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贵英国

权贵英国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邱翔钟 著
图书标签:
  • 英国历史
  • 贵族
  • 社会阶层
  • 权力
  • 文化
  • 政治
  • 历史
  • 传记
  • 社会
  • 维多利亚时代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140288
版次:1
商品编码:12070324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20
字数:33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退出欧盟、难民问题、汇率大跌、经济下行,英国再次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权贵英国》通过分析英国的政治建制——君主制和贵族制的历史与现实,指出英国的复兴必定是从历史与文化传统中汲取力量。
  ★英剧《唐顿庄园》在国内受到热捧,收获了大批英国贵族的拥趸。他们对英国贵族日常生活和英国贵族文化非常感兴趣,但是国内图书市场上介绍英国贵族历史的严肃读物只有一种学术著作,《权贵英国》以记者的敏锐视角、丰富的历史素材、生动活泼的语言,讲述英国贵族历史,尤其是对五家历史上知名的贵族世家做了详细介绍。

内容简介

  本书介绍了英国现存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君主制和贵族制。分析了两种制度的历史和现状。书稿分上下两篇,上篇王室制,介绍了英国历史上的各个封建王朝,说明了君主立宪制是如何逐步确立起来的。下篇贵族篇,介绍了英国贵族制度的历史形成和历史命运,以及几个知名的英国贵族世家。《权贵英国》以描述英国王室与贵族的历史与现实为线索,勾勒出一幅英国政治、社会乃至精神风貌演变的画卷。

作者简介

  邱翔钟,曾任英国广播公司(BBC)资深节目制作人,香港《信报》总编辑,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居英三十余年,曾为香港《信报》《信报月刊》《明报月刊》等报刊撰写国际评论及英国政治、社会和经济动态。

精彩书评

  王权与贵族,是洞察英国历史与制度进化、改良的主轴。君主立宪与保守主义理念,浸润英人的日常生活,深入其国民的骨髓。邱翔钟先生的这部著作,适逢其时。它是有关英国王权与贵族制度的入门读物。更有价值的是,英国三百多年来平稳而又秩序的制度实践,对正经历阵痛的中国,无疑是彼岸递来的一面镜子。
  ——张力奋(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FT中文网创刊总编辑)
  
  该书资料详实准确,不论是叙述历史,还是描述现状,作者均以学术界的资深研究成果作为资料来源,即使是掌故趣闻,也都有可靠的事实依据。
  ——李强(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

