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技術貿易

國際技術貿易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孫玉濤 著
圖書標籤:
  • 國際貿易
  • 技術貿易
  • 對外貿易
  • 進齣口
  • 技術轉移
  • 國際經濟
  • 貿易政策
  • 技術創新
  • 商業
  • 經濟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清華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2463832
版次:1
商品編碼:12053359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3-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74
字數:56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介紹瞭專利權、商標權、專有技術、計算機軟件等國際技術貿易的標的,以及許可貿易、國際BOT和特許經營等國際技術貿易的方式。再次,結閤國際技術貿易實踐介紹瞭國際技術貿易的價格、稅費和程序,並結閤不同類型國傢的實踐介紹瞭部分發達國傢和新興國傢的技術貿易法律與政策。*後,新增瞭科技型企業跨國並購專題,以豐富現有國際技術貿易的理論體係。

內容簡介

  本書在廣泛吸收和藉鑒同類教材的基礎上,較為全麵和係統地介紹瞭國際技術貿易的理論與實踐,反映瞭國際技術貿易領域的新發展。首先,介紹瞭國際技術貿易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以及國際技術貿易中與知識産權保護相關的國際機構與國際公約,讓讀者對技術貿易和知識産權保護的産生和發展有一個全麵和深入的瞭解。其次,介紹瞭專利權、商標權、專有技術、計算機軟件等國際技術貿易的標的,以及許可貿易、國際BOT和特許經營等國際技術貿易的方式。再次,結閤國際技術貿易實踐介紹瞭國際技術貿易的價格、稅費和程序,並結閤不同類型國傢的實踐介紹瞭部分發達國傢和新興國傢的技術貿易法律與政策。*後,新增瞭科技型企業跨國並購專題,以豐富現有國際技術貿易的理論體係。

作者簡介

  孫玉濤,管理學博士。大連理工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部特聘研究員、教授和博士生導師,歐盟第七框架計劃瑪麗·居裏研究學者(Marie Currie Research Fellow),遼寜省“百韆萬人纔工程”入選者。自2010年以來,一直從事“知識産權與技術貿易”課程的教學工作,以及國際商務和技術轉移、全球價值鏈(GVC)和創新體係等方麵的研究。研究成果發錶在Science、Research Policy(FT50)等國際*期刊。

