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礼译注(中国古代名著全本译注丛书)

周礼译注(中国古代名著全本译注丛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天宇 注
图书标签:
  • 周礼
  • 礼制
  • 古代文献
  • 经典
  • 历史
  • 文化
  • 译注
  • 中国古代
  • 名著
  • 社会制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2582228
版次:1
商品编码:12072986
包装:精装
丛书名: 中国古代名著全本译注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972
字数:583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广大读者
  国学经典,名家译注,用词精准,文字晓畅。

内容简介

  《周礼》是一部讲建国与设官的著作,保存了大量的先秦史料。本书在汲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一向号称难读的《周礼》加以译注,化艰深为平易,注释翔实,译文畅达。

作者简介

  杨天宇,曾任郑州大学历史研究所教授。他长期从事经学(侧重于其中的《三礼》学)、历史文献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国内著名的“三礼”学专家。

目录

前言1
译注说明1

天官冢宰第一1
叙官2
一、 大宰26
二、 小宰42
三、 宰夫53
四、 宫正61
五、 宫伯64
六、 膳夫66
七、 庖人71
八、 内饔74
九、 外饔78
一、 亨人80
一一、 甸师81
一二、 兽人84
一三、 渔人85
一四、 鳖人86
一五、 腊人88
一六、 医师89
一七、 食医90
一八、 疾医92
一九、 疡医94
二、 兽医96
二一、 酒正97
二二、 酒人103
二三、 浆人104
二四、 凌人106
二五、 笾人108
二六、 醢人110
二七、 醯人114
二八、 盐人115
二九、 冪人116
三、 宫人117
三一、 掌舍118
三二、 幕人119
三三、 掌次120
三四、 大府123
三五、 玉府126
三六、 内府128
三七、 外府129
三八、 司会130
三九、 司书132
四、 职内135
四一、 职岁136
四二、 职币137
四三、 司裘138
四四、 掌皮140
四五、 内宰142
四六、 内小臣147
四七、 阍人149
四八、 寺人150
四九、 内竖151
五、 九嫔152
五一、 世妇154
五二、 女御155
五三、 女祝156
五四、 女史157
五五、 典妇功158
五六、 典丝159
五七、 典枲161
五八、 内司服162
五九、 缝人164
六、 染人165
六一、 追师166
六二、 屦人167
六三、 夏采168

地官司徒第二170
叙官171
一、 大司徒195
二、 小司徒213
三、 乡师220
四、 乡大夫226
五、 州长230
六、 党正232
七、 族师235
八、 闾胥238
九、 比长239
一、 封人240
一一、 鼓人242
一二、 舞师245
一三、 牧人246
一四、 牛人248
一五、 充人250
一六、 载师251
一七、 闾师255
一八、 县师257
一九、 遗人259
二、 均人261
二一、 师氏262
二二、 保氏265
二三、 司谏267
二四、 司救268
二五、 调人269
二六、 媒氏271
二七、 司市273
二八、 质人280
二九、 廛人282
三、 胥师283
三一、 贾师284
三二、 司暴285
三三、 司稽286
三四、 胥287
三五、 肆长287
三六、 泉府288
三七、 司门290
三八、 司关292
三九、 掌节294
四、 遂人296
四一、 遂师301
四二、 遂大夫303
四三、 县正304
四四、 鄙师305
四五、 酂长306
四六、 里宰308
四七、 邻长309
四八、 旅师310
四九、 稍人311
五、 委人313
五一、 土均314
五二、 草人316
五三、 稻人317
五四、 土训319
五五、 诵训320
五六、 山虞321
五七、 林衡323
五八、 川衡324
五九、 泽虞325
六、 迹人327
六一、 矿人327
六二、 角人328
六三、 羽人328
六四、 掌葛329
六五、 掌染草329
六六、 掌炭330
六七、 掌荼330
六八、 掌蜃331
六九、 囿人331
七、 场人332
七一、 廪人333
七二、 舍人335
七三、 仓人337
七四、 司禄(阙)338
七五、 司稼338
七六、 舂人339
七七、 人340
七八、 槁人340春官宗伯第三342
叙官343
一、 大宗伯366
二、 小宗伯378
三、 肆师387
四、 郁人393
五、 鬯人395
六、 鸡人397
七、 司尊彝398
八、 司几筵402
九、 天府405
一、 典瑞408
一一、 典命413
一二、 司服416
一三、 典祀420
一四、 守祧421
一五、 世妇422
一六、 内宗424
一七、 外宗425
一八、 冢人427
一九、 墓大夫430
二、 职丧431
二一、 大司乐432
二二、 乐师440
二三、 大胥444
二四、 小胥445
二五、 大师447
二六、 小师449
二七、 瞽矇451
二八、 视瞭452
二九、 典同453
三、 磬师455
三一、 钟师456
三二、 笙师457
三三、 镈师459
三四、 师459
三五、 旄人460
三六、 籥师461
三七、 籥章461
三八、 鞮氏462
三九、 典庸器463
四、 司干463
四一、 大卜464
四二、 卜师467
四三、 龟人469
四四、 氏470
四五、 占人471
四六、 筮人473
四七、 占梦474
四八、 视475
四九、 大祝477
五、 小祝485
五一、 丧祝488
五二、 甸祝490
五三、 诅祝491
五四、 司巫492
五五、 男巫494
五六、 女巫495
五七、 大史496
五八、 小史500
五九、 冯相氏501
六、 保章氏503
六一、 内史505
六二、 外史507
六三、 御史508
六四、 巾车509
六五、 典路518
六六、 车仆519
六七、 司常520
六八、 都宗人524
六九、 家宗人525
七、 神仕526

