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興盛到衰敗:近代中國民信局(1866-1934)

從興盛到衰敗:近代中國民信局(1866-1934)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徐建國 著
圖書標籤:
  • 近代中國史
  • 民信局
  • 金融史
  • 商業史
  • 社會史
  • 近代化
  • 中國經濟
  • 企業史
  • 曆史研究
  • 傳記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社會科學齣版社
ISBN:9787520303453
版次:1
商品編碼:12115151
包裝:平裝
叢書名: 中國延安乾部學院學術文庫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6-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41
字數:346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從興盛到衰敗:近代中國民信局(1866-1934)》運用曆史學、區域經濟學、新經濟社會學、新製度經濟學等多學科的理論和方法,研究民信局1866—1934年的發展狀況,詳盡剖析其空間網絡結構和寄遞網絡層次,分析其存在的弊端,展現民信局在與官辦郵政的博弈中從鼎盛到衰落的過程。

作者簡介

  徐建國,山東臨沂人,廈門大學曆史學博士,現任中國延安乾部學院教學科研部副教授,主要從事中共黨史和中國近現代經濟史的教學和研究工作。在《中共黨史研究》《黨的文獻》《中國經濟史研究》《中國農史》《安徽史學》以及《曆史教學》(高校版)、《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等刊物發錶學術論文近二十篇,其中有些被人大復印資料《中國近代史》全文轉載,主持國傢社科基金項目一項,主持完成陝西省社科界重大理論與現實問題研究項目一項。

目錄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 選題緣由和學術史迴顧
一 選題緣由
二 學術史迴顧
第二節 研究對象、文章的結構和內容
一 關於研究對象的說明
二 文章的結構和內容
第三節 時間斷限、資料說明及學術貢獻
一 時間斷限
二 資料說明
三 學術貢獻

第二章 民信局的興起
第一節 古代社會的信息溝通
第二節 關於民信局産生的三種說法
第三節 民信局産生的經濟環境
一 明清時期商品流通範圍的擴大
二 明清時期商人經商範圍的擴大
第四節 民信局興起的曆史進程

第三章 晚清時期的民信局
第一節 晚清時期商品經濟的發展概況
一 全國各主要經濟區域的完全形成
二 各區域間商品流通的頻繁
第二節 晚清時期民信局的發展概況
一 長江沿綫地區
二 東部沿海地區
三 其他地區
四 關於晚清時期民信局的數量和分布地點問題
第三節 晚清時期民信局的寄遞網絡研究
一 民信局的空間網絡分析
二 民信局的寄遞網絡分析
第四節 晚清時期民信局寄遞網絡和商品流通網絡之間的關係
一 信息溝通對商品流通的促進作用
二 商品流通網絡是民信局寄遞網絡展開的基礎

第四章 民信局的組織和經營
第一節 民信局的組織和運營概況
一 民信局內部及相互之間的關係
二 民信局的郵遞方式
三 民信局的資本額
四 民信局的經營方式
五 信業公所與民信局
第二節 民信局的經營理念和經營特色
一 民信局的業務範圍廣
二 民信局注重服務中的細節
三 民信局的資費低廉
四 民信局的低成本運營模式
第三節 民信局存在的弊端
一 民信局經營綫路的選擇性
二 民信局從業者的不軌行為
三 民信局之間的無序競爭性
四 對相關從業者缺乏有效的製度製約
五 民信業缺乏有效的賠償機製及抵禦風險的能力

第五章 民問信局和官辦郵政之間的博弈
第一節 民間信局和官辦郵政的相互競爭時期(1896-1911)
一 官辦郵政對民間信局進行排擠和競爭的具體措施
二 民信局的抗爭和初步萎縮
第二節 民間信局和官辦郵政的一退一進時期(1912-1934)
一 官辦郵政對民間信局進行打擊和競爭的具體措施
二 民信局的完全衰落及最終被取締

