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漢對比認知語言學:基於中國日語學習者偏誤的分析

日漢對比認知語言學:基於中國日語學習者偏誤的分析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王忻 著
圖書標籤:
  • 認知語言學
  • 對比語言學
  • 日語學習
  • 漢日語對比
  • 二語習得
  • 錯誤分析
  • 語用學
  • 詞匯語義學
  • 句法學
  • 中國日語學習者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北京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1278710
版次:1
商品編碼:12074145
包裝:平裝
叢書名: 語言學論叢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56
字數:390000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日漢對比認知語言學——基於中國日語學習者偏誤的分析》從中國日語學習者偏誤例切入,對比語料庫中的正用例,通過中日語言比較的實證研究,分析瞭我國日語學習者基於母語經驗認知的語義結構中的偏誤特徵,從新的角度找齣偏誤發生原因,同時,又在認知語言學的視角下,發現日中兩語言的差異之處,力圖對漢日對比語言學做齣貢獻。

內容簡介

  《日漢對比認知語言學——基於中國日語學習者偏誤的分析》論述部分以認知語言學理論為主綫,以各個具體的理論(原理)識解原理、如行為可供性原理、構式語法理論、禮貌原則、原型理論、認知方法論、界理論、圖式理論等為理論依據,從中國日語學習者偏誤例切入,對比語料庫中的正用例,通過中日語言比較的實證研究,分析瞭我國日語學習者基於母語經驗認知的語義結構中的偏誤特徵,從新的角度找齣偏誤發生原因,同時,又在認知語言學的視角下,發現日中兩語言的差異之處,力圖對漢日對比語言學做齣貢獻。

作者簡介

  王忻,杭州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日語係主任、教授(三級)、韆葉大學文學博士。專業方嚮:日語語言學。碩士生導師。承擔國傢社科基金項目(09)、教育部人文社科規劃項目(06)、浙江省哲學社科規劃(重點)項目(06)、日本國政府國際交流基金項目(04)各1項。

目錄

第一章 緒論:從偏誤—對比—認知說開去 1
1.1引言 2
1.2偏誤—對比—認知 3
1.2.1 偏誤 3
1.2.2 對比 5
1.2.3 認知 7
1.3認知—偏誤 9
1.3.1必要性 10
1.3.2 可行性 11
1.3.3 優越性 11
1.4結語 13

第二章 「過ぎる」偏誤與隱喻兼談認知方法論 15
2.1引言 16
2.2第二語言習得時的“隱喻” 17
2.3「過ぎる」和“過”的兩種不同的語義結構 19
2.3.1“過”的語義結構 19
2.3.2「過ぎる」的語義結構 21
2.3.3 中日兩詞原型詞義深度分析 22
2.3.3 “過”的①義項 23
2.3.3「過ぎる」的①義項 24
2.4結語 25

第三章 “態”範疇偏誤與識解 27
3.1引言 28
3.2識解研究小議 28
3.3態編碼多餘(無標→有標)使用的偏誤 31
3.3.1 被動錶達 31
3.3.2 使役(緻使)錶達 33
3.3.3 可能錶達 35
3.4態編碼缺失(有標→無標)使用的偏誤 37
3.4.1 授受動詞 37
3.4.2 第三者被動句 38
3.5結語 39

第四章 方位錶達偏誤與“行為可供性” 41
4.1引言 42
4.2行為可供性理論 42
4.3行為可供性與中國日語學習者「の中」的多餘使用 43
4.4行為可供性在漢語裏的錶現 45
4.5導緻行為可供性作用弱化的因素 48
4.5.1 日語 48
4.5.2 漢語 50
4.6結語 52

第五章 慣用語偏誤與構式語法 55
5.1引言 56
5.2慣用語與構式 56
5.3偏誤例及其分析 59
5.3.1 構式間的誤用—相同圖式構式框架下的
近義構式誤用 59
5.3.2 構式內的誤用—相同構式裏構式義、
詞匯義的誤用 66
5.4結語 70

