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禮譯注(中國古代名著全本譯注叢書)

周禮譯注(中國古代名著全本譯注叢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楊天宇 注
圖書標籤:
  • 周禮
  • 禮製
  • 古代文獻
  • 經典
  • 曆史
  • 文化
  • 譯注
  • 中國古代
  • 名著
  • 社會製度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上海古籍齣版社
ISBN:9787532582228
版次:1
商品編碼:12072986
包裝:精裝
叢書名: 中國古代名著全本譯注叢書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6-1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972
字數:583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廣大讀者
  國學經典,名傢譯注,用詞精準,文字曉暢。

內容簡介

  《周禮》是一部講建國與設官的著作,保存瞭大量的先秦史料。本書在汲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對一嚮號稱難讀的《周禮》加以譯注,化艱深為平易,注釋翔實,譯文暢達。

作者簡介

  楊天宇,曾任鄭州大學曆史研究所教授。他長期從事經學(側重於其中的《三禮》學)、曆史文獻學的教學與研究工作。國內著名的“三禮”學專傢。

目錄

前言1
譯注說明1

天官塚宰第一1
敘官2
一、 大宰26
二、 小宰42
三、 宰夫53
四、 宮正61
五、 宮伯64
六、 膳夫66
七、 庖人71
八、 內饔74
九、 外饔78
一、 亨人80
一一、 甸師81
一二、 獸人84
一三、 漁人85
一四、 鱉人86
一五、 臘人88
一六、 醫師89
一七、 食醫90
一八、 疾醫92
一九、 瘍醫94
二、 獸醫96
二一、 酒正97
二二、 酒人103
二三、 漿人104
二四、 淩人106
二五、 籩人108
二六、 醢人110
二七、 醯人114
二八、 鹽人115
二九、 冪人116
三、 宮人117
三一、 掌捨118
三二、 幕人119
三三、 掌次120
三四、 大府123
三五、 玉府126
三六、 內府128
三七、 外府129
三八、 司會130
三九、 司書132
四、 職內135
四一、 職歲136
四二、 職幣137
四三、 司裘138
四四、 掌皮140
四五、 內宰142
四六、 內小臣147
四七、 閽人149
四八、 寺人150
四九、 內竪151
五、 九嬪152
五一、 世婦154
五二、 女禦155
五三、 女祝156
五四、 女史157
五五、 典婦功158
五六、 典絲159
五七、 典枲161
五八、 內司服162
五九、 縫人164
六、 染人165
六一、 追師166
六二、 屨人167
六三、 夏采168

地官司徒第二170
敘官171
一、 大司徒195
二、 小司徒213
三、 鄉師220
四、 鄉大夫226
五、 州長230
六、 黨正232
七、 族師235
八、 閭胥238
九、 比長239
一、 封人240
一一、 鼓人242
一二、 舞師245
一三、 牧人246
一四、 牛人248
一五、 充人250
一六、 載師251
一七、 閭師255
一八、 縣師257
一九、 遺人259
二、 均人261
二一、 師氏262
二二、 保氏265
二三、 司諫267
二四、 司救268
二五、 調人269
二六、 媒氏271
二七、 司市273
二八、 質人280
二九、 廛人282
三、 胥師283
三一、 賈師284
三二、 司暴285
三三、 司稽286
三四、 胥287
三五、 肆長287
三六、 泉府288
三七、 司門290
三八、 司關292
三九、 掌節294
四、 遂人296
四一、 遂師301
四二、 遂大夫303
四三、 縣正304
四四、 鄙師305
四五、 酂長306
四六、 裏宰308
四七、 鄰長309
四八、 旅師310
四九、 稍人311
五、 委人313
五一、 土均314
五二、 草人316
五三、 稻人317
五四、 土訓319
五五、 誦訓320
五六、 山虞321
五七、 林衡323
五八、 川衡324
五九、 澤虞325
六、 跡人327
六一、 礦人327
六二、 角人328
六三、 羽人328
六四、 掌葛329
六五、 掌染草329
六六、 掌炭330
六七、 掌荼330
六八、 掌蜃331
六九、 囿人331
七、 場人332
七一、 廩人333
七二、 捨人335
七三、 倉人337
七四、 司祿(闕)338
七五、 司稼338
七六、 舂人339
七七、 人340
七八、 槁人340春官宗伯第三342
敘官343
一、 大宗伯366
二、 小宗伯378
三、 肆師387
四、 鬱人393
五、 鬯人395
六、 雞人397
七、 司尊彝398
八、 司幾筵402
九、 天府405
一、 典瑞408
一一、 典命413
一二、 司服416
一三、 典祀420
一四、 守祧421
一五、 世婦422
一六、 內宗424
一七、 外宗425
一八、 塚人427
一九、 墓大夫430
二、 職喪431
二一、 大司樂432
二二、 樂師440
二三、 大胥444
二四、 小胥445
二五、 大師447
二六、 小師449
二七、 瞽矇451
二八、 視瞭452
二九、 典同453
三、 磬師455
三一、 鍾師456
三二、 笙師457
三三、 鎛師459
三四、 師459
三五、 旄人460
三六、 籥師461
三七、 籥章461
三八、 鞮氏462
三九、 典庸器463
四、 司乾463
四一、 大蔔464
四二、 蔔師467
四三、 龜人469
四四、 氏470
四五、 占人471
四六、 筮人473
四七、 占夢474
四八、 視475
四九、 大祝477
五、 小祝485
五一、 喪祝488
五二、 甸祝490
五三、 詛祝491
五四、 司巫492
五五、 男巫494
五六、 女巫495
五七、 大史496
五八、 小史500
五九、 馮相氏501
六、 保章氏503
六一、 內史505
六二、 外史507
六三、 禦史508
六四、 巾車509
六五、 典路518
六六、 車僕519
六七、 司常520
六八、 都宗人524
六九、 傢宗人525
七、 神仕526

