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与包容:西南联大人和事

自由与包容:西南联大人和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任继愈 著
图书标签:
  • 西南联大
  • 抗战历史
  • 高等教育
  • 学术文化
  • 人物传记
  • 自由思想
  • 包容精神
  • 历史回忆
  • 民国史
  • 教育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江西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39295923
版次:1
商品编码:12085843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5-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256
套装数量:1
字数:20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纪念西南联大成立80周年。
  西南联大是中国教育史的巅峰,文有陈寅恪、闻一多、钱穆、冯友兰等,理有华罗庚、杨振宁、李政道等。
  短短8年时间,西南联大虽然只毕业了3882名学生,但走出了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4位国家ZUI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71位两院院士及100多位人文大师。

内容简介

  西南联大,全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不仅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迹,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
  1937年抗战爆发,清华、北大、南开三所学校南迁,组建为“长沙临时大学”。后内迁昆明,更名为“西南联合大学”。这所只存在8年,堪称史上“Z穷大学”,却被誉为“中国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峰”。
  短短8年时间,西南联大虽然只毕业了3882名学生,但走出了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4位国家ZUI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71位两院院士及100多位人文大师。
  西南联大的自由与独立的精神光辉耀眼,虽如昙花一现,却值得后人铭记与传承。

作者简介

  任继愈(1916—2009),著名哲学家、宗教学家、历史学家,曾长期担任国家图书馆馆长、名誉馆长。1939年考取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DI一批研究生,师从汤用彤和贺麟教授。1942—1964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任教,先后讲授中国哲学史、宋明理学、中国哲学问题、朱子哲学、华严宗研究、隋唐佛教等课程,并在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哲学史课程。1964年,负责筹建我国DI一个宗教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并任所长。著有《中国哲学史论》《老子全译》等,主编有《中国哲学史简编》《中国哲学史》《中国佛教史》等;此外,还主持《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中华大典》等的编辑出版工作。

目录

序一 西南联大与“五四”传统............................................................. 1
序二 关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9
辑1
联大永存
抗日战争时期的北京大学........................................................................ 21
抗战时期西南联大散记............................................................................ 44
我心中的西南联大..................................................................................... 57
回忆西南联大............................................................................................. 65
《西南联大启示录》观后感................................................................. 116
“小长征”决定哲学救国..................................................................... 123
西南联大人和事....................................................................................... 131
辑2
桃李芬芳
吴宓先生.................................................................................................... 149
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领域里的贡献........................................... 157
刘文典先生............................................................................................... 171
我钦敬的陈岱孙先生.............................................................................. 176
钱穆先生.................................................................................................... 182
一代大师,因小见大.............................................................................. 187
郑昕先生.................................................................................................... 197
西南联大时期的郑天挺先生................................................................. 201
回忆郑毅生先生几件事.......................................................................... 206
闻一多、顾随先生.................................................................................. 212
才性超逸,校雠大家.............................................................................. 216
金岳霖先生............................................................................................... 223
忆金岳霖先生的一堂教学和两则逸事................................................ 228
附录............................................................................... 233

