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而归

咏而归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敬泽 著
图书标签:
  • 诗歌
  • 现代诗
  • 情感
  • 生活
  • 回归
  • 内心
  • 治愈
  • 哲理
  • 散文诗
  • 思考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 中信出版集团
ISBN:9787508677606
版次:1
商品编码:12124525
品牌:中信出版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8-01
用纸:纯质纸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如同文学家张岱写给苦途长旅的《夜航船》,

《咏而归》是李敬泽找寻中国精神元气的漫长旅途上与古人闲谈、看古典风景的感悟。

从春秋走到今日,从浩大的孔子精神到鱼与茶与酒,

李敬泽谈经典 领古人之风

从知识中见精神,从传统中得智慧

一本随时拿起,随时放下的书。

拿起时,见山河气象、高士风致;

放下时,思人世山高水长、人生宽敞妥当。


内容简介

《咏而归》是李敬泽全新作品集。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书名《咏而归》便由此而来。这本书大概也是咏,所咏者古人之志、古人之书,是自春秋以降的中国传统。而归,是归家,是向可归处去。

本书收录了李敬泽历年来所写的有关古人古典的短文,长文一概不取。以春秋先秦为主,兴之所至,迤逦而下,至于现代乡野。最后落到几篇谈闲情的文章上去,由家国天下,归结到春水春风、此身此心。李敬泽在书中与古人对话,从春秋到明清,从明清到现在,从孔子、孟子到笔记小说,李敬泽用活泼的语言叙述历史和文化,去领略古人的精神,去追怀古人的风致。

阅读经典,不止是正襟危坐,更可以像古人一样,轻松、快乐、自由。编这一本《咏而归》,不外乎是,从古人的选择和决断中,从他们对生命丰沛润泽的领会中,学习安顿自己,找到一个归处。引古人之精神,接通此时之人的心与眼,使心有所安,使眼有所归。


作者简介

李敬泽,1964年出生,198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曾任《人民文学》杂志主编,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

2000年获中华文学基金会冯牧文学奖优秀青年批评家奖。

2005年获《南方都市报》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文学评论家奖。

2007年获鲁迅文学奖文学理论评论奖。

2014年获《羊城晚报》花地文学榜年度评论家金奖。

2016年获十月文学奖。

2017年获《南方都市报》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散文家奖。

著有各种理论批评文集和散文随笔集10余种。2014年出版评论集《致理想读者》,2017年出版《青鸟故事集》。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李敬泽的很多眼光来自于中国古代典籍,它们在李敬泽身上养成类似一种气的东西,能使他穿越很多当时非常复杂的文化现象,能够面对一个作家的精神困境。他在关心问题兴趣所在,他把目光投向了中国文化,或者中国精神发展史上,他所认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时刻,或者说关键时刻。——李洱

我赞同敬泽的趣味,我喜欢敬泽的腔调。他正大,倾向于华美。——毕飞宇

他可贵的一点是,即便身居要位,也不失一个知识分子的理想和自尊。 ——谢有顺


目录

003 中国精神的关键时刻

007 鸟叫一两声

010 马夫车夫、高跟鞋

013 风之著作权

017 那些做不到的事

022 孔门弟子做好事

025 君子之睡眠问题

028 寡人有疾

031 人性与水与耍赖

034 象忧亦忧,象喜亦喜

040 勇

044 数学家的城

047 孟先生的选择题

051 圣人病

055 当孟子遇见理想主义者

059 与盗跖喝酒

062 战国策

065 办公室里的屈原

068 说难

071 伪经制造者

080 一盘棋

087 关于宋襄公,一种想象及种种问题

095 澡堂子引发的血案

099 活在春秋之食指大动

103 活在春秋之抱柱而歌

107 纪念律师邓析

111 独不可以舍我乎

114 富贵如秋风,秋风愁煞人

122 鱼与剑

129 挑灯看剑

132 英雄要离

135 其谁不食

138 伍子胥的眼

140 哭秦廷

146 谎言饲养的王

149 隐于屠

152 阿房宫,一大烂尾楼也

155 三岔口

162 汉语中的梵音——《长阿含经》

167 江河及其方向——杜甫一千四百年

172 黑夜之书——《酉阳杂俎》

178 盛大、永恒的城——《东京梦华录》

183 赏心乐事谁家院

186 事去雨潇潇——《板桥杂记》

191 一世界的热闹,一个人的梦——《陶庵梦忆》

196 说八

201 显得你的药便不灵了——《笑林广记》

206 这个晚上的歌声——《漫画情歌》

214 大地上的标记——《乡土中国》

221 桃花源别考“天下第一城”