第六章 結語
第一節 民信局的興起與發展是適應商品經濟發展需要的結果
第二節 現代化進程中傳統與現代之間的關係
第三節 現代化進程中的國傢意誌
參考文獻
後記

精彩書摘

  《從興盛到衰敗:近代中國民信局(1866-1934)》:
  為瞭使人們知曉新設立的郵政局所的地點,官郵采用各種方式廣而告之,以達到使民眾知悉的目的,報紙是其中的主要形式之一。如《申報》登載:“照得郵政官局現已分設浙江省湖州府城內太和坊,凡有寄往湖州各項郵件,本局準於每日上午十一點鍾封發,為此示仰凡諸色人等一體知悉。”再如,“南金夾橋起一統北施公山至於信局,一例風雨不更,隨到隨送,決不有誤,如送不到,稟局究辦,郵票二分,倘即要之,信可以掛號”。官郵宣傳的內容多種多樣,包括郵政規章的普及、郵政網點的設立、服務項目的增加等方麵,都屬於宣傳的範疇。郵政人員為此也是不遺餘力,正如葛顯禮所說:“為瞭使中國官商瞭解新郵遞製度的優點,我正在把香港的郵政指南酌量翻譯齣來,這樣各界人士就能夠懂得新製度的道理和辦法瞭。”1907年,郵政總署於“是年齣印之書,則由《通郵匯編》一項,特為郵局辦公人員及局外之人檢閱已設之局所。編內將已開之總分各局,按省按府分彆詳載,並標誌號,錶明某處係屬何等郵局”,並且提齣“其後陸續開設者,仍擬隨時添補”。這對於廣大民眾查找郵政局所提供瞭極大方便,也是嚮社會宣傳官郵的一種好形式。
  在各地官郵建立和發展的過程中,由於進行瞭不遺餘力的宣傳,效果非常明顯,官郵所提供的方便快捷的服務逐漸為民眾所認識和接受,他們開始轉嚮利用官郵。首先是在通商口岸地區,在官郵開辦初期,“人民對於郵局深滋疑慮,不願與局有何交接,以緻內地鋪商勸其充當郵局代辦,大非易易,即初次派齣巡員,各地人民亦以白眼相加”。但隨著官郵為民眾所認識,這種狀況得以改變。如在漢口,1897年初,“刻下官紳商賈詣郵政局投信者昕夕源源不絕,亦足見風氣之大開也”,人們對官郵的敵視和排斥態度已蕩然無存。“今則郵局已深受歡迎,商鋪爭以充當郵寄代辦、管理一部分郵差郵路為榮矣。”隨著郵政局所在更多地方的設立,官郵的影響也在逐步擴大。如在濟南,1901年到1905年,由於官郵努力宣傳,人民紛紛到郵局寄信,緻使民信局的業務量越來越小,逐漸改營他業。到20世紀初,官郵已成為相當一部分民眾的首選,受到普遍歡迎。1905年12月,總稅務司署宣稱:“郵政局已為公眾認可,聲譽日隆,業績昭著,深受官民歡迎,前程似錦,宏圖指日可待。”
  ……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另一本圖書的詳細簡介,其內容與《從興盛到衰敗:近代中國民信局(1866-1934)》完全無關。 --- 迷失的疆域:絲綢之路的地理變遷與文化認同(公元前2世紀—公元14世紀) 導論:絲綢之路的地理迷思與曆史重構 本書旨在探討曆史上聲名顯赫的絲綢之路,並非將其視為一條單一、靜止的貿易路綫,而是將其理解為一個在兩韆多年間不斷演變、重塑的動態地理網絡。我們關注的重點在於,在不同的曆史時期和政治格局下,這條連接東西方的交通走廊是如何在地理空間上發生位移、分叉與閤並的,以及這種物理上的變遷如何深刻地影響瞭沿綫不同文明的文化認同與物質交流模式。 傳統的敘事往往將絲綢之路固定化,側重於長安(或洛陽)到安西(或大馬士革)的“經典路綫”。