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通信

移動通信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李兆玉,何維,戴翠琴 著
圖書標籤:
  • 移動通信
  • 無綫通信
  • 通信工程
  • 信號處理
  • 無綫網絡
  • 5G
  • 4G
  • LTE
  • 通信係統
  • 移動網絡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電子工業齣版社
ISBN:9787121308925
版次:1
商品編碼:12129066
包裝:平裝
叢書名: 電子信息科學與工程類專業規劃教材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52
字數:5632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本書較詳細地介紹瞭移動通信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技術和典型係統,全書共7章,首先介紹瞭移動通信的基本技術和組網技術、移動信道的傳播特性和預測模型、抗衰落技術;其次結閤移動通信網的發展,抓住全球移動通信發展的主流技術GSM(GPRS)→WCDMA(HSDPA/HSUPA)→LTE進行較為詳實地介紹,如係統結構、物理層過程、基本流程、新技術等。最後對當前移動通信的發展和當前移動通信研究的一些熱點做瞭介紹。為瞭便於讀者更好地理解,教材有大量圖錶和實例,語言深入淺齣,每章開頭有學習指導,結束有習題和思考題。原理與係統相結閤很強,實用內容新,打造一本全麵、簡潔、實用教材和教學用書。本書力求兼顧移動通信的基礎理論和應用係統, 內容由淺入深,可供不同層次的人員學習的需要。

作者簡介

李兆玉,重慶郵電大學副教授,"無綫通信”課程群負責人;於2007進行移動通信課程精品課程建設,2009年獲重慶市精品課程,2012年獲重慶郵電大學優秀教案一等奬。主持1項省部級項目,主研1項國傢科技重大專項人員,參與4項省部級以上項目。發錶學術論文6篇,申報國傢發明專利3項。

目錄

目 錄
第1章 移動通信概述 1
1.1 移動通信特點 1
1.2 常用移動通信係統 3
1.3 蜂窩移動通信的發展曆程 7
1.4 移動通信係統頻段的使用 11
1.5 移動通信基本技術 14
1.5.1 信源編碼技術 14
1.5.2 信道編碼技術 16
1.5.3 調製技術 18
1.5.4 移動通信電波傳播特性的研究 19
1.6 蜂窩移動通信的組網技術 20
1.6.1 多址接入技術 20
1.6.2 頻率復用和蜂窩小區 28
1.6.3 多信道共用技術 38
1.6.4 網絡結構 43
1.6.5 網絡的控製和管理 47
習題與思考題1 52
第2章 移動信道的傳播特性與模型 54
2.1 無綫電波傳播特性 54
2.1.1 無綫電波傳播方式 54
2.1.2 直射波 55
2.1.3 反射波 56
2.1.4 繞射波 57
2.1.5 散射波 59
2.2 移動信道的特徵 59
2.2.1 傳播路徑與信號衰落 60
2.2.2 快衰落特性描述 65
2.2.3 慢衰落特性和衰落儲備 70
2.3 移動信道的傳輸損耗中值計算 74
2.3.1 室外傳播模型 74
2.3.2 室內傳播模型 84
2.4.3 高頻電波傳播模型 86
思考題與習題2 88
第3章 抗衰落技術 89
3.1 分集接收技術 90
3.1.1 基本概念與分類 90
3.1.2 閤並技術 92
3.2 信道編碼技術 100
3.2.1 基本概念與分類 100
3.2.2 綫性分組碼 102
3.2.3 捲積碼 107
3.2.4 交織編碼 115
3.2.5 Turbo碼 116
3.3 擴頻技術 119
3.3.1 擴頻技術概述 119
3.3.2 僞隨機序列 123
3.3.3 直接序列擴頻係統 131
3.3.4 跳頻係統 135
3.3.5 RAKE接收機 138
習題與思考題3 139
第4章 GSM移動通信係統 141
4.1 概述 141
4.2 GSM總體結構 142
4.2.1 係統結構 142
4.2.2 協議棧和接口 143
4.3 無綫信道 144
4.3.1 頻段劃分 144
4.3.2 無綫幀結構 148
4.3.3 邏輯信道 149
4.3.4 時隙格式 152
4.3.5 邏輯信道與物理信道映射 155
4.3.6 信號處理流程 157
4.4 呼叫處理流程 159
4.4.1 地址標識 159
4.4.2 通信安全 161
4.4.3 空中接口信令流程 164
4.4.4 DTE-DCE協議應用 181
4.4.5 短號碼應用 183
習題與思考題4 184
第5章 WCDMA移動通信係統 185
5.1 WCDMA係統概述 185
5.1.1 WCDMA網絡的演進 186
5.1.2 WCDMA係統結構 188
5.1.3 UTRAN接口協議 191
5.2 WCDMA係統的關鍵技術 194
5.2.1 WCDMA係統的基本技術 194
5.2.2 RAKE接收 197
5.2.3 功率控製技術 199
5.2.4 軟切換 204
5.3 WCDMA的空中接口 206
5.3.1 空中接口的分層結構 207
5.3.2 無綫資源控製層RRC 209
5.3.3 信道類型及其映射關係 212
5.3.4 物理信道的結構 220
5.4 WCDMA物理層 229
5.4.1 MAC層到物理層的數據處理 229
5.4.2 WCDMA物理層工作流程 231
5.4.3 編碼復用子層 234
5.4.4 擴頻調製子層 245
5.4.5 傳輸信道到物理信道映射的實例 253
5.5 WCDMA的基本工作過程 256
5.5.1 WCDMA的同步過程 256
5.5.2 呼叫建立過程 259
習題與思考題5 264
第6章 LTE移動通信係統 265
6.1 LTE係統概述 265
6.1.1 LTE啓動背景 265
6.1.2 LTE主要技術指標 266
6.1.3 LTE基本傳輸方案 267
6.1.4 OFDM基本原理 267
6.2 LTE係統結構與接口 277
6.2.1 LTE係統結構 277
6.2.2 LTE接口協議 280
6.3 LTE的空中接口 284
6.3.1 LTE幀結構 284
6.3.2 LTE物理信道和物理信號 291
6.3.3 LTE係統中的多天綫傳輸 306
6.3.4 HARQ 308
6.3.5 小區間乾擾消除 308
6.4 LTE係統物理層過程 311
6.4.1 TD-LTE的小區搜索過程 311
6.4.2 TD-LTE的隨機接入過程 314
6.4.3 TD-LTE的功率控製和功率分配 317
習題與思考題6 321
第7章 新一代寬帶移動通信 322
7.1 概述 322
7.2 第五代移動通信係統 324
7.2.1 5G的標準化及産業化進程 324
7.2.2 5G的關鍵技術 328
7.3 天空地一體化網絡 337
參考文獻 342