225 书房八段

234 壶碎——一个宜兴的故事

239 酒安足辞

246 瓦库记

251 退思白鱼

254 跋


精彩书摘

  《咏而归》:
  中国精神的关键时刻
  左传哀公六年,公元前489年,吴国大举伐陈,楚国誓死救之;陈乃小国,长江上的二位老大决定在小陈身上比比谁的拳头更硬。
  风云紧急,战争浩大沉重,它把一切贬为无关紧要可予删去的细节:征夫血、女人泪,老人和孩子无助的眼,还有,一群快要饿死的书生。
  :孔子正好赶上了这场混战,困于陈蔡之间,绝粮七日,吃的是清炖野菜,弟子宰予已经饿晕了过去;该宰予就是因为大白天睡觉被孔子骂为“朽木粪土”的那位,现在我认为孔夫子骂人很可能是借题发挥:想当年在陈蔡,这厮两眼一翻就晕过去了,他的体质是差了些,可身子更弱的颜回还在院儿里择野菜呢,而年纪最大的老夫子正在屋里鼓瑟而歌,歌声依然嘹亮,谁都看得出,这不是身体问题,这是精神问题。
  在这关键时刻,经不住考验的不止宰予一个,子路和子贡也开始动摇,开始发表不靠谱的言论:“夫子再逐于鲁,削迹于卫,伐树于宋,穷于商周,围于陈蔡。杀夫子者无罪,藉夫子者不禁,夫子弦歌鼓舞,未尝绝音,盖君子无所丑也若此乎?”
  这话的意思就是,老先生既无权又无钱,不出名不走红,四处碰壁,由失败走向失败,混到这地步,他不自杀不得抑郁症倒也罢了,居然饱吹饿唱兴致勃勃,难道所谓君子就是如此不要脸乎?
  话说到这份儿上,可见该二子的信念已经摇摇欲坠,而且这话是当着颜回说的,这差不多也就等于指着孔子的鼻子叫板。果然,颜回择了一根儿菜,又择了一根儿菜,放下第三根儿菜,摇摇晃晃进了屋。
  琴声划然而止,老先生推琴大怒:子路子贡这俩小子,“小人也!召,吾语之”。
  俩小子不用召,早在门口等着了,进了门气焰当然减了若干,但子贡还是嘟嘟囔囔:“如此可谓穷矣”:混到这地步可谓山穷水尽了。
  孔子凛然说道:“是何言也?君子达于道之谓达,穷于道之谓穷。今丘也拘仁义之道,以遭乱世之患,其所也,何穷之谓?故内省而不改于道,临难而不失其德。大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陈、蔡之厄,于丘其幸乎!”
  :黄钟大吕,不得不原文照抄,看不懂没关系,反正真看得懂这段话的中国人两千五百多年来也没多少。子路原是武士,子贡原是商人,他们对生命的理解和此时的我们相差不远:如果真理不能兑现为现世的成功那么真理就一钱不值,而孔子,他决然、庄严地说:真理就是真理,生命的意义就在于对真理之道的认识和践行。
  此前从没有中国人这么说过,公元前489年在那片阴霾的荒野上,孔子这么说了,说罢“烈然返瑟而弦”,随着响遏行云的乐音,子路“抗然执干而舞”,子贡呆若木鸡,喃喃曰:“吾不知天之高也,不知地之下也!”
  我认为,这是中国精神的关键时刻,是我们文明的关键时刻,如同苏格拉底和耶稣的临难,孔子在穷厄的考验下使他的文明实现精神的升华。从此,我们就知道,除了升官发财打胜仗娶小老婆耍心眼之外,人还有失败、穷困和软弱所不能侵蚀的精神尊严。
  当然,如今喝了洋墨水的学者会论证我们之所以落后全是因为孔子当初没像苏格拉底和耶稣那样被人整死,但依我看,该说的老先生已经说得透彻,而圣人的教导我们至今并未领会,我们都是子贡,不知天之高地之厚,而且坚信混得好比天高地厚更重要。但有一点总算证明了真理正在时间中暗自运行,那就是,我们早忘了两千五百多年前那场鸡飞狗跳的战争,但我们将永远记得,在那场战争中一个偏僻的角落里,孔门师徒的乐音、歌声、舞影和低语。
  :永不消散。
  ……

