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泽厚对话集:中国哲学登场

李泽厚对话集:中国哲学登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泽厚 著
图书标签:
  • 李泽厚
  • 中国哲学
  • 哲学史
  • 思想史
  • 文化研究
  • 对话录
  • 学术著作
  • 现代哲学
  • 中国文化
  • 知识分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03212
版次:1
商品编码:11547662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精装
丛书名: 李泽厚对话集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4-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4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李泽厚对话集:中国哲学登场》以李泽厚的读书经历、思想渊源、思想发展,及其哲学观点的自我解读,勾勒出李泽厚一生的思想脉络和哲学思考的轨迹,实为李泽厚思想导论。
  看李泽厚如何阐释“中国哲学登场”及“中国哲学如何登场”
  《李泽厚对话集:中国哲学登场》对中国哲学能否登场、如何登场世界作出深层次探讨,认为中国哲学可补救西方哲学之不足,带领西方哲学“走出语言”。

内容简介

  该中国哲学登场世界了!该什么样的中国哲学登场?
  李泽厚提出“情本体”思想,作为走进世界的中国哲学形态,能否引领西方哲学“走出语言”的困境?
  《李泽厚对话集:中国哲学登场》为李泽厚先生与刘绪源2010、2011年对谈录,站在今日时代的高度,围绕李泽厚的读书经历、思想渊源、各种哲学观点,以17个话题为纲领,通过中西哲学、思维的对比分析,勾勒出李泽厚一生的思想脉络和哲学思考的轨迹,实为李泽厚思想导论,更对中国哲学能否登场、如何登场世界作出深层次探讨,认为中国哲学可补救西方哲学之不足。书中新见倍出,令人启发。

作者简介

  李泽厚,当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美学家。1930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巴黎国际哲学院院士、美国科罗拉多学院荣誉人文学博士。著有《美的历程》、《批判哲学的批判》、《中国(古代、近代、现代)思想史论》、《论语今读》、《己卯五说》、《哲学纲要》等。2010年出版的以权威和标准严格著称的《诺顿文集》,他的著作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休谟、康德、莱辛、黑格尔等大哲学家的代表作一起入选。李泽厚是美学、马克思主义和身体理论这三种类别目录下唯一的非西方哲学家。

目录

上篇: 该中国哲学登场了?(2010年)
Ⅰ 李序
01 现代哲学还剩下什么
广义的形而上学与狭义的形而上学
从理念, 到生活, 到解构
欣赏两位中国海德格尔专家的话
巫史传统与“为王先驱”
“情本体” 与哲学
02 我的学术思想的三个阶段
靠自学, 要善于判断
喜欢看书, 不喜欢写书
当时我才二十几岁, 哪敢自称一派
写康德, 其实在表达自己的哲学
从文体上看, 《己卯五说》是最好的
命运, 情感, 人性, 偶然
03 谈谈几本书
第6 版《批判》增补了“德国思想史的严重教训”
那时文艺批评的灵魂式人物
“哲学研究” 与“哲学创作”
救亡压倒启蒙: 最早出现于《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陈寅恪治史, 所用材料也是不多的
《美的历程》每章每节都有新东西
搞文艺批评, 主要应靠感觉
做学问, 不论是谁, 都是要下死功夫的
《漫述庄禅》发表后, 钱学森专门来看我
当年的“文化热” 都是反传统的
钱穆梁漱溟更能抓住中国文化的要害
短期饥饿受得了, 长期饥饿吃不消
历史的“积淀”, 是我所有研究环绕的“同心圆” 的圆心
04 关于“情本体”
哲学研究什么
关于“外星人” 的三段论
上世纪60 年代的哲学, 已经都关注个体了
“情本体” 颠覆了几千年的传统哲学
“情本体” 以中国传统为基础, 却是一种世界性视角
05 汉字与历史经验
“结绳记事” 就是最初的历史记录
命名: 走向历史经验
“度” 是经验性的, 与人类生存直接有关
康德研究新动向
06 《红楼梦》与“乐感文化”
可以有两种《红楼梦》
小说阅读中的文化-心理结构
琐屑日常细节与“乐感文化”
07 当“情本体”面对基督教精神
“人类中心说” 是西方传统
中国要哪种现代性
人总要寻找信仰
08 人性能力人性情感与善恶观念
政治军事和文化充满偶然, 经济有某种“必然”
道德二分: 社会性道德与宗教性道德
道德行为由人性能力人性情感和善恶观念组成
康德高于休谟
康德的理性命令与基督教的上帝之爱
心理本体: 理性内构(认识)
理性凝聚(道德)理性融化(审美)
09 文章上的追求及其他
把意思表达出来, 容易使人了解
没有新意就不要写文章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人全面发展,
这包括片面发展独特的潜能
生物科学不发展, 美感讲不清
对自己讲过的话负责