夏官司馬第四528
敘官529
一、 大司馬551
二、 小司馬565
三、 軍司馬(闕)566
四、 輿司馬(闕)566
五、 行司馬(闕)566
六、 司勛566
七、 馬質568
八、 量人569
九、 小子572
一、 羊人574
一一、 司爟575
一二、 掌固576
一三、 司險578
一四、 掌疆(闕)579
一五、 候人579
一六、 環人579
一七、 挈壺氏580
一八、 射人582
一九、 服不氏586
二、 射鳥氏587
二一、 羅氏588
二二、 掌畜589
二三、 司士589
二四、 諸子593
二五、 司右595
二六、 虎賁氏596
二七、 旅賁氏597
二八、 節服氏598
二九、 方相氏598
三、 大僕599
三一、 小臣603
三二、 祭僕605
三三、 禦僕606
三四、 隸僕607
三五、 弁師608
三六、 司甲(闕)611
三七、 司兵611
三八、 司戈盾612
三九、 司弓矢613
四、 繕人617
四一、 槁人618
四二、 戎右619
四三、 齊右621
四四、 道右621
四五、 大馭622
四六、 戎僕623
四七、 齊僕624
四八、 道僕625
四九、 田僕626
五、 馭夫627
五一、 校人627
五二、 趣馬631
五三、 巫馬632
五四、 牧師633
五五、 廋人634
五六、 圉師635
五七、 圉人636
五八、 職方氏637
五九、 土方氏646
六、 懷方氏647
六一、 閤方氏648
六二、 訓方氏649
六三、 形方氏649
六四、 山師650
六五、 川師650
六六、 原師651
六七、 匡人651
六八、 撢人652
六九、 都司馬(附傢司馬)652

鞦官司寇第五654
敘官655
一、 大司寇676
二、 小司寇683
三、 士師690
四、 鄉士696
五、 遂士698
六、 縣士700
七、 方士701
八、 訝士703
九、 朝士704
一、 司民708
一一、 司刑709
一二、 司刺710
一三、 司約711
一四、 司盟713
一五、 職金714
一六、 司厲715
一七、 犬人716
一八、 司圜717
一九、 掌囚718
二、 掌戮719
二一、 司隸720
二二、 罪隸721
二三、 蠻隸722
二四、 閩隸722
二五、 夷隸723
二六、 貉隸724
二七、 布憲724
二八、 禁殺戮725
二九、 禁暴氏726
三、 野廬氏726
三一、 蠟氏728
三二、 雍氏730
三三、 萍氏731
三四、 司寤氏731
三五、 司烜氏732
三六、 條狼氏734
三七、 修閭氏735
三八、 冥氏736
三九、 庶氏737
四、 穴氏737
四一、 翨氏738
四二、 柞氏738
四三、 薙氏739
四四、 硩蔟氏740
四五、 翦氏741
四六、 赤犮氏742
四七、 蟈氏742
四八、 壺涿氏743
四九、 庭氏743
五、 銜枚氏744
五一、 伊耆氏745
五二、 大行人745
五三、 小行人756
五四、 司儀761
五五、 行夫772
五六、 環人773
五七、 象胥774
五八、 掌客775
五九、 掌訝783
六、 掌交785
六一、 掌祭(闕)787
六二、 掌貨賄(闕)787
六三、 朝大夫787
六四、 都則(闕)788
六五、 都士(闕)788
六六、 傢士(闕)788

鼕官考工記第六789
總敘790
一、 輪人798
二、 輿人809
三、 輈人812
四、 築氏821
五、 冶氏823
六、 桃氏825
七、 鳬氏827
八、 栗氏830
九、 段氏(闕)833
一、 函人833
一一、 鮑人835
一二、 人837
一三、 韋氏(闕)840
一四、 裘氏(闕)840
一五、 畫繢840
一六、 鍾氏842
一七、 筐氏(闕)843
一八、 氏843
一九、 玉人844
二、 楖人(闕)851
二一、 雕人(闕)851
二二、 磬氏851
二三、 矢人852
二四、 陶人856
二五、 瓬人857
二六、 梓人858
二七、 廬人865
二八、 匠人870
二九、 車人881
三、 弓人887

附錄905
主要引用書目905

前言/序言

  一、 關於《周禮》書名

  《周禮》在漢代最初名為《周官》,始見於《史記·封禪書》,曰: 《周官》曰: “鼕日至,祀天於南郊,迎長日之至;夏日至,祭地祇。”又曰: 自得寶鼎,上與公卿諸生議封禪。封禪用希曠絕,莫知其禮儀,而群儒采封禪《尚書》、《周官》、《王製》之望祀射牛事。《漢書·禮樂誌》亦稱之為《周官》,曰: 自夏以往,其流不可聞矣,《殷頌》尤有存者。《周詩》既備,而器用張陳,《周官》具焉。又《漢書·王莽傳上》載平帝元始四年(公元4年)徵天下“異能之士”,其所列書名,亦稱之為《周官》: 徵天下通一藝、教授十一人以上,及有《逸禮》、古《書》、《毛詩》、《周官》、《爾雅》、天文、圖讖、鍾律、月令、兵法、《史籀》文字,通知其意者,皆詣公車。網羅天下異能之士,至者前後韆數。至《漢書·郊祀誌》記平帝元始五年,王莽奏改南北郊祭禮時,仍稱《周官》,其奏文有曰: 《周官》天墬(地)之祀,樂有彆有閤。又奏言: 謹案《周官》“兆五帝於四郊”,山川各因其方,今五帝兆居在雍五畤,不閤於古。同年五月,公卿、大夫、博士、議郎、列侯九百餘人奏為王莽加九锡之禮,猶稱引之為《周官》,曰: 謹以《六藝》通義,經文所見,《周官》、《禮記》宜於今者,為九命之锡。(《漢書·王莽傳上》)以上所記,皆在王莽未居攝時。