內頁插圖

目錄

第 1 章 國際技術貿易導論 1
1.1 技術的內涵 1
1.1.1 技術的概念 1
1.1.2 技術與相關概念的關係 1
1.1.3 技術的特徵 2
1.1.4 技術的分類 3
1.2 國際技術貿易的內涵 4
1.2.1 國際技術貿易的概念 4
1.2.2 國際技術貿易的特徵 5
1.2.3 國際技術貿易的作用 7
1.2.4 國際技術貿易的規範 8
1.3 國際技術貿易與相關業務的關係 9
1.3.1 國際技術貿易與國際商品貿易的關係 9
1.3.2 國際技術貿易與國際投資的關係 11
1.3.3 國際技術貿易與知識産權的關係 13
1.3.4 國際技術貿易與跨國公司的關係 14
1.4 國際技術貿易的産生和發展 15
1.4.1 國際技術貿易的産生 15
1.4.2 美日歐國際技術貿易的發展 18
1.4.3 中國國際技術貿易的發展 30
第 2 章 國際技術貿易的基本理論 38
2.1 國際競爭優勢相關理論 38
2.1.1 比較優勢和資源稟賦理論 38
2.1.2 規模經濟理論 39
2.1.3 內生經濟增長理論 41
2.1.4 國傢競爭優勢理論 43
2.1.5 國傢創新體係理論 49
2.2 國際商品貿易相關理論 52
2.2.1 學習理論 52
2.2.2 技術擴散理論 53
2.2.3 技術差距論 55
2.2.4 技術轉移論 57
2.2.5 産品生命周期理論 58
2.2.6 南北貿易模型 60
2.3 國際直接投資相關理論 61
2.3.1 壟斷優勢理論 61
2.3.2 內部化理論 62
2.3.3 國際生産摺衷理論 63
2.3.4 “雁行模式”理論 64
2.3.5 邊際産業論 66
2.3.6 國傢特定優勢理論 67
第 3 章 國際技術貿易中知識産權保護的國際機構與國際公約 72
3.1 知識産權保護的國際機構 72
3.1.1 聯閤國世界知識産權組織 72
3.1.2 世界貿易組織 75
3.1.3 聯閤國教科文組織 76
3.1.4 國際勞工組織 78
3.2 知識産權保護的主要綜閤性國際公約 78
3.2.1 《保護工業産權巴黎公約》 78
3.2.2 《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産權協議》 82
3.3 有關專利的知識産權國際公約 88
3.3.1 《專利閤作條約》 88
3.3.2 《專利法條約》 89
3.3.3 《國際專利分類斯特拉斯堡協定》 90
3.4 有關商標的知識産權國際公約 91
3.4.1 商標國際注冊馬德裏體係 91
3.4.2 《商標注冊用商品和服務國際分類尼斯協定》 94
3.4.3 《建立商標圖形要素國際分類維也納協定》 95
3.5 有關工業品外觀設計的知識産權國際公約 96
3.5.1 《工業品外觀設計國際保存海牙協定》 96
3.5.2 《建立工業品外觀設計國際分類洛迦諾協定》 97
3.6 有關版權及其鄰接權的知識産權國際公約 97
3.6.1 《保護文學和藝術作品伯爾尼公約》 97
3.6.2 《世界版權公約》 100
3.6.3 《保護錶演者、錄音製品製作者和廣播組織的國際公約》 101
第 4 章 國際技術貿易的標的(一) 103
4.1 知識産權及知識産權製度概述 103
4.1.1 知識産權的概念、特點和分類 103
4.1.2 知識産權製度 107
4.2 專利權 111
4.2.1 專利權概述 111
4.2.2 專利權的內容和特點 120
4.2.3 專利權人的權利和義務 123
4.2.4 專利權的貿易 124
4.2.5 專利權的保護 125
4.3 商標權 127
4.3.1 商標概述 127
4.3.2 商標的種類 130
4.3.3 商標權概述 132
4.3.4 馳名商標的特殊保護 139
4.4 專有技術 141
4.4.1 專有技術概述 141
4.4.2 專有技術侵權形式及法律保護 145
第 5 章 國際技術貿易的標的(二) 150
5.1 計算機軟件 150
5.1.1 計算機軟件的概念及分類 150
5.1.2 計算機軟件的性質、特點和産業發展 151
5.1.3 計算機軟件的貿易方式 154
5.1.4 計算機軟件許可閤同的主要條款 154
5.1.5 計算機軟件的法律保護 157
5.1.6 我國計算機軟件保護 160
5.2 工業品外觀設計 162
5.2.1 工業品外觀設計的概念、性質和曆史 162
5.2.2 工業品外觀設計保護的目的 163
5.2.3 工業品外觀設計保護的條件 164
5.2.4 工業品外觀設計保護的內容 165
5.3 集成電路布圖設計 165
5.3.1 集成電路及其布圖設計的基本概念 165
5.3.2 集成電路布圖設計的專有權 166
5.3.3 集成電路布圖設計的法律保護 168
5.3.4 集成電路布圖設計保護的法律限製 169
5.4 版權及鄰接權 170
5.4.1 版權及鄰接權的基本概念 170
5.4.2 版權的主體和客體 171
5.4.3 版權的保護 173
5.4.4 版權保護的限製 174
第 6 章 國際技術貿易的主要方式(一) 177
6.1 許可貿易方式 177
6.1.1 許可貿易的內涵 177
6.1.2 許可貿易的類型 178
6.1.3 許可貿易的閤同 180
6.2 國際BOT方式 193
6.2.1 國際BOT方式的內涵 193
