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因印刷批次不同,图书封面可能与实际展示有所区别,增值服务也可能会有所不同,以读者收到实物为准。
  
 
 《中公版·2017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严格按照教师资格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大纲进行编写,知识体系力求覆盖大纲考点,与真题相贴近。具体来说本书具有如下特点:  
本书特色一;考情预览  
编者深入研究历年考试真题,总结了高频考点和命题趋势,在应试攻略部分对各个题型进行了总结分析,帮助考生把握考情。  
本书特色二:直击重点  
本书在正文中添加了真题再现,直观呈现历年考试真题,并对重要考点知识用红色浪纹线进行标注,方便考生掌握核心考点内容,把握重点。  
本书特色三:视频讲解  
本书真题均附有二维码,扫描二维码,可获得相应题目的视频讲解,能够帮助考生答疑解惑,更深入地理解知识点。  
另外,本书还附赠“中公移动自习室”,内容包括拓展知识学习、在线模拟练习和高清视频复习,助力考生备考。                 
内容简介
   《中公版·2017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在编写上秉承“考试大纲”和“真题考点”两个标准。一方面,严格依照教师资格考试中学学段科目二(教育知识与能力)的考试大纲进行知识体系的构建。全书共八章内容,即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中学课程、中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心理、中学生发展心理、中学生心理辅导、中学德育和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另一方面,通过对历年真题的分析和研究,在书中设置真题再现、知识拓展、能力提升训练等板块。真题再现把知识点的讲解和命题方式直观呈现;知识拓展补充重要考点,便于考生理解;能力提升训练选取难度适中、贴近真题的练习题,满足考生学练结合的需要。     
目录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1)  
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1)  
考点聚焦(1)  
考点梳理(1)  
一、教育的涵义(1)  
二、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2)  
三、教育的属性(3)  
四、教育的起源与发展(5)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9)  
考点聚焦(9)  
考点梳理(9)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任务(9)  
二、教育学的发展(9)  
第三节教育与社会的发展(17)  
考点聚焦(17)  
考点梳理(17)  
一、教育的功能(17)  
二、教育与人口的相互关系(18)  
三、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相互关系(19)  
四、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相互关系(21)  
五、教育与文化的相互关系(22)  
第四节教育与人的发展(24)  
考点聚焦(24)  
考点梳理(25)  
一、人的发展概述(25)  
二、影响人发展的因素(28)  
第五节教育制度(33)  
考点聚焦(33)  
考点梳理(33)  
一、教育制度概述(33)  
二、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学制发展历程(34)  
三、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35)  
四、义务教育制度(39)  
第六节教育目的(40)  
考点聚焦(40)  
考点梳理(40)  
一、教育目的概述(40)  
二、教育目的的理论(42)  
三、我国的教育方针(44)  
四、我国的教育目的(45)  
五、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46)  
第七节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49)  
考点聚焦(49)  
考点梳理(49)  
一、中学教育科学研究的含义和特点(49)  
二、中学教育科研的意义(50)  
三、中学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50)  
能力提升训练(55)  
第二章中学课程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59)  
第一节课程概述(59)  
考点聚焦(59)  
考点梳理(59)  
一、课程的概念(59)  
二、课程的类型(60)  
三、课程理论流派(62)  
四、制约课程开发的因素(63)  
第二节课程组织(64)  
考点聚焦(64)  
考点梳理(64)  
一、课程目标(64)  
二、课程内容(65)  
三、课程评价(68)  
四、课程开发(69)  
第三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70)  
考点聚焦(70)  
考点梳理(70)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70)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72)  
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72)  
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状况(73)  
能力提升训练(76)  
第三章中学教学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79)  
第一节教学概述(79)  
考点聚焦(79)  
考点梳理(79)  
一、教学的内涵(79)  
二、教学的意义(80)  
三、教学的任务(81)  
第二节教学过程(82)  
考点聚焦(82)  
考点梳理(82)  
一、教学过程的本质(82)  
二、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83)  
