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生于名门望族,却性情淡泊;他身处繁华之都,却喜交落魄文人;他才华出众,却英年早逝;他渴望相依相守,却与挚爱生死两隔。他是世间纯美的情郎,也是文学史上卓越的诗人和词人。纳兰容若,这位清初才子,以其传奇的人生和情感经历,演绎了一场感动无数人的诗词之美。
《一生一世一双人:纳兰容若的词与孤独》是关于纳兰容若的评传,作者以清丽亲切的语言,将纳兰容若的生平与他的诗词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讲述了一个真实而又深情的纳兰容若。
《一生一世一双人:纳兰容若的词与孤独》是关于纳兰容若的评传,作者以清丽亲切的语言,将纳兰容若的生平与他的诗词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讲述了一个真实而又深情的纳兰容若,为我们呈现了这位千古伤心词人的悠悠身世、汉学机缘、仕宦功名和凄美的爱情故事,并以纳兰容若为中心辐射出一幅清初政治博弈、文化交流、民族融合、世情风俗的全景图。
阮易简,古典诗词研究者,文字工作者。曾出版有诗词品鉴、传记散文等作品多部。其文唯美亲切,辞藻清丽,格调高洁。
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王国维《人间词话》
容若小词,直追后主。——梁启超《饮冰室文集》
纳兰词于清初词坛“独为一时之冠”,“盖其情致旖旎,不徒模拟古人,亦所自得者多也。小令尤善。”——谢无量《中国大文学史》
纳兰词缠绵清婉,为当代冠。——郑振铎《文学大纲》
纳兰词以其清新流利的风格与悲戚哀婉的情思,给了我一种直觉的美感的深深的打动。——叶嘉莹《论纳兰性德词》
纳兰词只是以自然真切的口吻,流利协婉的音调,写出自己由于敏锐善感的心灵,为寻常景物所引发出来的一种凄婉的情思。而这种情思也正是一些有文学气质的少男少女们,当他们知识初开,却蓦然发现人世间原来竟有着如许多的悲哀和缺憾时,一种经常共有的情思。——叶嘉莹《论纳兰性德词》
1. 康熙十三年
2. 身世悠悠何足问
3. 我家凤城北,林塘似田野
4. 国子监里的十七岁·词的机缘
5. 桃花羞作无情死
6. 不信鸳鸯不白头
7. 德也狂生耳
8. 当时只道是寻常
9. 但是有情皆满愿,更从何处着思量
10. 莫教星替
11.已是十年踪迹十年心
12.江南四月天
13.有限好春无限恨
后记:遗迹
附录:通议大夫一等侍卫进士纳兰君墓志铭(徐乾学撰)
当时只道是寻常
一
无论是惺惺相惜抑或故人心去,当诗酒交游的白昼被霞光掩去,小夫妻的温存夜晚永远是纳兰容若最快乐的时刻。卢氏的一颦一笑,生活中的每一个哪怕再微不足道的细节,在容若的眼里都是那样的风情万种,让他忍不住去怜惜。
有时他会把一些细节写在词里,如那首《鬓云松令·咏浴》:
鬓云松,红玉莹。
早月多情,送过梨花影。
半晌斜钗慵未整。
晕入轻潮,刚爱微风醒。
露华清,人语静。
怕被郎窥,移却青鸾镜。
罗袜凌波波不定。
小扇单衣,可耐星前冷。
词意是说:[上阕]她发髻松散,肌肤莹润,一副慵懒模样。月亮多情,将梨花秀美的影子投送过来。头上发钗歪斜,半晌她也没有整理一下。她爱这微风的天气,脸颊泛着红晕。[下阕]月光孤清,人声全无,她怕被他窥见,特地移走了镜子。她踏出沐浴的水,水波仍在缓缓荡漾。披上单衣,手持小扇,不知道可否挡得住这微薄的夜寒?