前言/序言

中国精神的关键时刻

  左传哀公六年,公元前489年,吴国大举伐陈,楚国誓死救之;陈乃小国,长江上的二位老大决定在小陈身上比比谁的拳头更硬。

  风云紧急,战争浩大沉重,它把一切贬为无关紧要可予删去的细节:征夫血、女人泪,老人和孩子无助的眼,还有,一群快要饿死的书生。

  ——孔子正好赶上了这场混战,困于陈蔡之间,绝粮七日,吃的是清炖野菜,弟子宰予已经饿晕了过去;该宰予就是因为大白天睡觉被孔子骂为“朽木粪土”的那位,现在我认为孔夫子骂人很可能是借题发挥:想当年在陈蔡,这厮两眼一翻就晕过去了,他的体质是差了些,可身子更弱的颜回还在院儿里择野菜呢,而年纪最大的老夫子正在屋里鼓瑟而歌,歌声依然嘹亮,谁都看得出,这不是身体问题,这是精神问题。

  在这关键时刻,经不住考验的不止宰予一个,子路和子贡也开始动摇,开始发表不靠谱的言论:“夫子再逐于鲁,削迹于卫,伐树于宋,穷于商周,围于陈蔡。杀夫子者无罪,藉夫子者不禁,夫子弦歌鼓舞,未尝绝音,盖君子无所丑也若此乎?”

  这话的意思就是,老先生既无权又无钱,不出名不走红,四处碰壁,由失败走向失败,混到这地步,他不自杀不得抑郁症倒也罢了,居然饱吹饿唱兴致勃勃,难道所谓君子就是如此不要脸乎?

  话说到这份儿上,可见该二子的信念已经摇摇欲坠,而且这话是当着颜回说的,这差不多也就等于指着孔子的鼻子叫板。果然,颜回择了一根儿菜,又择了一根儿菜,放下第三根儿菜,摇摇晃晃进了屋。

  琴声划然而止,老先生推琴大怒:子路子贡这俩小子,“小人也!召,吾语之”。

  俩小子不用召,早在门口等着了,进了门气焰当然减了若干,但子贡还是嘟嘟囔囔:“如此可谓穷矣”——混到这地步可谓山穷水尽了。

  孔子凛然说道:“是何言也?君子达于道之谓达,穷于道之谓穷。今丘也拘仁义之道,以遭乱世之患,其所也,何穷之谓?故内省而不改于道,临难而不失其德。大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陈、蔡之厄,于丘其幸乎!”

  ——黄钟大吕,不得不原文照抄,看不懂没关系,反正真看得懂这段话的中国人两千五百多年来也没多少。子路原是武士,子贡原是商人,他们对生命的理解和此时的我们相差不远:如果真理不能兑现为现世的成功那么真理就一钱不值,而孔子,他决然、庄严地说:真理就是真理,生命的意义就在于对真理之道的认识和践行。

  此前从没有中国人这么说过,公元前489年在那片阴霾的荒野上,孔子这么说了,说罢“烈然返瑟而弦”,随着响遏行云的乐音,子路“抗然执干而舞”,子贡呆若木鸡,喃喃曰:“吾不知天之高也,不知地之下也!”

  我认为,这是中国精神的关键时刻,是我们文明的关键时刻,如同苏格拉底和耶稣的临难,孔子在穷厄的考验下使他的文明实现精神的升华。从此,我们就知道,除了升官发财打胜仗娶小老婆耍心眼之外,人还有失败、穷困和软弱所不能侵蚀的精神尊严。

  当然,如今喝了洋墨水的学者会论证我们之所以落后全是因为孔子当初没像苏格拉底和耶稣那样被人整死,但依我看,该说的老先生已经说得透彻,而圣人的教导我们至今并未领会,我们都是子贡,不知天之高地之厚,而且坚信混得好比天高地厚更重要。但有一点总算证明了真理正在时间中暗自运行,那就是,我们早忘了两千五百多年前那场鸡飞狗跳的战争,但我们将永远记得,在那场战争中一个偏僻的角落里,孔门师徒的乐音、歌声、舞影和低语。

——永不消散。

鸟叫一两声

  《诗经》开卷第一首就是《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大家想必背得出,此处不念了。现在要问的是,这首诗是什么意思?

