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另一种起源:华夏文明猜想

寻找另一种起源:华夏文明猜想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徐江伟 著
图书标签:
  • 华夏文明
  • 文明起源
  • 历史
  • 考古
  • 文化
  • 猜想
  • 中国历史
  • 上古史
  • 多元文化
  • 文明探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陕西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24117349
版次:1
商品编码:1207615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13
字数:36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女直先民的猪鸟崇拜习俗让“隹”和“豕”成为华夏文明的代表性符号,它们的本来含义如何解读?
  “易”本质上是一种思维方式,是萨满教固有的东西?它与女直先民的始祖乌鸦和“豕”有着怎样的联系?
  华夏文明自北而南扩展,游牧奴役农耕是不可否认的历史史实?
  大汶口文化尖底陶罐、龙山文化高脚杯等诸多先秦礼器的解读在“人之初,性本善”的人性观下,怎样背离了历史的真相?
  原来,华夏文化的特色与成因可以有如此不一样的探索和解读。让我们跟着作者的脚步,脱离传统文明观的桎梏,依靠古音拟构和对史前考古文化的解读两把利刃,剥开历史的重重迷雾,寻找华夏文明的另一种起源。

作者简介

  徐江伟,民间学人。2013年出版《血色曙光:华夏文明与汉字的起源》惊艳世人,时隔两年多,再次重磅推出《寻找另一种起源:华夏文明猜想》。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易的起源
1.华夏文明的代表性符号:隹
2.华夏文明的代表性符号:豕
3.易的本义
4.象的本义
5.易与民族心理
6.猪为何带有兔形或马形
7.璇玑与太极
8.金蛋、鸟喙戈与鸟篆文
9.易学并非从天文观察中得来
10.易与蒙
11.易学属于人类文明的幼稚时代
12.易学对圣人的定位
13.中医中药与龙
14.易与道
15.东西方文化差异的逻辑起点

第二章 华夏文明自北而南扩展
1.从淹城说到城市的起源
2.毫就是祭坛
3.三皇五帝之前的朝代
4.为战争而生的族类
5.黄帝之黄、黄帝之黑
6.黄金家族的源流
7.江格尔的本义是金
8.女直、主儿扯与鬼臾区
9.具茨山中的历史信息
10.楷矢石砮是远古时代的先进武器
11.羌就是匈奴
12.从越王陵说到嘎仙洞
13.雁门关即燕门关
14.斯基泰就是肃慎
15.巴人使用中亚古文字

第三章 汉民族先民的南亚属性
1.汉民族先民的南亚属性
2.原始农耕民族无祖先崇拜习俗
3.良渚古国的国号
4.雅砻江路径与夜郎国背景

第四章 文物中的文明史
1.大汶口文化尖底陶罐的用途
2.龙山文化高脚杯的文化内涵
3.玉璋玉祖是什么造型
4.玉文化源自史前游牧文化
5.耳杯从史前人头碗演变而来
6.妇好墓中的挂钩做何用处
7.俎为什么做成凹面
8.从串珠习俗看周人的民族背景
9.从《诗经》劝课农耕故事说到《诗经》文本的汉化
10.马踏飞燕的萨满教含义

第五章 汉字中的文明史
1.《蒙古秘史》与汉字古音拟构
2.奇渥温与犬戎
3.成吉思汗恰薛军溯源
4.从阿尔泰语h/k互换说到共工、单于的本义
5.帝喾之夋
6.禹的原始读音
7.夏的原始读音
8.恶来从何而来
9.文物反映晋人的民族背景
10.萨满与卜
11.赫连勃勃之刘
12.公字中的游牧文化
13.孫字中的丝带习俗
14.氏的本义和读音
15.伯夷之贤
16.从甲骨文语序说起
17.训诂学需要现代转型

第六章 震源在甘青
1.亚细亚的本义是金
2.到中亚寻觅“右传”
3.闪现在两河流域的匈奴影子
4.眺望泰姬陵
5.似曾相识的中亚古国名
6.苏美尔与石抹
7.《旧约》中的文明起源信息
8.哥萨克的源头在甘青