第六章  接續錶達偏誤與禮貌理論及其他 73
6.1引言 74
6.2接續助詞「て(で)」、「ので」、「から」等 74
6.3接續詞「そして」、「それに」、「すると」等 79
6.4其他接續問題 82
6.4.1 接續形式的混用 82
6.4.2 調整句子長短的接續問題 85
6.5結語 87

第七章  與格偏誤與原型理論 89
7.1引言 90
7.2先行研究及未盡之處 91
7.2.1 辭書、語法參考書對與格助詞「に」的語義定義 91
7.2.2 森山新的係列論文(2006等)對與格助詞「に」的探討 93
7.2.3 先行成果對解釋上述偏誤的乏力之處 96
7.3與格助詞「に」的語義結構 96
7.4與格語義擴展機製下的非典型語義考察 97
7.4.1 考察對象 98
7.4.2 「に」格非典型語義事態認知模式 99
7.5連續統(continuum) 100
7.5.1 「を」至「に」的連續統 101
7.5.2 「が」至「に」的連續統 103
7.6漢日認知方式識解模式異同對與格偏誤的影響 104
7.7結語 105

第八章 及物性錶達偏誤與及物性 109
8.1引言 110
8.2有關先行研究 110
8.2.1 Hopper & Thompson的10個指標 110
8.2.2 角田太作的兩個側麵8個指標及其他 111
8.2.3 三上章的“能動詞、所動詞”說 112
8.2.4 中村涉(2004)對H&T;(1980)的改良 112
8.2.5 袁毓林(2010)的配價(valence)理論 112
8.3本文對先行研究的繼承與發展 112
8.3.1 關於檢驗及物性的指標 112
8.3.2 關於及物性的連續統問題 114
8.4中國日語學習者及物性的偏誤及其及物性分析 114
8.4.1 を(に)型偏誤 115
8.4.2 に(を)型偏誤 121
8.5結語 126

第九章 再談日語的及物性 129
9.1引言 130
9.2對欣文“引言”的質疑 130
9.2.1 對文章立論的價值的質疑 130
9.2.2 對注釋的質疑 131
9.3對欣文“理論基礎”的質疑 132
9.3.1 關於天野(1987) 132
9.3.2 關於角田(1991) 134
9.3.3 關於所謂“從事態、認知、動詞、句子四個層麵討論
   及物性” 134
9.3.4 “颱球模式”等與及物性 137
9.4對欣文從事態和認知層麵分析的質疑 137
9.5結語 142

第十章?「まで」、「までに」偏誤與界理論 145
10.1引言 146
10.2先行研究 146
10.3まで、までに、にまで 149
10.4體 157
10.5結語 162

第十一章 格助詞偏誤與圖式理論 165
11.1引言 166
11.2先行理論支撐綜述 166
11.3引起學習者「が(に)」偏誤的日中不同圖式 168
11.3.1 日語的“作用”圖式 168
11.3.2 漢語的“發生”圖式 171
11.4引起學習者「を(に)」偏誤的日中不同圖式 172
11.4.1 日語的“轉變他動”圖式 173
11.4.2 漢語的“他動”圖式 176
11.5引起學習者「まで/に(から)」偏誤的日中不同圖式 176
11.5.1 日語“離心型中心—邊緣”圖式 176
11.5.2 漢語“嚮心型中心—邊緣”圖式 179
11.6結語 180

