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因印刷批次不同,图书封面可能与实际展示有所区别,增值服务也可能会有所不同,以读者收到实物为准。
《中公版·2018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专用教材:小学语文历年真题汇编及标准预测试卷》精英团队编写:凝聚中公教师招考研究团队的集体智慧。
适用对象明确:为奋战于江西教招考试的考生量身定做。
编写力求严格:严格依据考试大纲,真实再现历年考题。
试题解析详尽:参考答案务求准确,试题解析精雕细琢。
融合特色精华:扫码立见视频讲解,视听帮助轻松复习。
冲刺复习佳品:未雨绸缪考前冲刺,及时进入临考状态。
购买本书即可享有增值服务——中公教育移动自习室,核心考点轻松学、在线题库任意练、考友圈答疑解惑、视频直播免费看,四位一体陪伴考生备战。教材和历年真题试卷搭配使用效果更佳!
内容简介
《中公版·2018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专用教材:小学语文历年真题汇编及标准预测试卷》是中公教育江西教师招聘考试研究团队在深入研究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大纲的基础上,聚集智慧编写而成。本套试卷汇集了近年来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的7套真题,并在此基础上严格依据考试大纲,精心准备了5套标准预测试卷。试卷内容高度还原,网罗各类考试考点,参考答案经过反复推敲,试题解析务求详细明了,让考生能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通过本试卷,我们切实希望能够帮助考生从整体上认识江西省教师招聘小学语文学科专业知识考试的特点,充分把握考试方向,了解考试重、难点,提高实战能力,轻松应对考试。
目录
试卷部分
江西省2017年中小学教师招聘笔试试卷小学语文(1)
江西省2016年中小学教师招聘笔试试卷小学语文(13)
江西省2015年中小学教师招聘笔试试卷小学语文(24)
江西省2014年中小学教师招聘笔试试卷小学语文(35)
江西省2013年中小学教师招聘笔试试卷小学语文(45)
江西省2012年中小学教师招聘笔试试卷小学语文(52)
江西省2011年中小学教师招聘笔试试卷小学语文(61)
江西省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小学语文标准预测试卷(一)(70)
江西省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小学语文标准预测试卷(二)(80)
江西省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小学语文标准预测试卷(三)(91)
江西省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小学语文标准预测试卷(四)(103)
江西省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小学语文标准预测试卷(五)(114)
答案部分
江西省2017年中小学教师招聘笔试试卷小学语文参考答案及解析(125)
江西省2016年中小学教师招聘笔试试卷小学语文参考答案及解析(132)
江西省2015年中小学教师招聘笔试试卷小学语文参考答案及解析(139)
江西省2014年中小学教师招聘笔试试卷小学语文参考答案及解析(144)
江西省2013年中小学教师招聘笔试试卷小学语文参考答案及解析(150)
江西省2012年中小学教师招聘笔试试卷小学语文参考答案及解析(155)
江西省2011年中小学教师招聘笔试试卷小学语文参考答案及解析(161)
江西省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小学语文标准预测试卷(一)参考答案及解析(167)
江西省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小学语文标准预测试卷(二)参考答案及解析(174)
江西省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小学语文标准预测试卷(三)参考答案及解析(180)
江西省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小学语文标准预测试卷(四)参考答案及解析(186)
江西省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小学语文标准预测试卷(五)参考答案及解析(192)
精彩书摘
江西省2016年中小学教师招聘笔试试卷
小学语文
(满分:100分时限:120分钟)
注意事项:
1.在作答前,请考生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试卷和《学科专业知识答题卡》的相应位置填写本人姓名和准考证号,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准确填涂准考证号。
2.本试卷满分100分,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客观题,共60道题,计50分,其中第1~20题每题0.5分,第21~60题每题1分。试题均为四选一的单项选择题,作答时请用2B铅笔在《学科专业知识答题卡》指定区域填涂,在试卷上作答一律无效。第二部分为主观题,共四道大题,计50分。作答时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学科专业知识答题卡》指定区域作答,在试卷上、草稿纸上或答题卡的非指定区域作答一律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监考老师,严禁将试卷和答题卡带出考场。
4.严禁折叠答题卡。
第一部分客观题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龟裂jūn唱和hè殚精竭虑dān
B.叱咄duō松脂zhǐ不落窠臼kē
C.佣人yònɡ挑拨tiǎo不容置喙huì
D.塑料suò眼睑jiǎn揠苗助长yà
2.《汉语拼音方案》对普通话音节的拼写有具体的规定,以下音节正确的是()。
A.xìu绣B.xüǎn选
C.píǎo皮袄D.Běijīnɡ北京
3.下列不读轻声的一项是()。
A.胳膊B.基本
C.尾巴D.招呼
4.下列选项中,韵母不同的一项是()。
A.丞B.臣
C.神D.仁
5.下列选项中,有儿化韵的一项是()。
A.少儿B.模特儿
C.女儿D.运动健儿
6.“文、花、加、凹、凸”按音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A.文花加凹凸B.凹花加凸文
C.文加凸凹花D.凹加花凸文
7.下列汉字起笔完全不同的一项是()。
A.师草句总B.为必精门
C.独迎兆丹D.君丑民书
8.下列汉字按笔画数从多到少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A.爆魄挪逛雅B.挪逛雅魄爆
C.雅逛挪魄爆D.爆魄雅逛挪
9.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书”。
A.行B.楷
C.草D.隶
10.下列汉字与“事、雾、赵、虱”结构方式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人花旭氛B.果鼻层司
C.八裹病臣D.凶含进戒
11.与短语“贪图享受”结构相同的一项是()。
A.避免拥挤B.意志坚定
C.认真学习D.聪明伶俐
12.下列语言单位不是一个语素的一项是()。
A.徘徊B.专业
C.混沌D.阿司匹林
13.下列不属于主谓句的一项是()。
A.一人一本。B.多漂亮的姑娘啊!
