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四個曆史因素共同造就瞭1968年:當時的民權運動新穎而有獨創性,形成瞭示範效應;整整一代人自視與前輩截然不同、與社會格格不入,進而拒斥一切形態的威權;當時的越南戰爭為全世界所痛恨,而它為所有的反抗者提供瞭一個理由;所有這些都發生在電視逐漸發展成熟的背景中,但其時電視仍足夠新銳,無法像今天這樣被操控、提純和包裝。在1968年,在當日收看來自世界上另一個地方的電視轉播,這個現象本身就是一個扣人心弦的技術奇跡。
作者簡介
馬剋·科蘭斯基(Mark Kurlansky),美國著名非虛構作傢,《紐約時報》暢銷書作者。經常為《紐約時報》《芝加哥論壇報》等媒體撰寫文章。著有《1968:撞擊世界之年》《巴斯剋人的世界史》《被選擇的少數:歐洲猶太人的興起》《非暴力主義:一種危險觀念的曆史》等暢銷作品。此外,他的專著《鱈魚:一部改變世界的魚的傳記》獲得瞭具有“美食奧斯卡”之稱的詹姆斯·比爾德奬。
洪兵,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嚮未媒介社會學、國際新聞傳播。齣版有譯著《分割美國》等。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引人入勝,令人迴味,一次愉快的閱讀體驗。
——《觀察傢報》
很好看,這本書將會讓引發人們對特殊的1960年代中特殊的一年的大量迴憶。
——《經濟學人》
閱讀這本書是一次奇妙的體驗。
——丹·拉瑟 (美國超級金牌主播)
通俗易懂、視角豐富。馬剋·科蘭斯基是擁有非凡天分的作傢。
——《舊金山紀事報》
馬剋·科蘭斯基收集海量的信息,以通俗易懂的錶述方式,告訴讀者1968年是怎樣的一年。
——《丹佛郵報》
在馬剋·科蘭斯基之前,沒有誰能以如此精彩、具有啓發的敘述將發生在世界各地的一係列事件做集中展示。難得的是,還讓人讀起來意猶未盡。
——《芝加哥論壇報》
這是關於那個傳奇年代的一部色彩豐富、飽滿,具有高度啓迪性的非虛構作品。
——《西雅圖時報》
這一年有如此之多令人震撼的事,就像一張經典唱片重現於世,或者美國公共廣播電視的檔案公布於世。一遍又一遍,不厭其煩。如果時光倒流,人們是多麼願意重放1968年。
——《亞特蘭大憲法報》
目錄
導 言 震撼世界之年
第一部 我們怨憤的嚴鼕
第一章 1968年的第一周
第二章 與蚊帳爭辯的人
第三章 令人生畏的濃眉一展
第四章 吹進波蘭人的耳朵
第二部 布拉格之春
第五章 在令人憎惡的機器齒輪上
第六章 英雄
第七章 一個波蘭人的絕對律令
第八章 詩歌、政治與艱難的第二幕
第九章 新國土上的兒女們
第十章 瓦格納式弦外之音:關於一場時髦和蓄須的革命
第十一章 4月裏的混蛋
第十二章 先生,我們認為你爛透瞭
第十三章 理想之地
第三部 夏季奧運會
第十四章 禁足之地
第十五章 無趣政治的藝術
第十六章 肉類加工廠旁幽靈般的警察
第十七章 東布拉格之殤
第十八章 可怕壓力下的微笑
第十九章 在阿茲特剋人的地方
第四部 尼剋鬆的鞦天
第二十章 鞦季學期的理論與實踐
第二十一章 最後的希望
緻謝
精彩書摘
導言
震撼世界之年
中年的樂事之一在於發現自己曾經是正確的,並且一個人在17歲或者23歲這種年紀時,遠遠要比自己所想象的更為正確。——埃茲拉·龐德(Ezra Pound),《閱讀入門》,1934年
從來沒有一個年份像1968年,以後也不大可能再會有這樣的年份。那時各個國傢和文化仍相互獨立、形神迥異—1968年時的波蘭、法國、美國和墨西哥的差彆遠比今日顯著—然而卻在世界範圍內同時齣現瞭反叛精神的自燃。
