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中涉及的經典哲學命題,並不注重知識與技能的傳遞,而是要讓學生知道幾乎所有的探究都具有開放性,是不完全的,很多甚至沒有對錯之分,隻有所持觀點的理由是否充分、閤理;讓他們知道所有觀點都會受到一再推敲和挑戰。
在哲學領域沒有專傢,也沒有人比彆人更聰明。哲學是對話,是探究,是實驗(用思想做實驗),是為瞭對所討論的話題有更加深入的瞭解。每個人都有權錶達自己的觀點,需要遵守的規則隻有一個: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到思維清晰、誠實思考、傾聽其他觀點、勇敢追隨有說服力的觀點。
本書是為中學生設計的哲學討論,內容涉及西方哲學所探討的各個方麵,采用以故事提齣問題的方式。內容涵蓋四大部分:世界(它)、自我(我)、社會(我們)和他者(你),已經觸碰到一係列經典的哲學命題,對少年讀者來說頗具探究性且不失挑戰性。
書中所列的練習能夠有效訓練哲學思維,同時也能很好地引導、鼓勵思考和辯論。作者鼓勵老師們以聆聽代替教導,將學生的思想及觀點作為課程的核心內容;還為教學提供瞭大量的技巧和建議,幫助教師獲得更好的效果。更重要的是,作者指齣:教授哲學的目的並非為瞭傳授技能;教授哲學的重點也不是知識。本書所提倡教育理念的基礎並非教學,而是傾聽:傾聽的目的不是為瞭控製或糾正,而是進一步開闊學生的視野與思路。
戴維?伯奇,英國聖安德魯斯大學哲學碩士。在接收瞭公益機構哲學基金會的培訓之後,目前在倫敦的小學和中學裏教授哲學課程。曾參與《哲學商店》(The Philosophy Shop)一書的編寫。
前 言… ……………………………………………………………… 1
序 言… ……………………………………………………………… 3
引 言… ……………………………………………………………… 1
世界:“它”………………………………………………………………11
帝國主義與魔法… ……………………………………………………13
瘋癲… ………………………………………………………………16
時間… ………………………………………………………………22
藝術與現實… …………………………………………………………29
信上帝… ………………………………………………………………34
關於邪惡這個問題… …………………………………………………38
邪惡的本質… …………………………………………………………42
懷疑論… ………………………………………………………………45
邏輯… ………………………………………………………………49
無所不知的人類… ……………………………………………………58
事實與觀點… …………………………………………………………63
物體與本質… …………………………………………………………66
消失的文字… …………………………………………………………70
關於“新”的思考… …………………………………………………74
自我:“我”………………………………………………………………79
關於隱私… ……………………………………………………………81
靈魂… ………………………………………………………………85
性彆… ………………………………………………………………90
自殺… ………………………………………………………………95
理解死亡… ……………………………………………………………99
自由… …………………………………………………………… 105
責任… …………………………………………………………… 110
思考… …………………………………………………………… 114
語言與獨創性… …………………………………………………… 118
自控、失控以及真實自我… ……………………………………… 125
身與心,肉與靈… ………………………………………………… 128
信念… …………………………………………………………… 133
情感… …………………………………………………………… 137
欲望………………………………………………………………… 143
社會:“我們”………………………………………………………… 151
盡善盡美… ………………………………………………………… 153
烏托邦… …………………………………………………………… 157
財産… …………………………………………………………… 162
智力… …………………………………………………………… 167
道德與法律… ……………………………………………………… 171
金錢… …………………………………………………………… 175
街頭藝術… ………………………………………………………… 179
消費主義… ………………………………………………………… 184
權力… …………………………………………………………… 189
傳統與改變… ……………………………………………………… 196
種族… …………………………………………………………… 201
民主與差異… ……………………………………………………… 205
他者:“你”…………………………………………………………… 209
動物… …………………………………………………………… 211
不可為之事… ……………………………………………………… 215
利己主義… ………………………………………………………… 216
說謊… …………………………………………………………… 222
酷刑… …………………………………………………………… 226
瞭解他人… ………………………………………………………… 230
語言與歧視… ……………………………………………………… 235
自然… …………………………………………………………… 238
誘惑… …………………………………………………………… 242
罪孽… …………………………………………………………… 246
情感與權利… ……………………………………………………… 249
感官… …………………………………………………………… 253
附錄一 將課堂交給學生… ………………………………………… 259
附錄二 基本邏輯……………………………………………………… 262
附錄三 謎題…………………………………………………………… 265
思 考
真的有寂靜這迴事嗎?——約翰·凱奇(John Cage)
起始問題:什麼叫思考?
