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想象一下,纳粹德国的Ⅳ号、“黑豹”、“虎”式,日本九七式,对阵苏联的KV、T-34,美国M3、M4,英国“马蒂尔达”、“丘吉尔”坦克,在二战舞台上铁拳相对硬碰硬,是一幅多么激动人心的战争图卷!而更精彩的,则是背后那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暗战。
内容简介
《装甲雄风:二战十大坦克》详细介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10种代表性坦克的设计、制造、性能、发展、参战情况和在坦克发展史中的地位,对相关坦克参与的对二战走势有重要影响的战役,坦克在战役中的表现,战役的准备、进行过程和影响,以及代表指挥官和相关人物都有描绘和介绍,并由此对其入选十大坦克的理由做出比较明晰和令人信服的解释,是比较适合历史、军事爱好者,以及专业人员和资深军迷阅读的军事装备类和战争史读物,不仅会使读者在阅读完本书后增加关于二战武器和战史的知识,更会对二战史乃至战争史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和感知。
作者简介
李巍,笔名历味儿,1983年出生,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延吉市人,日本鹿儿岛大学法政学研究生毕业,出版有《东瀛之刀:日本自卫队》《国军**部队:第五军战史》等专著,编译出版《轻兵器100年》,并在多家军事杂志发表文章,现为《现代兵器》杂志特约撰稿人,中国近代史史料学会会员。
周明,笔名光亭,1971年出生,长期从事军事历史研究,曾任《国际展望》杂志编辑,创办“知兵堂”工作室,出版过《碧海群狼》《大德意志师》等多部著作,多次作为凤凰卫视、上海电视台军事栏目的嘉宾,现为《深度军事》微信公众号主笔。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战争史上规模空前的一次全球战争。这场战争对世界进程、国际格局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在战争实践中,一些军事技术得到了飞跃发展,一些新式武器经受了严峻考验。
《二战武库》系列丛书详细描述了参战各国的战争政策、军队建设指导思想、兵力及其在陆海空立体战争舞台上展开的激烈较量,重点揭秘了以闪电战和大纵深为代表的战役进攻战术在地面的主要突击力量——十大坦克,雄霸海洋、独领一代蓝色风骚的十大战舰,遂行独立空中战役的十大战机。相信读者能从中得到启发。
——《世界军事》杂志刘少源
对于军史爱好者来说,“知兵堂”是一个低调却魅力四射的出版品牌。本次知兵堂和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合作一口气推出了三本“二战十大武库系列”,曰战舰,曰战机,曰坦克,带你重回二战现场,那里有更多“血战钢锯岭”式的残酷与人性光辉。
——著名书评人、资深媒体人张明扬
比起百科全书式的事无巨细,一个时代的代表性武器无疑更有助于把握时代的脉搏与未来的方向。《二战武库》系列丛书无疑就是快速了解这些典型代表的一条捷径,让好奇历史的人也能掌握二战科技的沿革,也让专业的爱好者们拥有一份重要而全面的历史资料。
——观察者网特约独立评论员施洋
在二战的陆战战场上,坦克是毫无争议的王者,德国的闪击战更是将坦克的突击威力发展到了山峰,可以说讲二战就离不开坦克,战场上的铁血拼杀,自然也推动了坦克技术和战术的飞速发展,本书选取了二战中特著名的十款坦克,从这些坦克的研制和生产,对二战坦克的技术和作战运用进行了详尽的说明,对于喜爱二战坦克的朋友来说,本书无疑是很值得一看的。
——网易新闻高级主编、网易军事频道总监曾涛
坦克驰骋在平原沙漠,犹如现代版的铁骑纵横,二战中纳粹德国的闪击战更是将大集群坦克的突击发挥到了**,在北非的沙漠上,在苏联的草原上,坦克铁马金戈的厮杀,更是战争中特为激动人心的篇章。本书选取了十款特著名的坦克,全方位地介绍了研制、生产和使用,对二战坦克的技术发展和战术运用进行了一番详尽介绍,可以使人对二战的坦克有更新更深的了解。
——腾讯军事频道主编黄治茂
目录