前言/序言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移動通信在全球取得瞭突飛猛進的發展:從模擬移動通信係統到數字移動通信係統,從語音業務為主到數據業務為主,從支持互聯網瀏覽的低速數據業務到支持移動視頻的高速數據業務,進而支持“多業務多技術融閤”。移動通信改變著人們的生活,影響著社會的發展。

隨著移動通信的發展,各種新技術、新標準相繼問世,2G、3G、4G移動通信技術全麵普及,5G的標準也正在醞釀。社會需求是大學人纔培養的導嚮,教材作為人纔培養的重要基礎,需要不斷跟蹤技術發展,與時俱進。為瞭適應信息與通信工程學科的長足發展,更好地實現專業人纔的培養目標,作者綜閤考慮目前通信專業人纔的培養需求和社會需求,編寫瞭《移動通信》一書。

與同類書籍相比,本書內容選編與寫作特色如下:

① 濃縮經典。對電波傳播、抗衰落技術、組網技術等移動通信原理的經典理論精簡內容,避免復雜的數學分析過程,盡量用圖錶突齣重點。

② 抓典型,把握技術主流。結閤移動通信網的發展,抓住全球移動通信發展的主流技術GSM(GPRS)→WCDMA(HSDPA/HSUPA)→LTE進行較為詳實地介紹,如係統結構、無綫信道、物理層過程、關鍵技術、基本流程等。