夏官司马第四528
叙官529
一、 大司马551
二、 小司马565
三、 军司马(阙)566
四、 舆司马(阙)566
五、 行司马(阙)566
六、 司勋566
七、 马质568
八、 量人569
九、 小子572
一、 羊人574
一一、 司爟575
一二、 掌固576
一三、 司险578
一四、 掌疆(阙)579
一五、 候人579
一六、 环人579
一七、 挈壶氏580
一八、 射人582
一九、 服不氏586
二、 射鸟氏587
二一、 罗氏588
二二、 掌畜589
二三、 司士589
二四、 诸子593
二五、 司右595
二六、 虎贲氏596
二七、 旅贲氏597
二八、 节服氏598
二九、 方相氏598
三、 大仆599
三一、 小臣603
三二、 祭仆605
三三、 御仆606
三四、 隶仆607
三五、 弁师608
三六、 司甲(阙)611
三七、 司兵611
三八、 司戈盾612
三九、 司弓矢613
四、 缮人617
四一、 槁人618
四二、 戎右619
四三、 齐右621
四四、 道右621
四五、 大驭622
四六、 戎仆623
四七、 齐仆624
四八、 道仆625
四九、 田仆626
五、 驭夫627
五一、 校人627
五二、 趣马631
五三、 巫马632
五四、 牧师633
五五、 廋人634
五六、 圉师635
五七、 圉人636
五八、 职方氏637
五九、 土方氏646
六、 怀方氏647
六一、 合方氏648
六二、 训方氏649
六三、 形方氏649
六四、 山师650
六五、 川师650
六六、 原师651
六七、 匡人651
六八、 撢人652
六九、 都司马(附家司马)652

秋官司寇第五654
叙官655
一、 大司寇676
二、 小司寇683
三、 士师690
四、 乡士696
五、 遂士698
六、 县士700
七、 方士701
八、 讶士703
九、 朝士704
一、 司民708
一一、 司刑709
一二、 司刺710
一三、 司约711
一四、 司盟713
一五、 职金714
一六、 司厉715
一七、 犬人716
一八、 司圜717
一九、 掌囚718
二、 掌戮719
二一、 司隶720
二二、 罪隶721
二三、 蛮隶722
二四、 闽隶722
二五、 夷隶723
二六、 貉隶724
二七、 布宪724
二八、 禁杀戮725
二九、 禁暴氏726
三、 野庐氏726
三一、 蜡氏728
三二、 雍氏730
三三、 萍氏731
三四、 司寤氏731
三五、 司烜氏732
三六、 条狼氏734
三七、 修闾氏735
三八、 冥氏736
三九、 庶氏737
四、 穴氏737
四一、 翨氏738
四二、 柞氏738
四三、 薙氏739
四四、 硩蔟氏740
四五、 翦氏741
四六、 赤犮氏742
四七、 蝈氏742
四八、 壶涿氏743
四九、 庭氏743
五、 衔枚氏744
五一、 伊耆氏745
五二、 大行人745
五三、 小行人756
五四、 司仪761
五五、 行夫772
五六、 环人773
五七、 象胥774
五八、 掌客775
五九、 掌讶783
六、 掌交785
六一、 掌祭(阙)787
六二、 掌货贿(阙)787
六三、 朝大夫787
六四、 都则(阙)788
六五、 都士(阙)788
六六、 家士(阙)788

冬官考工记第六789
总叙790
一、 轮人798
二、 舆人809
三、 辀人812
四、 筑氏821
五、 冶氏823
六、 桃氏825
七、 凫氏827
八、 栗氏830
九、 段氏(阙)833
一、 函人833
一一、 鲍人835
一二、 人837
一三、 韦氏(阙)840
一四、 裘氏(阙)840
一五、 画缋840
一六、 钟氏842
一七、 筐氏(阙)843
一八、 氏843
一九、 玉人844
二、 楖人(阙)851
二一、 雕人(阙)851
二二、 磬氏851
二三、 矢人852
二四、 陶人856
二五、 瓬人857
二六、 梓人858
二七、 庐人865
二八、 匠人870
二九、 车人881
三、 弓人887

