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事业需要传承,需要发展,更需要开拓、创新!当今世界的科学技术在飞速发展、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工作节奏也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在迅速变化。新的形势要求科普创作跟上时代的脚步,不断更新、创新。“中国科普大奖图书典藏书系”承载着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科普创作的历史——历史是辉煌的,今天是美好的!未来是更加辉煌、更加美好的。书系囊括新中国成立以来,著名科学、科幻作家经典获奖作品。
本书是我国专门研究萤火虫的博士付新华所写的科普图文书;
读完本书,你对萤火虫会有一个美好的认识;本书作者以一只萤火虫的口吻来讲述一段段奇妙的旅程,并通过描述它们美丽而短暂的一生,来介绍萤火虫的种类、习性以及与之相关的中外文化等科普知识,并向公众传达科学赏萤、保护萤火虫栖息地的理念,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欣赏性。
付新华,与萤火虫“一见钟情”的诗意学者。
青岛人,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技学院副教授。自2000年起,致力于萤火虫的考察与研究,是萤火虫博士,发现并命名了雷氏萤、武汉萤、穹宇萤等多种萤火虫。近年来,因痛感萤火虫数量的锐减,积极投身萤火虫保护事业,通过讲座、著述、摄影等形式,向公众传达科学赏萤、保护萤火虫栖息地的理念,并成立一家萤火虫环保组织“萤火虫自然保护研究中心”,被誉为中国萤火虫研究和保护人。
序
PART 1 人文篇 一只萤火虫的旅行写在前面
第一章 从狮子山出发
第二章 与新华谈论车胤并相约一起旅行
第三章 安帕瓦——萤火虫们召开相亲大会
第四章 我那些在海南越冬的兄弟
第五章 西双版纳流淌的银河
第六章 荧火文化
第七章 黄龙湖 水萤之乡
PART 2 自然篇 水陆空三栖明星揭秘
PART 3 图册 我和我兄弟姐妹的写真
后记
PART1 人文篇 一只萤火虫的旅行
第一章 从狮子山出发
华中农业大学校园里的路边草丛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与人相遇的地方。虽然这种邂逅一点也不浪漫温柔。2000年夏天某夜雨后,在一栋实验室旁边茂密的草丛中,我还是一只觉得自己很丑陋、非常不自信的萤火虫幼虫。当时我正寻找着美味的蜗牛,偶尔点点灯来赶跑那些对我图谋不轨的家伙。突然,一个男孩子的手从空中落下来,将我一把捞住。我吓了一大跳,忙拨亮尾灯发出警告。我被扔下了,瞬间的失重让我有一种飘飘然的感觉,好像我能飞了。我重重地摔下来了,现实提醒我得抓紧时间逃跑,人类太可怕。但这个愚笨的家伙显然被我吓着了,他没想到我会发光。过了一会,我以为没事了,没想这个执着的大男孩又来了,他从口袋里摸出一把镊子又将我夹了起来,并装在一只早已准备好的透明的玻璃盒子里。透过夜色,我忐忑地紧张地望着这个身影模糊的大家伙,他似乎有点兴奋,时不时地打开盖子用镊子轻轻碰碰我。我有点生气,毫不客气地继续使用超强光警告他。不知出于什么原因,这个家伙最后还是放弃我了,他小心翼翼地把我放回到当初夹起我的地方。我自由了。人类有时候真是奇怪的动物,我嘀咕着继续找吃的。目前吃是我的第一任务。
我家就在美丽的武昌南湖之滨、狮子山麓。狮子山以前是日军占领区下的靶场(哦,那是发生在人类之间的一场战争),曾经满目疮痍,寸草不生,漫天黄土。几十年后,这片占地495公顷的土地已是绿意盎然,生机勃发。狮子山上如今植被林密,物种繁多,光种子植物就有151科,约1000余种。除开一般的绿化树种外,狮子山上还挺立着许多珍贵的树种,如铁剑油杉、金钱松、红豆树、墨西哥落羽杉、海南五针松、榉树等。晴日,鸟儿们在蓊郁氤氲的凝翠中欢畅。到了夜晚,特别是夏夜,这里就是我的前辈们飘来荡去的天堂了。
……
我热烈祝贺“中国科普大奖图书典藏书系”的出版!“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习近平同志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讲得多么深刻!本书系的出版,正是科普工作实干的具体体现。
科普工作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重要事业。1953年,毛泽东同志视察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时说:“我们要多向群众介绍科学知识。”1988年,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科学技术研究和科学技术普及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双翼。1995年,江泽民同志提出在全国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而科普工作是科教兴国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03年,胡锦涛同志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则既是科普工作的指导方针,又是科普工作的重要宣传内容;不是科学的发展,实质上就谈不上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科普创作肩负着传播知识、激发兴趣、启迪智慧的重要责任。“科学求真,人文求善”,同时求美,优秀的科普作品不仅能带给人们真、善、美的阅读体验,还能引人深思,激发人们的求知欲、好奇心与创造力,从而提高个人乃至全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国民素质是第一国力。教育的宗旨,科普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国民素质。只有全民的综合素质提高了,中国才有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才有可能实现习近平同志最近提出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个中国梦!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科普事业经历了1949—1965年的创立与发展阶段;1966—1976年的中断与恢复阶段:1977—1990年的恢复与发展阶段:1990—1999年的繁荣与进步阶段;2000年至今的创新发展阶段。60多年过去了,我国的科技水平已达到“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地步,而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日新月异的发展,我国的科普工作也早已是一派蒸蒸日上、欣欣向荣的景象,结出了累累硕果。同时,展望明天,科普工作如同科技工作,任务更加伟大、艰巨,前景更加辉煌、喜人。
