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灾害防御能力评估理论与实证研究

气象灾害防御能力评估理论与实证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宁等 著
图书标签:
  • 气象灾害
  • 防御能力
  • 风险评估
  • 灾害管理
  • 气候变化
  • 可持续发展
  • 区域安全
  • 应急管理
  • 理论研究
  • 实证分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33388
版次:1
商品编码:1210178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自然灾害损失、恢复力、风险评估理论与实践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76
字数:41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气象灾害防御能力评估理论与实证研究》从气象灾害防御资源禀赋与时间过程二维视角,揭示气象灾害防御能力的内涵与外延;根据能力结构分解理论,把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分解为监测与预警、风险沟通、工程防御、经济防御和社会防御五种能力要素;通过文献频度统计和专家咨询等定性方法及因子分析等定量统计手段,建立了气象灾害防御能力评价的“一般指标-候选指标-备选指标”的三级指标体系;借鉴组织投入产出效率评价理论,运用数据包络模型方法评估了中国省域尺度气象灾害防御能力水平;基于气象灾害防御的现状能力与需求能力的差距,构建了气象灾害防御能力水平提升与结构均衡发展的政策体系。

内页插图

目录

目录
第1章 绪论 1
1.1 研究意义 1
1.2 研究内容及目标 2
1.3 气象灾害 3
1.4 自然灾害防御能力 5
1.5 气象灾害防御能力界定 8
1.6 气象灾害防御能力评估 16
1.7 本章小结 18
主要参考文献 19
第2章 气象灾害及其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22
2.1 气象灾害概况 22
2.2 气象灾害灾情变化趋势 27
2.3 暴雨洪涝及其影响 35
2.4 干旱及其影响 42
2.5 台风灾害及其影响 47
2.6 寒潮灾害及其影响 48
2.7 雷暴等强对流天气灾害及其影响 50
2.8 沙尘暴及其影响 51
2.9 本章小结 52
主要参考文献 52
第3章 气象灾害防御能力评估理论构建 55
3.1 气象灾害防御能力评估理论基础 55
3.2 气象灾害防御能力评估模型构建 72
3.3 本章小结 78
主要参考文献 78
第4章 中国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建设现状 80
4.1 气象灾害监测与预警能力建设 80
4.2 气象灾害风险沟通能力建设 85
4.3 气象灾害工程防御能力建设 94
4.4 气象灾害经济防御能力建设 97
4.5 气象灾害社会防御能力建设 99
4.6 本章小结 145
主要参考文献 146
第5章 中国气象灾害防御能力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148
5.1 一般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149
5.2 候选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153
5.3 被选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165
5.4 本章小结 176
主要参考文献 177
第6章 中国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定量评估 179
6.1 目前灾害防御能力评价方法回顾 179
6.2 气象灾害防御能力评价方法与评价过程 181
6.3 气象灾害单项防御能力评估 185
6.4 气象灾害综合防御能力评估 196
6.5 本章小结 213
主要参考文献 213
第7章 气象灾害防御的发展趋势 217
7.1 国际气象组织机构灾害的防御工作内容 217
7.2 国际气象灾害防御技术 229
7.3 本章小结 242
主要参考文献 242
第8章 提升我国气象灾害防御能力的政策建议 243
8.1 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建设政策体系 243
8.2 气象灾害监测与预警能力建设政策建议 245
8.3 气象灾害风险沟通能力建设政策建议 247
8.4 气象灾害工程防御能力建设政策建议 249
8.5 气象灾害经济防御能力建设政策建议 251
8.6 气象灾害社会防御能力建设政策建议 253
8.7 气象灾害影响评估制度和防御能力结构协调发展政策建议 257
8.8 本章小结 259
附录 260
WMO气象与水文部门防灾减灾能力评价调查问卷 260
索引 275
