏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8-01

ISBN:9787302330981

字数:514000

页码:

版次:6

装帧:平装

开本:12k

商品重量:0.699kg

编辑推荐


“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规划教材、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全国畅销书、全国高校出版社畅销书。本书配套PPT教案可到清华大学出版社官网下载。软件工程导论(第6版)套装软件工程导论(第6版)学习辅导(21世纪软件工程专业规划教材)1.版本。已经出版了6个版本,累计销售超180万册,被众多高校选作教材,成为软件工程领域的经典教材。2.精心修订。为了反映软件工程发展的*状况,作者不断精心修改,编写了新版本。3.全面系统。全面系统地讲述了软件工程的概念、原理和典型的方法学,并介绍了软件项目的管理技术。4.适用面广。可作为高等院校“软件工程”课程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也可供有一定实际经验的软件工作人员和从事开发应用软件的广大计算机用户参考。5.配套完整。除主教材外,配套出版了《软件工程导论(第6版)学习辅导》,提供了与教材内容密切配合的习题和解题思路,还提供了三套模拟试题以及参考答案。为便于教学,本书制作了电子教案,免费提供给选用本教材的教师。

内容提要


本书的前5个版本累计销售达130万册,已成为软件工程领域的经典教材,先后荣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工科电子类专业教材二等奖、一等奖,并被评为全国畅销书(前19名)、全国高校出版社畅销书、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和“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规划教材。为了反映近4年来软件工程的发展状况,作者对第5版作了精心修改,编写了第6版。
本书全面系统地讲述了软件工程的概念、原理和典型的方法学,并介绍了软件项目的管理技术。本书正文共13章,章是概述,第2—8章顺序讲述软件生命周期各阶段的任务、过程、结构化方法和工具,第9一12章分别讲述面向对象方法学引论、面向对象分析、面向对象设计和面向对象实现,3章介绍软件项目管理。附录讲述了用面向对象方法开发软件的过程,对读者深入理解软件工程学很有帮助,也是上机实习的好材料。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软件工程”课程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也可供有一定实际经验的软件工作人员和需要开发应用软件的广大计算机用户阅读参考。

