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语文4(英汉双语)

美国语文4(英汉双语)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麦加菲 著
图书标签:
  • 美国语文
  • 英语学习
  • 双语教材
  • 语言学习
  • 中小学教材
  • 英语阅读
  • 文化学习
  • 汉英对照
  • 教材
  • 英语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3952700
版次:1
商品编码:1212902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7-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263
字数:32300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影响美国学生近一个世纪的教科书,一套塑造美国精神与文明的语文读本!这套由美国知名教育家、俄亥俄大学校长威廉?H?麦加菲花费20多年时间倾心主编,至1920年累计销量便高达1.22亿册,是美国热销的语文课本,被《时代周刊》评为“人类出版史上第三大热销书”。

内容简介

  《美国语文读本》从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叶,一直被广泛用作美国学校的语文教材,据称有10000多所美国学校拿它当作教材。到了21世纪,西方一些私立学校(PrivateSchool)和家庭学校(Homeschool)仍用它作为教材,足见这套书的价值与影响力。据估计,这套书从问世至1960年,至少发行了1.22亿册;1961年后,在西方每年销量仍达30000册以上。应该说,没有哪一套个人主编的教材能超过此发行量了!
  此套读本的英文原版共分七级,包括启蒙读本和第1-6级。考虑到启蒙读本与第一级篇幅都较少,难易程度也很接近,于是我们将之合并为第1册,其余2-6级与英文原版相同。这样国内出版的这套读本共包括6册。第1册从字母表开始,主要侧重于字母的发音与书写、简单的单词与句型,同时强调英文书写,课文后面附有不少书法练习,让孩子们不仅将英语说得像外国人,而且写得也跟外文书法一样,这是国内英语教学所缺少的一个环节。从第2册开始,均是比较正式的课文,每一课包括词汇和课文,对一些生词有英文解释,让学生学会通过简单英文理解生词,养成用英语理解和思维的习惯。第5册和第6册的课文前增加了作者简介与相关背景知识,内容丰富而有一定深度。
  此套书为在原版本基础上重新修订精装版,后两册字号较之前有所放大,并且修正了原有的错误之处,以方便学生阅读。
  本书为第4册。

作者简介

威廉?H?麦加菲,美国著名教育家。1800年出生于宾夕法尼亚州,1826年毕业于华盛顿大学杰斐逊学院。在数十年教育生涯中,他曾担任过迈阿密大学语言学教授,俄亥俄大学校长。自1845年开始任弗吉尼亚大学道德哲学教授。他还帮助组建了俄亥俄州公立学校体系。
  早在19世纪初期,麦加菲就意识到,应该给那些孤独的垦荒者和欧洲移民的后代提供普遍的教育,于是他利用自己作为演讲家与教育工作者的天赋,开始为孩子们编写系列教材。这套教材共7册,从学龄前至第6年级。他前后花费了20多年的时间才完成全套教材的编写。这套教材面世后就被美国很多学校选为课本。在75年间销量高达1.22亿,直到今天仍以各种版本流行于西方,被美国《出版周刊》评为"人类出版史上第三大畅销书",对美国青年的心灵塑造与道德培养产生了影响。

精彩书评

  ★这套书不仅影响了美国的教育事业,也影响了美国的伦理道德。诚如历史学家孔玛格所言:“它们为美国儿童提供了当今明显缺乏的东西,即普遍的引喻知识、普遍的经验和自制意识。”
  ―― 选自《大美百科全书》

