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生於名門望族,卻性情淡泊;他身處繁華之都,卻喜交落魄文人;他纔華齣眾,卻英年早逝;他渴望相依相守,卻與摯愛生死兩隔。他是世間純美的情郎,也是文學史上卓越的詩人和詞人。納蘭容若,這位清初纔子,以其傳奇的人生和情感經曆,演繹瞭一場感動無數人的詩詞之美。
《一生一世一雙人:納蘭容若的詞與孤獨》是關於納蘭容若的評傳,作者以清麗親切的語言,將納蘭容若的生平與他的詩詞完美地結閤在一起,講述瞭一個真實而又深情的納蘭容若。
《一生一世一雙人:納蘭容若的詞與孤獨》是關於納蘭容若的評傳,作者以清麗親切的語言,將納蘭容若的生平與他的詩詞完美地結閤在一起,講述瞭一個真實而又深情的納蘭容若,為我們呈現瞭這位韆古傷心詞人的悠悠身世、漢學機緣、仕宦功名和淒美的愛情故事,並以納蘭容若為中心輻射齣一幅清初政治博弈、文化交流、民族融閤、世情風俗的全景圖。
阮易簡,古典詩詞研究者,文字工作者。曾齣版有詩詞品鑒、傳記散文等作品多部。其文唯美親切,辭藻清麗,格調高潔。
納蘭容若以自然之眼觀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漢人風氣,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來,一人而已。——王國維《人間詞話》
容若小詞,直追後主。——梁啓超《飲冰室文集》
納蘭詞於清初詞壇“獨為一時之冠”,“蓋其情緻旖旎,不徒模擬古人,亦所自得者多也。小令尤善。”——謝無量《中國大文學史》
納蘭詞纏綿清婉,為當代冠。——鄭振鐸《文學大綱》
納蘭詞以其清新流利的風格與悲戚哀婉的情思,給瞭我一種直覺的美感的深深的打動。——葉嘉瑩《論納蘭性德詞》
納蘭詞隻是以自然真切的口吻,流利協婉的音調,寫齣自己由於敏銳善感的心靈,為尋常景物所引發齣來的一種淒婉的情思。而這種情思也正是一些有文學氣質的少男少女們,當他們知識初開,卻驀然發現人世間原來竟有著如許多的悲哀和缺憾時,一種經常共有的情思。——葉嘉瑩《論納蘭性德詞》
1. 康熙十三年
2. 身世悠悠何足問
3. 我傢鳳城北,林塘似田野
4. 國子監裏的十七歲·詞的機緣
5. 桃花羞作無情死
6. 不信鴛鴦不白頭
7. 德也狂生耳
8. 當時隻道是尋常
9. 但是有情皆滿願,更從何處著思量
10. 莫教星替
11.已是十年蹤跡十年心
12.江南四月天
13.有限好春無限恨
後記:遺跡
附錄:通議大夫一等侍衛進士納蘭君墓誌銘(徐乾學撰)
當時隻道是尋常
一
無論是惺惺相惜抑或故人心去,當詩酒交遊的白晝被霞光掩去,小夫妻的溫存夜晚永遠是納蘭容若最快樂的時刻。盧氏的一顰一笑,生活中的每一個哪怕再微不足道的細節,在容若的眼裏都是那樣的風情萬種,讓他忍不住去憐惜。
有時他會把一些細節寫在詞裏,如那首《鬢雲鬆令·詠浴》:
鬢雲鬆,紅玉瑩。
早月多情,送過梨花影。
半晌斜釵慵未整。
暈入輕潮,剛愛微風醒。
露華清,人語靜。
怕被郎窺,移卻青鸞鏡。
羅襪淩波波不定。
小扇單衣,可耐星前冷。
詞意是說:[上闋]她發髻鬆散,肌膚瑩潤,一副慵懶模樣。月亮多情,將梨花秀美的影子投送過來。頭上發釵歪斜,半晌她也沒有整理一下。她愛這微風的天氣,臉頰泛著紅暈。[下闋]月光孤清,人聲全無,她怕被他窺見,特地移走瞭鏡子。她踏齣沐浴的水,水波仍在緩緩蕩漾。披上單衣,手持小扇,不知道可否擋得住這微薄的夜寒?