精彩书摘

  《寻找另一种起源:华夏文明猜想》:
  古籍记载,黄帝有名叫“鬼臾区”的大将。为黄帝东征西伐,用兵如神,他还写过《鬼臾区兵法》,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兵书,但后来失传了。有如此怪异的名字,他到底是人还是鬼?其实“鬼臾区”是“主儿扯”的异写(鬼字古代曾有“iu”这样一个读音)。
  关于黄帝和鬼臾区的关系,笔者在《蒙古秘史》中找到了答案。原来蒙古人有古老的习俗,可汗或单于都组建有自己的私属军队,这个军队就叫作“主儿扯”。游牧社会中的各部族都有白己的军队,而以可汗的私属军队地位最为尊贵,犹如后世的“宪兵”。
  在成吉思汗兴起之前,蒙古人就有过兴盛的“合不勒合罕”时期。曾统一所有尼伦蒙古部落。他就组建过叫作“主儿扯”的私属军队。都是从尼伦蒙古各部落中精挑细选而来,个个都是善于骑射的忠勇之人。合不勒可汗命其长子“莎儿合秃·主儿乞”(沙陀·主儿扯)管领这支军队,这位“台吉”也因此有了“主儿乞”之名。
  ……

前言/序言

  读徐江伟的新书《寻找另一种起源:华夏文明猜想》,已无当初读《血色曙光》时的震撼,但那种层层展现的惊讶与喜悦,却是一如既往。
  新书第一章题为“易的起源”,是书中篇幅占比最大的一章,全书重心之所在。早年我对易学曾经很感兴趣,不论是象数还是义理,都下过一番功夫,有过一些心得,也有不少长期困惑的地方。关于易的起源,传统易学说得迷迷糊糊,大而化之。近现代学者也未能提供多少可靠的依据及新说。虽然我很早就认为,自孔子的《易传》开始,就已经偏离易经本义,属于“经外别传”了,但易的根源究竟在何处,却一直相当飘浮与茫然,没有一个踏实的根基。
  然而,去年徐江伟发来《寻找另一种起源:华夏文明猜想》初稿,看到他从“隹”与“豕”这两个古汉字人手,揭示出了易的本义,特别是配上商代猪鸟尊及其他考古文物的图片及解释,就如一道闪电,划破了我心中曾经的重重迷雾,令人眼前一亮,觉得这样对寻找易的起源做全新的解释,宛若神来之笔,却又是那样充满说服力。
  江伟兄认为,易学就是一种“关于猪鸟关系的学说”,“易”字是“隹”和“豕”的结合体,鸟代表天与祖,豕代表部落首领与王权,易字本身就是君权(王权)神授的意思——从“隹”“豕”到“易”再到“象”,作者揭示出了一条完整的易之起源路线,并指出:“象”特指“豕”所处的某种状态,即鸟与猪的结合状态,祖灵天意与现世王权的融合关系,天人合一的程度。于是我突然发觉,作者所列举的甲骨文与金文中“象”字的四种不同写法,很可能就是代表卦辞中吉、凶、悔、吝的四种不同状态。
  历史上,易学有两派六宗之说,两派即是义理与象数,六宗为占卜、灾祥、谶纬、老庄(阮籍、王弼为代表)、儒理(孔子、子夏、郑玄为代表)、史事(杨万里、李光为代表),前三宗是象数派,后三宗为义理派。近现代的南怀瑾曾提出应加上医药、丹道、堪舆、星相四宗,并称“十宗”。自汉以后,义理派由于强调理性并深切时政,在主流思想中占据了上风,特别是王弼尽黜象数,自标新学后,象数派几乎就退出了儒学中心,这与徐江伟书中分析的易源于盛行占卜的萨满教(又称黑教、苯教、蕃教),非汉人固有的说法是一致的。
  此书共六章,后面五章都是在《血色曙光——华夏文明与汉字的起源》一书基础上的延伸与发挥,从多个角度对华夏文化的特色与成因进行深度分析,与前著相比,本书在深度与广度上都有很大的拓展。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虚构图书《寻找另一种起源:华夏文明猜想》的详细图书简介: --- 图书名称:《寻找另一种起源:华夏文明猜想》 作者: [此处留空,或使用笔名] 字数预估: 约1500字 导言:历史的迷雾与文明的边界 自古以来,中华文明以其连续不断的、独特而深邃的文化形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然而,当我们试图追溯其源头时,一系列令人困惑的谜团便浮现出来:黄河文明的突然兴起、早期文字体系的成熟速度,以及与周边文明之间的复杂互动,都让传统史学在面对“起源”这一根本问题时,显得力不从心。 《寻找另一种起源:华夏文明猜想》并非一部简单的史书重述,而是一次大胆而审慎的学术想象。本书试图跳出既有的考古学和文献学框架,引入跨学科的视角,对华夏文明的形成过程进行一次“去中心化”的重新审视。我们不再将视野仅仅局限于中原腹地,而是将目光投向更广袤的地理空间、更深远的时间维度,以及那些被主流叙事边缘化的可能性。 