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系列教材是由从事艺术设计基础教学多年、有着丰富编写及实战经验的一线教师们所编写的。主要包括设计素描、设计色彩、建筑速写、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等。教材组织形式、素材选用、编写视角新颖,突出应用性、技能性和实践性原则,具有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特色鲜明的特点,并在很大程度上着重于思维的训练,培养艺术设计学生的审美情趣及人文情怀。本系列教材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为基础,以培养学生能力、技能实训为本位,是适应21世纪人才培养需求的艺术设计专业教材。
《色彩构成/中国高等院校“十三五”艺术设计系列规划教材》编者洪雯、张艳、刘可结合在教学中的经验和切身体会,以课题的形式来贯穿整个知识点,增加课堂教学的灵活性与实用性,不论是在理论逻辑的铺陈和趣味性的课题实践上,都以保持良好的艺术审美和品味为前提。希望帮助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开发创新思维,把构成的“语法”完美运用到设计作品的表达之中。《色彩构成/中国高等院校“十三五”艺术设计系列规划教材》的主要内容包括认识色彩构成、色彩构成的要素、用色彩来表达、色彩的混合游戏等。
第一章 认识色彩构成
第二章 色彩构成的要素
第三章 色彩的属性研究
第四章 色彩的混合游戏
第五章 色彩的对比与调和
第六章 色调的研究
第七章 色彩的采集、重构与变调
这本书的实操指导性远超我的预期,我原本以为它会更偏向于理论的梳理,结果发现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大师在手把手地指导你。书中的练习环节设计得非常巧妙,它们不是简单地让你“调出”某种颜色,而是要求你围绕一个特定的主题(比如“焦虑”、“宁静”或“速度”)来构建一套完整的色彩系统。我跟着书中的步骤尝试了几个项目,最大的收获是学会了如何从“表达意图”出发去选择色彩,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好看”的层面。其中有一节专门讲解了如何通过限定色板来激发创意,这对我这个常常陷入“选择困难症”的创作者来说,简直是醍醐灌顶。不过,如果能为这些练习提供一个配套的数字资源库,比如书中案例的源文件或者预设的调色板供参考对比,那就更方便我们进行数字化工作流程的衔接了。毕竟,现在大部分设计工作都在软件中完成,理论和软件操作的无缝对接是当代设计师的刚需。
评分我是在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接触到这本书的,当时正在为我的毕业设计寻找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来支撑我对光影与材质的色彩处理方案。这本书的理论深度是让我真正感到惊喜的地方。它不仅仅停留在基础的色轮和三原色理论上,而是深入探讨了色彩在不同介质中的光学特性,以及这种特性如何影响我们在二维和三维空间中的感知。特别是关于“纯度”和“明度”对空间感营造的影响那几章,作者的论述逻辑缜密,每一步推导都清晰可见,读完后感觉之前模糊的色彩直觉一下子被量化和结构化了。我特别喜欢它对“动态色彩变化”的描述,这在许多传统教材中是很难找到的。作者似乎非常擅长将抽象的物理和心理学概念,转化为设计师可以立即理解和运用的设计语言。唯一的遗憾是,对于某些前沿的数字色彩管理标准(比如最新的HDR色彩空间),这本书的覆盖面略显保守,如果能加入一些关于实时渲染和虚拟现实中色彩表现的前瞻性讨论,那它将更加无懈可击。
评分从一个非设计专业的旁观者角度来看,这本书的知识构建体系非常宏大且富有启发性。我原本以为色彩理论就是教人怎么配颜料,但读了这本书后,我开始意识到色彩是如何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是一种沟通的语言,一种文化符号,甚至是一种心理暗示工具。书中对不同历史时期和地理区域的色彩偏好进行了细致的梳理,这让我对世界艺术史的理解也得到了极大的拓展。例如,它对比了文艺复兴时期对宗教色彩的运用和现代广告中对消费者心理的色彩操纵,这种跨学科的洞察力令人赞叹。这本书的文字功底非常扎实,叙述流畅,逻辑清晰,即便是涉及复杂的视觉科学原理时,也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解释。如果说有什么可以改进的地方,那就是,对于那些对色彩科学基础(如人眼生理结构和光谱理论)完全不了解的纯小白读者,开篇或许可以增加一个更具科普性的导论,帮助他们建立起更坚实的科学底层认知,避免在初次接触时被深奥的术语略微劝退。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的“系统性”和“前瞻性”。它没有被现有的流行趋势所束缚,而是努力去构建一个能够应对未来设计挑战的理论框架。我尤其欣赏它在“不确定性色彩”和“环境适应性色彩”等概念上的探讨。在如今这个物联网和交互界面主导的时代,色彩不再是静止的画布上的元素,而是会根据时间、光照、甚至用户状态而实时变化的。这本书在这方面的讨论,让我开始重新思考传统的设计规范。它鼓励我们去拥抱变化,将色彩视为一种动态的、可编程的变量。当然,要保持与时俱进是很难的,这本书在探讨完这些高阶概念后,或许可以增加一个“未来展望”的章节,专门讨论人工智能在色彩趋势预测和个性化色彩生成中的潜力与伦理问题。总的来说,这本书的厚度和广度,决定了它不仅是学生阶段的参考书,更会是设计师职业生涯中不断可以回溯和研习的宝典。
评分这部教材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大胆的撞色运用,立刻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拿到手里沉甸甸的,感觉内容一定非常扎实。我尤其欣赏它在版式处理上的用心,字体选择既兼顾了学术的严谨性,又在细节处透着一股现代感。内页的纸张质感也非常好,色彩的呈现非常纯粹、饱满,这对于研究“色彩”的教材来说至关重要。排版上,图文的布局非常清晰,大量的案例插图和理论说明穿插得恰到好处,翻阅起来丝毫没有晦涩难懂的感觉。不过,我个人觉得在某些特定色系的对比分析部分,如果能加入更多跨文化背景下的应用案例,或许能让读者对色彩情感的理解更加立体和深入。比如,在讨论“冷暖”对比时,如果能并列展示东西方艺术中对这两种色温的不同文化解读,那就更完美了。总体来说,这本书在视觉呈现和阅读体验上,已经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很高的标杆,让人忍不住想立刻投入到学习和实践中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