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年)(上下共2册)

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年)(上下共2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品泉 编
图书标签:
  • 中华民国史
  • 剑桥中国史
  • 中国近代史
  • 历史
  • 政治
  • 文化
  • 社会
  • 传记
  • 剑桥大学出版社
  • 两卷本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库网旗舰店
出版社: 中国社科
ISBN:7500412886
商品编码:10364723777
出版时间:1994-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诺曼底登陆

定价:26.80元

作者:华严工作室

出版社:中国电影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06-01

ISBN:9787106021306

字数:

页码:183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诺曼底登陆》介绍的是法国北部的诺曼底地区与英格兰隔海相望,初来到这里的是来自北方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和日德兰半岛的维京人。他们一路掠夺漂泊之后到了这个温和凉爽,清新湿润的海滨,并逐渐安顿了下来,1066年,诺曼底公爵威廉横渡英吉利海峡,自立为英王,史称威廉一世,建立了横跨英吉利海峡的诺曼底王朝。这也是诺曼底和隔海相望的英国早的渊源。1204年,诺曼底地区又并入法国领地。但在欧洲历史的风云变幻中,特别是在微妙复杂的英法关系之中,诺曼底经常是两国争雄的舞台和厮杀的战场。直到英法百年战争(1337-1453)以英国的失败而告终之后,法国才终确立了对诺曼底的主权。然而,让诺曼底真正引起世界的瞩目,并由此盛名不衰,长垂青史的,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那场的诺曼底登陆战役。如今,诺曼底登陆战役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了。但是,它作为一个改变历史进程的事件,作为一场空前的大血战,作为一项有史以来规模大,组织复杂的两栖登陆计划,是永远值得人们铭记,以及研究和借鉴的。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剑桥中国史系列:精选替代书目简介 鉴于您对《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年)(上下册)》的关注,以下为您精选并详细介绍几部内容涵盖中国近代史(侧重于不同时期或特定主题)的权威性历史著作。这些书籍在学术界享有盛誉,能够从不同角度深化您对中国现代转型时期的理解,且完全不包含您所提及的《剑桥中华民国史》的具体内容。 --- 一、 侧重于晚清与民国初年转型的巨著 《中国走向现代:1644-1949》 (作者:林毓生 / 译者:XXX 等) 本书并非单一断代史,而是以宏大的历史视角,探讨了中国从晚期帝国体系向现代国家形态转型的复杂过程。作者聚焦于“现代性”的引入、民族主义的兴起以及精英阶层在这一剧变时期的思想转向。 内容侧重与深度解析: 1. “士”到“知识分子”的嬗变: 详细分析了儒家精英阶层在面临西方冲击时,其身份认同和政治角色的深刻变化。探讨了从科举制度废除到新式教育体系建立过程中,知识生产与权力结构的重塑。 2. 传统与革新的张力: 书中对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以及清末新政等重大改革的失败与成功因素进行了细致的比较分析。重点在于考察改革的内在逻辑,以及社会结构对自上而下改革的阻碍或推动作用。 3. 早期共和的困境: 对于辛亥革命后的政治实验,本书采取了审慎的考察态度,剖析了袁世凯时代的权力真空与军阀格局的形成,以及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实践中遇到的组织能力与意识形态上的挑战。 4. 社会经济基础的考察: 尽管史学侧重点在于思想与政治,但本书也穿插了对中国经济结构(如传统手工业、早期工业化尝试、土地制度)在转型期所承受压力的论述,为理解后续的社会动荡奠定了基础。 