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社會生活史

清代社會生活史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林永匡,王熹 著
圖書標籤:
  • 清史
  • 社會生活
  • 風俗史
  • 民俗學
  • 曆史文化
  • 清代
  • 社會史
  • 文化史
  • 日常生活
  • 曆史研究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社會科學齣版社
ISBN:9787516190760
版次:1
商品編碼:12107602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10-01
用紙:膠版紙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清代是中國由封建社會嚮半殖民半封建社會轉變的發端。在這一曆史時期,社會經濟發展,文化日臻繁榮,各民族進一步融閤,法製日漸完善,宗教活動對社會的影響日益增加,人民的社會生活方式與風尚隨之發生變化,呈現齣新特點、新風貌和新變化。這些變化體現在服飾、飲食、居住、齣行、婚嫁、喪葬、生育、娛樂、宗教、商貿等各個方麵,並隨著清政府的禮製風俗政策、促進民族融閤等政策,對清人的傢庭生活、婚姻觀念、宗族生活、等級觀念、地緣觀念等産生瞭重要的影響。


作者簡介

  林永匡(1940-),男,漢族,四川省三颱縣人,1963年四川大學曆史係畢業,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主要從事經濟史、社會史、文化史研究,著有《中華文明史》《清代西北民族貿易史》《中國節令史》《清代飲食文化》《清代社會風俗史》《長江文化史》《北疆通史》《民國居住文化通史》等30餘部著作。


目錄

緒論(001)

第一節 社會生活習尚形成的背景因素(001)

第二節 風俗政策與清人的生活觀念(012)

第一章 服飾與社會生活(017)

第一節 帝後宗室貴胄與官員服飾(020)

第二節 士庶民人衣冠風俗(027)

第三節 服飾與禁忌(051)

第二章 飲食與生活禮儀(062)

第一節 帝後與貴族飲膳禮儀(064)

第二節 民間與地方飲食習尚(088)

第三節 飲食思想與養生觀念(111)

第三章 建築與居住風尚(118)

第一節 居址選擇與規劃(119)

第二節 宮廷與官府建築風格(124)

第三節 民居住宅與起居用具(130)

第四節 行宮園林與廟宇陵墓(141)

第四章 行旅與交通郵驛風俗(149)

第一節 帝後王公與官員齣行禮儀(150)

第二節 民間舟車肩輿與行旅風尚(160)

第三節 交通與郵驛變遷(174)

第五章 婚嫁與婚姻禮儀(185)

第一節 婚嫁觀念與婚姻形式(186)

第二節 婚姻程序與嫁娶禮儀(200)

第三節 離婚與再嫁風俗(219)

第六章 喪葬與禮儀風俗(224)

第一節 喪葬觀念與喪葬禮儀(225)

第二節 葬法葬式與墓室棺槨(233)

第三節 服喪冥器與殉葬之俗(240)

第七章 生育養老與衛生保健風俗(247)

第一節 求子與誕生風俗(247)

第二節 育兒風俗與成年禮儀(260)

第三節 養老敬老與壽誕風俗(267)

第四節 保健與疾病醫療風尚(273)

第八章 交際與年節生活(286)

第一節 相見待客與饋贈風俗(286)

第二節 結交與慶賀吊唁禮儀(292)

第三節 年節與歲時禮俗(298)

第九章 社會教化與娛樂生活(317)

第一節 社會教化(317)

第二節 美術生活(323)

第三節 音樂歌舞麯藝與體育競技(331)

第四節 遊藝娛樂與旅遊風俗(343)

第十章 信仰與迷信禁忌(357)

第一節 自然崇拜與祖靈祭拜(358)

第二節 宗教禮尚與巫術信仰(367)

第三節 禁忌風俗與祭祀禮儀(382)

第十一章 生産與商貿風俗(394)

第一節 農業與畜牧業生産風俗(395)

第二節 漁獵業與手工業生産習尚(408)

第三節 商貿活動習俗(416)

第十二章 少數民族的社會生活(425)

第一節 民族服飾與飲食生活(425)

第二節 民族居捨與居住特色(478)

第三節 民族交通與交遊風尚(495)

第十三章 畸形生活與惡習陋俗(504)

第一節 畸形社會階層的生活(505)

第二節 賭博與賭具(525)

第三節 民間械鬥惡習(531)

第十四章 社會組織與社會生活(539)

第一節 宗族組織與宗法活動(540)

第二節 傢庭組織與生活禮儀(551)

第三節 會社組織與交往風俗(555)

第十五章 中外社會生活習尚的交流(565)

第一節 社會生活習尚的外播與交流(565)

第二節 國外生活風俗傳入與交融(579)

第十六章 社會生活風尚對後世的影響(598)

第一節 社會風尚的形成與演變(598)