目录

关进笼子的王室与引领时代的贵族(序)
王室篇(Monarchy)
——迈向立宪君主之路
前言 英国当代君主:丧失了权力,还有什么作用?/ 003
1. 象征性和礼仪性角色/ 004
2. 君主特权仍在,却非君主掌握/ 012
第一章 英格兰国王与专制君主不同在哪里? / 019
1. 君权与教权:王大还是神大?/ 020
2. 限制君权的传统/ 026
3. 欧洲封建和英格兰君主的血统承传/ 032
4. 英格兰也有农民起义:只是次数少、规模小/ 035
5. 限制君权的理论/ 037
第二章 早年的英格兰/ 041
1. 诺曼入侵前的入侵者到萨克逊王国的出现/ 041
2. 征服者威廉建立的诺曼—盎格鲁王国/ 044
3. 摆脱依附法国,英格兰民族主义兴起/ 050
4. 兄弟阋墙——红白玫瑰战争/ 060
第三章 都铎王朝时期的政治和宗教纷争/ 068
1. 热情爽朗的亨利八世初登政治舞台/ 070
2. 纷争的开始:亨利八世想休妻再娶,教宗不批准,怎么办?/ 073
3. 亨利八世向罗马教廷摊牌:自封为教会至尊首脑/ 081
4. 伊丽莎白一世:奇里斯马女王?/ 091
第四章 让英国人刻骨铭心的内战和“光荣革命”/ 105
1. 斯图亚特早期君王:狂热信仰君主绝对权力/ 105
2. 查理一世君权神授观念带来的悲剧:与国会的决裂/ 111
3. 查理一世之死和克伦威尔迈向军事独裁道路/ 122
4. 王政复辟的根由:君主受到国会约束,护国公无法无天/ 133
5. “君临而不统治”原则的确立:“光荣革命”/ 138
第五章 汉诺威王朝:君权进一步削弱,英国崛起成为世界强权/ 152
1. 汉诺威王朝:德国人做英国国王/ 153
2. 维多利亚女王:无灾无难,长期在位,英国称霸全球/ 165
3. 温莎王朝:诚惶诚恐的“新”王朝/ 172
4. 伊丽莎白二世:“家庭式君主制”面对的考验/ 179
贵族篇(Aristocracy)
——从千年的主角到落日的余晖
前 言 英国现存的贵族/ 189
1. 货真价实的贵族:传统的世袭贵族/ 189
2. 旧瓶里的新酒:终身贵族/ 191
3. 上议院:阶级和种族的熔炉?/ 197
4. 永远的封建玩意儿:王室贵族/ 201
第一章 英国还存在贵族阶级吗?/ 205
1. 贵族制已死,贵族犹存/ 205
2. “英国贵族在衰败的边缘”/ 208
3. 长期执掌英格兰和英国运程的贵族阶级/ 216
第二章英格兰贵族制的起源/ 222
1. 诺曼人建立的封建制/ 224
2. 君主与贵族:相克相生/ 228
3. 贵族和骑士如何炼成?/ 236
第三章英格兰贵族阶级的形成/ 244
1. 成为英格兰贵族容易吗?/ 244
2. 贵族阶级的教育和婚姻/ 249
3. 讲实际的近代贵族:投身工商业活动/ 265
4. 贵族的终极奢华和炫耀:庄园豪宅/ 271
5. 贵族阶级的生活方式/ 278
6. 贵族的天职:管治国家/ 285
第四章 如日中天的日子不长了/ 289
1. 财雄势大的贵族地主阶级/ 289
2. 厄运的开始/ 295
3. 新兴富豪侵入贵族领地/ 301
4. 贵族领地失守/ 314
第五章 丧失财富和地位之后,怎么办?/ 319
1. 脸皮够厚:迎娶(美国)富豪独生女/ 319
2. 头衔有价,出任装饰性职位/ 323
3. 到海外去:殖民地的冒险生涯/ 327
4. 天翻地覆,迷失方向/ 331
5. 贵族在殖民地的拿手好戏/ 336
6. 管治权是如何丧失的?/ 340
第六章 著名的英国贵族世家/ 349
1. 德文夏公爵—卡文迪什家族/ 349
2. 马尔博罗公爵—丘吉尔家族/ 364
3. 白德福公爵—罗素家族/ 376
4. 威斯敏斯特公爵—葛罗甫纳家族/ 387
5. 索尔兹伯里侯爵—塞西尔家族/ 397
尾 声 无可奈何花落去/ 406