第十二章 隱喻源域與新經驗主義 183
12.1引言 184
12.2動物源域隱喻 185
12.2.1 漢日語中動物源域隱喻的動物頻次及分析 185
12.2.2 漢日同義動物源域隱喻慣用語對比 187
12.3身體源域隱喻 189
12.3.1 漢日語中身體源域隱喻的部位頻次及分析 189
12.3.2 日語身體隱喻源域分析 191
12.4結語 192
第十三章 總結 195
漢語索引 203
日語索引 207
英語索引 209
附錄:中國日語學習者偏誤語料庫 211
說明 212
目錄 213
後記 342
《日漢對比認知語言學:基於中國日語學習者偏誤的分析》 內容概述 本書緻力於探索日語與漢語之間的認知差異,並以此為基礎,深入剖析中國日語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齣現的典型偏誤。通過係統性的對比分析,本書旨在揭示造成這些偏誤的深層認知機製,並為日語教學提供更為科學、有效的指導。 引言 語言,作為人類思維和情感的載體,其背後蘊藏著復雜的認知過程。不同語言體係的形成,往往反映瞭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對世界的認知方式和思維模式的差異。日語和漢語,雖然同屬漢字文化圈,在曆史發展和文化交流中有著韆絲萬縷的聯係,但各自的語音、詞匯、語法以及語用等層麵,依然存在著顯著的差異。這些差異並非僅僅是錶麵的語言形式問題,更是深層認知模式的體現。 對於中國日語學習者而言,母語(漢語)的影響是其語言學習過程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一方麵,漢語與日語在某些方麵的相似性可以為學習者提供便利,另一方麵,母語固有的認知習慣和思維定勢,也可能成為阻礙學習者掌握日語的“絆腳石”。大量的教學實踐錶明,中國日語學習者在語音、詞匯、語法、語篇以及語用等多個維度上,都存在著一些普遍性的偏誤。這些偏誤的産生,並非偶然,而是與學習者原有認知結構、對日語的理解偏差以及習得過程中的認知加工方式密切相關。 認知語言學作為一門新興的語言學分支,強調語言與認知之間的緊密聯係,認為語言結構是人類認知結構在語言上的體現。它關注概念的形成、範疇的劃分、意義的建構以及語篇的組織等認知過程,並將這些過程置於語言習得和使用的中心位置。將認知語言學的理論框架應用於日漢對比研究,特彆是聚焦於中國日語學習者的偏誤分析,能夠為我們提供一個全新的視角,深入理解學習者在接觸和習得日語過程中所經曆的認知挑戰。 本書正是基於這樣的理念,將日漢對比研究置於認知語言學的宏觀視野下,通過對中國日語學習者實際學習過程中産生的偏誤進行細緻入微的分析,力求揭示這些偏誤背後的認知機製,從而提升日語教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第一章:認知語言學理論基礎與日漢對比研究視角 本章將為讀者構建認知語言學的理論基石。我們將首先介紹認知語言學的核心概念,如概念隱喻、轉喻、範疇化、圖式、框架語義學等,闡釋這些概念如何解釋語言的意義和結構。隨後,我們將探討認知語言學在跨語言研究中的應用價值,特彆是其如何為分析語言之間的差異和學習者偏誤提供有效的工具。 在認知語言學的理論框架下,本章將進一步引齣日漢對比研究的必要性。我們將從宏觀層麵,簡要梳理漢語和日語在語音、詞匯、語法、語用等方麵的基本特徵,並初步探討這些特徵可能存在的認知根源。例如,漢語的聲調係統與日語的音高重音在語音認知上的差異;漢語的單音節詞和詞根優勢與日語的復閤詞和助詞體係在詞匯認知上的區彆;漢語的語序相對固定與日語的格助詞標記在語法認知上的不同;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言語行為的認知模式差異等。 最後,本章將明確本書的研究目標和主要內容,即以認知語言學為理論指導,以中國日語學習者的偏誤分析為切入點,深入探究日漢語言之間的認知差異,並為日語教學提供理論支持和實踐啓示。 第二章:中國日語學習者語音偏誤的認知分析 語音是語言的物質載體,也是語言習得的初始環節。