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夏鼐 以 夏鼐日記 為中心

認識夏鼐 以 夏鼐日記 為中心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鬍文怡 著
圖書標籤:
  • 夏鼐
  • 考古學
  • 日記
  • 迴憶錄
  • 曆史
  • 文化
  • 學者
  • 中國考古學
  • 20世紀
  • 個人傳記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上海古籍齣版社
ISBN:9787532582686
版次:1
商品編碼:12097700
包裝:精裝
叢書名: 震旦博雅書係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1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88
字數:244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廣大讀者
  此書可讀性很強,兼有準學術性,且是對中國考古學泰鬥夏鼐先生的一生的解讀,讓人對夏鼐的一生有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

內容簡介

  

  《認識夏鼐 以 夏鼐日記 為中心》以《夏鼐日記》為核心史料,輔以《夏鼐文集》和《夏鼐紀念文集——紀念夏鼐誕辰一百周年》等史料,並對相關人物進行口述史采訪,在此基礎上進行研究。本文共八章,第一章《序言》以文學而稍帶誇張的口吻介紹瞭夏鼐的一生,引齣正文;第二章對《夏鼐日記》這一核心史料的可信度和完整性進行瞭分析和論證;第三至第六章介紹和分析瞭夏鼐其人,研究並總結瞭他的喜惡、待人處事的方式、天生的思維與性格和後天的命運與轉摺,以瞭解其人作為瞭解其事業的基礎;第七章介紹、分析並總結瞭夏鼐一生在考古事業上的主要功績,與前文相呼應;第八章以夏鼐與父母的故事作為結尾。

作者簡介

  鬍文怡,女,浙江慈溪人。1990年生,本科就讀於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係,碩士就讀於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目前為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博士在讀,專業方嚮為新石器及夏商周考古。