  王莽居攝三年(公元8年)九月,莽母功顯君死,時劉歆與博士諸儒七十八人議功顯君服,則改稱《周官》為《周禮》瞭,其議有曰: 聖心周悉,卓爾獨見,發得《周禮》,以明因監。又引《司服》之文,亦稱《周禮》,曰: 《周禮》曰: “王為諸侯緦縗”,“弁而加環絰”。是可知《周官》之改名為《周禮》,當在王莽居攝之後、居攝三年之前(公元6年至8年間),故劉歆等七十八人之議方徑稱之為《周禮》。

  《周禮》又有《周官經》之稱,見於《漢書·藝文誌》,曰: “《周官經》六篇。”案《漢誌》是沿襲劉歆的《七略》,據王葆玹說,劉歆奏上《七略》,在哀帝建平元年(公元前6年)之初(見王著《今古文經學新論》第三章第四節,中國社會科學齣版社1997年版),由此看來,似乎早在王莽居攝之前,《周官》已被尊為“經”瞭,則恐不然。因為《周官》之改稱《周禮》與被尊為經,都是王莽居攝以後的事。哀帝建平元年(前6年)劉歆爭立古文經博士時,也隻提到《左氏春鞦》、《毛詩》、《逸禮》和《古文尚書》,未及《周官》,而《漢誌》雖沿襲《七略》,亦非一字不易地照抄,“《周官經》”的“經”字,蓋班固據東漢古文經盛行以後所加,並非西漢舊名。東漢以後人確有稱《周禮》為《周官經》的,如荀悅《漢紀》捲二十五雲: “劉歆以《周官經》十六(案“十”字蓋衍文)篇為《周禮》,王莽時,歆奏以為禮經,置博士。”又《經典釋文·序錄》雲: “王莽時,劉歆為國師,始建立《周官經》為《周禮》。”可見,在“歆奏以為禮經”之前,《周官》是不曾稱“經”的。又據上引《漢紀》和《釋文》之說可知,改稱《周官》為《周禮》,始於劉歆。然《釋文》說“劉歆為國師”時,“始建立《周官經》為《周禮》”,則不確。據《漢書·王莽傳中》,劉歆為國師在王莽始建國元年(公元9年),而在此三年以前劉歆已改稱《周官》為《周禮》瞭。《釋文》之說,未得其實。

  又《漢書·食貨誌下》記王莽下詔曰: “夫《周禮》有賒貸。”接著記莽“又以《周官》稅民”。同一《誌》中而兩見其名者,武億曰: “凡莽及臣下施於詔議章奏,自號曰《周禮》,必大書之。而(班固)自為史文,乃更端見例,復仍其本名。”(《授堂文鈔》捲一: 《周禮名所由始考》)然則《周官》一書,自劉歆改名之後,迄於東漢,《周官》、《周禮》兩名每互見錯齣。蔣伯潛說: “如鄭玄《周禮注自序》已稱《周禮》,其注《儀禮》、《禮記》引《周禮》亦甚多,而《後漢書·儒林傳》猶稱玄作《周官》;《盧植傳》有《周禮》之稱,《儒林傳》又稱馬融作《周官傳》;鄭玄《序》則謂鄭興、鄭眾、衛宏、賈逵、馬融皆作《周禮解詁》。”(見蔣著《十三經概論》第四編第一章)是其例也。

  又古人還有所謂《周禮》有七處異名之說,見於孔穎達《禮記》大題《疏》,曰: 《周禮》見於經籍,其名異者見有七處。案《孝經說》雲“《經禮》三百”,一也;《禮器》雲“《經禮》三百”,二也;《中庸》雲“《禮儀》三百”,三也;《春鞦說》雲“《禮經》三百”,四也;《禮說》雲“有《正經》三百”,五也;《周官外題》謂為《周禮》,六也;《漢書·藝文誌》雲“《周官經》六篇”,七也。七者皆雲三百,故知俱是《周官》。《周官》三百六十,舉其大數而雲三百也。這裏所謂七處異名,實際隻有六名,曰《經禮》(見一、二兩處。據阮校,宋本《孝經說》“經禮”作“禮經”,則與下引《春鞦說》同,亦重其名),曰《禮儀》,曰《禮經》,曰《正經》,曰《周禮》,曰《周官經》。《周禮》、《周官經》二名前已述之。《經禮》、《禮經》、《禮儀》、《正經》四名,則皆據“三百”之數以斷其為《周禮》之異名,實則不然。孔氏之誤,緣自鄭玄。鄭玄於《禮記·禮器》“經禮三百,麯禮三韆”下注曰: “經禮謂《周禮》也。《周禮》六篇,其官三百六十。麯猶事也,事禮今謂《禮》(案指《儀禮》)也。”是鄭玄以《周禮》為經禮,而以《儀禮》為事禮或麯禮。其實《禮器》所謂“經禮”,乃指禮之大綱,“麯禮”則指其細目,而三百、三韆之數,不過極言其多且盛。硃熹曰: “經禮三百,便是《儀禮》中士冠、天子冠禮之類,此是大節,有三百條。如始加,再加,三加,又如‘坐如屍,立如齊’之類,皆是其中之小目,便有三韆條。或有變禮,亦是小目。”(《硃子語類》捲七十八)“禮經”、“禮儀”、“正經”之名,義亦放此。孫詒讓說: “蓋《周禮》乃官政之法,《儀禮》乃禮之正經,二經並重,不可相對而為經、麯。《中庸》‘禮儀’、‘威儀’,鹹專屬《禮經》(案指《儀禮》),與《周禮》無涉。《孝經》、《春鞦》、《禮說》所雲‘禮經’(案當作“經禮”)、‘禮義’(案當作“禮經”)、‘正經’者,亦無以定其必為此經。鄭(玄)、韋(昭)、孔(穎達)諸儒,並以三百大數巧閤,遂為皮傅之說,殆不足馮。”(《周禮正義》之《周禮》大題《疏》)案孫說是也。孔穎達所舉“經禮”、“禮經”、“禮儀”、“正經”四者,皆非《周禮》之異名也。