气象灾害风险管理与社会韧性构建研究 作者: [此处填写作者姓名] 出版社: [此处填写出版社名称] 出版日期: [此处填写出版日期] --- 内容提要 本书聚焦于当代社会面临日益严峻的气象灾害挑战,系统性地探讨了气象灾害风险的识别、评估、管理,以及如何通过有效的社会治理和工程技术手段提升社会整体的韧性(Resilience)。全书以跨学科的视角,整合了气象学、地理信息科学(GIS)、风险管理学、社会学和公共政策等多个领域的理论框架与实践经验,旨在为政府决策者、灾害管理专业人员、城市规划师以及相关科研工作者提供一套全面、深入且具有操作性的研究指南和实践参考。 本书摒弃了单纯的灾害发生概率计算,转而强调灾害暴露度、脆弱性与恢复能力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它不仅关注极端天气事件本身的物理特性,更深入剖析了社会经济结构、基础设施布局、社区治理水平等非物质因素在灾害后果放大或减轻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 全书结构清晰,理论论述与案例分析相结合,旨在构建一个从宏观政策到微观社区层面的多尺度气象灾害防御与适应体系。 --- 详细章节概览 第一部分:气象灾害风险的理论基础与量化方法 第一章:气象灾害风险的再定义与学科前沿 本章首先梳理了传统灾害科学中风险的定义,并引入了现代系统论视角下的风险概念,强调风险是系统内在属性的动态体现。重点探讨了气候变化背景下气象灾害(如极端降水、热浪、强风暴)的频率、强度和时空分布特征演变,并引入了“累积风险”和“复合风险”的概念,为后续的评估工作奠定理论基础。 第二章:多源数据融合与灾害暴露度建模 本章详述了现代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所需的数据基础。内容涵盖了高精度气象再分析数据、遥感数据(卫星、无人机)、地面观测网络以及社会经济普查数据的集成技术。核心内容集中于如何利用GIS和空间分析技术,构建高精度的地理空间暴露度模型,特别是针对关键基础设施(如电网、交通枢纽、生命线工程)的空间敏感性分析。 第三章:脆弱性分析的社会经济维度 传统的脆弱性多侧重于物理结构,本书则大幅拓展了社会脆弱性的研究范畴。本章详细阐述了社会经济脆弱性指数(SEVI)的构建方法,包括人口结构(年龄、健康状况)、收入不平等、社会资本和信息获取能力对灾害损失的影响机制。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了不同社会群体在面对同一灾害冲击时的差异化反应。 第四章:情景模拟与损失预估的集成框架 本章提出了一个集成的、基于概率的损失预估框架(Probabilistic Loss Estimation Framework)。通过引入蒙特卡洛模拟和贝叶斯网络方法,实现了将气象灾害情景(Hazard)、系统暴露度(Exposure)和脆弱性(Vulnerability)进行有机耦合。重点讨论了“预估损失不确定性”的处理和量化方法,以指导保险和财政准备工作。 第二部分:社会韧性与治理体系构建 第五章:城市韧性:结构优化与系统冗余 本章聚焦于城市层面的空间规划与工程技术对韧性的贡献。内容涵盖了绿色基础设施(如海绵城市理念)在应对暴雨内涝中的作用,以及关键基础设施网络拓扑结构的优化设计,以增强系统在局部节点失效后的快速重构能力。探讨了“工程冗余”与“系统韧性”之间的平衡点。 第六章:社区层面的适应性管理与社会资本 本章深入到微观层面,强调社区作为灾害防御的第一道防线的重要性。分析了有效的社区预警响应机制的构建要素,包括预警信息的及时传递与可理解性。核心内容是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在灾害恢复中的催化作用,例如邻里互助网络、志愿者组织在信息共享和资源动员中的效能评估。 第七章:灾害治理的政策工具与跨部门协作 本章探讨了政府在气象灾害管理中的角色定位与政策工具箱。内容涉及风险信息公开制度、土地利用分区管制、财政风险转移机制(如灾害保险补贴政策)的设计与评估。重点分析了不同层级政府(中央、地方)和不同部门(气象、应急管理、住建)之间信息共享与决策协同的障碍与突破口。 第八章:从恢复到“韧性建设”的思维转型 本书的收官之章,旨在引导研究和实践从传统的“灾后重建”思维向“前瞻性韧性建设”思维转变。本章提出了监测与学习循环(Monitor-and-Learn Cycle)机制,强调将灾害事件作为检验和优化现有防御体系的机会。探讨了长期气候适应性规划(LCP)如何融入日常城市管理,实现可持续的气候适应目标。 --- 本书的创新与特色 1. 视角融合性: 本书突破了单一的气象学或工程学视角,深度融合了社会科学对人类行为和组织响应的分析,构建了“人-技术-环境”三位一体的风险评估框架。 2. 量化方法的先进性: 引入了高阶的统计模型和空间计量方法来处理复杂、非线性的灾害数据,特别是在脆弱性量化和不确定性分析方面具有显著的实践指导意义。 3. 强调“恢复力”: 与侧重“降低发生概率”的传统研究不同,本书将社会和基础设施的“恢复速度与质量”作为核心评估指标,突显了适应性管理的前瞻性。 4. 政策导向明确: 书中的每一部分理论探讨都紧密结合了可操作的政策建议和治理模式创新,为提升国家和区域的气象灾害管理水平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 --- 适用对象 气候变化与环境科学专业研究生及研究人员 应急管理、城市规划与公共政策领域的从业者 政府部门负责防灾减灾、国土空间规划的决策人员 基础设施运营与风险管理领域的工程师和顾问