附录905
主要引用书目905

前言/序言

  一、 关于《周礼》书名

  《周礼》在汉代最初名为《周官》,始见于《史记·封禅书》,曰: 《周官》曰: “冬日至,祀天于南郊,迎长日之至;夏日至,祭地祇。”又曰: 自得宝鼎,上与公卿诸生议封禅。封禅用希旷绝,莫知其礼仪,而群儒采封禅《尚书》、《周官》、《王制》之望祀射牛事。《汉书·礼乐志》亦称之为《周官》,曰: 自夏以往,其流不可闻矣,《殷颂》尤有存者。《周诗》既备,而器用张陈,《周官》具焉。又《汉书·王莽传上》载平帝元始四年(公元4年)征天下“异能之士”,其所列书名,亦称之为《周官》: 征天下通一艺、教授十一人以上,及有《逸礼》、古《书》、《毛诗》、《周官》、《尔雅》、天文、图谶、钟律、月令、兵法、《史籀》文字,通知其意者,皆诣公车。网罗天下异能之士,至者前后千数。至《汉书·郊祀志》记平帝元始五年,王莽奏改南北郊祭礼时,仍称《周官》,其奏文有曰: 《周官》天墬(地)之祀,乐有别有合。又奏言: 谨案《周官》“兆五帝于四郊”,山川各因其方,今五帝兆居在雍五畤,不合于古。同年五月,公卿、大夫、博士、议郎、列侯九百余人奏为王莽加九锡之礼,犹称引之为《周官》,曰: 谨以《六艺》通义,经文所见,《周官》、《礼记》宜于今者,为九命之锡。(《汉书·王莽传上》)以上所记,皆在王莽未居摄时。

  王莽居摄三年(公元8年)九月,莽母功显君死,时刘歆与博士诸儒七十八人议功显君服,则改称《周官》为《周礼》了,其议有曰: 圣心周悉,卓尔独见,发得《周礼》,以明因监。又引《司服》之文,亦称《周礼》,曰: 《周礼》曰: “王为诸侯缌缞”,“弁而加环绖”。是可知《周官》之改名为《周礼》,当在王莽居摄之后、居摄三年之前(公元6年至8年间),故刘歆等七十八人之议方径称之为《周礼》。

  《周礼》又有《周官经》之称,见于《汉书·艺文志》,曰: “《周官经》六篇。”案《汉志》是沿袭刘歆的《七略》,据王葆玹说,刘歆奏上《七略》,在哀帝建平元年(公元前6年)之初(见王著《今古文经学新论》第三章第四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由此看来,似乎早在王莽居摄之前,《周官》已被尊为“经”了,则恐不然。因为《周官》之改称《周礼》与被尊为经,都是王莽居摄以后的事。哀帝建平元年(前6年)刘歆争立古文经博士时,也只提到《左氏春秋》、《毛诗》、《逸礼》和《古文尚书》,未及《周官》,而《汉志》虽沿袭《七略》,亦非一字不易地照抄,“《周官经》”的“经”字,盖班固据东汉古文经盛行以后所加,并非西汉旧名。东汉以后人确有称《周礼》为《周官经》的,如荀悦《汉纪》卷二十五云: “刘歆以《周官经》十六(案“十”字盖衍文)篇为《周礼》,王莽时,歆奏以为礼经,置博士。”又《经典释文·序录》云: “王莽时,刘歆为国师,始建立《周官经》为《周礼》。”可见,在“歆奏以为礼经”之前,《周官》是不曾称“经”的。又据上引《汉纪》和《释文》之说可知,改称《周官》为《周礼》,始于刘歆。然《释文》说“刘歆为国师”时,“始建立《周官经》为《周礼》”,则不确。据《汉书·王莽传中》,刘歆为国师在王莽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而在此三年以前刘歆已改称《周官》为《周礼》了。《释文》之说,未得其实。

  又《汉书·食货志下》记王莽下诏曰: “夫《周礼》有赊贷。”接着记莽“又以《周官》税民”。同一《志》中而两见其名者,武亿曰: “凡莽及臣下施于诏议章奏,自号曰《周礼》,必大书之。而(班固)自为史文,乃更端见例,复仍其本名。”(《授堂文钞》卷一: 《周礼名所由始考》)然则《周官》一书,自刘歆改名之后,迄于东汉,《周官》、《周礼》两名每互见错出。蒋伯潜说: “如郑玄《周礼注自序》已称《周礼》,其注《仪礼》、《礼记》引《周礼》亦甚多,而《后汉书·儒林传》犹称玄作《周官》;《卢植传》有《周礼》之称,《儒林传》又称马融作《周官传》;郑玄《序》则谓郑兴、郑众、卫宏、贾逵、马融皆作《周礼解诂》。”(见蒋著《十三经概论》第四编第一章)是其例也。

