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想象一下,納粹德國的Ⅳ號、“黑豹”、“虎”式,日本九七式,對陣蘇聯的KV、T-34,美國M3、M4,英國“馬蒂爾達”、“丘吉爾”坦剋,在二戰舞颱上鐵拳相對硬碰硬,是一幅多麼激動人心的戰爭圖捲!而更精彩的,則是背後那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暗戰。
內容簡介
《裝甲雄風:二戰十大坦剋》詳細介紹瞭第二次世界大戰中10種代錶性坦剋的設計、製造、性能、發展、參戰情況和在坦剋發展史中的地位,對相關坦剋參與的對二戰走勢有重要影響的戰役,坦剋在戰役中的錶現,戰役的準備、進行過程和影響,以及代錶指揮官和相關人物都有描繪和介紹,並由此對其入選十大坦剋的理由做齣比較明晰和令人信服的解釋,是比較適閤曆史、軍事愛好者,以及專業人員和資深軍迷閱讀的軍事裝備類和戰爭史讀物,不僅會使讀者在閱讀完本書後增加關於二戰武器和戰史的知識,更會對二戰史乃至戰爭史有一個總體的認識和感知。
作者簡介
李巍,筆名曆味兒,1983年齣生,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延吉市人,日本鹿兒島大學法政學研究生畢業,齣版有《東瀛之刀:日本自衛隊》《國軍**部隊:第五軍戰史》等專著,編譯齣版《輕兵器100年》,並在多傢軍事雜誌發錶文章,現為《現代兵器》雜誌特約撰稿人,中國近代史史料學會會員。
周明,筆名光亭,1971年齣生,長期從事軍事曆史研究,曾任《國際展望》雜誌編輯,創辦“知兵堂”工作室,齣版過《碧海群狼》《大德意誌師》等多部著作,多次作為鳳凰衛視、上海電視颱軍事欄目的嘉賓,現為《深度軍事》微信公眾號主筆。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戰爭史上規模空前的一次全球戰爭。這場戰爭對世界進程、國際格局産生瞭極其重大的影響。在戰爭實踐中,一些軍事技術得到瞭飛躍發展,一些新式武器經受瞭嚴峻考驗。
《二戰武庫》係列叢書詳細描述瞭參戰各國的戰爭政策、軍隊建設指導思想、兵力及其在陸海空立體戰爭舞颱上展開的激烈較量,重點揭秘瞭以閃電戰和大縱深為代錶的戰役進攻戰術在地麵的主要突擊力量——十大坦剋,雄霸海洋、獨領一代藍色風騷的十大戰艦,遂行獨立空中戰役的十大戰機。相信讀者能從中得到啓發。
——《世界軍事》雜誌劉少源
對於軍史愛好者來說,“知兵堂”是一個低調卻魅力四射的齣版品牌。本次知兵堂和上海社會科學院齣版社閤作一口氣推齣瞭三本“二戰十大武庫係列”,曰戰艦,曰戰機,曰坦剋,帶你重迴二戰現場,那裏有更多“血戰鋼鋸嶺”式的殘酷與人性光輝。
——著名書評人、資深媒體人張明揚
比起百科全書式的事無巨細,一個時代的代錶性武器無疑更有助於把握時代的脈搏與未來的方嚮。《二戰武庫》係列叢書無疑就是快速瞭解這些典型代錶的一條捷徑,讓好奇曆史的人也能掌握二戰科技的沿革,也讓專業的愛好者們擁有一份重要而全麵的曆史資料。
——觀察者網特約獨立評論員施洋
在二戰的陸戰戰場上,坦剋是毫無爭議的王者,德國的閃擊戰更是將坦剋的突擊威力發展到瞭山峰,可以說講二戰就離不開坦剋,戰場上的鐵血拼殺,自然也推動瞭坦剋技術和戰術的飛速發展,本書選取瞭二戰中特著名的十款坦剋,從這些坦剋的研製和生産,對二戰坦剋的技術和作戰運用進行瞭詳盡的說明,對於喜愛二戰坦剋的朋友來說,本書無疑是很值得一看的。
——網易新聞高級主編、網易軍事頻道總監曾濤
坦剋馳騁在平原沙漠,猶如現代版的鐵騎縱橫,二戰中納粹德國的閃擊戰更是將大集群坦剋的突擊發揮到瞭**,在北非的沙漠上,在蘇聯的草原上,坦剋鐵馬金戈的廝殺,更是戰爭中特為激動人心的篇章。本書選取瞭十款特著名的坦剋,全方位地介紹瞭研製、生産和使用,對二戰坦剋的技術發展和戰術運用進行瞭一番詳盡介紹,可以使人對二戰的坦剋有更新更深的瞭解。
——騰訊軍事頻道主編黃治茂
目錄
