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離我們有多遠

星星離我們有多遠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卞毓麟 著
圖書標籤:
  • 科幻
  • 太空
  • 愛情
  • 成長
  • 未來
  • 探索
  • 星空
  • 孤獨
  • 哲學
  • 思考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湖北少年兒童齣版社
ISBN:9787535345011
版次:1
商品編碼:12113951
包裝:平裝
叢書名: 少兒科普名人名著書係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7-06-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8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少兒科普名人名著書係》是一套科學童話、科學小品、科幻故事精品叢書。作品以生動的文學語言,巧妙的藝術構思,栩栩如生的擬人形象,嚮廣大少年兒童普及瞭基礎科學知識和新科學技術知識。在科學文藝的百花園裏,科學童話、科幻故事等猶如變幻無窮、美妙神奇、熠熠生輝的寶葫蘆,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廣大少年兒童走進廣闊無垠、奇異瑰麗的科學世界,讓他們從中獲得擺脫愚昧的希望,覓求將來攀登高峰的誌嚮。“知識就是力量”,願本係列叢書能成為引導廣大少年兒童心想事成的“寶葫蘆”!

作者簡介

  卞毓麟,1943年生,江蘇泰州人。中國科學院國傢天文颱客座研究員,上海科技教育齣版社編審。著譯科普圖書30餘種,主編和參編圖書百餘種,發錶科普和科學文化類文章約700篇。作品《追星——關於天文、曆史、藝術與宗教的傳奇》獲2010年國傢科技進步奬二等奬;《星星離我們多遠》榮獲第二屆全國優秀科普作品奬二等奬。同時,《星星離我們多遠》還收入國傢“九五”重點圖書“中國科普佳作精選”之《夢天集》、“少兒科普名人名著書係”之《星星離我們有多遠》。

目錄

總序
序麯
“天上的市街”
星座與亮星
大地的尺寸
首次估計地球的大小
第一次丈量子午綫
三角網和大地的模樣
明月何處有
第一個地外目標——月亮
從街燈到天燈
雷達測月和激光測月
太陽離我們多遠
轉嚮瞭太陽
開普勒和他的三定律
卡西尼測定火星視差
金星淩日
地球的小弟弟——小行星
小行星的功績
太陽究競有多遠
間奏:關於兩大宇宙體係
測定近星距離的艱難曆程
恒星不再是“固定的”
泛舟泰晤士河的收獲
恒星終於被徵服瞭
三角視差的限度
通嚮遙遠恒星的第一級階梯
星星的亮度
恒星光譜分類
有趣的赫羅圖
分光法的妙用
再來一段插麯
從德謨剋利特到康德
銀河係的真正發現
宇宙中的“島嶼”
通嚮遙遠恒星的第二級階梯
聾啞少年和造父變星
一根新的測量標杆
球狀星團和銀河係的大小
巡天遙測十億島
欲窮億年目 更上幾層樓
接力棒傳給瞭新星和超新星
亮星也來齣一把力
由大小知距離
集體的貢獻:纍積星等
耐人尋味的紅移
尾聲
類星體距離之謎
飛齣太陽係
結束語
附錄一 評《星星離我們多遠》
附錄二 知識築成瞭通嚮遙遠距離的階梯
後記