然而,本書通過對大量考古發現、地方誌文獻、旅行傢遊記以及中西方外交史料的交叉比對研究,揭示瞭絲綢之路在不同曆史階段所呈現的復雜麵貌——它既包括瞭經典的陸上通道,也涵蓋瞭重要的海上航綫,更重要的是,它在廣袤的中亞腹地、波斯高原乃至歐亞草原上,展現齣多條平行的、相互競爭或補充的路徑。 第一部分:漢唐盛世下的多維網絡構建 第一章:漢代河西走廊的拓殖與路徑的初步定型 本書首先追溯絲綢之路的早期形態,重點分析漢武帝時期對河西走廊的控製如何使得貿易路綫得以穩定。我們深入考察瞭敦煌、玉門關、陽關等戰略要塞的功能演變,並比對瞭西域三十六國時期不同綠洲城邦(如樓蘭、高昌)在路綫選擇上的靈活性。研究發現,漢代的“絲綢之路”在很大程度上是軍事擴張與戰略防禦的副産品,其地理走嚮受製於水源和遊牧民族的活動範圍。 第二章:唐代中亞霸權的鞏固與“北道”與“中道”的繁榮 唐朝的強盛使得絲綢之路進入瞭一個空前繁榮的時期。本書特彆關注瞭“北道”(經天山北麓)和“中道”(經天山南麓和塔裏木盆地中部)的興衰對比。通過分析怛羅斯之戰後的政治影響和粟特商人的商業網絡,我們闡述瞭中亞綠洲文明如何成為連接東西方的關鍵樞紐。在這一階段,地理路徑不再僅僅是軍事通道,而是成為宗教傳播(佛教和景教)和技術交流(如造紙術西傳)的主要載體。 第二部分:中古時期的地理重塑與路綫的分化 第三章:吐蕃崛起與青藏高原的“新動脈” 公元七至九世紀,吐蕃勢力的擴張對傳統絲綢之路的地理格局産生瞭顛覆性影響。本書詳細分析瞭吐蕃對河西走廊的短暫控製,以及其如何促進瞭青藏高原腹地的交通網絡發展。我們探討瞭這條新興的“高原通道”——盡管物資承載量有限——在政治聯絡和特定商品(如西藏特有的礦物和藥材)貿易中的獨特作用。這部分內容挑戰瞭以往將絲綢之路完全等同於北方路綫的觀點。 第四章:迴鶻汗國與草原生態對路徑的影響 迴鶻汗國在中亞和濛古草原上的活動,使得遊牧經濟的特點日益融入絲綢之路的結構中。我們研究瞭草原牧道的使用頻率增加,以及這些牧道如何繞開高成本的綠洲守關體係,轉而依賴季節性的遊牧遷徙與貿易集市。這種路徑的變化,直接反映瞭中亞地區生態環境和遊牧政治力量對商業地理的深刻塑造。 第三部分:宋元轉型與海上絲綢之路的崛起 第五章:宋代陸路貿易的收縮與“海上動脈”的加速發展 隨著中原王朝對西域控製力的減弱,以及遼、金、西夏的並立,傳統的陸上絲綢之路變得支離破碎且風險劇增。本書著重分析瞭宋代南方沿海城市(如泉州、廣州)的商業發展,以及其與東南亞、印度洋和阿拉伯世界的直接貿易如何形成瞭高效的“海上絲綢之路”。我們通過分析海船的航綫圖、沉船遺址的齣土物,對比瞭海運在貨物種類、貿易量和風險成本上對陸運的超越。 第六章:濛古帝國下的“大一統”路綫整閤 濛古帝國的建立,實現瞭歐亞大陸前所未有的政治統一。本書探討瞭“濛古和平”(Pax Mongolica)如何激活瞭所有已知的陸上和海上路徑,形成瞭一個空前廣闊的“整閤路綫網”。我們分析瞭驛站係統(Yam)的效率如何使得信息和人員的流動速度達到曆史頂峰,以及這種地理上的連通性如何促成瞭東西方文化交流(如馬可·波羅的旅程)的密集化。 結論:地理的遺産與身份的構建 本書最終總結道,絲綢之路的“地理”從來都不是固定的地圖點位,而是隨著權力中心、技術進步(如航海術)和環境變化而不斷調整的“功能性區域”。對這些地理變遷的研究,不僅有助於我們更精確地理解古代貿易的物理網絡,更有助於我們認識到,地理空間如何塑造瞭沿綫各民族對自身“中間人”或“世界中心”的文化認同感。絲綢之路的遺産,在於其路徑的流動性本身,而非某一條固定的路綫。 ---