在他的眼裏,妻子似是曹植當初偶遇的那位洛水神女,淩波微步,羅襪生塵。在中國古代的傳統裏,幾乎沒有哪個文人會為妻子寫這樣的詩詞。哪怕他們真心相愛,也必須在禮製的規範中相敬如賓、舉案齊眉;哪怕他們真的有這樣的情趣,也隻會秘而不宣,誰會如容若這般呢?“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漢人風氣,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來,一人而已”,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的見地,果然切中瞭肯綮。
二
愛情是人心的放大鏡,哪怕是三兩日的彆離也會使人執手凝噎,也會籠起愁雲慘霧。那首《南鄉子》講的就是這樣的分彆,這樣的心情:
煙暖雨初收。落盡繁花小院幽。
摘得一雙紅豆子,低頭。
說著分攜淚暗流。
人去似春休。卮酒曾將酹石尤。
彆自有人桃葉渡,扁舟。
一種煙波各自愁。
詞意是說:[上闋]煙靄暖融融,雨剛停歇,小院裏繁花落盡,一片清幽。摘得一雙象徵相思的紅豆,微微低頭。說起分離時候的情景,止不住暗自淚流。[下闋]戀人離去,那感受如同春天結束瞭。也曾對天祈禱戀人一路順風,嚮地灑酒。看彆的愛侶歡快地渡河相聚,而茫茫煙波卻將我們懸隔兩地,任我們各自感傷哀愁。
詞中所謂石尤,亦即石尤風,背後有一則很感人的故事:傳聞有石氏女子嫁入尤傢,夫妻感情甚好,丈夫不聽石氏勸阻,執意遠行經商,結果一去不歸,石氏思念成疾,一病而亡,臨死之前長嘆道:“隻恨當初沒攔住他,一至於此。從此凡有商旅遠行,我當興起大風,為天下的女人攔阻她們的丈夫。”後來人們便把行船遇到的打頭風稱為石尤風。此女子以丈夫之姓為名,故稱石尤。近來有人自稱有奇術,說是隻要有人給他一百錢,他就可以止住石尤風。有人當真給瞭他錢,風果然止住瞭。後來有人說,所謂奇術,不過是秘密寫下“我為石娘喚尤郎歸也,須放我舟行”十四個字,沉入水中。
三
他為她填詞,亦代她填詞,想象她也如自己念著她一般在念著自己,如那首《天仙子》:
夢裏蘼蕪青一翦。
玉郎經歲音書遠。
暗鍾明月不歸來,梁上燕。輕羅扇。
好風又落桃花片。
詞意是說:夢見青青蘼蕪香草,想到愛人久彆不歸,音信全無。低沉的鍾聲裏,明月一去不返。梁上燕子棲宿,輕羅小扇陪伴著伊人獨眠,看微風又將桃花吹落。
曆代文人們寫過太多閨怨主題的詩詞,這在今天看來頗有幾分怪誕。其實,其原委也不難理解:在那個男權社會裏,普遍奉行著“女子無纔便是德”的訓誡,女子的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即便陷入洪水猛獸一般的熱戀之中,也很難與心愛的人以詩詞溝通往還,至少寫不齣與愛人同樣的水準。於是,這一“溝通往還”的工作便自然而然地落在瞭男人肩上,使他們一人分飾兩角,這也算是古代知識分子的一項悠久傳統瞭。
容若是如此愛著妻子,以至於往往連三兩日的小彆都要生齣太多的離愁彆緒,都要以誇張至極的詩詞來宣泄思念,並在想象中宣泄著妻子對自己的思念。試看另一首《天仙子》:
好在軟綃紅淚積。
漏痕斜罥菱絲碧。
古釵封寄玉關鞦,天咫尺。人南北。
不信鴛鴦頭不白。
詞意是說:她的書信寫於一幅碧色軟綃,上麵積滿淚水,一手草書寫下對邊關愛人的無盡思念。有情人南北懸隔,那痛切的思念讓人錯覺,天與地之間不過是咫尺之遙,愛人纔是遙不可及。在這般哀傷裏,人怎能不憔悴生白發呢,正如鴛鴦都是白頭。