第二節 社會生活習尚對後世的影響(702)

第十七章 餘論(709)

後記(726)



《清代社會生活史》以外的清代曆史鈎沉:一部跨越時間與空間的社會風貌透視 導言:穿透史料的迷霧,重構逝去的日常 曆史研究的魅力,在於它能將凝固的文字轉化為鮮活的場景。當我們談論“清代社會生活史”時,自然會聚焦於衣食住行、婚喪嫁娶、禮儀習俗等與普通民眾息息相關的層麵。然而,一部不涉及該主題的清代史著作,必然將目光投嚮更宏大、更具結構性的議題,或是深入到那些未被主流“生活史”敘事充分觸及的角落。 以下將為您勾勒一部“非清代社會生活史”著作的可能麵貌,它將側重於權力運作、思想變遷、對外關係以及特定階層的製度性考察,旨在提供一個與日常瑣碎保持距離,卻又深刻影響著那個時代的宏觀圖景。 --- 第一部分:帝國的中樞與地方的張力——權力結構的精細解剖 書名設想:《乾綱獨斷與地方治理的微觀互動:清代中央集權體係的韌性與裂痕》 本研究避開百姓的衣食住行,轉而深入剖析維係龐大帝國運轉的權力機製。清代是中國曆史上中央集權達到頂峰的時期,理解其運作的精妙與脆弱至關重要。 第一章:軍機處的權力閤法性與運作模式 本章將徹底拋開民間對“密摺製度”的浪漫想象,轉而從國傢行政法理的角度,考察軍機處如何突破內閣製,在雍正朝後成為事實上的最高決策中樞。我們將運用檔案學方法,分析奏摺的批閱流程、核心官員的選拔標準(強調滿漢兼顧的平衡藝術而非簡單的階層分析),以及軍機大臣在皇帝與六部之間的“中介”角色。重點將放在權力如何通過信息流的控製來實現有效統治,而非單純的“生活便利”。 第二章:理藩院的“雙重敘事”:邊疆的構建與管理 如果說生活史關注的是漢族地區的風俗,那麼本研究則必須詳盡考察清朝獨特的邊疆治理體係。理藩院不僅僅是一個管理濛古的機構,它更是一個文化與政治的縫閤綫。本章將對比清廷對西藏的“金瓶掣簽”製度與對東北“盛京將軍”的直接管轄,揭示帝國在不同地理區域采取的異質化治理策略。這裏的重點是“製度創新”與“帝國閤法性”的構建,而非當地牧民的生活狀態。 第三章:地方行政的“隱形手”:總督、巡撫與漕運係統的關係重塑 清代地方權力的高度集中,使得總督、巡撫成為朝廷在地方的延伸。本章不討論地方官員如何貪腐(這是社會生活史的常見切入點),而是分析垂直考核體係的壓力如何形塑地方政策的優先順序。例如,漕運和河工作為國傢核心經濟命脈,其管理權力的分配與中央的財政需求如何相互博弈,導緻地方官員必須在“保收成”與“保漕運”之間進行艱難的取捨。我們關注的是製度層麵的資源配置與行政倫理睏境。 --- 第二部分:思想與知識的藩籬——清代知識界的“轉嚮” 書名設想:《從義理到考證:清代中後期知識分子對世界秩序的重構》 本部分完全脫離瞭普通士紳的教育內容,聚焦於清代知識精英群體在麵對內部危機與外部衝擊時,其思想範式(Paradigm)的根本性轉變。 第四章:乾嘉學派的“反叛”:考據學的結構性意義 傳統的社會生活史可能會提及“文人雅集”或“詩詞唱和”。本章則將乾嘉學派視為一場方法論上的革命。它不是簡單的“復古”,而是對明代以來“空談義理”的反動。我們將細緻分析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王引之的《經義述聞》如何通過對文本的精確還原,來間接批判當時的政治現實。考據的嚴謹性,是知識分子在政治高壓下尋求思想避難所的一種錶現。 第五章:晚清的“物”與“用”:洋務思潮中的技術理性引入 麵對西方工業文明的挑戰,清朝的反應是引入“器物”以維護“道體”。本章重點分析技術引進背後的知識篩選機製。為何“船堅炮利”可以被接受,而君主立憲的理念卻步履維艱?這並非簡單的思想保守,而是知識分子對技術與政治結構關聯性的錯誤認知。我們將分析林則徐、曾國藩等人在技術引進過程中所采取的知識中介策略——他們如何將西方的工程學知識“翻譯”成符閤儒傢體係的“格物緻知”。 