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英國現實主義小說之父的傳世傑作
★思想傢盧梭推薦的經典名著,每個正在成長的青少年都應該讀的荒島求生小說
內容簡介
《魯濱孫漂流記》講述瞭:齣身於中産階級的魯濱孫,抵擋不住海外新世界的誘惑,幾次三番齣海闖蕩,更終被睏在瞭一個荒島上。二十八年的孤島生活仍然未能阻止他的冒險精神。麵對死亡的威脅,他憑著堅忍的毅力,在蠻荒之地造房子、種植莊稼、馴化野山羊,與食人族大戰,勇奪叛變水手控製的商船,曆盡韆辛萬苦,更後終於脫險,離開瞭生活二十八的荒島,成為一個時代的傳奇人物。
作者簡介
笛福(1660—1731)
英國啓濛時期現實主義小說的奠基人,被譽為“英國與歐洲小說之父”。其代錶作《魯濱遜漂流記》塑造瞭與睏難抗爭的典型人物魯濱遜,因此他被視作英國小說的開創者之一。他的《辛格頓船長》《傑剋上校》等作品對英國及歐洲小說的發展都起瞭巨大的作用。
王晉華(1950—)
中北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外語係教授。主要從事英美文學研究與翻譯;齣版的主要譯著有《狄更生詩歌精選》、《傲慢與偏見》《瞭不起的蓋茨比》《歐?亨利短篇小說選》《安妮日記》《魯濱遜漂流記》等。
內頁插圖
目錄
魯濱遜漂流記
母書目錄
原 序 / 001
第 一 章 告誡 / 001
第 二 章 風暴 / 005
第 三 章 海盜 / 011
第 四 章 逃脫奴役 / 016
第 五 章 巴西 / 026
第 六 章 遇難 / 032
第 七 章 唯一的幸存者 / 037
第 八 章 更初的日子 / 047
第 九 章 日記:食物和住所 / 055
第 十 章 日記: 天災 / 067
第 十 一 章 日記:生病 / 074
第 十 二 章 日記:康復 / 084
第 十 三 章 日記:島上探險 / 092
第 十 四 章 日記:陶罐和獨木舟 / 097
第 十 六 章 無可逃脫 / 114
第 十 七 章 進一步的改良 / 120
第 十 八 章 一個腳印 / 128
第 十 九 章 骸骨 / 136
第 二 十 章 恐懼與隔離 / 143
第二十一章 失事的船 / 151
第二十二章 遭遇野人 / 159
第二十三章 對星期五的觀察 / 168
第二十四章 對星期五的教導 / 177
第二十五章 新的計劃 / 182
第二十六章 野人歸來 / 189
第二十七章 解救俘虜 / 198
第二十八章 暴動者 / 206
第二十九章 重獲海船 / 220
第 三 十 章 迴到英格蘭 / 228
第三十一章 與星期五一起曆險 / 237
第三十二章 再迴海島 / 248
子書目錄
走近名著
經典說
2 用彆人的經曆,書寫自己的傳奇
大傢談
4 “如果人們要重新抓住資産階級在它年輕的、革命的、上升時期的旺盛而自信的精神,那麼更好的導引莫過於笛福與《魯濱遜漂流記》瞭。”等
識作者
6 英國現實主義小說之父——丹尼爾?笛福
微名著
9 荒島求生
速覽圖
11 魯濱遜在荒島上的財富增長圖
12 魯濱遜部分航海軌跡圖
人物譜
13 勇於冒險的魯濱遜
15 忠厚能乾的星期五
16 正直善良的葡萄牙船長
大開眼界
新看點
19 我們為什麼要讀《魯濱遜漂流記》/ 詹宏誌
21 也談魯濱遜的孤獨/ 佚 名
23 開闢洪荒,創造文明的英雄——魯濱遜/ 何瑞泉
25 世上本無奇跡/ 周國平
27 成功二重奏:堅強與希望/ 閆澤洲
29 孩子,來份“魯濱遜”還是“聖地亞哥”·/ 趙允芳
31 從《魯濱遜漂流記》看自立精神與教育/ 楊 丹
32 魯濱遜的多重形象/ 韓賽男
33 也談《魯濱遜漂流記》中的星期五/ 王春平
長知識
36 英國的“荒島文學”
37 現實主義
37 魯濱遜?剋魯索島
38 黑奴貿易
新拓展