  对面那女子脸儿一红,扭捏道:啥意思?相思病呗。

  对,相思病,不仅是相思病,还由相思病引发失眠症:“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如果有人问:中国人是从何时开始失眠的呢?现存最早的文字记载就是《关雎》,那至少在商朝末周朝初,而且原因正是“女人”。

  当然,在《关雎》中,相思病最终痊愈,“窈窕淑女”娶回家了,“琴瑟友之”“钟鼓乐之”,卡拉OK估计要唱大半夜,处处啼鸟惊不破三千年前的春梦。

  然而,错啦,同学们哪,你们都错了,看看《毛诗序》里是怎么说的:“《关雎》,后妃之德也。”“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

  这话翻译过来就是,皇上的大老婆看见一小女子模样长得俏,然后就睡不着,就急得两手瞎抓挠(“参差荇菜,左右采之”),急什么呢?不是急着遣人把小妖精“做”了,而是急着怎么把她弄进宫来做小老婆,从此东宫西宫左右一心,共同辅佐皇上、治理天下。这是什么境界?是不知人间有醋的境界,真乃“后妃之德也”,真乃男人之福也!

  我要是这么解说《关雎》,肯定被人啐得满脸唾沫,但这是《毛诗序》,是关于《诗经》的最权威、最正统的诠释,两千年间无数大人物、无数聪明脑袋都学,而且都信:《诗经》里怎么可能仅仅是男欢女爱呢,那不成了“私人写作”吗?这事儿没这么简单,必定是有微言大义,渭河边那两只鸟必定与朝堂风云、天下大势相关联,联不上拧巴着联,结果就弄出这么一通男性自恋狂的疯话来。

  《诗经》是好的,但要看出《诗经》的好,必得把秦汉之后的诠释一概抛开,直截了当地读诗。吟出那些诗篇的人们,他们曾经真实地活着,看山就是山,看水就是水,看美人就是美人,看了美人睡不着也不会说是心忧天下,等真要为国出征的时候,他们就尽他们的责,提起弓箭去战斗、去死——那是一种不曾被各种各样大话浮辞所蒙蔽的人生。

  “雎鸠”据说是鱼鹰,脖子被系住,鱼叼到嘴里咽不下去,只好再吐出来让人拿去红烧或清蒸。我见过的鱼鹰都是蔫耷耷一副厌世的样子,除了捉鱼,拒绝开口。难怪啊,一只鸟,一辈子遭束缚,叫一声还被解说得云山雾罩、离题万里,如果是我我也懒得叫,我会暗自断定人这种动物是靠鱼和废话生存的,我将保持沉默。

但是我相信,在三千年前的某个夜晚,确有一只鱼鹰闲叫了一声:“关!”另一只应了一声:“关!”是夜月白风清,儒生、教授、记者、编辑和知识分子们都睡了,只有一个年轻男子睡不着,他听见了那两声,他的心便向渭河去——那条三千年后已经干涸,有时又泛滥成灾的古河。

鱼与剑

  有白鱼在长江太湖,天下至味也。

  白鱼至鲜,最宜清蒸。在下晋人,本不甚喜吃鱼,但酒席上来了清蒸白鱼,必得再要一份,眼前的这份自己吃,再来的那份大家吃,人皆嘲我,而我独乐。

  读袁枚《随园食单》,说到白鱼,曰“白鱼肉最细”,这当然不错,但细则薄,而白鱼之细胜在深厚丰腴,所以也宜糟。袁枚又说:“用糟鲥鱼同蒸之,最佳。或冬日微腌,加酒酿糟二日,亦佳。余在江中得网起活者,用酒蒸食,美不可言。”——不可言不可言,唯有馋涎。

  总之,清蒸好,浅糟亦佳,至少到清代,这已是白鱼的通行吃法。

  还有一种吃法,随园老人听了,必定大叹罪过可惜。那便是——烧烤。

  苏州吴县胥口乡有桥名炙鱼,两千五百多年前,此地的烧烤摊连成一片,烤什么?不是羊肉串,当然是烤鱼。那时的太湖,水是干净的,鱼与渔夫与烧烤摊主与食客同乐。那时的吴人也远没有后来和现在这么精致,都是糙人,该出手时就出手,打架杀人等闲事,吃鱼不吐骨头。清蒸,那是雅吃,烧烤,恶做恶吃,方显吴越英雄本色。

  这一日,摊上来一客,相貌奇伟:碓颡而深目,虎膺而熊背。“碓颡”解释起来颇费口舌,不多说了,反正中学课本里北京猿人的塑像应该还没删,差不多就是那样。该猿人坐下就吃,吃完了不走,干什么?要学烤鱼。

  问:他有什么嗜好?