曆史上曾經有過其他的革命年代,例如1848年,但是與1968年形成對比的是,1848年的那些曆史事件局限於歐洲,它的反抗同樣也局限於一些相似的議題。作為全球帝國體係建立的後果,也有過其他全球性的事件,如第二次世界大戰這種影響巨大、波及全球的悲劇事件。1968年的獨特之處在於人民針對各種議題進行反抗,其共同之處僅在於那種強烈的反抗願望、對反抗方式的理解、對現存製度的疏離感,以及對任何形式的專製主義的深切厭惡。在有社會主義製度的地方他們就反抗社會主義,在有資本主義製度的地方就反抗資本主義。這些反抗指嚮大多數的機構建製、政治領導人和政治黨派。
許多反抗活動並非有預謀或者有組織的,往往是通過匆忙召開的會議指揮的;一些最重要的決定則是在興之所至時做齣的。由於運動是反專製的,因此它們缺乏領導,或者隻是擁有拒絕作為領袖的領導人。運動的意識形態通常也不清晰,僅在為數甚少的議題上達成瞭普遍共識。1969年,當一個聯邦大陪審團指控八位激進活動分子與1968年芝加哥的抗議示威活動有聯係時,阿比·霍夫曼 作為其中的一員,描述這個群體時說道:“甚至關於午餐我們都意見不一。”雖然各處都在發生反抗運動,但是罕有這些力量的聯閤;即使在美國曾有過像民權運動、反戰運動和女權運動的結閤,或者在法國和意大利曾有過勞工運動和學生運動的結閤,但大都是齣於一時之需,並且很快就瓦解瞭。
四個曆史因素共同造就瞭1968年:當時的民權運動新穎而有獨創性,形成瞭示範效應;整整一代人自視與前輩截然不同、與社會格格不入,進而拒斥一切形態的威權;當時的越南戰爭為全世界所痛恨,而它為所有的反抗者提供瞭一個理由;所有這些都發生在電視逐漸發展成熟的背景中,但其時電視仍足夠新銳,無法像今天這樣被操控、提純和包裝。在1968年,在當日收看來自世界上另一個地方的電視轉播,這個現象本身就是一個扣人心弦的技術奇跡。
美國在越南的戰爭並不特彆,它當然也不比無數其他的戰爭更應該受到譴責—包括此前法國在越南的戰爭。但這次它是由美國這樣一個史無前例的全球霸權所發起的。當時正值殖民地人民試圖通過“反殖民鬥爭”重建民族國傢,此舉激發瞭全世界人民的理想主義;但是當這片貧瘠、弱小的土地在爭取獨立的時候,卻遭到瞭一個“超級霸權”的新型實體的狂轟濫炸—美國在這片狹仄國土上投下的非核彈炸彈(non-nuclear bombs),數量超過瞭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投放在亞洲和歐洲的總和。在1968年越戰的高峰期,美軍每星期的殺戮數量至少相當於“九一一”事件中的遇難人數。雖然在美國、法國、德國和墨西哥的運動中有著驚人的分裂和眾多的派係—但是由於美國的霸權和威望,以及越南戰爭的殘酷和不義的性質—所有人都反對越南戰爭。1968年,當美國民權運動在非暴力的倡導者和黑人權力的倡導者之間分裂,兩個陣營還是能夠就反對越戰保持共識。隻要挺身反對越南戰爭,全世界的異議運動就能據此建立。
當異議者們試圖抗議,他們知道如何行事,他們知道如何遊行和靜坐,而這些都拜美國民權運動所賜。從密西西比民權運動的電視報道中他們看到瞭一切,現在他們迫切希望自己成為爭取自由的遊行者。
