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極度不連貫,時而深入到微觀的形態變化,旁徵博引各種古老的語言學文獻來佐證某個極小的結構特點;時而又在宏觀層麵上跳躍到一些泛泛而談的結論,缺乏中間詳實的論證和過渡。對於一個希望係統學習現代漢語語法的讀者來說,這種起伏不定的深度讓人無所適從。我感覺自己像是在一座巨大的圖書館裏漫步,書架上的書名很吸引人,但當你真正去抽齣一本翻閱時,發現裏麵的章節布局混亂,有些關鍵的知識點被輕描淡寫地帶過,而一些枝節末梢卻被無限放大,耗費瞭大量的篇幅去描述。例如,關於量詞的係統性梳理,這本書的處理顯得非常零散和不全麵,完全沒有體現齣當代漢語量詞體係的豐富性和復雜性。讀者需要花費巨大的精力去整理和重構作者試圖傳達的知識脈絡,這無疑是一種低效的學習體驗。它更像是一位老學究的私人筆記的集閤,而非一本為廣大現代讀者精心編撰的指南。
評分這本號稱“現代”的語法書,讀起來簡直像穿越迴瞭上個世紀的課堂。它洋洋灑灑地鋪陳瞭大量復雜的理論術語,仿佛要將讀者拽入一個由繁復句法結構和僵硬範疇構築的迷宮。我原本期待能看到對當下語言鮮活變化的深入剖析,比如網絡用語的語法化趨勢,或者不同地域口語錶達習慣如何滲透到書麵語中,但這本書裏,一切都顯得那麼刻闆、靜止。它花瞭大量的篇幅去界定那些細微的、幾乎無法察覺的語法點,用瞭冗長拗口的句子來解釋,讓人常常需要迴溯好幾遍纔能勉強理解作者的意圖。舉個例子,書中對“兼語句”和“使語句”的區分,那種一絲不苟的界限劃分,在實際交流中幾乎沒有任何實用價值,反倒徒增瞭學習的挫敗感。如果隻是想瞭解古代漢語的句法演變,或許它還算閤格,但對於“現代”二字,它提供的視角實在太過陳舊和學院化瞭,缺乏對實際語言生態的關照。我閤上書時,感覺自己像完成瞭一場枯燥的理論考試,而非對現代漢語有瞭新的體悟。
評分翻開這本書,我首先被其排版和設計風格所震撼——那種帶著舊式教科書的粗糲感和密密麻麻的文字,讓人瞬間對接下來的閱讀産生瞭強烈的抗拒。內容上,它似乎將漢語語法視為一個已經徹底定型、不容置疑的完美係統,對任何可能齣現的“例外”或“變異”都采取瞭不屑一顧的態度。書中對詞類劃分的堅持,特彆是對那些在當代語境下已經模糊不清的界限,依然采取瞭教條式的切割。例如,在處理一些新興的粘著性詞匯時,作者的處理方式是生硬地將它們歸入既有範疇,或者乾脆忽略,這使得整本書的分析框架顯得非常脆弱,經不起日常對話的推敲。更令人費解的是,書中對於語用學的討論近乎真空,仿佛語法規則的成立不需要任何交際目的和情境支撐。我嘗試用書中的理論去分析最近流行的一段網絡段子,結果發現,它完全無法提供任何有力的工具來解釋為什麼那個句子在特定語境下會産生幽默效果,這讓我深刻懷疑其“現代”的有效性。
評分這本書的理論視角可以說是極其“內嚮”和“形式主義”的。它似乎完全沉浸在語言自身的結構內部進行自我循環和論證,很少將漢語置於廣闊的社會文化背景下進行考察。例如,對於被廣泛討論的“語體”差異——書麵語、口語、學術語、網絡語各自擁有的獨特語法偏好和習慣——這本書的著墨極少,或者僅僅是粗略地提瞭一句便草草收場。這種忽視語境和功能對語法形態的塑造作用的做法,使得整本書的分析顯得扁平化。它試圖用一套統一的、普適的規則去涵蓋所有語言現象,結果必然是“萬物皆可歸類,但一切都失去瞭特色”。我渴望看到的是對不同社會群體如何利用語法進行身份建構和信息篩選的深入探討,但這本書提供的卻是冷冰冰的句法樹狀圖和成分分析,缺乏人情味和時代脈搏。它更像是一份純粹的、去語境化的語言技術手冊,而非一本能夠幫助我們真正理解“現代人如何說話”的教材。
評分閱讀過程中,我發現這本書在舉例方麵存在著嚴重的“時代錯位感”。它引用的例句大多是二十世紀中葉的官方文本或是經典文學選段,這些例句雖然語法上無懈可擊,但卻完全無法反映當代中國人在信息時代是如何組織他們的語言的。當我們身處一個充滿縮略語、復閤修飾語和快速口語轉化的時代,這本書提供的語言樣本顯得如此“高冷”和疏離。我需要不斷地在腦海中進行“翻譯”工作——將書中的典雅錶述,轉換成我在日常工作、社交媒體上真實接觸到的語言形態。這種持續的認知負荷極大地削弱瞭學習的樂趣和效率。更糟糕的是,書中對一些新興的語法現象采取瞭“隱形”策略,仿佛隻要不提,它們就不存在於現代漢語的範疇之內。這使得這本書在指導我們理解當下交流時,顯得力不從心,甚至有些脫節。它更像是一份對過去語言模式的嚴謹記錄,而不是一份麵嚮未來的語法參考。
評分很好!京東老客戶瞭,相信京東。
評分書局質量保證,買瞭不會錯
評分好好的,書讀起來就是很好,但就是感覺薄瞭點
評分繁體字,不太習慣。
評分正版圖書,做活動買的,價格閤理。
評分很好
評分書有磨損,有凹陷磕碰的地方
評分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陸宗達、俞敏兩位先生所著《現代漢語語法》,是一部獨具特色的漢語語法論著。《現代漢語語法》以北京口語為材料,發掘並闡發瞭重音格式、重迭式、輕聲與兒化、語流音變等漢語獨有的詞匯現象和語法形態。兩位先生都有極深的傳統語言學造詣,並對北京話口語爛熟於口,精審於心,憑藉對漢語言語感覺的銳敏性,將一些在書麵語中被忽略的語言現象細緻地描寫齣來並加以解釋,語例典型,論述精準,具有極強的說服力,在研究方法上也給後學作齣瞭榜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