③ 立足學生本位,力爭易教易學。本書立足於學生角度進行編寫,讓教師易教學生易學。每章開頭有學習指導,結束有習題和思考題,以幫助讀者鞏固所學知識,啓發深入思考。

本書共分為原理篇和係統篇,其中原理篇主要包括第1~3章:第1章是移動通信概述,主要介紹移動通信的基本特點以及發展曆程,移動通信的基本原理及其組網技術;第2~3章分彆介紹移動通信的傳播特性和信道模型,分集、信道編碼、擴頻等抗衰落技術。原理篇重點闡述移動通信係統涉及的各種原理與技術,並著重指齣各種技術在實際係統應用中受到的限製及各種技術在不同信道中的性能對比,為後續係統應用奠定理論基礎。係統篇由第4~6章構成,抓住全球移動通信發展的主流技術,即3GPP演進路綫:GSM移動通信係統→WCDMA移動通信係統→LTE移動通信係統,解釋如何將原理篇中的相關技術應用到實際係統中,從而讓讀者對蜂窩移動通信係統的整體有一個明確的概念,並瞭解蜂窩移動通信係統中的各種網絡結構和關鍵技術。第7章,介紹目前5G移動通信係統的發展狀況、研究成果和未來天空地一體化網絡發展趨勢。

本書第1、3、5章由李兆玉編寫;第4、6章由何維編寫;第2、7章由戴翠琴編寫。在本書的編寫過程中,重慶郵電大學的李方偉教授給予瞭關懷和鼓勵, “無綫通信”課程群的田增山教授、硃江老師、張海波老師和龍墾老師提供瞭支持與幫助,研究生萬晉京、葉宗剛和唐青青等參與瞭圖錶繪製和習題收集整理工作。本書的齣版得到瞭重慶郵電大學教材建設項目的資助和支持,在此錶示感謝!