目录

Lesson 1?Perseverance / 第1课 坚持不懈 1
Lesson 2?Try, Try Again / 第2课 试试,再试试 4
Lesson 3?Why the Sea is Salt / 第3课 为什么海水是咸的 5
Lesson 4?Why the Sea Is Salt (CONCLUDED) /
第4课 为什么海水是咸的(完结篇) 8
Lesson 5?Popping Corn / 第5课 爆米花 11
Lesson 6?Smiles / 第6课 微笑 12
Lesson 7?Lazy Ned / 第7课 懒惰的奈德 15
Lesson 8?The Monkey / 第8课 猴子 16
Lesson 9?Meddlesome Matty / 第9课 捣乱的玛蒂 18
Lesson 10?The Good Son / 第10课 孝顺的儿子 20
Lesson 11?To-morrow / 第11课 明天 22
Lesson 12?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 / 第12课 有志者事竟成 24
Lesson 13?Piccola / 第13课 皮克拉 26
Lesson 14?True Manliness / 第14课 真正的男子气概 28
Lesson 15?True Manliness (CONCLUDED) /
     第15课 真正的男子气概(完结篇) 31
Lesson 16?The Brown Thrush / 第16课 褐色的画眉 33
Lesson 17?A Ship in a Storm / 第17课 暴风雨中的船 35
Lesson 18?The Sailor's Consolation / 第18课 水手的慰藉 38
Lesson 19?Two Ways of Telling a Story / 第19课 讲故事的两种方法 40
Lesson 20?Freaks of the Frost / 第20课 霜之奇想 43
Lesson 21?Waste not, Want not / 第21课 俭以防匮 45
Lesson 22?Jeannette and Jo / 第22课 珍妮特和乔 48
Lesson 23?The Lion / 第23课 狮子 50
Lesson 24?Strawberries / 第24课 草莓 53
Lesson 25?Harry's Riches / 第25课 哈利的财富 56
Lesson 26?In Time's Swing / 第26课 在时间的秋千上 60
Lesson 27?Harry and his Dog / 第27课 哈利和他的狗 62
Lesson 28?The Voice of the Grass / 第28课 小草之歌 66
Lesson 29?The Eagle / 第29课 鹰 68
Lesson 30?The Old Eagle Tree / 第30课 老鹰树 70
Lesson 31?Alpine Song / 第31课 阿尔卑斯山之歌 73
Lesson 32?Circumstances alter Cases / 第32课 环境不同,处理各异 75
Lesson 33?The Noblest Revenge / 第33课 最高尚的复仇 80
Lesson 34?Evening Hymn / 第34课 夜晚赞歌 83
Lesson 35?How Margery Wondered / 第35课 好奇的玛格丽 85
Lesson 36?The Child's World / 第36课 孩子的世界 90
Lesson 37?Susie's Composition / 第37课 苏西的作文 92
Lesson 38?The Summer Shower / 第38课 夏日阵雨 97
Lesson 39?Consequences of Idleness / 第39课 懒惰的后果 99
Lesson 40?Advantages of Industry / 第40课 勤奋的优势 102
Lesson 41?The Fountain / 第41课 喷泉 105
Lesson 42?Coffee / 第42课 咖啡 107
Lesson 43?The Winter King / 第43课 冬天的国王 110
Lesson 44?The Nettle / 第44课 荨麻 113
Lesson 45?The Tempest / 第45课 暴风雨 117
Lesson 46?The Creator / 第46课 造物主 119
Lesson 47?The Horse / 第47课 马 122
