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女直先民的豬鳥崇拜習俗讓“隹”和“豕”成為華夏文明的代錶性符號,它們的本來含義如何解讀?
“易”本質上是一種思維方式,是薩滿教固有的東西?它與女直先民的始祖烏鴉和“豕”有著怎樣的聯係?
華夏文明自北而南擴展,遊牧奴役農耕是不可否認的曆史史實?
大汶口文化尖底陶罐、龍山文化高腳杯等諸多先秦禮器的解讀在“人之初,性本善”的人性觀下,怎樣背離瞭曆史的真相?
原來,華夏文化的特色與成因可以有如此不一樣的探索和解讀。讓我們跟著作者的腳步,脫離傳統文明觀的桎梏,依靠古音擬構和對史前考古文化的解讀兩把利刃,剝開曆史的重重迷霧,尋找華夏文明的另一種起源。
作者簡介
徐江偉,民間學人。2013年齣版《血色曙光:華夏文明與漢字的起源》驚艷世人,時隔兩年多,再次重磅推齣《尋找另一種起源:華夏文明猜想》。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易的起源
1.華夏文明的代錶性符號:隹
2.華夏文明的代錶性符號:豕
3.易的本義
4.象的本義
5.易與民族心理
6.豬為何帶有兔形或馬形
7.璿璣與太極
8.金蛋、鳥喙戈與鳥篆文
9.易學並非從天文觀察中得來
10.易與濛
11.易學屬於人類文明的幼稚時代
12.易學對聖人的定位
13.中醫中藥與龍
14.易與道
15.東西方文化差異的邏輯起點
第二章 華夏文明自北而南擴展
1.從淹城說到城市的起源
2.毫就是祭壇
3.三皇五帝之前的朝代
4.為戰爭而生的族類
5.黃帝之黃、黃帝之黑
6.黃金傢族的源流
7.江格爾的本義是金
8.女直、主兒扯與鬼臾區
9.具茨山中的曆史信息
10.楷矢石砮是遠古時代的先進武器
11.羌就是匈奴
12.從越王陵說到嘎仙洞
13.雁門關即燕門關
14.斯基泰就是肅慎
15.巴人使用中亞古文字
第三章 漢民族先民的南亞屬性
1.漢民族先民的南亞屬性
2.原始農耕民族無祖先崇拜習俗
3.良渚古國的國號
4.雅礱江路徑與夜郎國背景
第四章 文物中的文明史
1.大汶口文化尖底陶罐的用途
2.龍山文化高腳杯的文化內涵
3.玉璋玉祖是什麼造型
4.玉文化源自史前遊牧文化
5.耳杯從史前人頭碗演變而來
6.婦好墓中的掛鈎做何用處
7.俎為什麼做成凹麵
8.從串珠習俗看周人的民族背景
9.從《詩經》勸課農耕故事說到《詩經》文本的漢化
10.馬踏飛燕的薩滿教含義
第五章 漢字中的文明史
1.《濛古秘史》與漢字古音擬構
2.奇渥溫與犬戎
3.成吉思汗恰薛軍溯源
4.從阿爾泰語h/k互換說到共工、單於的本義
5.帝嚳之夋
6.禹的原始讀音
7.夏的原始讀音
8.惡來從何而來
9.文物反映晉人的民族背景
10.薩滿與蔔
11.赫連勃勃之劉
12.公字中的遊牧文化
13.孫字中的絲帶習俗
14.氏的本義和讀音
15.伯夷之賢
16.從甲骨文語序說起
17.訓詁學需要現代轉型
第六章 震源在甘青
1.亞細亞的本義是金
2.到中亞尋覓“右傳”
3.閃現在兩河流域的匈奴影子
4.眺望泰姬陵
5.似曾相識的中亞古國名
6.蘇美爾與石抹
7.《舊約》中的文明起源信息
8.哥薩剋的源頭在甘青
精彩書摘
《尋找另一種起源:華夏文明猜想》:
古籍記載,黃帝有名叫“鬼臾區”的大將。為黃帝東徵西伐,用兵如神,他還寫過《鬼臾區兵法》,是中國最早的一部兵書,但後來失傳瞭。有如此怪異的名字,他到底是人還是鬼?其實“鬼臾區”是“主兒扯”的異寫(鬼字古代曾有“iu”這樣一個讀音)。
關於黃帝和鬼臾區的關係,筆者在《濛古秘史》中找到瞭答案。原來濛古人有古老的習俗,可汗或單於都組建有自己的私屬軍隊,這個軍隊就叫作“主兒扯”。遊牧社會中的各部族都有白己的軍隊,而以可汗的私屬軍隊地位最為尊貴,猶如後世的“憲兵”。
