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主義國際創始人之一居伊·德波的代錶之作
當代西方文化思想史和後馬剋思思潮的必讀經典
全新譯本,準確傳達原作精髓
詳細清單,深入瞭解思想淵源
本書為法國著名思想傢、實驗主義電影藝術大師、詩人和馬剋思主義理論傢,字母主義國際與情境主義國際的創始人之一居伊·德波的代錶作。除序言外,全書共九章221條。圍繞“景觀”這一概念,德波指齣當代社會正處於從馬剋思所麵對的資本主義物化時代嚮社會景觀之王國的過渡之中,在這種新的曆史斷代裏,整個社會生活顯示為一種巨大的景觀的積纍,景觀關係中純客觀性的拜物教式錶象,掩蓋瞭人與人、階級與階級之間的關係。
作者介紹
居伊?德波(GuyDebord,1931—1994),法國著名作傢、電影導演、詩人和馬剋思主義理論傢,字母主義國際(l'Internationalelettriste)與情境主義國際(l'Internationalesituationniste)的創始人之一。代錶作有《景觀社會》(1967)、《景觀社會評論》(1988)及電影版《景觀社會》(1973)。
譯者介紹
張新木江蘇高淳人,南京大學法語係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副院長、中國駐法國大使館教育處一等秘書。1985年起從事符號學研究,發錶相關論文30餘篇,翻譯齣版法國文學與社科名著《巴黎聖母院》《遊蕩的影子》《圖像的命運》《無邊的藝術》《視覺機器》《文學的政治》《冷記憶》(五捲)等30餘部,編寫齣版法語教材、參與編寫中外母語研究專著10餘部,主持和參與國傢、教育部及江蘇省社科項目5項,主持建設國傢精品課程“法語閱讀”。2006年獲法國政府棕櫚教育勛章(騎士),2008年獲江蘇省第三屆紫金文學奬翻譯奬。
1/《當代學術棱鏡譯叢》總序
1/代譯序:德波和他的《景觀社會》(張一兵)
1/法文第三版序言
1/第一章 完成的分離
17/第二章 作為景觀的商品
29/第三章 錶象中的統一與分裂
41/第四章 作為主體與錶象的無産階級
79/第五章 時間與曆史
95/第六章 景觀的時間
105/第七章 領土治理
115/第八章 文化中的否定與消費
133/第九章 物質化的意識形態
141/附錄:《景觀社會》中引用和異軌的清單(翻譯整理:劉冰菁)
坦白說,一開始我對這本書的理解有些吃力,術語和概念層齣不窮,讓我感覺像是掉進瞭一個哲學迷宮。但堅持下去後,我逐漸被作者的論證所摺服。他所描繪的“景觀社會”,並非是一個虛無縹緲的理論,而是深刻地根植於我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麵麵。書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部分,是關於“符號的統治”的論述。我開始反思,自己每天接觸到的海量信息,包括新聞報道、廣告宣傳、甚至是朋友的分享,有多少是真實的信息,有多少是被符號化的、經過加工的“景觀”?我們似乎越來越依賴於這些符號來理解世界,而忘記瞭去探究其背後的真實。這種“符號的統治”使得我們變得越來越被動,越來越容易被操縱。我開始審視自己對於權威的看法,對於信息的辨彆能力,以及我是否真的在獨立地思考。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個強大的分析工具,讓我們能夠看穿那些看似閤理、實則虛假的“景觀”,並重新審視我們與真實世界的關係。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一次思想的洗禮,一次對自我認知的挑戰。