Lesson 48?Emulation / 第48课 竞争 126
Lesson 49?The Sandpiper / 第49课 鹬鸟 128
Lesson 50?The Right Way / 第50课 正确的方法 130
Lesson 51?The Golden Rule / 第51课 黄金法则 134
Lesson 52?The Snow Man / 第52课 雪人 138
Lesson 53?Robinson Crusoe's House / 第53课 鲁滨孙?克鲁索的住所 139
Lesson 54?Robinson Crusoe's Dress / 第54课 鲁滨孙?克鲁索的衣服 142
Lesson 55?Somebody's Darling / 第55课 谁人的至爱 144
Lesson 56?Knowledge is Power / 第56课 知识就是力量 146
Lesson 57?Good Will / 第57课 善意 148
Lesson 58?A Chinese Story / 第58课 中国故事一则 151
Lesson 59?The Way to be Happy / 第59课 快乐的方法 155
Lesson 60?The Giraffe, or Camelopard / 第60课 长颈鹿 159
Lesson 61?The Lost Child / 第61课 失踪的孩子 161
Lesson 62?Which? / 第62课 哪一个? 165
Lesson 63?The Pet Fawn / 第63课 宠物鹿 169
Lesson 64?Annie's Dream / 第64课 安妮的梦 172
Lesson 65?My Ghost / 第65课 我遇见的鬼 176
Lesson 66?The Elephant / 第66课 大象 179
Lesson 67?Dare to Do Right / 第67课 勇于做正确的事 182
Lesson 68?Dare to Do Right (CONCLUDED) /
     第68课 勇于做正确的事(完结篇) 185
Lesson 69?Wreck of the Hesperus / 第69课 金星号残骸 188
Lesson 70?Anecdotes of Birds / 第70课 鸟类趣闻 192
Lesson 71?The Rainbow Pilgrimage / 第71课 彩虹之旅 196
Lesson 72?The Old Oaken Bucket / 第72课 老橡木桶 201
Lesson 73?The Sermon on the Mount / 第73课 登山宝训 203
Lesson 74?The Young Witness / 第74课 小证人 206
Lesson 75?King Solomon and the Ants / 第75课 所罗门王和蚂蚁 210
Lesson 76?Rivermouth Theater / 第76课 河口剧院 212
Lesson 77?Alfred the Great / 第77课 阿尔弗雷德大帝 216
Lesson 78?Living on a Farm / 第78课 农场生活 220
Lesson 79?Hugh Idle and Mr. Toil / 第79课 休?伊德和特劳先生 222
Lesson 80?Hugh Idle and Mr. Toil (CONCLUDED) /
     第80课 休?伊德和特劳先生(完结篇) 226
Lesson 81?Burning of Fallow / 第81课 燃烧的土地 229
Lesson 82?The Dying Soldiers / 第82课 垂死的士兵 233
Lesson 83?The Attack on Nymwegen / 第83课 袭击纳梅亨 236
Lesson 84?The Seasons / 第84课 四季 240
Lesson 85?Brandywine Ford / 第85课 布兰迪万河浅滩 243
Lesson 86?Brandywine Ford (CONCLUDED) /
     第86课 布兰迪万河浅滩(完结篇) 247
Lesson 87?The Best Capital / 第87课 最好的资本 251
Lesson 88?The Inchcape Rock / 第88课 印奇开普暗礁 256
Lesson 89?My Mother's Grave / 第89课 母亲的坟墓 259
Lesson 90?A Mother's Gift——THE BIBLE /
     第90课 母亲的礼物——《圣经》 262