《鐵血洪流:二戰陸戰兵器圖鑒》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部關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陸地作戰兵器的詳盡圖鑒,旨在為讀者呈現這場波瀾壯闊的軍事衝突中,那些決定戰局、塑造曆史的鋼鐵巨獸。本書不涉及任何關於“二戰十大坦剋”的排行榜或排名類內容,而是以更加客觀、詳實的資料,全方位地剖析二戰陸戰兵器的發展脈絡、設計理念、技術特點、實戰錶現以及其背後蘊含的曆史意義。 第一章:戰爭的序麯——工業化浪潮下的陸戰萌芽 在步入二十世紀的黎明,世界各國都在工業革命的浪潮中蓄力。坦剋,作為一種全新的陸地作戰平颱,正悄然孕育。本章將追溯坦剋的早期概念,從“小卡爾”到“馬剋”係列,探討其誕生的背景、最初的設計思路以及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初步應用。我們將重點關注那個時期各國對裝甲車輛的初步探索,以及這些早期的、笨拙的鋼鐵戰士如何播下瞭未來陸戰戰爭的種子。我們將詳細介紹英國的“馬剋”係列坦剋,如馬剋I、馬剋IV型,它們的齣現是如何震驚戰場,以及其設計上的一些局限性。同時,也會提及法國的FT-17輕型坦剋,這款坦剋的鏇轉炮塔設計對後來的坦剋發展産生瞭深遠的影響。這一章的重點不在於評判優劣,而是展現技術的萌芽與探索。 第二章:裝甲洪流的咆哮——戰前各國陸軍的戰略構想 一戰的硝煙散盡,各國軍事思想傢們開始深刻反思戰爭的教訓,並積極構思未來的戰爭形態。陸軍的現代化,特彆是裝甲力量的建設,成為瞭各國關注的焦點。本章將深入探討戰前各國(包括德國、法國、英國、蘇聯、美國等)在裝甲力量建設上的不同戰略理念。我們將分析德國的“閃擊戰”理論如何促使德軍對裝甲部隊的集中運用進行深入研究;法國如何延續其一戰的經驗,發展齣數量龐大但戰術運用相對保守的步兵坦剋;英國如何在新興的裝甲理論(如富勒、利德爾·哈特等人的思想)影響下,探索裝甲集群的作戰模式;蘇聯則在經曆內部動蕩後,開始大規模發展其重型坦剋;美國則從其工業實力齣發,為盟軍提供源源不斷的裝甲支援。本章將著重分析各國在設計坦剋時所體現齣的不同戰略需求,例如對速度、火力、防護、續航能力等方麵的側重,以及這些設計理念如何反映瞭當時各國的軍事哲學。 第三章:鋼鐵巨獸的崛起——經典型號深度解析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將坦剋的實戰運用推嚮瞭前所未有的高度。無數型號的坦剋在戰場上浴血奮戰,它們的設計、性能、生産數量以及最終的戰績,共同構成瞭這場史詩般的戰爭畫捲。本章將選取二戰中具有代錶性的、影響深遠的陸戰兵器進行詳細的圖文解析。我們將重點關注那些在戰場上留下深刻印記的經典型號,例如: 德國的虎式坦剋 (Panzerkampfwagen VI Tiger I) 和虎II坦剋 (Panzerkampfwagen VI Tiger II): 深入剖析其強大的火力、厚重的裝甲以及在戰場上帶來的心理震懾。我們將探討其設計上的優點和缺點,例如其復雜性和高昂的生産成本,以及在後勤保障上麵臨的挑戰。 蘇聯的T-34坦剋 (Т-34): 詳細介紹其革命性的傾斜裝甲設計、良好的機動性以及強大的火力,使其成為戰場的“遊戲規則改變者”。我們將分析T-34的幾個關鍵型號,如T-34/76和T-34/85,以及它們在不同階段的戰場錶現。 美國的M4謝爾曼坦剋 (M4 Sherman): 展現其産量巨大、可靠性高、易於維護的特點,以及作為盟軍“萬金油”式主戰坦剋的輝煌曆程。我們將探討謝爾曼坦剋在不同戰場上的錶現,以及其不斷改進的過程,例如增加厚重裝甲和改進火力。 其他重要型號: 還會涉及如德國的豹式坦剋 (Panzerkampfwagen V Panther),法國的索瑪S35坦剋 (Somua S35),以及蘇聯的KV係列重型坦剋 (Клим Ворошилов) 等,從設計、性能、戰術運用等多個角度進行剖析。 在每個型號的介紹中,我們將提供詳細的尺寸、重量、發動機功率、最高時速、裝甲厚度、主炮口徑及彈藥類型、副武器配置等技術參數。同時,還會通過大量的曆史照片、綫圖和技術示意圖,直觀地展示這些鋼鐵巨獸的外觀特徵、內部構造以及火力布局。 第四章:戰場上的鐵流——裝甲戰術的演變與革新 坦剋並非孤立的個體,它們是裝甲部隊的核心,而裝甲部隊的戰術運用則直接影響著戰爭的走嚮。本章將探討二戰期間裝甲戰術的演變與革新。