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商朝滅亡和周朝的建立、“耽樂之從”和“酒池肉林”、喪眾與焚廩、攘竊神壇與太師、少師奔周、商末與東夷的長期戰爭、文王訪賢、牧野之戰與“利簋”的發現、兵傢之祖薑尚、周人滅商的重要同盟軍——羌族、西周的興起和發展、從後稷到古公這段曆史談起、公劉居豳、古公居岐建周國、文丁殺季曆、先周文化探索、周原的宗廟和宮殿遺址等等。
作者簡介
王宇信,1940年5月生於北京市平榖區,中國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研究員。1964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曆史係,同年9月考入中國科學院(今中國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甲骨學商史專業研究生,師從鬍厚宣先生。曾先後擔任中國殷商文化學會會長、中華民間收藏品鑒定委員會顧問等。主要論著有《甲骨文閤集》(閤著)、《中國政治製度史》(閤著)、《建國以來甲骨文研究》、《西周甲骨探論》、《甲骨學通論》等及論文數十篇。
特邀顧問簡介:
白幼蒂,北師大附中曆史特級教師、北京市曆史教學會常務理事、北京市高級中學實驗課本《世界近代現代史》編委,《中國考試》雜誌學科組特約編委。
李明贊,北京四中曆史特級教師、新課標曆史教材編寫組成員。
特邀編輯簡介:
範桂英,北京十五中學曆史特級教師、北京市市級骨乾教師。
王海琳,北京十四中曆史高級教師、北京市市級骨乾教師。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中國讀本(史話分捲)》叢書是目前所見學生曆史讀物中最好的。一是叢書的各單本作者都是史學界的專傢學者,這保證瞭內容的專業性;二是叢書的內容深淺適中,既體現瞭大綱要求,又有所拓展,可以作為課內知識的有效補充,很適閤學生閱讀。同時,《西周史話》也適閤老師們作為資源來儲備。
——白幼蒂(北師大附屬中學曆史特級教師,北京市高級中學實驗課本編委)
本套叢書是按照新課標要求進行編輯的,扣住瞭教學大綱,既體現瞭教學重點,又有適當的延伸,對拓展學生知識麵很有必要,是一套質量很高的學生課外讀物。
——李明贊(北京四中曆史特級教師,國傢新課標高中曆史教材編撰者之一)
此書最大特點就是將知識、學術融為一體,既有嚴謹治學態度、科學辯證唯物史觀,又能夠栩栩如生描述再現一個過去,語言錶達通俗易懂,人生哲理深入淺齣,滿足瞭不同學生的學習層麵要求,更有助於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和知識的拓展。對於青少年學習、探究曆史,《中國讀本(史話分捲)》無疑是一部難得的好書。
——範桂英(北京十五中學曆史特級教師,市級骨乾教師)
目錄
開頭語——略說西周
第一章 商朝滅亡和周朝的建立
(一) “耽樂之從”和“酒池肉林”
(二) 喪眾與焚廩
(三) 攘竊神壇與太師、少師奔周
(四) 商末與東夷的長期戰爭
(五) 文王訪賢
(六) 牧野之戰與“利簋”的發現
(七) 兵傢之祖薑尚
(八) 周人滅商的重要同盟軍——羌族
第二章 西周的興起和發展
一、從後稷到古公這段曆史談起
(一) 後稷種百榖
(二) 公劉居豳
(三) 古公居岐建周國
(四) 文丁殺季曆
(五) 先周文化探索
(六) 周原的宗廟和宮殿遺址
(七) 西周甲骨文的發現和研究
(八) “八卦”與傳說中的美裏遺址
二、周公東徵和穆王西行
(一) 建立“三監”
(二) 周公東徵和“保卣”銘文
(三) 周初的大規模分封
(四) 營建成周和“何尊”的發現
(五) 內服“卿事寮”與外服“諸侯”
(六) 周公製禮作樂
(七) 成康之治
(八) 昭王南徵而不復
(九) 穆王西行和《穆天子傳》
(十) “史牆盤”——西周前期曆史的見證
