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古代民族历史编年丛书:渤海历史编年

东北古代民族历史编年丛书:渤海历史编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海洋,赵振海 著,姜维公 编
图书标签:
  • 渤海国
  • 东北史
  • 古代史
  • 历史编年
  • 民族史
  • 边疆史
  • 考古
  • 历史研究
  • 中国古代史
  • 渤海文明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23945
版次:1
商品编码:1210799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东北古代民族历史编年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71
字数:48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东北古代民族历史编年丛书:渤海历史编年》共分为四部分,分别为先世追踪、渤海国编年史、东丹国及渤海遗裔历史编年、杂篇。第1篇先世追踪主要收录了渤海建国之前其族源的史料;第二篇渤海国编年主要收录的是公元698年大祚荣建国至公元926年渤海国被灭的史料;第三篇收录的是公元926年至1220年有关东丹国及渤海遗裔的史料;对于研究渤海很重要,又无法编年的史料统一放到了最后一部分杂篇里。
  《东北古代民族历史编年丛书:渤海历史编年》以中国史料为主,同时也大量使用了朝鲜和日本史籍的史料,这是《东北古代民族历史编年丛书:渤海历史编年》的特色之处。
  《东北古代民族历史编年丛书:渤海历史编年》可供渤海史、东北古代民族史研究者参阅。

作者简介

  赵振海,长春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高句丽史、渤海史。

目录


凡例

第一章 先世追踪

第二章 渤海国编年史
周武则天圣历元年(698年)
唐中宗李显神龙三年(707年)
唐睿宗李旦景云二年(711年)
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元年(713年)
唐玄宗李隆基开元二年(714年)
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四年(716年)
唐玄宗李隆基开元五年(717年)
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六年(718年)
唐玄宗李隆基开元七年(719年)
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八年(720年)
唐玄宗李隆基开元九年(721年)
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十年(722年)
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十一年(723年)
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十二年(724年)
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十三年(725年)
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十四年(726年)
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十五年(727年)
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十六年(728年)
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十七年(729年)
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十八年(730年)
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十九年(731年)
唐玄宗李隆基开元二十年(732年)
唐玄宗李隆基开元二十一年(733年)
唐玄宗李隆基开元二十二年(734年)
唐玄宗李隆基开元二十三年(735年)
唐玄宗李隆基开元二十四年(736年)
唐玄宗李隆基开元二十五年(737年)
唐玄宗李隆基开元二十六年(738年)
唐玄宗李隆基开元二十七年(739年)
唐玄宗李隆基开元二十八年(740年)
唐玄宗李隆基开元二十九年(741年)
唐玄宗李隆基天宝元年(742年)
唐玄宗李隆基天宝二年(743年)
唐玄宗李隆基天宝三年(744年)
唐玄宗李隆基天宝五年(746年)
唐玄宗李隆基天宝六年(747年)
唐玄宗李隆基天宝七年(748年)
唐玄宗李隆基天宝八年(749年)
唐玄宗李隆基天宝九年(750年)
唐玄宗李隆基天宝十一年(752年)
唐玄宗李隆基天宝十二年(753年)
唐玄宗李隆基天宝十三年(754年)
唐玄宗李隆基天宝十四年(755年)
唐玄宗李隆基天宝十五年(756年)
唐肃宗李亨至德二年(757年)
唐肃宗李亨乾元元年(758年)
唐肃宗李亨乾元二年(759年)
……

