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网络时代,我们的战场在哪里?中国如何打赢?
★何为“不战而屈人之兵”?如何决胜“不战之战”?
★立足国防科技,王建伟中将全面解析信息网络时代中国的全胜之道!
本书是王建伟中将的zui新著作。本书充分结合当前相关军事科技的发展及未来发展趋势,立足中国面临的困境和战争样式,分析如何打赢信息网络时代的现代化战争。
你将看到:
<1>互联网在战争中如何应用?
<2>心理战、金融战这些非常规的战争手段如何实施?
<3>气象武器究竟是存在于幻想之中还是真实存在?
<4>如何决胜“不战之战”?
<5>军事同盟,福兮祸兮?
<6>如何反制美国“亚太再平衡”?
……
本书从战争的起始、战争的不同程度到当今和未来战争所涵盖的各个范畴,全景式展现中国的应对之道。作者创造性地使用“三理”融战争、“制脑权”等前沿概念,并从互联网+战争、外交战、金融战、舆论战、气象战等十余个因素中揭开未来战争的面纱,并结合相关技术分析中国的应对之策,全面解析中国的全胜之道!
王建伟,现任国防科技大学政治委员,教授、博士生导师。历任战士,宣传干事,院校教员,广州军区政治部宣传部理研室主任、宣传部部长,陆军第四十二集团军政治部主任,国防大学军队建设与军队政治工作教研部主任,南京政治学院院长,总政治部宣传部部长。1986年被评为“全军优秀教员”。出版专著15部,200余万字,组织编写《60个怎么看怎么办》、《科学建军治军研究》等教材10余本,在《求是》、《哲学研究》、《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上发表文章数十篇,100多万字。《划清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界限》获“五个一工程奖”。
第一章 战争的“圆”点 / 001
一、古老的命题 / 003
二、历史的轨迹 / 006
三、美苏争霸不战而胜 / 013
四、严峻的挑战 / 020
五、新拐点 / 034
六、网络信息时代大战略 / 042
第二章 力量 / 061
一、战争是力量的竞逐 / 062
二、技术制胜 / 069
三、美军三次“抵消战略”/ 074
四、撒手锏 / 081
五、角力 / 087
第三章 威慑 / 095
一、示形·造势 / 096
二、军力“肌肉”秀 / 102
三、兵临城下 / 109
四、从“战争工具”到“战略符号”/ 114
五、亮剑 / 121
第四章 微战争 / 129
一、从本·拉登之死说起 / 130
二、可控 / 135
三、发现 = 摧毁 / 141
四、“古罗马军团”重生 / 148
五、蝴蝶效应 / 156
第五章 “互联网 +”战争 / 165
一、“棱镜门”事件的警钟 / 166
二、鼠标操控的战争 / 171
三、网络战争 1.0:“赛博”战士 / 177
四、网络战争 2.0:“X 计划”/ 184
五、网络战争 3.0:震网 / 190
六、战争 VS 治理 / 196
第六章 “三理”融战争 / 203
一、消失的链接 / 204
二、生理信息战 / 212
三、心理信息战 / 225
四、智能战 / 2343
第七章 金融战 / 249
一、资本与战争 / 251
二、虚假的逻辑 / 255
三、“薅羊毛”游戏 / 262
四、貌似“fair play”的国际贸易 / 270
五、反 制 / 277
第八章 “制脑权”/ 283
一、疯狂的“颜色革命”列车 / 284
二、大脑没有“防火墙”/ 289
三、被妖魔化的“中国式”/ 294
四、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 / 307
五、坚守意识形态上甘岭 / 314
第九章 话语权 / 321
一、传统媒体与舆论 / 322
二、网络集聚下的舆论操控 / 329
三、舆论即意识形态 / 335
四、适应者死亡 / 344
五、“E 缘”政治下的逆袭之战 / 351
第十章 规制权 / 357
一、“非中性”的国际制度规则 / 359
二、美国不“例外”/ 363
三、“合法化”战争 / 374
四、从参与到制定 / 3824
第十一章 伐交 / 389
一、没有硝烟的暗战 / 390
二、军事同盟,福兮祸兮? / 396
三、亚太再平衡 / 405
四、破局 / 415
第十二章 气象武器 / 421
一、泥泞的胡志明小道 / 422
二、翻江倒海 / 427
三、山崩地裂 / 433
四、HAARP 项目 / 439
五、塑造环境 / 445
第十三章 决胜“不战之战”/ 451
一、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 / 452
二、以多手对多样 / 458
三、科技创新为驱动 / 464
四、军事力量是保底的手段 / 472
后记 / 479
当前,世界各国研发的气象武器,按功能主要分以下四类:
隐形匿迹。利用气象控制手段,人为制造特殊气象环境,隐蔽己方军事目标和作战行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军曾在意大利的沃尔图诺河上制造浓雾带,达到掩护军队强渡的目的。依靠气象手段隐形匿迹,就是人为制造恶劣天气环境,降低光、电以及红外侦察器材的探测效果,屏蔽敌方监测设备,导致对手难以探测己方真实位置、攻击方向和火力配置,有效隐蔽己方战略意图,削弱对方针对性防护效果。现代战争中,各类气象伪装手段运用灵活,形式多样,效果明显,成为气象武器在实战中最为常用的一种形式。例如,利用海洋环境特点研制的海幕武器,通过人为制造保护舰船和军事设施的水幕,可使敌侦察飞机和舰载雷达等设备遭遇干扰、丧失效能,难以有效监视、发现、跟踪目标,实现“神出鬼没”的隐蔽攻击。