由於作者纔疏學淺,書中難免會齣現一些錯誤和不妥之處,敬請提齣寶貴意見和具體改正意見,以便進一步修改完善。



《星辰漫步者》 內容簡介: 在浩瀚無垠的宇宙深處,一顆被遺忘的藍色星球——澤菲爾,正麵臨著前所未有的危機。維係著星球生命與文明延續的“星辰之脈”,正緩慢而不可逆轉地衰竭。而在這顆星球的遙遠邊緣,生活著一群被視為邊緣人的“星辰漫步者”。他們身體上天生攜帶著與星辰之脈相呼應的微弱能量,卻因這種特殊性,長久以來遭受著主流社會的排斥與誤解。 故事的主人公,年輕的星辰漫步者艾莉亞,從小就與眾不同。她不僅能夠感受到星辰之脈的律動,更能捕捉到那些普通人聽不到的、來自遙遠星域的微弱訊號。然而,這種能力在保守而固執的澤菲爾社會中,被視為不祥之兆。她被剝奪瞭接受完整教育的權利,隻能在與世隔絕的邊境村落勉強度日。 隨著星辰之脈衰竭的加劇,澤菲爾的生態係統開始崩潰,食物短缺、水源枯竭、氣候劇變,曾經美麗的星球變得荒涼而絕望。社會的恐慌與猜忌也日益加深,一部分人將災難歸咎於星辰漫步者,認為他們的存在觸怒瞭星辰,加速瞭星球的滅亡。 就在絕望籠罩之際,艾莉亞意外地接收到瞭一段來自星辰之脈核心深處的強大訊息。這段訊息並非預言,而是一份古老的、失落的技術藍圖,它指嚮瞭一條可能拯救澤菲爾的道路——修復並重塑星辰之脈。然而,這項工程極其復雜,需要極其龐大的能量和對星辰之脈運作機製的深刻理解。而這段訊息的發送者,據推測是早已消逝的文明,他們曾擁有與星辰之脈共存的智慧。 為瞭 decipher 這段古老的訊息,艾莉亞必須冒著生命危險,踏上一段前所未有的旅程。她需要穿越危機四伏的星球,尋訪那些隱藏在曆史角落裏的古老遺跡,收集失落的知識和關鍵的能量節點。在這段旅途中,她結識瞭形形色色的人物:一位憤世嫉俗但知識淵博的古籍學者,他對星辰漫步者的能力持有保留態度,卻被艾莉亞的決心和訊息的真實性所吸引;一位經驗豐富的星際商人,他起初隻想從中牟利,卻在目睹瞭艾莉亞的善良和星球的苦難後,決定伸齣援手;還有一位曾經被流放的星辰漫步者,他擁有強大的能量控製能力,卻因為過去的傷痛而選擇隱居,直到艾莉亞喚醒瞭他內心的責任感。 艾莉亞和她的同伴們,在一次次的生死考驗中,逐漸揭開瞭星辰之脈衰竭的真正原因。並非是天災,而是曾經的澤菲爾文明,在追求科技進步的過程中,過度索取瞭星辰之脈的能量,導緻瞭星球能量的失衡。而那段古老的訊息,正是古老文明為瞭彌補過錯,留下的最後的希望。 他們不僅要麵對來自惡劣自然環境的挑戰,還要對抗那些不願接受真相、執意要將星辰漫步者作為替罪羊的保守勢力。這些勢力試圖阻止艾莉亞的行動,因為一旦星辰之脈得到修復,他們的權力基礎將不復存在。 最終,艾莉亞和她的團隊,憑藉著智慧、勇氣和不同尋常的能力,成功地抵達瞭星辰之脈的核心區域。在那裏,他們麵臨著最嚴峻的挑戰:如何將古老的技術藍圖轉化為實際的修復行動。這需要艾莉亞利用她與生俱來的能力,與星辰之脈進行深度的共鳴,引導能量的流動,並配閤同伴們精密的操作。 在這個過程中,艾莉亞也逐漸理解瞭“星辰漫步者”的真正含義。他們並非被詛咒的邊緣人,而是與星球生命緊密相連的守護者,他們的能力是連接星球與宇宙的橋梁。 《星辰漫步者》講述瞭一個關於勇氣、希望、救贖以及打破偏見的故事。它探討瞭文明發展與自然平衡的關係,強調瞭理解與包容的重要性。艾莉亞的旅程,不僅僅是為瞭拯救她的傢園,更是為瞭重塑她自身以及她的族群在世界中的位置,證明即使是最不起眼的存在,也能迸發齣改變世界的力量。星辰的低語,不再是衰敗的哀嘆,而是重生的序麯。 作品亮點: 宏大而細膩的宇宙設定: 故事構建瞭一個充滿想象力的宇宙圖景,澤菲爾星球的生態、文明和科技都經過細緻的描繪,讓讀者仿佛置身於一個真實的異星世界。 引人入勝的科幻概念: “星辰之脈”作為星球的生命綫,以及“星辰漫步者”與能量的共鳴,這些科幻元素既新穎又具備深刻的寓意,為故事增添瞭獨特的魅力。 鮮活的人物塑造: 艾莉亞的成長曆程,從一個被邊緣化的個體,成長為肩負星球命運的英雄,她的轉變真實而動人。其他角色也各具特色,他們的互動和成長構成瞭故事的重要組成部分。 深刻的主題探討: 作品不僅是關於一場史詩般的冒險,更深入探討瞭偏見、包容、科技與自然的和諧共處、以及個體價值的實現等普世主題。 懸念迭起的劇情: 隨著劇情的推進,古老文明的秘密、星辰之脈衰竭的真相、以及保守勢力的阻撓,層層遞進,讓讀者始終保持高度的閱讀興趣。 《星辰漫步者》是一部充滿智慧與情感的科幻史詩,它將帶您踏上一場跨越星辰的求索之旅,感受生命的力量,理解宇宙的奧秘,並重新審視那些被我們忽視的、存在於邊緣的希望之光。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標題,雖然直接點明瞭主題,但它給我的感覺卻是一種潛藏的巨大能量。我是一名對未來科技充滿憧憬的青年學生,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為我打開一扇通往未來世界的大門。我渴望瞭解,當今的移動通信技術,比如5G,究竟是如何支撐起那些看似科幻的場景,比如沉浸式虛擬現實、遠程手術、智慧城市等等?書中是否能以一種更具想象力的方式,描繪齣這些場景的實現細節,以及它們將如何改變我們的日常生活?更重要的是,我希望這本書能告訴我,在移動通信的未來發展道路上,還有哪些未知的領域等待我們去探索?比如,量子通信、生物通信的可能性,或者與人工智能的深度融閤,將會帶來怎樣的奇跡?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激發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讓我思考我在這個領域可以扮演的角色,為未來的科技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我期待它能成為我學習和探索移動通信世界的起點,為我指明方嚮,點燃我心中的那份對科學的熱情。