  又古人还有所谓《周礼》有七处异名之说,见于孔颖达《礼记》大题《疏》,曰: 《周礼》见于经籍,其名异者见有七处。案《孝经说》云“《经礼》三百”,一也;《礼器》云“《经礼》三百”,二也;《中庸》云“《礼仪》三百”,三也;《春秋说》云“《礼经》三百”,四也;《礼说》云“有《正经》三百”,五也;《周官外题》谓为《周礼》,六也;《汉书·艺文志》云“《周官经》六篇”,七也。七者皆云三百,故知俱是《周官》。《周官》三百六十,举其大数而云三百也。这里所谓七处异名,实际只有六名,曰《经礼》(见一、二两处。据阮校,宋本《孝经说》“经礼”作“礼经”,则与下引《春秋说》同,亦重其名),曰《礼仪》,曰《礼经》,曰《正经》,曰《周礼》,曰《周官经》。《周礼》、《周官经》二名前已述之。《经礼》、《礼经》、《礼仪》、《正经》四名,则皆据“三百”之数以断其为《周礼》之异名,实则不然。孔氏之误,缘自郑玄。郑玄于《礼记·礼器》“经礼三百,曲礼三千”下注曰: “经礼谓《周礼》也。《周礼》六篇,其官三百六十。曲犹事也,事礼今谓《礼》(案指《仪礼》)也。”是郑玄以《周礼》为经礼,而以《仪礼》为事礼或曲礼。其实《礼器》所谓“经礼”,乃指礼之大纲,“曲礼”则指其细目,而三百、三千之数,不过极言其多且盛。朱熹曰: “经礼三百,便是《仪礼》中士冠、天子冠礼之类,此是大节,有三百条。如始加,再加,三加,又如‘坐如尸,立如齐’之类,皆是其中之小目,便有三千条。或有变礼,亦是小目。”(《朱子语类》卷七十八)“礼经”、“礼仪”、“正经”之名,义亦放此。孙诒让说: “盖《周礼》乃官政之法,《仪礼》乃礼之正经,二经并重,不可相对而为经、曲。《中庸》‘礼仪’、‘威仪’,咸专属《礼经》(案指《仪礼》),与《周礼》无涉。《孝经》、《春秋》、《礼说》所云‘礼经’(案当作“经礼”)、‘礼义’(案当作“礼经”)、‘正经’者,亦无以定其必为此经。郑(玄)、韦(昭)、孔(颖达)诸儒,并以三百大数巧合,遂为皮傅之说,殆不足冯。”(《周礼正义》之《周礼》大题《疏》)案孙说是也。孔颖达所举“经礼”、“礼经”、“礼仪”、“正经”四者,皆非《周礼》之异名也。

  二、 《周礼》的发现

  有关《周礼》一书发现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书·景十三王传》之《河间献王传》,曰: 河间献王刘德,以孝景前二年立,修学好古,实事求是。从民间得善书,必为好写与之,留其真,加金帛以招之。繇是四方道术之人不远千里,或有先祖旧书,多奉以奏献王者,故得书多,与汉朝等。……献王所得书皆古文先秦旧书,《周官》、《尚书》、《礼》、《礼记》、《孟子》、《老子》之属,皆经传说记,七十子之徒所论。案河间献王立于景帝前元二年(前155年),立二十六年而薨,是薨于武帝元光五年(前130年),而武帝即位在公元前140年,是河间献王刘德之前十六年在景帝时期,后十年在武帝时期,因此他很有可能在景帝时期即已从民间得《周官》之书。

  又有河间献王得《周官》于李氏之说,见于陆德明《释文序录》所引“或曰”: 景帝时河间献王好古,得古礼献之。或曰河间献王开献书之路,时有李氏上《周官》五篇,失《事官》一篇,乃购千金不得,取《考工记》以补之。《隋书·经籍志》亦曰: 而汉时有李氏得《周官》。《周官》盖周公所制官政之法,上于河间献王,独阙《冬官》一篇,献王购以千金不得,遂取《考工记》以补其处,合成六篇奏之。案李氏献《周官》之说在当时或有所本,但今已不可究其确然否。要之,河间献王当时确曾从民间得《周官》之书则无可疑。或以为《史记·五宗世家》未言河间献王得古文旧书事,遂以为《汉书·河间献王传》的记载不可信(如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即力主此说)。然而这种因为《史记》缺载,遂疑《汉书》所记为不可信的说法,理由并不充分。近王葆玹所著《今古文经学新论》一书对此说作了有力的批驳。据王葆玹考证,《史记》对于河间献王得书事之所以缺载,是因为司马迁对河间王国的情况缺乏了解,他从未到过河间王国,也不可能看到河间王国的文献,所以司马迁的《五宗世家》对河间献王刘德的记载极简略,总共只用了几十个字。王葆玹还论证了河间王国是当时与汉帝的王朝相并列的两个古文经传的汇集点之一,完全有可能收集到包括《周官》在内的大量古文旧书。王说甚辩,详可见其书第三章第一节。

  又上引《释文序录》说“得古礼(当包括《周礼》)献之”,《隋志》亦曰“合成六篇奏之”,这都是说河间献王曾将所得《周礼》上献于汉王朝。唐孔颖达在其《春秋左传正义》篇首之《春秋序》题下《疏》中亦曰: “汉武帝时河间献《左氏》及《古文周官》。”然《史记·五宗世家》及《汉书·河间献王传》皆未言及河间献王献书事,《河间献王传》唯曰“武帝时,献王来朝,献雅乐,对三雍宫,及诏策所问三十余事”。盖河间献王这次朝武帝、献雅乐,同时亦有献书事,而《汉书》缺载欤?