第三章 东丹国及渤海遗裔历史编年
第四章 杂篇

精彩书摘

  《东北古代民族历史编年丛书:渤海历史编年》:
  有酋帅突地稽者,隋末率其部千余家内属,处之于营州,炀帝授突地稽金紫光禄大夫、辽西太守。武德初,遣间使朝贡,以其部落置燕州,仍以突地稽为总管。刘黑闼之叛也,突地稽率所部赴定州,遣使诣太宗请受节度,以战功封蓍国公。又徙其部落于幽州之昌平城。会高开道引突厥来攻幽州,突地稽率兵邀击,大破之。贞观初,拜右卫将军,赐姓李氏。寻卒。子谨行,伟貌,武力绝人。德麟中,历迁营州都督。其部落家僮数千人,以财力雄边,为夷人所惮。累拜右领军大将军,为积石道经略大使。吐蕃论钦陵等率众十万人人寇湟中,谨行兵士樵采,素不设备,忽闻贼至,遂建旗伐鼓,开门以待之。吐蕃疑有伏兵,竟不敢进。上元三年(676年),又破吐蕃数万众于青海,降玺书劳勉之,累受镇军大将军,行右卫大将军,封燕国公。永淳元年(682年)卒,赠幽州都督,陪葬乾陵。自后或有酋长自来,或遣使来朝贡,每岁不绝。
  其白山部,素附于高丽,因收平壤之后,部众多人中国。汩咄、安居骨、号室等部,亦因高丽破后奔散微弱,后无闻焉,纵有遗人,并为渤海编户。唯黑水部全盛,分为十六部,部又以南北为称。开元十三年(725年),安东都护薛泰请于黑水靺鞨内置黑水军。续更以最大部落为黑水府,仍以其首领为都督,诸部刺史隶属焉。中国置长史,就其部落监领之。十六年(728年),其都督赐姓李氏,名献诚,授云魔将军兼黑水经略使,仍以幽州都督为其押使,自此朝贡不绝。
  《新唐书》卷219《黑水靺鞨传》
  黑水靺鞨居肃慎地,亦日挹娄,元魏时日勿吉。直京师东北六千里,东濒海,西属突厥,南高丽,北室韦。离为数十部,酋各自治。其著者日粟末部,居最南,抵太白山,亦日徒太山,与高丽接,依粟末水以居,水源于山西,北注它漏河,稍东北日汩咄部,又次日安居骨部,益东日拂涅部,居骨之西北日黑水部,粟末之东日白山部。部间远者三四百里,近二百里。
  白山本臣高丽,王师取平壤,其众多入唐,汩咄、安居骨等皆奔散,寝微无闻焉,遗人进入渤海。唯黑水完强,分十六落,以南北称,盖其居最北方者也。人劲健,善步战,常能患它部。俗编发,缀野豕牙,插雉尾为冠饰,自别于诸部。性忍悍,善射猎,无忧戚,贵壮贱老。居无室庐,负山水坎地,梁木其上,覆以土,如丘冢然。夏出随水草,冬人处。以溺盥面,于夷狄最浊秽。死者埋之,无棺椁,杀所乘马以祭。其酋曰大莫拂瞒咄,世相承为长。无书契。其矢石镞,长二寸,盖梏砮遗法。畜多豕,无牛羊。有车马,田耦以耕,车则步推。有粟麦。土多貂鼠、白兔、白鹰。有盐泉,气蒸薄,盐凝树颠。武德五年(622年),渠长阿固郎始来。太宗贞观二年(628年),乃臣附,所献有常,以其地为燕州。帝伐高丽,其北部反,与高丽合。高惠真等率众援安市,每战,靺鞨常居前。帝破安市,执惠真,收靺鞨兵三千余,悉坑之。
  开元十年(722年),其酋倪属利稽来朝,玄宗即拜勃利州刺史。于是安东都护薛泰请置黑水府,以部长为都督、刺史,朝廷为置长史监之,赐府都督姓李氏,名日献诚,以云麾将军领黑水经略使,隶幽州都督。讫帝世,朝献者十五。大历世凡七,贞元一来,元和中再。
  初,黑水西北又有思慕部,益北行十日得郡利部,东北行十日得窟说部,亦号屈设,稍东南行十日得莫曳皆部,又有拂涅、虞娄、越喜、铁利等部。其地南距渤海,北、东际于海,西抵室韦,南北袤二千里,东西千里。拂涅、铁利、虞娄、越喜时时通中国,而郡利、屈设、莫曳皆不能自通。今存其朝京师者附左方。
  拂涅,亦称大拂涅,开元、天宝间八来,献鲸睛、貂鼠、白兔皮;铁利,开元中六来;越喜,七来,贞元中一来;虞娄,贞观间再来,贞元一来。后渤海盛,靺鞨皆役属之,不复与王会矣。
  ……