鴛鴦天生便是白頭,但在容若巧妙的修辭裏,仿佛鴛鴦是因為相思憔悴纔變為瞭白頭似的。愛情裏總是充斥著這樣的無理之理,總需要太多以理直氣壯的姿態所錶現齣來的蠻不講理。講理的世界,從來都不在愛情的疆域裏。
再如那首《朝中措》,看那小小的離彆被愛情放大成什麼樣子:
蜀弦秦柱不關情。盡日掩雲屏。
己惜輕翎退粉,更嫌弱絮為萍。
東風多事,餘寒吹散,烘暖微酲。
看盡一簾紅雨,為誰親係花鈴。
詞意是說:[上闋]就算藉助琴瑟,也無從抒發此時的感情。整日裏屏風緊掩,不願走齣門去。蝴蝶已褪去瞭身上的彩粉,令人憐惜;而柳絮飄落水中化為浮萍,更加惹人傷感。[下闋]春風無端吹散餘寒,偏用那暖意將我從醉酒中喚醒。看窗外雨水打殘花枝,不由得想起,曾為愛花心切的她親手係過護花鈴。
護花鈴是傳自唐朝的物事,那是唐玄宗天寶年間,每到春天,寜王就派人在花園裏係上紅絲,密密地綴上鈴鐺,係在花梢上,有鳥雀飛集的時候,園丁就拉一拉繩子,把鈴鐺弄響,把鳥嚇走。所以當我們在詩詞裏看到這樣的物事,往往都會喚起“富貴閑愁”的刻闆印象,但容若自幼便生活在錦衣玉食裏,我們眼中的富貴於他而言隻是傢常便飯罷瞭。他就如同大觀園裏的賈寶玉,整日裏的生活都被護花鈴、水沉香一類傢什包圍著,他既不看重,亦不吝惜。隻有與愛人小小的離彆,纔足以顫動他的心。
四
古人不見今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在亙古如一的清皎月色裏,人的生命顯得渺小又無常。
與今人相較起來,古人對“無常”的感受無疑要深切得多。即便在和順的太平年間,古人的生命亦脆弱得如同蟬翼。隻消一次小小的意外、一場平常得緊的疾病,一個正在盛放的生命彈指間便已消隕,任你是帝王將相,公子王孫,不經意間就會被死神的鐮刀收刈,人間藥石終歸迴天乏力。
康熙十六年(1677)四月,盧氏分娩,産下一名男嬰,乳名海亮。在那個重視傳宗接代的年代裏,容若有瞭嫡長子,明珠有瞭嫡長孫,這簡直是天大的喜事。但喜事太短暫,盧氏産後患病,用瞭一個月的時間掙紮在生死綫上,終於在五月三十日那天永遠地離去,年僅二十一歲。在容若錦衣玉食的一生裏,這是對他最大的一場打擊。
一喜一悲怎可能就這樣接踵而來,人生的故事怎禁得起這樣陡然的逆轉?今天我們讀納蘭詞,最容易被一首接一首的悼亡之作感動。在全部的文學史上,再沒有誰寫過的悼亡詩詞有這般撕心裂肺的沉痛瞭。
曾經有友人的妻子辭世,容若依著當時的風俗,填詞代為悼亡,那首《沁園春·代悼亡》就是這樣的作品:
夢冷蘅蕪,卻望姍姍,是耶非耶。
悵蘭膏漬粉,尚留犀閤;金泥蹙綉,空掩蟬紗。
影弱難持,緣深暫隔,隻當離愁滯海涯。
歸來也,趁星前月底,魂在梨花。
鸞膠縱續琵琶。問可及、當年萼綠華。
但無端摧摺,惡經風浪;不如零落,判委塵沙。
最憶相看,嬌訛道字,手翦銀燈自潑茶。
今已矣,便帳中重見,那似伊傢。
詞意是說:[上闋]蘅蕪香漸漸消散的煙氣裏,隱約看到你的身影,疑真疑幻。梳妝盒裏仍有你未用盡的胭脂,你的首飾與衣衫美麗依舊,看著這些我不禁悵惘良久。留不住你的身影嗬,我們隻能分彆在兩個世界。不,還是把我們的永訣當作遠隔天涯海角的思念吧。梨花在星月清輝之下的秀美模樣,仿如你魂魄歸來。[下闋]即便我還可以續弦,但誰又及得上你?可恨命運無端將你從我身邊奪去。我最常想起你陪我讀書的時候,你為我親剪燈花,和我賭賽書中的掌故,那是何等的歡樂。幸福一去不返,縱然我隔著紗帳看到你縹緲魂魄的影子,但那畢竟不是真實的啊!
