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孩子不是管出来的2:自由的孩子更自觉

好孩子不是管出来的2:自由的孩子更自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睿雪 著
图书标签:
  • 亲子关系
  • 教育方法
  • 正面管教
  • 儿童心理
  • 自由
  • 自觉
  • 尊重
  • 沟通
  • 家庭教育
  • 成长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58016301
版次:1
商品编码:1206000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6-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212
字数:15000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为什么孩子总是不听话?
  为什么吼叫、打骂都不管用?
  不要拼命把孩子管教成你想要的样子,
  而要努力使自己成为孩子内心需要的父母!
  不生气、不抱怨,发现孩子自我成长的秘密,
  不吼叫、不打骂,给孩子爱和自由,培养孩子强大的自控力——
  √自我意识萌芽期,教孩子学会照顾自己
  √叛逆情绪爆发期,引导孩子学习管理自己的情绪
  √大脑发育加速期,激发孩子独立思考
  √兴趣爱好萌发期,培养孩子主动学习的能力
  √行为习惯形成期,帮助孩子建立规则意识
  √性格塑造关键期,培养孩子优秀品格
  你将发现:
  孩子更自觉、更快乐,父母更省心!
  孩子的成长是父母的一场修行。
  跟上孩子的脚步,为孩子的自我成长鼓掌。
  让将来的孩子,感谢现在的你!

内容简介

  孩子怎么说都不听话、怎么管都管不住,这让许多父母头疼不已。其实,造成这种结果的根源在于父母过度管教、约束孩子,而很少给孩子锻炼自己、表现自己的机会,导致孩子缺乏自我管理能力。
  父母应该给孩子营造一种轻松、自由的家庭氛围,给孩子信任、鼓励和支持,引导孩子养成受益一生的自控力——
  独立意识萌芽期,教会孩子生活自理;
  叛逆情绪爆发期,引导孩子管好情绪;
  大脑发育加速期,激发孩子独立思考;
  兴趣爱好萌发期,促使孩子主动学习;
  行为规律形成期,让孩子养成好习惯。
  经过这番转变,父母会发现,孩子变得更独立、更主动、更自觉。更重要的是,孩子在自由成长中,变得更加快乐,而父母自己也完成了一次自我成长。

作者简介

  睿雪,既是一个好妈妈,也是一个好老师。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从事多年幼儿园教育工作,对儿童心理、行为有独到的见解,擅长解决早期教育和家庭教育中的种种难题。已出版《3岁敏感期,让孩子的大脑自由》、《3岁入园期,教孩子一堂独立课》等书。

精彩书评

  一个有意锻炼自己并提升自己自控力的人,将会获得无比巨大的力量,这种力量不仅能够完全控制一个人的精神世界,而且能够使人的心理发展水平达到更高的高度,让一个人得到以前从未想过能拥有的智慧、天赋和能力。
  ——美国行为科学家、心理学家利兰