在他的眼里,妻子似是曹植当初偶遇的那位洛水神女,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在中国古代的传统里,几乎没有哪个文人会为妻子写这样的诗词。哪怕他们真心相爱,也必须在礼制的规范中相敬如宾、举案齐眉;哪怕他们真的有这样的情趣,也只会秘而不宣,谁会如容若这般呢?“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的见地,果然切中了肯綮。
二
爱情是人心的放大镜,哪怕是三两日的别离也会使人执手凝噎,也会笼起愁云惨雾。那首《南乡子》讲的就是这样的分别,这样的心情:
烟暖雨初收。落尽繁花小院幽。
摘得一双红豆子,低头。
说着分携泪暗流。
人去似春休。卮酒曾将酹石尤。
别自有人桃叶渡,扁舟。
一种烟波各自愁。
词意是说:[上阕]烟霭暖融融,雨刚停歇,小院里繁花落尽,一片清幽。摘得一双象征相思的红豆,微微低头。说起分离时候的情景,止不住暗自泪流。[下阕]恋人离去,那感受如同春天结束了。也曾对天祈祷恋人一路顺风,向地洒酒。看别的爱侣欢快地渡河相聚,而茫茫烟波却将我们悬隔两地,任我们各自感伤哀愁。
词中所谓石尤,亦即石尤风,背后有一则很感人的故事:传闻有石氏女子嫁入尤家,夫妻感情甚好,丈夫不听石氏劝阻,执意远行经商,结果一去不归,石氏思念成疾,一病而亡,临死之前长叹道:“只恨当初没拦住他,一至于此。从此凡有商旅远行,我当兴起大风,为天下的女人拦阻她们的丈夫。”后来人们便把行船遇到的打头风称为石尤风。此女子以丈夫之姓为名,故称石尤。近来有人自称有奇术,说是只要有人给他一百钱,他就可以止住石尤风。有人当真给了他钱,风果然止住了。后来有人说,所谓奇术,不过是秘密写下“我为石娘唤尤郎归也,须放我舟行”十四个字,沉入水中。
三
他为她填词,亦代她填词,想象她也如自己念着她一般在念着自己,如那首《天仙子》:
梦里蘼芜青一翦。
玉郎经岁音书远。
暗钟明月不归来,梁上燕。轻罗扇。
好风又落桃花片。
词意是说:梦见青青蘼芜香草,想到爱人久别不归,音信全无。低沉的钟声里,明月一去不返。梁上燕子栖宿,轻罗小扇陪伴着伊人独眠,看微风又将桃花吹落。
历代文人们写过太多闺怨主题的诗词,这在今天看来颇有几分怪诞。其实,其原委也不难理解:在那个男权社会里,普遍奉行着“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训诫,女子的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即便陷入洪水猛兽一般的热恋之中,也很难与心爱的人以诗词沟通往还,至少写不出与爱人同样的水准。于是,这一“沟通往还”的工作便自然而然地落在了男人肩上,使他们一人分饰两角,这也算是古代知识分子的一项悠久传统了。
容若是如此爱着妻子,以至于往往连三两日的小别都要生出太多的离愁别绪,都要以夸张至极的诗词来宣泄思念,并在想象中宣泄着妻子对自己的思念。试看另一首《天仙子》:
好在软绡红泪积。
漏痕斜罥菱丝碧。
古钗封寄玉关秋,天咫尺。人南北。
不信鸳鸯头不白。
词意是说:她的书信写于一幅碧色软绡,上面积满泪水,一手草书写下对边关爱人的无尽思念。有情人南北悬隔,那痛切的思念让人错觉,天与地之间不过是咫尺之遥,爱人才是遥不可及。在这般哀伤里,人怎能不憔悴生白发呢,正如鸳鸯都是白头。
鸳鸯天生便是白头,但在容若巧妙的修辞里,仿佛鸳鸯是因为相思憔悴才变为了白头似的。爱情里总是充斥着这样的无理之理,总需要太多以理直气壮的姿态所表现出来的蛮不讲理。讲理的世界,从来都不在爱情的疆域里。
再如那首《朝中措》,看那小小的离别被爱情放大成什么样子:
蜀弦秦柱不关情。尽日掩云屏。
己惜轻翎退粉,更嫌弱絮为萍。
东风多事,余寒吹散,烘暖微酲。
看尽一帘红雨,为谁亲系花铃。
词意是说:[上阕]就算借助琴瑟,也无从抒发此时的感情。整日里屏风紧掩,不愿走出门去。蝴蝶已褪去了身上的彩粉,令人怜惜;而柳絮飘落水中化为浮萍,更加惹人伤感。[下阕]春风无端吹散余寒,偏用那暖意将我从醉酒中唤醒。看窗外雨水打残花枝,不由得想起,曾为爱花心切的她亲手系过护花铃。