目录


章软件工程学概述1
1.1软件危机11.1.1软件危机的介绍11.1.2产生软件危机的原因31.1.3消除软件危机的途径4
1.2软件工程51.2.1软件工程的介绍51.2.2软件工程的基本原理71.2.3软件工程方法学9
1.3软件生命周期11
1.4软件过程141.4.1瀑布模型151.4.2快速原型模型161.4.3增量模型171.4.4螺旋模型191.4.5喷泉模型211.4.6Rational统一过程221.4.7敏捷过程与极限编程251.4.8微软过程29
1.5小结31
习题132第2章可行性研究35
2.1可行性研究的任务35
2.2可行性研究过程36
2.3系统流程图382.3.1符号382.3.2例子382.3.3分层40
2.4数据流图40软件工程导论(第6版)目录2.4.1符号402.4.2例子422.4.3命名442.4.4用途45
2.5数据字典472.5.1数据字典的内容472.5.2定义数据的方法472.5.3数据字典的用途482.5.4数据字典的实现49
2.6成本/效益分析492.6.1成本估计502.6.2成本/效益分析的方法51
2.7小结53
习题253第3章需求分析55
3.1需求分析的任务563.1.1确定对系统的综合要求563.1.2分析系统的数据要求573.1.3导出系统的逻辑模型583.1.4修正系统开发计划58
3.2与用户沟通获取需求的方法583.2.1访谈583.2.2面向数据流自顶向下求精593.2.3简易的应用规格说明技术593.2.4快速建立软件原型61
3.3分析建模与规格说明623.3.1分析建模623.3.2软件需求规格说明62
3.4实体联系图623.4.1数据对象633.4.2属性633.4.3联系633.4.4实体联系图的符号64
3.5数据规范化64
3.6状态转换图653.6.1状态653.6.2事件653.6.3符号663.6.4例子66
3.7其他图形工具673.7.1层次方框图683.7.2Warnier图683.7.3IPO图69
3.8验证软件需求703.8.1从哪些方面验证软件需求的正确性703.8.2验证软件需求的方法703.8.3用于需求分析的软件工具71
3.9小结72
习题373第4章形式化说明技术75
4.1概述754.1.1非形式化方法的缺点754.1.2形式化方法的优点764.1.3应用形式化方法的准则76
4.2有穷状态机774.2.1概念774.2.2例子794.2.3评价82
4.3Petri网824.3.1概念824.3.2例子84
4.4Z语言854.4.1简介854.4.2评价88
4.5小结88
习题489第5章总体设计91
5.1设计过程91
5.2设计原理945.2.1模块化945.2.2抽象955.2.3逐步求精955.2.4信息隐藏和局部化965.2.5模块独立97
5.3启发规则99
5.4描绘软件结构的图形工具1025.4.1层次图和HIPO图1025.4.2结构图103
5.5面向数据流的设计方法1045.5.1概念1045.5.2变换分析1055.5.3事务分析1115.5.4设计优化112
5.6小结113
习题5114第6章 详细设计117
6.1结构程序设计117
6.2人机界面设计1196.2.1设计问题1196.2.2设计过程1216.2.3人机界面设计指南122
6.3过程设计的工具1246.3.1程序流程图1246.3.2盒图1256.3.3PAD图1266.3.4判定表1276.3.5判定树1286.3.6过程设计语言128
6.4面向数据结构的设计方法1296.4.1Jackson图1306.4.2改进的Jackson图1316.4.3Jackson方法132
6.5程序复杂程度的定量度量1366.5.1McCabe方法1376.5.2Halstead方法139
6.6小结140
习题6140第7章 实现145
7.1编码1467.1.1选择程序设计语言1467.1.2编码风格147
7.2软件测试基础1497.2.1软件测试的目标1507.2.2软件测试准则1507.2.3测试方法1517.2.4测试步骤1517.2.5测试阶段的信息流152
7.3单元测试1537.3.1测试重点1537.3.2代码审查1547.3.3计算机测试155
7.4集成测试1567.4.1自顶向下集成1577.4.2自底向上集成1587.4.3不同集成测试策略的比较1597.4.4回归测试160
7.5确认测试1607.5.1确认测试的范围1607.5.2软件配置复查1617.5.3Alpha和Beta测试161
7.6白盒测试技术1627.6.1逻辑覆盖1627.6.2控制结构测试165
7.7黑盒测试技术1717.7.1等价划分1727.7.2边界值分析1757.7.3错误推测175
7.8调试1767.8.1调试过程1767.8.2调试途径178
7.9软件可靠性1797.9.1基本概念1797.9.2估算平均无故障时间的方法180
7.10小结182
习题7183第8章 维护189
8.1软件维护的定义189
8.2软件维护的特点1908.2.1结构化维护与非结构化维护差别巨大1908.2.2维护的代价高昂1908.2.3维护的问题很多191
8.3软件维护过程192
8.4软件的可维护性1948.4.1决定软件可维护性的因素1948.4.2文档1958.4.3可维护性复审196
8.5预防性维护197
8.6软件再工程过程198
8.7小结200
习题8201第9章面向对象方法学引论203
9.1面向对象方法学概述2039.1.1面向对象方法学的要点2039.1.2面向对象方法学的优点205
9.2面向对象的概念2099.2.1对象2099.2.2其他概念211
9.3面向对象建模215
9.4对象模型2169.4.1类图的基本符号2179.4.2表示关系的符号218
9.5动态模型223
9.6功能模型2249.6.1用例图2249.6.2用例建模227
9.73种模型之间的关系228
9.8小结229
习题92290章面向对象分析231
10.1面向对象分析的基本过程23110.1.1概述23110.1.23个子模型与5个层次232
10.2需求陈述23310.2.1书写要点23310.2.2例子234
10.3建立对象模型23510.3.1确定类与对象23610.3.2确定关联23810.3.3划分主题24110.3.4确定属性24110.3.5识别继承关系24410.3.6反复修改244
10.4建立动态模型24710.4.1编写脚本24710.4.2设想用户界面24810.4.3画事件跟踪图24910.4.4画状态图25010.4.5审查动态模型251
10.5建立功能模型25310.5.1画出基本系统模型图25310.5.2画出功能级数据流图25410.5.3描述处理框功能254
10.6定义服务255
10.7小结256
习题102561章面向对象设计259
11.1面向对象设计的准则259
11.2启发规则261
11.3软件重用26311.3.1概述26311.3.2类构件26511.3.3软件重用的效益266
11.4系统分解267
11.5设计问题域子系统270
11.6设计人机交互子系统273
11.7设计任务管理子系统275
11.8设计数据管理子系统27711.8.1选择数据存储管理模式27711.8.2设计数据管理子系统27811.8.3例子280
11.9设计类中的服务28011.9.1确定类中应有的服务28011.9.2设计实现服务的方法281
11.10设计关联282
11.11设计优化28311.11.1确定优先级28311.11.2提高效率的几项技术28411.11.3调整继承关系285
11.12小结287
习题112882章面向对象实现289
12.1程序设计语言28912.1.1面向对象语言的优点28912.1.2面向对象语言的技术特点29012.1.3选择面向对象语言294
12.2程序设计风格29412.2.1提高可重用性29512.2.2提高可扩充性29712.2.3提高健壮性297