  儿童需要管教和指导,这是真的,但是如果他们无时无刻和处处事事都在管教和指导之下,是不大可能学会自制和自我指导的。
  ——瑞典儿童文学大师林格伦

目录

第一章自控力:让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
1.孩子自觉、父母省心的秘密3
2.独立意识萌芽期,鼓励孩子学习自理6
3.叛逆情绪爆发期,引导孩子管好情绪10
4.大脑发育加速期,激发孩子独立思考14
5.兴趣爱好萌发期,培养孩子的专注力17
6.行为习惯形成期,帮孩子建立规则意识20
7.性格塑造关键期,教孩子一堂独立课24
第二章学会放手,相信孩子能管好自己
1.父母放手,孩子才有机会管好自己29
2.别再过度保护,相信孩子能做好自己32
3.别怕孩子摔跤,孩子能自己爬起来34
4.保护孩子的自尊,别轻易否定孩子36
5.别替孩子做决定,让孩子对自己负责39
6.别给孩子贴标签,尊重孩子的个性42
第三章专注力:让孩子对管好自己“上瘾”
1.有专注力的孩子更容易管好自己47
2.陪孩子种绿植,提高孩子的观察力50
3.用延迟满足法提高孩子的忍耐力53
4.设定完成时限,提高孩子的专注度56
5.一心不二用,让孩子每次只做一件事59
6.提高孩子专注力的5个亲子游戏61
第四章有爱有规矩,孩子更自律
1.给孩子定规矩,为什么总是被推翻65
2.列出任务清单,让孩子做事有计划68
3.用自然惩罚,让孩子自觉遵守规矩71
4.孩子屡教不改?给他一张“红牌”73
5.一起收拾房间,提高孩子的自律意识75
6.自由的家庭氛围是自律意识的沃土78
第五章别让“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成为空话
1.孩子喜欢赖床?轻松消灭起床气83
2.孩子不爱刷牙?这样才能“喜刷刷”85
3.孩子不爱吃饭?5个方法养出自控力88
4.孩子不爱上幼儿园?巧妙克服分离焦虑91
5.孩子不按时洗澡?把澡盆变成小游乐园94
6.一起做家务,提高孩子的自理意识96
第六章有好习惯,孩子不用管照样好
1.习惯对了,孩子的性格就对了101
2.培养自控力,要注意别轻易打扰孩子104
3.善于模仿和学习是培养好习惯的捷径107
4.别要求完美,付出努力比结果更重要109
5.不管大事还是小事,认真细心就对了112
6.教孩子学会合作,告别一个人战斗114
第七章管得住坏脾气,才能做情绪的主人
1.读懂孩子的心:孩子哭闹的秘密119
2.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耐心是坏脾气的克星122
3.孩子爱耍赖?3招教你对付软磨硬泡125
4.孩子脾气急?让他在独处中学会冷静128
5.孩子太任性?让孩子学习自我引导130
6.孩子爱打人?化解孩子的攻击性行为133
7.用合理化认同消除孩子的挫败感135
第八章赶走磨蹭和拖拉,让孩子积极主动
1.积极主动的孩子才能遇见更好的自己141
2.做事有计划的孩子,从来不会拖沓145
3.学会分解目标,更快更好地完成148
4.设定完成期限,拒绝孩子预支时间151
5.识破孩子偷懒的把戏,让拖延无处躲藏153
6.适当收回特权,让孩子接受合理惩罚156
第九章独立思考:孩子有主见才有远见
1.从生活小事做起,把选择权还给孩子161
2.别总夸孩子乖,太听话的孩子没主见163
3.多问“为什么”,激发孩子独立思考166
4.多问“怎么办”,鼓励孩子独立解决问题169
5.让孩子学会担当,对自己的决定负责171
6.从现在起,这些事让孩子自己拿主意174
第十章经得起挫折,孩子才能战胜自己
1.爱要有点苦:让孩子在挫折中变坚强179
2.孩子总要人帮忙?适当“袖手旁观”182
3.巧妙设置障碍,让孩子积极面对挫折184
4.引导孩子自我激励,乐观面对挫折187
5.挫折教育要适度,别故意为难孩子190
第十一章对撒谎说“不”,让孩子对自己诚实
1.诚实是一种责任,敢担当才有未来195
2.说谎是必经过程,不等于孩子品行不良198
3.别用“善意的谎言”培养听话的孩子201
4.别为了图一时之快,诱使孩子说谎204
5.孩子爱说谎,往往是父母逼出来的206
6.孩子说谎后,父母应该做的5件事209