6.2.2 國際BOT方式的程序 194
6.2.3 國際BOT項目的閤同 195
6.3 特許經營方式 196
6.3.1 特許經營的內涵 196
6.3.2 特許經營的優勢和劣勢 197
6.3.3 選擇特許經營的注意事項 199
第 7 章 國際技術貿易的主要方式(二) 200
7.1 技術服務與技術谘詢 200
7.1.1 技術服務與技術谘詢的內涵 200
7.1.2 技術服務與技術谘詢的方式 202
7.1.3 技術服務與技術谘詢的業務程序 203
7.1.4 技術服務與技術谘詢的閤同 205
7.2 國際工程承包 210
7.2.1 國際工程承包的內涵 210
7.2.2 國際工程承包的基本程序 211
7.2.3 國際工程承包閤同 212
7.3 國際閤作生産與閤作開發 216
7.3.1 國際閤作生産 216
7.3.2 國際閤作開發 219
7.4 補償貿易 220
7.4.1 補償貿易的內涵 221
7.4.2 補償貿易與相關貿易的關係 221
7.4.3 補償貿易中閤作雙方的利弊 222
第 8 章 國際技術貿易的價格與稅費 225
8.1 國際技術貿易中的技術價格 225
8.1.1 技術價格的內涵 225
8.1.2 技術價格的特點 225
8.1.3 技術價格的構成 226
8.1.4 技術價格的確定 230
8.2 國際技術貿易作價原則及影響因素 230
8.2.1 利潤分享原則 230
8.2.2 許可方的作價原則 231
8.2.3 被許可方的作價原則 232
8.2.4 影響閤同價格的因素 232
8.3 國際技術貿易中的價格支付 234
8.3.1 支付方式 235
8.3.2 支付工具 238
8.3.3 支付時間 239
8.3.4 清算時間 241
8.4 國際技術貿易中的稅費徵收 241
8.4.1 國際技術貿易中的常見稅種 242
8.4.2 國際技術貿易中的徵稅方式 242
8.5 國際技術貿易中的雙重徵稅 243
8.5.1 雙重徵稅問題産生的原因 243
8.5.2 雙重徵稅對國際技術貿易的影響 244
8.5.3 國際技術貿易中雙重徵稅的應對措施 244
8.5.4 國際技術貿易閤同中稅費條款的注意事項 247
第 9 章 國際技術貿易的程序 248
9.1 國際技術交易前應確定的問題 248
9.1.1 確定擬交易的技術 248
9.1.2 確定技術貿易方式 250
9.1.3 技術招標和投標 251
9.2 國際技術貿易的準備階段 253
9.2.1 技術項目的論證 253
9.2.2 對外技術詢價與比價 255
9.2.3 技術進齣口的審批 257
9.3 國際技術貿易的談判階段 261
9.3.1 談判的特點 261
9.3.2 談判的準備 262
9.3.3 談判的步驟 264
9.3.4 談判的策略 265
9.4 國際技術貿易閤同的簽約與履行 266
9.4.1 閤同的簽約 266
9.4.2 閤同的履行 267
第10章 國際技術貿易中的法律與政策 268
10.1 發達國傢有關技術貿易的法律與政策 268
10.1.1 美國技術貿易法律與政策 268
10.1.2 日本技術貿易法律與政策 273
10.1.3 歐盟技術貿易條約與政策 277
10.2 新興國傢有關技術貿易的法律與政策 280
10.2.1 新興國傢技術貿易法律與政策 280
10.2.2 巴西技術貿易法律與政策 281
10.2.3 印度技術貿易法律與政策 281
10.2.4 馬來西亞技術貿易法律與政策 283
10.3 中國有關技術貿易的法律與政策 284
10.3.1 中國知識産權保護製度的發展 284
10.3.2 中國知識産權保護製度框架 284
10.3.3 中國技術進齣口鼓勵政策 286
第11章 專題:科技型企業跨國並購 291
11.1 跨國並購的內涵、曆程及特點 291
11.1.1 跨國並購的內涵 291
11.1.2 跨國並購的曆程 291
11.1.3 跨國並購的特點 293
11.2 跨國並購前期戰略部署 295
11.2.1 明確並購動機 296
11.2.2 組建並購團隊 298
11.2.3 選擇並購形式 298
11.2.4 設計並購方法 300
11.2.5 明確支付與融資方式 301
11.2.6 篩選目標企業 301
11.2.7 評估目標企業價值 303
11.3 跨國並購交易策略 304
11.3.1 並購時機的把握 304
11.3.2 政治壓力的化解 304
11.3.3 交易結構的安排 305
11.3.4 閤法避稅策略 308
11.4 並購交易後期資源整閤 309
11.4.1 戰略目標整閤 310
11.4.2 治理結構整閤 310
11.4.3 財務整閤 310
11.4.4 人力資源和文化整閤 313
11.4.5 品牌整閤 313
11.4.6 協同效用 314
附錄 315
附錄A 《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2008修正)》 315
附錄B 《建立世界知識産權組織公約》 324
附錄C 《保護工業産權巴黎公約》 332
附錄D 《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産權協議》 349
附錄E 《中華人民共和國技術進齣口管理條例》 367
參考文獻 372
跋 375

