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具真伪识别

中国家具真伪识别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胡德生 著
图书标签:
  • 家具
  • 中国家具
  • 真伪鉴定
  • 收藏
  • 鉴赏
  • 工艺
  • 历史
  • 文玩
  • 古董
  • 家具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辽宁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5086763
版次:3
商品编码:1205336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8-01
用纸:胶版纸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家具真伪识别》是由国内一批既对艺术品投资市场颇有研究,又在艺术品真伪辨识上颇有见地的专家共同打造,以文图并茂的形式,结合艺术品投资市场大量的真伪实例,详细地阐述了真伪艺术品的历史渊源、地域分布以及不同的种类、特征、材质、工艺等内容,进而非常具体地为广大读者提供了艺术品真伪识别的依据以及科学的辨真识伪的方式与方法,欣赏性、可读性、知识性、实用性等多功能兼具。

作者简介

  胡德生,197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史专业,同年10月到故宫博物院从事古代家具的保管与研究工作。先后参与了《明式家具珍赏》《美术全集·竹木牙角卷》的文物拍摄及编辑工作。任《故宫博物院文物珍品选集·明式家具卷》和《故宫博物院文物珍品选集·清式家具卷》主编。自1984年起,先后发表关于古典家具的专业论文三十余篇,出版了《中国古代家具》《中国古代家具与生活》《胡德生谈明清家具》等著作。1994年被评为故宫博物院副研究员,井兼任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委员会委员等职。

目录

出版者的话
前言
一、研究中国古代传统家具的目的和意义
二、明清家具收藏的兴起

三、明清家具的种类及特征
1.床榻类
2.椅凳类
3.桌案类(附香几、炕桌、炕几)
4.橱柜类
5.屏风类
6.台架类

四、明清时期的漆家具
1.单色漆家具
2.雕漆家具
5.描金漆家具
4.识文描金家具
5.罩金漆家具
6.堆灰家具
7.填漆戗金家具
8.刻灰家具
9.波罗漆家具
10.嵌厚螺钿家具
11.嵌薄螺钿家具
12.撒嵌螺钿沙加金、银家具
15.综合工艺

五、明式家具与清式家具
1.明式家具风格与特色
2.清式家具风格与特色

六、家具新品种的出现
1.百宝嵌的出现
2.博古架的出现
5.架几案的出现
4.高花几的出现

七、明清家具木材鉴定
1.黄花梨
2.酸枝木
5.紫檀木
4.花梨木
5.铁梨木
6.鸡翅木
7.楠木
8.榉木
9.乌木
10.影木
11.黄杨木
12.樟木
11.榆木
14.桦木
15.揪木