下篇: 中国哲学如何登场?(2011 年)
Ⅱ 序: 为什么有这续集
10 能不能让哲学“走出语言”
“太初有言”与“天行健”
“回到康德”是什么意思
“学而第一”
从来不谈方法论
中国学问缺少自然科学基础
很多哲学名著又薄又好看
与王浩谈哲学两难
玄奘怕丢人, 不敢译《老子》
“点穴法”
11 为什么“度是第一范畴”
人类的生存延续是出发点和基础
大猩猩-黑猩猩-人
理性使主客体分离
皮亚杰的动作与杜威的工具
美是人对“度” 的自由运用
现代心理学还在婴儿阶段
12 善包容, 肯学习, 能吸收, 可消化
两种可能性与钱学森
文字控制语言的原因
凡“智慧” 均可学
忽略个体是一种战争思维
还是蔡仪能抓住要害
“必要的余事”
13 “理性的神秘”与宗教经验
宗教与感性的神秘经验
个体创造性源泉
“宇宙-自然” 是我唯一信奉的神
发现都是发明
14 巫史传统的情理结构
研究传统不从观念文本出发
巫术礼仪中的“情本体” 线索
“礼” 的神圣性和神秘性
“天道” 在“人道”中
15 还用不用“本体”“本体论”“哲学”这些词
冯友兰为何赞同“西体中用”
心理形式与“抽象继承法”
“哲学在中国” 与“中国的哲学”
胡绳毕竟是书生
中国接受怎样的哲学
16 “情本体”的外推与内推
“情本体” 外推即政治哲学
“两德论” 是政治哲学的基础
启蒙落实到制度才算完成
中国也许能调解文明冲突
“四大皆空” 还得活
时间与“时间性”
“闲愁最苦” 与“何时忘却营营”
没有人类, 哪来善恶美丑
17 我的一生简单平凡
四个“静悄悄”
我与胡风案
记不住面貌和声音
算是毕生遗憾
美国学生
家里一直订科学杂志
人所培育的情感心理即“情本体”
附录
(1) 八十李泽厚: 寂寞的先知
时代和它的李泽厚/ 《南方人物周刊》编辑部
寂寞思想者/ 卫毅
(2) 刘绪源萧功秦刘再复: 再谈李泽厚
(3) 六十年代残稿
(4) 科学应该是真正的理论思维
(5) 两封信, 一本书, 三条注/ 刘绪源
补记

前言/序言


用户评价

评分

4、文学是语言文字的艺术(文学是由语言文字组构而成的,开拓无言之境),是社会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是对美的体现。

评分

西汉马王堆《帛书》

评分

很好

评分

《三松堂全集(第三版·第三卷):中国哲学史补》是冯先生1936年手定的论文集,主题鲜明,集中展现了冯先生在写作两卷本《中国哲学史》前后,对中国哲学史的思考与探索。 关于具体篇目,本卷除保留商务本全部文章外,还作出以下增补和调整:第一,补充冯先生1935年自译的《原儒墨》英文译本“The Origin of Ju and Mo”;第二,冯先生与张可为合作的《原杂家》,以及瞿世英所作《读冯著(中国哲学史)》,曾长期作为两卷本《中国哲学史》的附录,但其写作年代和目的,与《中国哲学史补》内各篇文章大体相同,因此将前者编人《中国哲学史补》正文部分,后者编入附录;第三,冯先生两篇英文论文,各附以涂又光先生的中文译本。

评分

  数十亿资产的企业为何这般脆弱?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在20世纪,唯有思想史大家施特劳斯不遗余力为色诺芬正名,他的第一本解读色诺芬作品的专著出版于上个世纪40年代——足足半个世纪以后,我们才见到施特劳斯努力的结果:从本文集中我们可以看到,施特劳斯的色诺芬研究已经成为当今古典学界研读色诺芬的经典文献,尽管施特劳斯既非古典学科班出身,也从未在古典学系执过教。色诺芬在18世纪后半叶开始受到贬低,与当时德国兴起的新古典主义(Neoclassicism)思潮直接相关:19世纪的德国学界以确立具有现代特色的古学(Altertumswissenschaft)为荣。但在尼采、莱因哈特(Karl Reinhardt)和施特劳斯眼里,19世纪的德语文史学界所确立的古学范式,是学界的一大耻辱。因为,这种范式培育出的是对古代经典自以为是的学术姿态(比如大名鼎鼎的古希腊哲学史家策勒),甚至培育出古典“盲人”——施特劳斯在给沃格林的信中曾说,如今的好些古典学家是“瞎子”。这一说法听起来不厚道,但施特劳斯仅仅在私信中才如此表达对德国古典学范式的批评,与尼采在自己书中对德国古典学范式的公开斥责相比温和多了。《保利古典古学百科全书》(Paulys Realencyklop die der classischen Altertumswissenschaft)被视为德国古典学界的学术丰碑,施特劳斯以具体例子公开指证这个丰碑的“盲目”时,言辞温和得多,古典学专业毕业的人几乎看不出来。

评分

对于新时代中国哲学能否起到对应的作用,我觉得应该是各有各的看法,不过本书的思考值得重视。

评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