三、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87)  
第三节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88)  
考点聚焦(88)  
考点梳理(88)  
一、备课(89)  
二、上课(90)  
三、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91)  
四、课外辅导(91)  
五、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价(92)  
第四节教学原则(94)  
考点聚焦(94)  
考点梳理(94)  
一、教学原则的含义(94)  
二、我国中学教学原则(94)  
第五节教学方法(100)  
考点聚焦(100)  
考点梳理(100)  
一、教学方法的概念(100)  
二、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100)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106)  
第六节教学组织形式(106)  
考点聚焦(106)  
考点梳理(106)  
一、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106)  
二、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106)  
第七节教学评价(110)  
考点聚焦(110)  
考点梳理(110)  
一、教学评价的概念(110)  
二、教学评价的种类(111)  
第八节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主要观点与趋势(113)  
考点聚焦(113)  
考点梳理(113)  
一、新课程中的教学观(113)  
二、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理念的重建(115)  
能力提升训练(117)  
第四章中学生学习心理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122)  
第一节认知过程(122)  
考点聚焦(122)  
考点梳理(122)  
一、感觉(122)  
二、知觉(125)  
三、注意(127)  
四、记忆(131)  
五、思维(137)  
六、想象(139)  
七、问题解决(141)  
第二节学习概述(144)  
考点聚焦(144)  
考点梳理(144)  
一、学习的概念(144)  
二、知识的学习(145)  
三、技能的形成(147)  
第三节学习动机(150)  
考点聚焦(150)  
考点梳理(150)  
一、学习动机的含义(150)  
二、学习动机的构成(150)  
三、学习动机的功能(151)  
四、学习动机的分类(151)  
五、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的关系(153)  
六、学习动机的理论(154)  
七、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157)  
第四节学习迁移(159)  
考点聚焦(159)  
考点梳理(159)  
一、学习迁移的概念(159)  
二、学习迁移的分类(160)  
三、学习迁移的理论(162)  
四、有效促进学习迁移的措施(163)  
第五节学习策略(164)  
考点聚焦(164)  
考点梳理(164)  
一、学习策略的概念(164)  
二、学习策略的特征(164)  
三、学习策略的分类(165)  
第六节学习理论(170)  
考点聚焦(170)  
考点梳理(170)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170)  
二、认知学习理论(174)  
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178)  
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179)  
能力提升训练(181)  
第五章中学生发展心理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186)  
第一节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概述(186)  
考点聚焦(186)  
考点梳理(186)  
一、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186)  
二、中学生性心理的特点(188)  
三、对中学生正确处理异性交往的指导(189)  
四、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189)  
第二节中学生的认知发展(191)  
考点聚焦(191)  
考点梳理(191)  
一、中学生感知觉发展的特点(191)  
二、中学生注意发展的特点(192)  
三、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193)  
四、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193)  
五、中学生智力发展的特点(193)  
六、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195)  
七、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与教育(198)  
第三节中学生的情绪发展(200)  
考点聚焦(200)  
考点梳理(200)  
一、情绪概述(200)  
二、情绪理论(203)  
三、中学生常见的情绪问题(205)  
四、中学生的情绪特点(205)  
五、中学生良好情绪的培养(206)  
第四节中学生的意志发展(207)  
考点聚焦(207)  
考点梳理(207)  
一、意志的定义(207)  
二、意志的基本特征(208)  
三、意志行动的基本阶段(208)  
四、意志行动中的动机冲突(208)  
五、意志品质(208)  
六、中学生意志发展的特点(209)  
七、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210)  
第五节中学生的人格发展(210)  
考点聚焦(210)  
考点梳理(210)  
一、人格(210)  
二、人格发展理论(216)  
能力提升训练(220)  