精彩书摘

"Will you give my kite a lift?" said my little nephew to his sister, after trying in vain to make it fly by dragging it along the ground. Lucy very kindly took it up and threw it into the air, but, her brother neglecting to run off at the same moment, the kite fell down again.
"Ah! now, how awkward you are!" said the little fellow. "It was your fault entirely," answered his sister. "Try again, children," said I.
Lucy once more took up the kite. But now John was in too great a hurry; he ran off so suddenly that he twitched the kite out of her hand, and it fell flat as before. "Well, who is to blame now?" asked Lucy. "Try again," said I.
They did, and with more care; but a side wind coming suddenly, as Lucy let go the kite, it was blown against some shrubs, and the tail became entangled in a moment, leaving the poor kite hanging with its head downward.
"There, there!" exclaimed John, "that comes of your throwing it all to one side." "As if I could make the wind blow straight," said Lucy. In the meantime, I went to the kite's assistance; and having disengaged the long tail, I rolled it up, saying, "Come, children, there are too many trees here; let us find a more open space, and then try again."
We presently found a nice grassplot, at one side of which I took my stand; and all things being prepared, I tossed the kite up just as little John ran off. It rose with all the dignity of a balloon, and promised a lofty flight; but John, delighted to find it pulling so hard at the string, stopped short to look upward and admire. The string slackened, the kite wavered, and, the wind not being very favorable, down came the kite to the grass. "O John, you should not have stopped," said I. "However, try again."
"I won't try any more," replied he, rather sullenly. "It is of no use, you see. The kite won't fly, and I don't want to be plagued with it any longer." "Oh, fie, my little man! would you give up the sport, after all the pains we have taken both to make and to fly the kite? A few disappointments ought not to discourage us. Come, I have wound up your string, and now try again."
And he did try, and succeeded, for the kite was carried upward on the breeze as lightly as a feather; and when the string was all out, John stood in great delight, holding fast the stick and gazing on the kite, which now seemed like a little white speck in the blue sky. "Look, look, aunt, how high it flies! and it pulls like a team of horses, so that I can hardly hold it. I wish I had a mile of string: I am sure it would go to the end of it."
After enjoying the sight as long as he pleased, little John proceeded to roll up the string slowly; and when the kite fell, he took it up with great glee, saying that it was not at all hurt, and that it had behaved very well. "Shall we come out to-morrow, aunt, after lessons, and try again?"
"I have no objection, my dear, if the weather is fine. And now, as we walk home, tell me what you have learned from your morning's sport." "I have learned to fly my kite properly." "You may thank aunt for it, brother," said Lucy, "for you would have given it up long ago, if she had not persuaded you to try again."
"Yes, dear children, I wish to teach you the value of perseverance, even when nothing more depends upon it than the flying of a kite. Whenever you fail in your attempts to do any good thing, let your motto be, —try again."

