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悬崖边的名士——魏晋政治与风流》高度还原历史上真实的魏晋,透视名士风流背后的沉痛与颤栗。 
★ 《悬崖边的名士——魏晋政治与风流》呈现知识分子与极权政治的短兵相接,深刻理解我们当下的生存处境。 
★ 《悬崖边的名士——魏晋政治与风流》以正史为依据,拒绝野史与胡说;以轻松幽默的笔法写作,呈现一个精彩纷呈的时代。 
★ 《悬崖边的名士——魏晋政治与风流》让梨的孔融其实不是好孩子?杨修为什么必须死?嵇康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粉丝?五石散原来是壮阳药?陶渊明其实是个官迷?——原来魏晋是这样的?!
这是一个灿烂风流的时代,这是一个黑暗残酷的时代,这是一个与当下高度相似的时代——《悬崖边的名士:魏晋政治与风流》,作者大生为你高度还原这样一个时代。 
魏晋时期,是继春秋战国之后中国文化的第二个高峰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知识分子(文人学士)遭到残酷迫害的时期。一面是极权而混乱的政治,一面是渴求独立自由的知识分子,两者之间的碰撞与博弈,造就了中国历史上一幕幕令人无限慨叹的场景:嵇康临刑奏《广陵散》,王羲之兰亭雅集,谢安袖手之间却退强敌,陶渊明归园田居…… 
《悬崖边的名士》系统梳理了魏晋历史,着力塑造了魏晋士人的群像,呈现出他们在黑暗政治下的生存状态与艰难抉择。了解他们在这种环境下的选择与作为,或许能为我们理解魏晋历史打开新的一扇窗,为我们透视当下现实及自我生存,提供一个别样视角。
大生,又名刘蟾,陕西人。80后作家,《中国书房》执行主编。曾出版《诗经密码》《诗说中国?耕读卷》等。 
所擅书法古琴,耽迷佛易古史。生平贵求真,尚自由。工作室叫“明精舍”。长居北京。 
其解魏晋之人、事,别出机杼,逗人谑笑处,亦引人深思。
目  录 
第一章 建安风骨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 003 
曹操之与令狐冲 / 003 
短歌行 / 006 
第一个作家协会 / 010 
神童曹冲 / 010 
孔融的“真面目”(上) / 012 
孔融的“真面目”(下) / 016 
建安作家协会 / 019 
夺嫡之争 / 023 
乱世中的两类人 / 023 
曹丕和曹植 / 027 
曹操的文字狱 / 031 
士人和政客的区别 / 033 
司马门事件 / 037 
杨修之死 / 038 
理想主义者的悲剧 / 040 
曹丕代汉 / 040 
七步成诗 / 041 
甄夫人和《洛神赋》 / 045 
帝欲长吟哦 / 047 
第二章 始倡玄学 
名士之风?始于斯人 / 053 
土木工程系的曹睿 / 053 
粉面何郎 / 056 
五石散、酒、裸奔和名士 / 060 
产生玄学的四个条件 / 062 
玄学讨论的五个话题 / 067 
正始之音 / 071 
牛人王弼 / 071 
言——象——意 / 073 
应璩和养生诗 / 076 
还是人吗 / 078 
一次著名的清谈聚会 / 082 
高平陵事变 / 084 
何晏究竟怎么死的 / 088 
第三章 竹林名士 
夜中不能寐 / 093 
名士们的三种下场 / 093 
只有鬼神才知道我的忠心啊 / 096 
不俗的老婆 / 099 
瞧这几位 / 101 
梁子是这么结下的 / 107 
废天子易如反掌 / 109 
《四本论》的深意 / 109 
魏晋第一有情人 / 111 
夏侯玄之死 / 112 
又一次起义 / 115 
知识分子的本能 / 117 