精彩书摘

  1.孩子自觉、父母省心的秘密
  一个3岁的小女孩坐在餐桌边,手里拿着芭比娃娃,妈妈在一边耐心地给她喂饭。半个小时过去了,小女孩没有吃上几口。一旁的爸爸看不下去了,强行拿走她的娃娃,她马上哇哇大哭起来。
  一个4岁的小男孩跟妈妈逛超市,看见玩具奥特曼,缠着要妈妈买,但家里已经有两个同类玩具了,因此妈妈不同意。他见哀求无效,干脆躺到地上打滚。妈妈为了息事宁人,只好答应下来。
  一个5岁的小男孩总是动不动就打小伙伴。幼儿园老师批评过他很多次,但他还是改不了这个毛病。老师仔细观察之后发现,他有时候并不是故意打人,可能是想和小伙伴打招呼,于是拍一下小伙伴。但他出手很重,好像无法控制自己一样,于是小伙伴认为他在打人。
  一个6岁的小女生在课堂上总是坐不住,一会儿东张西望,一会儿抓耳挠腮。老师讲的内容她根本没有听进去,回家后不会做作业。父母因为这件事和老师沟通过多次,但并没有改变女儿的坏习惯。
  ……
  2~7岁是孩子上早教中心、幼儿园、小学的时期,孩子逐渐融入集体生活,开始学习独立自理。如果父母不注重培养孩子的自控力,他们就容易像上面几个例子中的孩子那样,出现各种问题。其实,孩子产生这些不良行为的根本原因是缺乏自控力。孩子控制不了自己的注意力,不能专心地吃饭、听讲;不能控制自己的力度;不能控制对玩具的占有欲。于是,孩子在父母眼中成了不听话、难管教的“调皮鬼”。
  孩子如此不让人省心,很多父母往往会抱怨,斥责孩子不听话。但实际上,这并非孩子的错,而是父母在2~7岁期间忽视了对孩子自控力的培养。
  那么,到底什么是自控力呢?简单说来,自控力就是孩子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的掌控能力。自控力主要表现为两种能力,一是学会放弃,二是学会忍耐。比如,当孩子面对两个玩具时,如果父母让他选择一个,他就要放弃其中一个。再比如,课堂上要认真听讲,下课之后才能玩,这就要求孩子学会忍耐40分钟。
  美国心理学家克莱尔?考普认为,自我控制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结构,反映的是个体调节自己的行为,使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相协调的能力。这种能力体现为在没有外部力量监督的情况下,个体遵照一定的规则行事,约束自己的行为,达到期望的目标。
  培养自控力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克莱尔?考普认为,自控力对孩子今后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在心理学界,许多研究成果都证明了克莱尔?考普的论断。
  ◎自控力与孩子小学低年级时的学习成绩和社会交往能力有密切的关系
  来自美国的一项研究发现,孩子在幼儿期的自控力与小学低年级时的学习成绩和社会交往能力具有密切关系,具体表现为:自控力强的孩子更容易建立友谊或保持友谊;更喜欢上学,在学习和生活上更加自觉;老师对他们在学习上的表现打分更高。
  ◎具备自控力的孩子长大后在学习、交往、性格上表现较好
  心理学家米歇尔等人通过一项追踪研究发现,4~5岁时拥有延迟满足能力的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在学习成绩、社会交往、性格发展等方面都表现较好,在进入大学前的测试中的得分也较高。
  ◎自控力与学习成绩以及在学校的行为密切相关
  另外一项心理学研究发现,孩子的自控力与学习成绩以及在学校的行为密切相关。缺乏自控力的孩子不仅会在早期表现出许多问题,比如攻击性行为、注意力缺陷、多动症等,而且在其成长过程中,还比较容易诱发诸如吸烟、吸毒、酗酒、暴力、早恋等问题。
  自控力不是天生的。家庭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发展孩子的自控力,让孩子学会管理自己的行为。2~7岁是培养孩子自控力的最佳时期,这是因为孩子在这段时间会经历许多成长关键期,比如秩序敏感期、自主意识敏感期、逻辑思维敏感期、人际关系敏感期等。此外,孩子的生活轨迹也会发生较大改变,从一天到晚待在父母身边,到走进幼儿园、小学,和老师、小朋友一起生活、学习。孩子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还要提高适应能力。短短几年,孩子的生活会发生巨大变化,它们对孩子的性格、习惯有重要的影响。如果孩子在这一阶段能培养超强的自控力,那么他就容易成为一个自觉成长的好孩子。
  孩子的人生之路漫长,而父母能够陪伴孩子的时间不过二十多年。孩子学业有成走进社会之后,未来的人生道路主要靠孩子自己去闯。如果父母能够在亲密陪伴孩子的前几年,用心培养孩子的自控力,那么孩子的未来会更加美好,父母也可以更加省心。反之,如果父母在孩子2~7岁期间当“甩手掌柜”,那么将可能一辈子为孩子操心,而孩子的生活也会一团糟。
  作为父母,你是愿意操心这几年,还是操心一辈子?如何选择已经不用多说,从现在起开始行动吧!
  2.叛逆情绪爆发期,引导孩子管好情绪
  很多父母知道孩子会经历青春叛逆期,但很少父母知道孩子在2~7岁也会经历叛逆期,而且有两个叛逆阶段。下面我们来简单介绍一下:
  头一个叛逆阶段:3岁左右。孩子在这段时期的叛逆行为多为言语上的,比如:你给他喂饭,他转过头去;你给他穿衣服,他假装看不见,或直接说“不”;你牵他的手,他会故意甩开;你让他做一些平日他喜欢做事情,他会故意的拒绝。这些是孩子独立敏感期的表现,代表孩子自我意识萌芽。
  再一个叛逆阶段:7岁左右。孩子的脾气大了很多,会为一点儿事情发脾气。例如,你不允许他吃糖,你拒绝他玩你的手机,你让他停止玩游戏来吃饭,他都可能变得非常抗拒,或哭闹不止,或出现暴力倾向,嘴里还可能说:“爸爸坏,讨厌爸爸!”“妈妈坏,讨厌妈妈!”这个阶段的孩子独立意识空前强烈,会对父母喊出自己的“独立宣言”。
  孩子的情绪往往没有对错之分,父母不需要压抑,而需要接纳、疏导。当孩子叛逆情绪爆发时,如果父母能站在孩子的角度去体会他的感受,并引导他控制和调节情绪,对培养他的情绪自控力十分有意义。
  4岁的雯雯有很多爱好,有些爱好父母看不懂。比如,她喜欢捡地上的树叶和石头,并把这些父母觉得没用的东西带回家,还专门准备了一个盒子来装它们。雯雯的爷爷爱干净,看不惯孙女的行为。有一次,他打扫卫生时,把雯雯的“宝贝”彻底清理掉了。
  雯雯知道后,跟爷爷大哭大闹了一场。她一边哭一边指责爷爷:“凭什么把我的东西丢掉,给我捡回来。”爷爷去楼下找,发现雯雯的“宝贝”已经被清洁工拉走了。雯雯气得直跺脚。
  雯雯的妈妈明显感受到女儿的伤心和对爷爷的不满。“宝贝,这些东西是你辛辛苦苦捡来的,现在已经全没了,你肯定很伤心,对不对?”妈妈试着描述雯雯的感受,与雯雯产生共鸣。
  雯雯非常伤心地点了点头。
  “可是现在已经没了,你再伤心,再怎么哭,那些东西也回不来了呀。要不,从明天开始,你再去检你喜欢的东西,好吗?”
  “嗯,好!”雯雯哭着点了点头。
  妈妈拍了拍雯雯的脑袋,给了她一个拥抱,说:“爷爷不是故意的,你不要生爷爷的气了好吗?爷爷每天打扫卫生,很辛苦,你说是不是呢?”
  听到这里,雯雯若有所思,哭声渐渐听不见了。
  雯雯的妈妈做得很好,在女儿的不良情绪爆发时,她先描述女儿的感受,与女儿产生共情,再提出建议,最后劝女儿体谅爷爷的辛苦。雯雯很快就从伤心中走了出来。这种做法值得每一位父母学习。
  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父母这样跟孩子说:“你再哭,妈妈就生气了。”“你那样做,爸爸很生气。”“你那样做,奶奶不喜欢。”这样的提醒看似为了平复孩子的情绪,但实际上是在绑架孩子的情绪。孩子会很自然地想:“我要对父母的情绪负责。”于是,为了让父母不生气,他们不得不压抑自己的情绪,这显然不是有效的情绪疏导方法。
  正确的做法是让孩子知道他不好的行为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引导孩子对他的行为和情绪负责,而不是对父母的情绪负责。当孩子哭闹时,父母不妨让孩子静一静,等他情绪平复一些后,你可以对他说:“你知道吗?刚才你哭了好一会儿,耽误了自己的游戏时间。你如果早点停止哭闹,就可以多玩一会儿了,是不是呢?”“如果你早点停止哭闹,乖乖地吃饭,吃饱了你就可以开心地玩游戏了,是不是呢?”
  通过这样的引导,让孩子知道控制自己的情绪有什么好处,再对比一下不控制情绪的坏处。这是在孩子叛逆情绪爆发后的做法,在平日里,父母有必要教孩子如何管理情绪。具体做法可以参考以下几点:
  ◎帮助孩子认知各种情绪
  教孩子管理情绪的第一步,是教孩子识别出自己的各种情绪。平时里,你可以随时指出孩子的各种情绪,例如兴奋、激动、失望、沮丧、悲伤、孤独、期待、疯狂等,这样不仅可以让孩子认识各种不同的情绪,还能不断丰富孩子的情绪词汇。孩子识别出的情绪越多,就越能清晰地表达出来,与父母沟通,解决问题。有时候,孩子只要把情绪表达出来,矛盾就可以化解了。
  ◎给孩子独立处理情绪的机会
  每当孩子叛逆情绪大爆发时,父母总是想及时“救火”,但更好的办法是不要急于救火,而要给孩子独自感受和处理消极情绪的机会。孩子自己每平复一次情绪,他的情绪自控力就得到了一次锻炼。当然,对于两岁以下的孩子,这一招并不适用,父母还是要尽快转移他的注意力。
  有位母亲做得很好。当她发现女儿有点情绪,即将发脾气时,先找个借口躲开。她发现通常自己一走开,女儿很快就没事了。当女儿真的发脾气时,她再回来,有时啥也不说,就是摸一摸女儿的头,给她擦一擦眼泪。如果女儿拒绝她接近,她就捧着书在一旁待着。这位母亲通过这种方式,让女儿有机会感受自己的情绪,自己控制情绪。
  ◎教孩子处理消极情绪的方法
  对于2~7岁的孩子来说,父母可以教他们一些简单的处理情绪的方法。例如宣泄法:捶打枕头或沙发、撕纸等,这些行为都可以宣泄孩子内心不良的情绪。在教孩子宣泄法时,基本原则是破坏性要小,而且不影响别人。又如倾诉法:让孩子找人聊天,或自言自语,或随意涂鸦、画画。再如镇静法:数数、深呼吸等。此外,看风景、做运动等都是不错的情绪转移方法。
  当孩子冷静之后,父母需要引导孩子思考,想想刚才的情绪是怎么回事,是什么引起来的,以后怎么避免类似的情况发生。
  ……