12.3测试策略29812.3.1面向对象的单元测试29812.3.2面向对象的集成测试29912.3.3面向对象的确认测试299
12.4设计测试用例29912.4.1测试类的方法30012.4.2集成测试方法301
12.5小结303
习题123043章软件项目管理305
13.1估算软件规模30513.1.1代码行技术30513.1.2功能点技术306
13.2工作量估算30813.2.1静态单变量模型30813.2.2动态多变量模型30813.2.3COO2模型309
13.3进度计划31213.3.1估算开发时间31213.3.2Gantt图31413.3.3工程网络31513.3.4估算工程进度31613.3.5关键路径31813.3.6机动时间318
13.4人员组织32013.4.1民主制程序员组32013.4.2主程序员组32113.4.3现代程序员组322
13.5质量保证32413.5.1软件质量32413.5.2软件质量保证措施326
13.6软件配置管理32813.6.1软件配置32913.6.2软件配置管理过程329
13.7能力成熟度模型331
13.8小结334
习题13335附录AC 类库管理系统的分析与设计337
A.1面向对象分析337A.1.1需求337A.1.2建立对象模型338
A.2面向对象设计339A.2.1设计类库结构339A.2.2设计问题域子系统340A.2.3设计人机交互子系统341A.2.4设计其他类344参考文献347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软件工程概论》:开启您的软件开发之旅 《软件工程概论》是一本面向广大学子和软件开发从业者的经典教材,旨在系统地介绍软件工程的基本原理、方法、过程和工具。本书深入浅出地阐述了软件开发的全生命周期,涵盖了从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编码实现,到测试、部署、维护等各个关键环节。通过阅读本书,您将能够构建坚实的软件工程理论基础,掌握高效、可靠的软件开发实践。 核心内容概览: 本书内容结构清晰,逻辑严谨,循序渐进地引导读者掌握软件工程的核心概念。 软件工程概述: 课程伊始,本书会详细介绍软件工程的定义、重要性、发展历程及其在现代信息社会中的地位。您将理解为什么需要软件工程,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应对日益复杂的软件开发挑战。 软件开发过程模型: 本书将深入探讨各种经典的软件开发过程模型,例如瀑布模型、增量模型、螺旋模型、敏捷开发等。您将了解不同模型的特点、适用场景以及它们在实际项目中的优缺点,从而能够根据具体项目需求选择最合适的开发模式。 需求工程: 需求是软件开发的基础。本书将详细介绍需求获取、需求分析、需求规格说明编写以及需求管理等核心技术。您将学会如何有效地与客户沟通,理解并准确地捕捉用户需求,并将其转化为清晰、无歧义的规格文档。 系统设计: 设计是连接需求与实现的桥梁。本书将全面讲解软件设计的原则、方法和技术,包括架构设计、详细设计、数据设计、用户界面设计等。您将学习如何进行模块化设计、抽象设计,以及如何使用各种设计模式来提高软件的可维护性、可扩展性和可重用性。 软件实现(编码): 编码是设计的具体体现。本书将强调高质量代码的重要性,介绍编码规范、代码风格、调试技巧等。虽然本书侧重于工程方法,但也会为读者构建良好的编程习惯打下基础。 软件测试: 测试是确保软件质量的关键环节。本书将详尽介绍各种测试技术和策略,包括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验收测试等。您将理解测试的目的,学习如何设计有效的测试用例,并掌握不同层次的测试方法。 软件维护: 软件的生命周期并未在发布时结束,维护是软件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将探讨软件维护的类型(纠错性、适应性、完善性、预防性),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维护管理,延长软件的生命周期。 软件项目管理: 成功的软件项目离不开有效的管理。本书将介绍项目规划、进度管理、成本管理、风险管理、质量管理等项目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技术。您将了解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下,高效地组织和管理软件开发团队,确保项目按时、按质、按预算完成。 软件质量保证与度量: 质量是软件的生命。本书将阐述软件质量的概念,介绍质量保证的活动和度量方法,帮助您理解如何衡量和提升软件的整体质量。 现代软件工程技术: 随着技术的发展,软件工程也在不断进步。本书将适时介绍一些现代软件工程的热点技术和方法,如面向对象技术、并发与分布式系统开发、面向服务的架构(SOA)、DevOps等,帮助您了解软件工程的最新发展趋势。 本书的特色与价值: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本书在讲解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与实际工程应用的结合,通过丰富的案例分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软件工程的各项技术。 系统性与全面性: 覆盖了软件开发的完整流程,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系统、全面的学习框架。 经典与前沿并重: 在巩固经典理论的同时,也引入了当前主流的软件工程技术和理念,使读者既能打下坚实基础,又能跟上时代步伐。 适合不同层次的读者: 无论您是初学者,还是有一定经验的开发者,本书都能为您提供宝贵的知识和指导。 学习《软件工程概论》,您将收获: 清晰的软件开发思路: 掌握科学的软件开发流程和方法,摆脱“凭感觉”的开发模式。 提升软件质量: 学习如何通过规范的设计、严谨的测试来提高软件的可靠性、稳定性和用户满意度。 提高开发效率: 掌握高效的项目管理和团队协作技巧,优化开发过程,缩短开发周期。 增强职业竞争力: 熟练掌握软件工程的理论和实践,将是您在激烈 IT 行业中脱颖而出的重要资本。 如果您希望成为一名出色的软件工程师,深刻理解软件开发的本质,并掌握构建高质量软件的艺术,那么《软件工程概论》将是您不可或缺的学习伙伴。本书将引领您进入一个结构化、系统化的软件开发世界,让您在职业生涯中走得更远、更稳。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软件工程导论》(第六版)是我大学时期学习软件工程的基石。张海藩教授的文字功底深厚,将复杂晦涩的概念娓娓道来,让我这个初学者也能够轻松理解。我尤其对书中关于“软件项目管理”的部分印象深刻。它不仅仅是理论的罗列,更是将项目管理的各个方面,如范围管理、时间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风险管理等,进行系统性的阐述。书中对“燃尽图”和“关键路径法”的介绍,为我理解项目进度和瓶颈提供了直观的工具。当时,我尝试在小组项目中运用这些方法,虽然不是百分之百的精确,但却极大地提高了我们团队的协作效率和对项目进度的掌控能力。另外,书中关于“软件维护”的章节,让我深刻认识到软件开发并非一蹴而就,后期的维护工作同样至关重要。它详细分析了各种维护类型,以及如何通过良好的设计和文档来降低维护成本。这本书让我明白,一个真正优秀的软件,不仅要功能完善,更要易于维护和迭代。它为我树立了正确的工程观,让我认识到软件工程的全面性和系统性。