40 英雄的贊歌:《魯濱遜漂流記》VS《老人與海》
44 不一樣的冒險:《格列佛遊記》VS《魯濱遜漂流記》
更思維
48 你認為魯濱遜是一個開拓進取的英雄,還是一
個隻顧滿足自己欲望的自私自利者·
讀寫連綫
妙語薈
50 “心中的焦慮與壞事本身/ 救彆人也是救自己”等
品鑒吧
54 “第1人稱敘事”精彩片段賞析
55 細節描寫類精彩片段賞析
56 “日記體”小說片段精彩賞析
57 心理描寫類精彩片段賞析
素材眼
59 不安於現狀,敢於挑戰
59 勇於開拓和創造的實乾傢
60 樂觀進取的人生態度
61 知恩圖報
62 細節中體現的大智慧
佳作範
64 魯濱遜的清單/ 張 力
66 魯濱遜,我要對你說/ 蘆 青
67 如果我是他/ 杜敏敏
69 生死的轉摺/ 王 瑜
70 奇遇魯濱遜/ 陳思宇
暢讀通關
必刷題
73 第1關 牛刀小試
74 第二關 嶄露頭角
75 第三關 大顯身手
80 第四關 鋒芒畢露
82 第五關 如有神助
精彩書摘
魯濱遜漂流記
《魯濱遜漂流記》是英國文學史乃至歐洲文學史上第1部重要的現實主義小說,它是那個偉大時代的産物,從某種程度上說也是對那個偉大時代的記錄和反映。17 世紀、18 世紀的英國正處在工業革命時期,資産階級代錶著新興的生産力和社會上的進步力量正在發展壯大,他們反對貴族王權的專製,反對神權和舊的宗教體製,開拓進取,積極擴大市場和生産的規模,促進貿易的發展。處於上升時期的資産階級是一個充滿朝氣和創造性的偉大階級,而《魯濱遜漂流記》中的主人公魯濱遜就是這樣一個上升時期的資産階級典型形象,一個被理想化和英雄化瞭的資産階級人物。
《魯濱遜漂流記》的作者丹尼爾?笛福(1660 —1731)是英國文學史上一個重要的小說傢,對英國小說的發展起過很大的作用。他齣身於清教徒的小商人傢庭,自己也是商人,在商海中幾起幾落,曾把生意做到很大,後因諷刺當政的托利黨的宗教政策而被捕入獄。1688 年政變時,他積極支持新政權,參加政治活動,發錶有關政治、經濟、宗教等方麵的政論文。齣獄後,又為曆屆內閣大臣奔走,並編輯刊物。笛福一生從事過多種職業,商人、士兵、經濟學傢、政治傢、旅行傢、記者、政論學傢、小說傢,甚至為政府乾過秘密差事。多種職業的磨煉使他深通世情,足智多謀,他廣闊的生活閱曆和記者生涯又為他的小說創作積纍瞭豐富的素材和創作技巧,練就瞭樸實、簡潔、曉暢、平易甚至口語化的語言風格。他的語言貼近大眾,很少雕琢。他觀察細緻,注意細節,同時又具有豐富的想象力,寫景狀物栩栩如生,活靈活現,使讀者有身臨其境之感,講故事能夠繪聲繪色,娓娓道來。笛福59 歲時齣版《魯濱遜漂流記》,獲得瞭很大的成功,其實,在他來說這應是水到渠成的事。在《魯濱遜漂流記》之後,他又寫齣《摩爾?弗蘭德斯》和《羅剋薩娜》等作品。
笛福是新興資産階級中的一員,也是他們的代言人。他們這一代人富於民主精神,講求實際,不服從國教,具有清教徒的宗教信仰和責任感,具有不屈不撓的意誌和充沛的精力,又有著不畏艱難的冒險精神和強烈的事業心。笛福以身為他們中的一員為榮,多次寫文歌頌中産階級商人的偉大,高呼“自由和財産”的口號。笛福的中心思想就是發展資本主義工商業,特彆是貿易;他主張擴充殖民地,反對專製體製、等級製度,為資産階級爭取政治權利和社會地位。他的這些思想在《魯濱遜漂流記》中都有直接或間接的反映。《魯濱遜漂流記》的主要情節是有事實根據的:1704 —1709 年,一個名叫塞爾柯剋的蘇格蘭水手,曾長期孤居於一個遠洋荒島。這樣的事有一時的新聞價值,但不易寫好,因為荒島生活一開始也許顯得新鮮,時間長瞭就容易因缺少變化而顯得單調、沉悶。笛福的本領卻在於他不僅把這個故事寫得生動有趣,而且賦予它對幾乎所有的人——一般讀者、一般市民、嚴肅的思想傢如盧梭、文學傢如柯爾律治,甚至創建新學說的政治經濟學傢如馬剋思——都有啓發的重大社會意義。這意義的中心點,也是本書更有趣又更使人深思的一點,就是如何處理好同大自然的關係,使自己不僅能維持生命,而且日子越過越好。靠著敏銳的頭腦和能乾的雙手,魯濱遜做到瞭這一點。經過幾次實驗上的失敗,更後終於用陶土燒齣能煮肉的鍋的時候,魯濱遜發齣這樣的感慨:
當我發現它們能經得住火烤時,我的快樂和喜悅真是無可比擬。我幾乎等不及讓它們完全冷卻下來,就把其中的一個倒上水,重新放到火上去煮肉,效果非常好。用一塊小山羊肉,我燉齣瞭一鍋很好喝的湯,要是我再有燕麥片和彆的必要的作料兒,我的羊肉湯定會是美味佳肴。
這裏有一個自己能動手改善生活的人的驕傲和安慰;其他任何人處於同樣境地也會有同樣的心情,但是隻有笛福能寫得這樣實際,具體,細節分明,而更後提到的“作料兒”不僅增加瞭真實感,還道齣瞭笛福是如何富有人生經驗,如何地使日子越過越好。這也就透露齣瞭笛福的社會地位:商人。在這海外貿易越來越頻繁、英國工商業越來越發達的曆史時刻,隻有商人纔會不怕艱險睏苦,遠涉重洋,取得遠處的資源,並在所到之處開闢市場;隻有商人纔能如此勤奮,足智多謀,在更不利的環境裏站穩腳跟,不僅站穩,而且乘機擴充。魯濱遜後來搭救瞭一個土著人,把他訓練成服侍自己的奴隸。荒島上的情況開始復雜起來,有瞭人際關係,有瞭社會,一個小小的殖民地就齣現瞭。
我們知道,對財産的積纍與保護和個性的張揚是資本主義發展的兩個重要方麵。其實,何止是資本主義,我們現在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不也在提倡這兩點嗎·李剋強總理一再提倡要全民創業,在創業過程中,當然需要發揮我們每個人的聰明纔智,張揚每個人的個性和纔能。在《魯濱遜漂流記》中,這兩點都得到瞭淋灕盡緻的體現。財産問題一直是魯濱遜關注的一個重要問題,他在巴西建立種植園是為瞭積纍財富,而且的確也積纍瞭大量的財富,在荒島上他實際上也積纍瞭不少的財富,如開墾的土地、馴養的山羊、建設的房屋等。說到底,這一切都是通過他頑強的意誌、堅忍不拔的毅力和辛勤的勞動創造齣來的。在返迴荒島時,魯濱遜又給島上送去瞭勞動力,他沒有去剝削和壓榨島上的人,而是鼓勵島上的人創建他們自己的幸福生活,並無私地給他們提供各種必要的幫助。作者通過魯濱遜這個人物告訴我們,我們要想對社會、對彆人有所幫助,就必須讓自己先強大起來。這樣,魯濱遜的形象一下子在我們眼前變得高大起來,具有瞭更多的社會意義,他想要走的似乎是一條人類共同富裕的道路。關於個性的張揚,明眼的讀者都能看齣,自踏上那個荒島開始,魯濱遜的生活經曆實際上就是一部有關個性的張揚史。在作品中,作者著重贊揚和錶現瞭人的幾種美德:誠實善良,講信譽,知恩圖報。這三種品質在他與他的兩個朋友——一個是倫敦的那位寡婦,一個是葡萄牙老船長——之間的交往中得到充分展現,使我們深切地感受到這樣的品質在人與人的交往中有多麼重要。
《堂吉訶德》:一部關於理想與現實的史詩 在西班牙拉曼卻的廣袤平原上,矗立著一座古老的莊園,那裏住著一位名叫阿隆索·吉哈諾的鄉紳。他年過半百,身材瘦削,卻擁有一顆對騎士小說無限狂熱的心。多年來,他沉浸在那些關於英勇騎士、忠貞淑女、惡龍怪獸的傳奇故事中,以至於漸漸模糊瞭現實與幻想的界限。他相信,自己體內流淌著高貴的血液,注定要成為一名行俠仗義的騎士,為伸張正義、懲惡揚善而遊走四方。 於是,在某個陽光燦爛的清晨,阿隆索·吉哈諾穿上瞭他祖輩遺留下來的銹跡斑斑的盔甲,騎上瞭一匹瘦骨嶙峋的老馬,並為自己取瞭一個響亮的騎士名號——堂吉訶德。他還需要一位忠誠的侍從,於是他軟磨硬泡,說服瞭身邊的鄰居桑丘·潘薩,一位樸實憨厚的農夫,讓他跟隨自己,並許諾事成之後將分封他一座島嶼作為總督。桑丘雖然對堂吉訶德的宏圖壯誌半信半疑,但齣於對主人的忠誠和對島嶼總督的嚮往,還是乖乖地跟在瞭堂吉訶德的身後。 堂吉訶德的第一站,是前往鄰近的一傢酒館。在他眼中,這傢酒館不過是一座堅固的城堡,而酒館老闆,更是一位莊嚴的城堡主人。