用户评价

评分

老实说,最初吸引我翻开这本《气象灾害防御能力评估理论与实证研究》的,并非我对学术理论有多么深厚的造诣,而是一种朴素的好奇心。生活中,我们总能听到关于某地遭受了多大的气象灾害,损失了多少财产,甚至有人受伤。这些信息常常让我感到一种无力感,仿佛灾害是不可抗拒的命运。然而,“防御能力”这个词,却传递出一种主动性和可操作性。它暗示着,我们并非只能被动承受,而是可以通过努力来提升抵御灾害的能力。我很好奇,这本书是如何界定“防御能力”的?它是仅仅指物质上的基础设施,比如加固的堤坝、更牢固的房屋,还是也包含了社会层面的因素,例如预警系统的有效性、公众的应急响应知识,甚至是政府的决策机制?“理论与实证”的组合,让我期待书中能够解释“为什么”这样做有效,以及“如何”将理论应用到实际中。如果书中能够通过生动的案例,展示一些在灾害防御方面做得非常出色的地方,对比那些做得不尽人意的地方,我想这会是非常有启发的。我尤其关注那些能够引起共鸣的、贴近普通人生活的评估方法和改进建议。这本书会不会告诉我们,作为普通市民,我们可以在哪些方面做出努力,来提升自己和家人的“防御能力”?它有没有可能揭示一些我们平时忽略了的,却至关重要的防御环节?我期待它能给我带来一种“原来如此”的顿悟,以及一种“我也能做点什么”的信心。

评分

《气象灾害防御能力评估理论与实证研究》这个书名,一下子就击中了我的兴趣点。作为一名长期关注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的人,我深知气象灾害的频发和增强,对人类社会造成的威胁日益严峻。这本书的标题直接点出了“评估”这个关键词,这让我立刻联想到,我们是否真的有一套系统化的方法来衡量一个地区、一个社区,甚至一个国家在应对气象灾害方面的“实力”?“理论”二字,我希望它能提供一套扎实的学术支撑,阐释构建评估体系的逻辑和方法论。比如,如何科学地界定“防御能力”的内涵和外延?评估指标体系应该包含哪些要素?不同的气象灾害(如洪水、干旱、台风、暴雪等)是否需要差异化的评估方法?而“实证研究”则是我最为期待的部分。我希望书中能够通过大量的真实案例,展示这些理论如何在实践中得到应用。这些案例研究是否会涵盖不同地理区域、不同发展水平的地区?它们能否揭示出不同地区在气象灾害防御能力上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深层原因?我特别想知道,那些在应对气象灾害方面表现优异的地区,他们的成功经验是什么?这本书能否为我们提供可借鉴的模式和策略,帮助我们弥合能力上的短板,真正有效地提升全社会的抗灾韧性?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宏观的视角,也包含微观的细节,让我们能够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气象灾害的挑战,以及我们应对挑战的可能性。