评分

当我第一次翻开这本书时,我对软件工程的理解还停留在“写代码”的层面。然而,张海藩教授的《软件工程导论》(第六版)迅速地拓宽了我的视野。书中关于“软件需求工程”的章节,让我明白了“正确地理解用户需求”是软件成功的关键。书中详细阐述了需求获取的各种技术,如用户访谈、问卷调查、原型法等,以及需求分析、规格说明和验证的重要性。这让我意识到,在动手编码之前,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去理解和定义“做什么”。此外,书中对“软件测试”的深入探讨,让我明白了测试不仅仅是发现bug,更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旨在保证软件的质量和可靠性。从单元测试到系统测试,每一个层次的测试都有其特定的目的和方法。这本书为我构建了一个完整的软件开发流程图,让我明白每一个环节都不可或缺。它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是一本思想的启蒙书,让我开始用工程的眼光去审视软件开发。

评分

在我接触这本书之前,我以为软件开发就是把功能代码写出来。张海藩教授的《软件工程导论》(第六版)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书中关于“软件项目管理”的章节,让我看到了软件开发不仅仅是技术活,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详细介绍了项目启动、计划、执行、监控和收尾的全过程,以及各种管理技术和工具的应用。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中关于“风险管理”的论述,它让我明白,预测和应对潜在的风险是项目成功的关键。书中提供的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应对等方法,为我处理实际项目中的不确定性提供了指导。另外,书中关于“软件过程改进”的讨论,也让我认识到,优秀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不断地学习和优化。它鼓励我们反思开发过程中的不足,并采取措施加以改进。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专业软件工程的大门,让我明白了如何系统地、科学地进行软件开发,从而构建出真正高质量的软件产品。