這一首詞裏,用到瞭太多華麗的典故,簡直有一點堆砌的意思在瞭。畢竟悼亡這種切膚之痛,旁人的感受至多隻是隔靴搔癢罷瞭。真到自己來悼亡的時候,哽咽的心與哽咽的筆墨哪裏還寫得來那些雕琢的句子呢。《浣溪沙》,本是適閤輕盈婉約風格的詞牌,在容若筆下忽然滿是陰霾:
伏雨朝寒愁不勝。那能還傍杏花行。去年高摘鬥輕盈。
漫惹爐煙雙袖紫,空將酒暈一衫青。人間何處問多情。
詞意是說:[上闋]天空陰霾濃重,雨卻遲遲不落,再加上早晨的寒意,簡直令人有些承受不起,哪還有心情再到那條杏花盛開的小路上散步?那條小路有我快樂的迴憶,去年杏花時節,我們曾在那裏比賽誰能摘到更高處的花朵。[下闋]如今百無聊賴,不知不覺間,袖子被香爐的氤氳熏成瞭紫色,衣衫亦染滿酒痕,我這無法排遣的深情又有誰能瞭解。
再如《采桑子》:
海天誰放冰輪滿,惆悵離情。
莫說離情。但值良宵總淚零。
隻應碧落重相見,那是今生。
可奈今生。剛作愁時又憶卿。
詞意是說:[上闋]是誰在海天之間安放一輪皎潔的圓月,徒然惹動瞭離愁彆緒。罷瞭,不要再說什麼離愁彆緒瞭吧,每個良宵我總是涕淚飄零。[下闋]我們定會在另一個世界重逢,但今生畢竟無法再相遇。這無奈的今生今世嗬,為何我又一次在愁懷中將你想起!
還有那首《蝶戀花》,帶著梁祝故事的悲傷韻味:
辛苦最憐天上月。一昔如環,昔昔都成玦。
若似月輪終皎潔。不辭冰雪為卿熱。
無那塵緣容易絕。燕子依然,軟踏簾鈎說。
唱罷鞦墳愁未歇。春叢認取雙棲蝶。
詞意是說:[上闋]最憐惜月亮的辛苦,一個月中隻有一夜圓滿,其他所有夜晚都有殘缺。如果你能像滿月那般永遠皎潔圓滿,永遠與我團聚相守,我願為此付齣一切,就連生命也在所不惜。[下闋]無奈塵緣易斷,但燕子依然呢喃不已,不懂得人的傷心。用詩筆傾訴我的憂愁,詩句收尾處憂愁卻仍在延續。等到春天,在花叢裏辨認那些並肩雙飛的蝴蝶,不知道哪一隻是我,哪一隻是你。
“不辭冰雪為卿熱”,這是用到《世說新語》所記載的荀奉倩的故事,是本書第一章裏敘述過的。“春叢認取雙棲蝶”,這一句背後的故事正是“化蝶”傳說最原始的版本:民間傳說大蝴蝶必定成雙,是梁山伯、祝英颱的魂魄所化,而在更早的版本裏,它們是由韓憑夫婦的魂魄變化而來的:宋康王奪走瞭韓憑的妻子,派韓憑修築青陵颱,藉故殺死瞭他。韓妻請求到青陵颱上臨喪緻哀,齣發之前,暗自將衣服腐化,待一上青陵颱上之後,她突然投身跳下颱去。宋康王派來看守她的人急忙拉住她的衣角,誰知衣服觸手即碎,化作片片蝴蝶。宋康王憤恨不已,特意將韓憑夫妻分彆埋葬,卻不想兩座墳墓上分彆生齣瞭兩棵大樹,枝條互相接近,終於纏繞在一起,成為連理枝,而韓憑夫婦的魂魄於是化為蛺蝶,雙雙飛舞。
刻骨的哀傷下,容若甚至覺得自己的命運還不如韓憑,因為自己分明遭受瞭莫大的不幸,卻根本找不到罪魁禍首,連怨恨的情緒都尋不到一個焦點來寄托,隻有埋怨命運無常的擺布,而命運究竟又為何對自己,對妻子盧氏做齣這樣荒唐而殘酷的擺布呢?這一切,一切的一切,究竟是為瞭什麼?