他拔劍相嚮,要求老闆授予他騎士的封號。老闆被這位精神錯亂的鄉紳逗得哭笑不得,卻也順勢配閤,為他舉行瞭一場滑稽的“冊封儀式”。 隨後,堂吉訶德便開始瞭他在拉曼卻平原上的冒險。他將風車看作是巨人,揮舞著長矛衝上前去,結果被風車葉片打得人仰馬翻,狼狽不堪。他又將羊群誤認為敵軍,奮勇衝入其中,引得牧羊人勃然大怒,將他一頓亂石打得頭破血流。每一次的冒險,都以堂吉訶德的失敗和桑丘的無奈收場。 然而,堂吉訶德的騎士精神,並非全然是無知的衝動。在他的心中,始終燃燒著對正義和理想的執著追求。他憎恨不公,同情弱者,即使屢戰屢敗,他也從未放棄自己的信念。他用自己樸素的道德標準來衡量世界,雖然他的行為常常令人啼笑皆非,卻也展現瞭一種超越現實的純粹。 桑丘·潘薩,作為堂吉訶德的侍從,最初隻是為瞭那座虛無縹緲的島嶼而來。他是一個典型的現實主義者,精打細算,懂得世俗的生存之道。他時常勸說堂吉訶德認清現實,但堂吉訶德的固執和熱情,也漸漸地感染瞭他。他開始逐漸理解堂吉訶德的某些行為,甚至在某些時刻,也會被主人的理想所打動。桑丘的齣現,就像是一麵鏡子,映照齣堂吉訶德的瘋狂,也映照齣他內心深處的美好。兩個截然不同的人物,在旅途中碰撞齣奇妙的火花,他們的對話和互動,構成瞭《堂吉訶德》中最精彩的部分。 在一次又一次的冒險中,堂吉訶德遇到瞭形形色色的人物。有被剝削的牧羊女,有被侮辱的教士,有被欺騙的商販。他總是義無反顧地伸齣援手,盡管他的方式常常不被常人理解,甚至適得其反,但他那顆俠肝義膽的心,卻是真誠的。他試圖用騎士的方式來解決問題,這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顯得格格不入,卻也揭示瞭那個時代,人們內心深處對純粹理想的渴望。 《堂吉訶德》並非僅僅是一部嘲笑瘋癲者的喜劇。塞萬提斯通過對堂吉訶德及其身邊人物的描繪,深刻地探討瞭理想與現實的衝突,以及在復雜的社會現實中,個體如何定位自己。堂吉訶德代錶著那些不畏強權、追求崇高理想的“瘋子”,而桑丘則代錶著腳踏實地、追求實際利益的“凡人”。他們的旅程,就是一場關於人性、關於社會、關於生命意義的深刻反思。 小說中也充滿瞭對當時社會現實的諷刺。貴族的腐朽,教會的虛僞,以及人性的狡詐,都通過堂吉訶德的遭遇得到瞭淋灕盡緻的展現。堂吉訶德的“瘋癲”,在某種程度上,反而比那些“正常”的人們更加清醒,他用自己的方式,揭露瞭這個社會的病態。 隨著故事的深入,堂吉訶德的冒險也變得更加復雜和悲壯。他經曆瞭無數的挫摺和失敗,但他的精神卻始終未被磨滅。他幻想中的愛情對象——杜爾西內婭·德爾·托博索,這位他從未真正見過麵的村姑,卻成瞭他心中至高無上的女神。他對她的忠誠和獻身,展現瞭他對理想的極緻追求。 最終,堂吉訶德在一次冒險失敗後,身心俱疲地迴到瞭故鄉。在生命的最後時刻,他恢復瞭理智,拋棄瞭騎士的幻想,重新變迴瞭阿隆索·吉哈諾。他在臨終前,告誡桑丘不要再追逐虛幻的榮耀,要腳踏實地地生活。這個結局,既是悲傷的,也是充滿哲思的。它似乎在告訴我們,理想固然美好,但過於沉溺其中,脫離現實,終究是危險的。 《堂吉訶德》的偉大之處,在於它塑造瞭兩個永恒的文學形象,以及它們所代錶的兩種人生態度。堂吉訶德是那個永遠在追求不可能的夢想傢,而桑丘則是那個懂得如何在這個世界上生存下去的務實者。他們的故事,超越瞭時空的界限,至今仍能引起讀者的共鳴。 這部不朽的傑作,以其幽默的筆觸、深刻的思想和豐富的人物,成為瞭世界文學的瑰寶。它不僅是一部騎士小說,更是一部關於人生、關於人性、關於人類精神追求的史詩。它讓我們思考,在現實的泥沼中,我們是否還能保留一絲對理想的執著?我們又該如何在理想與現實之間找到自己的位置?《堂吉訶德》以其無盡的魅力,引領我們踏上這場關於生命意義的探索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