  答:好吃。

  问:他最爱吃什么?

  答:烤鱼。

  现在,谈剑。春秋晚期,吴越之剑名震天下。据专家猜,周太王的儿子太伯、仲雍两兄弟,从岐山周原一路逃到吴地,占山为王,同时带来了铜匠。彼时的铜匠是顶级战略性人才,价值不下于钱学森。几个陕西师傅扎根于边远吴越,几百年下来,肠胃由吃粟黍改成了吃鱼,吴越也成了特种钢——准确说是特种铜——工业中心。欧冶子公司、干将莫邪夫妻店都是著名的铸剑企业,所铸之剑,“肉试则断牛马,金试则截盘匜”。盘匜,就是铜盘子、铜水盆儿,剑下如西瓜,一切两半儿。

  当时的铸剑工艺,现在恐怕是说不清了。大致是,起个窑,安上风箱,点火之后倒矿石,再倒炭,再倒矿石,再倒炭,最后铜水凝于窑底,便可出炉、煅剑。

  实际当然没那么简单,否则大炼钢铁也不至于白炼。矿石倒下去炼出精金,或者,铜盘子铜盆扔下去炼出废渣,办法一样,结果不同,这就叫运用之妙,存乎一心。那时不必写论文评职称,也没有专利费可收,心里的事古代的工匠死也不说。但古时大众偏就想知道,想啊想,中国式的想象终究离不了此具肉身,所以,据说,是炼剑师放进了头发、指甲,乃至自己跳进炉子去;当然,跳下去的最好是舒淇一样的美女才算过瘾。——据说有一出讴歌景德镇瓷器的大戏就是这么编的,真不知道他们还想不想卖餐具了。

  我家菜刀,宝刀也。灯下观之,霜刃之上冰晶之纹闪烁,正是传说中的“龟文漫理”“龙藻虹波”。倒推两千五百年,便是一刀出江湖,惊破英雄胆!春秋之剑,登峰造极之作,刃上皆有此类花纹隐现,“如芙蓉始出,如列星之行,如水之溢于塘”。我家菜刀上的花是怎么开的,我不知道,但专家知道;春秋剑上花是怎么开的,专家也不知道。

  有周纬先生,专治古兵器史,逝于1949年,博雅大痴之士,不复再有。他老人家从印度的大马士革刀说到马来半岛的克力士刀,都是花纹刀,也都探明了工艺,而且据他推测,克力士刀的技术很可能是古吴越工匠所传。但说到底,大马士革刀和克力士刀乃钢刀铁刀,春秋之剑却是铜剑,所以,还是不知道。

  人心不可窥,天意或可参。一日,有相剑者名薛烛,秦国人,远游至越,有幸观摩欧冶子出品之剑,其中一柄名鱼肠,顾名思义,剑刃之上,纹如鱼肠。

  薛烛一见此剑,神色大变:“夫宝剑者,金精从理,至本不逆。今鱼肠倒本从末,逆理之剑也。佩此剑者,臣弑其君,子杀其父!”

  该评论家像如今的学院评论家一样,论证是不要人懂的,但结论我们都听清楚了:

  鱼肠,大凶之器也。

  命里注定,它是鱼肠,它等待着君王之血。

  吴王僚在位已经十三年,即位时他应已成年,那么他现在至少也该三十岁了。这一天,三十岁的吴王僚来找妈妈:

  “妈妈妈妈,堂哥请我到他家吃饭。”

  妈妈说:

  “堂哥不是好人啊,小心点儿,小心点儿。”

  吴王僚可以不去的,可不知道为什么,他竟去了。也许他不愿让他的堂哥看出他的恐惧,可是,他同时又在盛大夸张地表演他的恐惧:他穿上三层进口高级铠甲,全副武装的卫兵从他的宫门口一直夹道站到他堂哥家门口。进了大堂,正中落座,前后站十七八个武士,寒光闪闪的长戟在头顶搭成一个帐篷。

  摆下如此强大的阵势,仅仅是为了防守,真不知他是怎么想的,也许,一个弱点损伤了他的判断力:他爱吃鱼,爱吃烤鱼。他一定听说了,堂哥家里来了一位技艺高超的烤鱼师傅。

  然后,那位北京猿人出现了,他端着铜盘走来,铜盘里是烤鱼,香气扑鼻。他站住,突然——

  那是一刹那的事:他撕开烤鱼,扑向吴王僚,武士们警觉的戟同时劈刺下来,他从胸到腹豁然而开,肠子流了一地。

  然而,晚了,吴王僚注视着自己的胸口,一柄短剑,胸口只余剑柄,剑尖呢,在他背后冒了出来。

  鱼中有鱼肠,臣弑其君。

  吴王僚此时是在心疼那盘烤鱼,还是在大骂进口防弹衣的质量问题?