C.孩子们睡了。D.黄山风景如画。
14.下列属于主谓倒装句的一项是()。
A.来了吗,孩子们?B.他下班了吧,大概。
C.我哪儿也不能去。D.他一本课外书也没看过。
15.下列属于《庄子》散文运用的主要手法的一项是()。
A.重言B.卮言
C.寓言D.杂言
16.下列选项中,以武松为主要人物的一项是()。
A.景阳冈打虎B.风雪山神庙
C.拳打镇关西D.私放晁天王
17.下列作品中,属于作家曹文轩的作品是()。
A.《舒克和贝塔》B.《狼王梦》
C.《青铜葵花》D.《海底两万里》
18.下列选项中,可称为“雨巷诗人”的一项是()。
A.卞之琳B.戴望舒
C.徐志摩D.舒婷
19.“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一句中“善”字正确释义的一项是()。
A.美好,良好B.擅长
C.友好,和睦D.好好地,妥善地
20.“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中评价的诗人是()。
A.杜甫B.李白
C.王维D.孟浩然
21.下列选项中,词语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A.白得发亮轻微地摆动偶然的发现
B.红得鲜艳茂密地河岸滔滔的江水
C.住得舒适傲然地屹立宏伟的气势
D.跑得飞快默默地注视平衡的心态
22.下列选项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聊胜于无再接再厉莞尔一笑收蒿停棹坐船中
B.相形见绌缠绵绯恻攻无不克醉里吴音相媚好
C.有恃无恐如鲠在喉望洋兴叹羌笛何需怨杨柳
D.目不睱接美轮美奂司空见贯湖光秋月两相和
23.下列不属于物量词的一项是()。
A.根B.伙
C.年D.双
24.以下关于声调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普通话的调号实际是五度标记法的简化形式
B.普通话的上声(第三声)由半低音先降到低音再升到半高音,调值为315
C.声调是指贯穿整个音节的具有区别意义作用的音高变化,是汉语音节结构中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D.普通话的阴平(第一声)高而平,即从5度高音开始到5度高音结束,中间基本上没有升降变化,调值为55
《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与实践探索》 内容概述: 本书旨在为小学语文教师提供一套系统、深入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帮助教师们在日常教学中不断提升专业素养,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并将理论知识有效地转化为课堂实践。全书聚焦于小学语文教育的核心要素,从课程标准的解读、教学理念的更新,到具体的教学策略、课堂管理技巧,再到学生评价的多元化以及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层层递进,力求为一线教师勾勒出一幅清晰的教学实践蓝图。 第一部分: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教育理念 本部分将深入解读最新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剖析其核心精神和教学目标。我们将探讨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育的新定位,强调语文素养的整体构建,以及阅读、写作、口语交际、思维能力和文化意识等关键能力的培养。同时,会深入分析当前小学语文教育面临的新挑战与新机遇,例如信息化时代的阅读习惯变迁、跨文化语境下的语言学习需求等,并提出相应的教育应对策略。教育理念的更新是教学创新的前提,本部分将引导教师们树立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以 PISA 理念为指导的教育新观念,使教学活动更具前瞻性和时代感。 第二部分:高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 本部分是本书的核心,将提供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涵盖小学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 阅读教学: 精读与略读相结合: 针对不同体裁和难度的文本,指导教师如何设计精读环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涵、作者情感;同时,探讨略读的策略,培养学生快速获取信息、把握文章主旨的能力。 文本解读的多维度: 强调从主题、人物、情节、语言、结构等多个角度引导学生解读文本,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阅读理解,培养批判性思维。 阅读方法指导: 系统介绍各种阅读方法,如提问法、比较法、联想法、概括法等,帮助学生掌握主动阅读、深度阅读的技巧。 课外阅读拓展: 指导教师如何有效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推荐适宜的书目,设计课外阅读指导活动,培养学生终身阅读的习惯。 阅读与思维训练: 探讨如何将阅读教学与思维能力的训练有机结合,例如通过分析文章结构培养逻辑思维,通过品味语言培养形象思维,通过理解作者意图培养推理能力。 写作教学: 写作兴趣的激发: 强调创设情境,提供多元化的写作素材,运用游戏化、活动化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写作能力的阶梯式培养: 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写作要求,设计循序渐进的写作训练梯度,从句子、段落到篇章,逐步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写作方法的指导: 重点介绍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常见文体的写作方法,如审题立意、选材构思、结构安排、语言锤炼等。 