《铁血洪流:二战陆战兵器图鉴》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陆地作战兵器的详尽图鉴,旨在为读者呈现这场波澜壮阔的军事冲突中,那些决定战局、塑造历史的钢铁巨兽。本书不涉及任何关于“二战十大坦克”的排行榜或排名类内容,而是以更加客观、详实的资料,全方位地剖析二战陆战兵器的发展脉络、设计理念、技术特点、实战表现以及其背后蕴含的历史意义。 第一章:战争的序曲——工业化浪潮下的陆战萌芽 在步入二十世纪的黎明,世界各国都在工业革命的浪潮中蓄力。坦克,作为一种全新的陆地作战平台,正悄然孕育。本章将追溯坦克的早期概念,从“小卡尔”到“马克”系列,探讨其诞生的背景、最初的设计思路以及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初步应用。我们将重点关注那个时期各国对装甲车辆的初步探索,以及这些早期的、笨拙的钢铁战士如何播下了未来陆战战争的种子。我们将详细介绍英国的“马克”系列坦克,如马克I、马克IV型,它们的出现是如何震惊战场,以及其设计上的一些局限性。同时,也会提及法国的FT-17轻型坦克,这款坦克的旋转炮塔设计对后来的坦克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一章的重点不在于评判优劣,而是展现技术的萌芽与探索。 第二章:装甲洪流的咆哮——战前各国陆军的战略构想 一战的硝烟散尽,各国军事思想家们开始深刻反思战争的教训,并积极构思未来的战争形态。陆军的现代化,特别是装甲力量的建设,成为了各国关注的焦点。本章将深入探讨战前各国(包括德国、法国、英国、苏联、美国等)在装甲力量建设上的不同战略理念。我们将分析德国的“闪击战”理论如何促使德军对装甲部队的集中运用进行深入研究;法国如何延续其一战的经验,发展出数量庞大但战术运用相对保守的步兵坦克;英国如何在新兴的装甲理论(如富勒、利德尔·哈特等人的思想)影响下,探索装甲集群的作战模式;苏联则在经历内部动荡后,开始大规模发展其重型坦克;美国则从其工业实力出发,为盟军提供源源不断的装甲支援。本章将着重分析各国在设计坦克时所体现出的不同战略需求,例如对速度、火力、防护、续航能力等方面的侧重,以及这些设计理念如何反映了当时各国的军事哲学。 第三章:钢铁巨兽的崛起——经典型号深度解析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将坦克的实战运用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无数型号的坦克在战场上浴血奋战,它们的设计、性能、生产数量以及最终的战绩,共同构成了这场史诗般的战争画卷。本章将选取二战中具有代表性的、影响深远的陆战兵器进行详细的图文解析。我们将重点关注那些在战场上留下深刻印记的经典型号,例如: 德国的虎式坦克 (Panzerkampfwagen VI Tiger I) 和虎II坦克 (Panzerkampfwagen VI Tiger II): 深入剖析其强大的火力、厚重的装甲以及在战场上带来的心理震慑。我们将探讨其设计上的优点和缺点,例如其复杂性和高昂的生产成本,以及在后勤保障上面临的挑战。 苏联的T-34坦克 (Т-34): 详细介绍其革命性的倾斜装甲设计、良好的机动性以及强大的火力,使其成为战场的“游戏规则改变者”。我们将分析T-34的几个关键型号,如T-34/76和T-34/85,以及它们在不同阶段的战场表现。 美国的M4谢尔曼坦克 (M4 Sherman): 展现其产量巨大、可靠性高、易于维护的特点,以及作为盟军“万金油”式主战坦克的辉煌历程。我们将探讨谢尔曼坦克在不同战场上的表现,以及其不断改进的过程,例如增加厚重装甲和改进火力。 其他重要型号: 还会涉及如德国的豹式坦克 (Panzerkampfwagen V Panther),法国的索玛S35坦克 (Somua S35),以及苏联的KV系列重型坦克 (Клим Ворошилов) 等,从设计、性能、战术运用等多个角度进行剖析。 在每个型号的介绍中,我们将提供详细的尺寸、重量、发动机功率、最高时速、装甲厚度、主炮口径及弹药类型、副武器配置等技术参数。同时,还会通过大量的历史照片、线图和技术示意图,直观地展示这些钢铁巨兽的外观特征、内部构造以及火力布局。 第四章:战场上的铁流——装甲战术的演变与革新 坦克并非孤立的个体,它们是装甲部队的核心,而装甲部队的战术运用则直接影响着战争的走向。本章将探讨二战期间装甲战术的演变与革新。