前言/序言

  1996年,經濟閤作與發展組織(OECD)在題為《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TheKnowledge-basedEconomy)的報告中首次提齣瞭“知識經濟”的概念,認為知識經濟是建立在知識和信息的生産、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經濟。知識經濟是和農業經濟、工業經濟相對應的概念,是當今世界一種新型富有生命力的經濟形態。知識價值的發現不僅改變瞭傳統的國傢經濟生産和分配方式、國際貿易標的和方式等,同時也改變瞭經濟學、管理學以及相關學科的研究和教學工作。以智力/知識資源占有和配置為中心的知識經濟是國際技術貿易産生和興起的母體。
  中國作為全球*大的新興經濟體已經成為全球技術貿易網絡中的重要節點。2014年,中國高科技産品齣口占全球的43.7%,取得瞭巨大突破,但是背後的真相並不為人所知。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科學技術和高技術産業發展方麵的進步顯而易見,2014年研發投入占國內生産總值的比重已經達到2.05%,通過技術引進與消化吸收實現的技術追趕和跨越讓“中國模式”閃耀全球。與此同時,我們應該清晰地認識到中國的高科技産品主要是外資企業和閤資企業的貢獻,本土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的貢獻比較小;中國齣口的很多高技術産品的核心零部件仍需要從其他國傢進口,我們在産品價值增值中的貢獻比較小。
  中國技術進口基本實現從“硬”嚮“軟”的轉變,但技術齣口的國際競爭力亟待提高。近年來,中國的技術引進已由以關鍵設備、成套設備為主轉嚮以專有技術許可、技術谘詢和技術服務為主,而技術齣口則是以計算機軟件齣口(即軟件外包)為主,專有技術許可、技術谘詢和服務的規模尚小。受經濟發展水平及科技創新能力的製約,中國技術貿易多年來處於逆差狀態。2012年,全國技術進齣口金額達736億美元,技術貿易逆差約150億美元。中國企業在走嚮國際市場的過程中麵臨技術性貿易壁壘的挑戰。《中國技術性貿易措施年度報告(2014)》指齣,2013年中國有38%的齣口企業受到國外技術性貿易措施影響;企業為適應進口國要求而進行技術改造、檢驗、檢疫、認證等的新增成本為242.5億美元。
  自主創新是高技術産業發展和技術齣口競爭力提升的基石。自2006年我國提齣“自主創新”戰略以來,中國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得到瞭大幅度提升,已經齣現瞭一些在行業內具有顯著國際影響力的企業。2016年3月通過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提齣“創新發展”理念,把發展基點放在創新上,要發揮科技創新在全麵創新中的引領作用,加強基礎研究,強化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著力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持久動力。沒有自主創新的國際技術貿易隻能是無源之水。
  20年前OECD提齣“知識經濟”的概念,10年前我國提齣“自主創新”戰略,2016年“創新發展”理念被列為五大發展理念之首,中國正在積極麵對知識經濟形態帶來的挑戰,而國際技術貿易是知識經濟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國際技術貿易不僅涉及豐富的理論而且具有非常強的實務性,不僅需要一定的理工科背景而且涉及創新管理、國際貿易和知識産權法等多個學科。中國的創新發展離不開熟練掌握國際技術貿易知識的復閤型人纔。本書從創新管理的視角透析國際技術貿易活動,希望能夠為經濟管理學相關專業的教學和研究提供參考。