前言/序言

  中国东北古代史以其发展的特殊性,相较于中原地区,保存下来的历史文献不多,不利于学术研究的深入展开。由于资料稀缺,有些研究者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甚至不惜编造史料。以高句丽史为例,十九世纪末,以白鸟库吉为代表的日本学者,在其国家“大陆政策”指导下,抛出了“日鲜同祖论”和“满鲜一体论”,为日本占领朝鲜半岛、侵略中国东北地区提供历史依据。由于这种荒谬的理论没有史实的依据,他们采取了歪曲乃至编造史料的手法,从而证明其理论的正确。具体做法就是抬高《三国史记》的历史地位,极力贬低中国正史的史料价值,通过考证将神话传说作为真实的历史资料肆意使用,这给高句丽史研究造成极大的混乱,无形中进一步增加了研究的难度。有鉴于此,我们认为与其进行学术观点的争论,不如潜心开展史料的整理与研究,因此,我们的东北历史研究便从史料的收集、整理、考证等基础工作人手。在历史文献收集方面,2002年我校以“东北工程”委托项目为契机,成立了中国东北边疆历史研究文献信息中心,开始对东北历史文献进行全面而系统的收集。在历史文献整理方面,我们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东北少数民族文献整理与研究”、“高句丽渤海历史研究数据库”;国家古籍整理委员会项目‘《三国史记》笺证“;吉林省教育厅重大招标项目”20世纪东北历史文献整理与研究“、”秽貊族系历史文献整理与研究“等各级研究课题。在历史文献考证方面,我们承担了教育部科研课题”明末《皇华集》研究“;吉林省社科规划项目”东北民族历史传说研究“”高句丽历史文献编年“”正史高句丽传校注“”高句丽传说考源“等科研课题。通过考证,我们得出的结论是:《三国史记》存在大量史实错误,需要审慎运用,不可作为信史;高句丽传说乃属于传说的历史化,而非历史的传说化,因此没有历史研究之价值,日本学者以此为基础得出的结论难以成立。长期的坚持不仅结出了一些学术成果,而且也形成一支研究队伍,我们将在此基础上,以史源学理论为指导,编写《东北古代民族历史编年丛书》,经过课题组成员反复研讨,制定编写细则如下:
  1.凡政书、地理书率取材于正史,如悉数收录,未免重复叠沓,宜从史源学角度确定该史料的出处,加以简单史源学上的说明。
  2.夫余、高句丽、百济前史中颇抵触矛盾之处,非加考证无以辩明是非,故编年前宜有考证文字,至于考证之内容,则根据各自的特点而定。
  3.是编所收,主要以第一手、第二手(以今天视角而言)资料为主,至于第三手或第四手资料,除非有资说明或影响较大,可以在相关史料编年后加以标注说明外,一般不宜收入。以《三国史记》为例,其中资料多取资于《资治通鉴》,间有歧异的可以标注说明,至于所收高句丽、百济的天象灾异之类,可以不收。
  4.虽然字面没有夫余(高句丽、百济同理)字样,但所载内容于了解时代背景、解决疑难有帮助的史文,也可酌情收入。如护东夷校尉等。
  5.附录所收无法编年的史料,宜分疆域、风俗、职官制度、行政设置、物产、山川、世系等,宜分项别类,复以史文编撰时间先后为次序收录之。至于《三国史记·地理志》所载高句丽、百济郡县设置,亦宜收入到行政设置中。
  这套丛书既是我校前期工作的总结,也是我今后研究的基础,更希望能为东北史研究者提供一些帮助。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东北古代民族历史编年丛书:渤海历史编年”之外的其他图书的详细简介,旨在提供一个与该特定编年无关的、具有深度和广度的历史文献概述。 --- 《辽东半岛及周边区域早期文明演进研究:从新石器时代至唐宋转型期》 丛书名:东北古代民族历史编年丛书(卷叁:早期文明形态与交流) 主编:张文远 教授 (辽宁大学历史学院) 出版社:沈阳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份:2023年 --- 【图书简介】 本书《辽东半岛及周边区域早期文明演进研究:从新石器时代至唐宋转型期》是“东北古代民族历史编年丛书”中着重考察特定地理区域——辽东半岛及其紧密关联的东北南部及朝鲜半岛北部——早期社会结构、文化交流及政治形态变迁的专题力作。它并非专注于某一特定政权如渤海国(渤海历史编年)的连续叙事,而是以一种更侧重于考古学、人类学视野的、跨越数千年的通史性梳理,来构建该区域文明的“底色”与“脉络”。 本书的核心目标在于揭示在成文史料相对匮乏或相互矛盾的漫长史诗中,生活在这一复杂地缘环境中的先民是如何从部落走向国家形态,以及他们如何与中原王朝、朝鲜半岛部落群形成持续互动,最终塑造了后世东北亚格局的基础。全书结构严谨,分为五大部分,约七十余万字,配有大量考古发掘图、地层报告解读及文物拓片分析。 第一部分:史前印迹与文化源流(约公元前8000年至公元前1000年) 本部分聚焦于辽东半岛及其临海区域的史前文化,是理解后续民族迁移与文化融合的基石。