拨云见日。运用人工气象手段,消除风、雨、雪、雾等天气障碍,为己方军事行动提供天气保障。1999年,北约部队以“保护人权”之名,对南联盟发动大规模空袭行动。当年4月5日,南联盟城市尼斯上空黑云压城,暴雨一触即发,然而,一架北约战机飞过以后,天空立刻放晴,数小时过后,尼斯城便遭遇北约空军轰炸,此后,类似情景在南联盟的其他城市上空不断上演,由于当时整个欧洲天气都处于晴朗状态,于是,关于北约军方操控气象的传闻不胫而走。气象清障,依据战场行动需求,综合利用各类气象操控手段,把不利气象转换为有利天气,在较短时间内,为己方作战行动快速创造良好的战场天气。目前,在气象清障方面,已经形成以驱雾炮弹、人工消云、除霜武器为主,具有实战应用能力的各类气象武器。
呼风唤雨。运用气象环境武器,可以人为控制、破坏敌方战区内的战场天气环境,削弱和限制对手作战行动、打击对手有生力量。作为主动性气象攻击方式,国际法明令禁止气象侵袭应用于军事领域。但是,由于其潜在的巨大军事价值,气象攻击仍然受到少数西方军事强国的青睐。从目前气攻击技术的发展趋势看:陆地上存在以人造地震、人造洪瀑、人造干旱为主的“三只虎”,海上存在以海啸武器、巨浪武器、飓风武器、吸氧武器为主的“四黑煞”,高层空间存在以太阳武器、闪电武器、人造臭氧空洞、化学雨武器为主的“四大金刚”。当前气象侵袭技术的发展,已经呈现出多样化、系统化、隐匿化等特点,气象侵袭来无影,去无踪,毁伤惊人,一旦失去限制,可能带来毁灭性的全球环境灾难。
兵戈扰攘。运用气象技术手段,干扰对方武器装备使用和作战行动推进,人为制造混乱局面。诸葛亮“草船借箭”,就是利用大雾天气,干扰曹军的判断和决策。在二战的北非战场,恶劣的沙尘天气,也给交战双方的军事行动带来诸多干扰。现代战争中,人们可以使用气象环境武器,将恶劣天气人为强加给对方,从而给对方武器、装备、作战行动产生干扰影响。在海上战场,通过对海洋重力场、磁场的细微调整,就可以干扰导弹、鱼雷攻击的轨迹。在高层空间,通过人工介入大气电离层中复杂电子活动,可以干扰卫星信号,降低卫星导航的可靠性和准确度。据报道,美国科学家正在尝试通过气象干扰手段,影响电离层中电子和其他带电粒子运动,对GPS全球定位系统进行高空气象干扰。
欧美等军事强国积极推动气象武器研发,主要源自于其巨大的战争潜力:
战略武器。气象武器是体现“总体战”思想的战略性武器。气象环境不仅是战争制胜的重要因素,而且与人类社会生活密切关联,各国政治家、军事家对其格外重视。早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就指出,“气象控制比原子弹还重要”。气象武器通过制造各类自然灾害,造成敌对国家农业减产、交通瘫痪、能源中断、民众流离失所,进而引发深重的社会危机。运用气象武器,成为削减敌国综合国力、制造社会动乱甚至颠覆政权的重要方式手段。
恐怖毁伤。气象武器具有与核生化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匹敌的破坏能力。气象武器不再是能量转换的介质,而是扮演催化剂和倍增器的作用,通过释放较少的能量,激发自然界气象变化所蕴藏的巨大能量,形成类似“蝴蝶效应”的超强释放。较之传统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气象武器的毁伤范围和破坏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一次飓风的威力,相当于上万颗原子弹;一次闪电的功率,可以达到几亿至几十亿瓦特。通过人工激发、引导的方式,人类可以驾驭各类自然力量,实施规模空前的毁灭性杀伤。
使用隐蔽。实施气象武器攻击,通过隐蔽的人工催化手段,对局部范围内的气象变化施加影响,整个作用过程与自然界正常的天气、地质变化浑然一体,且结果具有延迟性,往往需要在几天后才能够反映出来,这些都造成气象攻击过程难以察觉,导致受害国追责困难。气象攻击的隐蔽性,为非战争状态下国家之间的对抗提供了新的途径。
未来战争中,气象武器将可能扮演着重要角色。由于气象武器以自然环境为作用对象,它的不可控性,可能造成连锁性的自然灾害,甚至对全球范围的地质构造和物种结构产生难以修复的影响,给人类的生存安全构成严峻的威胁。鉴于气象武器无区别的巨大毁伤力,1977年,联合国颁布《禁止将影响气候手段用于军事目的公约》。1992年出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重申禁止研发气象武器的立场。可以预见,为了避免出现新的“末日武器”,国际社会应当以核武器作为前车之鉴,将全面禁止气象武器从条约落实到行动。
我一直对那些试图在快速变化的商业环境中找到“不变之道”的书籍情有独钟,而《全胜——信息网络时代的制胜之道》无疑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没有给我那些空泛的理论,而是用一种非常贴近现实、却又充满洞察力的方式,解析了信息网络时代下,竞争格局的演变以及个体和组织如何才能实现“全胜”。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并没有将“制胜”局限于单一的维度,而是从多方面、多层次地进行剖析,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全面、更立体的胜利图景。最让我惊喜的是,作者在论述过程中,巧妙地融入了许多关于人性、社群和文化的内容,这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商业指导,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在信息时代实现自我价值、与世界和谐共处的“生活智慧”。