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1.有故事的人写有故事的事,生物学背景作者半夏历时多年关注,记述博物学家刘华杰的博物人生。
2.有关博物学家刘华杰的本博物生存传记,200幅彩图全情呈现。
3.传主不仅是北大教授,也是“拈花惹草”的东北汉子,博物人生展示了他可爱可敬的一面,季羡林欣赏他,许智宏偏爱他,洛克医嘱执行人赠他照片。
4.传主刘华杰用理性的方法行迹万里,感性的思考与草木结缘。
5.传主刘华杰说文解字“博物”理念。(BoWu),Beauty 【天地大美】Observation 【感受洞察】Wonder 【赤子情怀】Understanding 【理解万物】,作家阿来作序,田松、江晓原、刘兵 吴国盛、单之蔷、李元胜倾情推荐。
内容简介
本书是对博物学家刘华杰博物人生的全景呈现和记述。作者半夏具有生物学背景,历时多年对传主刘华杰的关注和财富,透视了传主的学术生涯。传主刘华杰 是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也是一个荒野逐花人;他认识数千种植物,20余年不遗余力倡导博物学文化;他要我们反省现代性逻辑,欣赏自然之美,接续传统,从无用而美好出发,重塑我们质朴的心灵;他对大地的感情,他对野花的热爱,他的博物路径与真诚自在的人生,通过作家半夏以访谈及内心关照的笔法,以及200余张珍贵的图片,给予了全景记录和再现。通过这本书你会发现,刘华杰堪称当代中国的梭罗,他的博物生存理念,如何救赎我们今天的世界。
作者简介
半夏,女,原名杨鸿雁,1966年秋出生于云南会泽铅锌矿。云南大学生物系毕业,供职于媒体,高级编辑,业余致力于长篇小说和自然随笔的写作。鲁院第七期研修班学员,中国作协会员。出版有长篇小说《心上虫草》《活色余欢》《潦草的痛》《忘川之花》《铅灰暗红》等。作者认为作家要有能力倾听来自生活内部的叹息,也要有能力凝视生活的真相,并怀着对世间一切生命的悲悯,在深心的旷野里高唱自己的歌;写作终是回到人本身,回到人的处境。2014年夏天,作者开始野外拍虫子拍花草,写作形成“在野阅微”系列文字。
内页插图
目录
序 阿来 001
前言007
章 荒野逐花人 025
荒野逐花人的多重身份 026
一本书引领的传奇 072
情倾燕园的一草一木084
第二章 重新发现博物学 114
重读卢梭后的新发现 116
博物者的情怀,去远方还是居于本土? 126
第三章 吹皱一池春水135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136
博物学的春天及其凸显的曲线救国意义 144
人类并非是一个有道德的物种 152
不必追逐现代性的时尚170
第四章 人类新感性 176
从一堂大课开始,进入博物生存制式 178
反思现代性对我们的挟持和压迫 188
被评说的刘华杰 202
后记217
博物者自在 田松 223
刘华杰博物书谱254
前言/序言
序 爱花人说识花人
阿来
十多年前了吧,读过一本有意思的书:《一点二阶立场》。书是出版社送的。眼下是一个书太多的时代,又是一个有意思的书很少的时代。用时下的流行语说,这是一本“开脑洞”的书,从此对著者刘华杰这个名字留下了印象。后来知道他是北大的哲学教授,愿意如先贤的教言,“多识花鸟鱼虫之名”,不仅认识,还上升到一种人生的方法论,深入探究人与世界有趣的连接。以后,遇到刘华杰网上、纸上的文字都会认真学习。人的经验世界本是开放丰富的,但受制于狭窄的世界观和即时兑现的功利心,也会变得相当狭隘。我们这个社会中的人,日益夹缠于人与人,人与事的种种纠结,即便天天狂吞国际、国内的海量信息,也只是日益深陷于一个简单的经验社会,而失去了一个更广阔的关涉天地的生命世界。