  刺客名专诸,主谋公子光,后者登上王位,改号阖闾。

  专诸是先秦恐怖分子中最为特殊的一例。他没有任何个人的和政治的动机,他与吴王僚无冤无仇,他和公子光无恩无义,他的日子并非过不下去,严格来说,他是楚人,谁当吴王跟他也没什么关系。

  他图什么呢?从《左传》到《史记》都说不清楚。东汉赵晔的《吴越春秋》中杜撰一段八卦,小说家言,于史无征,我以为却正好道出专诸的动机:

  后来辅佐阖闾称雄天下的伍子胥,有一次碰见专诸跟人打架,“其怒有万人之气,甚不可当”,可是,后方一声喊:还不给我死回去!疯虎立时变了乖猫,跟着老婆回家转。事后二人结识,伍子胥笑问:英雄也怕老婆乎?专诸一瞪眼:俗了吧俗了吧,大丈夫“屈一人之下,必伸万人之上”!

  他必伸万人之上,他也必屈一人之下。他一直在寻找那个出了家门之后的“一人”。未来的吴王阖闾使伍子胥这样的绝世英雄拜倒于脚下,他注定就是专诸要找的那人。

  人为什么抛头颅、洒热血,为名,为利,为某种理念某种信仰,但也可能仅仅因为,人需要服从,绝对的服从,需要找到一个对象,怀着狂喜为之牺牲。

夏虫不可语冰。春秋之人太复杂,今人不复能解。


《咏而归》并非一本虚构的叙事作品,它是一部精心编织的关于人类精神世界探索与自我认知重塑的深度论述。其核心在于对“咏”与“归”这两个概念的哲学性解读,并以此为线索,展开了一系列对个体生命意义、社会存在价值以及宇宙终极关怀的深刻反思。 这本书并非通过情节跌宕起伏的故事来吸引读者,而是以一种沉静而充满智慧的语言,引导读者进入一个理性与感性交织的思考空间。作者没有为我们构建一个虚构的世界,也没有刻意描绘某个人物的传奇经历。相反,它聚焦于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最普遍也最难以言喻的体验——那些在生命长河中,我们对自身、对他人、对世界发出的无声呼唤,以及我们内心深处对安宁、对理解、对归属的永恒追寻。 “咏”,在这里被赋予了更为广阔的意义。它不仅仅指歌唱、吟诵,更是一种内在情感的抒发、生命体验的表达,以及个体精神能量的涌动。作者探讨了“咏”如何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演变,从远古的仪式性歌谣,到文人的诗词歌赋,再到现代人通过艺术、音乐、甚至日常交流来释放内心压抑、表达真实自我的方式。“咏”是生命力的象征,是存在感的确证。书中详细剖析了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咏”所承载的独特内涵,以及它们如何反映了人类在特定历史时期对自我价值和生存意义的认知。例如,作者可能会深入分析古希腊悲剧中的合唱,如何成为集体情感的宣泄出口,或是唐诗宋词中,诗人如何通过“咏”来寄托家国情怀、抒发个人际遇。这些并非故事中的片段,而是作者对这些历史文化现象背后精神内核的哲学解读。 而“归”,则指向了终极的精神家园、自我认知的圆满,以及与万物和谐统一的状态。这并非指地理上的回返,而是心灵的回归,是灵魂的栖息。作者将“归”的意涵从个体层面延展至群体,再到宇宙。它关乎我们如何在一个日益复杂、信息爆炸的时代,找到内心的宁静,如何从纷繁的外部世界中抽离,回归到一个更纯粹、更本真的自我。书中可能涉及对佛教“涅槃”、道家“返璞归真”等哲学思想的阐释,但并非简单的罗列,而是将其融入对现代人精神困境的分析中,探讨如何在当代的社会结构和价值体系下,实现一种精神上的“归”。作者不会虚构一个“归来”的场景,而是通过对这些哲学理念的梳理与现代生活的对照,来揭示“归”的可能路径和内在逻辑。 《咏而归》的结构并非线性的叙事,而是逻辑严谨、层层递进的哲学思辨。作者以“咏”为引子,逐步深入探讨“生命是什么”、“人为何而活”、“如何超越个体局限”、“如何在人际关系中获得深刻连接”等一系列形而上的问题。随后,这些探讨又自然地引向“归”的议题,从个体经验的“归”——即自我和解,到社会层面的“归”——即融入集体却不失独立,再到宇宙层面的“归”——即与自然、与存在融为一体。 