評分

作為一名在通信行業摸爬滾打多年的技術人員,我拿到這本書的時候,內心是充滿期待的,但同時也帶著一絲審視。畢竟,這個領域的技術更新換代速度之快,是許多行業都無法比擬的。我最關心的是,這本書能否在基礎原理的闡述上做到嚴謹而不失深度,同時又能緊跟行業發展的最新動態。例如,對於當前備受關注的5G網絡,書中是否能深入剖析其關鍵技術,如大規模MIMO、網絡切片、邊緣計算等?這些技術是如何實現速率的大幅提升、時延的顯著降低,以及為物聯網、自動駕駛等新興應用奠定基礎的?此外,我對下一代通信技術——6G的展望也抱有濃厚的興趣,書中是否能提供一些前瞻性的視角,預測6G可能帶來的顛覆性變革,比如全息通信、感官互聯等,以及實現這些願景所麵臨的技術挑戰?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停留在概念的介紹,而是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案例分析,比如某個通信協議的設計思路,或者某個關鍵技術在實際部署中遇到的問題與解決方案,這樣對於我們這些從業者來說,纔更具參考價值和啓示意義。

評分

我對移動通信這個話題的興趣,源於我對社會發展變遷的觀察。我一直認為,科技進步,特彆是通信技術的飛躍,是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驅動力之一。這本書,從我個人的閱讀體驗來看,它似乎不僅僅是一本技術手冊,更像是一本關於人類連接方式演進的史詩。我想知道,從撥號上網的卡頓,到如今的隨時隨地高清視頻通話,這中間經曆瞭怎樣的技術革新,這些革新又如何深刻地改變瞭我們的社交方式、工作模式,甚至思維習慣?書中是否能描繪齣移動通信技術如何打破地域限製,讓信息傳播的速度和廣度都達到瞭前所未有的高度?它如何影響瞭新聞傳播、商業模式、文化交流,甚至國際關係?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帶我迴顧那些具有裏程碑意義的時刻,比如第一部智能手機的誕生,或者3G、4G、5G標準的推齣,並分析這些時刻對社會産生的深遠影響。我期待能夠從這本書中,看到技術發展與社會變革之間錯綜復雜的聯係,理解移動通信是如何塑造我們這個時代的。

評分

作為一個對曆史和人文視角都感興趣的讀者,我拿到這本書時,更多的是想探究“移動通信”這一概念背後的人文價值和社會意義。我希望它能告訴我,從早期的電話、電報,到後來的無綫電廣播,再到如今的移動通信網絡,人類在信息傳遞和情感交流方麵的需求,是如何驅動著技術不斷進步的?書中是否能講述一些關於移動通信技術發展過程中,那些鮮為人知的故事,比如某個關鍵技術的發明者是如何剋服睏難,或者某個通信標準的製定過程中,不同國傢和地區之間的博弈與閤作?我特彆想瞭解,移動通信技術是如何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産生不同的應用模式和影響,比如在中國,移動支付的普及與移動通信技術是如何相互促進的?在非洲,移動通信又是如何幫助偏遠地區的人們獲得教育和醫療資源的?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讓我看到,移動通信不僅僅是一堆冷冰冰的技術指標,它更是連接人與人,連接過去與未來,連接不同文明的橋梁,它承載著人類對更便捷、更高效、更普惠溝通的永恒追求。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簡約而不失專業感,讓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其內容的分量。我本身是一名對科技發展充滿好奇心的普通讀者,對於“移動通信”這個概念,我一直抱有一種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覺。我們每天都在使用智能手機,享受著便捷的網絡服務,但背後支撐這一切的技術原理,對我來說仍是一片模糊。我特彆希望這本書能夠以一種深入淺齣的方式,為我揭開移動通信的神秘麵紗。比如,它是否能解釋清楚我們手機信號是如何從茫茫人海中準確找到對應的基站?又或者,在人潮擁擠的演唱會現場,為什麼我們的手機信號依然能夠保持相對穩定?我期待書中能用生動的比喻和貼近生活的例子,來闡述那些復雜的電磁波、編碼、解碼等技術細節,讓非專業人士也能領略到其中的精妙。同時,我也想瞭解,從最初的“大哥大”到如今的5G、6G,移動通信技術是如何一步步演進的,其中又有哪些關鍵性的突破和創新?這些發展背後,是否有著鮮為人知的故事和人物?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滿足我這些“為什麼”,讓我不再僅僅是技術的消費者,而是對這項改變我們生活的技術有更深層次的理解和 appreciation。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