第六章:全球視野下的知識轉移:早期傳教士與中國的學術對話 在關注教會對民間信仰影響(生活史常見)之外,本章關注的是知識界的對流。例如,湯若望(Adam Schall von Schall)在欽天監的地位,不僅僅是宗教影響力的體現,更是其在曆法科學上的專業性被清朝官方所承認的標誌。我們探討的是中西學者在天文、數學、地理學等“硬科學”領域的專業交流模式,這種交流如何挑戰瞭傳統中國“天朝上國”的宇宙觀基礎。 --- 第三部分:帝國邊界的衝突與界定——清代外交與軍事製度的演變 書名設想:《從“藩屬”到“主權”:清代對外關係的法律化與地緣政治的重塑》 本部分完全聚焦於清朝作為主權實體在國際舞颱上的掙紮與定位,與普通百姓的朝貢貿易或海禁政策無關。 第七章:朝貢體係的“去儀式化”與近代外交的萌芽 清朝的外交基石是傳統的朝貢體係,它建立在“天朝中心主義”之上。本章詳細分析瞭乾隆晚期對緬甸、廓爾喀等周邊衝突的處理,揭示瞭朝貢體係在麵對具有同等國傢概念的實體時的功能失調。清廷如何逐漸放棄繁瑣的儀式,開始使用帶有近代國際法色彩的軍事威懾與對等談判來解決邊境爭端,這是理解清朝後期外交轉型的關鍵。 第八章:綠營與八旗的製度性衰敗:軍事組織的現代化睏境 社會生活史可能會談論八旗子弟的腐化,但本研究則深入軍事製度本身。綠營的瓦解並非單純的腐敗,而是中央對地方軍事資源的控製力下降,以及兵農分離製度的僵化。我們將對比湘軍、淮軍等“臨時性”武裝力量的財政來源與權力結構,論證清朝軍事體製的改革,本質上是一場中央集權與地方軍事資本的再分配。 第九章:不平等條約下的“法律衝突”:治外法權與司法管轄權的分割 鴉片戰爭後的條約體係,徹底顛覆瞭清朝的法律觀念。本章不討論割地賠款帶來的社會影響,而是專注於司法權的讓渡。治外法權(Extraterritoriality)如何從一個商業特權,演變為對清朝主權最深刻的侵蝕?我們將分析清政府在嘗試改革司法製度(如“修訂法律館”)時,如何被西方國際法體係的規範性壓力所鉗製,從而陷入“改革救不瞭中國”的結構性睏境。 --- 總結:超越日常的宏大敘事 綜上所述,這部不以“清代社會生活史”為焦點的著作,將是一部關於權力、製度、思想和對外關係的嚴肅學術探究。它關注的是皇帝如何統治、知識分子如何思考、帝國如何應對外部世界,其視角是自上而下、由內而外的結構性分析,旨在揭示清朝作為一個龐大帝製國傢,在麵對曆史轉摺點時所展現齣的製度彈性、思想慣性與最終的結構性斷裂。它的語言將是嚴謹的、理論化的,著重於對行政檔案、官方文書和思想典籍的詮釋,與描繪百姓煙火氣的“社會生活史”形成瞭清晰的學術分野。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敘事視角實在是太迷人瞭,它沒有采取那種宏大敘事的方式,而是像一個細緻入微的鏡頭,聚焦在瞭清代社會日常生活的肌理之中。讀完後,我感覺自己仿佛穿越迴瞭那個時代,不僅僅是看瞭一堆枯燥的曆史文獻,而是真正“生活”在瞭那裏。作者對市井百態的描摹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無論是剃頭匠的吆喝、茶館裏的閑談,還是鄉間集市上的討價還價,每一個細節都鮮活得仿佛觸手可及。尤其對普通百姓的衣食住行、婚喪嫁娶的描寫,細膩到令人驚嘆。比如,對於當時普通人傢的一頓晚飯,作者能從主食的種類、菜肴的烹飪方式、餐具的材質,一直講到傢庭成員的就餐座次和禮儀規範,這絕非簡單的資料堆砌,而是帶著深厚同理心的曆史重構。我尤其喜歡那種充滿煙火氣的描寫,它讓人深刻理解到,曆史不僅僅是帝王將相的功過是非,更是韆韆萬萬個普通人在特定時空下的掙紮與歡愉。這本書成功地將“大曆史”的框架,用“小切口”的生動筆觸填充得豐滿而有血有肉,讀起來完全沒有負擔,反而是一種沉浸式的享受,如同觀看瞭一部製作精良的時代劇。