……
在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最深的感受是,文學的魅力,在於它能夠喚醒我們內心深處沉睡的情感,並讓我們有機會去認識和理解這些情感。納蘭容若,這個名字在我腦海中,曾經隻是一個模糊的標簽,一個與“纔子”和“悲傷”相關的符號。然而,通過這本書,我仿佛真的走進瞭他的世界,感受到瞭他作為一個鮮活個體的喜怒哀樂。我看到瞭他作為一個普通人,在麵對世事變遷時的無奈,在追求情感純粹時的執著,以及在寂寞夜晚時的深深思索。書中對詞作的解讀,並非是冰冷的學術分析,而是充滿瞭人文關懷和細膩的情感描繪。它讓我意識到,那些優美的詩句,背後都有著真實的情感支撐,都有著詞人生活的溫度。這本書並沒有試圖去“神化”納蘭容若,而是以一種樸實而真誠的態度,去展現他作為一個人的多麵性。我因此開始相信,即便是最偉大的文學作品,其根源也來自於最普通、最真摯的人類情感。我希望這本書能讓我更加珍視文學的力量,也更加懂得如何去感受和錶達自己內心的情感,去發現生活中的詩意,去理解人生的復雜與美好。
評分當我看到書中對納蘭容若的“孤獨”這一主題的探討時,我産生瞭一種強烈的共鳴。現代社會,雖然信息發達,人與人之間的聯係似乎前所未有的緊密,但不可否認,很多人內心深處都存在著一種難以排遣的孤獨感。而我們通常認為,這種孤獨往往源於人際關係的疏離、理想與現實的差距,或是對生活意義的迷茫。這本書讓我看到,早在數百年前,一位身份尊貴的王公貴族,在那個相對純粹的時代,也同樣感受著深刻的孤獨。這種孤獨,似乎並非簡單的環境因素所緻,而是一種更內在、更哲學層麵的體驗。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將納蘭容若的孤獨歸結為失意或不得誌,而是試圖挖掘齣其更深層次的原因,或許是對生命本質的思考,或許是對世事無常的感慨,亦或是對純粹情感的極緻追求而不得的失落。我很好奇,書中會如何剖析這種“詞人的孤獨”?它與我們現代人的孤獨有何異同?又為何這種孤獨能在詞人的筆下,化為動人的詩篇,流傳至今?我渴望在這本書中,找到一些關於理解和麵對孤獨的啓示,去認識到,原來那些看似微小的、個人化的情感,也能成為連接人心的力量。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就透著一股沉靜的氣質,不是那種華麗浮誇的風格,而是內斂而富有質感的。封麵上的留白恰到好處,配閤著書名,仿佛一張泛黃的書信,邀請你去揭開一段往事。我尤其喜歡書中那些意象的描繪,作者並非直白地講述納蘭容若的生平,而是通過對詞中意象的細緻解讀,來勾勒詞人的心境。比如,當提到“海棠”、“落花”、“月光”這些意象時,我仿佛能看到詞人獨自一人,在寂靜的夜晚,望著窗外的景象,心中湧起的萬韆思緒。作者似乎能洞察到詞人隱藏在字麵之下的情緒,將那些細膩的、難以言喻的感受,用生動的語言呈現齣來,讓我這個非專業讀者也能跟著他的思路,去品味詞中的韻味。我一直覺得,詩詞的魅力,在於它能夠激發讀者的想象,讓我們在有限的文字中,構建齣無限的畫麵和情感。而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相當齣色,它沒有把詞作變成枯燥的“課文”,而是把它變成瞭一扇門,引領我走進去,去體驗詞人所經曆的喜怒哀樂。我期待著,在這本書的引領下,能更深層次地理解那些曾經讓我覺得朦朧的詞句,體會到其中蘊含的真摯情感和深刻哲思。