前言/序言

  遵循自然养育法则,让孩子自觉成长是许多父母的期盼。要实现这个愿望,必须培养孩子的自控力。自控力与孩子其他能力的发展有密切关系。对于对2~7岁的孩子来说,良好的自控力有助于他们专注地做任何一件事,无论是学习,还是游戏。可以说,自控力是孩子自我成长的秘密武器,也是父母省心的秘密。
  什么是自控力呢?它指的是一个人善于控制自己情绪、约束自己言行的能力。自控力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抑制冲动的行为,让自己保持冷静、理智;二是克服不利于自己的情绪,如恐惧、犹豫、懒惰,从而战胜自己,不断进步。
  自控力看不见、摸不着,但它时时刻刻影响孩子的成长。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过:“美好的人生建立在自我控制的基础上。”早期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帮孩子培养自控力,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自觉成长。
  孩子2岁前还不具备自我管理的能力,他们饿了会哭着要吃的,困了随时随地都能睡觉。但2岁之后,自控力开始萌芽。研究表明,一个2岁多的孩子在被允许触摸某件物品之前,可以等待4分钟左右。这种等待就是自控力的表现。
  随着认知能力不断发展,孩子到了上幼儿园的年龄(3岁左右),有了基本的道德感。当他们认为自己的行为违反了道德时,就会产生害羞感和负罪感。而当他们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按照规范去做,并且得到父母的肯定时,他们会为自己感到骄傲。
  对于2~7岁孩子的父母来说,最头疼的事情并不是孩子智商不高、情商不够,而是孩子正处于人生头一个叛逆期,怎么管都管不住,管得越多越不听话,打骂、吼叫都无济于事。这个问题的根源在于孩子的自控力不强。相比智商和情商,自控力对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更大。而自控力应该从孩子幼儿时期开始培养,因为自控力在这个时期萌芽,这时形成的自控力会对孩子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2~7岁孩子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但同时内心脆弱。他们对自己的认知,主要建立在父母对他们的评价之上。如果父母经常给孩子消极的评价,如批评孩子,就很容易打击孩子的自信心,这十分不利于培养孩子的自控力。
  因此,在培养孩子自控力的过程中,父母应该坚持正面管教的原则,多陪伴孩子,用鼓励、肯定、表扬等积极、正面的教养方式,激发孩子的自信心,强化孩子好的行为表现,让孩子形成好性格、好习惯。这会让孩子更容易学习自控力,在自我成长的过程中遇见更好的自己。


