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较详细地介绍了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技术和典型系统,全书共7章,首先介绍了移动通信的基本技术和组网技术、移动信道的传播特性和预测模型、抗衰落技术;其次结合移动通信网的发展,抓住全球移动通信发展的主流技术GSM(GPRS)→WCDMA(HSDPA/HSUPA)→LTE进行较为详实地介绍,如系统结构、物理层过程、基本流程、新技术等。最后对当前移动通信的发展和当前移动通信研究的一些热点做了介绍。为了便于读者更好地理解,教材有大量图表和实例,语言深入浅出,每章开头有学习指导,结束有习题和思考题。原理与系统相结合很强,实用内容新,打造一本全面、简洁、实用教材和教学用书。本书力求兼顾移动通信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系统, 内容由浅入深,可供不同层次的人员学习的需要。
李兆玉,重庆邮电大学副教授,"无线通信”课程群负责人;于2007进行移动通信课程精品课程建设,2009年获重庆市精品课程,2012年获重庆邮电大学优秀教案一等奖。主持1项省部级项目,主研1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人员,参与4项省部级以上项目。发表学术论文6篇,申报国家发明专利3项。
目 录
第1章 移动通信概述 1
1.1 移动通信特点 1
1.2 常用移动通信系统 3
1.3 蜂窝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 7
1.4 移动通信系统频段的使用 11
1.5 移动通信基本技术 14
1.5.1 信源编码技术 14
1.5.2 信道编码技术 16
1.5.3 调制技术 18
1.5.4 移动通信电波传播特性的研究 19
1.6 蜂窝移动通信的组网技术 20
1.6.1 多址接入技术 20
1.6.2 频率复用和蜂窝小区 28
1.6.3 多信道共用技术 38
1.6.4 网络结构 43
1.6.5 网络的控制和管理 47
习题与思考题1 52
第2章 移动信道的传播特性与模型 54
2.1 无线电波传播特性 54
2.1.1 无线电波传播方式 54
2.1.2 直射波 55
2.1.3 反射波 56
2.1.4 绕射波 57
2.1.5 散射波 59
2.2 移动信道的特征 59
2.2.1 传播路径与信号衰落 60
2.2.2 快衰落特性描述 65
2.2.3 慢衰落特性和衰落储备 70
2.3 移动信道的传输损耗中值计算 74
2.3.1 室外传播模型 74
2.3.2 室内传播模型 84
2.4.3 高频电波传播模型 86
思考题与习题2 88
第3章 抗衰落技术 89
3.1 分集接收技术 90
3.1.1 基本概念与分类 90
3.1.2 合并技术 92
3.2 信道编码技术 100
3.2.1 基本概念与分类 100
3.2.2 线性分组码 102
3.2.3 卷积码 107
3.2.4 交织编码 115
3.2.5 Turbo码 116
3.3 扩频技术 119
3.3.1 扩频技术概述 119
3.3.2 伪随机序列 123
3.3.3 直接序列扩频系统 131
3.3.4 跳频系统 135
3.3.5 RAKE接收机 138
习题与思考题3 139
第4章 GSM移动通信系统 141
4.1 概述 141
4.2 GSM总体结构 142
4.2.1 系统结构 142
4.2.2 协议栈和接口 143
4.3 无线信道 144
4.3.1 频段划分 144
4.3.2 无线帧结构 148
4.3.3 逻辑信道 149
4.3.4 时隙格式 152
4.3.5 逻辑信道与物理信道映射 155
4.3.6 信号处理流程 157
4.4 呼叫处理流程 159
4.4.1 地址标识 159
4.4.2 通信安全 161
4.4.3 空中接口信令流程 164
4.4.4 DTE-DCE协议应用 181
4.4.5 短号码应用 183
习题与思考题4 184
第5章 WCDMA移动通信系统 185
5.1 WCDMA系统概述 185
5.1.1 WCDMA网络的演进 186
5.1.2 WCDMA系统结构 188
5.1.3 UTRAN接口协议 191
5.2 WCDMA系统的关键技术 194
5.2.1 WCDMA系统的基本技术 194
5.2.2 RAKE接收 197
5.2.3 功率控制技术 199
5.2.4 软切换 204
5.3 WCDMA的空中接口 206
5.3.1 空中接口的分层结构 207
5.3.2 无线资源控制层RRC 209
5.3.3 信道类型及其映射关系 212
5.3.4 物理信道的结构 220
5.4 WCDMA物理层 229
5.4.1 MAC层到物理层的数据处理 229
5.4.2 WCDMA物理层工作流程 231
5.4.3 编码复用子层 234
5.4.4 扩频调制子层 245
5.4.5 传输信道到物理信道映射的实例 253
5.5 WCDMA的基本工作过程 256