儒家信仰的四个层次 / 117 
男女不设防 / 121 
吃人的孝道 / 122 
忠奸周公旦 / 126 
成功了,一定要给仇家显摆 / 127 
没有情商的回诗 / 130 
广陵绝响 / 132 
活神仙孙登 / 132 
伤哉!潜龙 / 134 
高贵地死去 / 138 
两封绝交书 / 139 
中国之君子 / 142 
 《广陵散》,从此绝矣 / 146 
伤?逝 / 149 
真小人vs伪君子 / 151 
第四章 身名俱泰 
晋王朝背上的毒瘤 / 155 
外患不存,必有内忧 / 155 
两足虎的警示 / 158 
没有最奢,只有更奢 / 159 
人为的鸿沟 / 162 
门阀政治 / 165 
至?否 / 167 
南风之乱 / 171 
弱智太子 / 171 
贾南风之乱 / 174 
动乱,开始了 / 176 
士当身名俱泰 / 179 
花样美男 / 181 
金谷盛会 / 183 
八王混战 / 187 
“同情兄” / 187 
南风起,吹白沙 / 189 
落花尤似坠楼人 / 192 
八王之乱还是十三王之乱 / 195 
永嘉之难 / 197 
谁忆百炼钢 / 199 
第五章 衣冠南渡 
王与马,共天下 / 205 
优雅的征服 / 205 
祖逖北伐 / 206 
王与马 / 208 
羝羊触藩 / 211 
王敦之乱 / 215 
就这样结束了 / 218 
兰亭集会 / 222 
苏峻之乱 / 222 
一次重要的清谈 / 223 
墨舞兰亭 / 225 
淝水之战 / 230 
三次北伐 / 230 
桓温之死 / 232 
士大夫的终极理想 / 235 
苻坚大帝 / 238 
淝水之战 / 241 
最后的风流 / 246 
不烂的舌头 / 246 
那些有趣的名僧 / 248 
最后的风流 / 253 
名士的时代,过去了 / 257 
贵族时代的终结 / 259 
真风告逝,大伪斯兴 / 259 
可怕的民众 / 262 
桓玄篡位的小插曲 / 265 
复得返自然 / 268 
魏晋时代的终结 / 269 
附录一:本书所及大事年表
两封绝交书 
司马昭害死天子,为收买人心,又上表辞掉自己的封爵——这个把戏让人怎么看怎么恶心。即便辞掉了这些爵位封赏,最高权力还是他把控着。真有心认罪,你怎么不把兵权交出来呢? 
他对自己也有点心虚——尤其在陈泰这类刚强正直的士人面前,所以他变本加厉管控舆论、管控士人。 
山涛当然明白这里面的利害关系了,这时候,山涛出来做官已久。他做官是以进为退,目的是保全性命,不过山涛毕竟和阮籍还有不同。 
司马懿的丈母娘,也姓山,不错,他们确实有联姻关系。实际情况是,山涛管司马懿的丈母娘叫姑奶奶。那么,山涛和司马师、司马昭,也有一层远房表兄弟的关系。因为这层关系,在司马师当政的时候,山涛就不再隐居,出山为官。 
对于大名士山涛的投诚,司马师、司马昭当然是举手欢迎,司马师感慨地说:“想不到当代姜子牙也愿意出来做官!” 
在暴力的高压和权力的诱惑下,山涛没能继续坚持竹林之志,后人因此说山涛投诚变节,十分不该。但是设身处地想想,在集权制度下,在那种环境中,知识分子的选择实在少得可怜。 
山涛没有如嵇康般旗帜鲜明地反抗到底,所以他也没有嵇康那么高的声誉——历史是公平的。但是不得不说,山涛为官后宽宏大体、器量洪雅,尤其在掌管吏部的时候,不偏不倚、敦厚公正,举荐了许多被埋没的人才。 
 
司马昭对士人的监管越来越严,山涛非常担心好朋友嵇康的安危。或许在他看来,天下大势已经如此,积极反抗也只是白白牺牲,不如暂时屈身保全性命,有用之身还可以做很多事。 
于是,他怀着最朴素的善意,请求嵇康出来做官,甚至举荐嵇康代替自己的位置,这件事,刚好给满腔愤懑无处发泄的嵇康一个最好的出气口! 