《好孩子不是管出来的2:自由的孩子更自觉》是一本探讨儿童成长与教育理念的书籍,它倡导一种“放手”的教育方式,认为过度管束非但不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反而会扼杀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力。本书的核心观点在于,真正的“好孩子”并非通过严格的规训和束缚塑造而成,而是通过给予他们适度的自由、尊重和信任,从而激发其内在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本书深入剖析了传统管教模式的弊端,指出许多家长在教育过程中,出于爱和保护,常常不自觉地对孩子施加过多的控制。这种控制可能体现在事无巨细的安排、严苛的规则设定、对孩子选择的否定,以及过度强调“听话”和“乖巧”上。作者认为,长期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容易变得依赖、缺乏主见、畏惧犯错,甚至产生逆反心理。他们习惯于被动接受指令,一旦脱离了父母的监视和安排,就可能显得手足无措,难以独立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与此相对,本书大力提倡“自由”的教育理念,但这种自由并非放任自流,而是一种“有边界的自由”。作者强调,自由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孩子的自觉性。自觉性是孩子内在的驱动力,是他们能够主动思考、自主选择、自我管理和自我完善的能力。当孩子感受到被信任和被尊重时,他们会更愿意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并从中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 为了实现“自由的孩子更自觉”,本书提出了诸多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法和策略。 一、 建立有效的沟通与倾听: 作者认为,良好的亲子沟通是培养自觉性的基石。这不仅仅是家长单方面的说教,更重要的是学会倾听孩子的声音。要真正理解孩子的想法、感受和需求,即使这些想法在家长看来并不成熟或符合预期。通过开放式的提问,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观点,引导他们思考,而不是直接给出答案或否定。例如,当孩子提出一个看似不合理的请求时,家长可以问:“你为什么想要这样做呢?你觉得这样做会带来什么好处?如果出现了问题,我们该怎么办?”这样的对话方式,能够引导孩子进行深度思考,并逐渐学会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二、 尊重孩子的选择权与独立思考能力: 本书强调,在安全和合理的范围内,应该给予孩子更多的选择权。这包括在穿着、玩耍、学习方式,甚至是一些生活琐事上的自主决定。每一次选择,都是孩子锻炼判断力和责任感的机会。即使孩子做出了不那么“完美”的选择,家长也应将其视为学习过程的一部分,而非一味地指责或包办。相反,可以引导孩子分析选择的结果,总结经验教训,从而提升他们未来做出更优决策的能力。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意味着要鼓励他们质疑、探索和创新,而不是简单地接受既定的事实。 三、 设定清晰而灵活的规则: “自由”并非没有规则,而是规则的制定需要更加智慧。本书建议,规则的制定应遵循“少而精”的原则,并且要让孩子参与其中。当孩子理解规则的意义和重要性时,他们才更有可能自觉遵守。规则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可以根据孩子的成长和具体情况进行适度调整,而不是僵化不变的指令。例如,关于电子产品使用时间的规则,可以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和责任感的提升而有所调整。当孩子能够证明自己能够合理安排时间时,给予他们更多的自主权,这本身就是对他们自觉性的一种肯定。 四、 培养孩子的内在驱动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书反对过度依赖外部奖励或惩罚来驱动孩子的行为。相反,它着重于激发孩子的内在兴趣和好奇心。当孩子对某件事情产生浓厚的兴趣时,他们会主动去探索、学习和钻研,这种内在的驱动力远比外在的压力更为持久和有效。家长可以通过提供多样化的活动和资源,鼓励孩子尝试新事物,发现自己的潜能。 同时,本书强调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孩子遇到困难或挑战时,家长不应立刻上前代劳,而是要引导他们分析问题,寻找解决方案,并鼓励他们独立尝试。即使尝试失败,也要将其视为学习的机会,帮助孩子分析失败的原因,并鼓励他们再次尝试。这个过程能够极大地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应对挫折的能力,让他们明白自己有能力解决遇到的问题。 五、 引导孩子认识和管理情绪: 自觉性的一个重要体现是能够认识和管理自己的情绪。本书提供了一些方法,帮助孩子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绪,并学会以健康的方式处理负面情绪。例如,通过角色扮演、故事讲述或情绪图卡等方式,让孩子认识到喜怒哀乐等不同情绪的感受。当孩子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情绪时,家长也能更好地理解和回应。此外,引导孩子学习一些放松技巧,如深呼吸、冥想等,可以帮助他们在情绪激动时保持冷静,做出更理智的判断。 六、 树立榜样与营造积极的家庭氛围: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本书强调,家长自身的行为和态度,对孩子的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家长能够展现出自觉、负责、积极乐观的态度,孩子也更容易受到感染。同时,营造一个充满爱、支持和理解的家庭氛围至关重要。在这种氛围中,孩子敢于犯错,勇于尝试,并能够感受到安全感和归属感。 《好孩子不是管出来的2:自由的孩子更自觉》并非一味地推崇“散养”,而是强调一种智慧的“放手”。它旨在帮助家长们转变教育观念,从传统的控制者转变为孩子的引导者和支持者,让孩子在自由的空气中,长出内在的力量,成为一个独立、自信、有责任感、并且真正“自觉”的好孩子。本书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和心理学理论阐释,为家长们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育儿之路,帮助他们在实践中理解和运用“自由”与“自觉”的教育智慧,从而培养出真正优秀、快乐的孩子。 这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它打破了“管教”与“放任”的二元对立,提供了一种更为 nuanced 和人性化的教育视角。它相信,每个孩子都拥有内在的成长潜力,而父母的使命,正是去创造一个能够让这些潜力得以充分发挥的环境。这种环境,需要的是信任、理解、尊重,以及适度的自由,而这一切,最终将汇聚成孩子身上那宝贵的、闪耀着光芒的“自觉”。