精彩书摘

  《自由与包容:西南联大人和事》:
  西南联合大学时期的民主运动
  联大在昆明的八年中,在政治生活方面(当然也直接间接影响到其他各方面)约可分为三个阶段,即1938年初至1941年初皖南事变发生前,这是政治上以及各方面都比较活跃的时期;1941年春至1944年春,这是皖南事变后国民党统治区内进一步对人民进步势力进行迫害的时期;1944年春到1946年夏联大结束,这是民主运动、学生运动再度上升和高涨的时期。
  联大一部分同学在从长沙迁到昆明的两个多月步行中,已形成了若干集体生活的习惯。到昆明以后,以这一部分同学为基础,在地下共产党的领导下有了“群社”的组织,推动了最初三年联大生动活泼的政治生活和学生生活。当时联大学生经常出壁报(如政论性的“群声”,文艺性的“腊月”“冬青”,画刊“热风”及通俗性街头壁报,等等),开辩论会、讨论会、时事座谈会,组织学习小组(分哲学、经济、中国问题、文艺、诗歌、戏剧、歌咏、木刻以及俄语、世界语讲习班),组织旅行,在农村和街头做抗日宣传工作。这些活动团结了多数同学,并推动他们在政治上趋向进步,并和校内的少数国民党三青团分子做了艰巨的斗争。
  国民党军队在抗战中步步败退,从1939年秋天起,远处西南边疆的昆明也经常遭到日本飞机的疯狂轰炸。联大的校舍曾经多次被炸,上课的时间且一度改为上午7时至10时和下午3时至6时。
  1941年1月,国民党反动派再度掀起了以皖南事变为标志的反共高潮,在整个国民党统治区内加紧对进步人士的残害压迫,公开逮捕大批的共产党人和被认为有嫌疑的人士。昆明和联大的政治空气也突然阴沉下来,许多进步同学被迫离开学校出外逃亡,进步的学生团体如群社等被迫解散。有一位同学曾这样描述皖南事变后的联大:“从这时起,联大沉默了,壁报没有了,讨论会没有了,一切团体活动都没有了。同学们见面不敢说一句真话,大家敷敷衍衍,彼此都存着戒心,学校像死一般沉寂。”
  在这个沉闷的时期,许多人的思想和活力都找不到出路,于是,钻书本的风气盛行起来。每晚图书馆开馆前排队抢座位和借书的行列经常长达数十公尺。抗战的前途怎样?国家和个人的出路何在?这类问题在书本里是不容易得到答案的。而政治上腐化黑暗和经济上枯竭困窘的现状还是经常刺激着同学们在苦闷中探索、思考。有时也突破一下沉闷的空气,作为一股潜流突然进发出来,例如1942年初的“讨孔运动”。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许多爱国人士在日军攻占前无法脱身,而一向以贪污、腐化、反动和愚蠢闻名的国民党行政院长孔祥熙竟以飞机从香港抢运自己的家属、女佣乃至洋狗到重庆,消息传来,引起联大同学普遍的愤慨,数年来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不满遂在这个事件上爆发出来。新校舍墙头贴满打倒孔祥熙的大字报,吴晗教授在中国通史班上向同学们提出:“南宋亡国前有个蟋蟀宰相,今天有个飞狗院长,可以先后媲美。”于是,由一年级同学倡议,迅速会合了新校舍的同学上街游行。同学们举起旗帜,沿街用粉笔写声讨孔祥熙的标语。联大同学的“讨孔运动”,立即得到后方各地人民的同情和响应,有些学校如浙江大学(当时迁到贵州)的同学也举行了罢课游行。
  ……

