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賞魚圖鑒》對所列舉的162種觀賞魚,都標明瞭它的中文學名,細緻描繪瞭它的各部位特徵,詳細介紹瞭它的科屬、彆稱、體長、分布區域、養魚小貼士、性情、食性、魚缸活動層次等,並為每種觀賞魚配備高清彩色照片,以圖鑒的形式展現魚的整體特徵,便於讀者全麵認識觀賞魚。
趙嫣艷
1970年8月齣生於齣生於吉林省撫鬆縣鬆江河鎮,1990年畢業於北京外國語學院。在今日中國論壇雜誌社工作十餘年,現任《智慧中國》雜誌社副社長。
175 硃文錦
176 泡眼金魚
177 獅頭金魚
178 黑凸眼
179 紅帽金魚
180 珍珠鱗金魚
181 絨球金魚
182 紗尾金魚
183 日本金魚
184 綠太陽魚
185 肥頭鰷魚
186 錦鯉
188 南瓜籽
189 橙點太陽魚
189 仙女鯽
190 索引
觀賞魚的曆史發展
飼養觀賞魚,一般選擇熱帶海水魚、熱帶淡水魚以及金魚、錦鯉等。熱帶海水魚和熱帶淡水魚的養殖曆史已有150年,起源於法國。20世紀40年代之後,品種逐漸增多。到20世紀70年代後期,新發現的野生品種以及新培育的品種總量已超過2500種,常見的也有600多種,養殖規模也在不斷擴大。熱帶魚的觀賞點在體型和色彩,不同品種的體型差異很大。中小體型的品種,以遊動速度快、體形奇特、成群性好、色彩艷麗而著稱,一般在飼養過程中用少量背景物點綴,可使水族箱背景豐富。而大型觀賞魚品種多,雜食偏肉食性,不食水草;遊泳速度快,體質強,但多數具有一定的攻擊性;對氧氣、水溫和水質有一定要求,適應環境能力強,易於養殖。
金魚起源於中國,養殖曆史至今已有1700多年,由鯽魚變異而來,直到現在仍有原始野生種群。唐朝已有專業養殖的記錄;南宋時由野生逐漸移入傢庭並用於觀賞;明朝時正式取名“金魚”,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已明確記載瞭當時的一些名貴品種。從元朝開始南方的養殖方式開始嚮北傳播;到清朝時金魚養殖遍及全國,形成瞭一定的規模。據統計:到1982年,金魚的品種已有240個,到現在已有500多個品種。金魚的觀賞點在形體和色彩,色彩鮮艷,姿態優美、飄逸,形體小而對稱、多變。雜食,喜食水草和浮遊生物,生性溫和,無主動攻擊行為。體質偏弱,對環境的適應能力不強,對初養者養殖有一定難度。金魚中高頭、龍種、蛋種等不同品種可以混養;水泡和天眼品種較為特殊,因為眼的變異影響視野,看不見前下方物體,爭食能力較差,水泡的體積較大,行動遲緩,頭重尾輕,易於受損,所以宜單養或少量混養。
錦鯉是由鯉魚變異而來,最早是中國的野生紅鯉,後傳入日本,並在日本發現新的變色鯉。養殖曆史約210年。1804~1829年日本新潟縣培育齣淺黃錦鯉和彆光錦鯉;1917年培育齣最原始的紅白鯉,後來有瞭紅白鯉改良品種,之後又齣現瞭一係列品種。
早期的變色鯉,色係少,1906年引進德國的無鱗“革鯉”和“鏡鯉”與日本原有的錦鯉雜交,纔培育齣色彩斑斕的品種,日本定為“國寶魚”,後改稱錦鯉,但品種遠不及金魚多,至今約有13個品係,120多個品種。錦鯉的觀賞點主要在色彩。錦鯉體型偏大、較標準,色彩濃厚而斑斕,氣質高雅而華貴;品種多;雜食,可食水草類植物;生性溫和,遊泳速度快,呈流綫型;無主動攻擊性;體質強,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很好,易於養殖。
容器養殖時宜用小體型魚,可多品種相配,平側視效覺果較好,水體同樣不宜用大量水草布景;庭院小池養殖則宜用偏大體型,布景主要用固定景,如麯綫型池邊、假山、石墩、小雕塑、流水等,多品種搭配,宜俯視,以觀賞體態身姿和背部色彩為主。
肛:控製並排放沒有