用户评价

评分

光看《好孩子不是管出来的2:自由的孩子更自觉》这个名字,就觉得信息量很大,而且充满了挑战性。我的第一感觉是,这肯定不是一本教你如何“严加管教”的书,而是要颠覆我以往的很多教育观念。我一直觉得,孩子就像一张白纸,需要我们去描绘,去引导,而“管”似乎是其中最直接的方式。但现在看来,这种“管”,或许正在扼杀孩子内在的潜能。我特别想知道,作者是怎么定义“自由”的,它是不是意味着放任自流?又或者,它是一种更高级的引导方式? 我个人很困惑的是,如何在不“管”的前提下,让孩子变得“自觉”。这听起来像是一个悖论。如果是“管”出来的孩子,他们的行为往往是被动的,是受外部力量驱使的。而“自觉”,则是一种内在的动力。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详细解释,如何才能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实践”。比如,在学习这件事上,我们如何才能让孩子发自内心地热爱学习,而不是因为考试成绩或父母的期望而去学习?在生活习惯上,我们如何才能让孩子自觉地整理房间,而不是我每天都像个保姆一样跟在后面? 这本书的“第二部”标签,也让我对作者的教育体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说明作者在教育领域有深入的研究和实践。我好奇的是,第一部可能探讨了哪些基础性的理念,而第二部又会在第一部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哪些内容?我推测,这本书应该会提供很多具体的教育方法和策略,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我希望能看到一些能够立即应用到家庭教育中的案例和建议,让我能够切实感受到这本书的价值。 “自由的孩子更自觉”这句话,让我产生了一种新的思考。是不是意味着,我们越是限制孩子,他们反而越是会反叛,越是会失去自我发展的动力?而当我们给予他们更多的信任和空间,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去尝试,他们反而会因为承担责任而变得更加成熟和自觉?这种教育理念,听起来就像是“授人以渔”的升级版。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如何有效授权孩子,以及如何引导他们从错误中学习的经验。 坦白说,我是一个比较焦虑的家长,总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总想把最好的都给他们,有时候也难免事事插手,过度保护。这本书的书名,就像一记警钟,提醒我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卸下一些不必要的包袱,重新认识孩子的成长规律,找到一种更轻松、更有效的方式,去陪伴孩子成长,让他们真正成为一个独立、自信、有担当的“好孩子”。

评分

《好孩子不是管出来的2:自由的孩子更自觉》这个书名,瞬间就击中了我内心深处的某些疑虑。我一直以来都在思考,传统的“管教”模式,是不是真的适用于现在的孩子,是不是真的能培养出独立、有担当的人。总觉得,一味地“管”,好像是在扼杀孩子的创造力和自主性。而“自由”和“自觉”,听起来是一种更理想的状态,但我不知道该如何去实现。这本书,无疑给我提供了一个思考的切入点,让我对“好孩子”的定义有了新的审视。 我尤其关注的是,书中会如何定义“自由”。我担心的是,如果“自由”被理解为“放任不管”,那可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负面后果。我希望书中能够阐述一种“边界内的自由”,也就是在给予孩子足够探索和尝试的空间的同时,也能让他们明白规则和责任的重要性。比如,当孩子在自由探索中遇到困难时,我们应该如何介入,是提供帮助,还是让他们自己去摸索?这些细节,是我非常想在书中找到答案的。 “自觉”这个词,对我而言,就像是一种“理想型”的孩子特质。我希望我的孩子能够主动学习,而不是被动接受;能够主动承担责任,而不是逃避。但现实往往是,需要一遍又一遍的提醒和督促。这本书的书名,似乎暗示了“自由”是培养“自觉”的关键。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分享一些具体的教育策略,帮助我激发孩子内在的驱动力,让他们从“要我做”变成“我要做”。 我好奇的是,作者是如何将“自由”和“自觉”这两个看似矛盾的概念,巧妙地结合起来的。是不是说,当孩子拥有更多的自主权时,他们反而会因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而变得更加审慎和自觉?或者,当孩子感受到被信任和被尊重时,他们会更愿意去证明自己,从而表现出更强的自觉性?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一些关于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解读,以及作者基于这些规律提出的具体实践方法。 总的来说,这本书的标题对我来说,是一种启发,也是一种挑战。它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以及对孩子成长的期望。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能够获得更开阔的教育视野,学习到更科学、更有效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我希望能够摆脱“管”的思维定式,用更智慧的方式,去引导我的孩子,让他们在自由的环境中,成长为一个独立、自信、并且能够自我驱动的“好孩子”。

