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的记忆 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100种珍藏

自然的记忆 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100种珍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 著,叶法丞 译
图书标签:
  • 自然历史
  • 博物馆
  • 美国
  • 珍藏
  • 科学
  • 动植物
  • 生物多样性
  • 科普
  • 图鉴
  • 收藏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ISBN:9787115434265
版次:01
商品编码:12086848
包装:平装
开本:24开
出版时间:2016-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07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足不出户,游览世界知名博物馆,探访《博物馆奇妙夜》的拍摄现场,从563克拉的星光蓝宝石
到印第安人的大独木舟,从壮观的乳齿象骨架化石,到29米长蓝鲸的玻璃纤维复制标本

内容简介

作为世界知名的自然历史博物馆及研究机构,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AMNH)收藏了超过3200万件标本和文物。本书集中呈现了该博物馆中极具魅力、极具标志性、大众熟知的100件重要展品,每件展品均由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馆长亲自挑选推荐。
这些展品涉及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中的各大重要展区,包括地球和行星科学,人类起源和文化,化石,生物多样性和环境,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以及罗斯中心等。这100件珍贵展品包括1894年在格陵兰岛发现的约克角陨石,1878年由西北海岸印第安人利用大型雪松树干制作的独木舟,1925年在南乔治亚岛附近发现的29米蓝鲸的玻璃纤维复制标本,以及美国本土发现的**具完整的乳齿象(沃伦乳齿象)骨架化石。每一件展品均有精美图片,并配有起源和年代等基本信息以及科学意义和历史意义的说明。
翻开书页,足不出户,即可游览世界知名博物馆。

作者简介

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1869年建馆,世界知名科学、教育和文化机构。馆内共有45个常设展品陈列厅,包括化石厅、西奥多·罗斯福纪念馆、罗斯中心等,拥有超过3200万件标本和文物。

叶法丞,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地球生物学专业硕士,毕业后留所并在南京古生物博物馆从事科学传播工作,目前在意大利米兰大学攻读古生物学博士学位。

目录

地球和行星科学
■ 纽蒙特蓝铜矿 / 9
■ 辉锑矿 / 11
■ 印度之星 / 13
■ 帕特里克祖母绿 / 15
■ 翡翠 / 17
■ 珠宝 / 19
■ 约克角陨石(阿尼吉托) / 21
人类起源和文化
■ 露西 / 23
■ 克鲁马努人 / 25
■ 灵长类进化壁画 / 27
■ 冰河时代艺术 / 29
■ 非洲灵魂舞者 / 31
■ 犬齿螺法螺 / 33
■ 雅库特萨满鼓 / 35
■ 中国婚庆坐轿 / 37
■ 大独木舟 / 39
■ 特里吉特盔甲 / 41
■ 图腾 / 43
■ 福尔松尖石器 / 45
■ 达科他娃娃 / 47
■ 昆茨斧 / 49
■ 玛雅石刻 / 51
■ 阿兹特克太阳石 / 53
■ 中南美洲黄金制品 / 55
■ 印加皇家美洲驼 / 57
■ 亚马孙羽毛制品 / 59
■ 海洋面具 / 61
■ 复活节岛摩埃石像 / 63
化 石
■ 三叶虫 / 65
■ 菊石 / 67
■ 琥珀 / 69
■ 巴西鱼化石 / 71
■ 热河翼龙 / 73
■ 腔棘鱼 / 75
■ 霸王龙 / 77
■ 巴洛龙(重龙) / 79
■ 恐龙胚胎 / 81
■ 筑巢恐龙 / 83
■ 格伦罗斯足迹 / 85
■ 始祖鸟 / 87
■ 千禧中国鸟龙 / 89
■ 恐龙木乃伊 / 91
■ 异齿龙 / 93
■ 沃伦乳齿象 / 95
■ 马的进化 / 97
■ 剑齿虎 / 99
生物多样性和环境
■ 德赞噶-桑哈雨林 / 101
■ 渡渡鸟 / 103
■ 塔斯马尼亚狼(袋狼) / 105
■ 蝴蝶 / 107
■ 生命图谱 / 109
■ 奥陶纪海洋 / 111
■ 鱼类进化树 / 113
■ 蓝鲸 / 115
■ 海象 / 117
■ 巨型乌贼和鲸 / 119
■ 鱼和珊瑚生物荧光 / 121
■ 珊瑚礁 / 123
■ 海豚 / 125
■ 巨型红杉 / 127
■ 森林地表立体实景模型 / 129
■ 红杉海岸 / 131
■ 巨型蚊子(五斑按蚊) / 133
■ 斯提辛山 / 135
哺乳动物
■ 非洲象 / 137
■ 山魈 / 139
■ 黑犀牛 / 141
■ 山地大猩猩 / 143
■ “绿洲”水坑 / 145
■ 野牛 / 147
■ 阿拉斯加棕熊 / 149
■ 美洲豹 / 151
■ 灰狼 / 153
■ 草原狐 / 155
■ 骡鹿 / 157
■ 雪羊 / 159
■ 郊狼 / 161
■ 水鹿和野狗 / 163
■ 美洲貂 / 165
鸟类、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
■ 箭毒蛙 / 167
■ 科莫多巨蜥 / 169
■ 印度蟒蛇和蛇窝 / 171
■ 鸵鸟 / 173
■ 王企鹅 / 175
■ 游隼 / 177
■ 金雕 / 179
■ 猫头鹰 / 181
■ 白鹭 / 183
■ 涉禽类栖息地 / 185
■ 野火鸡 / 187
■ 旅鸽 / 189
浩瀚宇宙(罗斯中心)
■ 宇宙的尺度 / 191
■ 星团的诞生 / 193
■ 月球的形成 / 195
■ 系外行星 / 197
■ 暗物质 / 199
■ 红移 / 201
■ 国际空间站 / 203
■ 条带状铁矿 / 205
■ 星系经纬仪 / 207