前言/序言


自由与包容:西南联大人和事 序章:星辰大海与血泪青春 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一群怀揣教育理想的知识分子,背井离乡,远赴西南边陲,用他们的智慧与坚韧,在炮火连天中铸就了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不朽传奇——西南联合大学。本书《自由与包容:西南联大人和事》,并非仅仅是一部枯燥的史料汇编,而是一幅色彩斑斓的时代画卷,一曲荡气回肠的青春赞歌,更是一次穿越时空的精神对话。它试图穿透历史的尘埃,重现那段烽火岁月里,西南联大师生们跌宕起伏的人生轨迹,他们如何在一个极端艰苦的环境中,坚守学术的纯粹,践行自由的精神,并以包容的心态,汇聚成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照亮了民族前行的道路。 本书不以宏大叙事为骨,而以个体生命故事为血肉,通过对西南联大一代宗师、青年学者、莘莘学子以及在他们背后默默奉献的普通人进行细致入微的描摹,力图展现那个特殊时期,人性的光辉与时代的烙印。我们将一起走进他们的世界,感受他们求学的渴望,体味他们治学的严谨,聆听他们对自由的呼唤,品味他们之间跨越地域、学派、甚至政治立场的包容与理解。 第一章:烽火中的种子——西南联大的诞生与坚守 故事的开端,总是在最艰难的时刻。1937年,日寇的铁蹄踏碎了北平的宁静,也宣告了清华、北大、南开三所名校在战火中的离散。然而,知识的火种并未因此熄灭。本书将详细回顾三校师生在民族危亡之际,怀揣“教育救国”的理想,历经千山万水,辗转来到昆明,将三所大学合并,成立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艰难历程。 我们不会回避当时的物质困境:简陋的校舍,匮乏的经费,稀缺的教具,以及无处不在的空袭警报。但我们更会着重展现,在这种极端艰苦的条件下,西南联大师生是如何凭借着一股不屈的意志,以及对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将“坚持办学”视为一项神圣的使命。我们将深入挖掘,在那些破败的教室、简陋的实验室里,那些伟大的灵魂是如何点燃求知的火炬,如何用生命的热情去播撒知识的种子。 书中将细致描绘,三校合并初期所面临的种种挑战:地域文化的差异,管理模式的磨合,以及不同学术传统之间的碰撞。正是在这样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中,一本名为《自由与包容》的篇章,才悄然书写。我们将探讨,究竟是什么样的精神内核,促使这些来自不同背景的师生,能够放下门户之见,相互学习,相互尊重,共同构建起一个充满活力的学术共同体。 第二章:大师的光芒——他们的风骨与智慧 西南联大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座高峰,这离不开那些闪耀着智慧光芒的巨匠们。本书将精选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对他们进行深入的人物画像。我们并非仅仅罗列他们的学术成就,而是更关注他们在特定历史情境下的思想轨迹,他们的人生选择,以及他们身上所体现出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从哲学泰斗冯友兰,到史学大家陈寅恪;从物理学家吴大猷,到文学巨匠沈从文;从经济学家陈岱孙,到数学奇才华罗庚……他们每个人都是一座精神的灯塔。本书将通过他们鲜为人知的故事,展现他们的治学之道:陈寅恪先生“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信念是如何在战火中愈发坚定;闻一多先生的慷慨激陈,如何用生命诠释对真理的追求;朱自清先生的温润如玉,如何在艰难中保持人格的独立与高洁。 我们还将特别关注那些在联大任教的年轻学者,他们或许尚未达到大师的级别,但同样展现出非凡的才华和独特的视角。他们的研究成果,他们的教学方法,他们与学生的互动,都将成为本书展现联大教育活力的重要细节。我们试图让读者看到,这些大师们是如何在讲台上挥洒才华,如何在学术沙龙里激辩思想,如何在困境中坚持学术的尊严,并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起崇高的精神榜样。 第三章:青春的回声——联大学生的求索与呐喊 西南联大的学生,是一群在民族危亡中成长起来的特殊群体。他们肩负着国家民族的希望,也承受着时代的重压。本书将走进这些年轻的学子,探寻他们在那段烽火岁月里的青春足迹。 我们将描绘他们艰苦卓绝的求学之路:在防空洞里听课,用微薄的津贴购买书籍,在饥饿与贫困中依然孜孜不倦地探索知识。他们不仅仅是知识的接受者,更是思想的践行者。书中将呈现,在“一二·一”运动等一系列重要的历史事件中,联大学生的勇敢担当与爱国热情。他们不仅仅是课堂上的“书呆子”,更是国家民族命运的关切者与参与者。 本书将深入挖掘,在西南联大浓厚的学术氛围和自由的思潮影响下,这些年轻人是如何形成独立的思考能力,如何敢于质疑,如何勇于表达。我们将通过他们写下的日记、书信,以及回忆录,去感受他们内心的激荡,他们对未来的憧憬,以及他们对自由的渴望。他们或许青涩,或许冲动,但他们身上所体现出的那份对真理的执着,对理想的追求,以及对民族未来的担当,都将是本书最动人的篇章。 第四章:包容的力量——多元的汇聚与精神的传承 “自由与包容”是西南联大精神的核心,本书将用大量的篇幅去阐释这一主题。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下,维持三校的独立性,又要实现有效的融合,绝非易事。本书将细致分析,联大在教学、管理、学术研究等各个方面,是如何做到尊重差异,鼓励多元,并最终将这些差异转化为强大的合力。 我们将探讨,在政治立场、学术观点、甚至生活习惯上存在差异的师生之间,是如何通过相互理解和尊重,构建起和谐融洽的学术氛围。书中将穿插大量生动的故事,展现不同学派的学者如何进行坦诚的学术辩论,不同背景的学生如何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更重要的是,本书将追溯这种“包容”精神的根源。它既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而不同”的智慧,也受到了西方教育理念的影响,更是在民族危亡的共同目标下,师生们自发形成的一种超越个体局限的集体意识。我们将探讨,这种包容精神是如何体现在联大的课程设置、学术评价,以及师生关系的方方面面,并最终成为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为后世的教育事业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第五章:时代的回响——联大精神的当代意义 西南联大的故事,早已超越了历史的局限。它所承载的“自由与包容”的精神,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书的最后一章,将试图将西南联大的历史经验与当下的社会现实进行对话。 我们将探讨,在信息爆炸、思想多元的今天,我们如何继承和发扬联大精神,在尊重不同观点、鼓励思想碰撞的同时,找到共识,凝聚力量。在教育领域,我们又该如何借鉴联大的办学理念,培养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批判精神和人文情怀的下一代。 本书并非是简单的历史回顾,而是希望通过对西南联大人和事的深入挖掘,能够激发读者对于教育、自由、包容等议题的思考。那些在战火中坚守的知识分子,那些在困境中求索的年轻学子,他们的精神力量,他们的生命轨迹,都将成为我们理解当下,思考未来的宝贵财富。 结语:永不熄灭的灯火 《自由与包容:西南联大人和事》是一本关于传承的书。它传承的是那段峥嵘岁月里,知识分子对教育事业的赤诚之心,对学术真理的执着追求,以及对民族命运的深沉关怀。它传承的是一代代联大人所凝聚而成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以及那种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精神。 当我们合上本书,希望读者能够感受到,在那片贫瘠而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曾经闪耀过怎样璀璨的光芒。那光芒,不仅仅照亮了那个时代的中国,更将永远成为指引我们前行的灯火,激励我们在新的时代,继续为自由、为包容、为知识的繁荣而努力。这本书,献给所有对历史怀有敬意,对精神有所追求的读者。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刚拿到这本书时,我还担心它会是一本枯燥的史料汇编,充满了晦涩的学术探讨。但出乎意料的是,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充满了人文关怀。它成功地避开了那些陈旧的、被反复阐述的历史定论,转而聚焦于个体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选择和挣扎。书中对当时社会氛围的描摹极其到位,那种在外部压力下,知识分子内部的多元思潮的涌动,让人对那个时代的思想活力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不同地域、不同背景的师生之间产生的化学反应的捕捉,那是一种超越地域和阶级的、由共同的学术信仰所维系的社群感。这本书的阅读过程,更像是一次深度的精神访谈,让你能真切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知识精英所背负的沉重与荣耀。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就像是沉浸式体验了一场时空穿梭。作者显然花了很多心思去挖掘那些被历史洪流冲刷掉的细微之处。它不追求情节的跌宕起伏,而是像一位耐心细致的策展人,将那些散落在不同档案和记忆中的碎片一一拼凑起来。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校园生活场景的刻画,那些关于抢水、分享食物,乃至是课余时间的诗歌朗诵会,都展现了在物质匮乏下,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那种近乎本能的渴求。这种对“日常生活史”的关注,使得整本书的基调显得格外厚重而又充满温情。它让我们看到,教育的伟大,有时并不在于建造了多么宏伟的建筑,而在于如何在最卑微的境遇中,维护住人类精神世界的完整性。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让我们重新审视了“教育”二字的真正含义,它比教科书上的定义要复杂、要深刻得多。

