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書為梁基永先生關於古琴的研究性文章,涵蓋瞭古琴學的多方麵內容,如古琴譜研究,傳世古琴鑒定,琴傢生平考述等。又涉及書畫,史學與詩詞等交互學科,文筆優美,掌故博洽,兼具學術性與趣味性。
《鬆廬琴學存稿》為現代琴學叢刊中的一冊,是梁基永先生多年來從事古琴收藏和研究的研究性文章。內容涵蓋古琴譜研究,傳世古琴鑒定,琴傢生平考述等容,真實生動地反映瞭作者多年來的琴壇活動、琴學之見等。對考察研究琴史,深入瞭解琴傢們的思想、生活、品格,都是極其寶貴的史料。該書的齣版對推進古琴的學術研究,傳播古琴文化,提高琴人的素質,引導古琴的發展,起到極為積極的作用。該書的齣版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和史料價值。
梁基永,號禮堂,廣州人,文學博士,書畫傢、藏書傢,現為大學教師。齣身西樂世傢,後隨謝導秀、薑抗生兩先生習琴,略窺門徑,從事古琴文獻與琴器搜集多年,所藏頗富。現為廣東省音樂傢協會會員,廣東古琴研究會理事,嶺南古琴研究所所長。
自 序 …………………………………………………………………2
鬆雪齋主趙孟頫 ……………………………………………………5
綠綺颱考兼談廣東四大名琴 ………………………………………16
存世潞王琴及其鑒定芻議 …………………………………………30
潞王琴續考 …………………………………………………………37
陳子升琴學概述兼談陳子壯琴詩 …………………………………46
《蓼懷堂琴譜》記 …………………………………………………59
鄭方叔斫琴記 ………………………………………………………68
《悟雪山房琴譜》版本說兼論《古岡遺譜》元刻問題 …………75
廣東古代斫琴知見錄 ………………………………………………87
威城何氏父子與西寜琴人 …………………………………………99
息齋四琴記 …………………………………………………………110
劉沃森《琴律一得》說 ……………………………………………121
伍叔葆太史傳譜記 …………………………………………………126
硃霞天半 文如其人——硃啓連小傳 ………………………………131
溥雪齋先生事略 ……………………………………………………143
天蚃樓主與天蚃琴 …………………………………………………149
辛卯北京琴會記 ……………………………………………………161
終移我情——懷念先師薑抗生先生 ………………………………168
序
嘗聞三鬆堂有言,凡兼通中西音樂者,多喜西洋音樂,凡兼通中西哲學者,多喜中國哲學雲雲。予傢習西樂凡三代,初亦甚韙此說,蓋今日國人,通樂器者固少,深於樂理者更無論矣。
近年每值深鞦,輒東渡以觀奈良正倉院展,其所陳列者多唐時樂器,每歲輪換,雖未獲睹嚮稱至寶之唐金銀平紋琴,然其餘重器,若紫檀鑲嵌琵琶,桑木阮鹹等,皆目驗焉。其時日本貴族之喜好與華夏悉同,故正倉院所藏諸器,多吾國唐世所舶來。予忽悟吾華於宋世之先,原有極普及之音樂文化存焉。今人多好西樂者,蓋以遺風之不傳,國樂之不明也。試廣王靜安之兩重證據法以說之:今日所見日本皇室所用樂器精美無倫,此實物之佐證;觀《韓熙載夜宴圖》諸古畫中,貴族燕樂之描繪,此圖像之佐證;諸舊籍若《太平廣記》唐明皇有壞鼓槌數櫃之玉音,此文獻之佐證,綜其三者,足證唐時樂教之閎盛。逮及天水以來,門第凋零,理學漸興,其末流所及,士夫碌碌唯製藝是務,反視鼓吹為小道,遂至樂學式微,其僅存犖犖大宗者,唯琴學乎。
夫琴之為學,其博大精深,有非一生能竟其功者。琴字見於吉金,可知為吾國自創,與琵琶箜篌諸番部不同,尼山演教,不廢弦歌,廟堂韶樂,尊為翹楚,故曆韆載而不祧也。曆代文獻,關乎琴學者,亦百十倍於他器,文之所存,琴之所係,故琴學能遞傳至今者,緣有文化精神係於其身也。
予習琴十餘載,性甚疏懶,勾挑剔抹,迄無所成,唯性好古,器玩典籍,皆所深嗜。十餘年間,所見所聞,關係琴學者,輒筆錄之,近年又以遊曆之便,得交國內外諸琴傢,見各國所藏琴器與文獻,隨時記錄,乃成此一編。不敢謂之文獻,特識其小者而已。小齋所藏有元趙鬆雪遺琴,原為王暢安先生儷鬆居長物,九德俱全。又得歸善鄧鐵香禦史篆書“鬆廬”匾額。容膝之地,數鬆駢集,亦小齋之因緣也,遂以鬆廬顔所居。復濛重慶齣版社不棄謭陋,索稿災梨,嚴曉星、孫峻峰兩兄費心校正,既愧且感。書中錯舛之處,恐所不免,校正補苴,請俟他日雲。
乙未小雪夜
禮堂於愛琴海客捨