目錄

序 王世民
引用說明 1
第一章 緒言 1
第二章 材料 19
第一節 何苦粉飾備忘錄 21
第二節 “禍兮福所伏”的改動 23
一、塗改 24
二、補記 25
第三節 用心良苦的編者 26
一、追求真實 26
二、追求完整 29
第三章 喜惡 33
第一節 天地萬物唯書大愛 35
第二節 往來鴻儒雖好而對岸豪傑更佳 42
第三節 大奸大惡雖遠必唾 51
第四節 “俗氣”和“竹杠”都不是好東西 54
第四章 待人 61
第一節 孝子的“戀愛”都和老師談瞭 63
第二節 “金絲雀”與“比翼鳥” 75
第三節 從“不擅交際”到“交友達人” 83
第四節 孩童雖鬧但自傢獨好 89
第五節 春色撩人柳不醉 96
第五章 處事 103
第一節 想做之事 105
一、“短事”能乾 105
二、“長事”拖延 109
三、跳躍的專注者 114
第二節 不想做之事 118
第三節 舌燦蓮花的寡言者 127
第六章 賦命 135
第一節 天賦 137
一、“資料庫本位”的淵博傢 138
二、自信樂觀的“隨意判斷” 146
三、謙虛的要強者 152
四、書齋中的英雄夢 158
五、單純的聰明人 159
第二節 命運 169
一、功不可沒的梅貽琦 170
二、“非鼐不可”的傅斯年 172
三、考古所諸將 175
四、救贖的李秀君 177
第七章 事功 181
第一節 夏氏治學 183
一、化繁為簡,快刀斬亂麻 183
二、實事求是,求真遠偏頗 191
第二節 授之以漁 200
第三節 授之以魚 206
第四節 “批改”之功 211
第五節 宇宙星辰般的著作 213
第六節 考古學泰鬥的科技夢 216
第八章 餘言 223
參考文獻 231
附錄 王世民先生訪談錄 235
後記 272
考古的足音:夏鼐的學術人生與時代剪影 圖書名稱:考古的足音:夏鼐的學術人生與時代剪影 圖書簡介: 本書並非聚焦於某一特定日記文本的細緻梳理,而是旨在勾勒齣中國現代考古學奠基人之一夏鼐先生波瀾壯闊的一生,探究其學術思想的形成、演變及其對中國考古事業的深遠影響。我們試圖通過更廣闊的曆史視野和更豐富的史料,來描繪這位傑齣學者在特定曆史時空中的精神肖像及其所承載的時代重量。 夏鼐(1910—1985),是二十世紀中國學術史上一個繞不開的名字。他不僅以嚴謹的科學態度和深厚的專業學養推動瞭中國考古學的現代化進程,更是一位親曆瞭國傢劇烈變遷的知識分子代錶。本書將夏鼐的生命曆程置於中國近現代史的宏大背景之下,力求呈現一個多維度的夏鼐形象——從早年的留學英倫,到抗戰時期的艱難堅守,再到新中國成立後主持多項重大考古發掘與研究工作,直至晚年對學科建設的殫精竭慮。 一、 學術底色的鑄就:從清華到牛津的學術之旅 本書的第一部分將追溯夏鼐求學生涯的早期階段。重點在於分析他如何在清華大學受到初步的學術熏陶,尤其是在李濟、梁思永等前輩學者的影響下,初步確立瞭對考古學的興趣與認知。隨後,我們將詳細考察他赴英留學牛津大學的經曆。 牛津時期是夏鼐學術思想形成的關鍵期。他師從著名的考古學傢霍普金斯(A. C. H. Hopkins)等人,深入學習瞭西方考古學的理論與方法,特彆是注重地層學、類型學等科學分析手段的訓練。本書將著重探討夏鼐如何將彼時的西方考古學前沿理論內化吸收,並思考這些“他山之石”如何能與中國的具體考古實踐相結閤。我們不會僅僅羅列他學習瞭什麼課程,而是深入分析他所接觸到的學術思潮,如對新石器時代文化區域劃分的初步認識,以及他早期對陶瓷和青銅器斷代研究的興趣萌芽。這段經曆為他日後成為中國考古學“科學化”的倡導者奠定瞭堅實的理論基礎。 二、 戰火中的堅守與初露鋒芒 抗日戰爭時期,對於所有知識分子而言,都是一場對信念與肉體的雙重考驗。夏鼐在這段時期並未間斷其學術探索。本書將關注他如何輾轉流亡,在艱苦的條件下依然堅持研究工作。 特彆值得一提的是他在昆明、重慶等地參與的若乾重要學術活動。盡管資源匱乏,但他並未停止對早期考古發現資料的整理與思考。我們會探討他在此期間對中國區域文化研究的初步構想,以及他如何利用有限的條件,對已有的考古材料進行批判性吸收。這段時期的經曆,展現瞭夏鼐在逆境中對學術的執著,也為其日後參與國傢建設時的擔當精神埋下瞭伏筆。這段曆史,是理解他後期工作的精神支撐。 三、 新中國考古事業的擘畫與實踐 本書的核心篇幅將置於新中國成立後夏鼐所扮演的關鍵角色上。他不再僅僅是一個埋首於田野或案頭的學者,而是參與國傢重大文化遺産保護和考古事業的領導者。 我們將詳述他主持或參與籌建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的曆程,探討他在製度建設、人纔培養和學科規劃方麵的遠見卓識。這一階段,中國考古學開始從零星的私人或教會機構贊助下,轉變為國傢主導、係統化、科學化的事業。 在具體的考古實踐方麵,本書將選取數個裏程碑式的項目進行剖析,但關注點並非發掘的具體過程,而是夏鼐在這些項目中所體現的學術決策和方法論引導。例如,在對殷墟、漢長安城等重要遺址的認知和發掘方嚮的確定上,他如何運用積纍的知識和理論框架來指導田野工作,力求將每一次發掘都轉化為對中國古代社會曆史進程的深入認識。我們將考察他對地層學、年代學在中國考古學中應用規範的建立所做的努力,以及他對將考古學與曆史學、人類學進行交叉研究的倡導。 四、 學術思想的體係化:跨學科視野的拓展 夏鼐的學術成就遠不止於田野考古本身。他是一位具有開闊跨學科視野的學者。本書將專門開闢章節,探討他如何將人類學、民族學的研究成果引入中國考古學的解釋體係中。 我們著重分析他如何看待“文化傳播”與“本土演變”這兩大考古學核心議題。他並未完全采取極端傳播論或極端本土論的任何一方,而是力求在堅實的實物證據基礎上,辯證地理解中國古代文明的復雜起源和多元發展。例如,在研究新石器時代文化,特彆是對陶器紋飾、農業技術傳播等問題時,他的論述體現瞭高度的審慎與科學精神。 此外,本書還將探討夏鼐對考古學史的研究,他對於迴顧和總結中國傳統金石學和文獻學的價值的重視,體現瞭他對“古為今用”的深刻理解。 五、 時代的風雨與學者的風骨 任何知識分子的生命都無法與他們所處的時代完全割裂。夏鼐的後半生也經曆瞭特殊的曆史時期。本書將以審慎的態度,概述這些外部環境對他學術活動的間接影響。我們關注的重點是,在麵臨外部壓力或學術路綫爭論時,夏鼐如何以其深厚的學術素養和溫和而堅定的態度,守護考古學的科學本質和研究的獨立性。 他對於年輕一代學者的提攜與培養,體現瞭他作為前輩學者的責任感。本書將側重於描述他如何通過言傳身教,為後來的考古學傢們樹立起嚴謹、求實的學風榜樣。 結語:豐碑的意義 本書的最終目的,是通過對夏鼐學術軌跡的全麵考察,展現一位現代中國考古學傢如何在一無所有的條件下,依靠個人努力、堅定的信念和科學的方法,建立起一個完整的學科體係。他的貢獻不僅在於發現瞭多少遺址、發錶瞭多少論文,更在於他為中國考古學確立瞭什麼樣的研究範式和學術倫理。這本“足音”之書,旨在讓讀者理解,夏鼐留下的不僅是學術成果,更是一種麵對未知、探索曆史的科學精神。他的工作,是中國現代學術史上一座巍峨的豐碑。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認識夏鼐》的封麵設計著實吸引眼球,那種沉穩又不失時代感的排版,讓人一眼就能感受到作者對這位曆史學傢的敬意。書名下的副標題“以夏鼐日記為中心”更是點明瞭全書的基調,仿佛預示著我們將要步入的,是一場深入夏鼐先生內心世界的旅程。我個人對於史學大傢的生平總是抱有一種強烈的好奇心,而夏鼐先生作為中國考古學和曆史學界的一顆璀璨明星,其一生無疑是充滿傳奇色彩的。僅僅從這本書的立意來看,它就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生平事跡,而是試圖通過最私密、最真實的第一手資料——日記,來還原一個立體、多維度的夏鼐。這種研究方法本身就極具學術價值和閱讀吸引力。我期待看到的是,那些在史書中被高度概括的重大考古發現、學術爭論背後,夏鼐先生是如何思考、如何抉擇的,日記中的隻言片語,想必能為我們解讀這位巨人留下的學術遺産提供全新的視角。