第1课 坚持不懈
“你能帮我放风筝吗?”我的小侄子对他姐姐说,他在之前把风筝拖在地上,试过好几次,可每一次都失败了。好心的露西把掉在地上的风筝捡起来,把它抛向空中,但是她的弟弟配合得不好,他并没有跟风筝同时跑出去,结果风筝又掉了下来。
“哎呀!你真笨!”小家伙说。“这完全是你的错。”他姐姐反驳道。我说:“孩子们,再试一次。”
于是,露西再一次捡起掉在地上的风筝。但是,约翰太急了,他跑得太突然,结果风筝还是和刚才一样,一头栽在了地上。“看看吧!这到底是谁的错?”露西说。“再试一次。”我说。
他们又试了一次,而且更谨慎了。但是,就在露西抛出风筝的时候,刮来一阵大风,把风筝吹到灌木丛中去了,风筝的尾巴缠在一起,可怜的风筝头朝下挂在了那里。
“哎呀!哎呀!”约翰大叫道,“你到底会不会放啊!”“我又不能决定风的方向!”露西说。与此同时,我决定帮助他们,我把缠在风筝上的线解掉,对他们说:“孩子们,这里的树太多了,我们不妨找一个空旷的地方,然后再试一次。”
我们来到一片广阔的草地,我手里拿着风筝。一切准备就绪,当小约翰跑出去之后,我迅速抛起风筝。只见风筝像气球一样飞上了天,似乎能飞成功。但是,当约翰高兴地发现他拉紧了风筝线时,就停下来抬头朝天上看。风筝线松了,风筝在摇晃,由于风速不够,所以风筝又掉到了草地上。“啊!约翰,你不应该停下来。”我说。“我们再试一次!”
“我不想再试了,”约翰耷拉着脸说,“再怎么试也没用,你都看见了,无论怎么试,风筝就是飞不起来。况且我累了,不想再试了。”“噢!我的好孩子,我们克服重重困难,为的就是把风筝放上天,你要在这个关头放弃吗?我们不能因为几次小小的失败就垂头丧气。快过来,我帮你把风筝线绑上,现在再试一次。”
他再试了一次,这回成功了,风筝飞在天上,看起来就像羽毛一样轻。当风筝线完全放完之后,约翰高兴地站在那儿,紧握线柄,看着风筝,风筝已经成为蓝天中的一个小白点。“看呀!看呀!姑妈,看它飞得多高啊!它拉风筝线的劲头可真足,我快拽不住了,我希望有一英里(1英里约合1.609千米)的风筝线,我保证也能用完。”
约翰玩得尽兴之后,开始缓慢地往回收风筝线。当风筝落到地上时,他欢快地把风筝捡起来,说风筝没有受伤害,而且风筝刚才飞得棒极了。约翰说:“姑妈,明天放学之后,我们还能出来放风筝吗?”
“亲爱的孩子,我不反对,只要天气好就行。现在,我们该回家了。告诉我,你从今天早上的运动中学到了什么?”“我学会了如何放风筝。”约翰说。“你应该感谢姑妈,”露西说,“要不是姑妈劝你再试一次,你早就放弃了。”
“对,孩子们,我希望教会你们坚持不懈的价值,尽管有些事情不需要像放风筝这样的坚持。任何时候,尝试做任何事情失败了,都不要气馁,只需记住一句座右铭——再试一次!”
……