图片来源 / 208
自然的记忆:穿越时空的生命印记 本书并非一本简单罗列馆藏珍品的目录,而是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百年积淀的智慧与探索的精粹。它以100件代表性的展品为引,串联起地球生命演化的宏伟画卷,带领读者踏上一场跨越亿万年的奇妙旅程。 序章:时间的琥珀,生命的低语 想象一下,你正漫步在静谧的博物馆展厅,周遭弥漫着古老而神秘的气息。那些陈列在玻璃展柜里的标本、化石、模型,它们不仅仅是静止的物件,更是时间洪流中的幸存者,每一件都承载着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低语着地球生命从萌芽到繁盛,从辉煌到消逝的无数故事。 《自然的记忆: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100种珍藏》便是这样一本引人入胜的“时间胶囊”,它精选了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最富传奇色彩的100件藏品,它们来自遥远的过去,或代表着某个时代的巅峰,或揭示了生命的奇特演化。每一件展品都经过精心挑选,它们不仅在科学研究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更在艺术、文化乃至哲学层面引发着深刻的思考。本书旨在通过这些“凝固的时光”,让读者触摸生命的脉搏,理解我们从何而来,又将走向何方。 第一章:宇宙的创生与生命的黎明 旅程的起点,我们将追溯宇宙的诞生,以及生命在地球上最初的萌芽。 一块来自星辰的石头:陨石的启示 本书将展出一块来自遥远星系的陨石。它并非普通的石头,而是宇宙初期的遗迹,携带着形成我们太阳系时的原始物质。通过分析它的成分,科学家们得以窥探行星形成的早期过程,并寻找地球生命起源的关键线索。这块陨石的表面,或许还保存着数十亿年前星际碰撞的痕迹,无声地诉说着宇宙的浩瀚与生命的偶然。 地球最古老的生命:叠层石的低语 展柜中,叠层石静静地展示着。它们并非由岩石构成,而是由亿万年前的微生物——蓝细菌——世代堆积形成的层状结构。这些微小的生物,是地球上最早的光合作用者,它们改变了大气的成分,为更复杂的生命形式的出现铺平了道路。叠层石是地球生命最古老的证据之一,它们见证了生命从无机物到有机物的惊人转变,以及地球生态系统的初步构建。 寒武纪的生命大爆发:三叶虫的传奇 我们还将看到三叶虫的精美化石。这些曾经统治海洋的节肢动物,在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时期大量涌现,种类繁多,形态各异。它们拥有坚硬的外骨骼,复杂的多节身体,以及成对的触角和附肢,是早期动物演化的杰出典范。三叶虫化石的发现,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古生物多样性的认识,也揭示了生命在地球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第二章:陆地的征服与恐龙的时代 随着生命的不断演化,它们开始尝试离开海洋,征服陆地,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统治地球亿万年的恐龙。 恐龙之王:霸王龙的震撼 当然,本书不会缺少“恐龙之王”——霸王龙的踪影。一具保存完好的霸王龙骨骼化石,将以其巨大的体型和威武的身躯,唤醒我们对这个史前巨兽的想象。我们将深入了解霸王龙的解剖结构,研究它的咬合力、运动方式,以及它在白垩纪末期生态系统中的地位。这具化石不仅仅是一具骨骼,更是那个遥远时代强大生命力的象征。 翼龙的翱翔:天空的霸主 除了陆地上的王者,我们还会看到翼龙的翅膀骨骼化石。这些曾经翱翔于古老天空的爬行动物,它们拥有独特的飞行结构,是爬行动物演化出飞行能力的独特分支。研究它们的翅膀,可以帮助我们理解飞行是如何在不同类群的动物中独立演化出来的,以及古生物如何在三维空间中展开生存竞赛。 植物的绿色革命:蕨类植物与种子植物的起源 生命的脚步不仅在动物界,也在植物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本书还将展示一些重要的植物化石,比如早期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的化石。它们是陆地生态系统形成的关键。蕨类植物的出现,使得陆地表面首次被绿色覆盖,而种子植物的演化,则为植物的繁殖和传播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为后来哺乳动物的崛起奠定了物质基础。 第三章:哺乳动物的崛起与冰河时代的遗痕 恐龙的灭绝为哺乳动物的腾飞创造了机会。它们在经历了漫长的演化和适应后,逐渐成为地球的主宰,同时也经历了严酷的冰河时代。 巨齿鲨的传说:海洋中的猎食者 虽然更多的是关于陆地生物,但本书也会触及海洋中那些曾经的巨型掠食者。