第六章中学生心理辅导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224)  
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健康(224)  
考点聚焦(224)  
考点梳理(224)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224)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224)  
三、中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225)  
第二节中学生心理辅导的方法(231)  
考点聚焦(231)  
考点梳理(231)  
一、心理辅导概述(231)  
二、心理辅导的内容(231)  
三、心理辅导的主要方法(232)  
第三节压力与挫折(236)  
考点聚焦(236)  
考点梳理(237)  
一、压力及压力源概述(237)  
二、压力的调节方法(237)  
三、挫折的含义(238)  
四、挫折的应对(238)  
能力提升训练(239)  
第七章中学德育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241)  
第一节中学生品德心理与发展(241)  
考点聚焦(241)  
考点梳理(241)  
一、品德概述(241)  
二、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244)  
三、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245)  
四、促进中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245)  
第二节道德发展理论(247)  
考点聚焦(247)  
考点梳理(248)  
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248)  
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249)  
第三节德育及其主要内容(252)  
考点聚焦(252)  
考点梳理(252)  
一、德育的涵义(252)  
二、德育的意义(253)  
三、中学德育的主要内容(253)  
四、新时期德育发展的新主题(254)  
第四节中学德育过程(259)  
考点聚焦(259)  
考点梳理(259)  
一、中学德育过程的内涵(259)  
二、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260)  
第五节中学生德育原则、途径与方法(262)  
考点聚焦(262)  
考点梳理(262)  
一、中学德育的原则(262)  
二、中学德育的途径与方法(265)  
能力提升训练(271)  
第八章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274)  
第一节班级与班集体建设(274)  
考点聚焦(274)  
考点梳理(274)  
一、班级的概念(274)  
二、班集体的形成与发展(275)  
三、班集体的建设策略(277)  
第二节有效的课堂管理(278)  
考点聚焦(278)  
考点梳理(279)  
一、课堂管理概述(279)  
二、良好课堂气氛的营造(281)  
三、课堂纪律与课堂问题行为(282)  
第三节课外活动的组织与管理(288)  
考点聚焦(288)  
考点梳理(288)  
一、课外活动概述(288)  
二、课外活动的内容与形式(289)  
三、课外活动的设计与组织实施(290)  
四、课外活动组织管理的要求(290)  
第四节班主任(291)  
考点聚焦(291)  
考点梳理(291)  
一、班主任的概念(291)  
二、班主任的地位和作用(291)  
三、班主任的素质要求(292)  
四、班主任的工作内容与方法(292)  
五、学校与家庭的协调(294)  
六、学校与社会的协调(294)  
第五节教师心理(295)  
考点聚焦(295)  
考点梳理(295)  
一、教师的角色心理(295)  
二、教师的心理特征(297)  
三、教师成长心理(301)  
四、教师的心理健康(303)  
能力提升训练(305)  
全国教师资格证统考辅导课程(309)  
中公教育·全国分部一览表(312)"      
精彩书摘
     1.了解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  
  2.掌握教育的涵义及构成要素;了解教育的起源、基本形态及其历史发展脉络;理解教育的基本功能,理解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基本关系,包括教育与人口、教育与社会生产力、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教育与精神文化等的相互关系;理解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基本关系,包括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与人的个性形成,以及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遗传、环境、教育、人的主观能动性等及它们在人的发展中的各自作用;了解青春期生理的变化,包括中学生的身体外形、体内机能、脑的发育、性的发育和成熟。  
  3.理解义务教育的特点;了解发达国家学制改革发展的主要趋势;了解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熟悉我国当前的学制。  
  4.掌握有关教育目的的理论;了解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教育方针,熟悉国家当前的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及实现教育目的的要求;了解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及其相互关系。  
  5.了解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包括观察法、调查法、历史法、实验法和行动研究法等。  
  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1.本节知识在历年考试中大多以单选题形式进行考查,个别知识点如教育的本质则时有辨析题出现。  
  2.在历年考试中,教育的涵义、教育的属性、教育的起源及发展为考查重点,特别是教育发展历程中古代教育的知识细节需要考生准确识记。  