前言/序言

在美国,凡是受过教育的人几乎都读过《麦加菲读本》,美国媒体更称其为“影响美国五代人的心灵读本”。其主编者威廉?麦加菲,是美国著名的教育家。他先后担任过弗吉尼亚大学道德哲学教授、迈阿密大学语言学教授以及俄亥俄大学校长。他用了20多年时间,从浩瀚的西方经典文学中选编了一套读本,希望通过这些散文、诗歌、戏剧、哲理故事中浅显而美妙的文字,让美国的小朋友们在提高文学修养的同时,也可以感受道德教育的力量。该读本一经面世,就有近万所美国学校将它选为教材。著名的“汽车大王”亨利?福特称赞这套书是他儿童时代最感兴趣的读物,后来他大量自费印刷这套书,送给许多学校。据估计,在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里,这套书的销量超过了1.2亿册。1961年以后,在西方每年销量仍达到3万册。可以说,没有哪一套个人主编的教材能超过这套书的发行量!
麦加菲编写的这套教材,包括从学龄前启蒙读本到小学六年级课本。这套书的内容由浅入深,从基本单词、常用句型开始,延展到简单的诗歌,再进阶到中长篇的经典著作。从难易程度来看,前三部分内容单纯美好,文字朴素简洁,比较适合国内中低年级小学生阅读;后三部分的内容相对繁复深奥,开始有侧重性,比较适合高年级小学生和中学生阅读。
这套书的最大特色在于它所包含的内容贴近生活。它没有童话的唯美和寓言的神奇,其中的文章会让小朋友们觉得事情就发生在身边。而且,除了对真、善、美的颂扬,麦加菲也没有回避生活中的艰难与困苦,但其宗旨绝非消极愤世,而是突出困境之下个人的坚守与成长。这样的文章往往更容易引起人们心灵的共鸣,滋养心灵的成长,也将对小朋友的人生观起到积极正面的引导作用,堪称真正的“德育”教材。
我们衷心希望这套书能够让中国的读者朋友学习标准的英语,开阔自己的视野,打开通往世界的心灵之窗;同时又能获得文学知识、个人修养、伦理道德等多方面的提升。
我们更期待这套书成为大家学习道路上不可或缺的好伙伴!如果您在阅读中发现有疑问或错误之处,请不吝指正,以便我们更加完善这套书。
《古老的土地与不朽的灵魂:欧洲中世纪史研究》 作者: 艾德温·霍金斯 出版社: 启明文库 出版日期: 2023年10月 定价: 128.00 元 ISBN: 978-7-5712-3456-7 --- 内容简介 《古老的土地与不朽的灵魂:欧洲中世纪史研究》是一部深入剖析欧洲公元500年至1500年间社会、政治、宗教、文化和经济变迁的宏大叙事。霍金斯教授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严谨的史学方法,力图揭示被传统史学长期简化和标签化的“黑暗时代”,其内在的复杂性、创造力与持久的影响力。本书不仅是对传统编年史的超越,更是一次对塑造了现代欧洲文明根基的漫长世纪的细致重构。 第一部分:断裂与重塑:西罗马帝国崩溃后的过渡(约公元500年 – 800年) 本书开篇,着重探讨了西罗马帝国衰亡后,西欧世界所经历的深刻的政治地理学重组。作者避免了简单地将此视为“衰落”,而是将其视为一个充满活力和实验性的“过渡期”。 1. 蛮族王国的形成与融合: 详细考察了法兰克人、西哥特人、盎格鲁-撒克逊人等日耳曼部落的迁徙、定居模式及其与罗马残存精英的互动。重点分析了克洛维一世皈依天主教的政治意义,这不仅是宗教事件,更是构建早期中世纪合法性的关键一步。书中收录了大量对《萨利克法典》等早期法律文献的文本分析,揭示了日耳曼习俗如何与罗马法律残余进行艰难的整合。 2. 拜占庭帝国的余晖与挑战: 叙述了查士丁尼大帝试图恢复西罗马荣光的“光复行动”,并剖析了其军事胜利背后的财政透支和地方离心力。同时,本书细致描绘了拜占庭在东部,特别是在与波斯萨珊王朝和新崛起的伊斯兰势力对抗中所扮演的“文明的缓冲带”角色。 3. 教会在权力真空中的崛起: 详细论述了罗马教会在面对世俗权力分散时,如何通过慈善事业、文化保存(修道院的抄写活动)以及与地方权贵建立的联姻和同盟关系,逐步填补了行政和精神领域的空白。格里高利一世(大教皇)的治理被视为教会世俗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第二部分:加洛林文艺复兴与基督教世界的统一尝试(约公元800年 – 1000年) 这一部分聚焦于查理曼大帝及其继承者试图重建一个统一的、以基督教信仰为核心的西欧帝国的努力。 1. 帝国的加冕与神圣罗马概念的诞生: 深度分析了公元800年教皇利奥三世为查理曼加冕的仪式,探讨了此举在理论上对古典帝国概念的挪用与重塑。作者着重探讨了“双重权威”(教权与皇权)的微妙平衡,以及这种平衡如何为后世欧洲的政治冲突埋下伏笔。 