前言/序言

  关进笼子的王室与引领时代的贵族
  2005 年夏天,英国开始接待中国团体游客旅游时,第一批旅游团访客当中,有一位名叫马添国(音译)的中国新闻工作者。他向政治上持态中间偏左的英国《卫报》记者提出他可能以为会让英国人感到棘手的问题。他问道:“你们实行君主制,怎么会是个民主国家呢?”想来,应该有相当见识的记者尚且会提出这样的问题,那么,普通人中存在类似的误解大概也就不足为奇了。即使是英国人统治过一百多年的香港,也有许多人对英国的事情不甚了了。在香港,有人把英女王称为“事头婆”。这个说法虽然有些开玩笑的性质,不过,事实上,不仅在香港,而且,在其他华人社区里,对于英国立宪君主制度和其他建制的认知存在误差,甚至误解的人不少。可不是吗?英国不但有女王,有王室;国会有贵族院;这个国家还存在公、侯、伯、子、男不同等级的爵爷——尽管他们多半收敛沉潜,不再“招摇过市”。用当代一些中国人的观念看,这不就是典型的封建社会或封建国家吗?
  想要了解英国社会及其建制,显然不能从想当然的概念出发。要了解这个国家,有必要抛弃固有的成见,尤其要抛弃意识形态造成的偏见,从历史真相,从事实出发,认识这个国家的历史和现状。许多华人认为,英国人顽固保守,英国一切没有大的变化,是保守主义的大本营,有人甚至以为伦敦还是大雾笼罩,浓雾满天。其实,英国大致上治理好了伦敦和其他大城市地区的空气污染。虽然由于地理环境的关系,英国在秋季和冬季阴雨绵绵,然而,阳光灿烂的日子不少,春天和夏天的天气尤其好,蓝天白云,时时可见。多年不见鱼儿的泰晤士河重现鲑鱼。英国的确以保守主义见称,没有动不动就来一场翻天覆地的革命,但是,
  它同时不断改良;它不轻易放弃传统,却又不停变革,实施缓进改革。连他们的社会主义倡导者也用古罗马历史上以缓缓推进兵力的将领费边(Fabius Maximus )为名,把他们的组织叫做费边社(Fabian Society),主张缓慢推动社会主义。英国历史上形成的种种重要建制,包括君主制、贵族制、议会制、公学制,都是古老的建制。这些建制表面上亘古不变,实际上都不停地以不同方式展开改革。它们或许保存了外壳,而内涵早已经翻新。有的建制亦旧亦新,有的与时俱进,有的改头换面。除了古老的建制之外,英国还有今天看来可以说是半新不旧的建制,如内阁制、文官制(公务员制)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才完整建立起来的社会福利制度和全国医疗系统(National Health Service ,简称NHS)。
  对于不同文明、不同文化的误解,原因多种多样,其中一个原因是翻译文字带来的问题,所谓“lost in translation”(这一词组源自中文译名为《迷失东京》或《爱情,不用翻译》的美国电影片名);翻译文字不但容易走样,而且容易产生歧义。不同国家里的同一建制,名称或许相同,内涵却可能大相径庭。拿君主来说,且不说当代被称为“虚君”的英国立宪君主,即使是历史上大权在握的英格兰和英国君主,其权力不仅远远比不上皇权主义传统深厚国家里的皇帝,也远远比不上同为西欧封建制度下的法国君主。在法国,据说那位被称为“太阳王”的路易十四曾经宣称“朕即国家”。不论他是否说过此话,从17 世纪后半期直到18 世纪初(1643—1715),长期执政的路易十四的确大权在握,为所欲为。然而,英格兰君主向来就受到制约:早年的国王势力小,其他伯爵国几乎可以和他们平起平坐。从英格兰可算自