精彩書摘

  《星星離我們有多遠》:
  在很久很久以前,人們無疑發現“天”是很遠的。因為,無論你站在地上,爬到樹上,還是攀至山巔,天穹總是顯得那麼高,日月星辰始終是那麼遠。有什麼辦法知道星星的距離呢?
  那時,人們以為地球就是宇宙的中心,以為太陽、月亮、行星和恒星都繞著地球轉。人們以為所有的恒星都鑲嵌在一個透明的球(也許是個碩大無朋的水晶球)上,這個球就叫做“恒星天球”,或者叫做“恒星天”。對恒星天的距離有過種種猜測,就像對“月亮天”、“太陽天”、“水星天”……的距離有過種種猜測一樣。
  古希臘有一位聰明的哲學傢和數學傢,名叫畢達哥拉斯(Pymagoras,約前580~約前500)。他發現在直角三角形中,兩直角邊的平方之和恰好就等於斜邊的平方。學過初等幾何的人都知道,這正是“勾股定理”,西方人稱之為“畢達哥拉斯定理”。他和他的弟子們自成學派,崇尚唯美主義。他們認為宇宙是極其美妙和諧的,這種和諧美的錶現之一便是八重天的高度恰好與八度音的音高成正比。這種想法在今天看來顯得有些可笑,但對2000多年前的古人來說,卻是對“星星離我們有多遠”的一種猜測,盡管它不免染上瞭一些神秘色彩。
  我國古籍《列子·湯問》篇中有一個著名的故事,叫做“兩小兒辯日”。其中一個小孩說早晨的太陽離我們更近些,因為它看起來較大;另一小孩則說中午的太陽離大地更近,因為它比早晨的太陽熱得多。他倆當然不知道太陽究竟有多遠,可是“太陽的遠近”這個問題卻提齣來瞭。
  測量地球這個天體本身的大小,則是估算天體絕對尺度的第一級入門之階。那已經是2200多年前的事情瞭。公元前240年前後,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科學機構——埃及的亞曆山得裏亞圖書館,有一位名叫埃拉托塞尼(Eratosthenes,約前276~約前194)的館長。他思索著這樣一個事實:6月21日這天正午,太陽在塞恩城(現代埃及的阿斯旺)正當頭頂,但在塞恩城北麵5000希臘裏(1希臘裏=158.5米)的亞曆山得裏亞,這時的太陽卻不在頭頂(圖4)。在那兒,陽光對鉛垂綫傾斜瞭一個小小的角度z,這個角度正好等於一個圓周的l/50(7°多一些)。埃拉托塞尼認識到,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必定是由於地麵的彎麯。既然經過從塞恩城到亞曆山得裏亞的這5 000希臘裏(約792韆米),地球錶麵彎麯瞭一個圓周的1/50,那麼整個地球的周長應該是多少希臘裏,或者多少韆米呢?
  當然,這裏有一個前提,那就是古希臘人接受大地呈球形這一觀念。從唯美的信念齣發,球形也是所有形體中最勻稱最完美的圖形。
  對埃拉托塞尼來說,這樣的數學問題真是太簡單瞭。今天一位聰明的小學生就能算齣它的答案,結果是:地球的周長為792 x 50=39600(韆米),地球的直徑則為12 700韆米。它與今天用現代技術測量的結果接近得真是令人吃驚。如今,人們知道地球的直徑是12 742韆米,周長則約為40 000韆米。
  可惜,古希臘人並未普遍接受埃拉托塞尼關於地球大小的這個準確數值。大約在公元前100年,另一位古希臘天文學傢波西鼕尼斯(Posidonius,約前135~約前50)用同樣的方法重復瞭埃拉托塞尼的工作。他在測量中利用的不是太陽,而是老人星(船底Q)。他不如埃拉托塞尼測得那麼準確,得到的地球周長僅為18萬希臘裏,即28 800韆米。
  結果,從古希臘最後一位傑齣的天文學傢托勒玫(ClaudiusPtolemaeus,約100~約170)直到發現新大陸的哥倫布(Christo-pher Columbus,約1451~1506),都采用瞭波西鼕尼斯這一過於小的數字。隻是到瞭麥哲倫(FerdinandMagellan,約1480~1521)船隊的幸存者們曆盡艱難險阻,終於在1522年環繞地球一周迴到歐洲後,纔糾正瞭這一錯誤。
  不過,在麥哲倫之前800年,在歐亞大陸的另一端,就進行瞭世界上第一次大規模的子午綫實地測量。
  ……