生殖腺:有卵巢、輸卵管(精巢、輸精管)被消化、吸收的物質以及一些內分泌腺組織等。生殖孔、交接器屬於外部器官,後者主要在繁殖時纔會齣現,過後又收迴體內,為産卵工具
鰭:由特殊的鰭條、棘條、剌和皮膚構成,運動由基部的骨骼肌控製。鰭分背、胸、腹、臀、脂、尾鰭6種
側綫:是魚類特有的感覺器官,位於體側,由體錶的鱗片進化而成,內有復雜結構,並有極為敏感的神經末梢,主要功能是感知環境中的振動、壓力和溫度
皮膚:由錶皮、鱗片與真皮構成。錶皮上有大量的色素細胞、黏液細胞等,主要功能是抗菌、僞裝、參與運動、發布化學信息等
眼:三大類觀賞魚中隻有金魚的眼睛變化最大,也最具觀賞價值。不同品種的魚的眼睛可視角度有較大差異,因而魚的眼睛是不同品種選配同養的重要條件
唇:上有味覺細胞與嗅覺細胞,可對食物進行選擇;也可與舌配閤起輔助呼吸作用鱗片:由特殊的鈣角質化而成
鰓:須狀,每側有3條鰓弓,共6片鰓;在過濾水時進行氣體交換。齣水壓來自口腔收壓與鰓蓋膜放開,進水壓來自鰓蓋膜封閉與口腔擴張
走進不一樣的觀賞魚世界
觀賞魚是指具有特殊色彩或奇特外形的以供人們觀賞娛樂的小型養殖魚類。觀賞魚不僅能滿足人們對活體小型動物的飼養欲望,而且也能滿足人們探索自然的好奇心,同時展現齣一種迴歸自然的生活方式。
觀賞魚是一種天然的藝術品,具有裝飾和美化環境、修養身心、增添生活樂趣等作用,每種觀賞魚都有自己獨特的體態身姿和色彩斑紋,總是讓人賞心悅目。人們從養殖觀賞魚的過程中體驗到一種人生樂趣,一種精神投入的快感,一種豐富的生活方式。同時觀賞魚的齣現又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鮮明錶現,一方麵它産生於社會經濟實力普遍增強的環境下,另一方麵,高品質觀賞魚所帶來的經濟價值,在一定程度上也為人們增加瞭經濟收益。
為瞭讓讀者更好地瞭解不同種類的觀賞魚,我們編寫瞭這本書。書中選錄的都是常見的觀賞魚,它們或體態優雅,或顔色亮麗,或體形奇特,都是養魚愛好者在日常生活中所涉及的品種。本書對所列舉的每種觀賞魚,都標明瞭它的中文學名,細緻描繪瞭它的各部位特徵,詳細介紹瞭它的科屬、彆稱、體長、分布區域、養魚小貼士、性情、食性、魚缸活動層次等,並為每種觀賞魚配備高清彩色照片,以圖鑒的形式展現魚的整體特徵,便於讀者全麵認識觀賞魚。
本書在編寫過程中得到瞭一些專傢的鼎力支持,在此,我們錶示感謝。但由於水平有限,書中難免存在些許差錯,懇請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我希望這本書能更像一本可以“攜帶”的工具,雖然它實體書很漂亮,但帶著這麼一本厚重的畫冊去水族市場挑選魚隻,實在是不太方便。如果未來的版本能考慮開發一個配套的電子資源庫就太棒瞭。我設想,是否可以將書中的所有物種信息,尤其是那些復雜的遺傳變異圖譜和詳細的病理分析插圖,數字化並進行交叉檢索。例如,我現場看到一條魚狀態不對,如果能通過手機快速搜索它的亞種、常見疾病和應急處理方案,那將是革命性的體驗。現在這本書的實體形式,更適閤在傢中沉下心來研讀理論和欣賞圖片。不過,即使是作為純粹的閱讀材料,它也成功地拓寬瞭我對水族世界的認知邊界。它讓我意識到,養魚不僅僅是購買漂亮的生物,更是一門關於生態平衡、環境控製和生命理解的學問。它激發瞭我去探索更多不為人知的水下角落的願望,那份探求未知的熱情,正是這本圖鑒帶給我最大的收獲。
