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善本掌故(二)

古籍善本掌故(二)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陳紅彥 著,陳紅彥 編
圖書標籤:
  • 古籍
  • 善本
  • 書目
  • 掌故
  • 傳統文化
  • 曆史
  • 文獻
  • 古書
  • 收藏
  • 版本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上海遠東齣版社
ISBN:9787547610398
版次:1
商品編碼:12106260
包裝:平裝
叢書名: 國傢圖書館善本掌故叢書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48
字數:435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善本”是指具有較高的曆史文物性、學術資料性和藝術代錶性的古代珍貴書籍。在善本古籍捲中,作者以通俗的語言講述司馬光《資治通鑒》手稿,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的不同版本,其中還有不少是存世孤本。國圖引以為豪的四大專藏除“敦煌遺書”另捲介紹外,《趙城金藏》《永樂大典》《四庫全書》也在這裏做瞭介紹。

內容簡介

  “善本”是指具有較高的曆史文物性、學術資料性和藝術代錶性的古代珍貴書籍。國傢圖書館藏善本古籍30萬冊,繼承瞭南宋以來曆代皇傢珍藏,以及明清以來眾多名傢私藏。在善本古籍捲中,作者以通俗的語言講述司馬光《資治通鑒》手稿,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的不同版本,堪稱譜牒雙璧的宋代皇族譜牒——宋內府抄本《仙源類譜》和《宗藩慶係錄》,榮登世界記憶遺産的元鬍氏古林書堂刻本《黃帝內經素問》,在中國印刷史上堪稱裏程碑的明萬曆程氏滋蘭堂彩色套印本《程氏墨苑》,明崇禎“餖版”和“拱花”技術印製的《十竹齋畫譜》《十竹齋箋譜》。也從宋代四大刻書中心的角度,選取浙刻“無上神品”世彩堂《韓柳集》、蜀刻唐人集零本、建刻絕品黃善夫本《史記》、江西周必大刻本,以及各個時期的寫刻精品。其中還有不少是存世孤本。國圖引以為豪的四大專藏除“敦煌遺書”另捲介紹外,《趙城金藏》《永樂大典》《四庫全書》也在這裏做瞭介紹。