嵇康大怒,就给山涛写了一封好长好长的信,大骂山涛,与之绝交!这就是历史上最著名的绝交信——《与山涛巨源绝交书》。 
这封绝交书,被认为是历史上第一篇真正体现文人独立性格的讽喻佳作。嵇康文风犀利、大胆言说,信中态度鲜明地表达自己的立场,坚决不出仕做官。并且用各种嘲讽揶揄,挖苦批判当时的礼法制度多么荒谬,说明自己坚决受不了这种虚伪、无聊的约束。 
这与其说是一封与山涛的绝交书,不如说这就是一封羞辱司马昭、与司马氏政权坚决划清界限的表白信。 
真要和一个人绝交,直接拉到黑名单不再联系就是,何必这么恣意汪洋写这么多东西?其实嵇康并不真的恨山涛,他也明白山涛的用意,他真正恨的,是残忍虚假血腥弑君的司马昭,真正恨的,是虚伪的名教礼制。 
这封信的内容,让司马昭恨得牙痒痒,但他毕竟还是“君子”,装君子装得久了,他自己就真的装进去了。钟会趁机挟私报复,劝司马昭杀掉嵇康,但是司马昭为示宽宏,还是忍了。 
不过,嵇康并没有因此逃过厄运。 
 
参与竹林交游的人中,还有一对兄弟也是核心成员——吕安和他的庶兄吕巽。 
吕氏兄弟也是官宦大族子弟,他们的父亲官至镇北将军、冀州牧,绝对部级高官。吕安是一个潇洒出尘的名士,志量开旷,也挺有趣。有一次他来找嵇康,嵇康不在家,嵇康的哥哥嵇喜就殷勤相迎,不过吕安并未进门,在门上写了一个“凤”字,就转身走了。 
嵇喜挺高兴,觉得凤凰是吉祥的象征,以为是在夸自己,他没看出吕安的真实意思。繁体凤字的写法,是一个“凡”里面一个“鸟”字,吕安这是嘲讽嵇喜只是一只凡鸟、一个俗人而已。 
《晋书?向秀传》记载,向秀、吕安和嵇康曾一起在山阳灌园,可见三人关系的密切。 
但是261年发生的一件事,结束了这一切美好的潇洒和风流。原来,吕安的妻子徐氏非常美貌。吕巽趁吕安不在家,居然将自己的弟媳妇给强奸了。这事儿在标榜着礼教制度的司马昭时代,那还不葬送了他的声誉?至少也得断送他的前程。 
所以,吕巽很害怕,就央求嵇康帮忙,做中间人调解。吕安也把这事儿告诉了嵇康,打算休了徐氏,并告发吕巽的禽兽行为。 
吕氏兄弟都是嵇康的朋友,嵇康本着最质朴的想法——毕竟还是兄弟,不要搞得你死我活、变成仇人。于是就出面当了一回和事佬,劝吕安放吕巽一把。 
但是接下来的事情就让人大跌眼镜了,这边善良质朴的嵇康、吕安,都打算饶过吕巽了,而吕巽却小人之心,不相信弟弟能放过自己,加之又想长期霸占徐氏,竟然恶人先告状,反咬一口,诬告吕安打了母亲! 
打母亲!在“以孝治国”时代,那还了得? 
吕巽是司马氏集团的高官,而吕安则是异见名士。这场亲哥哥诬告亲弟弟的案子,居然就被受理,结果不出意料地判了吕安败诉,并把他流放到边郡。 
嵇康得知消息后如遭雷击。他怒不可遏,立刻给吕巽写了一封绝交信《与吕长悌绝交书》。 
同样是绝交信,这封信就简短明快多了,没有洋洋洒洒的分析批判,只有简短明快的叙事,告诉吕巽,你弟弟当初怎么放你一马,你有多么卑鄙阴暗!你这么做,根本侮辱了“朋友”两个字!最后不无愤恨地说: 
古之君子,绝交不出丑言。从此别矣!临书恨恨。(《与吕长悌绝交书》) 
这才是绝交的正常口气! 
天真义气的嵇康后悔不已,他觉得是自己当时劝吕安息事宁人,才导致了这场灾祸。他不但写了绝交书,还亲上公堂,为吕安作证辩驳。司马氏争权一看,嗬!正想办法找你茬儿呢,你倒好,亲自送上门来!岂能轻易放你走? 