评分

当我注意到《气象灾害防御能力评估理论与实证研究》这个标题时,脑海中立即浮现出许多与气象灾害相关的画面:肆虐的台风摧毁房屋,汹涌的洪水吞噬家园,炙烤的干旱让土地龟裂。这些场景无不彰显着气象灾害的破坏力,也让“防御能力”这个词显得尤为重要。这本书的“理论”部分,我设想会深入探讨构建一套科学、严谨的评估体系所需的理论基础。这其中是否会涉及到多学科的融合?比如,如何运用统计学的方法来量化风险?如何借鉴社会学理论来分析社区的脆弱性?又或者,经济学原理在资源配置和灾害损失评估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我猜测,作者一定花费了大量心血来梳理和构建这套理论框架。而“实证研究”则意味着这一切并非纸上谈兵,而是有着真实的发生地和数据支撑。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呈现一些具体的研究案例,例如对某个典型区域在面对特定气象灾害时,其防御能力的具体评估过程。这种评估是否会涉及到对基础设施、预警机制、应急响应流程、公众意识等多个维度的考察?书中能否通过图表、数据分析,直观地展示评估结果,并进一步分析其背后的原因?我希望这本书能为我们提供一个清晰的视角,去理解“防御能力”究竟包含哪些要素,以及我们应该如何衡量和提升它们,从而让我们的社会在面对自然挑战时,能够更加坚韧和从容。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实在引人注目——《气象灾害防御能力评估理论与实证研究》。作为一名对减灾防灾领域抱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常常被那些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所触动,也渴望了解我们究竟能做些什么来抵御它们。这本书的标题直接点出了核心——“防御能力评估”,这让我联想到,我们是不是真的对自身的脆弱性有清晰的认识?评估,意味着有一套标准、一种方法论,能够量化我们在面对台风、洪水、干旱等灾害时的“抵抗力”。而“理论与实证”的结合,更是给我了一种可靠的期待。理论部分,我希望能够深入浅出地解读那些支撑起评估体系的科学原理,比如风险分析、脆弱性指标的构建,甚至可能涉及到一些经济学、社会学、地理学的交叉分析。而“实证研究”则意味着书中不会是空谈,会有具体的案例分析,可能是对某个地区、某个行业,甚至是某个社区在特定气象灾害下的防御能力的考察。我特别好奇,这些实证研究是如何进行的?数据是如何收集的?分析结果又为我们揭示了哪些不为人知的脆弱环节?这本书能否帮助我们理解,在灾害来临时,哪些因素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又该如何有针对性地加强我们的防御?它会不会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就能提升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穿梭于理论的殿堂和现实的土壤之间,让我对气象灾害的防御有一个系统而深刻的认知。

评分

乍一看到《气象灾害防御能力评估理论与实证研究》这本书名,我脑海中就勾勒出一幅画面:专家们坐在会议室里,讨论着各种复杂的图表和数据,试图找出一条对抗无情自然力量的途径。然而,作为一名普通读者,我对“防御能力”的理解或许更偏向于实际的感受。它意味着,在灾害来临时,我的家是否能安然无恙?我的亲人是否能得到及时的救援?我的生活是否能尽快恢复正常?这本书的“理论”部分,我期待它能以一种相对易懂的方式,为我解释“防御能力”究竟是如何被定义和衡量的。它是否会涉及到一些基础的科学知识,比如气象学的基本原理,或者一些社会学的概念,比如社区的凝聚力和组织能力?而“实证研究”则更让我好奇。这本书会讲述哪些真实的故事?是关于某个城市如何通过修建防洪堤坝,成功抵御了百年一遇的洪水?还是关于某个乡村,如何通过建立有效的预警网络,将灾害损失降到最低?我希望能看到具体的案例分析,了解这些“防御能力”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又是什么因素促成了它们的有效性。它是否会给出一些具体的建议,让我们这些生活在灾害频发地区的人们,能够知道如何为自己和家人筑起一道更坚实的“防御墙”?我期待这本书不仅能让我增长知识,更能给我带来一些实际的启发和信心,让我不再对气象灾害感到全然的恐惧,而是能够积极地思考如何与之共存,并努力提升自己的“防御能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