护花铃是传自唐朝的物事,那是唐玄宗天宝年间,每到春天,宁王就派人在花园里系上红丝,密密地缀上铃铛,系在花梢上,有鸟雀飞集的时候,园丁就拉一拉绳子,把铃铛弄响,把鸟吓走。所以当我们在诗词里看到这样的物事,往往都会唤起“富贵闲愁”的刻板印象,但容若自幼便生活在锦衣玉食里,我们眼中的富贵于他而言只是家常便饭罢了。他就如同大观园里的贾宝玉,整日里的生活都被护花铃、水沉香一类家什包围着,他既不看重,亦不吝惜。只有与爱人小小的离别,才足以颤动他的心。
四
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在亘古如一的清皎月色里,人的生命显得渺小又无常。
与今人相较起来,古人对“无常”的感受无疑要深切得多。即便在和顺的太平年间,古人的生命亦脆弱得如同蝉翼。只消一次小小的意外、一场平常得紧的疾病,一个正在盛放的生命弹指间便已消陨,任你是帝王将相,公子王孙,不经意间就会被死神的镰刀收刈,人间药石终归回天乏力。
康熙十六年(1677)四月,卢氏分娩,产下一名男婴,乳名海亮。在那个重视传宗接代的年代里,容若有了嫡长子,明珠有了嫡长孙,这简直是天大的喜事。但喜事太短暂,卢氏产后患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挣扎在生死线上,终于在五月三十日那天永远地离去,年仅二十一岁。在容若锦衣玉食的一生里,这是对他最大的一场打击。
一喜一悲怎可能就这样接踵而来,人生的故事怎禁得起这样陡然的逆转?今天我们读纳兰词,最容易被一首接一首的悼亡之作感动。在全部的文学史上,再没有谁写过的悼亡诗词有这般撕心裂肺的沉痛了。
曾经有友人的妻子辞世,容若依着当时的风俗,填词代为悼亡,那首《沁园春·代悼亡》就是这样的作品:
梦冷蘅芜,却望姗姗,是耶非耶。
怅兰膏渍粉,尚留犀合;金泥蹙绣,空掩蝉纱。
影弱难持,缘深暂隔,只当离愁滞海涯。
归来也,趁星前月底,魂在梨花。
鸾胶纵续琵琶。问可及、当年萼绿华。
但无端摧折,恶经风浪;不如零落,判委尘沙。
最忆相看,娇讹道字,手翦银灯自泼茶。
今已矣,便帐中重见,那似伊家。
词意是说:[上阕]蘅芜香渐渐消散的烟气里,隐约看到你的身影,疑真疑幻。梳妆盒里仍有你未用尽的胭脂,你的首饰与衣衫美丽依旧,看着这些我不禁怅惘良久。留不住你的身影呵,我们只能分别在两个世界。不,还是把我们的永诀当作远隔天涯海角的思念吧。梨花在星月清辉之下的秀美模样,仿如你魂魄归来。[下阕]即便我还可以续弦,但谁又及得上你?可恨命运无端将你从我身边夺去。我最常想起你陪我读书的时候,你为我亲剪灯花,和我赌赛书中的掌故,那是何等的欢乐。幸福一去不返,纵然我隔着纱帐看到你缥缈魂魄的影子,但那毕竟不是真实的啊!
这一首词里,用到了太多华丽的典故,简直有一点堆砌的意思在了。毕竟悼亡这种切肤之痛,旁人的感受至多只是隔靴搔痒罢了。真到自己来悼亡的时候,哽咽的心与哽咽的笔墨哪里还写得来那些雕琢的句子呢。《浣溪沙》,本是适合轻盈婉约风格的词牌,在容若笔下忽然满是阴霾:
伏雨朝寒愁不胜。那能还傍杏花行。去年高摘斗轻盈。
漫惹炉烟双袖紫,空将酒晕一衫青。人间何处问多情。
词意是说:[上阕]天空阴霾浓重,雨却迟迟不落,再加上早晨的寒意,简直令人有些承受不起,哪还有心情再到那条杏花盛开的小路上散步?那条小路有我快乐的回忆,去年杏花时节,我们曾在那里比赛谁能摘到更高处的花朵。[下阕]如今百无聊赖,不知不觉间,袖子被香炉的氤氲熏成了紫色,衣衫亦染满酒痕,我这无法排遣的深情又有谁能了解。
再如《采桑子》:
海天谁放冰轮满,惆怅离情。
莫说离情。但值良宵总泪零。
只应碧落重相见,那是今生。
可奈今生。刚作愁时又忆卿。
词意是说:[上阕]是谁在海天之间安放一轮皎洁的圆月,徒然惹动了离愁别绪。罢了,不要再说什么离愁别绪了吧,每个良宵我总是涕泪飘零。[下阕]我们定会在另一个世界重逢,但今生毕竟无法再相遇。这无奈的今生今世呵,为何我又一次在愁怀中将你想起!