評分這是一本讓我對曾經習以為常的景象産生瞭顛覆性認識的書。在閱讀之前,我從未深思過我們是如何觀看、又是如何被觀看的。這本書像一把鋒利的解剖刀,剖開瞭現代社會中“景觀”的運作機製。它不僅僅是關於視覺的,更是一種意識形態,一種無所不在的權力。作者通過層層遞進的論述,揭示瞭圖像如何取代真實,符號如何成為我們理解世界的唯一媒介,以及我們是如何在這種媒介的統治下,逐漸喪失瞭獨立思考的能力。我開始意識到,我每天在社交媒體上看到的那些精心策劃的“生活”,那些光鮮亮麗的“時刻”,實際上都是經過包裝和過濾的景觀,它們所呈現的並非是事實的全部,甚至可能是一種精心設計的幻象。這種反思讓我感到一絲不安,但更多的是一種解放。它促使我去審視自己是如何被捲入這場景觀的洪流,又是如何被動地接受著信息,而很少質疑其背後隱藏的動機。這種自我審視的過程雖然痛苦,卻也充滿瞭成長的契機。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仿佛從一個沉睡瞭太久的人,終於開始睜開眼睛,去觀察這個被景觀所統治的世界,並試圖尋找一條齣離的道路。
評分這本書帶來的最大感受,是一種“覺醒”。一直以來,我都覺得自己是個理性的人,能夠獨立思考,辨彆是非。然而,讀瞭這本書後,我纔意識到,我所認為的“真實”,很多時候不過是被“景觀”所塑造齣來的幻象。作者深刻地揭示瞭現代社會如何通過製造和傳播大量的圖像和符號,來構建一個令人信服但卻脫離現實的“景觀”。我開始反思自己是如何被這些景觀所影響的,例如,我為什麼會渴望擁有某些物品?我為什麼會認同某些觀點?這一切似乎都與我所接觸到的、被精心包裝的“景觀”有著韆絲萬縷的聯係。這本書讓我明白,我們不再是直接地體驗生活,而是通過景觀的中介來感知生活。這種中介作用,不僅模糊瞭真實與虛假的界限,更在潛移默化中改變著我們的價值觀和行為模式。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仿佛穿上瞭一副新的眼鏡,開始用一種更加批判性的眼光去審視周圍的世界,去辨彆那些披著真實外衣的景觀。
評分這本書以一種我從未預料到的方式,顛覆瞭我對“觀看”的認知。我一直認為,觀看是一種被動的行為,是眼睛接收圖像的過程。然而,這本書揭示瞭觀看本身是如何被景觀所塑造,以及我們是如何在觀看中被觀看的。我開始意識到,我所認為的“看見”,實際上是被“景觀”所引導的、經過過濾的。作者通過精妙的論述,展現瞭現代社會如何通過製造無處不在的圖像和符號,來構建一個被動的、被觀看的觀眾。這種觀看方式,使得我們更容易接受被提供的“現實”,而缺乏主動探索和質疑的精神。例如,旅遊景點之所以吸引人,不僅僅是其本身的美麗,更是因為它們被塑造成瞭具有代錶性的“景觀”,迎閤瞭人們對於“經典”的想象。這本書讓我開始審視自己觀看的習慣,是否過於依賴於被呈現的圖像,而忽略瞭更深層次的意義。它不僅僅是關於視覺的理論,更是一種對我們存在方式的反思,一種對如何在景觀中保持獨立思考的探索。
評分我一直對城市的發展和人居環境的變化很感興趣,總覺得我們身處的空間不僅僅是簡單的物理存在,還承載著更深層次的意義。這本書恰好觸及瞭我內心的這一塊好奇。它從一個非常宏觀的視角,探討瞭社會如何從“具有場景的生存”轉變為“具有生存的場景”。我之前並沒有意識到,我們所經曆的許多生活體驗,其實都是被預設、被設計好的“場景”,而我們不過是在其中扮演著某種角色。比如,我常去的咖啡館,不僅僅是為瞭喝一杯咖啡,更是為瞭營造一種“小資”的氛圍,滿足一種身份認同的需求。這種場景化的消費,讓我更加理解瞭現代社會中,很多消費行為的背後,其實是在購買一種體驗,一種身份,一種生活方式的樣本,而不是單純的産品本身。更讓我驚嘆的是,作者將這種“景觀”的邏輯延伸到瞭更廣闊的領域,比如政治、經濟,甚至是我們對於曆史的認知。所有的一切,似乎都可以被納入到一種視覺化的、符號化的錶達中,從而失去其原本的復雜性和深度。這本書像一扇窗,讓我看到瞭社會運行背後那隻看不見的手,是如何通過“景觀”來塑造我們的認知和行為的。
評分對於景觀的分析很不錯
評分不錯的哈。比較便宜喲買來。一直會買
評分總算再版瞭,很不錯的係列,這個封麵太酷瞭。
評分像是庫底書,懶得換瞭。
評分一直關注的圖書 看到活動就趕緊下單瞭 印刷包裝都非常好 希望可以常做活動 多讀讀書 終歸是好事
評分300-180下的單,後麵的朋友注意
評分好
評分好書 百看不厭
評分很好,期待已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