  一、教育的涵义  
  (一)教育一词的由来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教”字早在甲骨文中已多次出现,古义指教化。但“教”与“育”这两个字在春秋以前尚未合成一词。“教育”一词早出现于《孟子·尽心上》。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这里“教育”指的是教诲培育,这就有我们今日所说的教育的含义了。  
  (二)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可以称作教育。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则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学校教育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教育机构承担。  
  二、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一)教育者  
  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包括学校教师,教育计划、教科书的设计者和编写者,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与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其中,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  
  (二)受教育者  
  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中的学生。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  
  (三)教育影响  
  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并把他们联系起来的纽带,主要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措施等。教育影响是教育活动的中介。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这三个基本要素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教育者是教育影响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纽带,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选择和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作用的桥梁,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前言/序言
     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是由国家建立考试标准,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的,实行“国标、省考”的标准参照性考试。自教育部2011年在浙江、湖北率先开展教师资格“国考”改革试点工作以来,大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已加入全国统考。从考试大纲来看,改革后的教师资格考试,分幼儿园、小学、中学三个学段,考试包括笔试和面试两部分。笔试科目及面试内容如下表所示:  
  从历年考试真题来看,教师资格考试主要呈现以下特点:(1)考查范围广。教师资格考试不仅考查教育理念、教育法律、职业道德和拟任教学科的教育教学知识,还要求考生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写作能力、教学情境分析能力、教学设计能力,并具备一定的科学文化素养。(2)考试难度大。教师资格考试理解型题目较多,考查形式多样,考查角度多变,无形中增大了考试的难度。  
  为帮助广大考生准确把握教师资格考试,中公教育教师资格考试研发团队于2012年推出了适合考生备考的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备考用书。此后研发团队不断研究考试,紧扣考试大纲和真题特点,优化图书内容,提高课程质量。本套教材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教师资格考试主要考查教师资格申请人是否具备教师职业道德、基本素养、教育教学能力和教师专业发展潜质。各科考试大纲指明了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试卷结构。题型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其中,非选择题包括简答题、论述题、解答题、材料分析题、课例点评题、诊断题、辨析题、教学设计题、活动设计题等。  
  本书编者紧跟考纲考情,深入研究了近年来试点省份的真题,依据考试大纲和真题情况,确定了图书内容。本套图书对考试大纲进行了解读,分析了考试的命题原理和考查重点,总结命题规律。从考生角度出发,对考生的复习方法进行合理点拨,使考生准确把握考试脉搏,掌握解题技巧,助力考生赢取满意分数。  
  中公教育教师资格考试研发团队秉承两个标准,即“依据大纲内容”和“紧扣真题考点”,对教师资格考试真题考点进行系统统计,对考点出现的频率和难度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梳理考试考点、能力要求和题型类别,终架构起以考试大纲为中轴线,合理串联重要考点的知识体系。  
  本书主体内容为双色设计,考试重点用波浪线进行标记,以帮助考生快速抓住核心内容。高频考点后添加了真题再现、知识拓展等内容。真题再现板块为考生呈现了历年有代表性的真题,帮助考生准确把握考情;知识拓展板块对主体内容进行了必要的补充,便于考生理解和巩固。章后的“能力提升训练”提供适量的模拟题,方便考生进行自我检测。  
  本套图书为考生提供专业、全面、细致的售后服务,以帮助考生尽可能地提升应试能力和实战水平。本书真题均有高清晰微视频讲解,扫描试题旁的二维码,即可实现在线视频学习,在中公讲师的帮助下轻松掌握作答方法及相关理论知识。购买本套图书,还可以登录移动自习室,激活增值服务,在线体验知识拓展练习,模考专项练习和高清视频讲解。  