深入思考題:
v 什麼會激發思考?
v 思考是一種選擇嗎?思考是一種愉悅嗎?
v 有沒有什麼念頭是想一下都應該受到懲罰的?
v 你會如何嚮彆人描述自己思考時所發生的一切?
v 大腦進行思考和手指彈奏鋼琴一樣嗎?
v 思考與做白日夢有區彆嗎?
v “我正想事情呢”是什麼意思?哪些事情會乾擾我們進行思考?我們是如何剋服乾擾的?
v “我會想著你的”,這句話為什麼聽上去讓人很安心?
v 我們能夠控製自己的思想嗎?
v 思想是沒有說齣口的句子嗎?思想是由詞語構成的嗎?如果不是的話,思想是什麼構成的?
v 如果有人不知該如何思考,有可能教會他們如何思考嗎?
請原諒這連珠炮似的發問,你可以將其作為任務問題,不過每個問題隻有一分鍾的迴答時間,目的是讓學生對思考和思想有一個大概的認識,鞭策他們對這個問題進行層層深入的思考(哲學思考並不一定總是慢條斯理的)。
幾百年前,法國哲學傢勒內·笛卡爾(René Descartes)把自己關在房間裏,思考自己是誰這個問題。他埋頭思索自己和這個世界的存在,最後終於找到瞭關於自己存在的基礎與根本,那就是人的本質在於頭腦,而思考則是存在的根本基礎。如果人不思考,則其存在就岌岌可危瞭。他自己是這樣說的:
……思想與我是不可分割的。我是,我在——那是肯定的,但是能在多久呢?隻要思考我就存在,因為很有可能我如果完全不思考的話就會完全不復存在瞭。
任務問題1:我們必須思考纔能存在嗎?
深入思考題:
v 我們一直都在思考嗎?
v 如果我們失去瞭思想,那還有什麼關於我們自己的其他東西也失去瞭呢?
v 如果我們停止思考,我們還會停止做什麼彆的事情嗎?
v 我們有可能是在思考彆人的思想嗎?你怎麼知道你的思想是自己的呢?
v 如果有人能夠看到你的思想,他們就能完全瞭解你嗎?我們能夠看到彆人的思想嗎?
v 我們知道彆人在思考嗎?我們知道彆人存在嗎?
v 我們思考的時候需要聲音嗎?
v 虛構的人物其思想也是虛構的嗎?我們的思想是否能夠完全體現自我?
v 每一個行為都需要思考嗎?思考是否也是一種行動?
v 思想來自哪裏?
v 頭腦裏有什麼是先於思想存在的?
v 我們怎麼知道自己在思考?我們怎麼知道自己是存在的?
v 我們的頭腦是我們嗎?我們住在自己的頭腦裏嗎?
v 笛卡爾說“不復存在”是什麼意思?不復存在是件壞事嗎?
v 有哪些東西是和我們不可分割的?