书中对于“咏”的探讨,会细致地分析人类情感的复杂性。它会触及喜悦、悲伤、愤怒、爱恋、失落等各种情感的来源、表现形式以及它们对个体精神状态的影响。但作者不会通过塑造一个经历大起大落的人物来展现这些情感,而是通过对心理学、社会学、文学理论的研究,来剥离情感的普遍性本质。例如,作者可能会引用大量的心理学研究成果,来解释群体认同感如何影响个体的“咏”,或者分析社会压力如何压抑个体的“咏”,导致精神上的“不归”。 在“归”的论述中,作者会深入探讨现代社会的异化现象。它不会描绘某个角色在现代都市中的迷失,而是从社会结构、技术发展、消费主义等宏观角度,分析这些因素如何导致个体与真实自我、与社会、与自然的疏离。书中会剖析“工具理性”的泛滥如何让我们将自身和他人视为达成目标的手段,从而迷失了“归”的方向。作者可能会引用社会学家和哲学家(如马尔库塞、鲍曼等)的观点,来印证这些观点,并提出一些可能的应对策略,但这些策略并非具体行动指南,而是从精神层面进行引导。 《咏而归》的语言风格沉静、深邃,但又充满人性的温度。作者擅长使用譬喻、类比,将抽象的哲学概念具象化,使之更易于理解。但这种具象化并非来自于虚构的情节,而是来源于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对自然现象的感悟,以及对人类历史文化遗产的提炼。例如,作者可能会将个体的精神困境比作迷失在森林中的旅人,将对“归”的追寻比作候鸟南归的本能,但这些都只是为了说明道理,并非故事的组成部分。 读者在阅读《咏而归》时,不会感到是在跟随一个故事前进,而更像是在与一位睿智的长者进行一场沉思的对话。每一次翻页,都可能是一次对内心深处的审视,一次对生命意义的重新追问。它不提供标准答案,而是鼓励读者自己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答案。书中不会出现任何具体的人物对话,也不会有任何场景的详细描写。作者的目标是激发读者自身的思考,引导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将书中的思想与自己的生命经验进行对照,从而完成一次深刻的自我探索。 总而言之,《咏而归》是一部关于如何成为一个更完整、更自由、更具意义的人的思想导引。它邀请读者倾听内心的咏叹,踏上回归自我的征程。它不是一本消遣的书,而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时常回味的书,一本能陪伴读者在生命旅途中不断成长、不断深化理解的书。它不提供一个既定的目的地,而是为你指明前行的方向,并鼓励你在这条道路上,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咏”与“归”。

用户评价

评分

《咏而归》这本书,带给我一种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它不像我通常读的书那样,有明确的线性叙事,或者说是集中爆发的情节。反而,它更像是一首长诗,或者是一幅徐徐展开的卷轴,充满了各种意象和留白。最让我着迷的是,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对人物的内心世界有着惊人的洞察力。很多时候,你以为书中人物只是在陈述一件事,但通过那些细枝末节的描写,你就能感受到他们内心深处的情感暗流。它不是那种直白的抒情,而是通过描绘某个动作,某个眼神,某个场景,来传递出复杂的情感。我记得其中有一段描写,关于一个人在旅途中的孤独感,作者并没有直接说“他很孤独”,而是通过描写他看着窗外掠过的风景,以及他默默整理行囊的动作,就将那种挥之不去的孤寂感刻画得淋漓尽致。而且,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那种“润物细无声”的力量。它不会强迫你接受什么,而是邀请你一同去感受,去思考。读完之后,你会觉得好像有什么东西在心底悄然萌芽,需要时间去生长。