  二、 《周禮》的發現

  有關《周禮》一書發現的記載,最早見於《漢書·景十三王傳》之《河間獻王傳》,曰: 河間獻王劉德,以孝景前二年立,修學好古,實事求是。從民間得善書,必為好寫與之,留其真,加金帛以招之。繇是四方道術之人不遠韆裏,或有先祖舊書,多奉以奏獻王者,故得書多,與漢朝等。……獻王所得書皆古文先秦舊書,《周官》、《尚書》、《禮》、《禮記》、《孟子》、《老子》之屬,皆經傳說記,七十子之徒所論。案河間獻王立於景帝前元二年(前155年),立二十六年而薨,是薨於武帝元光五年(前130年),而武帝即位在公元前140年,是河間獻王劉德之前十六年在景帝時期,後十年在武帝時期,因此他很有可能在景帝時期即已從民間得《周官》之書。

  又有河間獻王得《周官》於李氏之說,見於陸德明《釋文序錄》所引“或曰”: 景帝時河間獻王好古,得古禮獻之。或曰河間獻王開獻書之路,時有李氏上《周官》五篇,失《事官》一篇,乃購韆金不得,取《考工記》以補之。《隋書·經籍誌》亦曰: 而漢時有李氏得《周官》。《周官》蓋周公所製官政之法,上於河間獻王,獨闕《鼕官》一篇,獻王購以韆金不得,遂取《考工記》以補其處,閤成六篇奏之。案李氏獻《周官》之說在當時或有所本,但今已不可究其確然否。要之,河間獻王當時確曾從民間得《周官》之書則無可疑。或以為《史記·五宗世傢》未言河間獻王得古文舊書事,遂以為《漢書·河間獻王傳》的記載不可信(如康有為《新學僞經考》即力主此說)。然而這種因為《史記》缺載,遂疑《漢書》所記為不可信的說法,理由並不充分。近王葆玹所著《今古文經學新論》一書對此說作瞭有力的批駁。據王葆玹考證,《史記》對於河間獻王得書事之所以缺載,是因為司馬遷對河間王國的情況缺乏瞭解,他從未到過河間王國,也不可能看到河間王國的文獻,所以司馬遷的《五宗世傢》對河間獻王劉德的記載極簡略,總共隻用瞭幾十個字。王葆玹還論證瞭河間王國是當時與漢帝的王朝相並列的兩個古文經傳的匯集點之一,完全有可能收集到包括《周官》在內的大量古文舊書。王說甚辯,詳可見其書第三章第一節。

  又上引《釋文序錄》說“得古禮(當包括《周禮》)獻之”,《隋誌》亦曰“閤成六篇奏之”,這都是說河間獻王曾將所得《周禮》上獻於漢王朝。唐孔穎達在其《春鞦左傳正義》篇首之《春鞦序》題下《疏》中亦曰: “漢武帝時河間獻《左氏》及《古文周官》。”然《史記·五宗世傢》及《漢書·河間獻王傳》皆未言及河間獻王獻書事,《河間獻王傳》唯曰“武帝時,獻王來朝,獻雅樂,對三雍宮,及詔策所問三十餘事”。蓋河間獻王這次朝武帝、獻雅樂,同時亦有獻書事,而《漢書》缺載歟?

  武帝時期漢朝廷“秘府”中確曾有一部《周禮》。唐賈公彥《序周禮廢興》說: 《周官》孝武之時始齣,秘而不傳。《周禮》後齣者,以其始皇特惡之故也。是以馬融《傳》雲: “秦自孝公以下用商君之法,其政酷烈,與《周官》相反,故始皇禁挾書,特疾惡,欲絕滅之,搜求焚燒之獨悉,是以隱藏百年。孝武帝始除挾書之律(案秦挾書律漢惠帝四年已除,見《漢書·惠帝紀》,此誤),開獻書之路,既齣於山岩屋壁,復入於秘府,五傢之儒莫得見焉。”這裏是說,《周禮》因秦始皇焚書而被隱藏,至漢“開獻書之路”而齣於“山岩屋壁”,齣而復入於漢王朝之“秘府”,緻使“五傢之儒”(指漢代傳《禮》者高堂生、蕭奮、孟卿、後倉、戴德戴聖五傢)也都“莫得見”。這部齣於“山岩屋壁”的《周禮》,蓋即河間獻王從民間所得而獻之者。故孫詒讓說: “秘府之本,即獻王所奏。……至馬《序》(案指賈公彥《序廢興》所引馬融《傳》)雲‘齣山岩屋壁’,隻謂薶藏荒僻,與淹中孔壁,絕無關涉。”(《周禮正義》之《周禮》大題《疏》)黃侃也說: “漢武帝時,河間獻王獻《左傳》及《古文周官》,此則馬(融)所雲‘齣於山岩屋壁,復入於秘府’者,即指此獻王之本矣。”(《禮學略說》,見《二十世紀中國禮學研究論集》第31頁,學苑齣版社1998年版)蓋因河間獻王獻書時,漢王朝立於學官的儒傢經典已經確定瞭《詩》《書》《易》《禮》《春鞦》五經,這五經都是用當時通行的隸書寫成的,而又得此古文《周禮》,且其所述製度又與當時的製度相左,故即將其藏之秘府,緻使“五傢之儒莫得見焉”。這部“入於秘府”的《周禮》,到成帝時劉嚮、歆父子校理秘書,始又發現而著於《錄》《略》,到王莽時方得錶彰而大顯於世。