重点阐述了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以及后期的夏家店下层文化和上层文化在这一区域的地理分布、生计模式(渔猎、早期农业的过渡)以及陶器技术特征。 我们详尽分析了夏家店上层文化所代表的青铜时代早期复杂社会结构——即“城址—聚落”体系的形成,并探讨了其与黄河流域同时期文明的潜在技术与观念交流。特别强调了红山文化对辽西的影响在地理上的延伸和变异,而非简单的复制。这部分内容大量依赖于最新的碳-14测年数据和区域地层学比对,力求还原一个没有文字记载支撑下的“原初社会图景”。 第二部分:东夷、肃慎与燕国的边缘冲突(约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前221年) 随着青铜时代的深入和铁器的传入,本书进入了文献记载开始增多的阶段。本部分侧重于周秦之际,辽东地区主要由肃慎族群及后来的东夷诸部所占据的状态。我们着重分析了《山海经》、甲骨文以及后世史书(如《史记》)中关于“东夷”记载的考古学验证问题。 核心议题是燕国在辽东的扩张对本地原住民族群的冲击与融合。通过对海城、辽阳等地出土的青铜兵器和车马遗迹进行对比研究,本书构建了燕辽边疆的军事地理模型,并论证了该区域的“半农半牧”生活方式如何与中原王朝的农业定居模式产生结构性张力。 第三部分:秦汉帝国边缘的控制与“三韩”的萌芽(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 秦汉大一统格局的形成,对东北边疆产生了新的影响。本书超越了传统的“卫辽东郡”叙事,深入探讨了汉朝在辽东半岛设立郡县后,如何与居住在南部(如“夫余”前身雏形)和半岛北部的土著群体进行互动。 本部分的一个重要创新是引入了对汉代铁器冶炼技术扩散路径的研究。通过对鞍山台铁矿遗址群的分析,我们试图界定汉帝国的影响是技术输入还是人口迁徙带来的结构重塑。同时,对朝鲜半岛北部“蘂国”或早期“三韩”部落的社会组织形态的考察,也展现了辽东半岛作为文化十字路口的复杂性,而非简单地被视为中原帝国的附属地。 第四部分:三国两晋南北朝:民族迁徙与政权更迭的暗流(公元220年至公元581年) 这是本书中与渤海史前背景最为贴近却又不直接叙述渤海国的阶段。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动荡,北方游牧民族大规模内迁,这对辽东的文化版图产生了剧烈影响。本书着力分析了高句丽(前身即辽东的夫余和部分鲜卑部落的融合体)的崛起过程,以及其对辽东半岛的持续渗透。 我们细致梳理了晋朝在辽东的残存势力(如慕容氏的前身)与高句丽的初期冲突,并考察了南朝史籍中关于“东夷”的零星记载如何映射出这一时期海路贸易的繁荣。本部分特别关注了早期佛教艺术的传入与本土萨满信仰的共存现象,这些文化张力构成了后来渤海文化多元性(汉、靺鞨、高句丽遗产)的文化土壤。 第五部分:隋唐过渡期:辽东的重塑与多元文化的交融(公元581年至约公元907年) 本部分收束于渤海国兴起的前夜,重点探讨了隋唐对辽东地区(尤其是辽河以东)的战略布局,以及突厥语族与靺鞨部落的互动关系。本书清晰地描绘了隋灭陈后,唐朝建立“安东都护府”的实际管辖范围和权力辐射力,强调了唐朝在海洋贸易上的投入,而非仅仅局限于陆路上的军事对峙。 我们通过对营州(今辽宁朝阳一带)的考古发现和文献对比,论证了汉文化、鲜卑文化与突厥文化在这一特定区域的复杂融合形态。这种融合催生了隋末唐初辽东地区特有的社会环境和政治敏感性,为后来靺鞨族的崛起与国家建立提供了必要的文化积累与地缘政治机遇。 总结评价: 本书摒弃了以朝代更迭为核心的线性叙事,代之以区域地理为核心、以考古学证据为主要支撑的“文明形态演化”模型。它为理解辽东半岛在古代东北亚复杂互动网络中的核心地位,提供了坚实的史料基础和独到的研究视角。对于希望深入了解渤海国建立前,该区域社会结构、技术进步和族群交流历史的学者与读者而言,是不可或缺的参考书。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前五篇的章节后,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文献引用密度高到令人咋舌,每一个论断背后似乎都藏着一摞亟待消化的原始资料。对于习惯了快餐式知识获取的现代读者而言,这无疑是一次对耐心的严峻考验。然而,正是这种近乎偏执的求真精神,赋予了这部作品无可替代的权威性。它强迫我们慢下来,去品味那些被时间尘封的字里行间,去揣摩每一个被谨慎选用的词语背后的深意。作者在处理那些史料存在空白或争议地带时,展现出极高的学术操守,他从不武断地下结论,而是清晰地勾勒出各种可能性及其依据,留给读者足够的思辨空间。这种开放式的论证结构,使得每一次重读都能带来新的发现,因为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过去”的著作,更是一场关于“如何理解过去”的持续对话。这种深度,是市场上许多泛泛之作无法企及的。