评分

这本书,我断断续续地读了有一阵子了。初次拿到《咏而归》时,就被它那个带着几分古朴和悠远的名字吸引了。总觉得“咏”是一种情感的抒发,而“归”则指向一种回溯、一种安宁。所以,我带着这样的期盼去翻开它,期待着能在这字里行间找到一份心灵的慰藉,或者是一次思想的洗礼。最先打动我的,是它那种独特的叙事节奏。它不像很多现代小说那样,上来就抛出重磅炸弹,而是像溪水一样,缓缓流淌,一点点地浸润你的心田。有时候,我会觉得作者像是坐在我旁边,轻声细语地给我讲一个故事,那些人物仿佛就活在眼前,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挣扎与选择,都那么真实,那么触动人心。我常常会在某个细微的描写上停顿许久,去品味那种细腻的情感,那种对生活细节的敏锐捕捉。比如,书中某个角色描述黄昏时分的场景,那种光影的变化,那种空气中弥漫的味道,读来仿佛身临其境。而且,它并没有刻意去制造冲突,很多时候,情感的张力就蕴藏在人物内心深处的微澜之中,需要读者自己去捕捉,去体会。这种“留白”的处理,反而让这本书更具回味的空间,也更显作者的功力。

评分

初次翻阅《咏而归》,我就被它那股沉静的气质所吸引。它不像市面上许多图书那样,追求快节奏和强烈的感官刺激,而是以一种温婉而坚定地步调,引领我进入一个独特的精神世界。作者的文字,有一种化繁为简的魔力,寥寥数语,却能勾勒出意蕴深远的画面,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我尤其欣赏它在人物塑造上的功力,没有刻意去塑造完美的英雄,也没有极端化的反派,每一个人物都带着真实的血肉和灵魂,他们的选择,他们的挣扎,都那么贴近生活,让我感同身受。更让我回味无穷的是,这本书并没有试图去“教育”读者,而是提供了一个观察世界的独特视角,让我在阅读中,不断地反思自己,审视自己的内心。它不是那种读完就忘的书,而是像一杯陈年的酒,越品越有滋味,每一次重读,都能从中发现新的感悟。它带给我的,是一种沉静的力量,一种对生活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说实话,《咏而归》这本书,给我的感觉非常奇特,像是在进行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我注意到作者在遣词造句上,有着一种非常考究的功力,很多地方的用词,既有古典的韵味,又不失现代的流畅。它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那种“疏朗”的美感。文字不堆砌,意境不刻意渲染,但就是那种寥寥数语,就能勾勒出一个画面,一种情绪。我特别喜欢其中对一些生活场景的描摹,那种朴素却又充满生命力的描绘,让我仿佛看到了那些被时间洗礼过的岁月。举个例子,书里有一处描写关于“等待”的情绪,不是那种焦灼的等待,而是一种带着释然和静默的等待,这种情感的层次感,是很多作品难以企及的。而且,它探讨的一些主题,看似平常,实则深邃。我感觉作者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抛出了一个个问题,或者说,是呈现了一种状态,让读者自己去思考,去体悟。这就像是在一片古老的庭院里漫步,虽然没有宏大的建筑,但每一块砖石,每一片苔藓,都诉说着自己的故事,等待你去发现。

评分

《咏而归》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很像是在夏日午后,一个人静静地坐在窗边,看着阳光透过树叶洒落下的斑驳光影,心情无比宁静。它没有那种跌宕起伏的情节,也没有惊心动魄的冲突,但却有一种难以言喻的吸引力,让我沉浸其中,久久不能自拔。作者的文字,带着一种淡淡的诗意,不张扬,不矫饰,却能在不经意间触动人心最柔软的地方。我特别喜欢它对一些日常生活的描绘,那种平凡中的不平凡,那种琐碎中的哲理,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习以为常的生活。比如,书中对“归家”的描写,不仅仅是物理上的回归,更是一种心灵的沉淀和安顿,这种情感的升华,是很多作品所忽略的。而且,这本书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它不强求读者理解一切,它留下了很多空间,让读者自己去填补,去想象。这种“留白”的艺术,恰恰是我最欣赏的地方,它让这本书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也让每一次阅读都成为一次独特的体验。

评分

还没看呢,估计不错。就在书柜里面,太多新书了看不过来

评分

買了很多書,京東的書正版,活動價格便宜

评分

谈经典,领古人之风。从知识中见精神,从传统中得智慧。。。

评分

好的

评分

没有让我失望的满意之选,下次有可能还光顾。

评分

支持京东。正品。活动价。满意。

评分

纸张的质量很好,

评分

正版

评分

竖向双摄像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