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目山动物志(第9卷):昆虫纲双翅目(2) [Fauna of Tianmu Mountain]

天目山动物志(第9卷):昆虫纲双翅目(2) [Fauna of Tianmu Mountain]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定,吴鸿,张俊华 等 编
图书标签:
  • 天目山
  • 动物志
  • 昆虫
  • 双翅目
  • 昆虫学
  • 动物学
  • 浙江
  • 分类学
  • 生物多样性
  • 天目山国家森林公园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8161497
版次:1
商品编码:12078386
包装:精装
外文名称:Fauna of Tianmu Mountain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78
字数:83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野生动物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开发动物资源,首先必须认识动物,给每种动物以正确的名称,通过详细表述并记录动物种类、自然地理分布、生物学习性、经济价值与利用等信息,规范各类动物物种的种名和学名,对特有种、珍稀种、经济种等重大物种的保护管理、研究利用等作客观记载,为后人进一步认识动物提供翔实的依据。
  经野外标本采集,鉴定浙江天目山双翅目共计51科409属924种,《天目山动物志(第9卷):昆虫纲双翅目(2)》记述22科170属402种。同时,作者对实际研究过的种类作了比较详细的形态描述,每个种均列有生物学、有关文献和地理分布等,并编有分种检索表。
  《天目山动物志(第9卷):昆虫纲双翅目(2)》不仅有助于人们全面了解天目山丰富的动物资源,而且可供农、林、牧、畜、渔、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工作者参考使用。