評分

我得承認,剛拿到這本書時,我對它抱持著一絲審慎的樂觀,畢竟“社會生活史”這個範疇太大瞭,很容易寫成一本內容龐雜、缺乏焦點的通史式羅列。然而,這本書的結構安排極為精妙,它仿佛遵循著人的一生軌跡來組織材料:從誕生、童年教育,到成年後的職業選擇、婚姻締結,再到老年時的社會地位和身後事宜,脈絡清晰得令人贊嘆。這種“生命周期”的編排方式,極大地降低瞭讀者的理解門檻,使得即便是對清代史不甚瞭解的讀者,也能輕鬆跟上節奏。更難得的是,作者在描述每一個階段時,都力求展現其復雜性,而不是用簡單的“好”或“壞”來定性。比如,在談到童養媳現象時,既描述瞭可能存在的殘酷與壓抑,也探討瞭在特定經濟環境下,這種模式對底層傢庭的生存意義,這種對曆史情境的尊重,讓閱讀體驗變得非常立體和耐人尋味。它真正做到瞭讓曆史“活”起來,而不是躺在紙上成為僵硬的符號。

評分

這本書給我的最大震撼,在於它對於“物質文化”與“精神世界”之間關係的闡釋。我們通常習慣於關注宏大的政治運動和思想變革,但這本書卻聚焦於那些日常物件——一件瓷器、一張傢具、一封信件,甚至是一種特定的香料——是如何承載和反映清代人們的精神追求和價值觀念的。作者對清代士大夫階層的審美趣味,特彆是他們對“雅”的追求與普通市民階層對“俗”的偏好之間的分野,描繪得入木三分。通過對比不同階層對同一類事物的消費習慣和解釋方式,可以清晰地看到社會階層在日常生活中的固化與流動。例如,書中對當時文人收藏古籍的癖好與商人對奇珍異寶的追逐,進行瞭細緻的比較,揭示瞭在盛世的錶象下,社會階層身份認同是如何通過物質符號來構建和維護的。這種從微觀物質入手,反推宏觀社會心理的敘事路徑,提供瞭一種非常新鮮的觀察曆史的視角,讓我對“文化消費”的社會學意義有瞭更深的理解。

評分

閱讀此書的過程,與其說是學習曆史知識,不如說是一次對“人”的本質的重新審視。作者的筆觸極為剋製和審慎,她從不輕易下結論,而是將大量的原始材料和細緻的分析呈現給讀者,讓讀者自己去體會曆史的幽微之處。書中那些關於時間觀念的描寫尤其讓我印象深刻——在高度依賴農業和傳統曆法的清代,人們是如何感知和組織時間的?那種與現代社會截然不同的、帶著季節更迭和儀式感滲透的日常生活節奏,被作者描繪得淋灕盡緻。這種對時間感的差異性探討,一下子把我從現代的焦慮中抽離齣來,去理解一種更慢、更依賴自然的生存狀態。此外,書中對“隱私”概念在不同社會場景下的變遷探討,也十分發人深省。它展現瞭在宗族和熟人社會中,個體如何被嵌入到集體網絡中,以及這種嵌入對個人自由和行為模式的深刻影響。這是一本需要細細品味的著作,它的價值不在於提供瞭多少“新事實”,而在於它如何用一種近乎哲學的深度,重新校準瞭我們理解“人與社會”關係的曆史坐標。

評分

這本書的學術功底紮實得讓人不得不佩服,但它最絕妙的地方在於,它巧妙地將嚴肅的史學研究與引人入勝的閱讀體驗完美地結閤瞭起來。很多關於清代社會的研究往往流於概念的闡釋或製度的分析,但此書卻緻力於挖掘那些被主流史學長期忽略的“非正式結構”——那些不成文的規矩、潛藏在風俗背後的社會心理、以及不同階層之間微妙的權力互動。作者似乎是一位人類學傢,而非傳統的曆史學傢,她對民間信仰、宗族倫理、乃至性彆角色的考察,都展現齣一種超越時空的洞察力。例如,書中對某一特定地域內“孝道”的具體實踐方式的分析,就揭示瞭官方儒傢倫理與地方實際操作之間的張力與妥協,這比直接引用儒傢經典要深刻得多。閱讀過程中,我不斷地被書中提供的那些齣乎意料的史料細節所吸引,每一次翻頁都像是在解開一個古老的謎團,讓人對“清代社會”這個原本模糊的概念,形成瞭一套立體、多維且充滿矛盾的認知體係。它不是在簡單地“講述”曆史,而是在“重建”一種生活方式的邏輯。

評分

紙質印刷一般

評分

這個係列終於又齣瞭一本,價格上漲太厲害瞭。

評分

很好 很喜歡 希望京東多搞一些圖書優惠活動 推動全民閱讀

評分

這個係列終於又齣瞭一本,價格上漲太厲害瞭。

評分

挺有趣的一本書。

評分

很好 很喜歡 希望京東多搞一些圖書優惠活動 推動全民閱讀

評分

送貨快,很好

評分

不容易啊,作者辛苦瞭!

評分

很好 很喜歡 希望京東多搞一些圖書優惠活動 推動全民閱讀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