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套裝上下冊)》先於引論中探討兩宋學術以及晚明東林學派,而後分章論敘黃梨洲、王船山、顧亭林、顔習齋、嚴潛邱、李穆堂、戴東原、章實齋、焦裏堂、龔定庵、曾滌生、陳蘭甫、康長素等五十一位學術人物的思想。引證廣博,考證精深,與梁啓超的同名著作各領風騷,並行於世,奠定瞭清代學術史研究的基本格局,是一部清代學術史的力作。
錢穆(1895-1990),著名曆史學傢、思想傢、教育傢,中央研究院院士,與呂思勉、陳垣、陳寅恪並稱為“史學四大傢”。1930年因發錶《劉嚮歆父子年譜》成名,被顧頡剛推薦,聘為燕京大學國文講師,後曆任北京大學、北平師範大學、西南聯大、齊魯大學、華西大學、四川大學、雲南大學、江南大學教授。1949年赴香港創辦新亞書院,後遷居颱北,任中國文化學院史學教授。著述頗豐,代錶作有《先秦諸子係年》、《國史大綱》。
我接觸過不少關於中國近現代思想史的著作,但很少有能像這本書一樣,將“學術”二字真正做到“入木三分”的。它沒有停留在對幾位大師的簡單羅列和贊美,而是深入到具體的學術流派、流派內部的爭鳴,甚至是那些被曆史洪流衝刷掉的邊緣思潮,都有所涉獵。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於“學術共同體”概念的探討,他清晰地展示瞭在信息傳遞不發達的年代,學者們是如何通過書信往來、批注辯駁,構建起一個動態的知識網絡。這種宏觀的敘事角度與微觀的個案分析相結閤的方式,使得整本書的論述既有高度,又不失溫度。讀到某些關於乾嘉學派考據之學的細緻分析時,我甚至能想象齣當年學者們挑燈夜讀,在浩如煙海的古籍中搜尋證據的專注神情。這已經不是簡單的曆史梳理,而是一種對知識生産過程的深度解剖,對於想理解“學問是如何做成的”的讀者來說,簡直是寶典級彆的存在。
評分這本書的行文風格,與其說是學術專著,不如說更像是一部充滿洞見的文化史散文集。它的語言是剋製的,但情感又是充沛的,尤其是描寫那些在時代變革中堅守或轉嚮的學者群像時,那種曆史的滄桑感撲麵而來。我特彆留意瞭作者處理“中西交匯”那一段落的筆法,他沒有采用簡單的“好與壞”、“進步與落後”的二元對立框架,而是細膩地展現瞭傳統知識體係在麵對西方新知時的“震顫”、“適應”與“重塑”的復雜過程。每一次思想的碰撞,都被作者還原得栩栩如生,讀到一些關於翻譯理論和文化接受的探討時,我常常會停下來反復琢磨,因為這與我們當下身處的全球化語境有著驚人的共鳴。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在於迴顧過去,更在於它能提供一套審視當前學術睏境的深層視角,讓人思考:我們今天的“學問”,又將如何被後人評說?這種超越時代的思辨性,是它最打動我的地方。
評分這套書的裝幀實在是一絕,光是捧在手裏,就能感受到那種沉甸甸的曆史厚重感。紙張的質地很考究,印刷的字體清晰又不失古樸,即便是長時間閱讀,眼睛也不會感到疲勞。我特彆喜歡它那種內斂而又大氣的封麵設計,沒有花哨的圖案,就是一種樸素的、直擊人心的力量。每一次翻開書頁,都像是在進行一場穿越時空的對話。作者在遣詞造句上的功力也可見一斑,他總能用最凝練的語言勾勒齣那個時代學人復雜的思想脈絡,那種運籌帷幄、洞察鞦毫的筆力,讓人讀來酣暢淋灕。尤其是開篇對於清初學術思潮的梳理,邏輯嚴密,脈絡清晰,一下子就把我拉進瞭那個風起雲湧的學術變革時期。這本書的排版也考慮到瞭讀者的閱讀體驗,行間距和字號都拿捏得恰到好處,即便是對於初次接觸這類深度學術著作的新手來說,也不會感到壓迫感。可以說,從閱讀的物理體驗到精神的引導,這套書都做到瞭極緻,讓人心甘情願地沉浸其中,享受這場學術的盛宴。
評分說實話,一開始我對這套書抱有一絲謹慎的態度,畢竟“近三百年”的時間跨度太大瞭,很容易寫得泛泛而談。然而,這本書的結構設計非常精妙,它並非按照時間順序簡單堆砌,而是以幾次重大的學術範式轉移為錨點,層層遞進,形成瞭一種螺鏇上升的敘事張力。比如,它對宋明理學在清代的“遺緒”與“反撥”的分析,就非常到位,點明瞭學術如何在繼承與批判中完成自身的迭代。我特彆喜歡作者在論述哲學思辨時所采用的類比手法,它能將那些晦澀難懂的概念,用非常生活化、形象化的語言闡釋齣來,即便是像我這樣非專業背景的讀者,也能大緻把握住核心的爭論焦點。這種既對內行保持專業深度,又能對外行保持友好態度的平衡感,是很多學術著作難以企及的。整本書讀下來,我感覺自己像是站在一個高颱上,俯瞰瞭三百年間知識分子們心路曆程的變遷,收獲巨大。
評分作為一套工具書式的曆史著作,這本書的史料運用達到瞭令人嘆服的程度。我反復核對瞭其中引用的不少清代奏摺、私傢書信和地方誌中的記載,發現其準確性和廣度都非常驚人。它不像某些二手研究那樣,隻是在轉述前人的觀點,而是紮根於一手資料,進行紮實的重建工作。最讓我感到驚喜的是,作者在梳理不同學派的淵源關係時,所展現齣的那種精密的“關係網”構建能力。他通過細緻的師承、門生、甚至是觀點上的細微差異,將原本看似鬆散的學者群體串聯成一個有機的整體。這對於理解中國知識階層的內在聯係至關重要。讀完這套書,我感覺自己對中國近世以來的學術脈絡有瞭一個“骨架式”的理解,對於後續我閱讀具體人物傳記或特定學派研究時,都有瞭極佳的參照係和背景支撐。它不是那種讀完就束之高閣的書,而是會成為我書架上常備的案頭參考,隨時可以從中汲取力量和知識的源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