于是,嵇康和吕安一起被下入大牢。
一个充满了独立精神和贵族气质的时代 
 
 
 
一 
 
套用《双城记》开篇的行文格式——魏晋,是最混乱的时代,也是最辉煌的时代;是最虚伪的时代,也是最真诚的时代;是最黑暗的时代,也是最令人向往的时代。 
我们受《三国演义》的影响,把目光都焦聚在蜀汉政权上,焦聚在诸葛亮、赵云身上,焦聚在桃园三结义上,时不时为“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而扼腕叹息,为诸葛亮应不应该废帝自代而琢磨半天。 
并且受到中国传统“务实”观念的影响,受到无产阶级历史观的影响,大多数提及魏晋的书籍,都会说魏晋时期统治腐朽、政治腐败,社会动荡、民不聊生,阶层对立严重,贵族荒淫奢侈,简直是历史上腐败黑暗的巅峰。 
以至于教科书对这段历史,都贬斥不断、简单带过。 
魏晋——在历史中是那样的罪恶。 
但是从精神层面而言,从思想、文学、艺术、宗教、审美角度而言,我不得不说,这是中国历史上难得的一个文化盛世,是继战国百家争鸣之后又一个思想文化高峰——甚至两千年后的今天,我们都难以逾越。 
这是一个充满了独立精神和贵族气质的时代。 
魏晋时期,思想的天空上闪耀着玄学的光彩,思想家们整体开始不那么“现实”,不急于探求所谓的治国兴邦之道,开始探究本体问题,开始辨析名词的深层含义。思想家们动辄高谈阔论,撰文批判对手,甚至一聊就几天几夜,聊得人累个半死。这种“务虚”,恰恰是哲学思辨最需要的精神,魏晋玄学,是中国思想史上最富有哲学意味的一页。 
魏晋时期,文学开始自觉,文学家们超前地意识到:文学不再是附庸于经学的小道,文学也不一定要承载乱七八糟的“道”,文学可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可以戏谑,可以庄重,可以华美,可以飘逸,可以悲壮,可以激昂,建安风骨直接影响唐诗的内在精神。当现代的我们意识到文学的独立性的时候,魏晋的名士们会笑着说:我们早玩过了! 
魏晋时期,士人又一次开始寻求独立的人格精神。政治黑暗和暴力戕害,让他们早早地体察到人生的无常,意识到人格的尊贵。他们有自己的理想和准则,为了保持高傲尊贵的灵魂,他们表现出各种怪异的、不同寻常的举动,他们是耿介者,是狷狂者,是不俗者。谁知道阮籍歧路痛哭,哭的到底是什么?嵇康死前弹奏《广陵散》,卓尔千秋,成为知识分子反抗绝望的高贵而永恒的象征。 
魏晋时期,人的审美开始自觉。形体的俊雅和气质的通脱,已经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男人不用立德立功立言,而仅凭“岩岩若孤松”之貌,凭“妙有姿容”,就赢得一片喝彩;女子也跳出贤良淑德的窠臼,延颈秀项、丰乳肥臀,就可以博得赞赏的目光。人们单纯地欣赏美,赤裸地表达对美的爱慕和向往。离开魏晋,再没有哪个朝代能看死一个美男子,也再没有哪个朝代的史书,能用那么多的辞藻来赞美一个人的容颜。 
魏晋时期,佛教大兴,佛教高僧纷纷东来传法,佛教的中观思想就在这时候尽数传入。这时候还出现了第一次译经的高峰,出现了千年不遇的翻译大师鸠摩罗什。可能大部分人都不知道,现在几乎家喻户晓的《金刚经》《妙法莲华经》《维摩诘经》的通行版本,就都是他翻译的。龙门石窟、云冈石窟,也都是这时候开凿的。 
魏晋时期,书法、绘画的艺术成就,几乎让后人无法逾越。王羲之随便几封书信,居然成为后代学习的范本楷模,后人不断津津乐道“魏晋笔法”“取法魏晋”。我们至今纳闷不解,后代学书法的千千万万,为什么就没有一个人能超越王羲之?还有这时期的绘画,我们只能用叹为观止来赞美和形容。 
 
这是一个充满了独立精神和贵族气质的时代。 
因为只有独立的人格,才能与众不同,探寻新的思想文化;只有贵族的雍容闲适,才能花时间和精力在文艺上切磋琢磨。不得不承认,受过良好教育的贵族阶层,更容易从个体立场去理解生命,理解生命中应该有的高贵和价值、自由和尊严。 
兴亡的废替,暴力的无情,时光的流逝,更容易在他们细腻的心里造成影响,从而借助他们的灵巧的双手表达出来。 
诚然,劳苦大众也会有同样的情愫,但是,起码大众难以具备表达的技巧和手段。 
 
在中国社会里,皇权越集中,对艺术文化自上而下的控制就越严格,越容易扼杀艺术文化的进步。 