修改与润色: 强调修改的重要性,指导学生掌握自我修改和同伴互评的方法,提升文章的表达效果。 与阅读联动的写作: 探讨如何将阅读中所积累的词汇、句式、表达方式迁移到写作中,实现阅读与写作的良性循环。 创意写作与主题写作: 引导教师设计富有创意的写作活动,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同时也能根据特定主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写作训练。 口语交际教学: 倾听能力的培养: 强调倾听的重要性,设计不同类型的倾听训练活动,提高学生理解他人意图、捕捉关键信息的能力。 表达能力的提升: 指导教师如何设计各种形式的口语表达活动,如故事讲述、角色扮演、辩论赛、小组讨论等,培养学生清晰、流畅、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语感与语用能力的培养: 强调在口语交际中体会语言的韵味,学习在不同语境下的得体表达。 跨文化交际意识: 针对日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引导教师关注学生跨文化交流中的语言使用习惯与文化理解。 识字与写字教学: 科学的识字方法: 介绍直观法、部首法、形近字辨析法、语境识字法等多种有效的识字方法,帮助学生轻松识记生字。 写字指导与训练: 强调书写规范、笔顺正确,指导教师如何进行示范、讲解,并设计多元化的写字练习。 识字与阅读、写作的结合: 探讨如何将识字教学融入到阅读和写作活动中,让识字更有意义。 古诗文教学: 古诗文的诵读与感悟: 强调通过诵读体会古诗文的节奏、韵律和情感,引导学生理解其意境和文化内涵。 古诗文的现代化解读: 尝试用现代的语言和视角解读古诗文,拉近学生与传统文化的距离。 古诗文与写作的结合: 引导学生学习古诗文的遣词造句、表达方式,并在自己的写作中进行借鉴。 第三部分:小学语文课堂管理与师生互动 本部分关注课堂的实际运行,为教师提供切实可行的课堂管理技巧和有效的师生互动策略。 积极课堂氛围的营造: 探讨如何通过师生关系的建立、课堂规则的制定、活动设计的趣味性等方式,营造积极、和谐、充满活力的课堂氛围。 有效的问题设计与提问技巧: 指导教师如何设计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参与讨论。 倾听与回应的艺术: 强调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发言,并给予恰当的回应和引导,鼓励学生大胆表达。 处理课堂突发状况: 提供应对课堂上常见的纪律问题、学生注意力分散等情况的策略。 差异化教学的实施: 探讨如何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分层指导,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第四部分:小学语文学生评价的多元化探索 本部分将打破传统的单一评价模式,提出多元化的学生评价方式,以更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 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强调将评价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与表现。 形成性评价的设计与应用: 介绍观察记录、课堂表现、作业分析、学生自评与互评等形成性评价方法。 表现性评价的实践: 探讨如何通过项目式学习、作品集、口语展示、写作评价等方式,对学生的实际能力进行评价。 评价工具的开发与使用: 提供设计和使用评价量规、评价量表等工具的指导。 评价结果的运用: 强调如何根据评价结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反馈和指导。 第五部分: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与自我成长 本部分聚焦于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为小学语文教师提供持续学习和提升的途径。 终身学习的理念与实践: 强调教师应保持学习的热情,不断更新教育知识和教学理念。 阅读与研究: 鼓励教师积极阅读教育专著、学术期刊,关注教育研究动态,并尝试进行教学研究。 观摩与交流: 强调通过观摩优秀教师的课堂、参加教研活动、参与教师培训等方式,汲取经验,开阔视野。 反思与总结: 指导教师建立教学日志,定期反思教学得失,总结经验,不断改进教学。 团队协作与专业社区: 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学校的教研团队,与其他教师分享经验,共同成长。 教师的职业倦怠与应对: 关注教师可能面临的职业倦怠问题,提供有效的减压和心理调适方法。 本书的特点: 理论联系实际: 紧密结合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将先进的教育理论转化为可操作的教学方法。 系统性与全面性: 涵盖小学语文教育的各个方面,为教师提供全方位的指导。 实用性与可操作性: 提供大量具体的教学案例、活动设计和策略建议,方便教师直接应用于课堂。 前瞻性与时代性: 关注当前教育改革的重点和未来发展趋势,引导教师把握教育发展方向。 启发性与个性化: 鼓励教师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实现个性化发展。 本书的目标是成为小学语文教师案头必备的工具书和学习伙伴,帮助他们不断提升教学艺术,点燃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最终实现教育的初心与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