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是中國由封建社會嚮半殖民半封建社會轉變的發端。在這一曆史時期,社會經濟發展,文化日臻繁榮,各民族進一步融閤,法製日漸完善,宗教活動對社會的影響日益增加,人民的社會生活方式與風尚隨之發生變化,呈現齣新特點、新風貌和新變化。這些變化體現在服飾、飲食、居住、齣行、婚嫁、喪葬、生育、娛樂、宗教、商貿等各個方麵,並隨著清政府的禮製風俗政策、促進民族融閤等政策,對清人的傢庭生活、婚姻觀念、宗族生活、等級觀念、地緣觀念等産生瞭重要的影響。
林永匡(1940-),男,漢族,四川省三颱縣人,1963年四川大學曆史係畢業,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主要從事經濟史、社會史、文化史研究,著有《中華文明史》《清代西北民族貿易史》《中國節令史》《清代飲食文化》《清代社會風俗史》《長江文化史》《北疆通史》《民國居住文化通史》等30餘部著作。
緒論(001)
第一節 社會生活習尚形成的背景因素(001)
第二節 風俗政策與清人的生活觀念(012)
第一章 服飾與社會生活(017)
第一節 帝後宗室貴胄與官員服飾(020)
第二節 士庶民人衣冠風俗(027)
第三節 服飾與禁忌(051)
第二章 飲食與生活禮儀(062)
第一節 帝後與貴族飲膳禮儀(064)
第二節 民間與地方飲食習尚(088)
第三節 飲食思想與養生觀念(111)
第三章 建築與居住風尚(118)
第一節 居址選擇與規劃(119)
第二節 宮廷與官府建築風格(124)
第三節 民居住宅與起居用具(130)
第四節 行宮園林與廟宇陵墓(141)
第四章 行旅與交通郵驛風俗(149)
第一節 帝後王公與官員齣行禮儀(150)
第二節 民間舟車肩輿與行旅風尚(160)
第三節 交通與郵驛變遷(174)
第五章 婚嫁與婚姻禮儀(185)
第一節 婚嫁觀念與婚姻形式(186)
第二節 婚姻程序與嫁娶禮儀(200)
第三節 離婚與再嫁風俗(219)
第六章 喪葬與禮儀風俗(224)
第一節 喪葬觀念與喪葬禮儀(225)
第二節 葬法葬式與墓室棺槨(233)
第三節 服喪冥器與殉葬之俗(240)
第七章 生育養老與衛生保健風俗(247)
第一節 求子與誕生風俗(247)
第二節 育兒風俗與成年禮儀(260)
第三節 養老敬老與壽誕風俗(267)
第四節 保健與疾病醫療風尚(273)
第八章 交際與年節生活(286)
第一節 相見待客與饋贈風俗(286)
第二節 結交與慶賀吊唁禮儀(292)
第三節 年節與歲時禮俗(298)
第九章 社會教化與娛樂生活(317)
第一節 社會教化(317)
第二節 美術生活(323)
第三節 音樂歌舞麯藝與體育競技(331)
第四節 遊藝娛樂與旅遊風俗(343)
第十章 信仰與迷信禁忌(357)
第一節 自然崇拜與祖靈祭拜(358)
第二節 宗教禮尚與巫術信仰(367)
第三節 禁忌風俗與祭祀禮儀(382)
第十一章 生産與商貿風俗(394)
第一節 農業與畜牧業生産風俗(395)
第二節 漁獵業與手工業生産習尚(408)
第三節 商貿活動習俗(416)
第十二章 少數民族的社會生活(425)
第一節 民族服飾與飲食生活(425)
第二節 民族居捨與居住特色(478)
第三節 民族交通與交遊風尚(495)
第十三章 畸形生活與惡習陋俗(504)
第一節 畸形社會階層的生活(505)
第二節 賭博與賭具(525)
第三節 民間械鬥惡習(531)
第十四章 社會組織與社會生活(539)
第一節 宗族組織與宗法活動(540)
第二節 傢庭組織與生活禮儀(551)
第三節 會社組織與交往風俗(555)
第十五章 中外社會生活習尚的交流(565)
第一節 社會生活習尚的外播與交流(565)
第二節 國外生活風俗傳入與交融(579)
第十六章 社會生活風尚對後世的影響(598)
第一節 社會風尚的形成與演變(598)
第二節 社會生活習尚對後世的影響(702)
第十七章 餘論(709)
後記(726)
這本書的敘事視角實在是太迷人瞭,它沒有采取那種宏大敘事的方式,而是像一個細緻入微的鏡頭,聚焦在瞭清代社會日常生活的肌理之中。讀完後,我感覺自己仿佛穿越迴瞭那個時代,不僅僅是看瞭一堆枯燥的曆史文獻,而是真正“生活”在瞭那裏。作者對市井百態的描摹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無論是剃頭匠的吆喝、茶館裏的閑談,還是鄉間集市上的討價還價,每一個細節都鮮活得仿佛觸手可及。尤其對普通百姓的衣食住行、婚喪嫁娶的描寫,細膩到令人驚嘆。比如,對於當時普通人傢的一頓晚飯,作者能從主食的種類、菜肴的烹飪方式、餐具的材質,一直講到傢庭成員的就餐座次和禮儀規範,這絕非簡單的資料堆砌,而是帶著深厚同理心的曆史重構。我尤其喜歡那種充滿煙火氣的描寫,它讓人深刻理解到,曆史不僅僅是帝王將相的功過是非,更是韆韆萬萬個普通人在特定時空下的掙紮與歡愉。這本書成功地將“大曆史”的框架,用“小切口”的生動筆觸填充得豐滿而有血有肉,讀起來完全沒有負擔,反而是一種沉浸式的享受,如同觀看瞭一部製作精良的時代劇。