《星海的低語:探索宇宙的尺度與奧秘》 浩瀚的宇宙,自古以來就以其深邃的神秘吸引著人類的目光。我們仰望星空,那些閃爍的光點,究竟隱藏著怎樣的故事?它們離我們有多遠?我們又置身於這無垠宇宙的哪個角落?《星海的低語》並非一本教科書,它更像是一次誠摯的對話,一次對宇宙尺度與奧秘的深情凝望。本書不求以冰冷的公式和艱澀的理論壓倒讀者,而是力圖用一種更加貼近心靈的方式,帶領你我一同踏上這場對宇宙的探索之旅。 旅程的起點,或許是我們熟悉的夜空。那些肉眼可見的星星,在古人的眼中是神話的載體,是航行的燈塔,是命運的預兆。然而,隨著人類智慧的飛躍,我們逐漸意識到,這些星辰並非近在咫尺的裝飾品,而是遙遠而熾熱的恒星,它們的光芒穿越瞭難以想象的空間,纔最終抵達我們的眼眸。本書將從我們最直觀的感受齣發,逐步揭示這些“近在眼前”的星星,它們與我們之間,究竟隔著多麼不可思議的距離。我們會用生動的比喻,將光年的概念具象化,讓你我深刻理解,即便是最近的恒星,其距離也足以吞噬我們所有已知的長度單位。我們會追溯曆史,從古希臘天文學傢們對宇宙大小的最初猜想,到伽利略用望遠鏡窺探月球的坑窪,再到哈勃勇敢地挑戰“宇宙是否隻有銀河係”的固有認知,每一次的進步,都是人類對宇宙尺度認識的一次巨大飛躍。 然而,距離隻是宇宙宏大敘事中的一個維度。《星海的低語》將帶領我們穿越這層層距離的迷霧,去感受宇宙的真正廣闊。我們將走進我們所在的銀河係,這個由數韆億顆恒星組成的巨大星盤。本書將生動描繪銀河係的結構,從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到盤鏇的鏇臂,再到我們太陽係所處的相對寜靜之地。我們會講述銀河係中那些與眾不同的天體,例如脈衝星,它們以驚人的速度鏇轉,發齣規律的射電信號,仿佛宇宙的節拍器;我們會驚嘆於星雲的壯麗,那些孕育著新星的“恒星育兒所”,它們以絢麗的色彩和奇特的形態,展示著宇宙的生命力。 當然,我們的目光不會僅限於銀河係。《星海的低語》將引領我們走齣這片熟悉的星空,去領略宇宙中其他令人驚嘆的星係。我們會認識到,宇宙並非孤寂的,而是充滿瞭無數的“島嶼宇宙”,每一個星係都是一個獨立的宇宙,擁有自己的恒星、行星、星雲乃至黑洞。我們將通過引人入勝的描述,描繪那些奇特的星係形態:螺鏇星係優雅的“漩渦”,橢圓星係的“橄欖球”狀,以及不規則星係充滿野性的“碎片”之美。我們會探討星係的碰撞與閤並,這是宇宙中最壯麗也最殘酷的景觀之一,它們在引力的作用下相互撕扯、融閤,最終形成新的、更加龐大的結構。 隨著我們對宇宙尺度的認識不斷加深,一個更加宏大且令人敬畏的概念將浮齣水麵:宇宙的膨脹。我們曾經認為宇宙是靜止的,但科學傢們卻發現瞭驚人的證據,證明宇宙正在不斷地擴張,並且這種擴張還在加速。本書將用易於理解的方式,解釋宇宙膨脹的證據,例如紅移現象,以及它所帶來的深遠意義。它意味著,我們所看到的遙遠星係,在它們發齣光芒的那一刻,距離我們比現在更近。這意味著,宇宙的曆史,就是一部不斷延展的故事。 《星海的低語》還將觸及宇宙中那些最令人著迷,也最難以理解的現象。我們將探討黑洞,這個連光綫都無法逃脫的神秘天體,它們是宇宙中最極端的引力陷阱,是時空的扭麯者。我們會嘗試去理解白矮星、中子星以及超新星爆發,這些都是恒星生命終結時留下的壯麗印記,它們將珍貴的元素散播到宇宙空間,為新一代恒星和行星的誕生提供物質基礎。 更進一步,本書將引導我們思考宇宙的起源與演化。我們將追溯宇宙大爆炸理論,理解宇宙從一個極小的奇點,如何在一瞬間膨脹並冷卻,最終形成我們今天所見的萬物。我們將探討暗物質和暗能量,這些神秘的“隱形力量”,它們構成瞭宇宙的大部分,卻又無形無跡,是現代天文學麵臨的最大挑戰之一。它們的存在,不僅影響著星係的運動,更決定著宇宙的最終命運。 《星海的低語》並不止步於對已知事實的陳述,它更是一種對未知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的激發。在翻閱本書的過程中,你可能會産生無數的疑問:宇宙中是否存在地外生命?我們是宇宙中唯一的智慧生命嗎?宇宙之外又是什麼?本書不會提供武斷的答案,而是會帶領你走進科學傢們的研究前沿,瞭解那些激動人心的猜想和正在進行的探索。我們會提及係外行星的發現,那些繞行於其他恒星的“異鄉來客”,它們是否可能孕育著生命?我們會討論SETI計劃,人類試圖傾聽來自宇宙深處的迴聲的努力。 本書的語言風格力求親切自然,避免生硬的技術術語,而是通過生動形象的描繪、貼切的比喻以及富有感染力的文字,將宇宙的宏偉與奧秘呈現在讀者麵前。我們希望,在閱讀《星海的低語》的過程中,你能夠感受到那種孩童般的驚奇,那種對未知世界的好奇,以及那種人類與宇宙之間,跨越時空的精神共鳴。 《星海的低語》是一次關於距離的啓迪,一次關於尺度的震撼,更是一次關於人類在宇宙中位置的深刻反思。它邀請你一同仰望星空,不僅僅是欣賞那份視覺上的壯麗,更是去感受那份無與倫比的浩瀚,去聆聽那來自星海深處的低語,去思考我們從何而來,又將去往何方。它是一份獻給所有對宇宙充滿好奇、對未知心懷敬畏的人們的禮物,一份關於我們共同傢園——宇宙的,充滿溫情與智慧的探索筆記。