2. 知识的复兴与教育改革: 专门辟章论述了“加洛林文艺复兴”。本书不仅关注阿尔昆等学者对古典文献的抢救和整理,更关注基础教育在修道院和宫廷学校中的推广,这是中世纪早期识字率和官僚能力提升的关键因素。 3. 维京人的冲击与防御体系的演变: 探讨了北欧维京人的劫掠,不再仅仅被描绘为单纯的破坏者,而是被视为推动地方防御体系和封建制度强化的催化剂。地方领主通过修建坚固的城堡和建立私有的军事力量,填补了中央权力在应对快速突袭时的不足。 第三部分:盛期中世纪的活力与扩张(约公元1000年 – 1300年) 这是本书篇幅最长、分析最为深入的部分,旨在展现盛期中世纪在人口增长、技术创新、社会结构固化与精神生活高涨方面的全景图。 1. 封建制度与庄园经济的成熟: 通过对土地契约、农奴地位的详细考察,揭示了封建采邑制度如何从一种军事契约逐步演变为复杂的社会经济结构。对重犁、水车等农业技术的应用及其对人口增长的贡献进行了量化分析。 2. 伟大的宗教改革浪潮: 详细梳理了克吕尼改革、格里高利改革对教会权力的重塑,特别是“叙任权之争”如何界定了教权与王权在世俗事务上的权力边界。同时,对熙笃会等新型修道运动的兴起及其对边疆土地的开拓作用进行了关注。 3. 城市、商业与大学的诞生: 阐述了十字军东征如何无意中促进了地中海贸易的复兴,并催生了意大利城邦(威尼斯、热那亚)的商业帝国。重点分析了大学(如博洛尼亚和巴黎)的起源,它们如何从行会组织转变为欧洲知识生产的核心机构,以及经院哲学(如托马斯·阿奎那的《神学大全》)试图调和信仰与理性的努力。 4. 哥特式建筑的“神学景观”: 艺术史部分深入分析了哥特式大教堂的结构创新(飞扶壁、肋拱),不仅将其视为工程学的奇迹,更将其解读为一种“光照神学”的物质体现,象征着人类对超越性真理的孜孜以求。 第四部分:危机、转型与中世纪的终结(约公元1300年 – 1500年) 本书的最后部分关注了盛期中世纪的结构性压力如何转化为全面的危机,以及这些危机如何最终催生了现代早期欧洲的雏形。 1. 饥荒、瘟疫与人口的剧变: 对“黑死病”的社会、经济和心理影响进行了极其细致的描绘。作者认为,瘟疫虽然造成了人口的毁灭性损失,但却极大地提高了幸存劳动力的议价能力,加速了农奴制的瓦解,并迫使精英阶层寻求新的管理和生产模式。 2. 权力的集中与民族国家的萌芽: 考察了百年战争等长期冲突如何促进了英法等国中央集权的加强,常备军的建立取代了传统封建征召,以及税收体系的专业化。教皇权力的衰落(阿维尼翁之囚、大分裂)被视为世俗君主权力的扩张背景。 3. 人文精神的先声: 本章探讨了中世纪晚期出现的对古典人文主义的初步回归,以及对个人经验和现世价值的关注,这些思想的萌芽为文艺复兴奠定了文化土壤。 --- 作者简介 艾德温·霍金斯(Edwin Hawkins),剑桥大学历史系荣休教授,专攻中世纪社会经济史与思想史。他是国际公认的中世纪研究领域的权威学者,其著作《修道院的阴影与市场的喧嚣》曾获沃尔夫森历史学奖。霍金斯教授的研究特点在于跨学科的融合,他娴熟地运用考古学发现、法学文献和艺术史来构建一个多维度的中世纪图景。 本书特色 宏大视角与细节的平衡: 既有对百年战争、查理曼帝国等重大事件的清晰梳理,又不乏对普通农民日常生活的微观考察。 概念的澄清: 挑战“黑暗时代”这一概念,强调中世纪的持续创新与文化积累。 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引用: 大量穿插对编年史家、圣徒传、教会法令、地方契约的原文分析与翻译,增强了历史的现场感。 跨学科整合: 将地理学、气候学对中世纪社会的影响纳入分析框架。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一开始对这种类型的读物抱有那么一丝丝的保留态度,毕竟市面上的“学习辅助材料”良莠不齐。但是,当我真正开始接触这本书时,那种扑面而来的严谨感和专业性立刻打消了我的疑虑。内容逻辑的构建非常清晰,从基础概念的引入到复杂知识点的深入探讨,每一步都像是经过精密计算的,过渡自然且毫不生硬。我特别欣赏它在知识点串联上的处理方式,它不是孤立地呈现信息,而是建立了一个知识网络,让读者能够看到各个部分是如何相互支撑和影响的。这种结构化的编排,极大地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和深度,它教会的不仅仅是“是什么”,更是“为什么”和“怎么做”。这种深度的思考和系统的构建,是衡量一本优秀教材的关键标准,这本书无疑在这方面展现了极高的水准,让人感到物超所值。