  關於《周禮》的發現,還有齣於孔壁之說。鄭玄《六藝論》曰: “《周官》,壁中所得,六篇。”(《禮記》大題孔《疏》引)又《太平禦覽》捲六一九引楊泉《物理論》曰: “魯恭王壞孔子舊宅,得《周官》,缺,無《鼕官》,漢武購韆金而莫有得者,遂以《考工記》備其數。”案此說並無史實根據。《漢書·楚元王傳》載劉歆《移讓太常博士書》曰: “及魯恭王壞孔子宅,而得古文於壞壁之中,《逸禮》有三十九,《書》十六篇。天漢之後,孔安國獻之,遭巫蠱倉卒之難,未及施行。及《春鞦》左氏丘明所修,皆古文舊書,多者二十餘通。”《漢書·藝文誌》曰: “《古文尚書》者,齣孔子壁中。武帝末魯共(恭)王壞孔子宅(案魯恭王以景帝前元二年立,立二十八年而薨,見《漢書·魯恭王傳》,是其薨時當武帝元朔元年,不得雲武帝末),欲廣其宮,而得《古文尚書》及《禮記》、《論語》、《孝經》凡數十篇,皆古字也。……孔安國者,孔子後也,悉得其書,以考二十九篇,得多十六篇,安國獻之,遭巫蠱事,未列於學官。”許慎《說文敘》曰: “壁中書者,魯恭王壞孔子宅,而得《禮記》、《尚書》、《春鞦》、《論語》、《孝經》。”王充《論衡·佚文篇》曰: “恭王壞孔子宅以為宮,得佚《尚書》百篇,《禮》三百,《春鞦》三十篇,《論語》二十一篇。”又《釋文序錄》雲: “《古文尚書》者,孔惠(孔子之末孫)之所藏也,魯恭王壞孔子舊宅,於壁中得之,並《禮》、《論語》、《孝經》,皆科鬥文字。”案以上諸文所記齣於孔壁之書雖參差不一,然無一言及《周禮》,是鄭玄《六藝論》及楊泉《物理論》之說,並不可信,故孫詒讓斥之為“妄撰”(見《周禮正義》之《周禮》大題《疏》)。

  又有所謂孔安國獻《周禮》之說,見於《後漢書·儒林傳》,曰: “孔安國所獻《禮古經》五十六篇及《周官經》六篇,前世傳其書,未有名傢。”案孔安國獻書之說,已見於上引劉歆《移讓太常博士書》及《藝文誌》,其所獻乃孔壁中書,而孔壁所齣書既不見《周禮》,孔安國又何得而獻之?且據《移讓書》和《藝文誌》,孔安國所獻,乃《逸禮》和《古文尚書》,又何曾獻過《周禮》?又孔安國是否有過獻書的事,學者亦頗疑之。《史記·孔子世傢》曰: “安國為今皇帝博士,至臨淮太守,蚤卒。”案孔安國之生年不可考,何時任博士亦不可考,據常理推之,其任博士時蓋不小於二十歲。又武帝元朔五年(前124年)曾下詔“崇鄉黨之化,以厲賢材”(《漢書·武帝紀》),於是公孫弘上書建議令郡國薦舉“好文學”者以為博士弟子(《漢書·儒林傳》),此後有兒寬者,“以郡國選詣博士,受業孔安國”(《漢書·兒寬傳》)。可見孔安國任博士,定當在元朔五年之前,而兒寬之被選為弟子並受業於孔安國,則當在元朔五年之後,前後相隔,蓋不少於三年。即使孔安國任博士、公孫弘建議郡國薦舉“好文學”者及兒寬之被舉而為孔安國弟子都在同一年,即都在元朔五年,而巫蠱事件(當指戾太子巫蠱事件)則發生在徵和二年(前91年),距元朔五年已經三十三年,孔安國如果還活著,他的年齡已不小於五十三歲,且實際年齡可能遠在五十三歲以上,那就同司馬遷稱其“蚤卒”的記載不相符瞭。《史記·仲尼弟子列傳》曰: “(顔)迴年二十九,發盡白,蚤死,孔子哭之慟。”顔迴小於孔子三十歲,孔子死時年七十三歲(見《孔子世傢》),則顔迴死時決不會大於四十二歲,而稱“蚤死”,則孔安國有生之年斷不可能及於巫蠱事件明矣。是所謂孔安國獻書而遭巫蠱事件之說,亦不可信,蓋屬傳聞之誤。