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思考,作者的每一个观点都像是一块砖,搭建起我理解这个时代的新认知。这本书的文字也极富感染力,读起来既有启发性,又有思考的深度,让我对接下来的行动和选择有了更清晰的方向。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就足够吸引人,但真正让我震撼的是其内容深度。我原以为会是一本关于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来优化运营效率的书,但它探讨的远不止于此。《全胜——信息网络时代的制胜之道》更像是一本关于信息时代下的“生存哲学”和“智慧博弈”指南。它没有给出速成的秘籍,而是引导读者去思考那些更根本的问题:在信息无处不在、连接瞬息万变的当下,个体和组织应该如何调整自己的思维模式和战略方向,才能真正实现长期的、全面的胜利?作者的分析角度非常犀利,他能够精准地捕捉到时代发展的脉搏,并用一种非常人性化的语言来解读。这本书让我深刻理解到,在信息网络时代,真正的“制胜之道”并非仅仅依靠技术或数据,而是更加依赖于对人性、社群以及信息本质的深刻洞察。它让我重新思考了“价值”的定义,以及如何在信息洪流中,找到真正能够触动人心、形成共鸣的连接点。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棒,每次翻开都能学到新的东西,感受到思维的拓展。
评分这本书简直颠覆了我过去对信息时代的认知!我一直以为掌握了足够的技术、数据分析能力,就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然而,《全胜——信息网络时代的制胜之道》却让我看到了更深层次的“赢”的逻辑。它并没有堆砌那些晦涩难懂的技术名词,而是从一种更宏观、更人文的视角切入,探讨了在信息爆炸、连接无处不在的今天,真正的制胜关键到底在哪里。读完这本书,我才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过于聚焦于“如何做”,而忽略了“为何做”和“为谁做”。作者的论述,不像我之前读过的那些关于“增长黑客”或者“流量变现”的书籍,它更像是在进行一场关于商业哲学和人性洞察的深度对话。它让我反思,那些表面上的“胜”往往是短暂的,而真正持久的“全胜”,需要的是一种基于深刻理解的策略,一种能够触及人心、连接社群的力量。这本书的语言流畅,论证严密,虽然涉及的都是当下最热门的商业话题,但读起来却一点也不枯燥,反而充满了智慧的启迪,让人在掩卷之余,仍久久回味,不禁开始审视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评分我一直认为,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想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最核心的就是要拥有一种“反常识”的思维。而《全胜——信息网络时代的制胜之道》恰恰满足了我对这种思维的需求。它没有提供那些陈词滥调的商业建议,而是深入浅出地剖析了信息网络时代下,那些看似矛盾却又极其有效的制胜逻辑。作者的论述,常常会挑战我们固有的观念,迫使我们跳出舒适区,去重新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商业模式和竞争策略。它让我意识到,真正的“全胜”并非仅仅是获取更多的信息,而是如何在高密度的信息流中,提炼出关键的洞察,并将其转化为行动。这本书的叙述方式非常独特,它不是那种枯燥的理论说教,而是充满了生动的故事和案例,将复杂的商业概念具象化,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一个侦探,通过作者提供的线索,一步步解开了信息网络时代商业竞争的奥秘,对如何在这个时代找到自己的定位,实现长期的成功,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刚开始翻开这本书,我以为会看到一堆关于如何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来制定营销策略的指导。然而,这本书带给我的惊喜远远不止于此。它没有给我那些立竿见影的“秘籍”,而是给我了一套更系统、更完整的思考框架。它让我明白,在这个信息网络时代,“制胜”不再是孤立的个体能力比拼,而更像是一种生态系统的协同作战。作者花了大量的篇幅,从宏观到微观,层层剥茧,剖析了信息网络如何重塑商业规则,又如何在这些新规则下,个体和企业如何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道,进而实现“全胜”。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强调了“连接”和“共生”的重要性,这一点和许多强调“竞争”和“淘汰”的传统商业理论截然不同。读这本书,我感觉像是被引领着进行了一次全面的头脑风暴,那些曾经模糊不清的商业趋势,在作者的解读下变得清晰起来。它不是告诉你“怎么赢”,而是让你理解“为什么会赢”以及“如何才能持续赢”。这本书的内容,就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智者,在耳边低语,点拨迷津,让我对未来的商业世界有了更深刻、更具远见的认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