  成一统的国家时,基督教已在西欧得势,不但支配神的世界,而且控制世俗的活动,西欧各国君主无不受到罗马教廷的控制。即使是宗教改革之后,教权也还是强大。而当时的英格兰正经历鼓吹绝对君权的君主被关进笼子、被迫交出权力,实现立宪君主的历史阵痛中。英国君主制的历史,也就是君主被关进笼子里、权力被褫夺的历史。从1215 年的《大宪章》开始,贵族和其他阶层民众一起,逐渐削减君主的权力。到1688—1689 年的所谓“光荣革命”,立宪君主制确立,君主变成虚君,即挂名的国家元首,没有实权;实权先是落到贵族和地主阶级代表,其后落到民选的各个阶级代表手中以及经过严格考试长期在政府各部门工作的高级公务员,或称文官手中。早年的文官多半来自中上层阶级,之后,越来越多来自中产人家。英国的君主虽然丧失了权力(power),却成为国家的象征,成为国家元首,在任何庆典仪式中稳占首席。英国君主只要恪守立宪君主制的原则,和善亲民,规行矩步,便可以安坐其位,拥有不能以实际权力、更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威望(prestige)。
  英国另一个容易令人误解的建制是贵族制度。诚然,历史上的许多贵族伺候君主,响应国王的征召,带领兵丁讨伐叛逆或开疆辟土,参加十字军东征,但是,他们同时制约国王的权力。在西欧封建制度下,贵族,尤其是大贵族,在自己的领地上大权在握,割据一方。至少在英格兰和英国,贵族是过去上千年历史上最重要的阶级。贵族阶级是限制王权的主力,是驱动英国最早迈向立宪君主制的推手;贵族不仅控制贵族院,他们还通过平民身份的子侄长期操控平民院,即下议院;贵族在英国文化和文明发展中处于主导地位,他们的品位爱好,影响无远弗届。到了今天,贵族阶级成了过时的阶级。虽然贵族院还叫贵族院,但是,多数世袭贵族已经被赶了出去,取而代之的是退休政治人物,即前内阁大臣和各党头面人物和各界代表人物(说来令人难以置信,包括退休的工会领袖),或是学有专长、民选的行政首长想要延揽委以重任的人士。他们都戴着“男爵”(或“女男爵”)帽子,但是,他们既没有田连阡陌的农地,也不能像以往的世袭贵族,把爵位传予子弟。根据笔者的粗浅研究,无可讳言,我认为英格兰和英国贵族是英国历史上最重要和最值得重视的阶级,不是斥之为腐朽没落的封建势力所能简单否定的。
  一言以蔽之,英国像一个旧瓶子,盛载着现代文明社会的内涵;外表古旧,内容簇新。用另外一个比喻来说,英国像是一个充满古老陈旧建筑的地方,外表古色古香,内部陈设和装备则是现代的。就像英国保存、继续使用古老建制一样,许多当代英国人仍然使用或者居住在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之内,这些建筑或房宅的外墙也许古朴,甚至陈旧,而里边的装修时髦,设施先进。任何人到英国各地走走,都会发现从中世纪晚期以来种种不同时
  期、不同风格的建筑。众多不同时期兴建的城堡,包括至今仍然是英国王室住所之一的温莎堡,那是11 世纪征服者威廉(William the Conqueror,1066—1087 )开始修建的城堡,更多的是中世纪晚期以来的王室和贵族的深宅大院,豪华府邸;多年来支配英国人精神世界的教堂乃至普通民居,形形色色的建筑,由哥特式和新哥特式、巴洛克式、都铎时期、乔治亚时期、维多利亚时期、爱德华时期到现代和新古典建筑,应有尽有。英国的建制就像其建筑,新旧杂陈,旧建筑不停维修或翻新,继续使用,同时,又有最新颖的摩天大楼拔地而起,争奇斗艳,令人眼花缭乱。无论是何时何种建筑,只要没有在战乱中被毁或遭到摈弃变成为废墟,仍然还在使用,经过一代一代人的维修、保养和更新,装设了各种现代设施。