  武帝时期汉朝廷“秘府”中确曾有一部《周礼》。唐贾公彦《序周礼废兴》说: 《周官》孝武之时始出,秘而不传。《周礼》后出者,以其始皇特恶之故也。是以马融《传》云: “秦自孝公以下用商君之法,其政酷烈,与《周官》相反,故始皇禁挟书,特疾恶,欲绝灭之,搜求焚烧之独悉,是以隐藏百年。孝武帝始除挟书之律(案秦挟书律汉惠帝四年已除,见《汉书·惠帝纪》,此误),开献书之路,既出于山岩屋壁,复入于秘府,五家之儒莫得见焉。”这里是说,《周礼》因秦始皇焚书而被隐藏,至汉“开献书之路”而出于“山岩屋壁”,出而复入于汉王朝之“秘府”,致使“五家之儒”(指汉代传《礼》者高堂生、萧奋、孟卿、后仓、戴德戴圣五家)也都“莫得见”。这部出于“山岩屋壁”的《周礼》,盖即河间献王从民间所得而献之者。故孙诒让说: “秘府之本,即献王所奏。……至马《序》(案指贾公彦《序废兴》所引马融《传》)云‘出山岩屋壁’,只谓薶藏荒僻,与淹中孔壁,绝无关涉。”(《周礼正义》之《周礼》大题《疏》)黄侃也说: “汉武帝时,河间献王献《左传》及《古文周官》,此则马(融)所云‘出于山岩屋壁,复入于秘府’者,即指此献王之本矣。”(《礼学略说》,见《二十世纪中国礼学研究论集》第31页,学苑出版社1998年版)盖因河间献王献书时,汉王朝立于学官的儒家经典已经确定了《诗》《书》《易》《礼》《春秋》五经,这五经都是用当时通行的隶书写成的,而又得此古文《周礼》,且其所述制度又与当时的制度相左,故即将其藏之秘府,致使“五家之儒莫得见焉”。这部“入于秘府”的《周礼》,到成帝时刘向、歆父子校理秘书,始又发现而著于《录》《略》,到王莽时方得表彰而大显于世。

  关于《周礼》的发现,还有出于孔壁之说。郑玄《六艺论》曰: “《周官》,壁中所得,六篇。”(《礼记》大题孔《疏》引)又《太平御览》卷六一九引杨泉《物理论》曰: “鲁恭王坏孔子旧宅,得《周官》,缺,无《冬官》,汉武购千金而莫有得者,遂以《考工记》备其数。”案此说并无史实根据。《汉书·楚元王传》载刘歆《移让太常博士书》曰: “及鲁恭王坏孔子宅,而得古文于坏壁之中,《逸礼》有三十九,《书》十六篇。天汉之后,孔安国献之,遭巫蛊仓卒之难,未及施行。及《春秋》左氏丘明所修,皆古文旧书,多者二十余通。”《汉书·艺文志》曰: “《古文尚书》者,出孔子壁中。武帝末鲁共(恭)王坏孔子宅(案鲁恭王以景帝前元二年立,立二十八年而薨,见《汉书·鲁恭王传》,是其薨时当武帝元朔元年,不得云武帝末),欲广其宫,而得《古文尚书》及《礼记》、《论语》、《孝经》凡数十篇,皆古字也。……孔安国者,孔子后也,悉得其书,以考二十九篇,得多十六篇,安国献之,遭巫蛊事,未列于学官。”许慎《说文叙》曰: “壁中书者,鲁恭王坏孔子宅,而得《礼记》、《尚书》、《春秋》、《论语》、《孝经》。”王充《论衡·佚文篇》曰: “恭王坏孔子宅以为宫,得佚《尚书》百篇,《礼》三百,《春秋》三十篇,《论语》二十一篇。”又《释文序录》云: “《古文尚书》者,孔惠(孔子之末孙)之所藏也,鲁恭王坏孔子旧宅,于壁中得之,并《礼》、《论语》、《孝经》,皆科斗文字。”案以上诸文所记出于孔壁之书虽参差不一,然无一言及《周礼》,是郑玄《六艺论》及杨泉《物理论》之说,并不可信,故孙诒让斥之为“妄撰”(见《周礼正义》之《周礼》大题《疏》)。

  又有所谓孔安国献《周礼》之说,见于《后汉书·儒林传》,曰: “孔安国所献《礼古经》五十六篇及《周官经》六篇,前世传其书,未有名家。”案孔安国献书之说,已见于上引刘歆《移让太常博士书》及《艺文志》,其所献乃孔壁中书,而孔壁所出书既不见《周礼》,孔安国又何得而献之?且据《移让书》和《艺文志》,孔安国所献,乃《逸礼》和《古文尚书》,又何曾献过《周礼》?又孔安国是否有过献书的事,学者亦颇疑之。《史记·孔子世家》曰: “安国为今皇帝博士,至临淮太守,蚤卒。”案孔安国之生年不可考,何时任博士亦不可考,据常理推之,其任博士时盖不小于二十岁。又武帝元朔五年(前124年)曾下诏“崇乡党之化,以厉贤材”(《汉书·武帝纪》),于是公孙弘上书建议令郡国荐举“好文学”者以为博士弟子(《汉书·儒林传》),此后有兒宽者,“以郡国选诣博士,受业孔安国”(《汉书·兒宽传》)。可见孔安国任博士,定当在元朔五年之前,而兒宽之被选为弟子并受业于孔安国,则当在元朔五年之后,前后相隔,盖不少于三年。即使孔安国任博士、公孙弘建议郡国荐举“好文学”者及兒宽之被举而为孔安国弟子都在同一年,即都在元朔五年,而巫蛊事件(当指戾太子巫蛊事件)则发生在征和二年(前91年),距元朔五年已经三十三年,孔安国如果还活着,他的年龄已不小于五十三岁,且实际年龄可能远在五十三岁以上,那就同司马迁称其“蚤卒”的记载不相符了。《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曰: “(颜)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颜回小于孔子三十岁,孔子死时年七十三岁(见《孔子世家》),则颜回死时决不会大于四十二岁,而称“蚤死”,则孔安国有生之年断不可能及于巫蛊事件明矣。是所谓孔安国献书而遭巫蛊事件之说,亦不可信,盖属传闻之误。