評分

從書名傳達齣的信息來看,這本書似乎更傾嚮於呈現夏鼐先生的“內在世界”與“學術心路曆程”,而非側重於他參與的某一項考古發掘的詳細技術報告。這對我這樣的非專業讀者來說,是一個非常友好的信號。我更感興趣的是,一個偉大的學者是如何形成其治學理念的,他的學術靈感是如何被點燃的,以及他如何平衡理想與現實的衝突。日記中記錄的那些零散的思考、與同仁之間的往來書信片段,或者僅僅是對某本書的批注,都可能成為解讀他思想體係的關鍵鑰匙。我希望這本書能幫助我們理解,夏鼐先生的“夏鼐學派”是如何在那個特定的曆史背景下,孕育並發展起來的,這比單純瞭解某個墓葬的發現意義更為深刻,因為它關乎學術精神的傳承。

評分

拿到這本書的實體書,首先感受到的是它裝幀的精良,紙張的質感非常好,閱讀起來非常舒適,這對於一本需要長時間沉浸閱讀的學術性傳記來說,無疑是一個加分項。我一嚮偏愛那些能夠挖掘人物“人性”的書籍,而不是僵硬的“豐功偉績”的堆砌。我猜想,日記作為一種非常個人化的記錄載體,必然會流露齣學者在麵對學術睏境、個人情感波動時的真實麵貌。比如,在那些充滿挑戰的考古發掘現場,除瞭專業的記錄,他對於環境的感受、對團隊成員的看法,甚至是對遙遠曆史的迴望與感慨,都會以一種未經修飾的方式呈現齣來。這種“去神聖化”的敘事角度,恰恰是最能拉近讀者與曆史人物距離的方式。我非常期待這種由內而外的挖掘,能夠讓夏鼐先生不再是教科書上一個高高在上的名字,而是一個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知識分子。

評分

這本書的標題,簡潔有力,直指核心——“認識夏鼐”。在我看來,真正的認識,絕非簡單的信息羅列,而是一種情感上的共鳴和理解上的深入。通過日記這個特殊的媒介,我們仿佛獲得瞭一張邀請函,得以悄悄走入一位大師的私人書房。我期望看到的,是字裏行間流淌齣的那種學者特有的嚴謹、對真理的執著追求,以及在民族文化傳承中的那份沉甸甸的使命感。閱讀這樣的作品,我們得到的不僅是知識,更是一種精神上的滋養。它讓我們反思,在當今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是否還保留著像夏鼐先生那樣,沉下心來,忠實記錄、深入思考的品質。這本書,或許就是對那種學人風骨的最佳注解。

評分

這本書的結構安排,想必是頗為巧妙的。既然以日記為中心,那麼如何穿插解讀、如何界定日記的重要性,就考驗著編撰者的功力。我設想,作者一定花費瞭大量心血來梳理這些跨越數十載的私人記錄,並試圖從中提煉齣貫穿其一生的核心關懷和學術脈絡。日記的魅力在於其時間性和連續性,它像一條無形的綫索,串聯起瞭新中國考古事業從蹣跚起步到蓬勃發展的各個關鍵節點。讀者可以跟著夏鼐先生的筆觸,一同經曆那些曆史的轉摺點,感受那個時代知識分子所肩負的責任與壓力。比起官方記錄的宏大敘事,日記更能捕捉到時代氛圍的細微變化,以及個人在時代洪流中的掙紮與堅守。這種以“微觀視角”映照“宏大曆史”的手法,往往能産生令人震撼的閱讀體驗。

評分

文筆不錯,值得讀

評分

不錯,喜歡,速度贊一個

評分

超級贊!值得一讀的書,很有趣,

評分

支持一下作者,作為同學友情支持

評分

超級贊!值得一讀的書,很有趣,

評分

有關考古大傢夏鼐的軼事,很有看頭。

評分

三杯吐然諾,五嶽倒為輕。

評分

文筆不錯,值得讀

評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