  如果要用当代中国人熟知的观念来看,可以说目前英国社会主体是一个装在封建社会框架中的自由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民主自由和多元的社会结构内容。其实,这样的说法不免过于简单化;英国社会极为复杂,难以用简单的一套观念来概括。如果非借用那些概念不可的话,可以说,在英国,从影响深远的封建贵族残余,居于经济主流地位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遍及民众生活和福祉各方面的社会主义成分,多彩多姿的后现代创意言行,等等,应有尽有,组成一个丰富多彩的,多层次的立体社会。在许多人眼光中,在当代世界,由于旧的建制更为人所熟知,甚至更为引人瞩目,英国显得古旧保守。实际上,在英国,从社会结构、政治建制、文化创作到民众生活,样样事情都在不停改革,都在与时俱进的英国,比世界上许多地方显得更为年轻活跃。“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用在英国,可说恰当。
  当代英国史学家夏玛写道:“英国历史,看来像是温和节制社区的产物,甚少由于痉挛而颤动。”像其气候的温和适度一样,英国,尤其是其主要构成部分即本书主要讨论的英格兰,宫闱内的同室操戈,阴谋诡计,封建贵族之间的尔虞我诈,你争我夺,不可避免;统治集团之间,尤其是贵族与君主之间的争斗,更是史书不绝,并在17 世纪终于酿成内战,兵戎相见。但是,与许多国家民众揭竿而起,或暴民累累起事推翻统治阶级相比,英国历史上,下层民众造反起事图谋推翻王室统治的暴烈事件罕见;社会的发展安稳节制,渐进的改良动作不断,却无疾风暴雨式的革命;朝代循环,民众抗争,暴民肆虐,以致军阀混战数十年乃至上百年,死亡人数以成百上千万计,最终改朝换代的惨烈事件则更是闻所未闻。长期在英格兰以及英国其他部分处于统治地位的君主和贵族,当然也是厮杀和丑闻充斥,但是,由于没有发生大规模残杀造成文化传统的断裂,主流文化和传统连绵不断,优雅高尚的文化成果世代延续承传,多年积累,丰富多彩。
  作为一个文化、教育、科学技术发达的多元开放社会,英国的社会政治、历史书籍和资料不但汗牛充栋,而且众说纷纭,观点各异。英国所有君主和重要王室成员都有大量成书的
  传记,历任首相、重要大臣、王公贵族留下的记录,不计其数。十几年前,曾经在大西洋两岸受过教育的历史学家福尔曼博士(Dr. Amanda Foreman )在研究其他问题的过程中发现
  了第五代德文夏公爵夫人左婕娜(Georgiana Cavendish the 5th Duchess of Devonshire )这个人物以及她与其母亲史宾塞伯爵夫人(Countess Spencer )之间的大量来往书信。福尔曼越看越有兴趣,并因而写成左婕娜的传记《德文夏公爵夫人左婕娜》一书。此书出版之后,成了畅销书,其后还拍成电影。此书行文流畅,传主为人行事堪比当代的短命王妃戴安娜,多姿多彩。但是,许多批评家认为作者太过同情传主,不够客观。在英国,不但王室有大量藏书和各种资料,贵族家庭也有大量藏书和资料,对于研究者而言,那是无尽的宝藏。
  笔者介绍英国建制,这个题目大得很,不可能作第一手的研究,而只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选取和利用英国史学家们的研究成果。英国史学研究,尤其是英格兰和英国史方面,根基深厚,成果丰富,而又存在各种各样的观点。本书根据英国主流史学家的研究成果,简略介绍英国君主制和贵族制的主要特征,以偏概全,挂一漏万,在所难免。
  除此之外,笔者还参考英国报章资料上的最新信息。主要参看的报章有《泰晤士报》、《卫报》、《金融时报》、《每日电讯报》、《独立报》、《每日邮报》等。报章信息中,一个重要的内容是各报的名人讣闻。英国报章的讣闻不只是介绍履历,更重要的是介绍死者主要事迹,要言不烦,重点突出。这些讣闻不但有助于了解死者,而且有助于了解过去近百年来的重要人物以及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变迁。

