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没见过一本讲抑郁症的书像这本书这样温暖,也从没有一本书能让人这么快读懂抑郁症。
原来,治疗抑郁症并非一场坚硬的自我对峙,而是一趟暖心的自爱与被爱的旅程。
纵然黑狗强壮凶悍,却仍有可驯服的方法;
用科学的方法管理黑狗,拥抱真实的自己,吓人的大狗就会变成乖乖的小狗。
抑郁症并非脆弱、糟糕的代名词,世界上大约12%的人在一生中的某个时期都曾经历过相当严重、需要治疗的抑郁症;得了抑郁症并不是错,它只是身体生了一场病,一场可被治愈的病。
如果你或身边的人有以下症状,建议阅读本书:
◎持续的情绪低落,疲乏,精力减退
◎对什么都缺乏兴趣,没有愉快感
◎反应迟钝或过度敏感
◎自我评价低,时常自责或内疚
◎思考能力下降
◎食欲减退,体重有明显变化
◎睡眠障碍
◎反复出现自杀的念头,或有自伤行为
它就那样出现了,不分场合,没有来由。
每当它出现,整个世界都变灰了,持续的低落、疲惫、哀伤、焦虑、自责,日子变得看不到前方,一切都慢了下来。对外界的兴趣消失了,哪儿都不想去,偶尔还会想到死亡。
你是否有过以上经历?是否知道也许自己正在经历抑郁?
《我有一只叫抑郁症的黑狗》是抑郁症患者及其陪伴者的独白,旨在为大众提供帮助和指导,让更多人了解抑郁症,帮助抑郁症患者的康复。本书动画版为世界卫生组织官方推荐宣传片。
马修·约翰斯通,插画家、设计师,曾先后在悉尼、旧金山及纽约从事广告工作15年,数次获得行业大奖。
自二十出头起,马修便身患抑郁症,看黑狗在生命中时来时往。面对被黑狗充斥的生活,他曾奋起反抗又无力地躺倒在地,努力自救却还是被黑狗制服而无法动弹。黑狗一度令他彻底屈服,几乎失去生存下去的勇气和决心。然而凭着一丝抗争的意志,他决定寻求专业的帮助和指导,正视黑狗,不再独自抵抗,并逐渐治愈。
在多年对抗抑郁症的过程中,马修学会了许多驯服黑狗的方法。他由此出发,与太太安斯利共同创作《我有一只叫抑郁症的黑狗》,启发和帮助了无数抑郁症患者及其家庭。
我决定创作这本书并不仅仅是为了自我疗愈,更多的是想提供一个清晰直观的视角,让大家知道身患抑郁症究竟是一种怎样的体验。每一个人的康复之路都不一样。如果你正在读这本书,并且生活里也有一只黑狗,那么永远不要放弃抗争,黑狗一定会被打败的。
——马修·约翰斯通
我发现此书对于抑郁症以及如何在黑暗中寻找希望,采用了一种既感人至深又充满趣味的解读视角。洞见深刻,令人惊喜。我以前从未想过,“心理自助”与“绘本”这两者可以如此丰富多彩地整合在一起,但是马修·约翰斯通将它们组合出了启迪灵感、鼓舞人心的效果。
——奥利弗·布克曼,《卫报》
他用高度原创的类别混搭组合——自传体+自助自救内容的绘本模式恰好证明了医生的医嘱内容。
——《悉尼先驱晨报》
言辞智慧,洞见深刻,简洁而又全面,将其他书300页才能说清的内容在一本小书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是才华横溢、不可或缺的难得佳作。
——演员斯蒂芬·弗雷
有爱,有信息,重要的,它是一本真正可以拿给抑郁症的人读的书。
——读者云淡风不轻
这本书就像带领我们回到小时候看漫画小书,用直接但是又关怀的方式让我们了解抑郁症,学着每天去面对抑郁症。这本书很适合带在身边,时不时拿出来翻一下,鼓励一下自己。
——读者多肉熊
和曾经读过的关于抑郁症的读物不同,有种温暖与被理解的感觉。或许抑郁症的罹难者都需要这种感觉,而不是那些感觉高高在上,像哲人指东指西的话语。这本书以一个抑郁者的角度,形象地还原了那个灰色的世界,通过简单的文字和配图,不无体贴地说到了抑郁者的心里,心里那种孤独感与恐惧感顿然消失。
——读者微白
没有大道理的讲述,没有苦口婆心的医学指导。作者仅仅将患者内心的感受慢慢讲给你听,配上那无处不在的黑狗插图,让人觉得抑郁只是大脑生了病,和感冒没有什么区别,只是我们应该正确地面对它。尤其是病患的家人,要学习如何与病人一起同黑狗共处,直到远离它。
——读者kikinox
Part1 我有一只黑狗
Part2 与黑狗一同生活
序一 黑狗是可以驯服的
马修·约翰斯通
2005年,我完成《我有一只黑狗》时,曾斩钉截铁地宣称我不希望自己变成抑郁症的宣传代言人;毕竟这只是一部分的我,并非全部。因为要将个人最深层的一些隐私公之于众,我对未知前景有所顾虑,只能同出版商不断争吵以消解自己的恐惧。而我也担心,你越是抓住某事不放,就越可能被其定义。