作者簡介

  陳紅彥,中國國傢古籍保護中心辦公室主任兼國傢圖書館古籍館館長。個人則點校齣版瞭《花間集》《劉剋莊詩集》等。

目錄

從甲骨到名傢手稿——一場穿越韆年的對話 陳紅彥 1
從無言到有聲——寫在《古籍善本掌故》齣版時 陳紅彥 1
明抄本《劉子》 1
獨具特色的元刻《夢溪筆談》 5
明抄本《墨莊漫錄》 9
元刻本《新刊履齋示兒編》 13
元抄本《閑居錄》 17
宋刻本《東觀餘論》 21
元泰定二年慶元路儒學刻本《睏學紀聞》 25
明建業張氏銅活字印本《開元天寶遺事》 29
宋刻本《甲申雜記》 33
清彩繪本《北京民間生活百圖》 37
明成化元年吳寬抄本《山海經》 41
元碧山精捨刻本《湖海新聞夷堅續誌》 45
韆捲類書《冊府元龜》 49
明內府抄本《永樂大典》 53
《趙城金藏》的傳奇 57
宋臨安府賈官人經書鋪刻本《妙法蓮華經》 61
宋紹興四年釋思鑒刻本《景德傳燈錄》 65
《五燈會元》——穿越半個世紀的握手 69
明成化禦書《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 73
綉本《地藏菩薩本願經》 77
宋刻本《老子道德經古本集注直解》 81
周叔弢與“雙南華館” 85
濛古太宗九年至乃馬真後三年刻《道藏》本《太清風露經》 89
明司禮監刻本《賜號太和先生相贊》 93
周永年與《四庫全書》的撰修 97
宋端平二年刻本《楚辭集注》 101
宋刻遞修本《陶淵明集》與宋刻本《陶靖節先生詩注》 105
宋蜀刻本《孟浩然詩集》 111
宋刻本《寒山子詩集豐乾拾得詩集》 115
清影宋抄本《唐秦隱君詩集》 119
宋蜀刻唐人集本《王摩詰文集》 123
宋刻本《孟東野文集》 127
明洗墨池刻本《薛濤詩》 131
宋鹹淳廖氏世彩堂刻本《昌黎先生集》《河東先生集》 135
宋乾道元年零陵郡庠刻本《唐柳先生外集》 139
宋臨安府陳宅書籍鋪刻《周賀詩集》 143
明抄本《元氏長慶集》 147
濛古憲宗六年趙衍燕京刻本《歌詩編》 151
宋刻本《唐女郎魚玄機詩集》 155
明嘉靖八年柳僉抄本《白蓮集》 159
黃丕烈士禮居影宋抄本《碧雲集》 163
清抄本《王黃州小畜外集》 167
北宋刻本《範文正公文集》 171
金刻本《南豐曾子固先生集》 175
宋紹興衢州刻本《居士集》 179
宋嘉定六年淮東倉司刻本《注東坡先生詩》 183
宋刻本《後山居士文集》和《後山詩注》 187
元抄本《簡齋詩外集》 193
宋慶元五年黃汝嘉刻江西詩派本《東萊先生詩集》 197
宋刻本《南嶽稿》 201
清鹹豐七年勞權抄本《古梅遺稿》 205
元後至元五年花溪瀋伯玉傢塾刻本《鬆雪齋文集》 209
元刻本《靜修先生文集》 213
元刻本《石田先生文集》 217
元刻本《雍虞先生道園類稿》 221
元刻本《伯生詩續編》 225
明正統刻本《書林外集》 229
明成化二十二年張習刻本《姑蘇雜詠》 233
元刻本《梅花字字香》 237
元刻本《梅花百詠》 241
明稿本《石田稿》 245
劉伯溫與他的《覆瓿集》 249
《林文忠公尺牘》 253
北宋刻遞修本《文選》 257
宋嘉泰元年至四年周必大刻本《文苑英華》 261
明崇禎六年趙均刻本《玉颱新詠》 265
宋刻本《樂府詩集》 269
元刻本《中州集》 273
元刻本《東坡樂府》 277
宋刻本《詳注周美成詞片玉集》 283
元刻本《稼軒長短句》 287
清抄本《和清真詞》 291
中國最早的詞集《花間集》 295
脈望館抄校本《古今雜劇》 299
中國文學史上的奇葩《西廂記》 303
明刻本《雜劇十段錦》 307
《朝野新聲太平樂府》中的貫雲石散麯 311
《慶賞昇平》——昇平署戲麯人物畫冊 315
明稿本《遠山堂麯品》 319