更早几年的十多年前,云南的文化记者杨鸿雁(半夏),采访过我。不是因为博物学,不是因为自然界,而是文学。以后,再去云南,在有关文学的活动上都能见到,又有过采访或交谈,也都不是有关博物学的。当下的中国的文学,特别是叙事文学,只纠结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某方面的现实。中国社会,日益陷于功利的考量,只是着力于人与人关系的文学便日益深入社会的黑暗与人性的卑劣而无法自拔。中国文学本是有亲近自然传统的,但似乎都集中在诗歌与散文,一入小说,便陷入功利与权术了。近些年来,我觉得把自然作为一个重要角色引入叙事文学,看见美丽,发现生命自在超拔的本性,或许是条拯救之道。当然,我不知道一位文化记者也会关注如此之类的问题,自己在这方面的兴趣也从未在采访中提起过。只是每次去昆明,得空总要到离城还有些距离的植物园走走,看看。见了久闻其名的花与树,将称名与实体对应上了,自己欣喜一番。
前几天,应北大中文系的邀请,去跟学生谈谈文学经验,过未名湖,还在想,某一株树是不是就是刘华杰写过或拍摄过的。恰在此时,接到杨鸿雁一通电话,说,写了一本博物学家的传记,说知道我也愿意了解一些自然界的具体知识,愿意多认识一些花草树木,所以,希望我看看这些文字,然后写篇叫作序的文字。写序我是不敢的。但这书所写的事是我有浓厚兴趣的,所写的人和写这个人的人,也是我知道,我称许,我认识的。所以,愿意写一些感想在这里。
我在植物分类方面的知识远没有传主那么专业系统,更遑论还在此基础上生发出那些哲理性的思考,但他博物学兴趣生发的起点,倒跟我多少有些相同之处。他出生在一个小山村,我出生的村子更小,山更大,可以说从小就生活在大自然中间。树、野菜、草药、蘑菇都跟生活息息相关,都是熟稔而亲切的。只是那种乡村式的认识目的,与称名方法与系统的植物分类学相去甚远。但总归是引起了我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认识到人的生活和这个世界的更广大的关联。
而且,对这些草与树在植物学系统中较为规范的分类和称名,初的发现也和传主一样,来自一本红塑料皮的手册。只是遇到这“红宝书”,比起刘华杰教授就晚多了。那已经是20世纪80年代了。我去若尔盖草原上寻访一位有学问的前喇嘛。这位喇嘛还俗后将寺院中习得的关于人的医学知识,转向摸索研究兽病的防治。他在“文化大革命”中还开班在牧民中培训兽医,各种教材也由他自己亲手编写。其中一本高原药用植物手册,就成了我重新认知青藏高原植物的初指引。由此可见,文化的事功与影响,有时并不在那些高深的论文和高蹈的讲章,而是与人的境遇的契合。刘华杰学地质出身,我1977年考中专时,所有志愿都是地质学校。如果他们录取了我。我想,今天我肯定不会以写作为业。
除此之外,我和传主的成就相差就太大了。借用他一点二阶这个表述,我对植物学的爱好,只是在初阶上长久徘徊。远不如他来得那样专业。我也曾去夏威夷大学访学。进校天,专事研究环太平洋地区文学的弗兰克教授说知道我喜欢观赏植物,便致送一本夏威夷本土植物画册,作我在海边岛上遇见植物时的指引。刘华杰教授去一趟夏威夷,带回来的就是几本自己写成的植物考察专著。更不要说如他那样坐而起行,由己及人,在总体上缺乏自然认知的中国人群中努力推广亲近与理解自然的博物学——作为一种与自然更友好的生活方式,作为一种现代人早该具备的素养与观念。
博物学不只是积累一些有关自然的知识,不只是一种生活态度与方式,更是一种世界观。一般而言,中国人关注的通常只是人与人的关系,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社会关系,而对更广大的共生于地球的其他生命没有关照与关怀。佛经里说的天下众生不只是众人之众,而是所有的生命。佛经里说,这些生命和人类都是“一云所雨”,“一雨所孕”的结果。共存共荣,这才是真的众生平等,这才是一个真正的世界。超越人的社会的更广大更美丽的世界。佛学中当然有许多无稽之谈,但这种整体性的世界观在今天来说还是有相当意义的。我想,美国人利奥波德所倡导的“荒野伦理”也庶几近之了。
因为这样一些缘由与认知,我也愿意如博物学提倡的那样深入自然,亲近自然;愿意在自己写作中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愿意向刘华杰教授、杨鸿雁女士这样有更丰富的植物学、生态学知识,又有志于在公众中倡导一种与自然平等和谐伦理观的先进们学习。因此之故,与其说这些文字是一篇序,倒不如说是一种呼应,一种支持更为恰当。
2016年 12月 22日