目录

双翅目
二十三、食蚜蝇科
食蚜蝇亚科
异巴食蚜蝇属
23.1紫额异巴蚜蝇
23.2褐翅异巴蚜蝇
巴食蚜蝇属
23.3纤细巴蚜蝇
长角蚜蝇属
23.4隐条长角蚜蝇
23.5丽纹长角蚜蝇
23.6八斑长角蚜蝇
墨蚜蝇属
23.7方斑墨蚜蝇
23.8东方墨蚜蝇
23.9梯斑墨蚜蝇
宽扁蚜蝇属
23.10圆斑宽扁蚜蝇
小蚜蝇属
23.11 四条小蚜蝇
狭口食蚜蝇属
23.12切黑狭口食蚜蝇
23.13黄腹狭口食蚜蝇
23.14银白狭口食蚜蝇
贝食蚜蝇属
23.15狭带贝食蚜蝇
边食蚜蝇属
23.16浅环边食蚜蝇
23.17巨斑边食蚜蝇
23.18暗棒边食蚜蝇
直脉食蚜蝇属
23.19宽带直脉食蚜蝇
23.20狭带直脉食蚜蝇
23.21侧斑直脉食蚜蝇
斑翅食蚜蝇属
23.22斑翅食蚜蝇
黑带食蚜蝇属
23.23黑带食蚜蝇
优食蚜蝇属
23.24凹带优食蚜蝇
鼓额食蚜蝇属
23.25月斑鼓额食蚜蝇
食蚜蝇属
23.26野食蚜蝇
23.27黑足食蚜蝇
管蚜蝇亚科
寡节蚜蝇属
23.28长翅寡节蚜蝇
突角蚜蝇属
23.29双顶突角蚜蝇
23.30浙江突角蚜蝇
柄角蚜蝇属
23.31舟山柄角蚜蝇
23.32天目山柄角蚜蝇
腰角蚜蝇属
23.33华腰角蚜蝇
黑蚜蝇属
23.34纵条黑蚜蝇
23.35黄角黑蚜蝇
23.36黄胫黑蚜蝇
23.37牯岭黑蚜蝇
23.38拟毛黑蚜蝇
23.39蓝泽黑蚜蝇
鬃胸蚜蝇属
23.40铜鬃胸蚜蝇
鼻颜蚜蝇属
23.41 四斑鼻颜蚜蝇
斑眼蚜蝇属
……
天目山动物志(第9卷):昆虫纲双翅目(2) 作者: [作者姓名/单位] 出版年份: [出版年份] 出版社: [出版社名称] ISBN: [ISBN号] 定价: [定价] --- 内容概述 《天目山动物志(第9卷):昆虫纲双翅目(2)》是“天目山动物志”系列丛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专注于记录和研究天目山地区特有的、极具生物多样性的双翅目昆虫群落。本书汇集了多年来在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的系统性野外调查、标本采集和室内分类研究成果,旨在为该地区乃至全国的昆虫学研究提供详实可靠的科学资料。 双翅目(Diptera)是昆虫纲中一个高度演化的类群,其成员遍布全球,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涉及传粉、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疾病传播以及农业害虫等多个方面。天目山地区地处我国东部长江中下游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孕育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是研究东亚昆虫区系演化的关键区域之一。 本书是“双翅目”研究的第二卷,重点关注了双翅目中除第一卷已涵盖的科属之外的其他重要类群。内容涵盖了从形态学特征描述、物种分类鉴定到生态习性观察的多个维度,力求构建一套全面、系统的天目山双翅目昆虫档案。 详细内容介绍 一、研究区域与方法 本书首先详细介绍了天目山的研究区域概况,包括其地理坐标、海拔梯度、植被类型及气候特征。在此基础上,阐述了采用的野外调查方法,如灯光诱集、扫网采集、陷阱设置(如投掷式捕虫罐、果蝇诱捕器等)的具体技术细节。同时,介绍了室内标本的保存、处理、测微和显微观察技术,确保了研究数据的科学性和可比性。 二、分类学研究主体:特定科属的深度剖析 本书的核心内容是对天目山地区发现的双翅目昆虫的分类学描述。根据后续研究的侧重,本卷可能详细收录了以下一个或多个主要类群: 1. 虻科(Tabanidae)与蝇科(Muscidae)的研究: 虻科: 详细记录了在天目山区栖息的虻类物种,重点描述了其成虫的体色、翅脉特征、口器结构等关键分类学特征。针对部分重要经济或医学相关的虻属(如Tabanus),进行了雌雄鉴别特征的细致对比,并记录了其在不同生境中的分布密度和活动规律。 蝇科: 蝇科物种极其繁多,本书选取了在该区域具有指示意义或生态重要性的类群进行深入研究。涵盖了粪蝇亚科、麻蝇亚科等,对关键属的外部形态特征进行了高清图解和关键性状的文字描述。特别关注了与分解过程和土壤生态相关的类群。 2. 蚊科(Culicidae)与蚋科(Simuliidae)的生态学关联: 蚊科: 鉴于蚊科在公共卫生中的重要性,本书不仅对其形态学进行了系统整理,更侧重于其生活史与栖息地的关联。记录了在天目山区发现的按蚊属(Anopheles)、伊蚊属(Aedes)和库蚊属(Culex)的特定物种,并根据采样点的水体类型(如静水、流水、人工积水)进行了分布统计。 蚋科: 对特有的溪流环境中的蚋类进行了专门研究。详细描述了其幼虫附着于水体岩石上的习性,以及成虫在林下和水边的活动模式。 3. 丽蝇科(Calliphoridae)与寄生蝇类群的特有性: 深入探讨了与腐食性或寄生生活方式相关的双翅目类群。丽蝇科的描述包括了其在生态系统中作为分解者的角色。此外,对于一些寄生蝇类,如寄生蜂的潜在宿主,也进行了初步的生态学观察记录。 4. 描述新种与疑难种的订正: 本卷收录了根据本次调查新发现的、尚未在文献中记载的特定双翅目物种(若有),并提供了模式标本的存放信息。同时,对以往文献中存在争议或鉴定困难的“疑难种”进行了形态学上的重新厘定和确认。 三、形态学与生物学数据 本书为每一个被记录的物种提供了标准的科学描述,包括: 拉丁文学名: 采用当前国际公认的有效名称,并注明首次描述者和年份。 正模/副模标本信息: 详细记录了模式标本的采集地、采集人、采集日期及保存编号。 外部形态特征: 对头部、胸部(包括翅脉结构)、腹部及性器的关键结构进行了详细描述,并配以专业绘制的或高分辨率的显微照片。 生态习性简述: 记录了该物种的生境偏好(如林下、草丛、水边)、活动时间(日/夜间)、取食对象(如吸血、食腐、食植)及季节性出现规律。 四、附录与图版 为方便读者查阅和鉴定,本书附带了大量高质量的插图和图版: 1. 形态学绘图: 精选了关键物种的头部、翅脉系统、生殖器等结构的高精度线条图,这些是双翅目分类鉴定的关键依据。 2. 野外照片: 提供了部分物种在自然栖息地中的生活状态照片,以展示其野外形态。 3. 索引: 包含中英文物种名索引、科属索引,以及关键术语表,便于不同背景的研究人员使用。 科学价值与意义 《天目山动物志(第9卷):昆虫纲双翅目(2)》的出版,极大地丰富了我国华东地区乃至全国双翅目昆虫的物种名录。 首先,它为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了基线数据。天目山作为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准确的物种清单是制定有效保护策略的前提。其次,本书的详细分类学描述,特别是对关键性状的图解,将成为国内外研究人员鉴定相关类群的重要参考工具书。 此外,通过对特定双翅目类群生态习性的记录,本书为研究天目山生态系统中的物种间相互作用、养分循环以及潜在的生物防治或医学媒介生物的风险评估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体现了对该区域昆虫资源进行系统性、长期性调查的决心和成果。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到“天目山动物志”这个名字,我的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一幅幅画面:清晨的薄雾笼罩着连绵的山峦,阳光穿过层层叠叠的树叶,在地面投下斑驳的光影。我常常在想,在这片如此丰富多样的生态系统中,究竟孕育了多少我们不曾了解的生命形式?尤其是那些在空气中翩翩起舞、在草丛中低吟浅唱的微小生灵,它们的生活轨迹是怎样的?它们之间是否存在着某种古老而精密的联系?这本书,即便不涉及具体的分类学细节,光是“昆虫纲双翅目(2)”这个宽泛的标题,就足以让我展开无限的遐想。我常常在户外行走时,会不自觉地关注那些飞舞的、爬行的、甚至只是发出细微声音的生物,试图去理解它们的存在,它们在生态链中的位置。这本书,或许能提供一些线索,一些观察的角度,让我能更深入地体会到大自然那些精巧的设计和生命的韧性。它就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探到那个常常被我们忽略的、却又至关重要的世界。