前言/序言

  五韆年文化的積澱,五韆年文明的光芒,中華文化的傳承是以薪火相傳、世代積纍的方式逐漸實現的。中國作為曆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文化典籍是承載中華民族五韆年燦爛文明的最主要載體。典籍作為文明傳承的重要載體,是傳播知識、介紹經驗、闡述思想、宣揚主張的重要工具,是物化瞭的科學思維,凝聚瞭的人文意識。中國曆代都有一批有識之士加工闡釋、條編整理古籍,並使之廣泛傳播承繼,正所謂為往聖繼絕學,為來世開太平,大大推動瞭文明的進程。
  中華民族文化典籍的傳播可謂源遠流長,而典籍的廣泛傳播,中國雕版印刷術的發明和應用功不可沒。中國的雕版印書始於初唐,成於五代,盛於兩宋,旁及遼、夏、金,延袤於元、明、清,雕版印刷的應用不但對中華文化的傳播和典籍的傳承起到瞭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也推動瞭世界文明的進程。書籍開始有“版本”的概念也是伴隨著雕版印刷術的齣現而産生的。
  善本,簡言之,就是質量好的版本。其最初的概念是指經過嚴格校勘、無訛文脫字的書本。印本前,中國書籍經曆瞭漫長的寫本時代。在寫本時代,把原稿或彆本認真繕寫下來,經過與原文校核無誤,就成為善本。雕版印刷技術普遍應用,收錄文獻的多寡、校勘的精劣、雕印質量的好壞各不相同,就有瞭版本優劣的概念。善本經許多學者不斷總結歸納,最後形成瞭現在通用的善本“三性”“九條”說。“三性”指書籍應具備較高的曆史文物性、學術資料性和藝術代錶性。“九條”主要包括:元代及元代以前刻印、抄寫的圖書;明代刻印、抄寫的圖書;清代乾隆以前流傳較少的刻本、抄本;太平天國及曆代農民革命政權所刊印的圖書;辛亥革命前,在學術研究上有獨到見解,或有學派特點的稿本以及流傳很少的刻本、抄本;辛亥革命前,反映某一時期、某一領域或某一事件資料方麵的稿本以及流傳很少的刻本、抄本;辛亥革命以前的名人學者批校、題跋或過錄前人批校而有參考價值的印本、抄本;在印刷術上能反映古代印刷術發展曆程的各種活字印本、套印本或有精校版畫、插畫的刻本;明代的印譜,清代的集古印譜、名傢篆刻印譜的鈐印本,有特色的親筆題記等。善本的時代下限,現在一般確定在清乾隆六十年(1795)。2007年中華古籍保護計劃啓動以後,古籍有瞭定級標準,對三性九條有瞭更細緻的解讀。
  由於善本要求具備的曆史文物性、學術資料性和藝術代錶性,時間早、流傳少、刻印精的要求自然就顯而易見,在這樣的條件下,雕版印刷産生之最初的一段時間內齣現的印刷品因時間早、校勘價值高、存世少而為藏傢、學界更加珍視,也成為藏書重善本、善本重宋元的充分理由。
  國傢圖書館收藏善本古籍三十餘萬冊,繼承南宋以來的曆代皇傢珍藏,包括內閣大庫、翰林院、國子監南學所藏的宋元舊刻,以及清末以來曆屆政府撥交的敦煌遺書、趙城金藏、《永樂大典》、文津閣《四庫全書》等。經政府調撥、本館工作人員南北訪求及眾多藏書傢的捐贈轉讓,國傢圖書館從海內外吸納瞭近世南北各大藏書傢畢生所聚的稀世珍品,如楊氏海源閣、翁氏藏書、瞿氏鐵琴銅劍樓、潘氏寶禮堂、傅氏雙鑒樓、吳氏奢摩他室、周氏自莊嚴堪、陳氏郇齋、鄭氏西諦藏書、涵芬樓燼餘書等,使得館藏宋刊元槧、明清佳刻、名傢稿本、精校精抄的品種數量至為宏富。
  由於時代久遠、傳承有緒,近二十年來,人們對善本的關注越來越強烈。1998年,陽光衛視曾經與國傢圖書館聯閤籌劃《國寶背後的故事》,2005年《人民日報》海外版與國傢圖書館善本部開闢《善本故事》欄目,每周或隔周介紹一部善本書,同時《文物天地》《光明日報》《中國文化報》,央視《國寶檔案》等陸續對善本書特彆是國傢圖書館的善本特藏給予瞭更多的關注,善本的內容、成書、齣版、流傳——善本書以掌故的文體活瞭起來,越來越多地被人們所瞭解。古籍中的文字不再是許多人看不懂的竪排繁體字,而是一個個生動有趣的故事。中華民族的古老智慧不但曾經對全世界文化文明發展産生瞭積極、重要的影響,今天也隨著報刊、影視節目,在世界範圍得到更廣泛的傳播。
  近十年來,在國傢圖書館古籍館同仁的努力下,在各類媒體上曾發錶的國傢圖書館藏和少量其他重要圖書館藏善本掌故已頗具規模。為瞭讓中國傳統文化中蘊涵的精粹在更廣泛的範圍共享,為瞭讓國傢圖書館館藏善本典籍走下神壇,走齣象牙塔,我們依據經史子集分類編輯齣版這一套善本掌故叢書,希望有更多愛書的朋友與我們一起陶醉於那靜雅的氣息、疏朗的書葉中,閱讀、認識這些珍貴典籍,迴味她們曆經滄桑走到今天的背後所沉積著的令人動容的故事,把一份新鮮好奇,與中華文化的血脈聯係起來。讓這些善本從無言到有聲,伴隨我們在飛速運轉的現代生活節奏中完成一次精神的洗禮,以一份寜靜和堅定,守護和建設我們的精神傢園。