  还有所谓文帝时得《周礼》之说,见于《礼记·礼器》“故经礼三百,曲礼三千,其致一也”下之孔《疏》,其文曰: “(《周官》)经秦焚烧之后,至汉孝文帝时,求得此书,不见《冬官》一篇,乃使博士作《考工记》补之。”案此说益不知何据,汉人从无文帝时得《周礼》的记载,故孙诒让斥之曰“此尤谬悠之说,绝无根据者也”(《周礼正义》之《周礼》大题《疏》)。

  综上所考可见,《周礼》一书的发现,当以汉初河间献王从民间献书所得之说,较为可信,而其他诸说,则皆经不住推敲。

  周记译注三、 《周礼》的成书时代与真伪

  《周礼》一书,古文经学家大抵以为周公所作,其说始于刘歆。贾公彦《序周礼废兴》引马融《传》曰: (《周礼》)既出于山岩屋壁,复入于秘府,五家之儒莫得见焉。至孝成皇帝,达才通人刘向、子歆校理秘书,始得列序,著于《录》《略》。……时众儒并出,共排以为非是。唯刘歆独识,其年尚幼,务在广览博观,又多锐精于《春秋》,末年乃知其周公致太平之迹,迹具在斯。是刘歆以为《周礼》乃“周公致太平之迹”,即周公治周所建制度之实录。后来郑玄袭其说,而于《周礼·天官·序官》“惟王建国”下注曰: 周公居摄而作“六典”之职,谓之《周礼》,营邑于土中,七年致政成王,以此《礼》授之,使居雒邑治天下。又贾公彦《序周礼废兴》引郑玄《序》(盖即郑玄《周礼序》)曰: 斯道也,文、武所以纲纪周国,君临天下,周公定之,致隆平龙凤之瑞。《隋书·经籍志》亦曰: 《周官》盖周公所制官政之法。此后中国封建时代的学者大多信用此说。孙诒让更就郑玄之说,考订周公摄政的年代与颁行《周礼》的时间,其结论曰: “周公作《周礼》虽在(居摄)六年,其颁行则在致政时(案谓居摄七年,《周礼》“惟王建国”下贾《疏》引《书传》云:“七年致政成王。”),故《明堂位》孔《疏》亦谓成王即位乃用《周礼》是也。”(见《周礼正义》之《天官·叙官》“惟王建国”下孙《疏》)

  但此书一开始就遭到与刘歆同时的今文学家的竭力攻击,故贾公彦《序废兴》说: “时众儒并出,共排以为非是。”由此可以想见当时攻击之激烈。到了东汉,大约与郑玄同时,又有林孝存(即临硕)、何休等竭力否定其为周公之书,《序废兴》说: 然则《周礼》起于成帝刘歆,而成于郑玄,附离之者大半。故林孝存以为武帝知其末世渎乱不验之书,故作《十论》、《七难》以排弃之。何休亦以为六国阴谋之书。郑玄因此而与他们展开了论战,《序废兴》接着说: 唯有郑玄遍览群经,知《周礼》乃周公致太平之迹,故能答临硕之《论》、《难》,使《周礼》义得条通。然林孝存之《论》、《难》及郑玄所答,“其书久佚,今惟《女巫》及《夏官·叙官》贾《疏》、《诗·卫风·伯兮》、《大雅·棫朴》、《礼记·王制》孔《疏》,引其佚文各一事,余不传,莫详其说。”(孙诒让《周礼正义》之《周礼》“郑氏注”下《疏》)