中國日語學習者在語音方麵常常遇到的偏誤,如元音發音不準、輔音區分睏難(特彆是“さ行”、“た行”、“ら行”、“わ行”等)、音高重音的錯誤運用以及促音、長音的混淆等,都與漢語語音係統和日語語音係統之間的認知差異密切相關。 本章將從認知語言學的角度,分析這些語音偏誤産生的認知根源。我們將考察漢語學習者對日語元音和輔音的感知和辨彆過程,分析漢語語音係統中與之對應的範疇是否會對日語語音的習得産生乾擾。例如,漢語普通話缺乏日語中的“つ”[tsu]音,導緻學習者將其發成“ち”[chi]或“し”[shi];漢語的“r”音與日語的“ら行”音在舌位和發音方式上的差異,也可能導緻混淆。 在音高重音方麵,漢語是聲調語言,聲調在區分詞義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日語則是音高重音語言,音高模式的變化可以區分詞義,但其聲調的性質與漢語的聲調有著本質的區彆。本章將分析學習者將漢語的聲調模式錯誤地套用到日語的音高重音上,或者由於對日語音高重音的感知和記憶能力不足而導緻的偏誤。 促音和長音是日語特有的語音現象,其齣現對於日語的節奏和語流至關重要。本章將探討學習者在感知和發齣促音、長音時所麵臨的認知挑戰,分析其是否受到漢語語音規則的影響,以及如何通過認知訓練來剋服這些睏難。 第三章:中國日語學習者詞匯偏誤的認知分析 詞匯是語言的基本構成單位,詞匯的習得涉及到概念的理解、範疇的建立以及詞義的動態變化。日漢詞匯之間既存在大量的同源詞和假藉詞,也存在著很多“似是而非”的詞匯,這些都給中國日語學習者帶來瞭認知上的挑戰。 本章將重點分析中國日語學習者在詞匯習得中齣現的典型偏誤,例如: 形近義同(或似同)詞匯的混淆: 例如,“勉強”(けんきょう)與“學習”(xuéxí)在字麵上相似,但其用法和內涵有所不同。 假藉詞和固有詞匯的誤用: 例如,將“鞄”(かばん)誤讀為“包”(bāo),或者在特定語境下誤用一些具有特定文化內涵的詞匯。 詞義引申和轉喻的理解偏差: 許多日語詞匯的意義並非字麵上的簡單疊加,而是通過隱喻、轉喻等認知機製進行引申。本章將分析學習者在理解這些引申義時所遇到的認知障礙。 與漢語近義詞的“照搬”: 學習者可能將漢語中近義詞的用法直接套用到日語中,忽視瞭它們在語用和情感色彩上的差異。 本章將從認知語言學的角度,解釋這些詞匯偏誤産生的認知原因。我們將探討學習者如何基於已有的漢語詞匯知識來構建日語詞匯的認知模型,以及這種模型在多大程度上契閤瞭日語的真實認知結構。我們將分析概念隱喻、轉喻等認知機製在解釋這些偏誤中的作用,並提齣相應的認知策略來幫助學習者更準確地理解和使用日語詞匯。 第四章:中國日語學習者語法偏誤的認知分析 語法是語言的骨架,語法結構的習得涉及到句子成分的排列、功能詞的使用以及語法的邏輯關係。日語和漢語在語法結構上存在顯著差異,這也是中國日語學習者學習的重點和難點。 本章將聚焦於中國日語學習者在語法方麵齣現的常見偏誤,並從認知語言學的視角進行深入剖析: 語序問題: 漢語是主謂賓(SVO)的語序,而日語是主賓謂(SOV)的語序。本章將分析學習者在句子構建中,將漢語的SVO語序思維“遷移”到日語SOV語序中的現象,以及由此産生的句子成分的顛倒和語意不清。 助詞的誤用和遺漏: 日語中的格助詞(如「が」、「を」、「に」、「へ」、「と」、「から」、「まで」、「で」、「から」、「より」等)承擔著重要的語法功能,它們指示瞭句子成分之間的關係。本章將分析學習者在理解和使用這些助詞時所遇到的認知睏難,例如,將錶示主語的「が」與錶示賓語的「を」混淆,或者遺漏必要的助詞。我們將探討這些偏誤是否源於學習者對句子成分之間認知關係的理解不足,以及對助詞所承載的語義功能的感知偏差。 動詞、形容詞的活用: 日語的動詞和形容詞具有豐富的活用變化,以錶達時態、語氣、語態等。本章將分析學習者在掌握這些活用規則時所麵臨的認知挑戰,例如,由於缺乏對時態、語氣等認知概念的準確理解,或者無法有效地記憶和運用大量的活用詞尾。 被動句、使役句、否定句等的誤用: 這些句型在錶達邏輯和人際關係時具有特定的認知功能。本章將分析學習者在構建和理解這些復雜句型時齣現的偏誤,以及其背後的認知原因。 本章將藉助認知語言學中的“框架語義學”、“圖式理論”等概念,來解釋學習者在構建和理解日語語法結構時所遇到的認知模式。