  還有所謂文帝時得《周禮》之說,見於《禮記·禮器》“故經禮三百,麯禮三韆,其緻一也”下之孔《疏》,其文曰: “(《周官》)經秦焚燒之後,至漢孝文帝時,求得此書,不見《鼕官》一篇,乃使博士作《考工記》補之。”案此說益不知何據,漢人從無文帝時得《周禮》的記載,故孫詒讓斥之曰“此尤謬悠之說,絕無根據者也”(《周禮正義》之《周禮》大題《疏》)。

  綜上所考可見,《周禮》一書的發現,當以漢初河間獻王從民間獻書所得之說,較為可信,而其他諸說,則皆經不住推敲。

  周記譯注三、 《周禮》的成書時代與真僞

  《周禮》一書,古文經學傢大抵以為周公所作,其說始於劉歆。賈公彥《序周禮廢興》引馬融《傳》曰: (《周禮》)既齣於山岩屋壁,復入於秘府,五傢之儒莫得見焉。至孝成皇帝,達纔通人劉嚮、子歆校理秘書,始得列序,著於《錄》《略》。……時眾儒並齣,共排以為非是。唯劉歆獨識,其年尚幼,務在廣覽博觀,又多銳精於《春鞦》,末年乃知其周公緻太平之跡,跡具在斯。是劉歆以為《周禮》乃“周公緻太平之跡”,即周公治周所建製度之實錄。後來鄭玄襲其說,而於《周禮·天官·序官》“惟王建國”下注曰: 周公居攝而作“六典”之職,謂之《周禮》,營邑於土中,七年緻政成王,以此《禮》授之,使居雒邑治天下。又賈公彥《序周禮廢興》引鄭玄《序》(蓋即鄭玄《周禮序》)曰: 斯道也,文、武所以綱紀周國,君臨天下,周公定之,緻隆平龍鳳之瑞。《隋書·經籍誌》亦曰: 《周官》蓋周公所製官政之法。此後中國封建時代的學者大多信用此說。孫詒讓更就鄭玄之說,考訂周公攝政的年代與頒行《周禮》的時間,其結論曰: “周公作《周禮》雖在(居攝)六年,其頒行則在緻政時(案謂居攝七年,《周禮》“惟王建國”下賈《疏》引《書傳》雲:“七年緻政成王。”),故《明堂位》孔《疏》亦謂成王即位乃用《周禮》是也。”(見《周禮正義》之《天官·敘官》“惟王建國”下孫《疏》)

  但此書一開始就遭到與劉歆同時的今文學傢的竭力攻擊,故賈公彥《序廢興》說: “時眾儒並齣,共排以為非是。”由此可以想見當時攻擊之激烈。到瞭東漢,大約與鄭玄同時,又有林孝存(即臨碩)、何休等竭力否定其為周公之書,《序廢興》說: 然則《周禮》起於成帝劉歆,而成於鄭玄,附離之者大半。故林孝存以為武帝知其末世瀆亂不驗之書,故作《十論》、《七難》以排棄之。何休亦以為六國陰謀之書。鄭玄因此而與他們展開瞭論戰,《序廢興》接著說: 唯有鄭玄遍覽群經,知《周禮》乃周公緻太平之跡,故能答臨碩之《論》、《難》,使《周禮》義得條通。然林孝存之《論》、《難》及鄭玄所答,“其書久佚,今惟《女巫》及《夏官·敘官》賈《疏》、《詩·衛風·伯兮》、《大雅·棫樸》、《禮記·王製》孔《疏》,引其佚文各一事,餘不傳,莫詳其說。”(孫詒讓《周禮正義》之《周禮》“鄭氏注”下《疏》)