而魏晋的皇帝,本身也是士族中的一分子,或者仰仗士族的支持才得以上位,较之其他朝代,魏晋的皇权并没有那么集中。士族对皇权的反抗,也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皇权的力量。士族和皇权一起,共同维系着社会的平衡。这种情况,有点像欧洲的封建贵族时代。 
这种情况,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 
所以,这个时代才会比别的时代,更为文艺,更为洒脱,更为风流。 
 
二 
 
东汉末年,王室衰微,各地豪强蜂拥而起,逐鹿中原。经过几十年的军阀混战,最终形成魏、蜀、吴三个势力最强的割据政权,这就是一直被我们津津乐道的三国。 
三国之中,曹魏实力最强,其统治区域主要在黄河流域,是传统概念里的中原大地、全国政治中心。加之蜀为曹魏所灭,吴国也灭于篡魏的司马氏,所以曹魏当仁不让成为中国朝代更迭的正统。 
晋朝脱胎于曹魏。司马氏建立西晋,承袭魏祚,统一天下。不过西晋很快便发生内乱,北方少数民族政权趁机南下,俘虏了晋怀帝,进而消灭了这个短暂而飘摇的王朝。 
于是,在长江以南,晋室宗亲又竖起大旗,建立了东晋政权。东晋王朝偏安江南,虽有几次北伐,但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没能完成收复中原的壮举。 
420年,东晋大将刘裕废除晋安帝,建立刘宋政权,中国从此进入南北朝时代。 
本书所描写的历史范围,大致就是东汉末年到东晋结束这段时间。 
由于本书重点表现名士的选择和命运,所以着眼点就放在理想和现实冲突较强的建安年间、曹魏、西晋和东晋政权范围内。同一时期的其他政权,诸如蜀国、吴国,以及北方少数民族十六国等,描写相对较少。
这本关于魏晋风度的书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它描绘的那个时代,简直就是一个矛盾的集合体。一方面是士人们对“名士”身份的狂热追逐,仿佛只要有几句玄妙的清谈和几分放浪形骸的做派,就能在那个动荡的时代里占据一席之地。另一方面,这种风流背后却隐藏着深深的无力和绝望,他们看透了政治的黑暗和人生的虚妄,只能用饮酒、服药,甚至是以近乎自毁的方式来表达对世俗的疏离。我特别喜欢作者对当时士大夫阶层心理状态的细致剖析,那种在理想与现实夹缝中挣扎的痛苦,读来让人深有同感。比如那些在政治高位上战战兢兢的文人,他们一方面享受着权力的庇护,另一方面又时刻担心着“飞鸟尽,良弓藏”的命运,这种双重生活下的扭曲和挣扎,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读完之后,我甚至会思考,我们今天所追求的“成功”和“体面”,是否也在某种程度上,是另一种形式的“魏晋风骨”的现代变奏呢?这种跨越时空的共鸣,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一般的历史解读。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感非常好,简直可以称得上是一部精彩的群像剧。它没有将历史人物扁平化,而是赋予了每个人物独特的生命力和动机。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描述政治斗争时,那种刀光剑影下的文雅与残酷的对比。你看那些在朝堂上唇枪舌剑的士人,他们嘴里说着《老子》、谈论着《庄子》,但手上却在进行着残酷的权力游戏。这种巨大的反差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作者的文笔老练,论证有力,尤其是在处理一些敏感的历史事件时,展现出了高超的平衡感,既没有完全偏袒任何一方,又能清晰地指出历史的走向和必然性。读完后,我感觉对那个时代的名士们有了一种近乎亲历者的理解,他们不是一群不食人间烟火的仙人,而是在泥沼中努力保持自己精神高贵的一群人。这本书的深度,在于它挖掘了“风流”背后的生存智慧和悲剧底色。