在成吉思汗興起之前,濛古人就有過興盛的“閤不勒閤罕”時期。曾統一所有尼倫濛古部落。他就組建過叫作“主兒扯”的私屬軍隊。都是從尼倫濛古各部落中精挑細選而來,個個都是善於騎射的忠勇之人。閤不勒可汗命其長子“莎兒閤禿·主兒乞”(沙陀·主兒扯)管領這支軍隊,這位“颱吉”也因此有瞭“主兒乞”之名。
……
前言/序言
讀徐江偉的新書《尋找另一種起源:華夏文明猜想》,已無當初讀《血色曙光》時的震撼,但那種層層展現的驚訝與喜悅,卻是一如既往。
新書第一章題為“易的起源”,是書中篇幅占比最大的一章,全書重心之所在。早年我對易學曾經很感興趣,不論是象數還是義理,都下過一番功夫,有過一些心得,也有不少長期睏惑的地方。關於易的起源,傳統易學說得迷迷糊糊,大而化之。近現代學者也未能提供多少可靠的依據及新說。雖然我很早就認為,自孔子的《易傳》開始,就已經偏離易經本義,屬於“經外彆傳”瞭,但易的根源究竟在何處,卻一直相當飄浮與茫然,沒有一個踏實的根基。
然而,去年徐江偉發來《尋找另一種起源:華夏文明猜想》初稿,看到他從“隹”與“豕”這兩個古漢字人手,揭示齣瞭易的本義,特彆是配上商代豬鳥尊及其他考古文物的圖片及解釋,就如一道閃電,劃破瞭我心中曾經的重重迷霧,令人眼前一亮,覺得這樣對尋找易的起源做全新的解釋,宛若神來之筆,卻又是那樣充滿說服力。
江偉兄認為,易學就是一種“關於豬鳥關係的學說”,“易”字是“隹”和“豕”的結閤體,鳥代錶天與祖,豕代錶部落首領與王權,易字本身就是君權(王權)神授的意思——從“隹”“豕”到“易”再到“象”,作者揭示齣瞭一條完整的易之起源路綫,並指齣:“象”特指“豕”所處的某種狀態,即鳥與豬的結閤狀態,祖靈天意與現世王權的融閤關係,天人閤一的程度。於是我突然發覺,作者所列舉的甲骨文與金文中“象”字的四種不同寫法,很可能就是代錶卦辭中吉、凶、悔、吝的四種不同狀態。
曆史上,易學有兩派六宗之說,兩派即是義理與象數,六宗為占蔔、災祥、讖緯、老莊(阮籍、王弼為代錶)、儒理(孔子、子夏、鄭玄為代錶)、史事(楊萬裏、李光為代錶),前三宗是象數派,後三宗為義理派。近現代的南懷瑾曾提齣應加上醫藥、丹道、堪輿、星相四宗,並稱“十宗”。自漢以後,義理派由於強調理性並深切時政,在主流思想中占據瞭上風,特彆是王弼盡黜象數,自標新學後,象數派幾乎就退齣瞭儒學中心,這與徐江偉書中分析的易源於盛行占蔔的薩滿教(又稱黑教、苯教、蕃教),非漢人固有的說法是一緻的。
此書共六章,後麵五章都是在《血色曙光——華夏文明與漢字的起源》一書基礎上的延伸與發揮,從多個角度對華夏文化的特色與成因進行深度分析,與前著相比,本書在深度與廣度上都有很大的拓展。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虛構圖書《尋找另一種起源:華夏文明猜想》的詳細圖書簡介: --- 圖書名稱:《尋找另一種起源:華夏文明猜想》 作者: [此處留空,或使用筆名] 字數預估: 約1500字 導言:曆史的迷霧與文明的邊界 自古以來,中華文明以其連續不斷的、獨特而深邃的文化形態,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然而,當我們試圖追溯其源頭時,一係列令人睏惑的謎團便浮現齣來:黃河文明的突然興起、早期文字體係的成熟速度,以及與周邊文明之間的復雜互動,都讓傳統史學在麵對“起源”這一根本問題時,顯得力不從心。 《尋找另一種起源:華夏文明猜想》並非一部簡單的史書重述,而是一次大膽而審慎的學術想象。本書試圖跳齣既有的考古學和文獻學框架,引入跨學科的視角,對華夏文明的形成過程進行一次“去中心化”的重新審視。我們不再將視野僅僅局限於中原腹地,而是將目光投嚮更廣袤的地理空間、更深遠的時間維度,以及那些被主流敘事邊緣化的可能性。 第一部分:重塑時間軸——史前巨變與文明的催化劑 本書的開篇,將聚焦於新石器時代晚期至夏商之交的這段關鍵時期。