评分

我最近读完的这本关于抗战时期西南地区教育史的书,其叙事视角非常独特。它没有过多地聚焦于那些耳熟能详的领袖人物,而是将笔墨重点放在了那些默默无闻的教育工作者和学生身上。书中对当时物质条件的描绘令人唏嘘,但更令人动容的是人与人之间的那种纯粹的、基于学术和理想的连接。比如,书中记录的几段师生之间关于学术争论的往来信件,展现了那个时代对思想自由的珍视和对知识的敬畏。这种“器识兼备”的培养方式,在今天看来,简直是一种奢侈。它没有用宏大的历史框架去套用个体命运,而是通过大量的史料和口述回忆,还原了一个充满烟火气的、真实可感的教育场景。读完后,我不再是单纯地将西南联大视为一个历史符号,而是看到了无数鲜活的个体,如何在极端困难的环境中,依然保持着对知识殿堂的虔诚。

评分

这本关于西南联大的书,实在是让人读得五味杂陈。它没有直接去描绘那些宏大的历史叙事,反而像是一部老电影的幕后花絮,充满了生活化的细节和人性的光辉。比如,书里提到战火纷飞的年代,教授们如何用有限的资源维持教学,甚至在简陋的条件下讨论最前沿的学术问题。那些关于“风骨”的描绘,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融入在每一次艰难抉择和对真理的坚守之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对几位不同学科教授日常生活的侧写,他们如何在清贫中保持着知识分子的尊严和幽默感,这种精神力量,即便是在今天这个物质丰裕的时代,依然能给我们带来深刻的启示。这本书的文字有一种沉静的力量,它不煽情,但字里行间流淌出的那种知识分子的担当和坚韧,让人肃然起敬。它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一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群像,以及他们是如何在逆境中塑造了中国高等教育的灵魂。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非常舒缓,但内蕴的力量却十分强大。它没有刻意去拔高主题,而是通过描绘那些看似平凡的瞬间,比如一次艰难的长途跋涉、一封写给远方家人的家书、或者是一堂在露天进行的哲学课,来展现人物的品格。这些片段的组合,构建了一个完整而有机的精神世界。我感受最深的是,在极端困苦的环境下,人们是如何努力去维持一种“正常”的学术生活,这种对“常态”的坚持,本身就是一种对野蛮的最大抵抗。这本书的文字像是一杯陈年的老茶,初尝平淡,但回味悠长,它让你思考的,是如何在任何境遇下,都能守护住内心的那份清醒与良知。它提供的不是答案,而是一份沉甸甸的榜样力量,去面对我们当下所处的这个喧嚣的时代。

评分

不错,一版一印!永远的西南联大!

评分

书很好,是正版,买给学生的,学生很喜欢!书很好,是正版,买给学生的,学生很喜欢

评分

西南联大的自由与独立的精神光辉耀眼,虽如昙花一现,却值得后人铭记与传承。

评分

西南联大的自由与独立的精神光辉耀眼,虽如昙花一现,却值得后人铭记与传承。

评分

不错可以慢慢看了解西南联大的往事

评分

非常好非常不错非常好非常不错非常好非常不错非常好

评分

质量不错,值得推荐购买.

评分

非常好非常不错非常好非常不错非常好非常不错非常好

评分

任继愈先生回忆西南联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