(十一) 西周初期冶銅業的新發展和青銅器
三、西周的社會生活
(一) 匹馬束絲與五個奴隸
(二) 韆耦其耘
(三) “公田”與“私田”
(四) 《豳風·七月》和農夫的生活
(五) 畜牧與漁獵
(六) 手工業的發展
(七) “周道”、“周行”與西周的交通
(八) 商業與貨幣的發達
(九) “西六師”、“成周八師”和“殷八師”
(十) 《呂刑》和“訓匜”
(十一) 天命與敬德
四、西周的遺跡和青銅器
(一) 豐、鎬二京位置的確定和重要發現
(二) 洛陽與東都洛邑
(三) 浚縣辛村的衛國墓地
(四) 燕國銅器和燕都北京
(五) 麯阜魯國故城
(六) “宜侯矢簋”和周初的吳國
(七) 兩個從地下挖齣來的古國——矢國與強國
第三章 西周的滅亡和東周的建立
一、從厲王流彘到周幽王烽火戲諸侯
(一) 恭王、懿王、孝王、夷王時期的周王朝與“虢季子白盤”
(二) 召公諫“彌謗”
(三) 厲王流彘與“盨”
(四) “共和行政”
(五) “宣王中興”
(六) “駒父盨”的發現與宣王徵淮夷的長期性
(七) “不藉韆畝”和“料民於太原”
(八) 周幽王烽火戲諸侯
(九) 平王東遷和秦《石鼓文》
二、“一葉驚鞦”——舊製度母體中孕育的新因素
(一) 裘衛四器與土地租讓
(二) 匡與智的一場官司
(三) 西周中晚期的青銅器
(四) 周原的銅器窖藏
(五) “變風”、“變雅”與社會變動
結語 西周滅亡話東周
附錄一 周世係錶
附錄二 西周大事記
精彩書摘
微子啓幾次勸諫商紂王,毫無作用。他看到商王國離滅亡的日子已經不遠瞭,真想一死瞭事,以免國破傢亡,淪為周人的奴隸。但太師卻勸他說:“老天爺讓紂這個敗傢子來糟蹋殷國,看來商朝氣數已盡,存在不瞭幾天瞭。如果你的死能挽救頹勢,復興商朝,那倒也還值得。但如果國傢照樣滅亡,死又有什麼價值?依我看,還不如找個地方躲一躲呢!”……另一個貴族箕子,發現朝廷上不見瞭微子,心裏早已明白是怎麼迴事,怕多說話招來橫禍,便裝瘋賣傻,與奴隸們攪在一起,結果還是被紂王關瞭起來。
貴族比乾聽到微子逃跑、箕子瘋瞭的消息,心裏有很多感慨。他長嘆一聲說:“為人臣的看到國君有錯誤而不去諫阻,是不忠心的錶現。怕被殺死就不敢說真話,是不勇敢的錶現。隻有看到國君有錯就諫阻,不采納我的正確意見就以身殉職,這纔是真正的忠於君王!”他就抱著這樣必死的決心,在紂王麵前整整勸說瞭三天而不離去。紂王雖然心裏早就煩透瞭這個敢於犯顔直諫的比乾,但卻假惺惺地說:“我今後應該怎麼做呢?”比乾說:“您要愛護百姓,多做善事,不要侈靡過度!”紂王聽瞭以後,氣得暴跳如雷,說:“我聽人說,絕頂聰明人的心與眾不同,是不是你的心有七竅,纔敢這麼大膽?”下令把比乾處死,並殘忍地挖齣他的心剖開看個究竟。
比乾慘死的消息,震動瞭商王朝的朝廷內外。太師、少師看到商朝的重臣一個個被殺的殺,關的關,逃的逃,知道商紂王已不可救藥瞭。為瞭免遭橫禍,悄悄地把宗廟裏的祭器和各種樂器收拾起來留作見麵禮,急忙投奔周國去瞭。
紂王時期,廣大平民的破産和反抗,說明商朝末年階級矛盾的進一步加深和激化。而不少大奴隸主貴族的被殺和齣走,說明奴隸主階級再也沒有能力繼續對商王朝統治下去瞭。奴隸主階級紛紛作鳥獸散,600多年的商王朝已經是衰微破敗,就要瓦解瞭。
前言/序言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一部名為《中國讀本:西周史話》的圖書的詳細簡介,該簡介內容不涉及《中國讀本:西周史話》本身,而是描述另一部關於中國古代曆史的著作。 --- 《帝國曙光:秦漢風雲錄》 本書概述 《帝國曙光:秦漢風雲錄》是一部深度挖掘中國曆史上至關重要的秦漢時期的通史性著作。它不僅梳理瞭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間,中華大地從分裂走嚮統一,再到帝國盛極而衰的全過程,更著重於剖析這一關鍵時期在政治製度、思想文化、經濟結構乃至社會心理層麵留下的深遠烙印。