《鬆廬琴學叢稿》帶給我的,是一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富有感染力,他並非冷冰冰地敘述事實,而是將自己對古琴的熱愛融入字裏行間,讓我感受到瞭字裏行間流淌的真摯情感。書中關於古琴的鑒賞和收藏的章節,讓我大開眼界。作者不僅介紹瞭不同年代、不同琴師製作的古琴的特點,還分享瞭許多關於古琴保養和修復的實用建議。這些內容對於像我這樣對古琴充滿興趣但又不太瞭解的讀者來說,無疑是寶貴的知識財富。書中還收錄瞭一些作者在不同場閤的演講和評論,這些內容更顯真實和個性化,讓我從不同的側麵瞭解他對琴學研究的思考和見解。他對於古琴未來發展的思考,也讓我看到瞭傳統藝術在現代社會中的生命力。這本書讓我覺得,古琴藝術並非高不可攀,而是可以走進普通人生活,滋養心靈的。
評分初讀《鬆廬琴學叢稿》,我便被它那嚴謹的治學態度和深厚的學術功底所摺服。作者對於古琴的每一個細節都進行瞭精雕細琢,從琴體的形製、材質的選用,到音色的辨析、演奏的技巧,都呈現齣一種近乎偏執的專注。他引用瞭大量古籍文獻,並對其進行深入的考證和解讀,力求還原古琴藝術最真實的麵貌。尤其是在關於古琴的傳譜和琴譜的解讀方麵,作者更是展現瞭非凡的洞察力。他不僅對不同版本的琴譜進行瞭細緻的比對,還嘗試從音樂學、曆史學、民俗學等多個角度對其進行解讀,試圖發掘齣譜麵背後更深層次的文化內涵。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書中對幾個著名古琴麯的深入分析,作者抽絲剝縷地剖析瞭麯子的鏇律、節奏、調式以及與之相關的曆史背景和文化寓意,仿佛讓這些古老的樂麯在我的腦海中重新鮮活起來。這種嚴謹而又不失人文關懷的治學方式,讓這本書在學術價值之外,更增添瞭一份可讀性,讓即使是初學者也能從中受益匪淺。
評分《鬆廬琴學叢稿》給我帶來的,是一種全新的視角去理解古琴藝術。我原以為琴學研究就是枯燥的理論和技法,但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認知。作者在書中並非僅僅羅列技術要點,而是巧妙地將琴學置於廣闊的文化語境中進行探討。他分析瞭曆代文人雅士與古琴的情感聯係,從他們創作的詩詞歌賦中,我看到瞭古琴不僅僅是一種樂器,更是他們精神寄托、情感錶達的載體。書中的一些章節,探討瞭古琴在哲學思想、宗教信仰、乃至社會交往中的作用,這讓我意識到,琴學研究的深度和廣度遠超我的想象。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琴道”的論述,作者將其與中國傳統哲學中的“道”相結閤,闡述瞭古琴演奏所蘊含的修身養性、體悟人生哲理的意義。這種將藝術與哲學、精神融為一體的解讀方式,讓我對古琴的理解上升到瞭一個全新的高度,也讓我對中國傳統文化有瞭更深刻的認識。
評分拿起《鬆廬琴學叢稿》,就像是打開瞭一扇通往古老智慧的門扉。本書的編排布局,既體現瞭學術的嚴謹,又不失藝術的靈動。作者在書中不僅詳細介紹瞭古琴的各種演奏技巧,更注重對這些技巧背後所蘊含的審美品位和文化理念的闡釋。我尤其欣賞他對於“韻”、“雜”、“泛”等古琴演奏核心概念的講解,這些概念在其他地方可能隻是寥寥數語帶過,但在本書中卻得到瞭詳盡的剖析,從音響效果到美學意境,都做瞭深入淺齣的闡述。書中穿插的許多曆史故事和軼聞趣事,也讓閱讀過程充滿樂趣,仿佛穿越迴瞭那個古老而又充滿詩意的時代,與古琴大師們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遣詞造句精煉而不失韻味,讀來賞心悅目,讓我在享受知識的同時,也體驗到瞭語言的魅力。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它提供的知識,更在於它所傳遞的那種對藝術的敬畏和對傳統的傳承精神。
評分我最近入手瞭一本名為《鬆廬琴學叢稿》的書,雖然我對琴學研究的涉獵尚淺,但這本書帶給我的震撼和啓發卻是不容小覷的。它並非一本枯燥的理論堆砌,而是以一種極具匠心的方式,將深邃的琴學理論與生動的曆史文化相融閤。翻開書頁,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作者對古琴起源和早期發展的細緻梳理,那些塵封在曆史長河中的古老故事,在作者的筆下重新煥發瞭生機。他沒有停留在錶麵的敘述,而是深入挖掘瞭各個時期琴學思想的演變脈絡,探討瞭不同流派的特點與貢獻,讓我得以窺見古琴藝術的博大精深。更令我驚喜的是,書中穿插瞭大量的曆史文獻和樂譜分析,這些珍貴的資料如同指路的明燈,引領我穿越時空的隧道,去感受先賢們對琴學的熱愛與執著。作者的語言生動流暢,即使是復雜的學術概念,也能被他講解得通俗易懂,仿佛一位博學的朋友在耳邊娓娓道來,讓人在輕鬆愉悅的氛圍中,不知不覺地汲取瞭豐富的知識。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古琴的書,更是一扇通往中國傳統文化寶庫的大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