学术价值: 这部作品以其深厚的思想史功底和跨越近三百年的宏观叙事,帮助读者理解民国初期的混乱并非偶然,而是长期结构性矛盾的总爆发。 --- 二、 侧重于社会史与日常生活的深入研究 《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 (作者:孔飞力 [Philip A. Kuhn]) 虽然本书的时间背景设定在乾隆盛世(1768年),即中华民国建立之前,但它对理解清代社会结构、国家权力运作以及普通民众的心理状态提供了无与伦比的洞察力。这种对基层社会心理的剖析,对于理解后续革命爆发的社会土壤至关重要。 内容侧重与深度解析: 1. 国家权力的渗透与边界: 孔飞力通过“叫魂”事件——一场席卷大半个中国的迷信恐慌——来考察中央集权在社会层面的执行力、地方官僚的反应机制,以及国家如何利用和应对民间信仰。 2. 社会张力的显现: “叫魂”的指控往往指向社会中的边缘群体、特定行业或地方冲突。本书细致地展示了在表面稳定的大清帝国下,潜藏的阶层矛盾、族群对立和对外界变化的焦虑感是如何通过谣言和恐慌爆发出来的。 3. 精英与民众的互动模式: 考察了知识分子和官员在面对非理性社会现象时的认知偏差、工具性利用以及最终的政策失误。这揭示了清末民初精英与民众之间持续存在的沟通鸿沟。 4. 微观史学的典范: 本书的叙事手法细腻入微,将一个单一事件作为切片,深入解剖了中国传统社会在面对危机时的心理反应模式,其方法论对研究民国时期的社会动员具有极高的借鉴意义。 学术价值: 这部作品是社会史研究的里程碑,它揭示了中国社会在进入现代前夜时,其内在的韧性与脆弱性所在,是理解后续社会变迁不可或缺的背景铺垫。 --- 三、 侧重于抗战时期与国民党体制研究 《国民政府的建立与重塑(1927-1937)》 (作者:唐德刚 著 / 侧重于“历史三峡”理论下的分析) 唐德刚先生的系列著作以其独特的“历史三峡”理论为框架,对国民党政权在统一中国(形式上)之后的建设与困境进行了全景式的叙述和评价。本书聚焦于国民政府在“训政”阶段的尝试与挫折。 内容侧重与深度解析: 1. 训政实践的困境: 详细分析了国民党如何在形式上建立中央政府后,试图在地方(尤其是西南、西北)与中央之间,以及在军事派系与党务派系之间,构建一个稳固的权力网络。重点关注了《五权宪法》框架下的政治运作与实际效率的差距。 2. 派系政治的博弈: 书中对黄埔系、CC系、改组派等内部派系之间的权力斗争,以及蒋介石如何利用这些派系进行制衡,有生动且深刻的描述。这为理解国民党后期政治僵化提供了直接线索。 3. 经济政策的早期探索: 考察了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初期,国民政府在法币改革、海关自主权收回、以及与英美资本的周旋等重大经济举措,试图摆脱帝国主义经济控制的努力与局限。 4. 抗日前的准备与不足: 对国民政府在进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时,在军事现代化、财政体制改革以及社会资源整合方面的成就与未竟事业进行了评估,为后续抗日战争的艰难局面提供了前因后果的解释。 学术价值: 唐德刚的叙事风格兼具学者的严谨与通俗的生动,他将复杂的政治运作置于广阔的中国历史进程中进行评判,对于理解国民党政权“想做现代国家”的雄心与“尚未脱离传统”的局限极具启发性。 --- 总结与阅读建议 上述三部著作,从宏观现代化历程(林毓生)、微观社会心理(孔飞力),到特定政权的组织与运作(唐德刚),共同构建了一个理解中国近现代转型期的立体知识结构。它们分别提供了与《剑桥中华民国史》截然不同的分析视角和研究深度,是拓展您史学视野的绝佳选择。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部横跨三十多年复杂历史阶段的巨著,其时间跨度之大,内容涵盖之广,令人叹服。它不仅仅是一部断代史,更像是一幅关于现代中国诞生的全景图。从清末的遗产到1949年的终结,书中对关键的制度构建、财政金融体系的建立与崩溃,以及社会结构重塑的描写,都提供了坚实的分析基础。我特别留意了它对不同地区差异性的处理,清楚地表明“民国”并非一个铁板一块的实体,而是由无数相互影响又相互竞争的地方政治和经济单元构成的复杂集合体。阅读这套书的过程,就像是进行了一场长距离的、高强度的智力马拉松,需要读者投入极大的专注力去跟进其错综复杂的线索。但只要坚持下来,回报是巨大的——你将获得一个极其全面、富有层次感的、关于中国近代转型的宏大叙事框架,这对于任何想深入研究现代中国议题的人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基石。