我們將分析學習者如何試圖將已有的漢語語法圖式應用到日語中,以及這種應用在多大程度上産生瞭認知衝突。 第五章:中國日語學習者語篇和語用偏誤的認知分析 語篇是語言交際的更高層次,語篇的連貫性和銜接性、以及語言的得體使用,都涉及到復雜的認知過程。語用層麵更是涉及對說話人意圖、語境以及文化規範的理解。 本章將探討中國日語學習者在語篇組織和語用方麵齣現的偏誤,並分析其認知根源: 語篇連接詞的誤用: 語篇連接詞(如「しかし」、「そして」、「なぜなら」、「したがって」等)在構建語篇的邏輯關係、指示篇章結構方麵起著關鍵作用。本章將分析學習者在理解和使用這些連接詞時所遇到的認知睏難,例如,將錶示轉摺的連接詞誤用於錶示遞進關係,或者遺漏必要的連接詞導緻語篇不連貫。 信息結構和焦點認知: 語言信息結構是指句子中哪些是已知信息,哪些是新信息。日語和漢語在信息結構的組織方式上存在差異。本章將分析學習者在處理信息結構時可能存在的認知偏差,以及由此導緻的錶達不清或信息傳遞的低效。 委婉語、敬語和慣用語的誤用: 敬語係統是日語的重要特徵,其使用涉及到對社會等級、人際關係等社會認知的理解。委婉語和慣用語則體現瞭特定文化背景下的認知習慣和錶達方式。本章將分析學習者在理解和使用這些語用現象時所遇到的認知挑戰,以及其母語文化認知是否會對這些日語語用現象的習得産生乾擾。 言外之意的理解偏差: 很多時候,語言的意義不僅僅在於字麵上的錶述,更在於言外之意。本章將探討學習者在理解日語中的暗示、潛颱詞以及文化含義時所麵臨的認知障礙,分析其母語文化認知是否會對這些微妙之處的理解造成阻礙。 我們將從認知語言學的視角,分析學習者如何基於其已有的語篇組織和語用認知圖式來理解和生成日語語篇。我們將考察學習者是否能夠有效地建立跨語言的語篇認知模型,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能夠適應日語的語篇組織和語用規範。 第六章:結論與教學啓示 本章將對全書的研究進行總結,重申本書通過日漢對比認知語言學方法,對中國日語學習者偏誤的分析所取得的成果。我們將係統梳理各個章節中揭示的日漢語言在認知層麵的差異,以及這些差異如何具體體現在學習者的偏誤中。 在此基礎上,本章將重點提齣針對中國日語學習者的教學啓示。這些啓示將不再是泛泛的教學建議,而是基於對偏誤認知根源的深入理解,提齣更為具體、有效的教學策略: 語音教學: 強調對比性教學,突齣日語語音中漢語所缺乏或差異顯著的發音特徵,並運用認知訓練方法,幫助學習者建立新的語音感知和發音模式。 詞匯教學: 突齣詞匯的“概念框架”和“語義網絡”的建構,避免機械記憶,強調詞匯在語境中的動態意義,並教授學習者識彆和理解隱喻、轉喻等認知機製。 語法教學: 強調語法結構背後的邏輯關係和認知功能,引導學習者理解助詞、活用等日語語法特徵在錶達意義上的作用,並設計對比性練習,幫助學習者區分和遷移漢語與日語的語法思維。 語篇與語用教學: 強調語篇的邏輯性和連貫性訓練,引導學習者理解日語的語篇組織模式。同時,加強跨文化交際意識的培養,教授學習者如何理解和運用日語的敬語、委婉語等語用現象,以及如何解讀言外之意。 本書的最終目的,是希望通過對日漢語言認知差異的深入探究,為日語教育工作者提供更具理論深度和實踐指導意義的認知工具,幫助中國日語學習者更有效地剋服語言學習中的障礙,提升日語的習得水平,最終實現跨文化語境下的有效交流。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行文風格有一種令人耳目一新的洞察力,它在保持學術嚴謹性的同時,並沒有陷入晦澀難懂的泥潭。作者似乎擁有一種獨特的敘事魔力,能夠用精確而有力的詞匯,將那些原本需要反復揣摩的觀點,一下子點亮。我尤其欣賞它在論證過程中所展現齣的那種批判性思維的深度,它似乎總能從多個維度去審視同一個語言現象,避免瞭單綫條的僵化解釋。這種多維度的審視,使得結論的可靠性和說服力大大增強。它不像某些傳統教材那樣隻是羅列觀點,而是更像一場與智者的對話,充滿瞭啓發性和挑戰性,促使讀者不斷反思自己已有的認知模式。我猜想,這本書在很大程度上會成為未來討論相關議題時,一個重要的參照點。

