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焦虑——躁动的世界》收录了2016年至今,环球时报社总编辑胡锡进所主笔的,在环球时报上发表的国际评论和单仁平文章,表达了中国主流社会在国际问题上的态度、看法和立场。分为大国角力、周边摩擦、经济博弈、军事抗衡、观念激荡、中国声音6辑。
读懂世界,是在全球化时代看透中国的前提,在对国际事务和中国对外关系的论辩中折射出中国崛起时代的心路历程,坚守了中国立场。
胡锡进,环球时报总编辑。1960年4月生于北京。1982年毕业于解放军南京国际关系学院。1989年在北京外国语大学获俄罗斯文学硕士学位。1993年至1996年任人民日报常驻南斯拉夫记者,深入前线报道波黑战争。1996年至2005年任环球时报副总编辑。2003年前往海湾前线报道伊拉克战争。2005年起担任环球时报总编辑。著有《胡锡进论复杂中国》《胡锡进论激荡世界》《大国不易》等。
胡锡进其人、其著,我用六个字概括——勤思、独思、慎思。胡锡进是一位勤奋的思想者,他不仅要掌控环球时报的整个版面,还要亲自写社评,面对国内外热点问题、敏感问题他都敢于发声、善于发声;胡锡进又是一位特立独行的思想者,有其独特的风格、独特的语言、独特的观点、独特的人格魅力;胡锡进更是一位智慧的思想者,语言犀利而不偏颇,观点新颖而不出格。也许有些人不赞成他的观点、不喜欢他的辛辣或者调皮,但我想所有爱国者都会为他的拳拳爱国之心所感动。
——罗援(中国战略文化促进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退役少将)
胡锡进的社评极具辨识度。以他涉猎话题的宽度和敏感性,加上出品时效的要求,足以把作者的神经逼到被绷断的边缘。然而读了他的社评集《大国焦虑——躁动的世界》《大国态度——复杂的中国》这两本书,你会感慨他不仅没有绷断,而且因百转千回和惊心动魄,他在思想的世界里活得游刃有余。
——张召忠(中国军事专家、退役海军少将)
在当代中国,经济奇迹与社会焦虑并存,富有人群与贫困人口同在;向世界输出影响的渴望与被世界输入文化的张力并列,融入世界的好处与和他国相处的麻烦均等。在这个令人激动而迷茫的时代,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先生的政论有着独特的地位和影响。胡锡进先生的时政文章,是我们正视中国现实的一个窗口,观测中国未来的一面棱镜。
--徐小平(新东方联合创始人、真格基金创始人)
虽然未必观点相同,但是老胡在用自己的方式和智慧竭力记录着这个时代的努力,总让我想起风车阵下堂吉诃德瘦削的身影。
——陆川(著名导演、编剧)
“弄潮”会弄湿衣服,但别弄湿心
我这个人是个爬格子很彻底的总编辑,差不多每天都要写两篇社评,或者一篇是社评,另一篇用“单仁平”的署名发表。最理想的状态是,两篇文章,一篇评国际的事情,一篇聊聊国内的热点。出这两本书,正好前一半文章收录到《大国焦虑——躁动的世界》里,后一半则收录到《大国态度——复杂的中国》里。
我的生活很平淡,每天就是环球时报管理工作的那点事,再就是写文章。白天的事情比较杂,晚上就成了给报纸和网站写文章的“小编”。但我的生活又很激烈,几乎没有一天不在这个国家甚至这个世界的风口浪尖上“弄潮”,贡献我们编辑部的一个声音。有时我会因此而自作多情,为我们这个编辑部在这个时代没有做“跑龙套的”,而是坚持了自己的思考,说了很多我们自己的真话,并且“被世界听到了”,而感受到一份知识分子特有的欣慰和骄傲。
作为环球时报的“主笔”,我写了这么多,而且都是每一天中国社会眼里最热门的国内外大事,无意间就成了这个时代的一名记录者。由于我的记录有自己的价值观,打上了我个人经历的烙印,所以未必所有人都喜欢我的记录。有的人会觉得,我的记录是扭曲的,令他们难以接受。对他们的这些批评我至少表示理解,我知道自己在一个多元的世界里从事时政评论,虽然我不断提醒自己“要客观”,但我知道绝对的、不带立场的“客观”在新闻里根本不存在,我也不会那样去难为自己。
天天写不意味着我是一名“纯评论员”。我主持着一家有影响力的市场化时政媒体,肩上有一份很重的责任。五十几年的人生路和从军人到国际新闻媒体总编辑的命运主线塑造了我的立场。在六十几个国家都走进普通家庭的攀谈,给了我特殊的感悟资源。我经常搞不清楚,什么才是我的主业,做总编辑是我的“业余工作”,还是写评论是我的“业余工作”呢?