第一部分:重塑时间轴——史前巨变与文明的催化剂 本书的开篇,将聚焦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夏商之交的这段关键时期。我们认为,仅凭农业的逐步发展和部落的融合,难以解释华夏文明在短时间内完成的“社会复杂化”飞跃。 1. 史前气候剧变与人类迁徙的脉冲: 我们考察了全新世大暖期结束后的区域性气候波动,特别是黄河流域的干旱化趋势,如何迫使不同族群进行大规模的迁徙与接触。本书提出一个假设:“大迁徙带”的形成,而非单一区域的内生演化,才是早期华夏文化基因汇聚的核心驱动力。我们详细分析了仰韶、马家窑、龙山文化等不同区域文化特征的交织与融合过程,认为每一次重大的文化转型,都伴随着伴随外来技术或观念的引入。 2. 资源逻辑与权力节点的诞生: 传统观点倾向于将早期权力建立在对粮食生产的控制上。本书则引入“非常态资源”的概念,探讨盐、玉、贵金属(如红铜)以及特殊地理节点(如跨流域的交通枢纽)对早期社会结构形成的决定性影响。例如,我们深入剖析了早期礼器用玉的来源网络,揭示了玉石贸易网络如何构建了超越单一部落联盟的早期社会等级体系。 第二部分:异域之声——周边文明的隐秘对话 华夏文明的特质之一是其强大的同化能力,但同化必然以接触为前提。《寻找另一种起源》的第二部分,致力于挖掘那些在传统史学中被视为“蛮夷”或“边缘”的族群,在华夏文明形成过程中扮演的积极角色。 1. 东北亚草原的馈赠: 书中对早期华夏文明与东北亚草原文化之间的技术交流进行了深入探讨。我们比对了陶器制作工艺、狩猎技术,并重点分析了马匹驯养与车轮技术引入对早期战争形态和政治扩张的影响。这些技术并非被动接受,而是与中原的农业基础发生了激烈的化学反应。 2. 西域与青藏高原的物质通道: 传统上认为丝绸之路开辟于汉代。本书则追溯了更早期的“史前通道”。通过分析早期青铜器中的矿物成分,我们推测了甘青地区乃至更远的新疆地区,在铜、锡等关键冶金原料的供应中起到的决定性作用。这些物质的流动,必然伴随着观念与宗教仪式的交流。 3. 南方文化的影响: 针对长江流域等地的史前文化,本书提出了一种“南北张力”理论。长江流域的稻作文化和独特的丧葬观念,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早期华夏文明对“秩序”和“祭祀”的理解,从而在不同历史时期对中原文化进行着“软性渗透”。 第三部分:符号的重构——文字、神话与宇宙观的熔炉 文明的标志,往往体现在其符号体系上。《寻找另一种起源》的重点之一,在于解读早期文字和神话体系的“多源性”。 1. 巫术与权力的交集: 甲骨文的出现,被传统解读为成熟的、自发的文字体系。本书则对比了早期岩画、陶符以及其他史前符号系统,提出甲骨文可能是在吸收了多种早期记事或占卜符号的基础上,由特定祭祀阶层进行整合和规范化的产物。这暗示了文字的起源并非单一的“发明”,而是一个多方力量博弈、最终由统治集团主导的“工程”。 2. 神话谱系的解构: 著名的“三皇五帝”传说,在本书中被视为不同地域、不同族群历史记忆的重叠和投射。我们试图“剥离”后世儒家对这些神话的道德化改造,还原其更原始的面貌,探讨炎帝、黄帝等形象的地域性根源,以及他们如何在历史进程中被塑造成一个具有统一意义的“文化符号集合体”。 结论:猜想的力量与未来的探索 《寻找另一种起源:华夏文明猜想》的价值,不在于提供一个确凿无疑的“新结论”,而在于提供一套新的提问方式。它挑战了“中原中心论”的固有视角,强调了史前时期跨区域互动的重要性,并将文明的诞生视为一个复杂、动态、充满偶然性的“熔炉效应”。 本书的每一个章节,都旨在打开一扇通往未知领域的窗口,鼓励读者跳出既有的历史框架,以更广阔的地理视野和更开放的跨学科思维,去重新审视我们文化血脉中那些古老而神秘的源头。这不仅是对华夏文明起源的猜想,也是对任何伟大文明形成机制的深刻反思。我们相信,真正的起源,往往隐藏在那些被我们刻意或无意忽略的角落之中。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编排组织能力令人赞叹。它将大量的线索和论据巧妙地穿插在一起,既保持了整体的逻辑性,又在细节处展现了丰富的细节。我个人非常喜欢作者在构建论点时所展现出的那种耐心和对细节的执着,很多地方的论证都显得步步为营,扎实可靠。它处理历史材料的方式,既有对传统文献的尊重,又不乏大胆的想象力,这种平衡把握得非常好。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像完成了一次对古代世界的大型徒步考察,虽然疲惫,但收获巨大,对很多历史事件有了更立体、更具层次感的理解。