  ……


《禮記》:中華智慧的源泉與傳承 《禮記》,這部飽含中華民族韆年智慧的經典,如同一汪清澈的泉水,滋養著一代又一代的華夏兒女。它並非一篇獨立的著作,而是由孔子及其弟子們後學編纂而成,匯聚瞭先秦時期關於政治、哲學、倫理、教育、天文、地理等諸多方麵的思想精髓。其內容之豐富,思想之深邃,結構之宏大,在中國古代典籍中堪稱瑰寶,對於理解中華文化的源頭活水,有著不可替代的價值。 編纂背景與曆史意義 《禮記》的編纂,是春鞦戰國時期禮樂文化勃興的必然産物。周朝自建立以來,以“禮”治國,建立瞭等級森嚴但秩序井然的社會結構。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周王室的權威衰落,諸侯爭霸,禮崩樂壞的現象日益嚴重。在此背景下,孔子及其弟子們深刻反思社會現狀,將周公製禮作樂的精神加以繼承和發展,試圖通過重申和闡釋“禮”的內涵,來恢復社會秩序,挽救道德倫喪的危機。《禮記》便是這一努力的集中體現,它係統地記錄瞭當時的社會規範、祭祀儀式、政治製度、教育理念以及人際交往的原則,成為瞭後世解讀周代社會、理解儒傢思想不可或缺的依據。 《禮記》在曆史上的地位極為重要。漢代“罷黜百傢,獨尊儒術”後,《禮記》與《詩經》、《尚書》、《周易》、《春鞦》並列為“五經”,成為士人必讀的經典。唐代,它被列為科舉考試的重要內容,進一步確立瞭其在中國教育和思想史上的核心地位。曆代學者對《禮記》進行瞭大量的注釋、疏解和研究,形成瞭蔚為壯觀的學術傳統,使其思想和價值得以世代傳承。 內容綱要與核心思想 《禮記》篇章眾多,內容包羅萬象,但其核心思想始終圍繞著“禮”展開。“禮”在《禮記》中,絕不僅僅是外在的繁文縟節,而是內涵深厚的道德規範、行為準則和政治原則的集閤。它涵蓋瞭以下幾個主要方麵: 1. 政治倫理與治國之道:《禮記》中不乏論述君臣之道、父子之道、長幼之道等內容,強調君主應以德治國,剋己復禮,以身作則,方能獲得臣民的擁戴。例如,《大學》篇提齣瞭“格物緻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的修齊治平思想,勾勒齣一條從個人道德修養到國傢社會治理的完整路徑,至今仍具有深刻的啓示意義。《禮運》篇則描繪瞭“大同”與“小康”兩種社會理想,其中“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的理想境界,是中華民族數韆年來孜孜以求的社會目標。 2. 道德修養與人格塑造: 《禮記》極其重視個人品德的培養。它強調“仁”作為核心道德理念,主張“愛人”,推己及人。《麯禮》篇詳細列舉瞭日常行為規範,事無巨細,旨在通過對細微之處的規範,培養個體的恭敬之心、謙遜之態,從而塑造高尚的人格。《儒行》篇更是集中論述瞭儒者的操守和風範,展現瞭理想人格的方方麵麵。 3. 教育理念與學習方法:《禮記》對教育的重視程度,在古代典籍中是罕見的。《學記》一篇是關於教育的專門論述,提齣瞭“教學相長”的觀點,強調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與共同進步,反對死記硬背,提倡啓發式教學,注重因材施教。《大學》篇的“格物緻知”更是強調瞭實踐與體悟在學習中的重要性。這些教育思想,即使在今天,也依然閃耀著智慧的光芒。 4. 祭祀與禮儀:《禮記》中包含瞭大量的關於祭祀、婚喪嫁娶、朝聘、鄉射等儀式的記載。《祭義》篇探討瞭祭祀的意義,認為其在於追遠懷德,感念先祖的功德,並將這種情感融入社會倫理之中。這些禮儀規範,不僅是維係社會秩序的重要手段,更是傳承文化、凝聚認同的重要載體。 5. 天文、地理與生活常識: 除瞭政治倫理和道德規範,《禮記》還涉及天文、曆法、地理、農事、醫學等方麵的知識,展現瞭古代中國人民對自然界和人類生活的廣泛關注。《月令》篇詳細記載瞭各個月份的氣候變化、農事安排以及人們的起居飲食注意事項,體現瞭古人順應天時的生活智慧。 《禮記》的獨特魅力與當代價值 《禮記》的魅力在於其“全”與“深”。它如同一幅描繪古代中國社會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宏偉畫捲,細緻入微地展現瞭當時人們的思想觀念、行為方式以及社會製度。《禮記》的思想博大精深,既有宏觀的治國方略,也有微觀的個人修養;既有抽象的哲學思辨,也有具體的行為指導。 在當代社會,《禮記》的價值依然不可忽視。 文化傳承的基石:《禮記》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理解《禮記》有助於我們更深刻地認識中華民族的精神特質、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是民族文化傳承不可或缺的載體。 道德重建的參照: 在物質文明高度發達的今天,社會結構和價值觀念的多元化帶來瞭新的挑戰。《禮記》中關於仁愛、誠信、孝道、責任等傳統美德的闡釋,為我們提供瞭反思和重建當代道德體係的重要參照。 教育智慧的啓迪:《禮記》中的教育思想,如“教學相長”、“因材施教”、“學思結閤”等,對於當前教育改革仍然具有重要的啓發意義,有助於我們構建更加科學有效的教育體係。 人文素養的滋養:《禮記》所蘊含的深厚人文關懷和對生命意義的探索,能夠滋養讀者的心靈,提升人文素養,幫助我們在紛繁復雜的現代生活中找到內心的平靜與力量。 理解中國人的思維模式:《禮記》所體現的重人倫、尚和諧、求中庸的思維模式,深刻影響著中國人的行為方式和價值判斷,理解《禮記》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當代中國社會和中國人的特點。 閱讀《禮記》的建議 閱讀《禮記》需要耐心和細緻。由於其篇章繁多,內容龐雜,建議從一些核心篇章入手,如《大學》、《中庸》、《禮運》、《學記》、《麯禮》等。結閤優秀的注釋和譯本,循序漸進地理解其字麵意思和深層含義。同時,將《禮記》的思想與當代社會生活相結閤,思考其對於我們個人成長、傢庭教育、社會治理等方麵的啓示,方能真正體會到這部經典跨越時空的生命力。 總而言之,《禮記》是一部承載著中華民族古老智慧的百科全書,它以“禮”為核心,貫穿瞭政治、道德、教育、文化等方方麵麵,為我們理解中華文明的精髓,傳承民族優秀文化,乃至應對當代社會挑戰,提供瞭寶貴的精神財富。它的價值,曆久彌新,值得每一位中華兒女深入研讀和體悟。

用戶評價

評分

接觸《周禮》這本書,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對中國古代政治製度的演變特彆感興趣。一直以來,我都認為周朝是中華文明發展的一個重要分水嶺,而《周禮》無疑是理解這一時期的最佳窗口之一。它係統地介紹瞭周代王朝的各項製度,從國傢機構的設置,到官員的選拔和任用,再到各種國傢慶典和儀式的具體流程,都進行瞭詳盡的規定。我特彆喜歡閱讀書中關於“大司馬”、“大司徒”、“大宗伯”等具體官職的職責描述,這讓我對當時的權力分配和行政運作有瞭更清晰的認識。此外,書中對各種“祭”、“朝”、“聘”、“射”等禮儀的詳細記錄,更是讓我看到瞭古代社會如何通過這些儀式來維護統治秩序、鞏固社會等級、錶達政治思想。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在進行一次穿越時空的“社會調查”,讓我能夠親身感受那個時代的脈搏,理解那個時代的人們是如何思考和行動的。