對於齣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那代人而言,“大屠殺”還是個新詞,而原子彈纔剛剛引爆,他們齣生在一個與此前截然不同的世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成長的一代人,與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和之中成長的那代人大異其趣,以至於為尋找共同點而産生的齟齬屢見不鮮。甚至,他們對同一個笑話的反應都是不同的。鮑勃·霍普(Bob Hope)和傑剋·本尼(Jack Benny)這樣的喜劇演員大受老一代的歡迎,對新一代卻毫無吸引力。
1968年是一個令人震驚的現代主義的年度,而現代主義總是令年輕人著迷,使老年人睏惑,但是迴首望去,那又是一個古樸純真的年代。想象一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的學生和巴黎大學的學生隔著大西洋發現他們相似的經曆,然後他們會麵,小心翼翼地相互接近,試圖找齣彼此間是否有共同之處。他們驚愕而激動地發覺,無論是在布拉格、巴黎、羅馬、墨西哥,還是紐約,他們采用的是同樣的策略。利用通訊衛星和並不昂貴、可重復使用的錄像帶等新的工具,電視使得每個人都可以非常清晰地知曉其他人的作為;在人類的經驗中,當日在遠方所發生的重要事件第一次可以即時傳播,這真是令人興奮不已。
再也不會有像1968年那樣齣現如此多新奇事物的年度瞭。“地球村”是馬歇爾·麥剋盧漢 在20世紀60年代創造的詞匯。這個星球日益扁平化,任何事都不會再像第一次看到在月球上拍攝的照片、第一次聽到來自外太空的廣播那樣使我們感到震撼。現在,我們生活在一個每天都期待新突破的世界。如果還能夠造就另一批1968年的那代人,那麼他們所有的運動都將利用網絡,而當他們彼此用電子郵件進行聯係、更新時,會被執法部門嚴密監控。毫無疑問,人們會發明其他工具,但即使是關於新發明的概念都變得陳腐瞭。
我生於1948年,屬於痛恨越戰和對之抗議的那一代人。我對威權的理解來自記憶的塑造:催淚瓦斯的鬍椒味,警察在進攻前不動聲色,他們慢慢從側翼逼近示威者,然後以警棍開始殺戮。我從本書的一開始就錶明我的成見,是因為即便到瞭30多年後的現在,我仍認為試圖在“1968年”這個主題上保持客觀是不誠實的。在閱讀瞭1968年的《紐約時報》《時代》《生活》《花花公子》《世界報》《費加羅報》,一份波蘭的日報和一份波蘭的周刊,以及幾份墨西哥的報紙後—其中一些聲稱是客觀的而另一些則聲明其成見—我確信“公正”是可能的,但真正的“客觀”是不可能的。1968年,所謂的“客觀的”美國新聞界,遠比它自己認識到的要主觀得多。
寫作本書使我迴想起曾經的那個年代,人們能夠直言不諱並不忌憚冒犯威權—而從那之後,已有太多的真相被湮沒無聞。
……
前言/序言
1968:撞擊世界之年 1968年,這一年仿佛被注入瞭某種催化劑,一股股強大的思潮、激烈的抗爭、深刻的變革浪潮席捲全球,以一種前所未有的力度撞擊著舊有的秩序與人們的認知。它不是一個孤立的年份,而是曆史洪流中一個關鍵的節點,一場交織著理想與現實、希望與失落、進步與反思的宏大敘事。這一年,世界仿佛被擰成瞭最緊的發條,隨即轟然釋放,其迴響至今仍在蕩滌著我們所處的時代。 從政治光譜的左翼到右翼,從發達的工業國傢到發展中國傢,從街頭巷尾的示威遊行到高等學府的學術爭鳴,1968年的標誌性事件層齣不窮,它們以各自獨特的方式,揭示著社會深層的矛盾與渴望。在這場全球性的震蕩中,無數個看似獨立的個體行動匯聚成瞭不可阻擋的洪流,挑戰著權威,質疑著傳統,呼喚著自由與公正。 在西方世界,1968年成為瞭“反叛的一代”的集體宣言。在美國,越南戰爭的泥潭愈陷越深,高昂的戰爭成本和不斷攀升的傷亡數字,激起瞭民眾,尤其是年輕一代的強烈不滿。反戰運動如火如荼,學生走上街頭,高呼“把孩子們帶迴傢”,他們質疑政府的戰爭決策,控訴戰爭的非人道,這種對戰爭的道德審判,是對國傢機器的嚴厲拷問。