评分我得承认,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颠覆我以往对魏晋时期的一些刻板印象。我原以为那只是一个文人士大夫集体“摆烂”的时期,但读完之后才发现,那里面的“风流”远比我想象的要复杂和深刻得多。它不仅仅是关于文学艺术的兴盛,更是关于知识分子如何在极端的政治高压下,寻找自我生存空间的挣扎史。作者似乎非常擅长捕捉细节,那些关于服饰、饮食、甚至日常交际的描写,都非常考究,一下子就把我拉进了那个世界。比如,他们如何通过特定的言辞、眼神,来区分彼此的“同类”与“异类”,这种心照不宣的默契和圈层文化,读起来令人着迷。它不是在歌颂这种风流,而是在解剖它形成的历史土壤和最终的消亡路径。这种冷静而克制的分析,反而比激昂的赞美更能让人信服,因为它提供了一面审视历史的棱镜,让我们看到,所有的“风流”都是有代价的。
评分简直是太有意思了!这本书没有用那种枯燥的历史叙述方式,而是像一个灵敏的观察者,把魏晋时期那些光怪陆离的场景活生生地搬到了我们眼前。那些洒脱不羁的言行举止,那些挑战传统礼教的艺术表达,读起来让人忍不住拍案叫绝。我仿佛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酒气和香草味,看到那些衣衫不整、谈笑风生的名士们在竹林下吟诗作赋。作者对于不同派别之间微妙的张力把握得非常到位,比如清谈玄学的玄远,和山涛、嵇康那一代人的刚烈,以及后来士族政治的演变,层次感非常丰富。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对“名士”这一社会角色的解构,它揭示了这种风流背后,其实是对权力结构的一种无声的抵抗,或者说是一种无奈的妥协。这本书的文字本身就带着一种清旷的美感,读起来就像在品味一壶上好的陈酿,回味无穷。它让我对那个“个性解放”的时代有了更立体、更人性化的理解,而不是简单的符号化标签。
评分初读时,我对这种偏重于“风流”而非宏大战争叙事的历史解读持保留态度,但这本书很快打消了我的疑虑。它成功地将“政治”的冰冷内核与“风流”的表面光鲜巧妙地缝合在了一起,展示了两者是如何相互渗透、彼此塑造的。作者的独特视角在于,他将魏晋名士的审美趣味和行为模式,视为那个时代政治生态的直接产物,而非简单的文化现象。比如,那种对“自然”的推崇,其实是对僵化官僚体系的一种逃离宣言;那种对个体生命的极度珍视,也是对随时可能被权力碾碎的恐惧的投射。这种深层的因果关系阐释,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智力上的满足感。它不是一本让你轻松消遣的闲书,而是一本需要你不断停下来思考、对比不同史料的佳作,它对细节的捕捉和对人物精神世界的还原,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
评分我为什么喜欢在京东买东西,因为今天买明天就可以送到。我为什么每个商品的评价都一样,因为在京东买的东西太多太多,导致积累了很多为评价的订单,所以我同意用一段话作为评价内容,省时省力,还能得京豆。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在京东买东西就是又好又快!
评分4、隐秘奇闻搭配鲜活语言,生猛;去伪存真且字字铿锵,有料。
评分非常好好的书,活动期间特价买的,便宜实惠还正版。。。。。。
评分going明明明明你明明你明明你牛糊涂
评分书是好书,但是这个包装也太简陋了点,就快递袋外裹点胶布,还好没坏角。
评分喜欢,大爱,看完继续买买买买买买买买买买
评分在《樱桃子诗》现场,爱子殷殷的史思明,正给大儿子史朝义送去新摘的樱桃;在《黄台瓜辞》现场,夺权心切的武则天,正想着如何像摘瓜一样除掉碍手碍脚的儿子们。
评分羔羊总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等待死亡;另一种能回头是岸,前程似锦 我的房间里有一整架书籍,每天独自摩挲大小不一的书,轻嗅清清淡淡的油墨香,心中总是充满一股欢欣与愉悦。取出一册,慢慢翻阅,怡然自得。
评分人物故事会。呵呵。现在的作者剽窃了历史来编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