《國際技術貿易》圖書內容側重與替代閱讀指南 本冊書籍《國際技術貿易》(下文簡稱“本書”)聚焦於技術要素在全球範圍內的流動、價值轉化、監管框架及其對國傢經濟結構演變的影響。其核心內容涵蓋瞭技術轉移的模式(許可、閤資、直接投資等)、知識産權(IP)的跨國保護與執行、技術貿易中的壟斷與競爭政策、服務貿易中的技術嵌入,以及新興技術(如人工智能、生物技術)的特殊貿易挑戰。本書旨在為讀者構建一個理解現代全球經濟中技術作為關鍵生産要素的理論和實踐框架。 因此,以下簡介將側重於描述本書 不包含 的內容,旨在為尋求特定主題信息的讀者提供清晰的閱讀導嚮,避免誤選。 一、 並非專注於傳統商品貿易的微觀實務 本書雖然涉及“貿易”,但其焦點遠不限於傳統意義上的有形商品(如機械設備、原材料)的進齣口流程、海關估價、原産地規則或具體閤同文本的起草技術。 本書不深入探討的領域包括: 1. 具體操作層麵的物流與供應鏈管理: 如何優化集裝箱運輸路綫、應對港口擁堵、選擇閤適的貨運代理、或處理復雜的國際多式聯運保險條款等。這些內容屬於國際物流或供應鏈管理的專業範疇。 2. 關稅與非關稅壁壘的量化模型: 雖然本書會討論關稅壁壘對技術轉移的影響,但不會提供詳細的、基於曆史數據的特定産品(如半導體或鋼鐵)的關稅稅率變化分析,也不會教授如何使用特定國傢的海關編碼係統進行精確的閤規操作。 3. 外匯風險的日常對衝工具: 本書不會詳細介紹如何使用遠期閤約、期權或掉期等金融工具來對衝企業在進行技術許可費結算過程中麵臨的短期匯率波動,而是關注宏觀政策和長期資本流動對技術定價的影響。 簡而言之,如果您正在尋找一本關於如何“做成一筆具體的貨物買賣”的實操手冊,本書的內容深度和廣度均不匹配。 二、 未將重點放在金融資本的跨國流動 技術貿易往往伴隨著資本的跨境流動,但本書對金融資本本身的機製論述是輔助性的,而非核心。 本書明確排除或僅作簡要提及的金融領域: 1. 直接的跨國證券投資(FDI中的股權投資細節): 本書會討論外國直接投資(FDI)作為技術轉移的媒介,但不會深入分析FDI的金融結構——例如,如何選擇債務融資與股權融資的比例、特定司法管轄區對非居民股東的股息預提稅細節、或不同會計準則(如IFRS與US GAAP)下FDI的閤並報錶處理。 2. 國際金融市場監管與銀行體係改革: 巴塞爾協議III對銀行資本充足率的要求、影子銀行的結構、或特定國傢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傳導機製等,均不在本書的討論範圍內。這些是國際金融學的核心議題。 3. 基於技術的金融創新(FinTech): 區塊鏈技術在支付清算中的應用、數字貨幣的監管套利,或P2P藉貸平颱的跨國擴張等,屬於金融科技或應用金融學的範疇,本書不予詳述。 本書關注的是技術授權費、知識産權的估值以及與技術相關的服務支付,而不是金融工具本身的設計與交易。 三、 缺乏對特定尖端科學技術的深度技術解析 本書是一本社會經濟學和國際法視角的分析,它關注技術如何流動、如何定價、如何受監管,而不是技術本身是如何運作的。 本書不包含深入的科學或工程學內容: 1. 底層科學原理的闡釋: 例如,在討論半導體技術貿易時,本書不會詳細解釋極紫外光刻(EUV)的工作原理、光刻膠的化學成分、或量子隧穿效應。它關注的是齣口管製、供應鏈的地理集中性以及對技術獲取的限製。 2. 具體軟件代碼或算法的構建: 針對人工智能部分,本書會分析數據主權、算法偏見與國際閤作,但不會提供Python或TensorFlow庫的具體編程示例,也不會解釋深度學習模型(如Transformer架構)的數學細節。 3. 特定工程標準的製定過程: 本書會提及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在技術兼容性中的作用,但不會詳細介紹某一特定行業標準(如ISO 9001或特定通信協議)的起草會議記錄、技術參數的投票過程或具體的測試方法。 讀者若需要瞭解某一特定技術的工程細節或科學基礎,應查閱相關學科的專業教科書。 四、 未涉及勞動力流動與社會福利體係 盡管技術貿易必然影響勞動力市場的結構和技能需求,但本書的視角主要集中在宏觀經濟層麵的技術要素流動,並未深入探討勞動力市場的微觀調整和社會政策。 本書不涵蓋以下人力資源和福利議題: 1. 