评分

当我第一次拿起这本书的时候,我还是一个对软件世界充满好奇和憧憬的初学者。张海藩教授的《软件工程导论》(第六版)就像一扇窗,让我看到了软件工程这个领域的全貌。书中不仅仅是关于编程技术的讲解,更是关于如何构建高质量、可维护、可扩展的软件系统的宏观视野。我尤其对书中关于“软件设计原则”的阐述印象深刻,例如“高内聚、低耦合”的原则,它像一条黄金法则,贯穿于整个软件设计的始终。书中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生动地展示了违反这些原则所带来的后果,以及遵循这些原则所能带来的巨大好处。这让我明白,好的设计能够事半功倍,而糟糕的设计则会成为项目成功的绊脚石。此外,书中关于“软件度量”的章节,也让我大开眼界。它让我们知道,软件开发是可以被量化的,通过对各种指标的度量,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项目的进展,发现潜在的问题,并不断改进开发过程。这让我意识到,软件工程是一门科学,而非仅仅是经验的积累。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传授了知识,更培养了思维方式,让我从一个“写代码的人”转变为一个“构建软件系统的人”。

评分

这本书是我大学时期计算机科学专业的一本启蒙读物,我至今仍清晰地记得,在那个刚刚接触编程和软件开发的年代,这本书如同指路明灯,为我勾勒出了软件工程这门学科的宏伟蓝图。 张海藩教授的文字朴实而深刻,没有晦涩难懂的术语堆砌,而是用清晰的逻辑和丰富的实例,逐步引导我们理解软件开发的全过程。 从最初的需求分析,到详细设计,再到编码实现、测试,直至最后的维护,每一个环节都被剖析得淋漓尽致。 我尤其记得书中对于“软件危机”的探讨,它让我们意识到软件开发并非易事,需要系统性的方法和严谨的态度。 书中对各种开发模型的介绍,如瀑布模型、原型模型、迭代模型等,为我们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去理解软件项目的生命周期,并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的开发策略。 当时,我花了大量的时间去消化书中的内容,甚至在课余时间反复阅读,尝试将书本上的理论与实际的编程练习相结合。 虽然当时的代码能力尚显稚嫩,但这本书却培养了我对软件工程的初步认知和浓厚的兴趣,为我日后深入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它教会了我,写代码不仅仅是实现功能,更重要的是如何构建一个高质量、可维护、可扩展的软件系统。 这种思维方式的转变,对我后来的学习和职业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本书虽然是“二手”的,但其知识的价值却是“全新”的,它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是一本开启我软件工程之门的钥匙。 至今,我仍然会将一些核心的工程理念回溯到这本书的内容,它就像一位老友,总能在关键时刻给予我启发和指引。

评分

这本书是我大学时代的一段重要记忆,它为我开启了软件工程的奇妙世界。张海藩教授的《软件工程导论》(第六版)以其清晰的逻辑和详实的案例,让我领略了软件开发的系统化与规范化。我尤其对书中关于“软件架构设计”的论述印象深刻。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模块划分,而是对整个软件系统的骨架进行规划,关系到系统的可扩展性、可维护性和性能。书中提到的“分层架构”、“微服务架构”等概念,虽然在当时对我来说是初步的认识,但已经让我看到了不同架构模式的优势和适用场景。这让我明白,好的架构是软件成功的基石。此外,书中对“软件度量与评估”的讲解,让我第一次意识到,软件开发是可以被量化和改进的。通过对代码复杂度、测试覆盖率、缺陷密度等指标的度量,我们可以更科学地管理项目,提高开发效率和软件质量。这本书为我构建了软件工程的完整图景,让我从一个普通的编程者,逐渐成长为一个具备工程思维的开发者。

评分

拿到这本《软件工程导论》(第六版)的时候,我是一名对软件开发充满热情但缺乏系统知识的学生。这本书如同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用条理清晰的语言,为我打开了软件工程的殿堂。张海藩教授的讲解,让我对软件开发的整个生命周期有了全面的认识。从需求获取的“听”到系统设计的“绘”,再到编码实现的“写”,最终到测试部署的“交付”,每一个环节都环环相扣,密不可分。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软件维护”的章节,它深刻地揭示了软件开发完成后,工作的真正开始。书中对不同类型的维护,如纠错性维护、适应性维护和完善性维护的区分,以及如何有效地进行软件维护的策略,都让我对软件的长期价值有了更深的理解。这与当时我以为“写完代码就没事了”的简单想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此外,书中对“软件重用”和“软件复用”的讨论,也让我看到了提高开发效率和质量的途径,为我日后的学习指明了方向。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理论知识,更在于它所传递的工程思维和严谨态度。它教会了我,软件的成功不仅仅在于技术上的实现,更在于整个开发过程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即使在多年后,回想起书中关于软件度量和软件过程改进的内容,依然能从中获得新的启示。