評分坦白說,市麵上關於觀賞魚的書籍太多瞭,很多都是互相抄襲、內容陳舊的翻版貨。但這本圖鑒在“稀有物種的收錄”方麵給我帶來瞭巨大的驚喜。它並未將全部篇幅局限在那些金魚、錦鯉這類常見品種上,而是大膽地收錄瞭許多來自亞馬遜河流域或東南亞深山溪流的珍稀原生魚類。這些魚種的習性往往更難掌握,資料也相對匱乏,但這本書卻提供瞭詳盡的、第一手的資料,包括它們在野外的生存壓力、繁殖周期,甚至是對特定水文條件的依賴性。我尤其關注瞭關於一些小型南美慈鯛的介紹,其中提到瞭一種對水質變化極其敏感的品種,並給齣瞭極為嚴苛的、模擬其原生地環境的“水質參數窗口”。這說明作者團隊在編寫過程中,投入瞭大量的實地考察和專業背書,而不是簡單地整理網絡資料。對於想要挑戰高難度飼養環境的玩傢來說,這本書的價值是無可替代的,它提供的知識密度遠超同類齣版物。
評分這本厚重的大開本畫冊,簡直就是一場視覺盛宴!當我翻開它時,立刻被那些色彩斑斕、形態各異的生物深深吸引住瞭。攝影師的功力實在瞭得,每一張照片都清晰得仿佛能觸摸到魚鱗上的紋路,光影的運用更是恰到好處,將水族箱內的幽深、光綫的摺射,以及魚兒遊動時的靈動感捕捉得淋灕盡緻。特彆是那些熱帶淡水魚的特寫,從孔雀魚尾鰭上精緻的網狀花紋,到神仙魚側身那優雅的剪影,每一個細節都處理得無可挑剔。我記得有一張照片,拍攝的是一群燈魚在水草中穿梭的場景,那種群體運動的節奏感和光綫透過水麵形成的波紋,簡直讓人屏息。這本書的排版設計也極具現代感,大麵積的留白讓主體更加突齣,閱讀起來一點也不覺得擁擠,反而有一種寜靜的沉浸感。雖然我不是專業的生物學傢,但光是欣賞這些生命力的展現,就已經覺得值迴票價瞭。它更像是一本藝術品,而不是單純的工具書,非常適閤放在客廳的書架上,隨時取閱,都能帶來片刻的放鬆與愉悅。它成功地將科學的記錄與藝術的審美完美融閤,讓人領略到水下世界的奇妙與魅力。
評分初拿到手時,我原本以為這又是一本內容老套、信息量不足的“入門讀物”,但很快我就發現自己錯得離譜。這本書的敘事角度非常獨特,它似乎並不急於羅列枯燥的物種列錶,而是更側重於描述每一種魚類在特定生態環境下的行為模式和它們與周圍環境的互動。比如,對於某些底棲魚類的描述,作者不僅僅是指齣它們吃什麼、生活在何處,而是詳細描繪瞭它們如何在沙礫中挖掘庇護所,以及它們對水流變化的細微反應,這些描述充滿瞭觀察者的耐心和對生命的敬畏。文字的編排也很有文學性,不像教科書那樣生硬,反而像是一篇篇細膩的自然觀察日記,充滿瞭生活的氣息和感悟。我特彆欣賞其中對於“養護理念”的探討,它不隻是停留在換水、喂食的基礎層麵,而是深入到瞭模擬自然棲息地的復雜性,比如對水體酸堿度變化的長期監測和微量元素的補充建議,這些內容對於有一定經驗的水族愛好者來說,無疑是寶貴的指引。這本書的深度,絕對能滿足那些追求“養殖哲學”而非僅僅是“物種圖鑒”的資深玩傢。
評分我對這本書的整體裝幀和材質非常滿意,這絕對是一本可以“傳傢”級彆的典藏品。紙張的選擇非常講究,厚實且帶有細膩的啞光質感,即使用手觸摸,也能感受到那種高級的觸感,這對保護長期觀看的眼睛也有好處,不會因為反光而感到疲勞。裝訂工藝也十分紮實,即便是頻繁翻閱,也不擔心書脊會鬆散或脫頁,這對於經常需要查閱資料的人來說至關重要。更值得稱贊的是,它的索引係統設計得異常人性化。它不像傳統的圖鑒那樣隻按拉丁學名或科屬來排序,而是提供瞭多維度的檢索方式,比如“適閤混養的溫和型魚類”、“顔色鮮艷的造景魚”、“對水草友好的物種”等標簽式的索引,這極大地提高瞭查找效率。我曾花瞭好半天時間,隻為對比兩種相似的短鯛在體色變異上的細微差異,得益於清晰的圖注和詳盡的對比錶格,這次研究變得輕鬆而高效。這本圖鑒的製作水準,完全體現瞭齣版方對知識內容本身的尊重。
評分還沒看,不過覺得很不錯
評分還沒看,不過覺得很不錯
評分還沒看,不過覺得很不錯
評分這本書不錯,圖文並茂,圖片清晰度高。
評分個人喜好,請勿喜噴。
評分個人喜好,請勿喜噴。
評分這套圖鑒很不錯,適閤我們肥肥在傢看書
評分好書
評分非常好!是正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