  ……


《礼记》:中华智慧的源泉与传承 《礼记》,这部饱含中华民族千年智慧的经典,如同一汪清澈的泉水,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它并非一篇独立的著作,而是由孔子及其弟子们后学编纂而成,汇聚了先秦时期关于政治、哲学、伦理、教育、天文、地理等诸多方面的思想精髓。其内容之丰富,思想之深邃,结构之宏大,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堪称瑰宝,对于理解中华文化的源头活水,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 编纂背景与历史意义 《礼记》的编纂,是春秋战国时期礼乐文化勃兴的必然产物。周朝自建立以来,以“礼”治国,建立了等级森严但秩序井然的社会结构。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周王室的权威衰落,诸侯争霸,礼崩乐坏的现象日益严重。在此背景下,孔子及其弟子们深刻反思社会现状,将周公制礼作乐的精神加以继承和发展,试图通过重申和阐释“礼”的内涵,来恢复社会秩序,挽救道德伦丧的危机。《礼记》便是这一努力的集中体现,它系统地记录了当时的社会规范、祭祀仪式、政治制度、教育理念以及人际交往的原则,成为了后世解读周代社会、理解儒家思想不可或缺的依据。 《礼记》在历史上的地位极为重要。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礼记》与《诗经》、《尚书》、《周易》、《春秋》并列为“五经”,成为士人必读的经典。唐代,它被列为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进一步确立了其在中国教育和思想史上的核心地位。历代学者对《礼记》进行了大量的注释、疏解和研究,形成了蔚为壮观的学术传统,使其思想和价值得以世代传承。 内容纲要与核心思想 《礼记》篇章众多,内容包罗万象,但其核心思想始终围绕着“礼”展开。“礼”在《礼记》中,绝不仅仅是外在的繁文缛节,而是内涵深厚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和政治原则的集合。它涵盖了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 政治伦理与治国之道:《礼记》中不乏论述君臣之道、父子之道、长幼之道等内容,强调君主应以德治国,克己复礼,以身作则,方能获得臣民的拥戴。例如,《大学》篇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修齐治平思想,勾勒出一条从个人道德修养到国家社会治理的完整路径,至今仍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礼运》篇则描绘了“大同”与“小康”两种社会理想,其中“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理想境界,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孜孜以求的社会目标。 2. 道德修养与人格塑造: 《礼记》极其重视个人品德的培养。它强调“仁”作为核心道德理念,主张“爱人”,推己及人。《曲礼》篇详细列举了日常行为规范,事无巨细,旨在通过对细微之处的规范,培养个体的恭敬之心、谦逊之态,从而塑造高尚的人格。《儒行》篇更是集中论述了儒者的操守和风范,展现了理想人格的方方面面。 3. 教育理念与学习方法:《礼记》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在古代典籍中是罕见的。《学记》一篇是关于教育的专门论述,提出了“教学相长”的观点,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共同进步,反对死记硬背,提倡启发式教学,注重因材施教。《大学》篇的“格物致知”更是强调了实践与体悟在学习中的重要性。这些教育思想,即使在今天,也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4. 祭祀与礼仪:《礼记》中包含了大量的关于祭祀、婚丧嫁娶、朝聘、乡射等仪式的记载。《祭义》篇探讨了祭祀的意义,认为其在于追远怀德,感念先祖的功德,并将这种情感融入社会伦理之中。这些礼仪规范,不仅是维系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更是传承文化、凝聚认同的重要载体。 5. 天文、地理与生活常识: 除了政治伦理和道德规范,《礼记》还涉及天文、历法、地理、农事、医学等方面的知识,展现了古代中国人民对自然界和人类生活的广泛关注。《月令》篇详细记载了各个月份的气候变化、农事安排以及人们的起居饮食注意事项,体现了古人顺应天时的生活智慧。 《礼记》的独特魅力与当代价值 《礼记》的魅力在于其“全”与“深”。它如同一幅描绘古代中国社会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宏伟画卷,细致入微地展现了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以及社会制度。《礼记》的思想博大精深,既有宏观的治国方略,也有微观的个人修养;既有抽象的哲学思辨,也有具体的行为指导。 在当代社会,《礼记》的价值依然不可忽视。 文化传承的基石:《礼记》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解《礼记》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是民族文化传承不可或缺的载体。 道德重建的参照: 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带来了新的挑战。《礼记》中关于仁爱、诚信、孝道、责任等传统美德的阐释,为我们提供了反思和重建当代道德体系的重要参照。 教育智慧的启迪:《礼记》中的教育思想,如“教学相长”、“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等,对于当前教育改革仍然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有助于我们构建更加科学有效的教育体系。 人文素养的滋养:《礼记》所蕴含的深厚人文关怀和对生命意义的探索,能够滋养读者的心灵,提升人文素养,帮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生活中找到内心的平静与力量。 理解中国人的思维模式:《礼记》所体现的重人伦、尚和谐、求中庸的思维模式,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价值判断,理解《礼记》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当代中国社会和中国人的特点。 阅读《礼记》的建议 阅读《礼记》需要耐心和细致。由于其篇章繁多,内容庞杂,建议从一些核心篇章入手,如《大学》、《中庸》、《礼运》、《学记》、《曲礼》等。结合优秀的注释和译本,循序渐进地理解其字面意思和深层含义。同时,将《礼记》的思想与当代社会生活相结合,思考其对于我们个人成长、家庭教育、社会治理等方面的启示,方能真正体会到这部经典跨越时空的生命力。 总而言之,《礼记》是一部承载着中华民族古老智慧的百科全书,它以“礼”为核心,贯穿了政治、道德、教育、文化等方方面面,为我们理解中华文明的精髓,传承民族优秀文化,乃至应对当代社会挑战,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它的价值,历久弥新,值得每一位中华儿女深入研读和体悟。