用戶評價

評分

對於像我這樣,對天文學隻有淺薄興趣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的入門友好度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典範。它巧妙地避開瞭那些隻有天體物理學專業人士纔能理解的復雜數學公式,而是將核心概念拆解成一係列易於消化的邏輯步驟。作者在構建知識體係時,非常有條理地從我們熟悉的太陽係開始,逐步嚮外擴展到銀河係,再到我們能觀測到的宇宙邊緣。這種由近及遠的結構安排,極大地降低瞭讀者的認知負荷。每一個新概念的引入,都會有一個清晰的“背景鋪墊”,比如在介紹脈衝星時,作者先用瞭大量篇幅解釋瞭中子星的密度和自轉速度,使得讀者在理解脈衝信號時,自然而然地接受瞭它的獨特性。而且,書中對各種探測器和望遠鏡的介紹也十分生動,讓我對“哈勃”、“錢德拉”這些名字有瞭更立體和親切的認識,仿佛它們是人類探索精神的延伸實體。這本書讓我感到,探索宇宙並不是少數天纔的特權,而是人類共同的好奇心驅動下的偉大事業。

評分

我通常不太容易被非虛構類書籍完全“吸進去”,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極其獨特,充滿瞭文學性的韻味,這完全齣乎我的意料。作者的遣詞造句非常講究,充滿瞭對自然之美的贊頌,讀起來簡直是一種享受。例如,他描述星際塵埃的聚集過程,用的詞語仿佛是雕刻傢在打磨稀有的寶石,每一個顆粒都有其存在的價值和美感。書中穿插的一些曆史軼事,比如早期天文學傢如何剋服觀測的限製,如何與主流觀念抗爭,這些小故事讓冰冷的科學研究充滿瞭人性的溫度和奮鬥的激情。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類比時的剋製,他知道什麼時候需要用簡單的圖像來描繪復雜概念,什麼時候又必須保持概念的精確性,這種平衡拿捏得恰到好處。讀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不再是旁觀者,而更像是那個躲在望遠鏡後、屏住呼吸等待新發現的先驅者。它不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一種審美體驗,讓人重新審視“美麗”的定義——原來宇宙的終極真理,本身就蘊含著最深刻的美學。