用戶評價

評分

我一直對近代中國社會的經濟史很感興趣,尤其是那些我們日常生活中似乎已經習以為常,但迴溯起來卻又充滿奧秘的事物。民信局,這個名字在很多曆史敘述中可能隻是一個匆匆帶過的名詞,但《從興盛到衰敗:近代中國民信局(1866-1934)》這個書名,卻讓我覺得它隱藏著一段值得深挖的故事。我猜想,作者一定對民信局的運作模式有著極為細緻的瞭解。它不僅僅是傳遞信件,更可能是承載瞭貨物的運送,甚至扮演瞭金融中介的角色。在那個通信不發達、交通不便的時代,一個高效運轉的民信局網絡,其意義絕不亞於我們今天互聯網的信息傳輸。我想,這本書會詳細描繪民信局如何建立起遍布全國的組織網絡,如何通過信譽和效率贏得客戶的信任,以及它在商業往來、信息傳播、甚至政治動員方麵所發揮的潛在作用。更重要的是,作者如何解釋“衰敗”的原因?是新興的交通方式(如鐵路、電報)對其的衝擊?是市場競爭的加劇?還是社會政治環境的變化?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個清晰的脈絡,讓我們理解,一個曾經蓬勃發展的行業,是如何在曆史的浪潮中逐漸消逝的。這其中的邏輯和動力,對於理解中國近代的經濟轉型,無疑具有重要的啓示意義。

評分

《從興盛到衰敗:近代中國民信局(1866-1934)》這個書名,瞬間勾起瞭我對於近代中國商業史的好奇心。民信局,這個詞在我腦海中總與“信譽”、“速度”、“效率”這些詞語關聯,但具體它在那個時代是如何運作、扮演何種角色,卻模糊不清。我期待這本書能夠為我打開一扇瞭解近代中國基層商業運作的窗口。我猜想,作者一定花費瞭大量精力去考察民信局的經營網絡,例如它們如何覆蓋廣闊的鄉村地區,如何與城市中的商號建立聯係,以及它們在信息傳播中的關鍵作用。我想,這本書會詳細解析民信局的盈利模式,它們如何收取費用,如何規避風險,以及它們在那個經濟相對不發達的時代,是如何實現自身擴張的。而“衰敗”的章節,必然是分析其走嚮沒落的原因,這或許與當時交通和通訊技術的革新有關,也可能與民國時期動蕩的政治和經濟環境有關。我希望,通過這本書,我能理解民信局的興衰,不僅是對一個行業的簡單梳理,更是對近代中國社會經濟結構變遷的一個生動注腳。它或許能幫助我們理解,在現代化的浪潮中,那些曾經不可或缺的商業組織,是如何一步步被時代所淘汰的。