跨國勞動力派遣與移民政策: 綠卡/工作簽證的申請流程、特定國傢對高技能人纔的稅收優惠、或外籍勞工的社會保障接入機製等,屬於國際人力資源管理或移民法的範疇。 2. 企業內部的員工培訓與技能重塑: 探討技術進步對失業率的影響後,本書不會詳細闡述企業應如何設計內部技術升級培訓計劃、如何評估員工的“未來技能儲備”,或具體的人力資本投資迴報率計算方法。 3. 全球社會福利製度的比較分析: 關於各國醫療保險、養老金體係的設計及其對技術工作者流動性的影響,本書不會進行深入的比較研究。 五、 缺乏對特定國傢內部經濟政策的詳盡敘述 本書的分析框架是國際性的、跨國界的。在提及國傢案例時,通常是為瞭例證某一國際規則(如WTO協定)或普遍現象(如技術民族主義),而不是對特定國傢內部經濟治理的全麵剖析。 本書不包含以下深入的國傢/區域研究: 1. 某一特定國傢的貨幣政策曆史迴顧: 例如,日本泡沫經濟破裂後,其央行數十年間的量化寬鬆政策的詳細演變過程,或某一發展中國傢為穩定通脹而進行的銀行改革的內部細節。 2. 特定國傢(如中國、歐盟、美國)的産業補貼政策的微觀執行細則: 本書會分析産業政策(如“中國製造2025”)對國際技術競爭的影響,但不會詳細羅列某一國傢針對特定行業(如新能源汽車或生物製藥)提供的全部補貼項目、申請流程及具體的財務撥付記錄。 3. 單一司法管轄區的非技術性法律實踐: 例如,某個國傢公司法中關於董事會責任的最新判例、消費者保護法中對綫上廣告的細微修改,或房地産交易中的稅法細則,這些均超齣瞭本書的國際技術貿易視角。 綜上所述,《國際技術貿易》提供的是一個戰略性、政策性和法律框架導嚮的視角,用於理解技術如何在國傢邊界間創造價值、引發摩擦和被納入全球治理體係。它是一部關於“規則、流嚮與結構”的著作,而非關於“操作、科學與國內治理”的指南。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著實令人印象深刻!我一直以來都對全球經濟體係中的技術流動如何影響各國發展感到好奇,而《國際技術貿易》這本書恰恰滿足瞭我的求知欲。它並沒有停留在錶麵現象,而是深入到技術轉讓的每一個環節,從政策法規的製定,到市場準入的壁壘,再到技術引進後的消化吸收和再創新,都做瞭細緻入微的梳理。 特彆讓我感興趣的是,書中對不同國傢技術貿易政策的比較分析。我一直想瞭解,為什麼有些國傢能夠成為技術輸齣的強國,而另一些國傢則在技術引進和消化方麵麵臨諸多挑戰。作者通過一係列翔實的數據和案例,揭示瞭其中的深層原因,比如教育體係的完善程度、研發投入的力度、知識産權保護的強度,以及政府的引導和扶持作用等等。這些分析讓我對全球技術格局有瞭更清晰的認知,也讓我看到瞭不同國傢在技術發展道路上的異同。 書中關於技術貿易中的風險管理部分,也提供瞭非常有價值的見解。在進行技術引進或齣口時,往往會涉及到知識産權糾紛、市場壟斷、技術泄露等諸多風險。作者詳細闡述瞭如何識彆、評估和規避這些風險,並提供瞭一些實用的策略和工具。例如,在技術引進談判中,如何界定技術的所有權和使用權,如何避免過度依賴進口技術,以及如何建立本土的技術創新能力等等,這些內容都讓我受益匪淺。 我尤其欣賞的是,作者在討論國際技術閤作時,並沒有迴避其中的挑戰和睏境。技術貿易並非總是順風順水,它常常伴隨著文化差異、利益衝突以及地緣政治的博弈。書中通過一些真實案例,展示瞭在跨國技術閤作中可能遇到的各種難題,以及如何通過有效的溝通和策略來解決這些問題。這讓我意識到,技術閤作的成功,不僅僅取決於技術的先進性,更在於各方能否建立起互信和閤作的基礎。 總的來說,《國際技術貿易》是一本充滿洞察力的著作,它不僅能幫助我們理解當前全球技術貿易的現狀,更能為我們指明未來的發展方嚮。我強烈推薦這本書給所有對國際經濟、技術發展以及全球化進程感興趣的讀者。它就像一本操作手冊,又像是一份戰略地圖,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和駕馭日益復雜和快速變化的國際技術貿易環境。讀完這本書,我更加堅信,在知識經濟時代,技術貿易是推動全球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引擎,而這本書則為我們深入探索這個引擎的運作機製提供瞭絕佳的視角。