《看花是种世界观》 一、 序章:时间的褶皱与记忆的低语 在一个被遗忘的角落,在城市喧嚣的脉搏之外,存在着一条不显眼的巷子,巷子的尽头,有一间不起眼的古董店。店主是一位沉默寡言的老人,他的眼睛里映照着无数流转的岁月,手中拂过一件件被时光打磨得温润的物件。他很少与人交谈,只是默默地经营着这家店,如同守护着一个微缩的时光博物馆。 直到那一天,一位年轻的女子推开了店门。她的到来,如同春风拂过沉寂的湖面,带来了一丝不曾预料的涟漪。她名叫夏语,是一名对旧物怀有特殊情感的艺术家。她被店里陈列的各种老物件所吸引,每一件都仿佛在诉说着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 在一次偶然的翻找中,夏语发现了一个被层层包裹的木盒。盒子古朴陈旧,上面刻着模糊的花纹,散发着淡淡的木香。老人看见她拿起木盒,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光芒,却并未开口阻止。夏语好奇地打开了盒子,里面静静地躺着一本泛黄的笔记本。 笔记本的封面没有任何文字,只是有些许磨损的痕迹。翻开第一页,映入眼帘的是娟秀而优雅的字迹,记录着一段似乎遥远却又亲切的往事。这便是《看花是种世界观》的开端,一个关于时间、记忆、以及在平凡生活里寻常事物中绽放的非凡哲思的开端。 二、 第一章:指尖的温度与初遇的芬芳 夏语被笔记本中的内容深深吸引。里面的文字并非连贯的叙事,而是零散的观察、细致的描摹,以及对于日常景象的独特解读。其中,反复出现的,是关于“花”的描写。 并非描绘名贵的花卉,也非赞美其艳丽的色彩。笔记本中的“花”,更多的是那些生长在墙角、路边、窗台的野花,是那些被遗忘在角落却默默绽放的生命。作者用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着花瓣的脉络、叶片的边缘、露珠在晨光下的闪烁,以及风吹过时,它们轻柔的摇曳。 “清晨,一朵不知名的小黄花,在露水的滋润下,小心翼翼地舒展开它的花瓣,如同孩童第一次睁开好奇的眼睛。它的世界,是这片潮湿的泥土,是头顶的青草,是远处几声清脆的鸟鸣。” “午后,阳光穿过树叶的缝隙,在路边的蒲公英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它们静静地等待着风的到来,一旦风起,便会化作无数飞舞的精灵,将生命播撒到更远的地方。” 夏语读着这些文字,仿佛身临其境,能感受到那些花朵的存在。她开始注意到自己身边那些被忽略的花草,开始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它们。她发现,即便是最平凡的花朵,也拥有着属于自己的生命轨迹,拥有着令人惊叹的生命力。 笔记本的作者,自称“观花者”。他/她似乎将观察花草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与世界对话的方式。通过观察花的生长、枯萎、凋零,观花者体悟着生命的无常与坚韧,感受着时间的流逝与痕迹。 夏语被这种“看花”的态度所打动。她本身就是一个对细节敏感的艺术家,常常在平凡中捕捉灵感。她发现,观花者所描绘的,正是她内心深处一直渴望表达却未能找到合适词语的东西。 她开始在笔记本的空白处,用自己的画笔,勾勒出那些花朵的形态。她的画风细腻而写实,但又在色彩和构图上,注入了自己对生命的理解和情感。她将自己的画与观花者的文字 juxtapose,竟产生了一种奇妙的共鸣。 三、 第二章:时间的印记与生命的絮语 随着阅读的深入,夏语对观花者的身份和其“看花”的世界观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笔记本中,除了对花的描绘,还穿插着一些关于时间的感悟,以及对生活中其他细微之处的观察。 “老屋的墙角,爬满了青苔。每一片苔藓,都记录着雨水的痕迹,记录着季节的更替。它们无声无息地生长,却为古老的墙壁增添了一抹生命的色彩,也诉说着时间的沧桑。” “一块被雨水冲刷得光滑的鹅卵石,静静地躺在河边。它曾是高山的一部分,经过亿万年的风化与磨砺,终于抵达了这里,成为河流永恒的旅伴。它的每一个纹理,都是一段漫长旅程的见证。” 