例如,一块巨大的巨齿鲨牙齿化石,将让我们惊叹于海洋中曾经存在过的体型庞大、令人畏惧的海洋生物。巨齿鲨是海洋食物链顶端的掠食者,它的存在反映了古海洋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力量。 猛犸象的遗迹:冰河时代的巨人 在冰河时代,地球的气候发生了剧烈变化,也孕育出了许多适应寒冷环境的巨型哺乳动物。本书将重点介绍猛犸象的遗骸,包括它们的骨骼、毛发甚至部分肌肉组织。这些宝贵的遗迹,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冰河时代气候、生态系统以及史前人类与这些巨兽共存情况的绝佳窗口。通过研究猛犸象,我们可以窥探生命在极端环境下如何生存和演化。 早期灵长类动物:智慧的曙光 本书还将深入探索早期灵长类动物的化石。这些拥有灵巧双手、发达大脑的生物,是人类的远古祖先。它们化石的发现,勾勒出了人类从猿类演化而来、一步步走向智慧文明的漫长足迹。通过对这些化石的研究,我们可以理解直立行走、工具制造以及社会行为的起源,从而更好地认识我们自身。 第四章:人类的足迹与文明的曙光 本书的后半部分,将焦点投向人类自身的演化,以及人类文明的起源和发展。 早期人类的工具:石器的智慧 一些精心制作的石器,将成为我们观察早期人类智慧的窗口。从简单的石片到精巧的石斧,这些工具不仅展现了早期人类的生存技能,更反映了他们认知能力、创造力和社会协作的进步。它们是人类走出蒙昧、走向文明的第一个里程碑。 “石器,不仅仅是工具,更是思想的延伸。它们承载着先辈们对自然的理解,对生存的渴望,以及对未来的憧憬。” 史前艺术的瑰宝:洞穴壁画的密码 本书还会展示一些与早期人类艺术相关的展品,例如描绘狩猎场景、动物形象的洞穴壁画复制品。这些古老的艺术作品,不仅仅是装饰,更是早期人类精神世界、宗教信仰和社会生活的生动记录。它们是人类情感、想象力和审美意识的早期体现,也是我们理解史前文化的重要依据。 “当古老的光线穿透昏暗的洞穴,那些岩壁上的图腾便活了起来。它们是先民们的心跳,是他们对世界的惊叹,是对生命的礼赞。” 文明的奠基:文字的诞生 文字是人类文明最重要的发明之一。本书将通过一些早期文字的载体,如陶片、石碑等,展示文字的起源和演变。从象形文字到拼音文字,文字的出现使得知识能够被记录、传播和积累,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在那些被岁月侵蚀的石板上,一行行古老的符号诉说着文明的兴衰。它们是思想的种子,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第五章:地球的未来与人类的责任 在回溯历史的壮丽之后,本书将引导读者思考地球的未来,以及作为地球生命一部分的人类所肩负的责任。 生物多样性的警示:濒危物种的呼唤 本书将关注当今地球面临的严峻挑战,例如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一些曾经繁盛的物种,如今却濒临灭绝,它们的命运,是对人类敲响的警钟。通过展示这些濒危物种的标本或影像,引发读者对生态保护的深思。 环境变迁的证据:气候变化的警示 通过对冰芯、珊瑚礁等环境变迁证据的解读,本书将揭示地球气候变化的长期历史,以及当前人类活动对气候造成的加速影响。这些证据,将帮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气候变化的紧迫性,并呼吁全球共同采取行动。 科学探索的未来:探索未知的疆界 最后,本书将展望科学探索的未来。从深海到宇宙,人类对自然的探索永无止境。一些代表着前沿科学研究的展品或模型,将激发读者对科学的兴趣,鼓励大家关注并参与到保护地球、探索未来的行列中来。 结语:生命的传承,未来的希望 《自然的记忆: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100种珍藏》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过去的百科全书,它更是关于现在与未来的思考。每一件展品都像一粒种子,承载着生命的无限可能,也诉说着地球故事的未完待续。 当您翻开这本书,您将不仅仅是在阅读文字,更是在与数亿年的生命对话,在感受科学的魅力,在聆听地球的脉搏。这些珍贵的“记忆”,将唤醒您内心深处的惊奇感,激发您对生命的热爱,并促使您思考,作为这个星球上的一员,我们应该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如何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更加美好的家园。 这本书,是献给所有对生命充满好奇、对地球充满敬畏之心的人们。它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旅行,一次智慧的启迪,一次对生命意义的深邃探索。愿这100种珍藏,能成为您认识自然、热爱生命、担当责任的永恒启示。