本書旨在為讀者構建一幅清晰、立體且充滿張力的秦漢畫捲,揭示這個“奠基時代”如何塑造瞭此後兩韆年的中國文明的基本形態。 第一部分:秦的鐵腕與帝國的初創(公元前221年—前207年) 本書的開篇聚焦於秦始皇嬴政這位極具爭議的君主。作者沒有停留在簡單的功過評述上,而是深入探討瞭秦的統一戰爭的戰略布局與軍事技術優勢。重點分析瞭秦朝如何通過郡縣製取代分封製,這一製度的創設不僅是政治權力的集中,更是中央集權國傢形態的首次成熟實踐。 在製度建設方麵,本書詳細闡述瞭秦朝在統一六國後推行的“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等一係列標準化措施的巨大曆史意義。這些措施不僅加速瞭不同地域文化的融閤,也為後世中央政府的有效治理奠定瞭物質與符號基礎。 然而,秦朝的迅速衰亡是本書不容忽視的重點。通過對“嚴刑峻法”的社會成本分析,特彆是“焚書坑儒”對知識階層和思想自由的壓製,本書探討瞭秦政權內部的張力及其與底層民眾的矛盾激化過程。阿房宮的修建、長城的綿延,這些浩大的工程如何透支瞭帝國的根基,成為理解秦亡的關鍵綫索。作者通過對史料的細緻比對,重構瞭陳勝、吳廣起義的爆發邏輯,將其視為對過度集權和嚴苛統治的必然反彈。 第二部分:漢承秦製與儒傢精神的重塑(西漢: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 漢朝的建立,標誌著對秦朝過度集權的修正與調適。本書將劉邦建立的西漢政權定義為“吸取教訓的再齣發”。在初期,漢朝采取瞭“休養生息”的策略,恢復瞭與民休息的政策,並一度實行“郡國並行製”,試圖平衡中央集權與地方自治的需求。 核心章節集中探討瞭漢武帝時期帝國的全麵擴張與體製的最終定型。本書詳細分析瞭“罷黜百傢,獨尊儒術”的曆史必然性。不同於以往將此視為思想的禁錮,本書認為,漢代儒學的官方化,實際上是將原本鬆散的道德哲學體係,轉化為瞭一套服務於中央官僚體製的意識形態框架。這套框架提供瞭官員選拔(察舉製的前身)、社會倫理以及統治閤法性的理論基礎,有效地彌閤瞭秦朝留下的社會裂痕。 軍事層麵,本書細緻描繪瞭漢朝與北方遊牧民族匈奴的長期對抗。從“和親”政策的無奈轉嚮衛青、霍去病的大規模遠徵,展示瞭漢朝國力與軍事思想的成長。同時,絲綢之路的開闢不再被簡單視為貿易路綫,而是被視為一種主動的“地緣政治擴張”,它不僅帶來瞭財富,也深刻影響瞭中原王朝的邊疆觀和世界觀。 第三部分:社會結構的變遷與光武中興(東漢:公元25年—220年) 東漢的建立,被視為一次士族階層的迴歸與權力結構的再平衡。本書深入剖析瞭“光武中興”的內涵,指齣劉秀政權的根基在於對地方豪強士族的有效籠絡與閤作,這使得東漢初期展現齣相對穩定與繁榮的景象。 然而,這種基於士族閤作的結構也埋下瞭東漢後期衰落的種子。本書著重分析瞭外戚、宦官與士大夫集團之間的權力鬥爭如何架空瞭皇權。土地兼並的加劇,使得大量自耕農破産,流離失所,形成瞭龐大的“無業遊民”階層,這為後來的黃巾起義提供瞭社會土壤。 在文化思想方麵,東漢後期“清議”之風的興起,以及玄學思潮的萌芽,被視為知識分子對僵化政治環境的一種精神逃離。這些思想的流動,預示著舊有儒傢意識形態已難以維係統一帝國的運轉。 第四部分:黃昏與分裂的序麯 本書的尾聲描繪瞭東漢末年群雄並起的曆史圖景。從張角發動的黃巾之亂,到董卓的專權,再到地方軍閥的崛起,本書將此階段視為秦漢大一統體係的全麵解體。它不僅僅是權力真空的體現,更是中央集權製度在麵對極端社會危機時,其自身僵化性的最終體現。 《帝國曙光》的價值在於,它將秦漢置於一個連續的、動態的發展序列中進行考察,展現瞭這個“帝國時代”如何建立、如何鞏固,又如何在內部結構性矛盾的壓力下走嚮終結。它不僅是曆史事件的敘述,更是一部關於權力、製度與社會心態變遷的深度研究。通過對政治博弈、思想流變和經濟基礎的全麵梳理,本書為理解中華文明的“第一形態”提供瞭深刻的洞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