與此同時,馬丁·路德·金的遇刺,更是將美國長期存在的種族歧視矛盾推嚮瞭爆發的邊緣,黑人民權運動在悲痛與憤怒中繼續嚮前,爭取平等的呼聲響徹雲霄。嬉皮士文化在這一年達到瞭頂峰,他們倡導愛與和平,反抗物質主義和僵化的社會規範,用鮮艷的色彩、自由的音樂和獨特的著裝,錶達著對傳統價值體係的顛覆。 歐洲大陸同樣被1968年的風暴席捲。法國的“五月風暴”是這場運動中最具標誌性的篇章之一。巴黎街頭,大學生與工人並肩作戰,他們罷課、罷工,占領工廠和大學,提齣“管製權屬於人民”、“一切權力歸工人民主委員會”等激進的口號。這場運動不僅是對政府的抗議,更是對資本主義社會結構、教育體製以及文化價值的全麵挑戰。法國的知識分子,如薩特、梅洛-龐蒂等,也積極介入,他們的思想為這場運動提供瞭理論支持,也反過來被運動所激活。在西德,學生運動則聚焦於對納粹曆史的追溯與清算,他們要求對二戰中的罪行進行徹底的審判,並反思德國社會的政治遺産。捷剋斯洛伐剋的“布拉格之春”是一場更加溫和但同樣充滿希望的改革運動,亞曆山大·杜布切剋領導的捷共試圖建立“帶有人性麵孔的社會主義”,推行政治和經濟上的改革,包括放鬆新聞審查和擴大公民自由。然而,這份美好的願景很快被蘇聯領導下的華沙條約軍隊的坦剋碾碎,殘酷的現實粉碎瞭東歐各國走嚮獨立改革的幻想,也給世界社會主義陣營留下瞭深刻的傷痕。 遠在亞洲,1968年的變革同樣波瀾壯闊。中國大陸的文化大革命進入瞭新的階段,其對中國社會、政治、文化産生的深遠影響,至今仍是研究和反思的焦點。這場運動以“破四舊”為旗號,深刻地改變瞭中國的社會結構和思想文化的麵貌。在東南亞,越南戰爭的戰火愈發激烈,成為當時國際政治格局中最醒目的衝突點,深刻影響瞭世界格局和冷戰進程。 1968年的撞擊,不僅僅是政治上的抗爭,更是思想文化上的巨變。青年一代開始質疑一切既定的權威,無論是父輩的傳統道德,還是政府的官方敘事。他們開始擁抱新的哲學思想、藝術形式和生活方式。存在主義、馬剋思主義的某些變體、批判理論等思潮在青年中廣泛傳播,激發瞭他們對個人自由、社會公正和人性解放的追求。搖滾樂、迷幻音樂成為瞭反叛精神的載體,深刻地影響瞭流行文化。電影、文學作品也開始大膽地觸碰敏感的社會議題,以前所未有的視角審視人性與社會。 然而,1968年的浪潮並非全然是勝利的凱歌。許多激進的抗爭最終被鎮壓,一些理想主義的嘗試也麵臨瞭嚴峻的挑戰和失敗。但這些失敗本身也具有深刻的意義,它們促使人們反思革命的策略、理想的現實性以及社會變革的復雜性。1968年留下的,不僅僅是激烈的口號和震撼的場麵,更是對社會結構、權力運作、人權保障以及個體自由的深刻拷問。它促使許多國傢開始反思其政治體製,推動瞭社會福利的改進,促進瞭教育的普及,並在一定程度上推動瞭性彆平等和少數族裔權利的進步。 “1968:撞擊世界之年”的深刻之處在於,它揭示瞭曆史並非是綫性發展的,而是在特定的時刻,各種矛盾和力量會以一種集中爆發的方式,對舊有的世界格局和價值觀念産生劇烈的衝擊。這一年,是無數個個體覺醒、集體行動、思想碰撞的集閤體,是人類在探索更美好社會過程中的一次深刻的嘗試與反思。它提醒我們,當社會正義受到挑戰,當自由受到壓製,當人們的權利被忽視時,改變的聲音就會響起,並且這種聲音,一旦匯聚起來,就足以撼動整個世界。這一年,是人類曆史上一次無法忽視的、深刻的“撞擊”,它所激起的漣漪,至今仍在塑造著我們理解世界的方式,並為我們繼續前行提供著重要的啓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