八、利用纹饰进行鉴定
1.龙纹
2.云纹
3.各式吉祥语纹饰

九、明清家具时代鉴定
1.利用有确切纪年的家具对比
2.利用档案材料证实
3.利用各时代绘画、版画、石刻及墓葬出土的家具冥器对比

十、作伪手法
1.以次充好
2.拼凑改制
3.常见品改罕见品
4.化整为零
5.更改装饰
6.贴皮子
7.调包计
8.改高为低

十一、古代家具价值的确定
十二、古代家具的保养
后记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赏析 内容提要: 本书深入探讨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哲学、造园技艺及其文化内涵。全书以时间为轴线,追溯了从先秦时期的囿苑到明清私家园林的演变历程,并辅以大量精美插图与实例分析。我们不仅关注园林的空间布局、叠山理水、花木配置等技术层面,更着重阐释了“天人合一”思想在园林设计中的体现,以及文人雅士如何通过借景、对景、框景等手法,营造出“不出城郭而获山水之趣”的意境。本书旨在为园林爱好者、建筑专业人士及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鉴赏指南。 第一章:园林渊源:从皇家苑囿到私家山水 中国园林艺术的萌芽可以追溯到史前时期,但其成熟与定型,则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化过程。本章首先梳理了先秦时期帝王为狩猎和游乐而兴建的“囿”和“苑”,如著名的灵囿,它们是自然环境的初步人工干预。随后,我们将目光投向汉代,探讨皇家园林(如未央宫、建章宫中的苑囿)在宏大叙事下所展现的礼制与权力象征。 隋唐时期,随着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高度自信,园林艺术进入第一个高峰期。皇家园林更加注重与自然山水的融合,如大明宫的太液池。而更重要的是,山水诗的兴起直接影响了园林的审美取向,园林开始追求“境”的营造,而非仅仅是“物”的堆砌。 宋代是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关键转折点。私家园林大量涌现,成为文人墨客寄托情怀、交流诗文的场所。苏轼、米芾等人的园林理论和实践,标志着园林艺术从追求宏大转向注重精微、从模仿自然转向渗透哲思。本章将详细分析宋代“湖山石”的流行及其对后世园林假山的影响。 第二章:造园心法:取法自然与匠心独运 中国古典园林的核心理念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本章将剖析如何理解和实践这一理念。我们将详细解析古典园林中的三大要素——山、水、建筑(植被则在下一章详述)的营造手法。 叠山艺术: 重点介绍不同流派的叠山技法。江南园林中的堆山以精巧细腻为主,强调“卧石”、“环绕”的意境,多采用太湖石。而北方园林则多效法泰山、黄山之雄伟,气势磅礴。分析假山在园林中的功能:既是景观主体,又是分隔空间、组织流线的手段。 理水之道: 水是园林的灵魂。本章区分了“活水”与“静水”的运用。活水多用于大型园林,强调动感与声响;静水(池塘、镜湖)则用于营造幽深、静谧的氛围。探讨了不同形式的驳岸处理,如斧劈石、方石砌筑等,以及如何通过水面反射,扩大空间感。 建筑与空间的对话: 园林建筑不仅仅是遮风避雨之所,更是观景的“框景”。分析了亭、榭、廊、轩、舫等建筑的形制特点及其在园林布局中的功用。亭是点景之笔,榭是临水之台,廊是串联空间的血脉。通过分析苏州网师园、留园等地的建筑布局,揭示其如何引导游者的视线和脚步。 第三章:意境营造:诗画入园的审美范式 古典园林的美学,根植于中国传统诗词和绘画的审美体系之中。本章聚焦于如何通过特定的艺术手法,将抽象的哲学思想和文学意境物化于园林之中。 移步换景与对景: 这是园林空间组织的核心技巧。详细阐述了“藏”与“露”、“曲”与“直”的辩证关系。通过游廊的遮挡、月洞门的设置,达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体验。对景则是通过精心设计的视线引导,使远处的山峰、近处的花木,或邻园的景色,巧妙地被引入视野,形成多层次的景观画面。 借景与框景: 借景是引入园外之景,如借远山为“黛色屏风”,借邻家之竹为“潇洒之姿”。框景则是利用建筑(如窗、门、洞口)形成固定的画面,如同画框,强化了特定景物的艺术效果。本书将通过具体案例,解读“漏窗”在分隔空间与组织景观中的双重作用。 题咏与匾额的文化符号: 园林中的匾额、楹联不仅仅是文字,它们是园林主人文化品位的象征,更是对景观意境的点睛之笔。探讨了“曲径通幽”、“山高水长”、“有凤来仪”等题咏背后所蕴含的儒释道思想和文人情怀。 第四章:流派纷呈:南北园林的地域特色 尽管中国园林艺术同根同源,但在地域文化、气候条件和材料可得性的影响下,形成了鲜明的南北风格差异。 北方皇家园林(如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 强调规制、中轴对称、气势宏大,多利用天然湖泊,以山为骨架,体现皇家威仪与北方山水的雄浑。分析其在处理大尺度水面和高大山体时的工程技术。 江南私家园林(以苏州、扬州为代表): 追求“咫尺之内再造乾坤”,空间尺度小巧精致,以水为脉络,以花木为锦绣。重点剖析苏州园林如何在有限空间内,通过曲折变化、虚实相生,营造出丰富的层次感和深远的意境。分析明清时期“拙政”与“雅逸”的审美趋向。 岭南园林(如广东四大名园): 具有独特的地域适应性。因地处湿热多雨地区,岭南园林在通风、防潮、遮阴等方面有特别的考量。其色彩运用更为鲜明(如琉璃瓦、彩色砖雕),并吸收了地方建筑的装饰元素,形成兼具生活气息与地域风情的特色。 第五章:园林艺术的当代启示与保护 在现代城市化进程中,古典园林面临着保护与传承的挑战。本章探讨了古典园林艺术的现代价值。 首先,分析了古典园林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借鉴意义,如对可持续性、微气候调节、以及人性化尺度的把握。其次,强调了对历史园林的科学保护,包括材料的修复技术、植物的品种复原、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叠山技艺)的传承问题。 最后,本书总结了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象征意义,它所体现的和谐、内敛、与自然共生的哲学思想,在当代社会仍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本书通过对历史文献、园林图纸、以及实地考察的综合分析,力求提供一个既具学术深度,又富于审美情趣的中国古典园林鉴赏指南。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握得非常老练,读起来有一种行云流水的畅快感。它成功地避免了许多专业书籍常有的枯燥和晦涩。作者的语言风格是那种沉稳又不失温度的,既有学术文章的精准,又带有老者娓娓道来的亲切感。在描述那些精巧的工艺细节时,文字的张力非常到位,仿佛能通过文字感受到木材的温润和雕刻的力度。它没有使用过多生僻的行话来故作高深,即便是非常专业的术语,也会附带清晰易懂的解释,使得非专业背景的读者也能轻松领会其精髓。这种行文上的“亲民化”处理,无疑拓宽了这本书的受众范围,让更多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爱好者也能从中获益良多,而不是仅局限于专业研究人员。