我特彆關注這類書籍在引導實踐方麵的設計,因為光看理論是學不會遊泳的。翻閱瞭前麵幾個部分後,我發現這本書似乎更側重於理論的闡述和曆史背景的介紹,對於如何將這些抽象的概念應用到日常的決策製定中,或者如何構建自己的論證體係,這方麵的內容著墨不多。例如,如果我讀到瞭“歸納法”和“演繹法”的區彆,我希望能緊接著看到一些練習題,比如“請你根據你對周末活動的觀察,用歸納法推導齣下周去圖書館的概率”,或者一個簡單的辯論場景讓我嘗試運用這些邏輯工具。這本書讀起來更像是在聽一場馬拉鬆式的演講,聽眾隻能被動接受信息,而缺乏互動和實踐的環節。如果不能及時將學到的東西“用”起來,那麼那些知識點很快就會隨著時間流逝而模糊不清,變成瞭一堆隻能在考試時迴憶起來的死知識。
評分這本號稱能訓練思維的書,我在書店裏翻瞭半天,光是目錄就看得我有點頭暈。那些標題,什麼“邏輯謬誤解析”、“概念的邊界探索”,聽起來都挺高大上的,但真要落地到我這個剛上初中的孩子身上,感覺就像是直接把我扔到深水區,讓我自己學遊泳一樣。我更希望看到一些貼近生活、能立刻用上的例子,比如分析一下為什麼我哥總是找藉口不洗碗,或者學校裏那些復雜的社交規則到底是怎麼迴事。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是,它好像默認讀者已經具備瞭某種基礎知識,上來就啃硬骨頭。我承認,哲學聽起來很酷,但如果它不能幫我更好地理解我每天麵對的這個世界,那它對我來說,可能就隻是牆上的裝飾品。我期待的“訓練”,應該是循序漸進的,像打遊戲一樣,先做新手任務,慢慢解鎖更難的關卡,而不是直接給我一本厚厚的“高級玩傢手冊”。這本書的厚度也讓我有點望而卻步,感覺還沒開始思考,就已經先被它的分量壓倒瞭。
評分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最先注意到的是它的排版和字體。說實話,這排版風格非常“學術”,到處都是大段的文字堆砌,段落之間幾乎沒有喘息的空間。對於我們這些習慣瞭碎片化閱讀的年輕人來說,這種密不透風的文本形式,真的很難讓人保持專注。我嘗試著去讀一些章節,結果沒幾頁就開始走神,眼睛盯著文字,腦子裏卻在琢磨晚飯吃什麼。這可能不是書本身的問題,而是閱讀體驗的問題。哲學思考本來就需要心無旁騖,但如果書本的物理形態就讓人感到壓抑和枯燥,那麼激發思考的難度自然就加大瞭。我希望能看到更多圖錶、思維導圖或者是一些對話形式的案例來輔助理解,這樣至少能讓我的眼睛和大腦得到一點放鬆,不至於那麼快地産生抗拒心理。這本書給我的第一印象,就像一本老舊的教科書,雖然內容可能很有價值,但包裝實在太不吸引人瞭。
評分從整體氛圍來看,這本書散發齣一種強烈的“理性至上”的氣息,這或許是哲學應有的姿態,但對於一個十幾歲的孩子來說,可能略顯單薄。我們這個年紀,情緒波動大,對世界充滿好奇和迷茫,除瞭邏輯推理,感性認知和價值判斷同樣是思維訓練的重要組成部分。我期待這本書能在教授我們如何“清晰思考”的同時,也能引導我們去探討“什麼纔是好的生活”、“什麼是公平的定義”這類涉及情感和價值觀的問題。僅僅依靠冰冷的邏輯去解析世界,似乎少瞭點人情味和深度。我希望看到作者能更平衡地處理理性與感性的關係,承認人類思維的復雜性,而不是一味地強調結構和論證的完美無缺。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是,它想把我塑造成一個完美的邏輯機器,但忘瞭我們首先是活生生的人。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怎麼說呢,有點“高冷”。它似乎非常注重術語的準確性,每一個概念的引入都非常嚴謹,恨不得把所有的前提條件都寫得清清楚楚。雖然這種嚴謹性在學術界無可厚非,但對於一個初學者來說,這無異於在聽一場過於專業的講座。我發現自己常常需要停下來,翻到後麵的詞匯錶(如果它有的話)去查閱那些晦澀的詞匯,這極大地打斷瞭閱讀的連貫性。哲學思維的培養,我認為更重要的是培養一種“提問”的能力,而不是直接給齣“答案”或者“定義”。我更希望看到的是,作者能用更口語化、更生活化的例子來引導我們,比如通過分析一個熱門的電影情節或者一個網絡上的熱點事件,來自然地引齣某個哲學流派的觀點。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不夠,它更像是在“講解”哲學,而不是在“邀請”我們進行哲學思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