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千五百年中華文化,其核心為漢字記錄之典籍。我們的文化,很好的文化,是一個個中國人所創建;﹁經史子集﹂和外來圖書分類法,不足以全面呈現中華文化。﹁自信開拓萬古之心胸﹂的錢鍾書先生上列論斷,焦琴有聲,聞風響應。涓涓細流,從者如泉,不舍晝夜。他對文化和電腦聯姻寄以厚望,中國古典數字工程依此邁出艱難一小步。
從一九八五年至今,工程按規劃,首度構建四十萬人組成的人物庫,每位錄載名字號諡、皇朝帝代、年齒爵里、科舉仕途、詩文專著及文獻出處等多項基本信息。其中上自羲農,下迄北宋,已得一萬伍千人存世全集,本叢書依此一一編出,當是本工程副產品之一。預計最終完成會有四萬人左右。以保存為目的,以研討為服務對象的﹁萬人集﹂由此而生。
﹁異文﹂包括作者、標題、序言、正文等。其異文或自成門派,或出多家,或載他本,有可供參考者,則於該段正文後,以先本書再他書為序,列作異文,各條異文,以引文為序。當年錢師審讀田奕碩士論文《論宋詞查重》時說,電腦查重,詞比詩難,中比西妙。不必再行手工費力露拙,僅止﹁盡量提供﹂足矣,不多寫,不上課。本書另置有﹁附錄﹂,收錄較異文繁雜之參考文字,則收於適當位置。專著部分,則以標題或節段為單位,在近處依次記錄異文,並在其下標明出處。異文項僅取必要之文,不取底本之外確知為舛錯之字;更不輕取無版本依據之字,無異作者又無異文者不再引錄。由於本叢書使用電腦編輯,最終將流歸鉅大﹁數字工程﹂,因此本書編輯必須適應古籍校、注、疏、箋多樣內容及格式。本書﹁異文﹂立﹁多取數字﹂為對位原則,俾令笨直之電腦能將異文準確頂入文本,參與多門運算。為適應古籍以及電腦之雙重特性,恰如錢師所言﹁能幫助人的電腦需要人的更多幫助﹂也。
?栾贵明?,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院,系钱钟书先生的弟子,在钱先生指导下从事中国古典数字工程之业近30年,它将让读者和古代文化的研究者更深入了解中国文化。
坦率地说,我对早期历史的理解一直停留在教科书的平面认知上,总觉得夏商周似乎是三个相对独立且模糊的阶段。然而,读完这本书后,我最大的收获在于看到了它们之间那条清晰而富有张力的连续性。作者成功地描绘了一个动态演进的画卷:从早期的部落联盟到商代高度集中的神权国家,再到周代分封制下“礼乐文明”的建立与扩散,每一步的转型都不是凭空发生的,而是建立在前一个阶段的经验、矛盾与继承之上的。这种对历史发展逻辑的梳理,让我彻底打破了以往那种割裂的认知。特别是关于周公制礼作乐对后世文化影响的论述,深入浅出,极富洞察力,将那个遥远的时代与我们今天的文化基因联系了起来,让人深思。这本书绝不仅仅是记录了“谁在什么时候做了什么”,更重要的是阐释了“为什么会这样演变”,这种深度和广度,使得它成为了一部兼具学术价值与普及意义的佳作,绝对值得反复研读和思考。
评分这本书的注释体系和参考资料的详尽程度,简直是学术研究者梦寐以求的宝库。我习惯性地去查阅一些关键论点的出处,惊喜地发现,每一个重要的观点或引文,后面都有清晰的标注,指向了出土文物报告、重要的甲骨文断辞,甚至是国外汉学家的相关论述。这种近乎百科全书式的扎实基础,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说服力。更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在附录中对几件关键文物(比如某些青铜器铭文)的拓片和照片进行了高清重制,并且附上了详细的释读过程,这对于像我这样对文物考据有兴趣的普通读者来说,简直是一份无价的增值服务。它提供了一个“见证历史”的窗口,让我不再仅仅是通过二手解读来了解三代历史,而是能够直接接触到那些第一手的、最原始的史料碎片,这无疑是对阅读体验的巨大提升,也显示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对读者的尊重。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古朴又不失典雅的气质,从拿到手的那一刻起就抓住了我的心。封面的烫金工艺处理得恰到好处,既突出了历史的厚重感,又不会显得过于俗气,尤其是那几处留白的处理,简直是点睛之笔,让人联想到历史长河中那些若隐若现的剪影。内页的纸张选择也非常考究,手感温润,油墨的印制清晰锐利,即便是那些年代久远的图章和拓片复刻,也尽可能地保留了原貌的质感。我特意留意了一下排版,字体大小适中,行距疏密有致,阅读起来非常舒适,长时间盯着看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这对于一本需要细细品味的史学著作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细节。装订部分的工艺也体现了出版方的用心,线装还是胶装都做得非常牢固,看得出是希望能经受住岁月的考验,成为可以反复翻阅的典藏之作。总的来说,光是这本“夏商周三代帝王集”的外在呈现,就已经远远超出了我对一本普通历史书籍的预期,它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工艺品,让人爱不释手,迫不及待想要探索其中蕴含的文字宝藏。
评分我最近对上古神话和早期国家的形成过程特别着迷,所以当我看到这本书的目录时,心里就咯噔一下——这不就是我一直在寻找的脉络吗?我立刻开始尝试阅读,发现作者的叙事风格非常新颖,他没有采用那种枯燥的、纯粹的编年体罗列,而是巧妙地将考古发现、甲骨文释读的最新成果,与传统文献中的记载进行了富有张力的对话和比对。举个例子,书中对夏朝是否存在及其核心区域的探讨,不是简单地给出一个结论,而是细致地梳理了从二里头文化到相关文献记载的每一个关键节点,那种层层递进的论证过程,简直让人拍案叫绝,仿佛亲身参与了一场历史侦探的推理。尤其欣赏的是,作者在论述中始终保持着一种审慎的历史观,不轻易下断言,而是引导读者去思考和判断,这种“带着镣铐跳舞”的学术严谨性,在很多通俗历史读物中是难以见到的,让我对这三代历史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维度。
评分阅读过程中,有一个地方让我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那就是作者对早期王权运作的剖析。它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和充满变数。书里描述的,不是那种高高在上、一成不变的君主形象,而是充满着政治手腕、军事博弈,乃至神权与世俗权力之间微妙平衡的统治者群像。例如,书中对几位关键君主在遭遇重大危机时,如何利用祭祀仪式来重塑其神圣性和合法性的描绘,写得极其生动和具有画面感。我仿佛能感受到那种在雷霆雨电中,君王战战兢兢却又必须表现出无上威仪的复杂心境。这种对“人”的刻画,而不是仅仅堆砌“帝王”的名号,使得历史不再是冰冷的年代数字,而是充满了鲜活的人性挣扎与抉择。这种细腻的心理描写,让我对那个遥远时代的统治阶层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让我开始反思,我们今天理解的“权力”的雏形,是如何在这种原始而又充满智慧的机制中诞生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