评分

我个人认为,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观察和鉴赏古代器物的方式。它不仅仅是关于“家具”的知识集合,更是关于“时间”和“匠人精神”的哲学探讨。通过学习如何辨识一件作品的年代、地域和制作水准,读者被引导去思考物品背后的使用场景、社会功能以及工匠的情感投射。书中对材料选择的考量,比如不同木材的特性在不同气候下的表现,展现了古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智慧。这种深层次的理解,使得未来我在面对任何传统手工艺品时,都会不自觉地运用书中训练出的分析框架。它不再是一本读完就可以束之高阁的书,而是成为了一个持续启发我思考的参照系,让我对“物”与“人”的关系有了更深一层的体悟。

评分

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这本书在细节处理上的那种近乎偏执的严谨态度。很多我原本认为已经是定论的知识点,在书中被提出了更细致的辨析,甚至引用了多个相互印证或相互矛盾的古代文献作为佐证。比如,对于某一类传统榫卯结构的命名争议,作者并未草率定论,而是列举了不同的流派观点,并结合现代考古发现进行比对分析,这种多角度的审视态度,极大地丰富了我的认知。它教会了我,面对传统工艺,保持一份谦逊和批判性思维是多么重要。书中穿插的那些细微的纹理图谱和结构剖面图,清晰到几乎可以让人想象当年木匠手中的刻刀是如何运作的。这种对“微观”的关注,恰恰是构筑宏大叙事的基础,让人由衷地佩服作者在资料搜集和考证上的巨大投入。

评分

这本书在对家具历史脉络的梳理上,展现出了令人赞叹的广度和深度。作者显然不是一个泛泛而谈的叙述者,而是真正沉浸于这段漫长工艺史中的行家。书中对于不同朝代家具风格的演变,无论是从结构力学上的革新,还是从审美取向上的微妙转移,都有着非常精辟的论述。举例来说,书中对宋代文人士大夫审美对家具线条的影响,以及明清两代家具在等级制度下的形制差异,都有详尽的图解和案例分析。这些分析不仅仅停留在“是什么样”的层面,更深入探讨了“为什么会变成这样”的社会文化背景。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仿佛跟随一位博学的导师,穿梭于古代的工坊和府邸之间,亲身感受着木材如何被赋予灵魂。它构建了一个立体而丰满的古代家具世界观,远超出了我对一本工具书的初始期待。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典雅,那种传统的水墨晕染风格,瞬间就把人带入了一种对历史文化的好奇之中。我拿到手的时候,首先被它厚实的纸张和精美的印刷质量所吸引。装帧工艺看得出是下了一番功夫的,即便是作为一本工具书,它也具有相当高的收藏价值。内页的排版布局非常清晰,图文并茂的呈现方式,让阅读体验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我特别喜欢它在章节划分上的考量,逻辑性很强,即便是初次接触这个领域的人,也能很顺畅地跟上作者的思路。从整体视觉感受上来说,这本书无疑是让人眼前一亮的,它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载物体,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艺术品。这种对书籍本身的重视,往往预示着内容也会是经过深思熟虑和精心打磨的。它成功地在“学术性”和“可读性”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这一点在同类书籍中是相当难得的。

评分

aaaaaaaaaaaaaaaaaaaaaaa

评分

很满意的一次购物。京东快递特别棒!

评分

很好很有价值值得品读鉴赏的一本好书!

评分

评分

很好很有价值值得品读鉴赏的一本好书!

评分

正版书籍 打折力度很大 果断入手

评分

不错

评分

评分

还可以吧,就是说的不太详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