用户评价

评分

说起来,还有一本关于古代文明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历史读物,也让我深受启发。这本书探讨的不是自然本身,而是人类文明是如何被地理、气候和生物资源所塑造和制约的。它将考古学、气候学和历史学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分析了为什么一些伟大的文明会突然衰落,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被归结于对自然资源的过度索取和不可抗拒的气候变迁。比如,书中详细分析了特定区域森林砍伐如何引发水土流失,进而影响到农业产出,最终导致社会动荡的链式反应。它的论证逻辑非常严密,引用了大量的跨学科数据,从土壤剖面分析到古代树木年轮记录,证据链条清晰可见。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触动是,它让我们从一种更谦卑的角度去看待人类的“进步”,意识到我们始终是自然系统的一部分,而不是高高在上的主宰者。阅读它,感觉就像是翻阅了一部人类文明的“环境账单”,警示意味深长。

评分

哇,我最近在书店里淘到了几本非常有趣的自然历史题材的书籍,简直让人爱不释手。其中一本让我印象特别深刻,虽然我手头这本书不是《自然的记忆 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100种珍藏》,但它同样展现了那种深入骨髓的自然之美和科学的严谨。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考究,封面那种略带磨砂质感的纸张,配上手绘风格的动植物插图,拿在手里就有种古董般的厚重感。内容上,它聚焦于不同地质年代的岩石样本,通过详尽的图文介绍,带你追溯地球的演化史。我尤其喜欢它对化石形成的微观过程的描述,那些文字仿佛把我带到了数亿年前的海洋深处,亲眼目睹生命的萌芽与消亡。书中的排版设计也很有特点,时不时穿插一些当时著名地质学家的手稿复刻件,让整个阅读过程充满了发现的乐趣,就像在博物馆的某个隐秘角落找到了失落的宝藏。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张弛有度,既有宏大叙事的史诗感,又不失对细节的精准捕捉,即便是对地质学不甚了解的普通读者,也能被那种跨越时空的震撼力所深深吸引。它不是一本枯燥的教科书,而更像是一部关于时间与物质的交响乐章,每一次翻阅都能带来新的感悟。