远方的灯塔:一个失落时代的航海日记 作者:伊莱亚斯·索恩 一、海图之外的呼唤 公元1878年,蒸汽与煤烟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吞噬着旧日世界的面貌。然而,在大西洋的怒涛与太平洋的静谧之间,仍有大片未被精确测绘的蓝色荒原。本书并非一部关于帝国扩张或政治博弈的宏大叙事,它是一本深埋于航海日志与个人手稿中的发现——一位名叫亚瑟·彭德尔顿的自然历史学家兼业余制图师的遗作。 彭德尔顿的旅程始于对“确定性”的反叛。他厌倦了伦敦湿冷的雾气和学院派无休止的辩论,渴望亲眼目睹那些只存在于古老水手传说中的景象。他的船只“信天翁号”,一艘小型的、经过改装的巴拿马帆船,载着他的少数几名忠诚船员,于九月一个阴沉的早晨,悄然离开了泰晤士河口,驶向了未知的南方。 二、赤道风暴与星辰的指引 日记的第一部分,详细记录了穿越赤道太平洋的艰辛。彭德尔顿的笔触冷静而精准,充满了对海洋力量的敬畏。他描绘了珊瑚礁的诡秘色彩,那是任何陆地画家都无法调和的荧光绿与深紫的交织;他记录了罕见的“绿闪”现象,以及在南纬二十度时,海豚群仿佛领受了某种无形指令般,集体跃出水面,追逐着“信天翁号”的船艏浪。 与其他航海家不同,彭德尔顿的兴趣并非财富或领土,而是生态的孤立性。他花费了大量篇幅描述船只停泊在几处无人知晓的火山岛礁时,对当地动植物群落的细致观察。例如,他在一张模糊的素描旁写道:“这里的甲虫体型堪比我的拇指,其外壳折射着一种近乎金属的虹光,它们似乎从未见过比它们体型更大的掠食者。” 这些岛屿的名字在官方海图上是空白的,彭德尔顿以希腊神话中的名字为它们命名,如“卡吕普索之泪”和“俄耳甫斯的低语”。他的观察记录了生物演化在与世隔绝的环境中,所能达到的奇异程度。 三、人造迷宫与失落的文明 航程的转折点发生在澳大利亚西海岸以西,一个被彭德尔顿命名为“迷雾之域”的海域。船只遭遇了一场持久的、几乎不合常理的浓雾,持续了近三周。在这片迷雾中,他们发现了一些不该存在于此的痕迹:人工雕琢的、由某种坚硬的、非当地石材制成的方形石块,被冲刷在潮湿的沙滩上。 彭德尔顿对这些遗迹进行了发掘。他相信这并非任何已知殖民者的作品。日记中充斥着关于“地基的几何结构”和“无法辨认的符号”的推测。他用细致的笔触描摹了那些符号——它们既不似玛雅,也与波利尼西亚的纹饰相似,却又带着一种令人不安的对称性。 他推断,一个高度发达,但最终被海洋吞噬的文化可能存在于此。他的描述聚焦于材料学的谜团:这些石头似乎能吸收光线,即使在最明亮的白昼下,也散发着幽微的暗影。 四、内陆的探险与异样的感知 在补给了一周后,彭德尔顿决定将“信天翁号”托付给大副看管,自己带领两名船员,携带必要的仪器,进行了一次短暂的内陆探险。这次探险占据了日记的后半部分,也充满了最令人不安的记载。 他们进入了一片广阔的、被扭曲的红土平原所覆盖的地区。这里的植被稀疏,但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奇特的、类似臭氧的气味。彭德尔顿描述了地平线上不断出现的“视觉错觉”——仿佛远处的山脉在呼吸,它们的轮廓会周期性地拉伸和收缩。 更重要的是,他的听觉记录。在日记中,他多次提到一种低沉的、无法定位的“嗡鸣声”,这种声音似乎并非来自外部环境,而是直接作用于内耳,引发了持续的偏头痛和失眠。他试着用当时最先进的听音器进行记录,但所有仪器都显示“绝对的静默”。他只能依靠文字来描述这种“存在的噪音”。 有一次,他的船员之一,一个名叫詹姆斯的强壮水手,突然陷入了一种类似癫痫的状态,口中不断重复着一个词:“锚,但没有船。”詹姆斯几天后恢复了正常,但拒绝再谈论那片平原。 五、终章:归途的迷惘 日记的最后几页,书写得异常仓促,墨水有明显的洇开痕迹。彭德尔顿似乎带着一种既兴奋又恐惧的心情写下了最后的记录。他声称在那个嗡鸣声最强烈的夜晚,他通过望远镜观测到了夜空中一个不应存在的、移动缓慢的“光斑”,它的运动轨迹完全不符合任何已知的星体规律。 他相信自己发现了某种地球深处或海洋深处的“谐振”,一种影响了古代文明,甚至可能影响了当地生态感知的自然现象。他迫切地想要返回文明世界,将他的发现公之于众,证明那些“被排除在科学之外的异常”是真实存在的。 “信天翁号”最终在归途中失去了联系。官方记录显示,船只在接近马六甲海峡时,遭遇了突发的飓风而沉没。然而,这本书的发现者——一位二十世纪初在苏拉威西岛的废弃灯塔中找到这些密封木箱的探险家——在遗嘱中强调,这些日记的真实性远高于船只的沉没报告。 《远方的灯塔》不是一部关于地理发现的史诗,而是一部关于人类感官极限、对未知世界的纯粹探索,以及被“异常”所渗透的孤独旅程的记录。它迫使读者重新审视我们所熟知的世界边界,并思考那些存在于科学地图边缘的“噪音”与“阴影”。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向来对那些试图重塑历史辉煌或批判旧制度的作品持保留态度,因为它们很容易走向极端化或脸谱化。