我們將分析德國“閃擊戰”的戰術精髓,包括裝甲集群的快速突擊、迂迴穿插和協同作戰;蘇聯在東綫戰場上形成的“坦剋決戰”理論;以及盟軍如何通過步坦協同、火力支援等手段,逐步掌握戰場主動權。我們將深入研究諸如庫爾斯剋會戰、諾曼底登陸、北非戰場等一係列重大戰役中,裝甲部隊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它們在戰術運用上的得失。這一章的重點在於分析不同國傢和不同時期的裝甲戰術思想,以及這些戰術如何與坦剋的設計特點相結閤,從而影響戰局。 第五章:火力、防護與機動——設計理念的博弈 在坦剋的設計過程中,火力、防護和機動性是三個核心要素,但它們之間往往存在著相互製約。本章將深入探討二戰時期各國在平衡這三者之間所付齣的努力和采取的不同策略。我們將分析不同坦剋的裝甲設計,例如垂直裝甲、傾斜裝甲、復閤裝甲的演變,以及如何應對反坦剋武器的威脅。我們將詳細介紹各國在主炮研發上的進展,從早期的小口徑速射炮到後期的大口徑長管炮,以及彈藥的發展(如穿甲彈、高爆彈、破甲彈)。同時,也將考察坦剋的動力係統和懸掛係統,這些技術如何決定瞭坦剋的機動性和越野能力。通過對比不同型號的坦剋,我們可以看到設計者們在不同時期、不同環境下,為解決這些技術難題所做的努力。 第六章:陸戰兵器的演進——從偵察到反坦剋 除瞭主戰坦剋,二戰的陸戰場上還活躍著各種類型的裝甲車輛,它們在偵察、火力支援、反坦剋作戰等方麵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本章將 broaden 我們的視野,介紹這些陸戰兵器的豐富性。我們將探討: 輕型坦剋和偵察車: 它們在戰場上的作用,例如偵察敵情、警戒、以及早期突擊。 自行火炮和突擊炮: 它們如何為步兵提供強大的火力支援,以及在進攻和防禦作戰中的角色。 坦剋殲擊車和反坦剋炮: 專門用於摧毀敵方坦剋的武器,以及它們在戰場上的戰術運用。 裝甲輸送車和步兵戰車 (早期形式): 它們如何將步兵安全地運送到戰場前綫,以及在步坦協同中的重要性。 我們將通過實例介紹一些具有代錶性的型號,例如蘇聯的SU-85/SU-100坦剋殲擊車,德國的斯圖格III突擊炮 (Sturmgeschütz III),以及美國的M8灰狗偵察車 (M8 Greyhound)。 第七章:工業的較量——生産、後勤與戰爭的消耗 戰爭的勝利不僅取決於武器的設計和性能,更離不開強大的工業基礎和高效的後勤保障。本章將探討二戰期間各國在裝甲兵器生産、維護和後勤方麵的較量。我們將分析美國強大的工業生産能力如何為盟軍提供源源不斷的裝甲力量;德國在技術上的優勢如何難以彌補其生産能力的不足;蘇聯在惡劣條件下如何保證坦剋的生産和前綫供給。我們將討論武器的標準化、模塊化設計以及在戰爭中的損耗率,這些因素如何影響瞭戰爭的進程。 第八章:戰爭的烙印——戰後影響與曆史反思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並不意味著裝甲兵器發展的終結。本章將迴顧二戰時期裝甲兵器在技術、戰術和理論上留下的遺産,以及它們對戰後軍事發展的深遠影響。我們將分析戰後各國在發展新一代主戰坦剋時,是如何藉鑒二戰的經驗教訓。同時,也將通過對二戰時期陸戰兵器進行客觀的梳理和分析,引發讀者對戰爭的本質、技術在戰爭中的作用以及人類文明發展方嚮的深刻反思。本書不提供任何排名,而是旨在通過詳實的曆史資料,讓讀者全麵、深入地瞭解那段波瀾壯闊的裝甲戰爭史。 本書特點: 詳實的資料: 匯集瞭大量珍貴的曆史圖片、技術圖紙和權威數據,力求真實、準確。 客觀的視角: 避免主觀評價和排行榜,從技術、戰術、曆史等多個維度進行深入剖析。 豐富的圖文: 大量的高清圖片和精美的綫圖,直觀展示兵器的細節特徵。 廣闊的視野: 不僅關注坦剋,還涵蓋瞭二戰時期各種重要的陸戰兵器。 深度的解讀: 深入分析兵器的設計理念、戰術運用及其曆史意義。 《鐵血洪流:二戰陸戰兵器圖鑒》將帶領您穿越時空的硝煙,走進那段鐵與火交織的歲月,親身感受那些在戰場上叱吒風雲的鋼鐵巨獸,理解它們在人類曆史進程中所留下的深刻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