《古籍善本掌故(二)》是一部融匯古今,穿越時空的文化瑰寶。它並非僅僅羅列史書中的隻言片語,而是將那些被時光塵封的古籍善本,重新賦予鮮活的生命,展現其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與文化脈絡。本書深入挖掘每一部善本的“掌故”,即與之相關的曆史事件、人物傳說、學術流派、版本流變,以及它們在中國乃至世界文化史上的獨特地位和影響。 本書的開篇,便將我們帶入一個關於“紙壽韆年”的奇妙世界。我們得以窺見,那些穿越數百年甚至上韆年依然熠熠生輝的古籍,是如何在墨香與紙韻中承載著先賢的智慧。作者以嚴謹的考據和生動的筆觸,描繪瞭造紙術的偉大發明如何改變瞭知識的傳播方式,以及古人對於紙張選材、製作工藝的極緻追求。從東漢蔡倫的改進,到唐宋時期更為精良的宣紙、麻紙,再到明清時期獨特的機製紙,每一張古紙都蘊含著一段工藝史的傳奇。本書重點介紹瞭幾種具有代錶性的古紙,如 the 宣紙, its characteristics and how it became the preferred medium for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the 蜀錦紙 used in the Tang Dynasty, its vibrant patterns and the stories behind its production; and the 宋版紙 noted for its durability and the beautiful texture that facilitated the creation of exquisite woodblock prints. 深入古籍的扉頁,我們觸及的是那些決定一部書籍命運的“版本”故事。同一部著作,在不同的時代、由不同的刻工、以不同的方式流傳下來,便形成瞭韆姿百態的版本。本書精心挑選瞭數部具有裏程碑意義的古籍,詳盡剖析其版本演變過程。以《史記》為例,作者追溯瞭從西漢司馬遷親筆書寫(當然已不可見),到曆代官方校勘、私人抄錄、刻版印行的復雜曆程,重點介紹瞭幾種重要的版本,如 《漢誌》本 的早期傳承、《宋槧本》 的精準校勘,以及 《元抄本》 帶來的新信息。通過對這些版本的比較,讀者可以清晰地看到文字的流變、校勘的難點、以及不同版本所承載的不同曆史信息。本書還涉及瞭《論語》的古文經與今文經之爭,《周易》的象傳、彀辭、爻辭等不同學派對文本的解讀與傳承,以及《詩經》的毛傳、鄭箋等,這些版本的差異不僅是文字的差異,更是思想、學說、文化價值的差異,深刻反映瞭中國古代學術思想的演進。 更令人著迷的是,本書將目光聚焦於那些與古籍善本緊密相連的“人物掌故”。每一部珍貴的古籍,都仿佛是一麵棱鏡,摺射齣背後無數文人墨客、帝王將相、乃至普通書吏的故事。本書深入挖掘瞭幾位在古籍流傳史上扮演關鍵角色的曆史人物。 文人雅士與他們的藏書癖: 我們可以瞭解到,像宋代的蘇軾,這位大文豪不僅在文學上成就斐然,更是熱衷於收藏和校勘古籍,他留下的關於藏書的詩句和散文,為我們勾勒齣古代文人對於書籍的深厚情感。明代的徐渭,這位纔華橫溢卻命運多舛的藝術傢,他的書稿和筆記,為後人研究他的思想提供瞭寶貴的綫索。本書還講述瞭宋徽宗作為一位皇帝,卻對書畫藝術有著極高的造詣,他親自主持編纂的《宣和博古圖》,不僅是藝術史上的傑作,更是研究青銅器文化的重要典籍。 帝王與皇傢圖書館: 曆代帝王對古籍的重視程度,直接影響著中國文化典籍的保存與流傳。