评分

这本书,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接触到的,当时我正处于对软件开发领域充满好奇但又不知从何下手的迷茫期。张海藩教授的这部《软件工程导论》恰好填补了我的知识空白。第六版,说明这本书经历了时间的考验,不断更新和完善,这本身就体现了作者对软件工程领域发展趋势的敏锐洞察。我尤其对书中关于“软件测试”的章节印象深刻,它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了几种测试方法,而是从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到验收测试,层层递进,揭示了测试在整个软件生命周期中的重要性。书中对各种测试策略的讲解,如黑盒测试、白盒测试,以及对测试用例设计方法的阐述,都为我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此外,书中对“软件项目管理”的论述也十分到位,从项目启动、计划、执行到收尾,每一个环节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且强调了风险管理和沟通的重要性。我至今还记得书中关于“挣值管理”的介绍,虽然在实际工作中可能需要更复杂的工具,但其核心思想——将进度和成本结合起来进行度量——对我启发很大。这本书让我明白,软件开发不仅仅是编写代码,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科学的管理方法和严谨的态度。它不仅教授了我技术知识,更塑造了我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在翻阅这本书的过程中,我逐渐建立起对软件工程的宏观认识,为我日后在实际项目中的应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

当我第一次翻开这本《软件工程导论》时,一股严谨而又充满智慧的气息扑面而来。第六版,足以证明其内容的生命力和深厚的积累。张海藩教授的文字功底毋庸置疑,他将复杂的软件工程概念,如软件生命周期、质量保证、项目管理等,阐释得深入浅出。我最欣赏的是书中对“软件需求工程”的详尽论述,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列出需求,而是深入探讨了如何有效地收集、分析、表达和管理需求,这一点对于避免项目后期的返工和成本超支至关重要。书中对各种需求获取技术,如访谈、问卷、原型法等的介绍,为我们提供了实操性的指导。另外,书中关于“软件设计”的部分,着重强调了模块化、抽象化和信息隐藏等核心原则,这对于构建可维护性强的系统至关重要。我还记得当时书中对“UML”图的介绍,虽然现在UML有了更多的发展,但其基础概念在当年对我来说是极其新颖和实用的,它提供了一种通用的语言来描述软件系统的结构和行为。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引导,它教会了我如何以工程的眼光来看待软件开发,如何系统地解决问题,如何权衡各种技术和管理因素。即使在多年后的今天,我依然会偶尔翻阅书中关于软件度量和质量评价的部分,这些基础的理论知识,无论技术如何发展,都具有长久的指导意义。它陪伴了我度过了一段充满挑战和收获的学习时光,让我对软件开发这门艺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敬畏。

评分

这本《软件工程导论》(第六版)是我大学时期接触到的第一本真正意义上的软件工程教材。张海藩教授的笔触,将软件开发这个看似混乱且充满艺术性的领域,梳理得井井有条。我记得书中对“软件开发模型”的详细介绍,从最经典的瀑布模型,到更灵活的迭代模型和敏捷模型,每一种模型都有其适用的场景和优缺点。这让我明白了,并没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开发方法,关键在于根据项目需求和团队情况进行选择和调整。书中对“需求工程”的论述尤为深刻,它强调了“正确的需求是成功的一半”,并详细介绍了需求获取、分析、规格说明和验证的整个过程,这对于避免项目后期的巨大返工成本具有指导意义。我当时就尝试将书中的一些需求分析技巧应用到自己的课程设计项目中,虽然经验有限,但效果显著。另外,书中关于“软件测试”的章节,让我第一次了解到测试不仅仅是“找 bug”,而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包括测试计划、测试设计、测试执行和测试报告等多个环节。它让我明白了测试是保证软件质量的关键环节,而非事后诸葛亮。这本书为我构建了软件开发的全局观,让我认识到这不仅仅是一项技术活,更是一项需要严谨管理和系统规划的工程。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