评分

说实话,当我看到《好孩子不是管出来的2:自由的孩子更自觉》这个书名时,我的第一反应是有些好奇,但紧接着又有些怀疑。我们从小到大,听得最多的就是“听话”、“守规矩”,这些似乎都与“管”脱不了干系。而“自由”和“自觉”,听起来似乎有点遥不可及,甚至有些“放羊”的感觉。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把这两者联系起来的?是不是真的存在一种教育方式,既能让孩子拥有独立思考的空间,又能让他们内心深处涌动着一股自我约束和前进的动力?我有点想知道,书中会通过哪些具体的案例,来证明“自由”与“自觉”之间的因果关系。 我尤其关心的是,书中会不会讨论到“自由”的具体边界在哪里。毕竟,完全没有约束的自由,很容易走向混乱和失控。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清晰地阐述,如何在给予孩子足够自由度的同时,又能让他们明白规则的重要性。这就像在给孩子搭建一个游乐场,有足够的空间让他们奔跑嬉戏,但同时也必须有围栏,确保他们的安全。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操作指南,比如,当孩子犯错时,我们应该如何引导他们承担后果,而不是简单地惩罚。又或者,在孩子面临选择时,我们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是裁判还是助手? “自觉”这个词,对我来说,就像是一种理想状态。我总是希望我的孩子能够主动去学习,而不是我一遍遍地催促;能够主动去整理房间,而不是我一天到晚地提醒。但现实往往是,需要不断地提醒和督促。这本书会不会提供一些秘籍,让我们能够点燃孩子内心的那份“自觉”?我希望书中能分享一些关于如何培养孩子内在驱动力的方法,而不是那些仅仅依靠外部奖励或惩罚的技巧。毕竟,长远来看,内在的驱动力才是真正持久的。 这本书的副标题“自由的孩子更自觉”,似乎暗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观点:限制孩子的自由,反而会阻碍他们自觉性的培养。这与我以往的一些认知形成了反差,让我产生了强烈的探索欲。我迫切想知道,书中是如何论证这一观点的。是说,当孩子拥有更多自主选择权的时候,他们反而会因为对结果负责,而变得更加谨慎和自觉吗?还是说,当孩子感受到被信任和被尊重时,他们会更愿意去证明自己,从而表现出自觉性?我希望书中能有很多关于心理学原理的解释,让我能从更深层次理解这个教育逻辑。 总的来说,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打开一扇新的教育之门。我希望它不仅能提供理论上的指导,更能带来实操上的启示。我想知道,如何才能在日常生活中,真正地实践“自由”与“自觉”的教育理念,而不是将其视为一种空洞的口号。我希望读完这本书,我能够更自信、更从容地面对孩子的成长,不再被“管”与“放”的困境所困扰,而是能够找到一种更智慧、更有效的方式,去引导孩子成为一个独立、自信、有责任感的人。