本書詳細介紹瞭唐代的弘文館、宋代的崇文院、明代的內閣以及清代的文淵閣等皇傢圖書館的建立、藏書情況以及在書籍整理、校勘、刊印方麵所做的工作。特彆對清代乾隆皇帝編纂的《四庫全書》的緣起、規模、編纂過程、以及其在古籍保護與傳播方麵的重要意義進行瞭深入的探討,同時也毫不迴避地提及瞭其中存在的一些爭議和問題,使得曆史的呈現更為立體和客觀。 書商、刻工與鑒賞傢: 古籍的流通,離不開辛勤的商販和技藝精湛的刻工。本書揭示瞭明清時期活躍在江南一帶的著名書坊,如毛氏汲古閣、汪氏延壽堂等,它們如何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以精良的刻印質量和豐富的藏書贏得聲譽。同時,本書也介紹瞭如清代的黃伯思、項元汴等著名書畫、古籍鑒賞傢,他們憑藉敏銳的眼光和深厚的學養,為後人留下瞭寶貴的鑒定經驗和鑒藏目錄,項元汴的《珊瑚網》,更是被譽為集鑒賞、考據、繪畫於一體的瑰寶。 除瞭對具體古籍和人物的深入剖析,本書還觸及瞭古籍善本背後的“文化掌故”。這些掌故,如同隱匿在字裏行間的絲綫,串聯起中國古代的學術思想、文化風尚、社會生活,乃至民族精神。 學術流派的興衰: 許多古籍的誕生和流傳,與特定的學術流派息息相關。本書通過對《莊子》不同注疏本的研究,展現瞭魏晉時期玄學的興盛;通過對《尚書》古文經與今文經的考證,揭示瞭漢代經學發展的脈絡。宋明理學的興起,也催生瞭大量對儒傢經典的重新解讀和注釋,本書也對其中的代錶性著作及其版本進行瞭介紹。 文人雅集與文化交流: 古代文人的交往,常常伴隨著書籍的交流和討論。本書通過講述王羲之的《蘭亭集序》(雖為手捲,其文字本身具有極高的文獻價值)的創作背景,描繪瞭魏晉風度下文人雅集的盛況。唐朝的《全唐詩》編纂,也反映瞭當時政府對詩歌文化的重視以及文人之間的相互學習和促進。明朝的《永樂大典》,更是集結瞭當時天下最為廣泛的典籍,其編纂過程本身就是一次空前的文化工程,展現瞭國傢的力量和對知識的渴望。 社會生活的縮影: 某些古籍善本,更是當時社會生活的一麵鏡子。例如,一些宋代的筆記小說,如《東京夢華錄》、《夢粱錄》等,以生動的筆觸描繪瞭北宋都城汴京和南宋都城臨安的市井生活、風俗習慣、節日慶典,為我們提供瞭研究當時社會經濟、文化、市民生活的第一手資料。明代的《金瓶梅》(雖然其文學價值和流傳爭議較大,但作為社會學研究的文本,其研究價值依然不容忽視)也從一個側麵反映瞭明代晚期社會的某些側麵。 本書的創作,秉持著“以小見大,以物見人,以事見史”的原則。每一個掌故,都如同一顆璀璨的珍珠,串聯在一條貫穿中國文化史的脈絡上。作者不僅是一位嚴謹的學者,更是一位富有洞察力的敘事者。他用平實卻充滿魅力的語言,將枯燥的考據轉化為引人入勝的故事,讓讀者在輕鬆閱讀的同時,潛移默化地領略到中國古籍善本的博大精深和無窮魅力。 《古籍善本掌故(二)》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它所呈現的史料的珍貴,更在於它為我們打開瞭一扇通往曆史深處的窗戶。它教會我們如何去“讀”一本古籍,不僅僅是讀懂文字,更是讀懂文字背後的作者、時代、文化和社會。它讓我們意識到,每一部古籍善本,都是一段活著的曆史,都承載著先人的智慧、情感和對世界的不懈探索。 本書的齣版,必將引起廣大古籍愛好者、曆史學界、圖書館界以及對中國傳統文化感興趣的讀者的廣泛關注。它是一次關於古籍善本的深度訪談,一次穿越時空的文化之旅,一次對民族文化基因的尋根溯源。它不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文化的傳承,是讓那些沉睡的珍寶重新煥發光彩的有力舉證。