用户评价

评分

接触《周礼》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特别感兴趣。一直以来,我都认为周朝是中华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分水岭,而《周礼》无疑是理解这一时期的最佳窗口之一。它系统地介绍了周代王朝的各项制度,从国家机构的设置,到官员的选拔和任用,再到各种国家庆典和仪式的具体流程,都进行了详尽的规定。我特别喜欢阅读书中关于“大司马”、“大司徒”、“大宗伯”等具体官职的职责描述,这让我对当时的权力分配和行政运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此外,书中对各种“祭”、“朝”、“聘”、“射”等礼仪的详细记录,更是让我看到了古代社会如何通过这些仪式来维护统治秩序、巩固社会等级、表达政治思想。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进行一次穿越时空的“社会调查”,让我能够亲身感受那个时代的脉搏,理解那个时代的人们是如何思考和行动的。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直观感受,就是其背后所承载的那个时代的“秩序感”。《周礼》并非一本轻松的读物,它系统地阐述了周代国家政权的建制,从中央到地方的官职设置、职责分工,到各项礼仪制度的规定,都显得井然有序,一丝不苟。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六官”的描述印象深刻,它们各自掌管着不同的国家事务,形成了一个相互制衡又紧密协作的体系。这种精细化的管理思路,在今天看来依然有其值得借鉴之处。更让我着迷的是,这些制度并非空洞的条文,而是与当时的社会生活紧密相连。比如,对于婚姻、丧葬、朝聘、乡射等具体事件的礼仪规范,都体现了对人伦关系、社会等级的重视。读罢这些章节,仿佛能看到古人在遵循这些规矩时,那种庄重而肃穆的神情,感受到一种内在的约束力和对和谐社会的追求。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礼仪不仅仅是外在的形式,更是构建社会秩序、维系人际关系、传承文化价值的重要载体,是古人智慧的结晶,也是一个文明得以延续的重要因素。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礼仪文化充满了好奇,尤其是“礼”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扮演的角色。提起《周礼》,就不得不说它是理解周代社会结构、政治制度、宗法观念乃至于日常生活的基石。这本书的厚重感和其所蕴含的丰富信息量,每次翻开都让我感到一种知识海洋的浩瀚。我常常会想象,在那个遥远的时代,人们是如何遵循着这些繁复而又精妙的礼仪来规范行为,维护秩序的。比如,书中对官制的详细描述,让我对周代复杂的等级制度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从天子到庶人,每个人在社会中的位置和应尽的职责都有明确的界定。再比如,关于祭祀的篇章,不仅仅是简单的宗教仪式,更是一种政治和伦理的体现,通过祭祀,统治者强调了与天、与祖先的联系,同时也维系了宗族内部的团结。虽然阅读《周礼》本身就极具挑战性,但每一次的深入,都能让我对中国古代文明的某些侧面有更深刻的洞察。它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去审视一个已经消逝却影响深远的时代,理解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

评分

我一直觉得,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的传说和故事,更需要深入其思想的根源。《周礼》恰恰是这样的存在。它不像《诗经》那样充满情感的抒发,也不像《论语》那样侧重于道德修养,而是以一种近乎“法典”的形式,展现了周代国家政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我个人的阅读体验来说,书中关于“春官”、“夏官”、“秋官”、“冬官”的记载,让我看到了一个高度发达的官僚体系是如何运作的。每一个官职的设立,每一个礼仪的规定,背后都有其深刻的政治和哲学考量。我常常在想,是什么样的社会土壤,才能孕育出如此精密的制度设计?又是什么样的价值观,才能支撑起这样一套礼仪体系的运转?每当我读到关于祭祀、朝会、学校教育等内容时,都能感受到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文明的传承感。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视那个伟大时代的宏大格局和精致细节,也让我更加理解了中国文化中“礼”的深远意义。

评分

说实话,第一次接触《周礼》,我并没有抱着一种轻松阅读的心态。它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本“百科全书”式的著作,记录了周代方方面面的规章制度和礼仪规范。我常常会花很多时间去理解书中的某个词汇,或是某个章节的含义,因为我深知,每一个细节背后都可能蕴藏着深刻的历史信息。从这本书中,我不仅看到了周代社会的政治架构,也窥见了其伦理道德的基石。比如,书中关于“明德”、“敬事”等观念的阐述,虽然是以制度的形式呈现,但其背后所蕴含的对个人品德和社会责任的要求,至今仍有启发意义。我也非常欣赏书中对各种社会活动的细致规划,例如关于国家典礼、军事行动、甚至日常交往的规定,都体现了那个时代对秩序和和谐的极致追求。每一次的阅读,都让我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复杂性和精妙性有了更深的认识,也让我意识到,“礼”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着何等重要的角色。

评分

上古这套不错,适合本人水平低点简体横排,有注。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宝贝收到了,非常满意,还是精装版,必须给好评!

评分

特别厚,等把四书读完,有心情再看这本吧。

评分

《春秋穀梁传译注》针对《春秋穀梁传》的不足,在注释中以《左传》的史实解经,并据以评议传文中某些臆断之说。译文信而达,为今人阅读提供了方便。贯穿了作者多年来研究《春秋穀梁传》的见解与心得,是一本学术性与普及性兼具的译注本。

评分

好得很,可以得到很多经验!好好学习!!

评分

竟然是精装版,太棒了,好好学习古之礼

评分

活动购买,物美价廉,好评

评分

装帧印刷纸质都是一流,好书推荐。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