我們認為,僅憑農業的逐步發展和部落的融閤,難以解釋華夏文明在短時間內完成的“社會復雜化”飛躍。 1. 史前氣候劇變與人類遷徙的脈衝: 我們考察瞭全新世大暖期結束後的區域性氣候波動,特彆是黃河流域的乾旱化趨勢,如何迫使不同族群進行大規模的遷徙與接觸。本書提齣一個假設:“大遷徙帶”的形成,而非單一區域的內生演化,纔是早期華夏文化基因匯聚的核心驅動力。我們詳細分析瞭仰韶、馬傢窯、龍山文化等不同區域文化特徵的交織與融閤過程,認為每一次重大的文化轉型,都伴隨著伴隨外來技術或觀念的引入。 2. 資源邏輯與權力節點的誕生: 傳統觀點傾嚮於將早期權力建立在對糧食生産的控製上。本書則引入“非常態資源”的概念,探討鹽、玉、貴金屬(如紅銅)以及特殊地理節點(如跨流域的交通樞紐)對早期社會結構形成的決定性影響。例如,我們深入剖析瞭早期禮器用玉的來源網絡,揭示瞭玉石貿易網絡如何構建瞭超越單一部落聯盟的早期社會等級體係。 第二部分:異域之聲——周邊文明的隱秘對話 華夏文明的特質之一是其強大的同化能力,但同化必然以接觸為前提。《尋找另一種起源》的第二部分,緻力於挖掘那些在傳統史學中被視為“蠻夷”或“邊緣”的族群,在華夏文明形成過程中扮演的積極角色。 1. 東北亞草原的饋贈: 書中對早期華夏文明與東北亞草原文化之間的技術交流進行瞭深入探討。我們比對瞭陶器製作工藝、狩獵技術,並重點分析瞭馬匹馴養與車輪技術引入對早期戰爭形態和政治擴張的影響。這些技術並非被動接受,而是與中原的農業基礎發生瞭激烈的化學反應。 2. 西域與青藏高原的物質通道: 傳統上認為絲綢之路開闢於漢代。本書則追溯瞭更早期的“史前通道”。通過分析早期青銅器中的礦物成分,我們推測瞭甘青地區乃至更遠的新疆地區,在銅、锡等關鍵冶金原料的供應中起到的決定性作用。這些物質的流動,必然伴隨著觀念與宗教儀式的交流。 3. 南方文化的影響: 針對長江流域等地的史前文化,本書提齣瞭一種“南北張力”理論。長江流域的稻作文化和獨特的喪葬觀念,可能在某種程度上影響瞭早期華夏文明對“秩序”和“祭祀”的理解,從而在不同曆史時期對中原文化進行著“軟性滲透”。 第三部分:符號的重構——文字、神話與宇宙觀的熔爐 文明的標誌,往往體現在其符號體係上。《尋找另一種起源》的重點之一,在於解讀早期文字和神話體係的“多源性”。 1. 巫術與權力的交集: 甲骨文的齣現,被傳統解讀為成熟的、自發的文字體係。本書則對比瞭早期岩畫、陶符以及其他史前符號係統,提齣甲骨文可能是在吸收瞭多種早期記事或占蔔符號的基礎上,由特定祭祀階層進行整閤和規範化的産物。這暗示瞭文字的起源並非單一的“發明”,而是一個多方力量博弈、最終由統治集團主導的“工程”。 2. 神話譜係的解構: 著名的“三皇五帝”傳說,在本書中被視為不同地域、不同族群曆史記憶的重疊和投射。我們試圖“剝離”後世儒傢對這些神話的道德化改造,還原其更原始的麵貌,探討炎帝、黃帝等形象的地域性根源,以及他們如何在曆史進程中被塑造成一個具有統一意義的“文化符號集閤體”。 結論:猜想的力量與未來的探索 《尋找另一種起源:華夏文明猜想》的價值,不在於提供一個確鑿無疑的“新結論”,而在於提供一套新的提問方式。它挑戰瞭“中原中心論”的固有視角,強調瞭史前時期跨區域互動的重要性,並將文明的誕生視為一個復雜、動態、充滿偶然性的“熔爐效應”。 本書的每一個章節,都旨在打開一扇通往未知領域的窗口,鼓勵讀者跳齣既有的曆史框架,以更廣闊的地理視野和更開放的跨學科思維,去重新審視我們文化血脈中那些古老而神秘的源頭。這不僅是對華夏文明起源的猜想,也是對任何偉大文明形成機製的深刻反思。我們相信,真正的起源,往往隱藏在那些被我們刻意或無意忽略的角落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