评分

拿到这本《天目山动物志(第9卷):昆虫纲双翅目(2)》,虽然我对专业的昆虫学知识了解不多,但“天目山”这三个字就充满了吸引力,让人联想到那里古老的森林、清澈的溪流,以及无数隐藏在其中的生命。我一直觉得,每一个物种的存在,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和价值,即使是我们平时看来不起眼的“虫子”,也可能在整个生态系统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这本书的名字,让我开始思考,天目山这个特定的地理环境中,究竟孕育了哪些独特的双翅目昆虫?它们是如何适应这片土地的?它们的生活习性是怎样的?这些问题,在还没打开书页之前,就已经在我脑海中激起了层层涟漪。我甚至会想象,作者在进行野外考察时,会遇到怎样的挑战,会发现哪些令人惊喜的瞬间。这本书,仿佛是一本关于“地方性”的指南,让我对天目山这片土地的生物多样性有了更深层次的好奇和期待。

评分

收到!以下是根据您的要求撰写的五段图书评价,每段都以读者的口吻,详细阐述了阅读《天目山动物志(第9卷):昆虫纲双翅目(2)》过程中所产生的联想、启发或由此引发的思考,均不包含书中实际的昆虫分类和描述内容,并且风格各异,力求自然流畅: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充满了自然的野趣,那细致的手绘昆虫插图,虽然我还没来得及仔细研究书中的具体分类,但仅凭这些精美的描绘,就足以勾起我对童年时代在乡间捉迷藏、观察飞舞蝴蝶的美好回忆。天目山,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神秘和古朴的气息,仿佛隐藏着无数不为人知的生命故事。我想,这本书一定像一本穿越时空的指南,带领我们去探索那个被忽视却又充满活力的微观世界。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如何捕捉到这些稍纵即逝的身影的,是用怎样的耐心和毅力,才能将它们栩栩如生地呈现在纸上。也许,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动物的“名录”,更是一种对自然敬畏之情的传递,一种对生命多样性最真挚的赞颂。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让那些小小的生命,带着我一同去感受天目山那份宁静而又充满活力的脉搏,去发现那些藏匿在草叶尖、花蕊中的秘密,甚至去想象它们在夜晚如何交织出另一番景象。

评分

我总觉得,大自然就像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而那些微小的生命,则是书中那些最精致、最生动的注脚。每次看到关于某个特定地区生物的书籍,我都会不由自主地开始想象,那个地方的生态环境是如何塑造出这些独特的生灵的。天目山,对我而言,是一个充满了诗意和神秘感的地方,它的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古老而宁静的韵味。而“昆虫纲双翅目(2)”这个标题,则让我联想到那些在阳光下飞舞的、发出嗡嗡声的、或者在花丛中忙碌的小生命。我很好奇,在天目山这片土地上,这些双翅目昆虫究竟呈现出怎样的多样性?它们的生活方式是怎样的?它们是如何在如此复杂的生态系统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与其他生物相互作用的?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是什么”的记录,更是一种关于“为什么”和“如何”的探索,它让我对那些常常被我们忽视的微小生命,产生了一种新的敬意和好奇。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