评分

这套书的印刷和装帧实在让人眼前一亮,尤其是考虑到它厚重的历史分量。纸张的选择很有质感,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感觉就像捧着一份沉淀了百年风云的史料。装订也相当扎实,这样的体量能做到如此精良的制作,足见出版方的用心。内页的排版清晰易读,字体大小适中,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装帧设计上,那种沉稳又不失典雅的风格,与书名所蕴含的厚重历史感完美契合,摆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道风景线。很多历史著作往往为了追求内容而忽略了阅读体验,但《剑桥中国史》系列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让人在阅读枯燥的史实细节时,也能享受到一种物质上的愉悦。可以说,从拿到书的那一刻起,就感受到了它作为一套经典学术著作应有的重量感和价值感,收藏的意义也大大增加。对于像我这样,既要求内容深度又注重阅读载体品质的读者来说,这套书的实体版本绝对是值得投资的选择。

评分

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敏感和争议性议题时的克制与专业态度。面对国民政府和共产党之间复杂的互动、地方军阀的崛起与衰落,以及国际势力干预等敏感点,书中的论述始终保持着高度的学术距离和平衡性。它似乎刻意回避了那种简单化的“好人”与“坏人”的二元对立叙事,而是着重于展现不同群体在特定历史情境下的理性或非理性选择。这种冷静的叙事风格,对于希望深入理解历史真相而非简单接受既定结论的读者来说,是极其宝贵的。书中大量引用的原始文献和口述史料的侧重,也进一步巩固了其客观性基础。尽管史料浩瀚,但作者的笔触依然保持着条理分明的逻辑链条,引导读者一步步穿越迷雾,去探寻事件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而不是被情绪化的描述所左右,这体现了顶尖历史研究应有的风范。

评分

当我真正沉浸到这套书的文字中时,最深刻的感受是其叙述的宏大视野和细致入微的平衡掌握。它并非仅仅罗列事件的编年史,而是提供了一种多维度的分析框架。作者们似乎总能在讲述重大政治决策或军事冲突的同时,穿插进对社会变迁、文化思潮甚至经济结构调整的深入剖析。比如,在描述某个关键的历史转折点时,书中会同时引用来自不同学派或不同立场的史料进行比对和论证,这使得结论的得出显得非常审慎和可信。这种“剑桥学派”特有的叙事方式,避免了将历史简单地归结为英雄人物的功过,而是强调了结构性力量的推动作用。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历史实验室中,观察着各种社会变量是如何相互作用,最终催生出那个特定时期的面貌。这种深度和广度并存的写作手法,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智力参与度,让我对那个动荡年代的理解不再是碎片化的,而是有了一个坚实的整体结构支撑。

评分

书中对于思想史和文化动态的描绘,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很多人谈论民国史,焦点往往集中在政治权力的更迭和外部的军事压力上,但本书花了大量篇幅去探讨知识分子群体的彷徨、新旧思潮的碰撞,以及大众文化如何在现代化浪潮中萌芽和发展。例如,对“五四”精神的后续影响,以及自由主义、社会主义思潮在不同社会阶层间的传播与变异,都有着非常精彩的论述。它揭示了文化张力如何成为塑造政治格局的隐形力量。阅读这些章节时,我常常会思考,在那个剧烈变革的时代,个体面对历史洪流时内心的挣扎与选择是多么复杂。作者们并没有简单地对任何一种思潮进行褒贬,而是试图理解它们产生的社会土壤和历史逻辑。这种对“活的历史”的捕捉,使得冰冷的历史年代忽然变得鲜活起来,充满了人性的复杂面向,远超一般教科书的平面描述。

评分

不错

评分

挺好

评分

不错,可是有点厚,不过当然不能怪商家,对书保护措施很好。五星好评

评分

评分

正版

评分

虽为孩子的教辅阅读资料,大人也值得一读

评分

不错,一直很想有个这样的书收藏。

评分

书有严重损毁,如此大部头的书,本来打算收藏的,结果封壳就是坏的,店家和物流都太不爱惜了,不配卖书,不配送书!!!

评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