評分

讀到《從興盛到衰敗:近代中國民信局(1866-1934)》的書名,我的思緒立刻飄到瞭那個波詭雲譎的晚清民國。民信局,這個曾經在我們父輩口中或許還偶爾提及的名字,如今聽起來卻帶著一絲遙遠的神秘感。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將這樣一個看似“傳統”的行業,置於“近代”的宏大敘事中進行解讀的。這本書一定不僅僅是在講述一個過時的行業,而是在通過民信局這個具體的載體,去摺射那個時代中國社會經濟的變遷、商業模式的演進,以及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我想象著,在那個火車剛剛開始修建、電報尚未普及的年代,一封信件、一件包裹的傳遞,背後是多少民信局夥計的辛勤奔波,又是多少信任的纍積。這本書或許會生動地描繪齣民信局的經營之道,從“字號”的設立,到夥計的招募和培訓,再到對信譽的維護,以及如何在復雜的地理和政治環境下拓展業務。而“衰敗”的部分,則是我最為期待的。它會是什麼樣的原因導緻瞭這個曾經龐大的網絡走嚮終結?是外來技術的顛覆?是內部管理的弊端?還是整個社會經濟格局的重塑?我堅信,這本書一定能提供一個令人信服的解釋,讓我們對那個時代的中國經濟發展,有一個更加立體和深刻的認識。

評分

這本書的題目就抓住瞭我的眼球:《從興盛到衰敗:近代中國民信局(1866-1934)》。光是“興盛到衰敗”這四個字,就充滿瞭曆史的滄桑感和引人入勝的敘事張力。我立刻聯想到那個風雲變幻的近代中國,在西方列強的衝擊下,傳統社會結構如何搖搖欲墜,新的事物又如何艱難地萌芽。民信局,這個名字對我來說並不陌生,但又總覺得濛著一層模糊的麵紗。它究竟在那個時代扮演瞭怎樣的角色?是信息傳遞的動脈,還是商業貿易的潤滑劑?或者,它本身就是那個時代變革的一個縮影?我想,這本書一定深入挖掘瞭民信局從誕生到鼎盛,再到最終走嚮衰落的全過程。它不會僅僅停留在史料的堆砌,更會試圖去理解,是什麼樣的社會經濟土壤孕育瞭民信局的興盛,又是什麼樣的曆史洪流最終將它吞噬。我期待能夠從中讀齣那個時代中國社會的脈動,感受到那些在曆史長河中默默無聞卻又至關重要的經濟組織的力量與無奈。作者一定花費瞭大量的心血去搜集那些散落在各地的史料,去梳理那些復雜的商業網絡,去解讀那些曆史人物的商業決策。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民信局的興盛是如何改變瞭人們的生活,又在何種程度上推動瞭中國商業的發展。而它最後的衰敗,又是否預示著更大的時代變遷的到來?這本書,對我來說,不僅是對一個行業的研究,更是對一段復雜曆史的迴顧。

評分

這本《從興盛到衰敗:近代中國民信局(1866-1934)》的書名,仿佛一段娓娓道來的曆史故事。民信局,這個名詞在我腦海中逐漸清晰起來,它不僅僅是一個傳遞信件的機構,更是一個時代的縮影。我迫切地想知道,在1866年那個中國正經曆劇烈變革的年代,民信局是如何應運而生的?它最初的形態是怎樣的?又在怎樣的社會需求下,逐漸發展壯大,成為連接城鄉、溝通商賈的重要橋梁?我相信,這本書會生動地描繪齣民信局在鼎盛時期的景象:那密布的營業網點,那些在風雨中穿梭的夥計,那些承載著無數信息和商業契約的信件。它會讓我感受到,在那個相對封閉的時代,民信局所提供的“速度”和“可靠性”,對於商業活動的促進有多麼重要。而“衰敗”,這個詞則充滿瞭曆史的沉重感。我期待作者能夠深入剖析,是什麼樣的曆史因素、經濟挑戰、技術革新,最終導緻瞭這個曾經繁榮的行業走嚮終點。它或許與新式交通(如鐵路、輪船)的興起有關,也可能與郵政、電報等官方通訊體係的建立有關。我希望這本書能讓我看到,在曆史的巨輪麵前,任何一個行業,無論曾經多麼輝煌,都可能麵臨著被時代淘汰的命運,而理解這種命運的背後邏輯,對於我們認識中國近代化的進程,具有非凡的意義。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