创作《我有一只黑狗》让我在很多方面得以释放。这是疗愈的智慧,也是我做过的最棒的事情。它让我公开面对曾经的自己,以及我所经历的一切和从中学到的东西,并终于发现在生活中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它不断提醒着我,要言行一致,去管理好自己的生活,以确保把黑狗关进它的窝里。接纳并拥抱真实的自己是打开束缚,释放自我的最好方法之一。
创作《我有一只黑狗》的其中一个副产品是,在过去十年中,我在社区、乡镇和一些大公司曾多次谈论如何走过抑郁症;而这教会了我宝贵的一课,那就是帮助他人可以帮助我们自我疗愈。
无论我在哪一种文化语境中谈论,那个场景都反映出社会对抑郁症和精神疾病的态度。人们进入房间,会先有一丝轻微的、尴尬的沉默,然后低头向下凝视,看来就像是撑场凑数的观众。然而,谈话之后,他们的反应往往会明显逆转;那是一种释放,当情感的手刹终于被放开了,人们才能真正去谈话,而这通常是他们的第一次。
每一个人的生活经历都是不同的,但是当谈到抑郁症时,黑狗的歌词总是看起来大同小异。同样的道理,我们可能彼此不相同,但是最终我们想要的都是一样的东西:爱、与人的联系、理解与情感的协调。
我经常被问到的一个问题是:“对看护者,你有什么建议吗?”我通常都会说:“那你得问我妻子。”于是,他们会说:“哦……那她何时写一本她的书呢?”
事实是,我们曾讨论过这件事,但却没有什么实际行动——直到潘来找我们。我起初对这个计划很犹豫,因为我不想再讲述我的这个主题了;但是有一天晚上,安斯利和我坐下来,用了几个小时的时间就涂满了好多页纸,于是,《与黑狗一同生活》由此诞生了。
之后,安斯利出去采访了许多人,他们的伴侣、兄弟姐妹、父母或孩子都曾被黑狗萦绕困扰。他们的故事证实了我们之前的许多想法,并且给了我们一些极妙的领悟。所有涉及的人,都出现了我之前所提到的那种谈话前后完全逆转的情况。他们大多表示真希望从前就能有这样的一场谈话。
我们大多数人都身处疯狂忙碌的生活当中,很少停下来,也极少真的谈话、真的倾听和真的反思。我们都有点儿像那种水栖昆虫,轻轻掠过水面,却很少真的浸润自身。并不是说我们需要不断去谈“深刻并有意义”的内容,但是如果我们能偶尔用心、动情、真诚地说说话,也会带来令人惊叹的满足感、治愈以及对生命的肯定。
尽管这本书是由我和安斯利共同完成的,但我想要把我的部分献给她以及所有其他陪在所爱之人身边、与黑狗共同生活的好人。陪在抑郁症患者身边绝非易事,但就如我和安斯利一次次向彼此证明的一样,黑狗是可以驯服的,苦尽也必将甘来。我们真心希望这本小书也能够帮助证明这个理论。
汪汪!!!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持久的影响,在于它对“共情”的定义进行了拓展。它不是一本教人如何“战胜”困难的指导手册,也不是一场对受苦者的怜悯秀。它更像是一份诚实的、几乎是残酷的“在场证明”。它迫使读者去直面那些我们习惯性地藏起来的、不光彩的、软弱的角落。阅读这本书,就像是有人强行拉着你,在你最不想面对的那面镜子前站定,让你直视里面那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自己。但奇怪的是,这种直视带来的不是绝望,而是一种奇异的、建立在共同人性基础上的连接感。它让你意识到,在那些最深的黑暗里,你并非独自一人在摸索。那种被理解的释放感,超越了语言的界限。我感觉自己完成了一次漫长而艰难的对话,对象正是那个藏在心底最深处的、常常被我们忽略的“共存者”。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为这种艰难的共存,提供了一个安静、诚实、且充满尊重的对话空间。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变化多端,却又浑然一体,这是我阅读体验中非常震撼的一部分。有的段落,句子短促而破碎,像是哮喘病人急促的喘息,充满了无法言说的焦虑和紧迫感;而另一些地方,文字又变得绵长、冗余,像是在泥泞中跋涉,每一步都充满了挣扎和迟疑,读起来需要极大的耐心,但这耐心本身就是对主题的致敬。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处理“日常”和“非常态”交织时的那种毫不留恋的切换。前一秒还在描绘清晨咖啡的香气,后一秒笔锋一转,那香气瞬间就被一种无法名状的钝痛所取代。这种张力是这本书的生命线。