“中国科普大奖图书典藏书系”正是在这60多年间,我国高水平原创科普作品的一次集中展示,书系中一部部不同时期、不同作者、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的优秀科普作品生动地反映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科普创作走过的光辉历程。为了保证书系的高品位和高质量,编委会制定了严格的选编标准和原则:一、获得图书大奖的科普作品、科学文艺作品(包括科幻小说、科学小品、科学童话、科学诗歌、科学传记等);二、曾经产生很大影响、入选中小学教材的科普作家的作品;三、宏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方法,时代精神与人文精神俱佳的优秀科普作品;四、每个作家只选编一部代表作。
在长长的书名和作者名单中,我看到了许多耳熟能详的的名字,倍感亲切。作者中有许多我国科技界、文化界、教育界的老前辈,其中有些已经过世:也有许多一直为科普事业辛勤耕耘的我的同事或同行;更有许多近年来在科普作品创作中取得突出成绩的后起之秀。在此,向他们致以崇高的敬意!科普事业需要传承,需要发展,更需要开拓、创新!当今世界的科学技术在飞速发展、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工作节奏也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在迅速变化。新的形势要求科普创作跟上时代的脚步,不断更新、创新。
这就需要有更多的有志之士加入到科普创作的队伍中来,只有新的科普创作者不断涌现,新的优秀科普作品层出不穷,我国的科普事业才能继往开来,不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不断为推动科技发展、为提高国民素质做出更好、更多、更新的贡献。
“中国科普大奖图书典藏书系”承载着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科普创作的历史——历史是辉煌的,今天是美好的!未来是更加辉煌、更加美好的。我深信,我国社会各界有志之士一定会共同努力,把我国的科普事业推向新的高度,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简直是酣畅淋漓,它成功地做到了寓教于乐的最高境界。我发现自己常常会不自觉地停下来,去回味某一个精妙的比喻或者某一个震撼的场景。作者似乎拥有将普通事物赋予魔力的能力,将一个微小的生物的“日常”描绘得如同史诗般宏大。特别是书中关于“家”的概念的探讨,让我这个成年读者都深受触动,那种对归属感的追寻,是跨越物种的永恒主题。文字的力量在这本书里得到了极致的体现,它不仅提供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读者内心深处的好奇心和同理心。坦白说,我很少看到如此平衡的文本,既能满足科学爱好者的求知欲,也能抓住文学爱好者的审美点。
评分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本书带给我的感受,那就是“震撼”。它以一种近乎童话般纯净的笔触,讲述了一个关于坚持、关于探索、关于生命韧性的宏大故事。我喜欢它那种不急不躁的讲述方式,仿佛邀请读者一同慢下来,去观察那些我们平时匆匆略过的世界角落。书中对时间流逝的感知处理得极其巧妙,让读者能够体会到生物界与人类社会在时间尺度上的巨大差异。整本书读下来,我感觉自己的感官都被重新唤醒了,对周遭的一切事物都多了一层理解和珍视。它成功地将科学知识巧妙地编织进了故事的经纬之中,让学习成为一种享受而非负担,绝对是一部值得反复阅读和珍藏的佳作。
评分这本书真是让我眼前一亮,读完之后感觉像是经历了一场奇妙的冒险。作者的文笔非常细腻,把那些微小的生命瞬间描绘得栩栩如生,仿佛我就是那个在黑暗中闪烁的光点,感受着周围世界的广阔与神秘。整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时而宁静悠远,时而又充满了紧张刺激的探索,让人完全沉浸其中,无法自拔。它不仅仅是讲述了一个简单的旅程,更是通过这个微小的视角,折射出我们对自然、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特别是一些关于光与影的描写,充满了哲学的韵味,让人回味无穷。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不同生态环境的描绘,那种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展现了作者深厚的自然科学功底,却又丝毫没有枯燥的说教感,完全是以一种诗意的方式呈现出来。
评分我最近读了不少科普类的书籍,但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科学的严谨性与文学的想象力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它没有堆砌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而是将复杂的生命现象用极其生动有趣的故事讲了出来。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构建故事情节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匠心独运,每一个转折都似乎是精心设计的,既符合科学逻辑,又充满了戏剧张力。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昆虫世界的了解提升了一个层次,不再是那种居高临下的观察,而是有了一种平等的对话感。书中那些关于生存斗争、关于环境变化的描写,都让人深思,让我们重新审视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很用心,细节之处透露着对读者的尊重和对知识的热爱,拿在手上就有一种阅读的愉悦感。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结构非常新颖,它采用了多视角的切换,虽然核心是那只小小的生物,但我们得以窥见整个生态链的运作。我特别赞赏作者在处理环境变化时的冷静和客观,没有过度的煽情,却能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那些细微的生存压力。阅读过程中,我多次被那些令人惊叹的自然现象所折服,作者对细节的捕捉能力简直达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比如对光线折射在水滴上的描绘,那种文字的画面感,几乎可以媲 সাধন高清的纪录片。这本书不仅仅是给孩子看的,它更像是一封写给所有对自然怀有敬畏之心的人的情书,它教导我们,即便是最渺小的生命,也蕴含着宇宙中最伟大的智慧。
评分学校推荐的书,应该不错
评分快递超级无敌,早上订货,下午到。
评分不错。赞(≧▽≦)/。
评分印刷非常好,很棒,给其他人买的
评分女儿要求买的
评分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评分好
评分不错。赞(≧▽≦)/。
评分包装非常仔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