每个人都觉得自己爱国,我也是有这种信念者的其中一个,就像前面说的,我会不自觉地看重自己工作的意义,因而对自己“说得有道理”,“要对写下的每一句话负责”有近乎苛刻的要求。因为几乎我的每篇文章都至少有几百万读者,有时会有几千万甚至更多,如果我的文章被人当成一个笑话看,如果其中有一个错误被准确地指出来,那么是让我非常非常伤心的事情。
有这么多的“责任”和乱七八糟的想法,使我写评论时既很着迷,又经常走神。有的时候我会写得“身临其境”,觉得自己就是事件的“参与者”。我不是在写文章,文辞的工整或优美已经很不重要,因为文章真的成了“匕首”和“投枪”,我们不知不觉中投入到了,或者说卷入到了一场战斗中。
我知道自己是个饱受争议的人物,但有时我会这样想:这个国家都饱受争议,受到各种攻击,这种时候我胡锡进的羽毛能值几个钱呢?有人骂我就让他们骂吧,国家进步是需要合力推动的,我是这当中数不清的力中的一个。只要国家进步的最终结果是好的,我就不必为自己作为一份力的参与而羞愧,而且很明显的是,我贡献的这点绵薄之力,与中国共产党这一国家领导力量用力的大方向是一致的。
好了,围绕我的争议就说这么多。从时政评论的技术角度看这两本书,让我聊以自慰的是,它们大概达到了这个时期中国主流媒体时政评论的最大宽度。我写的社评和“单仁平”文章触及了大量被认为是“敏感的事情”,我觉得作为媒体时评员,当大事和敏感的事发生时,我们能够给出自己的评论,而不是沉默,这是我们对这个时代的第一个交代。
中国媒体行业有与国家政治体制相对应的行业管理,这催生了中国媒体行业的独特性。我们的新闻实践需要与中国的现实相契合,走出一条自己的路,这恐怕是唯一选择。我认为既不能以西方媒体为榜样做新闻,因为那样肯定走不通,有一系列的事实反复证明了这一点;又不可放弃对新闻自身规律的探索,为了“不出错”能少说就少说。新闻就是要影响大众,如果大众关心的话题我们都默不作声,那还要我们媒体做什么?