还有那首《蝶恋花》,带着梁祝故事的悲伤韵味:
辛苦最怜天上月。一昔如环,昔昔都成玦。
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
无那尘缘容易绝。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
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
词意是说:[上阕]最怜惜月亮的辛苦,一个月中只有一夜圆满,其他所有夜晚都有残缺。如果你能像满月那般永远皎洁圆满,永远与我团聚相守,我愿为此付出一切,就连生命也在所不惜。[下阕]无奈尘缘易断,但燕子依然呢喃不已,不懂得人的伤心。用诗笔倾诉我的忧愁,诗句收尾处忧愁却仍在延续。等到春天,在花丛里辨认那些并肩双飞的蝴蝶,不知道哪一只是我,哪一只是你。
“不辞冰雪为卿热”,这是用到《世说新语》所记载的荀奉倩的故事,是本书第一章里叙述过的。“春丛认取双栖蝶”,这一句背后的故事正是“化蝶”传说最原始的版本:民间传说大蝴蝶必定成双,是梁山伯、祝英台的魂魄所化,而在更早的版本里,它们是由韩凭夫妇的魂魄变化而来的:宋康王夺走了韩凭的妻子,派韩凭修筑青陵台,借故杀死了他。韩妻请求到青陵台上临丧致哀,出发之前,暗自将衣服腐化,待一上青陵台上之后,她突然投身跳下台去。宋康王派来看守她的人急忙拉住她的衣角,谁知衣服触手即碎,化作片片蝴蝶。宋康王愤恨不已,特意将韩凭夫妻分别埋葬,却不想两座坟墓上分别生出了两棵大树,枝条互相接近,终于缠绕在一起,成为连理枝,而韩凭夫妇的魂魄于是化为蛱蝶,双双飞舞。
刻骨的哀伤下,容若甚至觉得自己的命运还不如韩凭,因为自己分明遭受了莫大的不幸,却根本找不到罪魁祸首,连怨恨的情绪都寻不到一个焦点来寄托,只有埋怨命运无常的摆布,而命运究竟又为何对自己,对妻子卢氏做出这样荒唐而残酷的摆布呢?这一切,一切的一切,究竟是为了什么?
……
初次翻开这本关于纳兰容若的书,我并非抱着对词作本身有多少深刻理解的期待,更多的是被标题那份缱绻的意境所吸引。“一生一世一双人”,这几个字自带了一种古典的温婉与执着,而“纳兰容若的词与孤独”,则暗示了词背后那位才子跌宕的人生和深藏的愁绪。作为一个对中国古典诗词有着浅薄兴趣的普通读者,我总觉得那些文坛大家的名字,诸如李白、杜甫,是遥不可及的巨匠,他们的作品气势磅礴,承载着家国情怀,是时代的印记。而纳兰容若,我之前对他词作的印象,更多停留在“人生若只如初见”的才子佳人式的感伤,似乎与我这种凡夫俗子的人生有些距离。然而,这本读物却以一种更加亲切、更具温度的方式,试图拉近我与那位清代词人的距离。它不只是罗列词作,更像是在我面前缓缓展开一幅画卷,画中是纳兰容若的生活片段,是他眼中所见,是他心中所感。那些看似平常的点滴,在词人的笔下,便成了千古传唱的绝句。我好奇,究竟是什么样的经历,让他能在浮华尘世中,依然保有那份对纯粹情感的向往,又能体悟到如此深刻的孤独?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找到那些隐藏在字里行间的答案,去感受一个词人的真实心跳,去理解那份为何能穿越时空,依然触动人心的情感力量。
评分从这本书里,我感受到了一种超越时代的智慧。纳兰容若的词,之所以能打动无数后人,我想不仅仅是因为他文笔的华美,更在于他词中所蕴含的普遍人性。书中的某些章节,让我开始重新审视那些我曾经匆匆掠过的词句,在作者的解读下,它们仿佛被赋予了新的生命。我开始理解,为什么那些看似描绘个人情感的词,却能引发如此广泛的共鸣。这或许是因为,词人所表达的,恰恰是我们每个人在生命旅程中都会经历的情感:对美好事物的珍视,对失去的痛惜,对人生的不确定性,以及对内心深处渴望的坚守。这本书并非是对词作的简单注释,它更像是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一场关于生命、情感和文学的深度对话。作者的文字,带着一种温和的力量,引导我去思考,去感受,去体会。它让我明白,即便身处不同的时代,我们依然能通过文学,找到与古人共通的情感连接。我期待在后续的阅读中,能被书中更深刻的见解所启发,去发现更多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智慧,让阅读不仅仅是了解,更是成为一种自我成长的契机。