評分初次翻開這本關於納蘭容若的書,我並非抱著對詞作本身有多少深刻理解的期待,更多的是被標題那份繾綣的意境所吸引。“一生一世一雙人”,這幾個字自帶瞭一種古典的溫婉與執著,而“納蘭容若的詞與孤獨”,則暗示瞭詞背後那位纔子跌宕的人生和深藏的愁緒。作為一個對中國古典詩詞有著淺薄興趣的普通讀者,我總覺得那些文壇大傢的名字,諸如李白、杜甫,是遙不可及的巨匠,他們的作品氣勢磅礴,承載著傢國情懷,是時代的印記。而納蘭容若,我之前對他詞作的印象,更多停留在“人生若隻如初見”的纔子佳人式的感傷,似乎與我這種凡夫俗子的人生有些距離。然而,這本讀物卻以一種更加親切、更具溫度的方式,試圖拉近我與那位清代詞人的距離。它不隻是羅列詞作,更像是在我麵前緩緩展開一幅畫捲,畫中是納蘭容若的生活片段,是他眼中所見,是他心中所感。那些看似平常的點滴,在詞人的筆下,便成瞭韆古傳唱的絕句。我好奇,究竟是什麼樣的經曆,讓他能在浮華塵世中,依然保有那份對純粹情感的嚮往,又能體悟到如此深刻的孤獨?我期待在這本書中,能找到那些隱藏在字裏行間的答案,去感受一個詞人的真實心跳,去理解那份為何能穿越時空,依然觸動人心的情感力量。
評分從這本書裏,我感受到瞭一種超越時代的智慧。納蘭容若的詞,之所以能打動無數後人,我想不僅僅是因為他文筆的華美,更在於他詞中所蘊含的普遍人性。書中的某些章節,讓我開始重新審視那些我曾經匆匆掠過的詞句,在作者的解讀下,它們仿佛被賦予瞭新的生命。我開始理解,為什麼那些看似描繪個人情感的詞,卻能引發如此廣泛的共鳴。這或許是因為,詞人所錶達的,恰恰是我們每個人在生命旅程中都會經曆的情感:對美好事物的珍視,對失去的痛惜,對人生的不確定性,以及對內心深處渴望的堅守。這本書並非是對詞作的簡單注釋,它更像是作者與讀者之間的一場關於生命、情感和文學的深度對話。作者的文字,帶著一種溫和的力量,引導我去思考,去感受,去體會。它讓我明白,即便身處不同的時代,我們依然能通過文學,找到與古人共通的情感連接。我期待在後續的閱讀中,能被書中更深刻的見解所啓發,去發現更多隱藏在字裏行間的智慧,讓閱讀不僅僅是瞭解,更是成為一種自我成長的契機。
評分買瞭很多書,以後的時間自己可以慢慢看瞭
評分有活動就開開始囤書,來不及看,一直在京東買書,物流速度快。
評分這是一本關於納蘭容若的評傳。
評分喜歡納蘭容若的書,一生一代一雙人不把丹心比玄石。
評分喜歡納蘭容若的書,一生一代一雙人不把丹心比玄石。
評分好啊。非常好。買瞭降價啊,好好好
評分價格實惠,有喜歡的可以在這傢買
評分這是一本關於納蘭容若的評傳。
評分有活動就開開始囤書,來不及看,一直在京東買書,物流速度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