但这本书却展现出一种难得的平衡和克制。它没有简单地将贵族描绘成十恶不赦的恶棍,也没有把平民塑造成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相反,每个人物都被赋予了复杂的动机和多面的性格。这种对人性的深刻理解,使得作品具有了超越时代的普适价值。它探讨的是权力腐蚀人心、传统与变革的拉锯战,这些议题直到今天依然在我们身边上演。因此,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喜欢深度思考、不满足于表面叙事的读者,这是一部值得反复品味和推敲的佳作。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体量颇为可观,起初我有些担心会读不下去,怕陷入故事情节的泥沼中。然而,一旦被其独特的魅力捕获,时间仿佛失去了意义。作者的叙事结构设计得极为巧妙,采用了多线叙事和时间跳跃的手法,将不同阶层、不同视角的故事线并行推进,最终汇聚成一幅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这种叙事上的复杂性非但没有造成混乱,反而增强了作品的立体感和层次感。我特别欣赏作者处理冲突的方式,往往不是简单的黑白分明,而是充满了灰色地带和道德困境,迫使读者不断反思自己以往的判断。它成功地构建了一个自洽而又极具张力的世界,让人沉醉其中,流连忘返。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百科全书式的知识密度。它绝非一本肤浅的作品,而是建立在扎实的研究基础之上。无论是对当时社会习俗、法律条文的描摹,还是对特定时期艺术思潮的穿插介绍,都显示出作者深厚的学养。然而,作者的厉害之处在于,他能将这些知识点以一种极其自然、不生硬的方式融入到故事情节中,绝不让人产生“上课”的感觉。相反,这些背景信息如同血液般注入了人物的言行举止和环境氛围中,使得整个世界观无比真实可信。我感觉自己不仅读了一个故事,更上了一堂生动且引人入胜的社会文化史课程。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情有独钟,那是一种融合了古典的严谨和现代的锋利的文笔。它的语言充满了力量感,每一个动词和形容词的选择都经过了深思熟虑,绝无半点冗余。很多段落,我甚至需要放慢速度,反复咀嚼其间的深层含义。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够将最晦涩的政治博弈描绘得如同一场精彩的戏剧,让人屏息凝神。更难能可贵的是,即使在描写宏大的历史进程时,作者也从未丢失对个体情感的细腻捕捉。那些关于忠诚、背叛、爱情与责任的描写,虽然发生在那个遥远的背景下,却能精准地击中当代读者的内心深处,引发强烈的共鸣。这是一种高级的文学体验,它挑战读者的智力,同时也抚慰着我们的情感。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其精准,仿佛一位技艺高超的钟表匠,将那些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时代背景巧妙地编织在一起。初读之下,你可能会被书中描绘的那个特定年代的社会图景所震撼,那种扑面而来的历史厚重感,绝非简单的历史罗列,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命运展现出来的。作者对于细节的打磨达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无论是贵族庄园里精致的茶具摆设,还是底层民众为了生存而进行的艰难挣扎,都刻画得入木三分。尤其是对于权力的运作逻辑,书中展现了一种近乎冷酷的洞察力,揭示了光鲜外表下隐藏的那些交易与妥协。读完之后,我久久不能平静,感觉自己仿佛亲身经历了一场关于人性、阶层与时代的深刻洗礼。它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或者历史读物,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人类社会永恒的困境与追求。

评分

经典著作,研究英国的好书

评分

纸张印刷都不错,装订看着精美,但有页快脱,不影响阅读,懒得换了

评分

英国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君主立宪制,君主立宪制离不开皇室。

评分

及时

评分

及时

评分

总体比较满意,还不错的商品。

评分

好,不错,值得购买

评分

经典著作,研究英国的好书

评分

好,不错,值得购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