  中公教育教师资格考试研发团队根据每个备考阶段的复习特点,推出了笔试教材系列、历年真题及标准预测试卷系列、高频考点速记系列、真题大全系列、全真模考题库系列、考前冲刺试卷系列和面试系列图书。通过理论讲解、真题解读、基础练习、专项特训、模拟练习、考前冲刺多种途径,满足每位考生各个备考阶段的需求。所有习题均由教师资格考试研发团队精心研制,题目难度和知识点设置均与考试真题契合,讲解详细清晰。相信各位考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定能稳步提高教育教学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顺利通过考试,早日圆梦三尺讲台,做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教育理论之基石:引领中学教育的专业探索  本书并非一本简单的应试辅导手册,而是致力于构建一套系统、深入的教育理论框架,旨在帮助广大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中学教师,夯实专业根基,深刻理解教育的本质、规律与发展趋势。本书将引导读者穿越教育理论的迷宫,抵达教育实践的智慧殿堂,为每一位投身教育事业的探索者提供一份坚实的理论支撑和深刻的实践启示。  第一篇:教育学基础理论——探寻教育的本质与使命  在教育的广阔天地里,理解教育的本质是开启一切实践与创新的钥匙。本篇将带领您深入剖析教育的定义、功能与价值,追溯教育的历史演进,洞察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教育所扮演的角色。我们将探讨教育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宏观因素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揭示教育如何在促进个体发展的同时,也承担着传承文明、塑造社会、推动进步的重任。     教育的本质与基本特征: 我们将从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视角,对教育的本质进行多维度解读。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人的全面发展、潜能的激发、社会性的塑造。您将理解教育的三个基本特征: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教育是一种社会实践,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活动。    教育的功能与价值: 本部分将系统梳理教育在个体、社会和文化层面所发挥的关键功能。在个体层面,教育是实现自我价值、提升生存能力、塑造健全人格的根本途径;在社会层面,教育是促进社会公平、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稳定的重要引擎;在文化层面,教育是传承人类文明、创新文化、培养文化自觉的关键载体。我们将深入探讨教育的“工具性价值”与“内在性价值”,引导读者思考教育的终极目标。    教育的历史发展: 从古代的蒙昧到近代的启蒙,再到现代的多元,教育的历史是一部人类智慧不断发展、社会变革不断深化的缩影。本部分将聚焦于中西方教育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代表性教育家及其教育思想,帮助您把握教育发展的脉络,理解历史经验教训对当下教育实践的启示。我们将重点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结构、政治制度、经济模式对教育内容、形式、管理等方面的深刻影响。    教育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关系: 教育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深深植根于社会土壤之中。本部分将深入探讨教育如何受到社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的影响,同时也反过来如何作用于这些方面。我们将分析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人力资本”作用,在社会变迁中的“社会流动”功能,以及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的“文化基因”传递。    现代教育思潮与发展趋势: 面对日新月异的世界,教育理论也在不断发展与革新。本部分将对诸如建构主义、人文主义、后现代教育等重要教育思潮进行梳理与辨析,并前瞻性地展望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如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个性化学习的兴起、跨文化交流的加强、终身学习体系的构建等。  第二篇:教育心理学深度解析——洞察学生心灵与学习规律  教育的实践最终落实到“人”——每一个鲜活的生命体,他们的思维、情感、动机、行为,构成了教育活动最核心的要素。本篇将带领您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深入理解学习的本质,掌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心理学原理与方法。     学习的认知机制: 学习是如何发生的?本部分将详细阐述认知心理学关于学习的各种理论,包括信息加工理论、图式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等。您将理解记忆的编码、存储与提取过程,知识是如何被组织、理解与应用,以及学习策略的有效性。    学习动机与兴趣的培养: 为什么有些学生学得好,有些学生却缺乏动力?本部分将深入探讨学习动机的内涵、类型及影响因素,并重点介绍如何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将分享一系列经过实践检验的激励策略,包括目标设定、奖励机制、学习环境创设、成功体验的赋予等。    学生品德发展与心理健康: 育人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塑造品格。本部分将关注学生品德发展的规律,分析影响品德形成的各种因素,并介绍品德培养的教育途径与方法。同时,我们将探讨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识别常见心理问题,并提供心理辅导的基本原则与技巧,帮助教师成为学生心灵的守护者。    认知风格、学习风格与个体差异: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他们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感知偏好和学习节奏。