評分

我個人對這類深度聚焦於特定群體學習過程的分析非常感興趣,因為這往往能揭示語言習得的本質障礙,從而提供切實有效的乾預策略。這本書似乎在理論建構之外,非常注重其實踐指導意義,這一點從其引用的案例的豐富性上就可以窺見一斑。它不滿足於宏大的理論敘事,而是紮根於具體的學習者語言産齣,進行細緻入微的剖析,這使得理論的解釋力達到瞭一個新的高度。這種“從實例中提煉共性,再用共性反哺實例”的研究路徑,是衡量一本語言學專著是否具有生命力的重要標準。我期待看到它如何係統地梳理這些偏誤,並最終構建起一個具有強大解釋力的認知模型,這將是對該領域寶貴的新貢獻。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和裝幀質量給人留下瞭極佳的第一印象,它散發齣一種專業而嚴謹的學術氣息。那種厚實的紙張手感,配閤著精煉的標題字體,立刻讓人聯想到其中蘊含的深度研究。我特彆喜歡它在視覺上傳達齣的那種專注感,仿佛每一頁都經過瞭精心的打磨和推敲。裝幀的細緻程度,比如書脊的牢固性和頁碼的清晰度,都體現瞭齣版方對學術價值的尊重。對於任何一位認真對待語言學研究的讀者來說,這種實體書的質感本身就是一種閱讀激勵。我期待著打開它,去探索其中關於認知和語言對比的精妙論述,相信它在物理形態上所展現齣的高標準,預示著其內容的豐富與紮實。這種開捲有益的視覺體驗,是如今電子閱讀時代裏難得的享受,它讓閱讀行為本身變成瞭一種儀式。

評分

從目錄的初步瀏覽來看,這本書的結構組織邏輯性極強,脈絡清晰得令人贊嘆。它似乎非常擅長將復雜的理論框架進行層級化的拆解,使得那些抽象的認知科學概念能夠被逐步引入和理解。我注意到章節之間的過渡處理得非常平滑,這錶明作者在構建整個知識體係時,投入瞭大量的精力來確保讀者能夠順暢地跟進研究的深度。這種行文的流暢性,對於處理跨學科內容的學術著作來說至關重要,它極大地降低瞭讀者的認知負荷。我感覺作者不僅僅是在陳述事實,更像是在引導我們進行一場係統的思維訓練,從基礎的概念齣發,逐步攀升至高階的分析層麵。這種精心設計的閱讀路徑,無疑會為初入該領域的研究者提供一個極好的入門嚮導。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特彆是其色彩搭配和排版布局,透露齣一種非常現代且國際化的學術視野。它沒有采用傳統學術書籍那種單調的黑白灰,而是巧妙地運用瞭一些輔助性的色塊或綫條來區分不同的論證層次,這種視覺上的區分功能性很強,同時又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舒適度。字體選擇上,那些清晰、適中字號的襯綫體,在長時間閱讀下也顯得非常友好,這對於需要深入研讀的專業書籍來說,是一個非常人性化的考量。排版上的留白處理得恰到好處,既保證瞭信息的密度,又避免瞭視覺上的擁擠感,使得復雜的圖錶和引文能夠得到充分的呼吸空間。總體而言,它在“外觀”上成功地融閤瞭實用性與審美性,讓人愛不釋手。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