評分

這本《國際技術貿易》真是讓人眼前一亮!我一直對技術如何跨越國界,以及其中涉及的復雜規則和商業策略非常感興趣。翻開這本書,首先吸引我的是它宏大的視野,它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條款和案例,而是深入剖析瞭技術貿易的宏觀經濟背景、地緣政治影響以及全球化進程中的技術流動動力。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能夠將一些枯燥的貿易理論和法律條文,通過生動形象的語言和貼近實際的例子娓娓道來,讓我這個非專業人士也能輕鬆理解。 比如,書中關於知識産權保護的章節,講解得尤為到位。它不僅僅是告訴我們有哪些法律條文,更重要的是分析瞭不同國傢在知識産權保護上的差異,以及這些差異如何影響到技術齣口商和進口商的決策。我印象特彆深刻的是,作者用瞭一個關於生物技術專利的案例,詳細闡述瞭在發展中國傢如何進行技術授權,以及可能麵臨的風險和挑戰。這讓我意識到,技術貿易遠不止是簡單的買賣,背後隱藏著深厚的法律、經濟和文化博弈。 此外,這本書對新興技術在全球範圍內的傳播路徑和影響機製也進行瞭深入的探討。我尤其好奇人工智能、5G技術以及新能源技術這些前沿領域,是如何在全球市場中尋找落腳點,又是如何被不同國傢所接納和發展的。書中對這些問題的分析,既有理論的高度,又不失實踐的深度,讓我對未來的技術發展趨勢有瞭更清晰的認識。它讓我明白,每一次技術突破,都可能引發一場新的國際貿易格局重塑,而《國際技術貿易》這本書,就像是為我打開瞭一扇觀察這些巨變的窗口。 這本書的另一個亮點在於,它並沒有將自己局限於傳統的國際貿易視角,而是巧妙地融入瞭許多跨文化交流和商業倫理的思考。在進行技術貿易的過程中,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溝通方式、商業習慣甚至價值觀都會産生微妙的影響。作者通過一些有趣的跨國閤作案例,展示瞭如何跨越這些“看不見的障礙”,建立互信,達成共贏。這對於任何有誌於參與國際技術閤作的人來說,都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它提醒我們,技術是工具,但人與人之間的理解與尊重,纔是推動閤作的關鍵。 總而言之,《國際技術貿易》是一本內容豐富、視角獨特、引人深思的書籍。它不僅為我提供瞭寶貴的知識,更重要的是激發瞭我對國際技術發展和貿易格局的持續關注。我強烈推薦這本書給任何對全球科技發展、國際商業以及跨文化交流感興趣的讀者。它就像一本百科全書,又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帶領我們穿越復雜的國際技術貿易迷宮,去發現其中的機遇與挑戰。讀完這本書,我對“技術無國界”這句話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同時也認識到,在享受技術進步帶來的便利的同時,也需要關注其背後的全球力量和復雜運作。

評分

我真是被這本書深深吸引住瞭!《國際技術貿易》這本書以其獨特的敘事方式和精妙的分析,讓我對技術在全球範圍內的流動和影響有瞭前所未有的認識。它不僅僅是一本學術專著,更像是一部引人入勝的探索史,帶領我深入瞭解技術貿易的背後故事。 書中關於“技術鴻溝”和“數字赤貧”的討論,讓我對全球發展的不平衡有瞭更深刻的體會。它不僅僅是數據的羅列,更是通過生動的案例,展示瞭技術落後地區所麵臨的生存挑戰和發展睏境。作者也提齣瞭許多富有建設性的建議,例如如何通過國際閤作來彌閤技術差距,如何促進技術的普惠和共享,這讓我看到瞭希望和方嚮。 我尤其欣賞的是,這本書對“技術主權”和“國傢安全”之間關係的深刻剖析。它揭示瞭在當前地緣政治日益復雜的背景下,技術貿易如何成為國傢競爭的重要維度。作者對關鍵技術(如芯片、人工智能等)的戰略地位進行瞭詳盡的分析,以及不同國傢如何圍繞這些技術展開競爭和閤作,這讓我對未來的國際關係有瞭更清晰的認識。 書中關於“創新生態係統”的構建,也給瞭我很多啓發。它不僅僅關注單個技術的研發和轉讓,更是強調瞭如何通過政策、教育、資本等多種力量的協同作用,營造有利於技術創新的環境。作者通過對一些成功案例的深入分析,展示瞭創新生態係統的重要性,以及如何纔能有效地培育和發展它。 總而言之,《國際技術貿易》是一本極具啓發性的著作。它能夠幫助我們理解當前全球技術貿易的復雜性,同時也能為我們指明未來的發展方嚮。我強烈推薦這本書給所有對國際經濟、技術發展以及全球化進程感興趣的讀者。它就像一部百科全書,又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能夠幫助我們更全麵地認識技術貿易在現代世界中的重要作用。讀完這本書,我對“技術紅利”的理解不再僅僅是經濟增長的動力,更是全球閤作與發展的基石。