我们将分析德国“闪击战”的战术精髓,包括装甲集群的快速突击、迂回穿插和协同作战;苏联在东线战场上形成的“坦克决战”理论;以及盟军如何通过步坦协同、火力支援等手段,逐步掌握战场主动权。我们将深入研究诸如库尔斯克会战、诺曼底登陆、北非战场等一系列重大战役中,装甲部队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它们在战术运用上的得失。这一章的重点在于分析不同国家和不同时期的装甲战术思想,以及这些战术如何与坦克的设计特点相结合,从而影响战局。 第五章:火力、防护与机动——设计理念的博弈 在坦克的设计过程中,火力、防护和机动性是三个核心要素,但它们之间往往存在着相互制约。本章将深入探讨二战时期各国在平衡这三者之间所付出的努力和采取的不同策略。我们将分析不同坦克的装甲设计,例如垂直装甲、倾斜装甲、复合装甲的演变,以及如何应对反坦克武器的威胁。我们将详细介绍各国在主炮研发上的进展,从早期的小口径速射炮到后期的大口径长管炮,以及弹药的发展(如穿甲弹、高爆弹、破甲弹)。同时,也将考察坦克的动力系统和悬挂系统,这些技术如何决定了坦克的机动性和越野能力。通过对比不同型号的坦克,我们可以看到设计者们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为解决这些技术难题所做的努力。 第六章:陆战兵器的演进——从侦察到反坦克 除了主战坦克,二战的陆战场上还活跃着各种类型的装甲车辆,它们在侦察、火力支援、反坦克作战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本章将 broaden 我们的视野,介绍这些陆战兵器的丰富性。我们将探讨: 轻型坦克和侦察车: 它们在战场上的作用,例如侦察敌情、警戒、以及早期突击。 自行火炮和突击炮: 它们如何为步兵提供强大的火力支援,以及在进攻和防御作战中的角色。 坦克歼击车和反坦克炮: 专门用于摧毁敌方坦克的武器,以及它们在战场上的战术运用。 装甲输送车和步兵战车 (早期形式): 它们如何将步兵安全地运送到战场前线,以及在步坦协同中的重要性。 我们将通过实例介绍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型号,例如苏联的SU-85/SU-100坦克歼击车,德国的斯图格III突击炮 (Sturmgeschütz III),以及美国的M8灰狗侦察车 (M8 Greyhound)。 第七章:工业的较量——生产、后勤与战争的消耗 战争的胜利不仅取决于武器的设计和性能,更离不开强大的工业基础和高效的后勤保障。本章将探讨二战期间各国在装甲兵器生产、维护和后勤方面的较量。我们将分析美国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如何为盟军提供源源不断的装甲力量;德国在技术上的优势如何难以弥补其生产能力的不足;苏联在恶劣条件下如何保证坦克的生产和前线供给。我们将讨论武器的标准化、模块化设计以及在战争中的损耗率,这些因素如何影响了战争的进程。 第八章:战争的烙印——战后影响与历史反思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并不意味着装甲兵器发展的终结。本章将回顾二战时期装甲兵器在技术、战术和理论上留下的遗产,以及它们对战后军事发展的深远影响。我们将分析战后各国在发展新一代主战坦克时,是如何借鉴二战的经验教训。同时,也将通过对二战时期陆战兵器进行客观的梳理和分析,引发读者对战争的本质、技术在战争中的作用以及人类文明发展方向的深刻反思。本书不提供任何排名,而是旨在通过详实的历史资料,让读者全面、深入地了解那段波澜壮阔的装甲战争史。 本书特点: 详实的资料: 汇集了大量珍贵的历史图片、技术图纸和权威数据,力求真实、准确。 客观的视角: 避免主观评价和排行榜,从技术、战术、历史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 丰富的图文: 大量的高清图片和精美的线图,直观展示兵器的细节特征。 广阔的视野: 不仅关注坦克,还涵盖了二战时期各种重要的陆战兵器。 深度的解读: 深入分析兵器的设计理念、战术运用及其历史意义。 《铁血洪流:二战陆战兵器图鉴》将带领您穿越时空的硝烟,走进那段铁与火交织的岁月,亲身感受那些在战场上叱咤风云的钢铁巨兽,理解它们在人类历史进程中所留下的深刻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