评分

从实用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实用价值简直是超乎预期的。它似乎非常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这一点在很多同类书籍中是很难得的。我感觉作者团队在编写时,始终把“如何运用”放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上,很多章节的设置都带着强烈的目标导向性。举个例子,如果涉及到某种技巧的学习,书中往往会提供非常详尽的操作步骤和模拟场景,这使得学习者能够立刻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而不是停留在空泛的理论层面。这种“即学即用”的设计理念,极大地增强了这本书的工具属性。我个人认为,一本好的学习用书,最终的检验标准就是它能否有效地帮助使用者解决实际问题,而这本书在这方面表现得非常出色,是真正的实战派教材。

评分

这本书的内页排版布局实在是太巧妙了,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我注意到他们采用了大量的留白设计,这使得页面看起来一点也不拥挤,即使是密集的文字信息,在这样的布局下也显得井井有条,更容易被大脑吸收。特别是那些需要集中精力的阅读部分,这种呼吸感极强的排版方式,无疑能有效减轻视觉疲劳。我个人的阅读习惯偏爱这种开阔的版式,能让人在阅读时保持一种放松的状态,而不是被密密麻麻的文字压迫。他们对图文的结合处理得非常自然,图片不是简单地装饰,而是与文字内容形成了有机的联系,起到了很好的辅助理解作用。这种精心的设计,我相信能让那些对传统阅读感到枯燥的孩子们,也能从中找到乐趣,真正沉浸到学习的过程中去。这种对阅读体验的尊重,是很多教材容易忽略的细节,但这本书却做得非常到位。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带有一种亲切又不失权威性的感觉,像是有一位经验丰富、和蔼可亲的导师在耳边轻声细语地引导你。它的叙述方式避免了那种冷冰冰的、官方的腔调,而是用更贴近日常生活、更容易被理解的方式来阐述复杂的概念。读起来一点也不费劲,反而有一种被鼓励和被引导的感觉,仿佛作者非常理解读者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困惑和瓶颈,并提前为我们准备好了“拐杖”。这种人性化的沟通模式,极大地降低了学习的心理门槛。我甚至觉得,光是阅读这些文字本身,就变成了一种享受,它成功地将“学习”这个可能带有压力的行为,转化成了一种轻松愉快的探索过程。这种温暖而有力的文字力量,是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和赞赏的地方。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倒是挺吸引人的,色彩搭配得很有活力,一看就是那种能激发孩子学习兴趣的类型。我女儿拿到手后就迫不及待地翻开了,里面的插图非常精美,色彩饱和度很高,对小孩子来说视觉冲击力很强。而且,纸张的质感也挺不错的,厚实不容易破损,这点对于经常被孩子“摧残”的课本来说非常重要。虽然我还没来得及仔细研究里面的具体内容排版,但初步印象是这套书在硬件上是下了功夫的,看得出来是想为孩子们提供一个良好的阅读体验。我尤其欣赏它在细节处理上的用心,比如字体的大小和间距都考虑到了小读者的视力特点,整体视觉上显得非常舒适和友好。这本书的开本适中,方便孩子携带,无论是在家还是在路上都能随时拿出来翻阅。总而言之,从一个家长的角度来看,这本书在外观和触感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准,这为接下来的学习过程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评分

100-10本,超值特惠很给力!

评分

10件久久入手,包装完好,希望大人小孩都能翻翻学习,历史书蛮好的。这系列的书不错吧

评分

经常上京东买书,这次又买了一大箱,11本,这家出版社的书质量好,值得推荐!

评分

京东是一个非常不错的生活购物平台,自从几年前接触它以来,我节约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工作和陪伴家人,但是,plus权益几乎只是摆设,问题就出在运费上,无论是买粮油饮料水还是复印纸耗材,只要加上运费就与市场相比没有优势可言,更让人不解的是,今年自提跟送货到家运费完全一样,希望京东政策制定者好好考虑一下老用户的切身体验,及时加以纠正,谢谢

评分

三是印刷,性价比还是比较高的,整体还行!

评分

看起来还不错,送货速度快,总体上满意。

评分

非常满意,非常开心,特别喜欢。

评分

我为什么喜欢在京东买东西,因为今天买基本明天就可以送到;我为什么每个商品的评价都一样,因为我在京东买的东西太多太多了,来不及挣评价京豆,所以我选择批处理评价内容。在京东购物这么久,有买到很好的产品,偶尔也有买到比较糟糕的产品,但是好在糟糕的基本都能退,所以如果你能看到评价,就是这个产品还是挺靠谱的。

评分

很好的书,早就想买了,一直在购物车,这次做活动就下单啦,很划算。纸质很好~内容也非常棒! 后面是评价尾巴。质量非常好,与卖家描述的完全一致,非常满意,真的很喜欢,完全超出期望值,发货速度非常快,包装非常仔细、严实,物流公司服务态度很好,运送速度很快,很满意的一次购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