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就透着一股沉静的气质,不是那种华丽浮夸的风格,而是内敛而富有质感的。封面上的留白恰到好处,配合着书名,仿佛一张泛黄的书信,邀请你去揭开一段往事。我尤其喜欢书中那些意象的描绘,作者并非直白地讲述纳兰容若的生平,而是通过对词中意象的细致解读,来勾勒词人的心境。比如,当提到“海棠”、“落花”、“月光”这些意象时,我仿佛能看到词人独自一人,在寂静的夜晚,望着窗外的景象,心中涌起的万千思绪。作者似乎能洞察到词人隐藏在字面之下的情绪,将那些细腻的、难以言喻的感受,用生动的语言呈现出来,让我这个非专业读者也能跟着他的思路,去品味词中的韵味。我一直觉得,诗词的魅力,在于它能够激发读者的想象,让我们在有限的文字中,构建出无限的画面和情感。而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出色,它没有把词作变成枯燥的“课文”,而是把它变成了一扇门,引领我走进去,去体验词人所经历的喜怒哀乐。我期待着,在这本书的引领下,能更深层次地理解那些曾经让我觉得朦胧的词句,体会到其中蕴含的真挚情感和深刻哲思。
评分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最深的感受是,文学的魅力,在于它能够唤醒我们内心深处沉睡的情感,并让我们有机会去认识和理解这些情感。纳兰容若,这个名字在我脑海中,曾经只是一个模糊的标签,一个与“才子”和“悲伤”相关的符号。然而,通过这本书,我仿佛真的走进了他的世界,感受到了他作为一个鲜活个体的喜怒哀乐。我看到了他作为一个普通人,在面对世事变迁时的无奈,在追求情感纯粹时的执着,以及在寂寞夜晚时的深深思索。书中对词作的解读,并非是冰冷的学术分析,而是充满了人文关怀和细腻的情感描绘。它让我意识到,那些优美的诗句,背后都有着真实的情感支撑,都有着词人生活的温度。这本书并没有试图去“神化”纳兰容若,而是以一种朴实而真诚的态度,去展现他作为一个人的多面性。我因此开始相信,即便是最伟大的文学作品,其根源也来自于最普通、最真挚的人类情感。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更加珍视文学的力量,也更加懂得如何去感受和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去发现生活中的诗意,去理解人生的复杂与美好。
评分当我看到书中对纳兰容若的“孤独”这一主题的探讨时,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共鸣。现代社会,虽然信息发达,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似乎前所未有的紧密,但不可否认,很多人内心深处都存在着一种难以排遣的孤独感。而我们通常认为,这种孤独往往源于人际关系的疏离、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或是对生活意义的迷茫。这本书让我看到,早在数百年前,一位身份尊贵的王公贵族,在那个相对纯粹的时代,也同样感受着深刻的孤独。这种孤独,似乎并非简单的环境因素所致,而是一种更内在、更哲学层面的体验。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纳兰容若的孤独归结为失意或不得志,而是试图挖掘出其更深层次的原因,或许是对生命本质的思考,或许是对世事无常的感慨,亦或是对纯粹情感的极致追求而不得的失落。我很好奇,书中会如何剖析这种“词人的孤独”?它与我们现代人的孤独有何异同?又为何这种孤独能在词人的笔下,化为动人的诗篇,流传至今?我渴望在这本书中,找到一些关于理解和面对孤独的启示,去认识到,原来那些看似微小的、个人化的情感,也能成为连接人心的力量。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价格实惠,有喜欢的可以在这家买
评分包装好!还没看。。。。。。挺美的
评分书本纸张也不是很好
评分书包装的很好,没有破损,不知内容怎么样。
评分书本纸张也不是很好
评分不错,质量可以,性价比高。
评分送货速度快,物美价廉!!!
评分之前听过不少次纳兰词,这次买来也学习一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