用戶評價

評分

閱讀這本書的過程,是一種深刻的文化體驗。作者仿佛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匠人,用他精湛的技藝,為我們雕琢齣瞭一個個生動鮮活的古籍故事。他的文字,既有學術的嚴謹,又不失文學的溫度,讀來既能增長知識,又能獲得美的享受。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古代書籍的“身份認證”的描述,那種繁復而精細的考證過程,讓我領略到瞭中國傳統文化在細節上的極緻追求。書中的每一個掌故,都像是一顆顆璀璨的珍珠,串聯起來,便是一條瑰麗的曆史長河。它讓我感受到,我們所處的時代,與過去並非割裂,而是有著韆絲萬縷的聯係。通過瞭解這些古籍的“前世今生”,我仿佛更能理解我們民族的文化根脈,也更能體會到傳承的重要性。這本書,無疑是一次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精髓的深度探索。

評分

這本書帶來的驚喜,在於它以一種極其“接地氣”的方式,拆解瞭看似遙不可及的古籍世界。我之前總覺得古籍是屬於少數專傢學者們的,晦澀難懂,離我太遠。但這本書的敘述方式,就像和一位博學多纔的朋友聊天,他會饒有興緻地告訴你,為什麼某一本古書的紙張會泛黃,為什麼某個印章會齣現在這裏,而又隱藏著怎樣的秘密。他會引經據典,但又不會讓人覺得賣弄學問,反而更像是在分享他對這些古籍的獨特見解和研究心得。書中的一些掌故,如同一扇扇窗戶,讓我窺見瞭古代文人墨客的生活片段,他們是如何對待自己珍愛的書籍,又是如何通過這些書籍來傳承知識、錶達情感的。這種人文關懷,讓古籍不再是冰冷的文物,而是有瞭溫度,有瞭生命。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某個名人藏書癖的描寫,那種近乎癡迷的熱愛,讓我對“藏書”這件事有瞭全新的認識。

評分

不得不說,《古籍善本掌故(二)》為我打開瞭一個全新的視野。我之前閱讀古籍,更多是關注其內容本身,但這本書卻將焦點放在瞭“書”這個載體上。它讓我明白,一本古籍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其文字記載瞭多少信息,還在於它自身所承載的曆史信息。這本書就像是一個導遊,帶領我走進一座宏偉的圖書館,但這個導遊的獨特之處在於,他不去講解某本書的內容,而是講解書的“身世”和“經曆”。那些關於流傳、損毀、修復的軼事,那些關於收藏傢、鑒賞傢的故事,都讓我對古籍産生瞭前所未有的好奇心。書中的一些章節,甚至像偵探小說一樣,充滿瞭懸疑和推理,讓人欲罷不能。我開始重新審視我所接觸到的每一本書,甚至包括現代的書籍,思考它們未來的“掌故”。

評分

這是一本充滿瞭“細節控”的寶藏。作者在梳理古籍掌故時,對於那些微小的、常常被忽略的細節,有著近乎嚴苛的關注。無論是書頁邊緣的破損程度,還是書簽的材質,亦或是藏書票的設計,都被賦予瞭豐富的解讀意義。這讓我意識到,古籍的價值,往往就蘊藏在這些看似不起眼的角落裏。書中的考證嚴謹,但敘述卻張弛有度,不會讓讀者感到枯燥乏味。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關於某個版本為什麼會成為“善本”的討論,作者層層剝繭,從紙張的縴維到墨跡的成分,再到印刷的版式,細緻入微地分析,最終得齣瞭令人信服的結論。這種治學態度,本身就足夠令人欽佩。這本書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一種思維方式的啓迪,它教會我如何去觀察,如何去思考,如何在細微之處發現宏大的曆史脈絡。

評分

剛翻開這本《古籍善本掌故(二)》,就被那股濃厚的曆史氣息撲麵而來。作者的筆觸細膩且富有畫麵感,仿佛真的能穿越時空,置身於古人書房之中,靜觀那些珍貴典籍的流傳與故事。文字間彌漫著一種對文化的敬畏之情,字裏行間流淌著作者對傳統文化的熱愛與深刻理解。每一次翻頁,都像是在開啓一段塵封的往事,那些關於紙張、墨跡、裝幀的考究,那些背後隱藏的文人雅事、權力博弈,無不令人拍案叫絕。作者並非簡單地羅列史料,而是將冰冷的文字轉化為鮮活的故事,讓枯燥的考證變得生動有趣。讀來讓人不禁感嘆,一本古籍的背後,承載瞭多少人的心血與智慧,又見證瞭多少曆史的變遷。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書本身,更是關於讀書人,關於那個時代文人的精神世界。它讓我對“善本”二字有瞭更深的理解,不僅僅是紙質的精良,更是其中蘊含的文化價值與曆史厚重感。

評分

彩印版,質量很好,還是鎖綫膠粘版本。

評分

非常好,送貨及時,很給力

評分

收到發現不錯,優惠活動性價比高。推薦購買!

評分

古籍文化,,活動價,實惠。

評分

非常滿意,快遞小哥服務周到熱情

評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評分

彩印版,質量很好,還是鎖綫膠粘版本。

評分

很不錯的書,很好的書,很棒的書,朋友很滿意,我很高興,大傢都高興,金0verygood

評分

國圖善本是全中國藏的最多的,推薦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