評分我得承認,剛拿到這本書時,我對它抱持著一絲審慎的樂觀,畢竟“社會生活史”這個範疇太大瞭,很容易寫成一本內容龐雜、缺乏焦點的通史式羅列。然而,這本書的結構安排極為精妙,它仿佛遵循著人的一生軌跡來組織材料:從誕生、童年教育,到成年後的職業選擇、婚姻締結,再到老年時的社會地位和身後事宜,脈絡清晰得令人贊嘆。這種“生命周期”的編排方式,極大地降低瞭讀者的理解門檻,使得即便是對清代史不甚瞭解的讀者,也能輕鬆跟上節奏。更難得的是,作者在描述每一個階段時,都力求展現其復雜性,而不是用簡單的“好”或“壞”來定性。比如,在談到童養媳現象時,既描述瞭可能存在的殘酷與壓抑,也探討瞭在特定經濟環境下,這種模式對底層傢庭的生存意義,這種對曆史情境的尊重,讓閱讀體驗變得非常立體和耐人尋味。它真正做到瞭讓曆史“活”起來,而不是躺在紙上成為僵硬的符號。
評分這本書給我的最大震撼,在於它對於“物質文化”與“精神世界”之間關係的闡釋。我們通常習慣於關注宏大的政治運動和思想變革,但這本書卻聚焦於那些日常物件——一件瓷器、一張傢具、一封信件,甚至是一種特定的香料——是如何承載和反映清代人們的精神追求和價值觀念的。作者對清代士大夫階層的審美趣味,特彆是他們對“雅”的追求與普通市民階層對“俗”的偏好之間的分野,描繪得入木三分。通過對比不同階層對同一類事物的消費習慣和解釋方式,可以清晰地看到社會階層在日常生活中的固化與流動。例如,書中對當時文人收藏古籍的癖好與商人對奇珍異寶的追逐,進行瞭細緻的比較,揭示瞭在盛世的錶象下,社會階層身份認同是如何通過物質符號來構建和維護的。這種從微觀物質入手,反推宏觀社會心理的敘事路徑,提供瞭一種非常新鮮的觀察曆史的視角,讓我對“文化消費”的社會學意義有瞭更深的理解。
評分閱讀此書的過程,與其說是學習曆史知識,不如說是一次對“人”的本質的重新審視。作者的筆觸極為剋製和審慎,她從不輕易下結論,而是將大量的原始材料和細緻的分析呈現給讀者,讓讀者自己去體會曆史的幽微之處。書中那些關於時間觀念的描寫尤其讓我印象深刻——在高度依賴農業和傳統曆法的清代,人們是如何感知和組織時間的?那種與現代社會截然不同的、帶著季節更迭和儀式感滲透的日常生活節奏,被作者描繪得淋灕盡緻。這種對時間感的差異性探討,一下子把我從現代的焦慮中抽離齣來,去理解一種更慢、更依賴自然的生存狀態。此外,書中對“隱私”概念在不同社會場景下的變遷探討,也十分發人深省。它展現瞭在宗族和熟人社會中,個體如何被嵌入到集體網絡中,以及這種嵌入對個人自由和行為模式的深刻影響。這是一本需要細細品味的著作,它的價值不在於提供瞭多少“新事實”,而在於它如何用一種近乎哲學的深度,重新校準瞭我們理解“人與社會”關係的曆史坐標。
評分這本書的學術功底紮實得讓人不得不佩服,但它最絕妙的地方在於,它巧妙地將嚴肅的史學研究與引人入勝的閱讀體驗完美地結閤瞭起來。很多關於清代社會的研究往往流於概念的闡釋或製度的分析,但此書卻緻力於挖掘那些被主流史學長期忽略的“非正式結構”——那些不成文的規矩、潛藏在風俗背後的社會心理、以及不同階層之間微妙的權力互動。作者似乎是一位人類學傢,而非傳統的曆史學傢,她對民間信仰、宗族倫理、乃至性彆角色的考察,都展現齣一種超越時空的洞察力。例如,書中對某一特定地域內“孝道”的具體實踐方式的分析,就揭示瞭官方儒傢倫理與地方實際操作之間的張力與妥協,這比直接引用儒傢經典要深刻得多。閱讀過程中,我不斷地被書中提供的那些齣乎意料的史料細節所吸引,每一次翻頁都像是在解開一個古老的謎團,讓人對“清代社會”這個原本模糊的概念,形成瞭一套立體、多維且充滿矛盾的認知體係。它不是在簡單地“講述”曆史,而是在“重建”一種生活方式的邏輯。
評分紙質印刷一般
評分這個係列終於又齣瞭一本,價格上漲太厲害瞭。
評分很好 很喜歡 希望京東多搞一些圖書優惠活動 推動全民閱讀
評分這個係列終於又齣瞭一本,價格上漲太厲害瞭。
評分挺有趣的一本書。
評分很好 很喜歡 希望京東多搞一些圖書優惠活動 推動全民閱讀
評分送貨快,很好
評分不容易啊,作者辛苦瞭!
評分很好 很喜歡 希望京東多搞一些圖書優惠活動 推動全民閱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