评分

简直是为我这种业余历史爱好者量身定做的“考古现场实录”!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流畅自然,完全没有一般史学著作那种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晦涩感。它不像是在宣读冰冷的教科书条文,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着你穿梭于历史遗迹之间,指点迷津。作者似乎深谙如何平衡学术的严谨性与可读性之间的微妙关系,引用的文献资料固然是汗牛充栋,但解读和阐释的部分却总是那么恰到好处地将复杂的概念通俗化,让人在理解历史事件的同时,也能感受到那种探索未知的乐趣。那些关于古代祭祀、战争策略的细节描写,细节丰富到几乎可以勾勒出当时的场景,让人不禁想象,在那个时代,他们的日常生活是如何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依然闪耀出独特的光芒。对于希望全面构建东北古代文明图景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块极佳的垫脚石,它提供了坚实的框架,允许我们在其上添加自己的理解与思考。

评分

这本厚重的典籍,光是书脊上的烫金字体就透着一股子凝重与沧桑感,甫一捧在手中,便仿佛能触摸到千年前风雪交加的边塞。虽然我尚未完全通读,但那些错综复杂的史料和一丝不苟的考证工作,已然让我对作者穷尽心力的态度深感敬佩。书中对古代东北地区社会结构、部族迁徙脉络的梳理,如同庖丁解牛般精妙,将那些原本模糊不清的史前片段,用严谨的逻辑和翔实的旁证串联了起来,形成了清晰可辨的知识网络。尤其是一些关键历史节点的描述,作者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事件,而是深入挖掘了背后的文化动因和地理制约因素,使得历史的演进过程不再是孤立的符号堆砌,而是活生生的、充满内在必然性的动态过程。这种宏大叙事下的微观审视,让读者在广袤的历史长河中,找到了可以锚定的坚实基点。读罢开篇几章,心中涌起的便是对先民智慧的由衷赞叹,以及对这种扎实学术成果的由衷信赖。我期待着深入探究其中关于不同文化圈层互动与融合的章节,相信定能有更深刻的领悟。

评分

这部作品的编年体结构处理得尤为巧妙,它在遵循时间线索的同时,并没有陷入僵硬的线性叙事陷阱。作者采取了一种螺旋上升的模式,在重要的时间节点上,会穿插回顾性的、针对某一特定主题的专题讨论,比如某个关键技术的成熟、某种宗教观念的传播等。这种“跳进跳出”的叙事节奏,极大地丰富了阅读体验,避免了因年代久远而产生的阅读疲劳。它像是在一张巨大的历史挂毯上,时而展示全景,时而拉近镜头聚焦于某一个精美的刺绣细节。对于研究者而言,这种结构便于快速定位特定时期的事件链条;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它则提供了一种更具层次感和立体感的历史感知。总而言之,它提供了一种既有宏观框架又有微观深度的理解范式,极大地拓展了我对这段历史的认识边界。

评分

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地域文化特色上的细腻描摹。东北古代文明的形成,离不开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广袤的黑土地、严酷的冬季、丰沛的河流资源,这些因素如何塑造了当地民族的物质生活方式乃至精神信仰体系?本书在这方面着墨甚多,简直可以看作是一部结合了历史地理学的杰出案例。比如,对于某个特定时期的游牧或农耕模式的转换,书中不再是孤立地解释“是什么”,而是深入剖析了“为什么”以及“如何影响了其社会组织形式”。这种将历史置于具体环境之中的考察角度,使得那些古代的部族兴衰,拥有了超越纯粹政治斗争的维度,充满了生命力和环境适应的张力。读到此处,我仿佛能闻到泥土的芬芳和木柴燃烧的气味,历史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触手可及的生活体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