5.5.1 WCDMA的同步过程 256
5.5.2 呼叫建立过程 259
习题与思考题5 264
第6章 LTE移动通信系统 265
6.1 LTE系统概述 265
6.1.1 LTE启动背景 265
6.1.2 LTE主要技术指标 266
6.1.3 LTE基本传输方案 267
6.1.4 OFDM基本原理 267
6.2 LTE系统结构与接口 277
6.2.1 LTE系统结构 277
6.2.2 LTE接口协议 280
6.3 LTE的空中接口 284
6.3.1 LTE帧结构 284
6.3.2 LTE物理信道和物理信号 291
6.3.3 LTE系统中的多天线传输 306
6.3.4 HARQ 308
6.3.5 小区间干扰消除 308
6.4 LTE系统物理层过程 311
6.4.1 TD-LTE的小区搜索过程 311
6.4.2 TD-LTE的随机接入过程 314
6.4.3 TD-LTE的功率控制和功率分配 317
习题与思考题6 321
第7章 新一代宽带移动通信 322
7.1 概述 322
7.2 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 324
7.2.1 5G的标准化及产业化进程 324
7.2.2 5G的关键技术 328
7.3 天空地一体化网络 337
参考文献 342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移动通信在全球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从模拟移动通信系统到数字移动通信系统,从语音业务为主到数据业务为主,从支持互联网浏览的低速数据业务到支持移动视频的高速数据业务,进而支持“多业务多技术融合”。移动通信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影响着社会的发展。
随着移动通信的发展,各种新技术、新标准相继问世,2G、3G、4G移动通信技术全面普及,5G的标准也正在酝酿。社会需求是大学人才培养的导向,教材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需要不断跟踪技术发展,与时俱进。为了适应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的长足发展,更好地实现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作者综合考虑目前通信专业人才的培养需求和社会需求,编写了《移动通信》一书。
与同类书籍相比,本书内容选编与写作特色如下:
① 浓缩经典。对电波传播、抗衰落技术、组网技术等移动通信原理的经典理论精简内容,避免复杂的数学分析过程,尽量用图表突出重点。
② 抓典型,把握技术主流。结合移动通信网的发展,抓住全球移动通信发展的主流技术GSM(GPRS)→WCDMA(HSDPA/HSUPA)→LTE进行较为详实地介绍,如系统结构、无线信道、物理层过程、关键技术、基本流程等。
③ 立足学生本位,力争易教易学。本书立足于学生角度进行编写,让教师易教学生易学。每章开头有学习指导,结束有习题和思考题,以帮助读者巩固所学知识,启发深入思考。
本书共分为原理篇和系统篇,其中原理篇主要包括第1~3章:第1章是移动通信概述,主要介绍移动通信的基本特点以及发展历程,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及其组网技术;第2~3章分别介绍移动通信的传播特性和信道模型,分集、信道编码、扩频等抗衰落技术。原理篇重点阐述移动通信系统涉及的各种原理与技术,并着重指出各种技术在实际系统应用中受到的限制及各种技术在不同信道中的性能对比,为后续系统应用奠定理论基础。系统篇由第4~6章构成,抓住全球移动通信发展的主流技术,即3GPP演进路线:GSM移动通信系统→WCDMA移动通信系统→LTE移动通信系统,解释如何将原理篇中的相关技术应用到实际系统中,从而让读者对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整体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并了解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各种网络结构和关键技术。第7章,介绍目前5G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状况、研究成果和未来天空地一体化网络发展趋势。
本书第1、3、5章由李兆玉编写;第4、6章由何维编写;第2、7章由戴翠琴编写。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重庆邮电大学的李方伟教授给予了关怀和鼓励, “无线通信”课程群的田增山教授、朱江老师、张海波老师和龙垦老师提供了支持与帮助,研究生万晋京、叶宗刚和唐青青等参与了图表绘制和习题收集整理工作。本书的出版得到了重庆邮电大学教材建设项目的资助和支持,在此表示感谢!