评分

我最近还看了一本关于海洋深处生物多样性的画册,它简直是视觉的饕餮盛宴。这本书的重点完全放在了令人叹为观止的水下生物摄影上,几乎没有长篇的文字叙述,文字部分多是针对物种的拉丁名和一些极简的生态注释。那些照片的质量高得惊人,很多都是在高压、黑暗的环境下捕捉到的,色彩运用大胆而奇异,仿佛闯入了一个外星世界。深海鱼类的那些自带“灯笼”的发光器官,还有那些结构复杂、形态怪异的无脊椎动物,每一页都充满了超现实的美感。这本书的纸张选择也极佳,那种高光泽度的铜版纸完美地还原了水下生物皮肤的光泽和黏腻感,厚重的装订让它非常适合作为案头收藏品。虽然它在科学深度上不如某些专业著作,但它作为一种艺术品的价值是无可替代的。它用最直观、最冲击力的方式,提醒我们地球上仍有大片广袤的未知领域等待探索,那些黑暗中的生命比我们想象的要绚烂得多。

评分

最后要提的这本书,是关于极地探险日志的合集,它散发着一种独特的、略带潮湿和寒意的气息。这本书汇集了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几位著名探险家的手写日记、信件和草图的复刻件。与那些精美的印刷品不同,这些材料充满了真实生活的痕迹——墨水洇开的痕迹、被冻伤的手指在纸张上留下的颤抖笔触,甚至是某些页边角上的冰雪痕迹的印记。阅读这些第一手资料,最大的震撼来自于对“极限生存”的直观感受。探险家们对天气变化的记录极其详尽,他们对每一次微弱的阳光、每一块可食用的苔藓的描述,都充满了对生命的极度珍视。书中收录的那些在极夜中绘制的粗糙地图和对罕见极光现象的文字描述,充满了人类面对未知时的勇气和脆弱。这本书与其说是在讲自然现象,不如说是在记录人类精神的韧性,那种在绝对的孤独和严酷环境下,依然对知识和未知保持着纯粹热情的精神,是现代社会中非常难得的宝贵财富。

评分

另一本书的风格则完全不同,它走的是那种轻快、充满生活气息的科普路线,主题是关于城市里的“隐秘生态系统”。这本书的语言非常活泼,充满了幽默感,读起来就像是和一位知识渊博的邻家大叔在公园里闲聊。它没有宏大的叙事,而是聚焦于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又常常忽略的微小生命——比如墙角缝隙里生长的苔藓、屋檐下筑巢的燕子,甚至是后院里勤劳的蚯蚓群落。作者用非常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这些“城市居民”如何在钢筋水泥的丛林中挣扎求存,以及它们为了适应人类环境所演化出的奇妙生存策略。书中配有大量摄影作品,那些照片的角度极其刁钻,常常能捕捉到昆虫搏斗、植物争夺阳光的瞬间,充满了戏剧张力。我特别欣赏它强调的“就地观察”理念,读完后,我开始留意自家阳台上的蜘蛛网结构,以及小区里灌木丛下隐藏的真菌世界。这本书成功地拉近了自然与现代都市生活的距离,让人意识到,即便在最喧嚣的环境中,生命力的展现也从未停止,这是一种非常鼓舞人心的力量。

评分

大部分是图片,不过可以换一种方式参观博物馆,很不错

评分

内容不错,图好,但翻译的不怎么样,如果会外语的建设直接看原版。

评分

内容比较简单,给家里小妞做科普普及还刚好,可以不出门在书里观看博物馆了

评分

感觉不值这个价,以为是铜版纸

评分

内容太杂、太浅了。图片印的也不够漂亮。小孩子看看还可以。

评分

内容比较简单,给家里小妞做科普普及还刚好,可以不出门在书里观看博物馆了

评分

内容不错,图好,但翻译的不怎么样,如果会外语的建设直接看原版。

评分

内容比较简单,给家里小妞做科普普及还刚好,可以不出门在书里观看博物馆了

评分

内容不错,图好,但翻译的不怎么样,如果会外语的建设直接看原版。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