評分

最近讀到一本關於宇宙深處的奇妙旅程,簡直讓人流連忘返。作者以一種近乎詩意的筆觸,將那些遙不可及的星係描繪得觸手可及。我尤其欣賞他對光年尺度的處理方式,不是乾巴巴的數字堆砌,而是巧妙地融入瞭時間的概念,讓你真切地感受到,我們凝視的星光,是億萬年前的“老朋友”發齣的訊息。書裏詳細探討瞭不同類型恒星的生命周期,從它們熾熱的誕生,到最終的壯麗謝幕,無論是白矮星的溫柔衰亡,還是超新星爆發的驚心動魄,都被描述得繪聲繪色。特彆是關於黑洞的部分,作者沒有止步於理論的闡述,而是通過生動的比喻,解釋瞭事件視界和奇點這些令人睏惑的概念,讓人在驚嘆於宇宙的宏大之餘,也對物理學的魅力有瞭更深的理解。這本書的插圖和圖錶設計也極其精良,那些深邃的星雲圖和星係結構圖,仿佛能直接將讀者的意識投射到廣袤的太空中去。這本書無疑是科普的佳作,它成功地架起瞭一座連接專業知識與普通讀者心靈的橋梁,讓人在閤上書本後,仍然忍不住抬頭仰望夜空,心中充滿瞭對未知的好奇與敬畏。那種被宇宙的浩瀚所震撼,但又因知識的啓迪而感到滿足的感覺,久久不能散去。

評分

這本書給我的衝擊力在於,它成功地將我們日常生活中那種“平視”的視角,徹底地“仰視”化瞭。作者在論述宇宙膨脹和時間維度時,使用瞭極其震撼的對比手法,讓人深刻體會到人類存在的渺小和短暫。書中對於未來宇宙命運的探討,雖然略帶哲學思辨的色彩,但筆觸異常沉穩有力,沒有陷入虛無主義的泥潭,反而是將這種終極的未知,轉化為對當下生命的珍惜和對知識探索的永恒渴望。我特彆留意瞭作者對不同尺度下物理定律的討論,比如在討論量子效應與宏觀引力的兼容性時,他那種嚴謹的求證態度,讓人油然生齣敬意。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在於傳授瞭多少硬核知識,更在於它提供瞭一個思考的框架——一個關於我們是誰,以及我們將去往何方的框架。它不是提供答案的書,而是提齣更好問題的書,引導讀者進入一場沒有終點的智慧探險。讀完之後,我對待周圍的一切都多瞭一層“宇宙的濾鏡”,萬物皆有源頭,一切皆在演化,這種深刻的洞察力,是任何娛樂産品都無法給予的。

評分

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非常到位,讀起來完全沒有傳統科普讀物那種刻闆和沉悶的感覺。它更像是一場精心策劃的探險,每一章都像是一個全新的坐標點,引領我們深入到宇宙結構的不同層麵。我最喜歡作者探討暗物質和暗能量那幾章,那部分內容往往是其他書籍容易處理得過於晦澀難懂,但在這裏,作者仿佛化身為一位耐心且充滿激情的導遊,他用一係列精妙的類比,將這些看不見摸不著的神秘力量,變得可感、可理解。他沒有急於給齣定論,而是坦誠地展示瞭科學前沿的爭論與探索,這種對知識邊界的尊重,讓人倍感踏實。書中對於引力波的發現及其意義的闡述,簡直是神來之筆,那不僅僅是對一項科學成就的記錄,更像是對宇宙“心跳”的捕捉,文字充滿瞭張力,讓人仿佛能聽到時空被撕裂的微弱迴響。讀完後,我感覺自己的思維框架似乎被拓寬瞭,不再局限於日常的瑣碎,而是能夠以一種更宏觀、更長遠的眼光去看待世界萬物的演變。這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禮,讓我在紛繁的思緒中找到瞭一個清晰、寜靜的宇宙背景。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