由于作者才疏学浅,书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错误和不妥之处,敬请提出宝贵意见和具体改正意见,以便进一步修改完善。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简约而不失专业感,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其内容的分量。我本身是一名对科技发展充满好奇心的普通读者,对于“移动通信”这个概念,我一直抱有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我们每天都在使用智能手机,享受着便捷的网络服务,但背后支撑这一切的技术原理,对我来说仍是一片模糊。我特别希望这本书能够以一种深入浅出的方式,为我揭开移动通信的神秘面纱。比如,它是否能解释清楚我们手机信号是如何从茫茫人海中准确找到对应的基站?又或者,在人潮拥挤的演唱会现场,为什么我们的手机信号依然能够保持相对稳定?我期待书中能用生动的比喻和贴近生活的例子,来阐述那些复杂的电磁波、编码、解码等技术细节,让非专业人士也能领略到其中的精妙。同时,我也想了解,从最初的“大哥大”到如今的5G、6G,移动通信技术是如何一步步演进的,其中又有哪些关键性的突破和创新?这些发展背后,是否有着鲜为人知的故事和人物?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满足我这些“为什么”,让我不再仅仅是技术的消费者,而是对这项改变我们生活的技术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 appreciation。
评分我对移动通信这个话题的兴趣,源于我对社会发展变迁的观察。我一直认为,科技进步,特别是通信技术的飞跃,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之一。这本书,从我个人的阅读体验来看,它似乎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像是一本关于人类连接方式演进的史诗。我想知道,从拨号上网的卡顿,到如今的随时随地高清视频通话,这中间经历了怎样的技术革新,这些革新又如何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社交方式、工作模式,甚至思维习惯?书中是否能描绘出移动通信技术如何打破地域限制,让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它如何影响了新闻传播、商业模式、文化交流,甚至国际关系?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我回顾那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刻,比如第一部智能手机的诞生,或者3G、4G、5G标准的推出,并分析这些时刻对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我期待能够从这本书中,看到技术发展与社会变革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理解移动通信是如何塑造我们这个时代的。
评分作为一名在通信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的技术人员,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内心是充满期待的,但同时也带着一丝审视。毕竟,这个领域的技术更新换代速度之快,是许多行业都无法比拟的。我最关心的是,这本书能否在基础原理的阐述上做到严谨而不失深度,同时又能紧跟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例如,对于当前备受关注的5G网络,书中是否能深入剖析其关键技术,如大规模MIMO、网络切片、边缘计算等?这些技术是如何实现速率的大幅提升、时延的显著降低,以及为物联网、自动驾驶等新兴应用奠定基础的?此外,我对下一代通信技术——6G的展望也抱有浓厚的兴趣,书中是否能提供一些前瞻性的视角,预测6G可能带来的颠覆性变革,比如全息通信、感官互联等,以及实现这些愿景所面临的技术挑战?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停留在概念的介绍,而是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比如某个通信协议的设计思路,或者某个关键技术在实际部署中遇到的问题与解决方案,这样对于我们这些从业者来说,才更具参考价值和启示意义。
评分作为一个对历史和人文视角都感兴趣的读者,我拿到这本书时,更多的是想探究“移动通信”这一概念背后的人文价值和社会意义。我希望它能告诉我,从早期的电话、电报,到后来的无线电广播,再到如今的移动通信网络,人类在信息传递和情感交流方面的需求,是如何驱动着技术不断进步的?书中是否能讲述一些关于移动通信技术发展过程中,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比如某个关键技术的发明者是如何克服困难,或者某个通信标准的制定过程中,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博弈与合作?我特别想了解,移动通信技术是如何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产生不同的应用模式和影响,比如在中国,移动支付的普及与移动通信技术是如何相互促进的?在非洲,移动通信又是如何帮助偏远地区的人们获得教育和医疗资源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看到,移动通信不仅仅是一堆冷冰冰的技术指标,它更是连接人与人,连接过去与未来,连接不同文明的桥梁,它承载着人类对更便捷、更高效、更普惠沟通的永恒追求。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虽然直接点明了主题,但它给我的感觉却是一种潜藏的巨大能量。我是一名对未来科技充满憧憬的青年学生,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打开一扇通往未来世界的大门。我渴望了解,当今的移动通信技术,比如5G,究竟是如何支撑起那些看似科幻的场景,比如沉浸式虚拟现实、远程手术、智慧城市等等?书中是否能以一种更具想象力的方式,描绘出这些场景的实现细节,以及它们将如何改变我们的日常生活?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告诉我,在移动通信的未来发展道路上,还有哪些未知的领域等待我们去探索?比如,量子通信、生物通信的可能性,或者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将会带来怎样的奇迹?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激发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我思考我在这个领域可以扮演的角色,为未来的科技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我期待它能成为我学习和探索移动通信世界的起点,为我指明方向,点燃我心中的那份对科学的热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