评分

《好孩子不是管出来的2:自由的孩子更自觉》这个书名,确实很能戳中我的痛点。我一直觉得,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管了,似乎传统的“说教”和“命令”已经不太奏管用了。我一直在寻找一种更有效、更人性化的教育方式,能让孩子既听话,又能有自己的想法。这本书的名字,让我看到了希望,它似乎在告诉我,所谓的“好孩子”,并非是“管”出来的,而是源于他们内心的“自觉”。我迫切想知道,这种“自觉”是如何产生的,又该如何被培养。 我特别想了解书中关于“自由”的定义。是不是意味着,我们可以放手让孩子去尝试,去犯错,而不用太过担心后果?还是说,这种“自由”是建立在一定的边界和规则之上的?我担心的是,如果“自由”的边界不清,孩子可能会变得更加叛逆和失控。我希望书中能提供一些关于如何设置合理“自由”边界的建议,让孩子在安全感十足的环境中,去探索和成长。比如,在什么时候,我们可以允许孩子做自己的决定,而在什么时候,我们需要介入和引导? “自觉”这个词,在我看来,是一种非常宝贵的品质。很多时候,我们希望孩子能够自觉地完成学业,自觉地承担家务,甚至自觉地照顾自己。但现实却是,需要我们一遍又一遍地提醒和督促。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方法,帮助我点燃孩子内心的“自觉”之火。我希望书中能分享一些关于如何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如何培养他们的责任感,以及如何让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实用技巧。 这本书的副标题“自由的孩子更自觉”,似乎暗示了一种新的教育哲学。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论证“自由”与“自觉”之间的必然联系的。是因为在自由的环境中,孩子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需求和兴趣,从而产生内在的驱动力吗?还是说,当孩子感受到被信任和被尊重时,他们会更愿意去证明自己,从而表现出更高的自觉性?我希望书中能提供一些心理学的解释,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其中的逻辑。 读完这本书,我希望能获得一些具体可行的操作方法,让我能够更好地引导孩子。我不想再成为一个“指令者”,而是希望成为一个“引导者”和“支持者”。我希望这本书能帮助我理解,如何才能在不压抑孩子天性的前提下,培养出他们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自我管理的能力。最终,我希望能看到我的孩子,在充满爱和尊重的环境中,自由地成长,并成为一个内心强大、自觉自律的人。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好孩子不是管出来的2:自由的孩子更自觉》一下子就吸引了我,让我联想到自己小时候的一些经历,以及现在对孩子教育的思考。我总觉得,一味地“管”和“教”,似乎并不能真正培养出独立思考、有责任感的孩子。这其中的界限在哪里?如何做到“自由”与“自觉”之间的平衡,一直是我比较困惑的地方。我想,这本书或许能提供一些新的视角和实用的方法。 我特别关注的是,书中会如何具体阐述“自由”与“自觉”之间的关系。是说完全放任不管吗?我猜应该不是。我想,真正的自由,应该是建立在一定的规则和引导之上的,而自觉,也并非天生就会,而是需要在实践中慢慢培养。比如,当孩子自己做决定时,我们如何不干预,但又能在他们遇到困难时给予恰当的支持?又比如,当孩子犯错时,我们如何引导他们认识错误,而不是一味地批评和惩罚?这些都是我非常想在书中找到答案的问题。 这本书的名字也提到了“好孩子”,这让我思考,什么样的孩子才能称得上是“好孩子”?是那些听话、懂事的孩子,还是那些有自己想法、敢于尝试的孩子?我个人倾向于后者,但现实中,很多家长似乎更看重前者。如果这本书能帮助我理解,如何才能在不压抑孩子天性的前提下,让他们成为有原则、有担当的人,那我一定会非常受益。我希望书中能有一些案例分析,让我能更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理念是如何在实践中应用的。 我注意到这本书是“第二部”,这意味着前面可能还有一本,虽然我没读过第一部,但单看这个标题,就能感受到作者在教育理念上的独到之处。我想,这本书应该会颠覆一些传统的教育观念,鼓励家长们跳出“管”的思维模式,去探索更适合现代社会发展的教育方式。尤其是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孩子们接触到的信息和诱惑都很多,如何培养他们的辨别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我期待书中能有一些关于这方面的深入探讨。 对于“自觉”这个词,我一直觉得它是一种内在的驱动力。很多时候,我们希望孩子能自觉地学习、自觉地做家务、自觉地遵守规则,但往往事与愿违。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些方法,帮助我们点燃孩子内心的这团火,让他们发自内心地愿意去做好事情,而不是迫于压力或外部的要求,那将是莫大的帮助。我希望书中能分享一些具体的策略,比如如何激发孩子的兴趣,如何树立孩子的自信,以及如何引导孩子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让我能更好地理解和践行“自由的孩子更自觉”这一理念。

评分

评分

Thank you very much for the excellent service provided by Jingdong mall, and it is very good to do in warehouse management, logistics, distribution and so on. Delivery in a timely manner, distribution staff is also very enthusiastic, and sometimes inconvenient to receive the time, but also arranged for time to be delivered. At the same time in the mall management Jingdong customer service is also very good, to solve customer suffering, overcome all difficulties.

评分

一共三本,看了一本的十几页了,内容不错,挺值得看的,多充充电吧。

评分

*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养儿育女让我们发现了前所未有的优点,我们竟然愿意为某个人倾

评分

没错,那个疯狂的人是我,哈哈,*十本,我买了*块钱的!盗版书的价格,正版书的享受。上到天文,下至地理,古今中外,面面俱到了!超值!

评分

有孩子了就想看看这些书。买书一定要评论啊,京东一定要平安呀,这个东西都是钱呐进行斗争的原动力,有国家就有战争,我有死者方可以看到,真正接受真的只能做不愿意看到的,但需要的亲你的,她出生以来的社会发展深度双面人,你们知道有工作推荐一下,请教一下,更正一下,是不保证的那份信任的

评分

99元,十本,一次买了好多,六一节送给小孩的,她很高兴,也很好,书质量很好

评分

网上查的说这本书对孩子的成长很有帮助,买来学习做一个好父母的,希望有用,活动买的,很划算!一起买了十多本,京东居然因为一本书没货给我脱了十天,直到我联系客服才给拆分发货的,望改进!

评分

花了300多买的,活动力度还可以,但是没去年的力度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