环球时报为开拓各种“敏感话题”做了不懈努力,这是一项非常有挑战性的工作。我们与党,与这个国家的人民同心同德,维护国家利益,维护最广大民众的利益是我们写每一篇文章的真实出发点。这个国家在发展,改革在被倡导、推进,保持社会稳定是绝大多数人的共同愿望,我们说真话和实话,恰是这个国家最欢迎、也最能承受的一种言语方式。我写的社评,很少掉书袋,也很少秀辞藻,它们就是一些大白话。一开始,官方和民间都有人不习惯,因为主流媒体过去很少碰那些话题,互联网上则有些人不负责任地信口开河,而由媒体公开谈论“异见人士”,在国家没有就对外冲突表态的时候一家媒体发表旗帜鲜明的评论,或者把地下教会的事情放到大众传媒上做尖锐点评,这些都是中国媒体的新鲜事,我们为此承受了风险和压力。
我认为这样的探索是有益的,我们的善意动机逐渐得到了体制内外的广泛理解和谅解。由我做主笔的环球时报社评能走得比较远,我认为显示了中国社会总体的宽容和弹性,我所说的社会,体制也包括其中。很多人以为,体制是密不透风的,几乎没有发挥的空间。实际上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我个人的感受是,任何体制都有它的问题,都会造成一部分惰性和放弃,但也都有创新的大量空间。最重要的是不要让我们自己创新的积极性因为挫折而泯灭。
很多感慨不是今天能够说透的,我是一名新闻实践者,作品的积累比如何表白都更能说明自己,也更有意义。我知道那些评论有不少缺陷,导致那些缺陷的各种原因最终都不能成为我为自己申辩的理由。至于那些评论中所透出的探索是否值得珍惜,也不应由我说了算。总之,最近一年多由我主笔、引起了很多关注和争议的文章,大多收录在这两本书里,通过结集出版,把它们留下来,这算是我敝帚自珍吧。
一本关于“大国焦虑”的书,我一直对这个话题很感兴趣,但这本书的内容我并没有接触到。不过,单从书名来看,我就能联想到很多值得探讨的方面。想象一下,一本深入剖析国家发展进程中必然会伴随的心理阵痛的书,它可能会描绘出这样一个图景:经济体量庞大的同时,人们内心深处涌动的对未来的不确定感;国际地位提升的荣耀背后,隐藏着对外部压力的警惕与防范;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却又担忧技术鸿沟的加剧。这本书或许会从历史的纵深处挖掘,看看历史上类似体量的国家在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彷徨与挣扎,将古老的智慧与当代的困境相结合。或者,它会聚焦于当下,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比如某项重大的国际博弈,某一次科技突破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来展现“大国焦虑”在现实中的具体表现。我猜想,作者可能会运用大量的数据、图表,甚至是一些社会调查的原始资料,来支撑其论点,力求客观而深入地展现这种复杂的情绪。这本书,可能不仅仅是对一种社会现象的描述,更可能是一种对国民心态的诊断,一种对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它或许会提出一些解决方案,或者至少,为我们理解和应对这种“焦虑”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我期待它能引发读者深刻的共鸣,让我们在阅读中找到慰藉,或者至少,能够更好地理解我们所处的时代。
评分“大国焦虑”这个书名,我第一眼看到就觉得很有力量,仿佛能瞬间抓住读者的眼球。我脑子里立刻开始构思,这本书会不会是一部非常写实的、充满案例分析的作品?我猜想,它可能会选取一些极具代表性的事件,比如国际贸易摩擦、科技竞争的白热化、地缘政治的紧张等等,来剖析这些事件背后所蕴含的“大国焦虑”。作者或许会深入采访各行各业的代表人物,包括政策制定者、企业家、学者,甚至普通民众,用他们的故事和观点来构建书中内容。我设想,书中可能会有这样一些场景:在某个国际会议上,代表们面色凝重,讨论着如何应对外部压力;在某个科技实验室里,科研人员夜以继日地攻克难关,既是为国家荣誉,也夹杂着一丝紧迫感;在街头巷尾,人们在热议着国家的进步,同时也可能在低声抱怨着生活的压力和未来的不确定。我期待这本书能够非常接地气,用鲜活的语言和生动的故事,将“大国焦虑”这种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可感。它可能不会给出简单的答案,但一定会引发我们对当下现状的深刻反思。我希望它能让我们看到,这种“焦虑”并非是少数人的担忧,而是普遍存在于社会肌体之中的一种情绪,理解了这一点,或许我们就能更好地找到应对之道。