評分

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最直觀感受,就是其背後所承載的那個時代的“秩序感”。《周禮》並非一本輕鬆的讀物,它係統地闡述瞭周代國傢政權的建製,從中央到地方的官職設置、職責分工,到各項禮儀製度的規定,都顯得井然有序,一絲不苟。我尤其對書中關於“六官”的描述印象深刻,它們各自掌管著不同的國傢事務,形成瞭一個相互製衡又緊密協作的體係。這種精細化的管理思路,在今天看來依然有其值得藉鑒之處。更讓我著迷的是,這些製度並非空洞的條文,而是與當時的社會生活緊密相連。比如,對於婚姻、喪葬、朝聘、鄉射等具體事件的禮儀規範,都體現瞭對人倫關係、社會等級的重視。讀罷這些章節,仿佛能看到古人在遵循這些規矩時,那種莊重而肅穆的神情,感受到一種內在的約束力和對和諧社會的追求。這本書讓我意識到,禮儀不僅僅是外在的形式,更是構建社會秩序、維係人際關係、傳承文化價值的重要載體,是古人智慧的結晶,也是一個文明得以延續的重要因素。

評分

我一直對中國古代的禮儀文化充滿瞭好奇,尤其是“禮”在中國古代社會中扮演的角色。提起《周禮》,就不得不說它是理解周代社會結構、政治製度、宗法觀念乃至於日常生活的基石。這本書的厚重感和其所蘊含的豐富信息量,每次翻開都讓我感到一種知識海洋的浩瀚。我常常會想象,在那個遙遠的時代,人們是如何遵循著這些繁復而又精妙的禮儀來規範行為,維護秩序的。比如,書中對官製的詳細描述,讓我對周代復雜的等級製度有瞭更直觀的認識,從天子到庶人,每個人在社會中的位置和應盡的職責都有明確的界定。再比如,關於祭祀的篇章,不僅僅是簡單的宗教儀式,更是一種政治和倫理的體現,通過祭祀,統治者強調瞭與天、與祖先的聯係,同時也維係瞭宗族內部的團結。雖然閱讀《周禮》本身就極具挑戰性,但每一次的深入,都能讓我對中國古代文明的某些側麵有更深刻的洞察。它提供瞭一個獨特的視角,去審視一個已經消逝卻影響深遠的時代,理解中華文明的源頭活水。

評分

說實話,第一次接觸《周禮》,我並沒有抱著一種輕鬆閱讀的心態。它給我的感覺更像是一本“百科全書”式的著作,記錄瞭周代方方麵麵的規章製度和禮儀規範。我常常會花很多時間去理解書中的某個詞匯,或是某個章節的含義,因為我深知,每一個細節背後都可能蘊藏著深刻的曆史信息。從這本書中,我不僅看到瞭周代社會的政治架構,也窺見瞭其倫理道德的基石。比如,書中關於“明德”、“敬事”等觀念的闡述,雖然是以製度的形式呈現,但其背後所蘊含的對個人品德和社會責任的要求,至今仍有啓發意義。我也非常欣賞書中對各種社會活動的細緻規劃,例如關於國傢典禮、軍事行動、甚至日常交往的規定,都體現瞭那個時代對秩序和和諧的極緻追求。每一次的閱讀,都讓我對中國古代文明的復雜性和精妙性有瞭更深的認識,也讓我意識到,“禮”在中國文化中扮演著何等重要的角色。

評分

我一直覺得,瞭解一個民族的文化,不能僅僅停留在錶麵的傳說和故事,更需要深入其思想的根源。《周禮》恰恰是這樣的存在。它不像《詩經》那樣充滿情感的抒發,也不像《論語》那樣側重於道德修養,而是以一種近乎“法典”的形式,展現瞭周代國傢政治、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從我個人的閱讀體驗來說,書中關於“春官”、“夏官”、“鞦官”、“鼕官”的記載,讓我看到瞭一個高度發達的官僚體係是如何運作的。每一個官職的設立,每一個禮儀的規定,背後都有其深刻的政治和哲學考量。我常常在想,是什麼樣的社會土壤,纔能孕育齣如此精密的製度設計?又是什麼樣的價值觀,纔能支撐起這樣一套禮儀體係的運轉?每當我讀到關於祭祀、朝會、學校教育等內容時,都能感受到一種曆史的厚重感和文明的傳承感。這本書為我打開瞭一扇窗,讓我得以窺視那個偉大時代的宏大格局和精緻細節,也讓我更加理解瞭中國文化中“禮”的深遠意義。

評分

入門版,適閤初學者,值得購買。

評分

簡體橫排,字很大,有注釋,生字還有注音,不錯的書。

評分

雙十一的時候采購瞭一批書,活動力度真的好大,大愛京東,以後買書就選京東瞭

評分

《禮記》是一部先秦至秦漢時期的禮學文獻選編,是研究中國古代禮製與研究儒傢學術思想史的必讀書籍,內容駁雜,殊為難讀。本書對之作精心注釋和今譯,為閱讀這部典籍提供瞭極大的方便。

評分

書很好,滿320減220買的,特彆實惠!

評分

包裝質量好,解讀精細

評分

中國封建製的儀軌。

評分

買書如山倒,京東圖書可以的。

評分

給哥哥買的,哥哥喜歡研究這些書目,希望哥哥喜歡!支持京東!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