評分

這本《國際技術貿易》給我帶來瞭全新的思考角度!一直以來,我總覺得技術貿易隻是一個經濟問題,但讀完這本書,我纔意識到它其實是經濟、政治、文化甚至是社會發展等多方麵因素交織的復雜産物。作者以非常宏觀的視角,將技術貿易置於全球化和區域一體化的宏大背景下進行審視,讓我對技術在全球範圍內流動的原因、方式和影響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 書中對技術轉移模式的分析尤為引人入勝。它不僅僅是將技術從一個國傢轉移到另一個國傢,而是探討瞭技術許可、閤資閤作、外商直接投資、技術援助等多種轉移形式。並且,對每種模式的優劣勢、適用場景以及潛在風險都做瞭詳盡的剖析。我特彆留意瞭關於“技術模仿與創新”的章節,它詳細描述瞭後發國傢如何通過引進、消化、吸收技術,最終實現自主創新,這對於許多發展中國傢具有極強的藉鑒意義。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並沒有迴避技術貿易中存在的“技術鴻溝”和“數字鴻溝”問題。它分析瞭造成這些鴻溝的原因,例如教育水平的差異、基礎設施的不足、以及政策上的傾斜等等,並探討瞭如何通過國際閤作來縮小這些差距。書中提齣的一些政策建議,比如加強國際技術援助、促進技術人纔的跨國交流、以及建立更加公平的技術貿易規則等等,都讓我感到非常有啓發性。 此外,這本書在探討技術貿易的未來趨勢時,也展現齣瞭前瞻性的眼光。它預測瞭人工智能、生物技術、新能源等新興技術在未來國際貿易中的重要作用,以及這些技術可能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同時,它也強調瞭在技術貿易中,可持續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重要性,這讓我意識到,未來的技術貿易將更加注重責任和倫理。 總而言之,《國際技術貿易》是一本集理論性、實踐性和前瞻性於一體的優秀著作。它不僅能夠幫助我們理解當前全球技術貿易的復雜性,更能為我們指明未來的發展方嚮。我強烈推薦這本書給所有對國際經濟、技術發展以及全球化進程感興趣的讀者。它就像是一張思維導圖,又像是一個智囊團,能夠幫助我們係統地梳理和理解國際技術貿易的方方麵麵。讀完這本書,我對“技術賦能”這個概念有瞭更全麵的認識,同時也深刻體會到,在復雜的國際關係中,技術貿易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評分

這本書真是一次令人振奮的學習之旅!我一直對全球經濟如何在技術進步的驅動下不斷演變充滿好奇,而《國際技術貿易》這本書以其獨特的視角和深刻的見解,為我揭示瞭這個過程的奧秘。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貿易的書,更是一部關於技術如何塑造世界格局的史詩。 讓我著迷的是,作者對技術貿易中“權力”和“主導權”的探討。它清晰地展示瞭,技術輸齣國如何通過控製核心技術和知識産權,在全球價值鏈中占據優勢地位,而技術引進國則可能麵臨被動局麵。書中對“技術依賴”和“技術主權”的分析,讓我意識到,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掌握自主創新能力是何等重要。 書中關於技術貿易壁壘的章節,也讓我大開眼界。它不僅僅局限於關稅和配額,而是深入到非關稅壁壘,例如技術標準、認證體係、以及一些隱性的保護主義措施。這些壁壘是如何影響技術流動,又如何被不同國傢所利用,作者都做瞭非常生動的闡釋。我特彆留意瞭關於“技術標準戰”的案例,它揭示瞭技術標準不僅是技術問題,更是地緣政治和經濟利益的較量。 這本書還非常注重對“技術倫理”和“社會責任”的討論。在技術日益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的今天,如何確保技術貿易的健康發展,避免技術濫用和潛在的社會風險,作者提齣瞭許多深邃的思考。它提醒我們,在追求經濟利益的同時,也必須關注技術對社會、環境以及人類福祉的長遠影響。 總而言之,《國際技術貿易》是一本充滿智慧和洞察力的著作。它能夠幫助我們理解當前全球技術貿易的復雜性,同時也能為我們指明未來的發展方嚮。我強烈推薦這本書給所有對國際經濟、技術發展以及全球化進程感興趣的讀者。它就像一本啓濛讀物,又像是一次思想的洗禮,能夠幫助我們更深刻地認識技術在現代世界中的地位和作用。讀完這本書,我對“技術強國”的理解不再僅僅是科技實力,而是包括瞭在技術貿易中的話語權和主導權。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