评分“大国焦虑”这个名字,在我听来,本身就带着一种宿命感和沉甸甸的重量。我猜想,这本书可能是一部偏向于宏观经济学和国际关系分析的著作。它或许会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出发,分析作为“大国”所面临的独特经济挑战,比如如何在高科技领域保持领先地位,如何应对资本的自由流动带来的冲击,以及如何在高通胀、高失业率等全球性问题面前保持战略定力。我设想,作者可能会运用大量的模型和数据,来解释这种“焦虑”的根源,比如产业链的韧性问题、供应链的安全问题、能源供应的稳定性问题等等。同时,这本书也可能深入探讨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分析大国崛起对现有国际秩序的冲击,以及由此带来的地缘政治风险。我猜想,作者可能会在书中提及一些重要的国际条约、多边机制,以及大国之间的博弈策略,来阐述这种“焦虑”是如何体现在国际事务中的。它可能是一本为政策制定者和商业领袖量身打造的读物,但对于任何关心国家发展和全球未来走向的读者来说,也极具启发性。我期待它能够提供一些具有前瞻性的洞察,帮助我们理解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以及“大国”在这个世界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承担的责任。
评分当我听到“大国焦虑”这个书名时,我脑海中立刻联想到一种更偏向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视角。我猜想,这本书可能不会过多地纠结于宏观的经济数据或政治博弈,而是更深入地剖析这种“焦虑”在普通人身上的体现。它或许会关注,在国家快速发展的浪潮中,个体的梦想与现实之间产生的落差;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环境中,人们对于自身价值和未来前景的担忧;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面对真假难辨的信息,个体如何保持清醒的判断和稳定的心态。我设想,书中可能会有这样一些描述:一个年轻人,怀揣着远大的抱负,却在现实的重压下感到迷茫;一个家庭,在为孩子的教育和未来奔波,心中充满了期待,也夹杂着挥之不去的忧虑;一群人,在网络上激烈地讨论着国家大事,同时也在为自己的生活所困扰。这本书,可能不是一本提供解决方案的“鸡汤”读物,而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时代真实的社会情绪。它或许会通过一些引人深思的案例,或者对社会现象的细腻描绘,让我们看到,“大国焦虑”不仅仅是一个宏大的概念,更是我们每个人生活中都能感受到的真实体验。我希望它能引发我们对自身处境的思考,让我们在理解这种普遍存在的“焦虑”的同时,找到内心的平静与力量。
评分当我看到“大国焦虑”这个书名时,我的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种宏大的叙事,一种关于国家命运与民族情感交织的史诗。我猜测这本书可能不仅仅停留在对经济指标的罗列,而是试图触及更深层次的文化、历史和哲学议题。想象一下,作者可能在探讨,在日益复杂多变的全球格局中,一个崛起中的大国,如何处理与其历史遗产、文化独特性以及新兴全球责任之间的关系?书中是否会描绘出这样一种画面:在追求经济繁荣和国际影响力的同时,一些传统价值是否受到冲击?新旧观念的碰撞,带来了怎样的内部张力?我推测,作者可能会引用许多经典著作,将古老的哲学思想与现代的政治经济学理论相结合,试图构建一个理论框架来解释这种“焦虑”。比如,它可能会深入研究不同文明之间的互动模式,分析在权力转移过程中,不同国家和地区所面临的独特挑战。我甚至可以想象,书中会涉及一些关于民族认同、国家叙事构建的讨论,探讨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塑造和维护一个积极的国家形象,以及这种塑造过程本身是否会加剧某些“焦虑”。这本书,如果真的能做到这一点,那将是一部充满智慧与洞察力的作品,它不仅仅是关于一个国家,更是关于所有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前行、追求自身价值的文明。
评分很不错
评分这本书内容不错,值得认真阅读理解,谢谢京东!
评分还可以……………………………………………
评分物流快,正版,!!!!
评分这本书内容不错,值得认真阅读理解,谢谢京东!
评分好评!
评分大师作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评分好好好,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差评,发过来的书没有封装,封面还有损伤,看着就像二手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