评分

初读这本书时,我本以为会是那种晦涩难懂的学术专著,但很快我就被它那流畅且富有画面感的文字所吸引。作者似乎深谙如何将复杂的理论用最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使得即便是涉及深层文化符号的探讨,也能让人理解并产生共鸣。特别是它对于某些关键历史节点的分析,视角极其新颖,打破了许多我过去深信不疑的定论。这种颠覆感带来的阅读快感,是许多同类书籍难以比拟的。它鼓励读者去质疑、去探索,而不是被动接受既定的历史叙事,这种主动参与感让这本书的价值倍增。

评分

我一直寻找能够提供全新思考角度的读物,而这本让我找到了共鸣。它不是简单地复述已知,而是充满了探索未知的好奇心和勇气。作者似乎拥有将看似无关的文化现象联系起来的“第六感”,这种直觉性的洞察力与严谨的逻辑推理相结合,使得全书的论述充满了张力和说服力。文字间的激情洋溢,让我感受到了作者对研究领域的热爱,这种真诚感很容易感染读者。阅读过程像是在和一位知识渊博但又充满童心未泯的智者对话,时常会因为某些精辟的总结而停下来细细品味许久。

评分

这本书的书写风格非常独特,它不是那种刻板说教式的历史解读,反而更像是一位充满激情的引路人,带着读者在迷雾中前行。作者的笔触时而如诗歌般优美,时而又带着一种近乎考古学家的严谨,这种强烈的反差反而使得阅读体验更加丰富。我注意到它在论述过程中,非常注重对不同文化间互动影响的探讨,这种跨界的视野极大地丰富了我的认知。每一次翻页,都仿佛打开了一个新的窗口,让我看到了历史中那些被忽略的细节和可能性。对于那些习惯了传统史学叙事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个大胆的尝试,它挑战了既有的观念,并提供了诸多值得深思的替代性思考路径。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和叙事方式着实引人入胜,它不仅仅是罗列事实,更像是一场引人入胜的探险。作者似乎拥有一种独特的魔力,能将那些看似枯燥的历史碎片重新编织成一张生动而复杂的网。我特别欣赏它在描述古代社会面貌时的那种细腻入微,仿佛能让人闻到泥土的芬芳,感受到先民劳作的艰辛与智慧。读完后,我感到自己的思维被极大地拓宽了,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历史框架,而是开始以一种更加开放和批判性的眼光去审视我们所处的文化脉络。那种“原来还可以这样想”的惊喜感,是阅读过程中最宝贵的体验。这本书在保持学术深度的同时,又极富可读性,对于任何对文化探索抱有好奇心的人来说,都是一场视觉和思想的双重盛宴。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