观花者似乎并不急于将自己的经历或故事倾诉出来,他/她更愿意将精力投入到对当下、对细节的感知中。他/她观察事物,并非带着功利的目的,而是纯粹地去感受,去理解,去发现事物内在的逻辑和生命。 夏语从中体悟到,观花者的“看花”,并不仅仅是观察植物的形态,而是一种对待生命的态度,一种对世界万物怀有敬畏之心、细致入微的观察方式。这种方式,让平凡的生命变得不平凡,让日常的景象焕发出独特的光彩。 她开始将这种“看花”的理念融入自己的创作。她的画不再仅仅是描绘美丽的景物,而是试图捕捉景物背后的生命力和时间流逝的痕迹。她尝试用不同的媒材和技法,去表现苔藓的肌理,鹅卵石的温润,以及雨水落在窗户上的晶莹。 她的作品,开始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深度和生命力。观众在她的画作前,不再仅仅是欣赏其视觉美感,更能从中感受到一种宁静的力量,一种对生命本身的深刻体悟。 四、 第三章:共鸣的迴响与精神的传承 夏语越发觉得,这本笔记本不仅仅是一本记录,更像是一种精神的传递。观花者的文字,触动了她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部分,让她重新审视自己与世界的关系。 她开始在笔记本的末尾,写下自己的回应。她记录下自己通过“看花”所获得的感悟,记录下自己艺术创作中的变化,记录下自己对生命更深层次的理解。 “我曾以为,艺术便是创造,便是描绘不存在的美。但现在我明白,真正的艺术,更是发现,是揭示,是让人们看见那些早已存在却被我们忽略的美好。” “当我拿起画笔,不再是为了取悦他人,而是为了与我所描绘的生命对话。我希望我的画,能成为观花者精神的延续,能将这种对生命细微之处的关怀,传递给更多的人。” 她发现,当她在笔记本上写下自己的话时,仿佛与那位素未谋面的观花者,进行着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那些文字,如同在寂静的夜空中划过的流星,虽然短暂,却留下了耀眼的光芒。 老古董店的主人,依然沉默地看着她。有一次,夏语忍不住问他,是否知道这本笔记本的作者。老人只是微笑着,摇了摇头,然后轻轻地说:“有些人,他们的精神,会留在他们所热爱的事物里。而花,是他们最真诚的语言。” 夏语明白了。观花者或许早已不在,但他们的世界观,他们的对生命的敬畏与热爱,却通过这本笔记本,通过花朵,得以传承。 五、 终章:花开不败,世界观永恒 夏语将这本笔记本视为珍宝。她不再仅仅将它作为创作的灵感来源,更将其看作一种人生的指引。她开始在自己的生活中,践行“看花”的理念。 她会在家中的阳台上,种上各种各样的花草,用心去呵护它们,观察它们。她会在清晨,带着露水未干的花朵,去感受生命的活力。她会在疲惫时,停下脚步,静静地观察一朵花的盛开或凋零,从中汲取力量。 她也开始将这种“看花”的世界观,融入到她与他人的交流中。她学会用更温柔、更包容的眼光去看待身边的人和事,去发现每个人身上独特的“花”。她不再苛求完美,而是欣赏生命的本真,无论它以何种姿态呈现。 《看花是种世界观》,最终成为了夏语人生的另一部作品。它不仅仅是她艺术生涯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更是她对生命的一次深刻的洗礼。她明白了,世界之大,无奇不有,而最动人的风景,往往隐藏在最不起眼的地方。 这本笔记,没有宏大的叙事,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它所承载的,是关于如何用心去感受生活,如何从微小的生命中体悟深刻的哲理。它告诉我们,即使是最平凡的一朵花,也能拥有一种强大的生命力量,一种能够改变我们看待世界方式的“世界观”。 而这份“看花”的世界观,如同春日里悄然绽放的花朵,无声无息,却又生生不息,在每一个愿意停下脚步、用心去观察的人心中,悄悄地、静静地,绽放。它提醒着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永远不要忘记,那些最简单、最纯粹的美好,永远值得我们去珍视,去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