它没有试图将“它”隔离出来作为一个独立的、需要被战胜的敌人,而是将其编织进了生活的肌理之中,让“它”成为背景噪音,一个永恒的、低沉的嗡鸣声。这种处理方式,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一种持续的、内在的戏剧性。读者不是在等待高潮,而是全程都在体验着那股暗涌流动的洪流。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在读一个故事,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深层次的自我审视的旅程。它最令人赞叹的地方在于,作者成功地将一种极其私密、难以言喻的内在体验,转化为一种具有普适性的、可被理解的象征符号。那种无处不在的、粘稠的、拖拽着你前行的力量感,被描述得如此精准,以至于我时常需要停下来,看着窗外,呼吸几口新鲜空气,才能重新回到现实的坐标轴上。我曾经尝试去寻找那些文学评论家常用的“象征主义”或者“意识流”的标签来定义它,但很快就放弃了。因为这本书的魅力恰恰在于它的“去标签化”。它不试图去解释、去诊断,它只是忠实地呈现了共存的现实。那些关于“光线”和“阴影”的对比描写,不是简单的明暗对比,而是对希望与绝望之间微妙力量拉锯战的生动刻画。我发现,当我合上书本的时候,周围的世界似乎也变得更加清晰,不是说问题解决了,而是说我对那些潜藏在日常之下的“底色”有了更深的敬畏和理解。这种强大的、近乎手术刀般精准的洞察力,是极其难得的。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那种极简主义的美学处理,黑白灰的碰撞,仿佛能直接从封面上感受到那种沉重而又克制的氛围。装帧的质感非常棒,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让人立刻意识到这不是一本轻飘飘的作品。书脊上的字体选择也很有讲究,那种粗粝的衬线体,带着一种历史的厚度和难以言喻的压迫感。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这种内在情绪外化时的那种克制。它没有用那种煽情或者过度渲染的笔触去描绘“它”的存在,而是用一种近乎冷静的、旁观者的视角,去记录日常生活中那些微小的、却又至关重要的瞬间。这种冷静反而让读者更容易沉浸其中,去体会那种如影随形、难以摆脱的“重量感”。读完第一部分后,我甚至花了好长时间盯着封面发呆,感觉自己已经和书中的那个“黑色生物”产生了某种无声的连接。作者的叙事节奏掌握得极佳,时而急促如奔逃,时而又缓慢得像是时间停滞了一般,完美地模拟了那种心境的波动。整体而言,从触感、视觉到初步的阅读体验,这本实体书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它的存在本身就在对主题进行一种沉默的宣言。
评分关于叙事结构和篇幅的安排,作者展现了高超的控制力。全书的结构看起来松散,由许多看似不连贯的碎片、回忆、片段式的对话和纯粹的内心独白组成,但当你将这些碎片放在一起看时,会发现它们像是一张巨幅的马赛克拼图,每一块都有其不可替代的位置。这种“非线性”的叙事,恰恰是对记忆和情绪混乱状态的最佳模拟。很多时候,痛苦的感觉并不是一个清晰的起点到终点,而是一系列随机触发的回响。书中对“时间感”的处理尤其值得称道。有时,一个瞬间的感受会被无限拉长,占据数页篇幅,而数周的经历可能只用一句话带过。这种主观时间感的扭曲,让读者仿佛戴上了一副特殊的滤镜,去重新审视自己的过往。我尤其欣赏那些留白的部分,作者没有过度解释,而是将解读的空间留给了读者,这种信任感让阅读体验更加深刻和个人化。那些未被言明的空白,有时比写满的文字更有力量。
评分一直相信京东自营的品质,没问题的啊,呵呵。
评分收到非常满意 谢谢谢谢~~
评分我只是来蹭点京东豆而已,不想评论。
评分世界读书日屯下,还没看。现在买书都是京东,还是比较划算。
评分很好。家人得了抑郁症看看了解一下。有帮助,希望他快点好起来。
评分可以可以
评分赶上活动挺划算的,用着不错,囤货
评分一下子就看完了,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条黑狗,抑郁症已常态化了,如何化解?
评分亲身经历当时很不同的感觉,相信定能助人助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