本部分将分析不同认知风格与学习风格的特点,强调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引导教师如何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和调整教学活动,最大化学习效果。    教师在学生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教师的角色远不止于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心理发展的引导者、支持者和榜样。本部分将分析教师的言行、教学方法、师生关系等对学生心理健康与品德发展的重要影响,并提出构建积极、健康师生关系的策略。  第三篇:教育教学论——精湛技艺与创新实践  将教育理念转化为生动的课堂,将心理学原理融入有效的教学,是教育工作的核心技能。本篇将系统地探讨教学的基本要素、原则、方法与评价,助您成为一名技艺精湛、富有创新的中学教师。     教学目标的确立与教学内容的组织: 明确的教学目标是教学成功的起点。本部分将指导您如何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科学地确立教学目标,并将其转化为可操作的教学内容。我们将讨论知识性目标、技能性目标、情感性目标之间的有机联系,以及如何对教材进行分析、重组与再创造。    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需要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本部分将系统介绍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演示法、合作学习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理论基础、适用范围、实施要点和注意事项。我们将强调教学方法的灵活性与创新性,鼓励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组合与变通。    教学过程的设计与组织: 一堂生动的课,离不开精巧的设计与流畅的组织。本部分将引导您掌握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包括导入、新课讲授、巩固练习、小结等,并深入探讨如何设计富有吸引力的导入,如何组织有效的练习,如何进行恰当的课堂总结。我们将强调教学节奏的把握、教学情境的创设以及师生互动的优化。    课堂管理与纪律的维护: 良好的课堂秩序是有效教学的保障。本部分将分析课堂管理的关键要素,包括规则的制定与执行、师生关系的建立、问题的预警与处理等。我们将分享一些行之有效的课堂管理策略,帮助教师营造积极、有序、和谐的学习氛围。    教学评价的原则与方法: 评价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对学习结果的衡量,更是对教学过程的反馈和调整。本部分将探讨教学评价的多元化原则,介绍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诊断性评价等多种评价类型,以及测验、观察、访谈、作品分析等多种评价方法。我们将强调评价的促进作用,引导教师利用评价数据优化教学。    教育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现代教育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本部分将探讨如何有效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教学软件等信息技术,优化教学内容呈现、增强学生学习体验、促进个性化学习,并讨论信息技术在教学设计、教学组织、教学评价中的创新应用。  第四篇:教育行政与管理——构建高效有序的教育体系  教育的有效运行,离不开科学的管理和良好的行政支持。本篇将带您了解教育行政管理的基本理论、原则与实践,理解学校在教育体系中的定位与功能,并探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议题。     教育行政管理的基本理论与原则: 本部分将介绍教育行政管理的核心概念,包括教育行政的职能、教育管理的层次与类型。我们将深入阐述管理学中的基本原则,如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在教育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学校管理的基本模式与策略: 学校是教育实践的主阵地。本部分将分析不同学校管理模式的优缺点,如集权式管理、分权式管理、民主式管理等,并探讨如何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制定有效的管理策略,包括目标管理、绩效管理、危机管理等。    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 教师是教育事业最宝贵的财富。本部分将关注教师的招聘、培训、考核、激励、专业发展等环节,探讨如何构建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并分析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与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    教育政策与法规的解读: 了解国家教育政策与相关法律法规,是教育工作者必备的素养。本部分将对我国主要的教育法律法规进行梳理与解读,帮助您理解国家教育改革的方向与目标,以及依法治校、依法执教的基本要求。    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挑战与对策: 面对新时代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更高要求,教育改革与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本部分将探讨当前教育改革中的热点与难点问题,如教育公平、素质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教育评价体系改革等,并提出相应的理论思考与实践对策。  本书的编撰,旨在为每一位致力于教育事业的探索者,提供一份深度、系统、前沿的理论指引。我们相信,扎实的理论功底是精湛教学技艺的基石,深刻的教育理解是引领学生全面发展的灯塔。愿本书成为您在教育探索之路上的良师益友,助您在教育的广阔天地中,播撒智慧,收获成长,成就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